【VIFF】3/5星 7/10分。
这是一部值得推荐的电影,它触及了很多方面,希冀去激起整个社会的一些讨论;这是一部好看的电影,有夺人眼球的同性床戏,有半群像表达的政治诉求,也有导演Robin Campillo的个人审美;但它到不了最好看的范畴,它很重要,但真的不那么好看易看。
剪辑混乱,时长冗长,让这部电影在完整张弛有度的范畴下,远远不及断背山,平常心,骄傲,欲盖弄潮,甚至今年的call me by your name;可能因为具体探讨的环境和事件不同?
可能因为其他电影都太小情小爱而没有如此大的野心?
可能因为我没经历过那段历史?
也许,真的只是能力不足,野心来凑。
如此庞大的命题在140分钟之下就是一个桎梏。
这是值得拍摄成电视剧的作品。
可能不会有QAF那么优秀。
但他的命题广度放在电影的维度下只会造成现在能力不足野心来凑的尴尬局面。
就像我提到的,它很重要,值得强烈推荐甚至多次观看(个人看了两遍)。
对它的赞美文章也很多很多。
我就不重复了。
1. 不必要情节过多观众可以明显感到有几处值得商榷的情节。
比如游行中男主突然倒地,伴随的慢镜头展示。
这段长达1分多钟的目的到低是什么?
第一感觉是男主也被感染了,但看完之后似乎没有。
那这段镜头到低是干什么用?
去学校做宣传,之后宣传时出现的女性角色对”fag”的不满,一个默默围观的男孩,但过来要anal sex的调皮男孩怎么就服务了主题呢?
床戏的时长也值得商榷。
几场抗议戏之间的本质区别在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是否每场戏都要如此“细无巨细”?
如果整体风格都这样也就罢了,但有时过于生活细节化的表现有时有想半群像的政治,让整体风格在情节的把持下而变得破碎。
导演似乎想用细节来充实整体,让整个活动整部电影成为时代的窥探。
但是,140分钟实在撑不起这么多的细节,有些情节真的是无用的。
2. 剪辑不当单场戏都很好,个人很喜欢病床谈话,血河,骨灰三场戏。
但是整体串联起来,尤其是换场时的剪辑实在是累赘,甚至粗暴。
观感极其不好。
滥用的慢镜头更是没有节制。
前后两部分,前半段是群像是政治是表达,后半部分转入两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爱恋故事。
每一段单独拿出来拍都可以成为很好地电影。
但是导演力有未逮在两者之间摇摆失衡。
如果说前半部分还有比较好的平衡,不仅表现大环境还表现了之下小环境的个人爱恋,那后半部分就明显俗套的把天平完全倒向了一者。
开场的突袭办公室真的很好,结尾的友人看望也很生活化,但这两种放在现在的情境下,真的显得破碎没有重点。
什么?
导演想包含各个范畴,表现历史节点?
能力不足野心来凑,请拍电视剧。
在无法把握平衡的环境下,哪怕有多好的历史背景也只会变成一部平庸的重要的作品。
3. 受众我已经看到很多支持的表达说这部电影是献给lgbt群体的赞歌,只有lgbt群体才能理解导演的意图。
至于这种说法,就提在同一届最终拿奖的自由广场来说- 针对的是知识分子中产阶级,这种受众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笑料和讽刺,但非受众也不会影响整体戏剧的表达。
我并没有看到卖票的时候说只有lgbt才能买票,其他人不能买呀?
我的观点还是:能力不足野心来凑,那不如排成电视剧呀。
一部好的作品,一部好的同性作品是要超过狭隘的性向区分的。
其中的内核是要引发共鸣的。
可以有风格化作者化的表达。
但一些“硬伤”也是不能被题材和话题所掩盖的。
一部重要的电影,有诸如“这可能是我最后一次Gay Pride”之类的精彩语句和一些精彩镜头。
但这真的就可以说这是一部最好看的电影了么?
应该先讲电影的主题 再讲Sean与Nathan的爱情120BPM 为AIDS患者争取合法权益的故事Sean的形象从actup中最具朝气的一分子转变为最后消瘦虚浮的尸体 这或许是大部分AIDS患者的生命走向 疯狂和深爱过后 死亡仍然需要面对 Sean已经很幸运 在生命的最后有Nathan和妈妈陪伴 Nathan尽自己所能地改善他的生活 陪伴他 满足他 消除他的恐惧(这些关照可能有一部分原因出于Nathan想要弥补对自己以前患病的恋人不闻不顾的行为) 但组织里或许还有一些人只有孤独的终点..Sean死后Nathan和会长做爱似乎让不少人觉得他们俩以前就搞在一起甚至说他们渣 我认为这应该类似挪威的森林里渡边最后和玲子的那一次性爱 他们有共同缅怀的对象 这样的性行为是宣泄孤独和悲伤的途径 和酗酒或嗑药是相似的 短暂逃避 却又是与死者告别 继续人生轨迹的仪式Sean死前 Nathan一直在压抑自己的情绪着 努力给Sean制造积极的氛围想让他更轻松一些 但他承受的悲痛强烈而无处倾诉 他是Sean最亲密的伴侣 Sean病情未恶化时的模样有多烂漫多迷人 当他深陷于病榻时的模样就有多让Nathan心碎 这里如果说会长趁虚而入的话我觉得有一定可能 因为他确实有些表现出了“迫不及待”的意味 在前半部分的游行中也有对Nathan做出主动的亲密行为 但Nathan并没有主动表现出任何对会长的好感Nathan和会长做爱时是和Sean一样的位置 我不好说这是否传达出了什么特定的信息 也许是想体验Sean在性爱中的感受以怀念他?电影里每次重大游行过后 都会有一小段actup成员在镭射灯的光影与尘埃中摇摆的画面 每一次画面中的Nathan和Sean情绪都有所不同 印象最深的是在Sean住院前的那一次 Sean不再像之前那样纵情舞动 只是静静地靠在吧台边上 Nathan同样没有跳舞 几度回头 有些彷惶不安 以及与之伴随的病毒扩散画面 都预示着情绪的急转直下而关于安乐死 我不敢轻易下结论..这个选择究竟是Sean自己做出的,还是Nathan不愿看他继续受折磨才做的呢?
我个人认为安乐死的存在是好的,但应该尽量由本人提出
1 亲爱的,在我死去之前,再给我打一次飞机。
当生气渐陨的Sean在躺在病床上,对Nathan说,我感觉很不好。
仿佛空气都飘满着叹息。
人是怎样的一种生物,我们超越不了生物的本能,依从着生与死的规律,但有时候,我们却又似乎能战胜一切,即便在最绝望的瞬间,生命的意义依然可以恣意地张扬开去,在黑暗的夜空中绽放出刺目的绚烂。
生命已经远远超出了进化的初始预期,不再是为了繁衍而延续,我们自己谱写了它的意义,尽管这意义最终将落入虚空。
我们知道如何造一个幻梦,并以此而生。
性原本只是什么?
而事到如今,高潮意味着什么?
也许它可以还原为生物的本能,但所有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快感早已与性器官上的感官神经末梢解绑,尽管不那么彻底。
而此刻,它变成了一种生对于死的宣战。
没有生可以战胜死,但却可以蔑视他它,否定它,超越它。
射精原本是指向生命延续的喷涌,此刻他已不屑于繁衍自身,也就意味着生命并非被囚禁在无限的循环中必然的将要一次次被死亡消灭。
无数的基因在此刻灭绝,走到了绝对的终点,生命脱离了轮回,射出来的DNA也许将不再重现,却同时也不会再面临被死亡再度征服的可能。
延续生命的动作在自我否定的同时,也变成了一场宣告死亡无效的仪式。
是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真正的尽头。
这是每一个生命都将要抵达的场所。
然而有的人那样早的到达了终点,正如Queen所唱到的:life had just began。
这只是一个事实,不是一个应该被用来盛放任何一种情绪的容器。
他死了。
死后的一切,也许对于他而言已经失去了意义。
但他用自己的尸体,多铺设了一段道路,人们踩着他,离光明更近了一些。
2 死去之后死去之后的人,人仿佛变得很小,却又同时变得很沉。
他变得很小,就在那里,在那逼仄的房间里狭窄的床上,好像要沉陷到凉薄的床单里去了。
他不再拥有生命,也失去了一切其他的可能。
他变成了一种物,不再具有人的身份,失去了这种资格。
人们看着他,想到他曾经活过,他的一切特征变成了过去时,他不再是生命,成了一个故事,一部电影,一本书,一段回忆。
他是一团燃烧过,但熄灭了的火,不再朝外释放能量,成为了冰冷的石块,人们需要更多的力气才能搬动他。
他不再呼吸,不再流变,不再发展,就算他处在静止之中,我们也仿佛看到他在坠落,在坍缩。
但我想起了那个巨鲸陷落的故事。
巨鲸落,万物生。
一头鲸的尸体,成为了海底的一个巨大的生物群落,无数的生命因此而得到繁荣。
尸体变成了武器。
成了一面镜子。
尸体被当做游行队伍的先锋,成为了活人的保护神。
尸体被撒在精致鲜美的食物里,撒入满嘴道貌岸然者的嘴里,令令人作呕之人作呕。
人看到他人的尸体,想到自己的宿命,一种始终在逃避的想象此刻终于无法避免。
每一个对立者此刻都和尸体坦诚相见,面面相觑,合二为一。
在尸体面前,所有的活人终于找到了一种共同的频率。
又或者是,在死者面前,生命具备了某种耻辱的印记。
每一个活人都或多或少的成为了杀死他的共谋。
便也在无声之中,多了一丝妥协、退让与媾合的希冀。
活人们龇牙咧嘴,撕心裂肺,叫喊,争吵,扭打,却如同一处哑剧,活人们听不到一点对方的或自己的声音。
尸体沉默,阴郁,却像乌云深处传来的雷声,活人们听到了尸体的语言。
而有的变化,正是人们从尸体中看到自己开始的。
明明是这么一部充满着怒骂、冲突、刺激的电影,我却从头到尾都很平静,这份平静来自于震惊后的无措。
作为一个健康的人,很难想象无时无刻被死亡支配的恐惧,但是也或许是这份恐惧,激发了ACT UP们的勇敢。
其实ACT UP的成员并不像其他公益组织那样带着无私、伟大的光环,他们并不是为别人而战,大部分人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能活下去。
这些人对生命的诉求强烈而真实,他们在会议上争吵、互不退让,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问题敏感而愤怒。
导演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向我们展示了这个组织的矛盾及坚持。
其实最初我对于他们扔血袋那一系列暴力行为也是极不支持的,我认为太过偏激,这样只会将ACT UP塑造成一个因为害怕死亡而走上极端的疯子形象,但是后来的剧情又不禁让我反思,如果一开始不发生这么“出格”的事,政府及制药公司会直面这些问题吗?
答案好像是否定。
政府一直都知道ACT UP,但是一直没有对他们提起足够的重视,毕竟死亡没有降临到自己头上时,谁都没有办法设身处地的去思考。
他们那几次“暴力行为”反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毕竟公众对于这类足够“刺激”的事件有了兴趣,公众一旦开始关注,政府想装没看见都装不下去了。
电影后半部分将重心放在了男主角的个人感情线上,由大格局到小人物的描写是很多电影都会采用的手法,为的是通过主角的人物剖析来反映时代洪流中的个人处境,毕竟这时代也是由千千万万个“主角”汇集而成。
全片中ACT UP的部分一直都是喧闹、激烈的,但是主角的个人生活却是平淡、安静的,他们从相爱到相守,用几段重要的对话就勾勒出来了。
最后肖恩死去以后独自躺在床上与隔壁那么多人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当时只觉得死亡真是太孤独了,就算死前有朋友亲人陪伴,但是那份恐惧和痛苦丝毫不会减少,因为这件事,你只能一个人去面对。
就算肖恩那样活跃、认真甚至是偏激的为自己争取活下来的机会的人,却也在一次又一次的检查之后,连自己都开始放弃自己。
内森从头到尾都是个理智又温柔的人,但最后结局时他还是控制不住自己抱头痛哭,一些人因为结局的那场性爱质疑他对肖恩的感情,但是这段床戏反而让我感到心疼。
主席一开始就问了他“只是来一发吗”内森也立马回答了“当然”,内森很早就喜欢肖恩了,每次偷看他的眼神都是真的,所以我不怀疑他的爱,而且从他跟肖恩的对话也可以看出他们对性从来都是保持开放的态度,那场性事恰恰证明了他的痛苦和无助,一直以来他独自照顾肖恩,亲手给他注射了安乐死,这一切都太过沉重,但他舍不得离开,最后即使肖恩死去,他也只是无措了一会儿就赶出去告诉肖恩的妈妈。
他一直表现得太温柔太坚强了,导致在肖恩死后,他崩溃了。
而那场性爱最后的痛哭就是最好的证明。
我感动于他们的执着及勇敢, ACT UP作为一个维护艾滋群体权利的组织,一直以来都在不断探索、不断成长,我不知道最初他们如何聚到了一起,但是社会永远需要这样的“愤怒”、这样的“反抗”,无论是同性恋,还是妓女、瘾君子,少数群体的声音不能被淹没,因为他们就生活在这里,和你我是同一个世界。
最后,沉默=死亡。
90年代初的巴黎,夜店里的年轻男女伴着迪斯科音乐尽情舞动。
罗宾·坎皮略的《每分钟120击》中,曾多次用这些画面做转场,而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的,还属那些反复出现的灯光里飞舞的灰尘。
这是一种丁达尔现象,灰尘其实在夜店的空气中一直存在,它们悬浮其中形成胶体,只有强光通过时才会因为颗粒对光进行散射被肉眼所辨。
《120》故事中的人,就像这些尘埃。
他们都是最普通的巴黎居民,有学生,有在各行各业工作的人,有孩子,有母亲;平凡的生活或许不易,他们每天忙忙碌碌,却也有自己可以爱的人,已是珍贵。
直到有一天,一束强光的出现,打破了平静,原本隐形的普通人,纷纷站了出来——这束强光,就是80年代至90年代初全世界范围内的爱滋危机。
ACT-UP全称"AIDS Coalition to Unleash Power"(“艾滋病患者联合起来发挥力量”),也可照缩写直译为“行动起来”,于1987年3月在纽约的同志社区服务中心成立。
是年,全世界范围内因艾滋病而死亡的病患达到五十万例,之后短短几年内此数字成指数型增长:1988年达到80万,1989年120万,1990年170万,1991年240万,1992年330万,1993年470万,1994年620万,1995年达到820万。
用“瘟疫”二字来形容是再贴切不过了。
坎皮略和另一位编剧Philippe Mangeot都是当年巴黎ACT-UP组织的成员,故事也自然由新加入的成员逐渐深入到活动中这样一个外来者Nathan的视角展开——就像一副望远镜,站在远处可以看到组织内形形色色的各种人:有理智但偶尔也因此显得软弱的组织领导Thibault,有内向但性子刚强的女性组织者Sophie,有热情直爽喜欢跳舞的Sean,还有因为儿子感染而一起加入的Jeremie的妈妈等等。
电影中有意地隐去了每个人的职业、在社会中本来的身份——只有在一小段对话中偶然提及了几人。
从始至终,观众也不知道Sean到底靠什么生活,也不知道Nathan平时在哪里上班——只能通过一些细节推断出Nathan的工作还不错,经济收入尚可,可以负担和Sean一起的住房。
这些人平时在ACT-UP以外的身份,显然不是坎皮略想要描绘的侧重点。
“你是做什么的?
”Nathan这样问Sean,“我是艾滋病毒阳性,仅此而已”,他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没错,在ACT-UP,只要加入,就要默认自己是以艾滋病毒携带者这样一个身份存在于社会。
这也是80年代末ACT-UP可以迅速集结起来开展各种行动的最直接原因——它和其他的社会运动团体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没有时间了。
2012年的纪录片《瘟疫求生指南》拍摄的是纽约ACT-UP,当时在世界各地,病患们面对的困难是很相似的:科研进展迟缓,特效药几乎没有希望,疫苗更像是天方夜谭;能延缓病情的药昂贵且难以获得;新药无法在本国合法购买,药监部门审查极为缓慢;医院拒收病人,保险拒绝理赔,甚至在死后也难以获得安葬的权利... 于是,爱滋危机当中,政府的不作为、社会的冷漠与排斥,让每个人都被迫成为许多不同的角色:他们需要变成研究者,自己找来国内外的最新科研期刊阅读,以了解哪里有合适的新药;需要变成医生,自己严格掌握检查和服药的时间,了解自己的T细胞数量;需要变成护士,帮忙照顾患病的家人,早期是服药点滴,晚期更是所有的起居;最后,他们还需要变成社会活动家,站在聚光灯下,站在人群里,放下一切,为自己和同僚呐喊,争取活着的权利。
巴黎ACT-UP在1989年的骄傲游行以上诸多生活上的困难,电影的前半部分并没有侧重展示,而是通过各种抗议活动以及每周例会上事无巨细的讨论来说明情况进展到了哪一步。
一开场,就是一个ACT-UP打断报告会的段落,他们冲进会场,占领舞台,大声疾呼政府的不作为,还情急之下用手铐把领导铐了起来;数日后,他们又来到制药公司,来了个血腥涂鸦,指责对方在研制药物方面的迟缓和过程的不透明,现场一片狼藉直到警察出马。
其实对于大多数的普通人来说,对于ACT-UP的了解可能仅限于媒体对这些事件的报道——组织成员暴力入场、毁坏公物、严重还会危及人员安全,是非常冲动的一群人。
而《120》给了我们一个深入内部一点一点了解他们的机会。
所以片中看似繁复冗长的讨论段落,是塑造人物并为后半部分铺垫的必要组成。
这些对话是坎皮略擅长写作的,亲身经历是其一,对角色真正的关怀是其二,他给了许多不同的人出场说话的机会,有些犀利聪明,有些又像是无谓的争论,可是他都放进了最终的片里,就像真的在纪录一次例会一样,让人想起怀斯曼的一些电影,在看似普通的纪录中慢慢塑造人物形象,最终的目的是关怀。
观众和Nathan一起旁听了数次会议之后,不仅了解到身边的人在社会活动家以外的身份,更在各种大到暴力是否越界、小到海报宣传标语的激烈讨论中,认知到一场社会运动它的每一步、每次集结都是思想激烈碰撞的结果,想要获得成功绝非偶然,需要每个人哪怕最微小的参与。
在ACT-UP来到巴黎的一所中学,中断了讲课、给同学们散发艾滋病普及宣传资料后,Sean给了Nathan一个吻,此刻虽然学校的小广场上挤满了人,但仿佛全世界只能听见Nathan一个人扑通扑通的心跳声——爱情无果又怎样?
生命说不定比它还短暂。
两个人的情欲戏热烈又真实、私密,电影的角度也在此时从望远镜变成了显微镜,镜头下由群像变成了Sean和Nathan两个人。
而此时Sean的病情也急转直下,因为身体无法坚持他不得不退出了ACT-UP的活动,唯一的联系成了病房内的电视和每天来看望他的Nathan。
此时演员的细致出演和容貌变化,变成了我们眼前的全部:Sean灵动的大眼睛一天天凹陷,目光变得黯淡,身体逐渐从瘦削变得骨瘦如柴,直到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只能躺在病床上靠输液延续生命。
对观众来说,目睹一个年轻又热情的生命逐渐消逝,是残忍的,而Sean也没有带着笑容离开,他没能活着看到胜利的那一天,这或许是作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来说最绝望的事。
这种绝望,蔓延到了电影最后的十几分钟令人难以脱身:Sean的母亲是在最后这里才第一次出现的,她温柔、低调、话少,儿子半夜离世后她也很快接受并马上开始安排后事,完全没有想象中应该会出现的悲恸——她早已料到这一天的到来,或许已在脑内想象好到时会怎么应对。
而这种无言和平静,更加重了电影尾声中绝望的气氛,让我不禁想,坎皮略本身对当时ACT-UP的行动是怎么看的?
当然,电影本身的基调是带着回忆的光芒、如梦似幻、热情而无畏的。
但ACT-UP到底成功了吗?
它在纽约成立的初衷,是“终结爱滋危机”,那么现在看来,这个目标的确达到了。
在鸡尾酒疗法显著降低艾滋发病率以后,ACT-UP时至今日已经不算是一个活跃团体,更多的艾滋机构的平权运动侧重回到了婚姻平权与政治平权。
其实从Nathan加入ACT-UP的原因就可以看出(他在一次聊天中提到自己是因为一位前任感染后失去了联系才加入的),其实这个组织本身的驱动力还是比较小资的:它考虑的是某种特殊身份人群的特殊性和劣势,以此来获取其他人群的同理心和认同感。
可是以此为基准展开的社会运动,迟早都会陷入同一个瓶颈,那就是人的身份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比如黑人要求平权,黑人中还分成男性和女性,性别也需要平权,这样细分下去,只会让人群的内部产生矛盾,让组织成为一盘散沙——这在电影里也有刻画,ACT-UP的矛盾似乎很大程度都来自内部领导人的不合,而不是医药公司或者政客。
如果真的是利用其他人群的同理心,总有耗尽的那一天:Nathan如果没有和Sean在一起,很难说他会坚持到行动的哪个阶段;而对于更多普通的人来说,不管是出于同情还是道德上的考量做出的支持,都会在“我的生活也有很多困难,实在是无能为力了”那一天无奈抽身,因为这个社会是这样运作的,站在金字塔顶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享受万贯之财,而涉及到生活最细微方面的困苦,承受者是每一个普通人。
一个社会活动团体,它最终需要挑战的是制度本身,而这种挑战,仅仅靠很特殊身份的一小群人是很难做到的。
2014年英国有一部电影叫《骄傲》就是个很显然的例子,当时的英国不论是工人罢工还是同志平权都遇到了不小的阻碍,直到两个团体开始合作,才获得了一些不错的成效。
这对ACT-UP来说也是一样,纽约的总部在活动后期也分为了激进派和求和派两个派别,组织的行动其实已经很难顺利展开了,是科研产生了突破才终结了这场危机。
但时至今日,即使感染艾滋病毒可以靠药物控制,并不意味着会马上恶化,但稀缺的资源(只有极少的工厂可以生产)、高昂的价格、复杂的医保制度都让许多人无力承受。
这听上去和其他绝症患者的待遇并无二致了,而这正是急需团结更多非艾滋患者群体的原因,因为最终需要挑战的,是以“保护专利”为由而限制药量提高药价以帮助药厂牟取高利润的法律,是帮助保险公司制定霸王条款不予理赔的法律,是这个金钱至上的制度。
有人说《120》的前后两段从社会运动变成了两人关系,视角收窄了,其实这正和ACT-UP本身的性质有关,它没能在社会运动上更拓宽一步,而作为一个外来者的坎皮略来说,从积极参与到努力拯救一个生命的过程正是很多人的经历。
他或许并没有对ACT-UP当时的策略有鲜明的态度或评价,只是遗憾Sean失去了年轻的生命,但电影的整体结构和走向正说明了这种遗憾的根源所在。
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故事吗?
它只是按照时间顺序,朴实无华地记载了一群人的一些对话和行为。
但是,如果没有《120》,很多年后,或许会听到有人说,“我以前也是ACT-UP的一员,我记得有个成员,叫Sean,死后把自己的骨灰撒在了一个会议现场,当时场面很震撼,那些官员都吓呆了…” Sean或许是因为成为了一坛死后也继续呐喊的骨灰而变成人们记忆里的斗士,但对罗宾·坎皮略来说,拍摄本片复刻了这些鲜活的人生,Sean“是女王,是战士,热心肠,他是最有勇气的人”,电影把青春最美好的一面永远地定格在了银幕上。
而对我来说,《每分钟120击》会是很长时间以内最难忘的一次电影体验,自己或许一生都无法有这样的机会为自己为他人毫无保留地斗争,但能随着影片,和他们在90年代的巴黎轰轰烈烈地度过这两个多小时,看到最卑微的尘埃也会发光,看到化成灰烬也要高声呐喊,看到自己手里的力量,没有什么比这种感觉更振奋了。
http://emilyliangfilms.com/blog/wx:米粒电影院参考片目与资料:A Timeline of HIV and AIDS
瘟疫求生指南 (2012)8.02012 / 美国 / 纪录片 历史 / 大卫·弗朗斯 / Peter Staley 拉里·克莱默
骄傲 (2014)8.32014 / 英国 法国 美国 / 剧情 喜剧 同性 / 马修·沃楚斯 / 本·施耐泽 乔治·麦凯
★★★★☆ “人前笑语花相映,人后哭泣倩谁听”多见LGBT的情情爱爱,这部电影确实直面了背后的真实“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sean说出“我害怕”“我好想你”时候,心都碎了,他哭起来好像一只小绵羊,好想保护他影片不仅很负责的教会我们怎样保护自己,而且也折射出了少数群体的无奈。
这部影片其实应该获得戛纳的一种关注奖
你知道自己是无法在夜里入睡的,因为你竭力压制在最深处的恐惧和痛苦正哀嚎着捶击着你的心脏,它们快要撕开血肉喷涌而出了,你寻找慰藉,问:”你今晚能来我家吗?
”“好。
那我们要做爱吗?
”,你回答:“当然。
” 但在与他人身体交缠时你无法克制的崩溃了,号啕大哭,那是绝望,你看我爱, 或不爱你都没有办法了,总之你再也不会回来。
此时此刻,你多么希望他还在那里,哪怕病入膏肓,哪怕苟延残喘,你知道这个愿望太自私,可是你就是想他还活着,想再去触碰他长满脓疮的身体,想吻住他的嘴,用舌头抵住他的痛苦,用手将他的欲望唤醒,性就是生命力,你要他知道你们都还活着。
My love, I want you to live , and I want to be alive.
这应该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
也是2个多小时每一秒都没辜负我期待的一部电影。
无论是转场令人惊诧的床戏,还是细胞,病毒与舞池灯光的映衬。
无论是整个组织激烈的争论与运动,还是男主Sean到病入膏肓时的沉默与绝望,配上80年代的配乐,克制住虚假情感的冷漠真实描写,以及适时的慢镜头,结束电影是让人只想打响指【然而我并不会】。
相对于cmbyn原著小说的热卖与纯情,一下子就失去了所有的兴致。
我对于一段仅仅是爱情的故事没有一点被打动或者是吸引。
BPM却是自始至终都让我着迷的类型,大时代背景的残酷与急促,镜头是留在每一个,螺丝钉的特写之上。
你明明知道这小段的短暂和易逝,但更让人想握紧这段故事的每一细节。
aids的描写,我在平常心中已经看到过的温情与感动,被BPM的导演烧的灰都不剩。
疾病被如同沙盒机制般控制在一个范围内,感情纵使是力量再强大,仍旧抵不过生命的自行流动。
参加组织的众人,既是贡献于actup组织的无私的成员,奋不顾身的在大街小巷,医药公司,首相官邸宣传活动,也是身处于巴黎的自私的众人,享受于夜晚的灯红酒绿。
//Maybe also like opera, you have the duet, this love story, but you know from the beginning that it’s a tragic love story.Campillo: I wouldn’t say a love story, because that’s too big for me. A story. An adventure. Because it was very quick; the couples were together for like six months or one year. After one of them was getting ill, then the other was obliged to stay. You can call that love. But you don’t have time to consider. But because of the illness, Sean needs Nathan. And since Nathan was not there for his first boyfriend, he’s trying to get things in order, to do better. So it was very interesting to interrogate: What is a couple?So it’s not a love story—they need things from each other.Campillo: Of course, but I think a love story is always that. You know, we are with someone for some reasons which are not only love. And it’s not impure, it’s not something bad. It’s life. You need people.https://www.wmagazine.com/story/bpm-beats-per-minute-film-robin-campillo-arnaud-valois-nahuel-biscayart-interview//当聚焦于Sean和Nathan之间细线一般拉扯的关系。
我相信是 没有这个身份的人难以引起共鸣的部分。
各自拥有坎坷的感情经历,轻易走到一起的交叉路口。
正如导演所说,an adventure,a story, rather than a love story。
之后你们所感动的照顾和留守,you can call that love。
【BUT IT'S NOT】。
然后,从相互吸引,到相互需要的责任。
导演将疑问往后继续延伸,what is a couple?
不能同意更多。
我甚至在想,Nathan做出最后一个举动的时候,是真的在为Sean做,还是为自己。
正因为这种,被人们统称的爱情,毫无坚固,亦或是有所影响。
Nathan才会在Sean去世之后立刻找到新的发泄出口,然后痛哭,之中,或是因为悔恨自己,或是因为想起Sean。
相比较而言,Sean从最开始的激烈而精彩,到出于病痛的直率与冷漠,让人叹息。
唯一不需要任何叹息的,是他们之间的感情。
延着Sean病情发展下去的时间线,让人如同Soundtrack之中最抓耳的一首,smalltown boy,一圈圈,一圈圈的随着主角们的人生拉进电影之中。
另一方面,很少会谈及,lgbt这个问题,或者是同志这个身份,因为我觉得完全没有必要。
现状的平衡和平等觉得是满足的。
可能是跟我所待在的环境有关,大家或是戏谑,调侃,掩而不谈,避之不及。
最开始,我眼中的他们是需要理解的人,因为政治正确风行的今天,他们在少数的群体里,也有选择不公开自己少数的权利。
我错了。
不论是ACT UP。
还是如今能在一个一个国家推动法案的活动组织,靠的不是在少数群体里默默支持的人,甚至可以说,他们的沉默让少数的群体,往更少数的地方发展。
引用一句话:如果普通人的心跳是60下,LGBT需要每分钟120击——因为只有每分钟120击,才能让我们不受践踏的活下去!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8841187/
文 | 结冰没错,说的就是你,第90届奥斯卡颁奖典礼。
相信你也猜到我说的是哪一部电影里,那就是今年法国报送最佳外语片的影片《每分钟120击》,结果最终落选,被甩在九强之外。
第8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的导演巴里·詹金斯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在推特上连发数条大骂,表达不满。
《每分钟120击》由罗宾·坎皮略执导,他此前的作品《东欧男孩》获得了第70届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的最佳影片。
《东欧男孩》分成四章讲述了一群东欧男孩窜落巴黎街头的故事,四章自成一派,又连成一线,诗意地触及了许多社会问题。
《每分钟120击》里,导演再次将镜头对准社会群体、社会问题,这一次聚焦的是艾滋病。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身处巴黎的ACT UP组织开会激辩,讨论使用一些手法来唤醒大众对患病群体的关心,迫使政府和药厂正视问题。
关于艾滋病的电影,我们此前应该看多许多,比如汤姆·汉克斯主演的《费城故事》与马修·麦康纳主演的《达拉斯买家俱乐部》。
《费城故事》以安德鲁与米勒之间的感人爱情故事为主线,而《达拉斯买家俱乐部》的故事与非法抗艾药物AZT有关。
《费城故事》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影片所涉及的艾滋病,是全球性的疾病,它需要的不仅仅是药物的治疗。
同时也需要抗争、照料、勇气以及适应能力,也少不了音乐和性。
罗宾·坎皮略深知这一点,《每分钟120击》里便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罗宾·坎皮略不仅是《每分钟120击》的导演,同时是该片的编剧之一。
影片既饱满又活泼的剧本得益于另一位编剧菲利普·曼高特。
曼高特是艾滋病教育家、活动家。
坎皮略曾和另一位导演、编剧劳伦·冈泰合作过《课室风云》的剧本,《课室风云》获得了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尽管这一次坎皮略没有选择和冈泰合作剧本,但是在《每分钟120击》的鸣谢名单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劳伦·冈泰的名字。
《课室风云》里,我们能看到课堂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唇枪舌剑,谈论着同性恋、音乐、足球、宗教等各种各样的问题。
《每分钟120击》将战场从高中教室换到了巴黎中心的大学校园里,ACT UP组织每周一次进行宣讲辩论争取权利。
ACT UP是1980年代在纽约建立的组织,片中涉及到的是在巴黎建立的分支组织。
编剧菲利普·曼高特以及劳伦·冈泰都曾经是ACT UP组织的成员。
曼高特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担任过主席。
“对抗艾滋病是一场看不见的战争,我们的朋友一个一个死去,但我们还想活。
我们要对抗那些对疫情漠不关心的人。
”这是ACT UP组织进行抗议行动时的宣言。
他们针对的是政府的不作为以及法国制药公司——最主要的是梅尔顿医药厂——他们减少产量来哄抬新药,很多人得不到需要的药品。
阿诺德·瓦罗里斯饰演的内森(Nathan)是艾滋病联盟组织ACT UP的新成员,他遇上了纳威尔·佩雷兹·毕斯卡亚特饰演的肖恩(Sean),肖恩比较激进。
当肖恩和内森跟随着组织一起去校园发避孕套、进行宣传,希望引起大家关注时,内森被校园里的女生歧视,肖恩当下给了内森一个吻,以示抗议,也正是从此刻开始,内森对于肖恩的情感有了波动。
两人后来坠入爱河。
他们之间也会有关于抗争夺权有着分歧和争吵,但在他们之间依然保留着一些温柔与浪漫的气息。
他们的人物形象塑造的相当立体。
影片将ACT UP争夺权利的辩论、游行、派对以及同性恋人之间的爱情交叉剪辑,突出表达政治与性爱的主题诉求。
其中,影片里有一场非常重要的性爱戏,摄影师珍妮拉普瓦黎将镜头置于深蓝色的阴影之中,夹杂一些闪回镜头,意在表达穿越时间和内心的创伤。
当然,导演还触及了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死亡。
那也不仅仅是死亡,更是一次写着渴求的炫舞。
再说回影片片名,“每分钟120击”是一种舞曲Deep House的节奏,它是House音乐其中的一类,每分钟的节拍数在120—130之间,重在低频,更加宽厚的Bass线条。
整体传达出来的就是深邃与性感。
同时它也是人兴奋时的心率。
《每分钟120击》运用了欢快节奏的电子音乐,透过ACT UP组织向观众展现了他们的斗争,他们不仅仅需要公平的权利、无歧视的医疗保障、社会去除有色眼镜的对待,还需要在那扇柜门背后毫无恐惧的爱。
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佩德罗·阿莫多瓦看完之后非常喜欢,没有最终拿下金棕榈奖,阿莫多瓦在发布会上哭了。
当然了,也必须提到的是,阿莫多瓦选年度最佳的时候选了另一部带给他惊喜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不得不说,《每分钟120击》这部电影深邃又性感,饱满又活泼。
我们该像斗士抗争,也最好如Deep House节奏一般活着。
第一次在国外影院看散场时好多人打响指(影片中用打响指来表达赞同),真好。
· THE END· 这是“不散”的 第528期 文章,年度第一!
本文原创首发于:不散微信公众号(ID:busan-movie),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凡是革命无不流血牺牲我们为自己的权益而战不思进取的当权者我们来帮你们进步用我们仍在跳动的心脏无法殆尽的热情来干预你们对鲜活生命的漠视每分钟120击击穿你们虚伪的体面每分钟120击激荡着我们对生的渴望一声一声我们竭尽全力嘶吼试图唤醒麻木的生灵一升一升我们奋不顾身起舞极力挽救无知的生命你们也许有健康的身体但灵魂早已腐朽不堪我们或许很快就会死去但奋力挣扎的我们从不会感到狼狈一生一生我们无所畏惧其易逝用短暂书写永恒
向act-up组织成员及像他们一样的社会活动家致敬!
感谢你们的勇敢、善良、正直和对这个世界无私的爱!
我了个去。。居然还是个真实的故事。。。实在是恶心的不行,同志什么的都早点去死吧,实在是不能再给更高的星级了,就算不知道豆瓣这些大神们都怎么想的这片子评价这么高。。。
如果说call me by your name是把同性标签摘掉的爱情片,那么这就是年度同志电影标杆之作!个体的病爱生死和群体的激荡运动都表现深刻,相信在接下来几年如果要盘点最重要的LGBT电影,这部将是绕不开的经典!PS:你还认为他们是暴命吗?他们只是要活下去的病人!
pas un film gay,mais un film gai.|20181104找“手”重看...
令人想到科拉尔的《野兽之夜》,生命如同一切绚烂夺目的光芒,烟火与风景。一次次聚会、游行和抗议,一个个付出热情的患者去世,他们比常人更热爱生活。好几幕肃然起敬,更能理解阿莫多瓦委屈的眼泪。BTW,C2的语速有点招架不住。
一些转场真是花哨而巧妙,让人叫好!被高中女生叫fag的时候拉过Nathan的一吻,吻得尽兴而骄傲
太适合大眼睛了
虽然很好但是对此类社会运动题材的电影一直不感冒,几场激辩和反抗运动中穿插男主的爱情和对病魔的对抗的故事也很合节奏。有些场景十分惊艳,lgbt的运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岁月年末看这部电影,感受颇为复杂,一方面我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深深感染,一方面又被这场高度政治化的同运警醒。西方的同志运动都是用流血和牺牲换来的,那我们呢?疾病与死亡赛跑,权利与同运并行,爱情与病痛相依,情感是焦灼的,抗争是艰辛的,但最终疾病会把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
前半段是极富有热情的掉书袋,告诉观众各种关于同性恋的观点,迫不及待地想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尊重同性恋,才是保护艾滋病患者。后半段悄悄地把讲述换成煽情,把所有的观点落脚于感动。
把艾滋这样的事实塞给人看,的确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观影体验。一直在说说说,呐喊呐喊呐喊。极度生理不适。政治价值大于艺术价值。
和这种群体交流是没结果的,只会有无休止的争吵和不理解
2017年
超级无聊的一部电影 这个圈子根本不值得同情
生命很重,它让每个反抗的人都把它当成一场战争;生命很轻,它让母亲可以轻松谈笑的80/20来保留独子的骨灰。
今年最重要的同志电影,完完全全拍给同志看的、让同志感同身受的生命乐章。激荡的群体运动和个体的爱、病、死交缠在一起,以每分钟120击的强度澎湃敲打心脏,灵活多变的剪辑让人分不清究竟是在抗议还是在开趴体。看完这部电影,我觉得我也是HIV阳性。真正该得金棕榈!
从电影角度,没意思啊
这种我弱我有理,所以我可以胡闹泄愤瞎鸡巴搞的态度,实在是不太看得上。前半段组织内部的讨论还算有些意思,理性、认真;后半段急转直下,突然就变成了个爱情故事,最后更是通过干一炮来缓解悲伤???这个脑回路我是不太明白的。。
一个作精倒下去,千万个作精站起来,peace
啊!跨年夜哭得一泡泪…有宏观视角:展现群体、组织及运动层面的理念和实践;有微观视角:展示个体间立场态度的参差冲撞、爱欲抚慰、痛苦与死。因此并不觉得后半段失控,恰恰它是个360度的补完,让你看到一场激烈浩荡的运动,不只是抽象的理念、主义和事件,更是作为其中一个个分子而存在的具体的人。
轻吻怼恐同,病房打飞机,未亡人约炮,整体纪录片质感中的三个华彩亮眼片段,加上反复出现的夜店蹦迪,圈中人对此大概都能心领神会,将其指认为gay区别于主流异性恋的特有生态表征。可是这样open不羁肉欲喷薄的形象塑造在同志题材中是否也正在成为陈词滥调?一个少数群体内部,是否也存在被激进活跃分子代表的新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