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tough love of fatherhood, taken to violent extremes here, seeks to transmit a strict idea of manhood while teaching hard lessons to fit a hard life. Though the film is bleak in its outlook, its conclusion provides an uplifting truth: that by taking responsibility for our actions, we can both learn from our fathers and disobey them when the time comes, thereby forging our own, independent identity.The father describes the pair as mongrels, and Last Ride, it can be argued, is indeed first and foremost about identity. The central question here is the clash between what is inherited and was is learned, between the values transmitted from one generation to the next and the experiences which can allow these values to be contradicted.At work in this deceptively simple film is perhaps a quest to define not just masculinity but Australian identity as a whole: the product of a criminal past and a violent upbringing, the rejection of age-old traditions coupled with a silent yearning for civilization, the constant struggle for social harmony in an inhospitable landhttp://www.infilm.com.au/?p=1004
这段旅程,对父子俩来说,是千辛万苦的逃亡,对观者来说,是父子俩的自驾游。
故事平淡泛味,景色却美伦美唤。
Dad对自己开枪结束旅程,是怕再进去至少十五年的牢期?还是因为发现儿子比自己更冷酷的绝望? 早就听人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可能是真的: 这部电影说,贼的儿子还是贼,杀人犯的儿子也会杀人,绝对是真的。
深夜看的,这是一部非常非主流的电影。
本来以为是关于父子的温情公路电影,结果看完的感受就和电影里澳大利亚的荒漠一样硌人。
在父亲犯罪后,父与子,一直在逃亡,睡过坟地,劫过汽车,一路风餐露宿,直到终点。
每一段扭曲的关系都有其必须被正视的错误。
父亲爱着儿子,也在伤害着儿子;父子保护儿子,也扭曲着儿子的人生。
直到父亲哭着和孩子告别后含枪自尽的那一刻,我才真正领会到人性是如此复杂。
电影里暴戾的父亲也有一个曾经抛弃他的爸爸,这个让人愤恨的父亲其实在每一次伤害儿子后都在试图修补已经千疮百孔的父子关系,只是有点亡羊补牢的感觉。
我能感到他对儿子笨拙的爱。
“你有多怨恨自己的父亲,他就有多爱你。
”看到chook给自己化妆我不认为他是娘娘腔,他太想有个妈妈了,我心里都为他发苦。
给自己化妆只是这种心理的在外投射而已。
“绵羊都不会抛弃自己的宝宝。
”可是他却被妈妈抛弃了。
不管是父亲的暴戾,还是母亲的缺席,痛苦果然可以算作遗产的一种,深深扎根于下一代的心中。
PS:电影片尾那首歌真好听。
感觉所有无处安放的情绪在身体里叫嚣着找到了一个突破口。
想哭的感觉。
这部电影我是在晚上看的,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夜晚夜深人静的关系,这部影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荒野无人的澳洲平原和广袤无垠的公路是这部电影给人带来的最直接的影观印象。
从情节来看,这应该定义为公路片,但它又不仅仅是一部公路片,它更应该是令人震撼的剧情片。
它少了点公路片独有的冒险精神,相比于那种令人肾上腺激情澎湃的镜头和配乐,本片多了一份淡淡的忧伤,或许是剧情的太过阴暗,还是演员脸上那种沧桑的无奈,导演在各个方面的处理都恰到好处。
还记得在影片的中间有一幕是他们驾车行驶在冰上,那一眼望不到底的蓝天实在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而这美丽的一幕也成了电影的海报。
一片天,一辆车,一位父亲和一个孩子。
这趟旅程注定是充满惊喜的,也是充满艰险的。
对父亲而言,这是一趟逃亡之旅,而对儿子而言,他并不在乎旅程的定义,他只想和父亲踏上专属他们父子俩的旅程。
影片的很多地方使我想到了《完美的世界》。
同样是一个男人和一个男孩的逃亡之旅。
然而在《完美的世界》里男人不是孩子的父亲。
我指血缘关系上,从灵魂上他们早已互相依赖了,他们把对方当成朋友。
但两部影片的结局却是同样的令人悲伤。
两位大人都中弹身亡,而开枪将子弹射进他们身体的是孩子,两个天真却又不天真的男孩。
他们或许是无意的,但更多方面他们是有意的。
这是成长对每一个人而言都是。
旅行的意义在于拯救灵魂。
拯救的或许是大人的灵魂,他们犯了错,他们需要接受惩罚。
但拯救的更应该是孩子。
在正义和爱的选择题上,他们选择了正义。
你说他们只是孩子,他们没有长大,但他们已经拥有了判断正误的能力。
影片基调平平,但却又富含深意。
或许就如同电影海报一样,一切都会好的。
曾经的最后都会走出来。
父亲不断对儿子说这句话,他安抚他的心灵,哪怕伤害了自己,但父亲知道孩子做的是对的。
在旅程的最后,父亲选择了告别,对他而言,对儿子而言,告别不是再见,告别远胜于再见。
两部电影合起来:最后的旅程是我想给你的完美的世界。
一个挣扎在自己性格悲剧犯了罪带着自己小孩出逃的父亲,以他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父爱。
他并不是不好,他对自己的暴力倾向也无能为力,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那么做(I just can’t),所以,当他一次又一次入狱出狱,妻子离开。
他看见恋童癖的挚友钻进儿子的被窝,他动手了。
接下来是逃亡,最后的旅程他试图在他儿子的面前get himself acrossed,以他自己的方式。
其实我没有看到无情和暴力,我看到的都是爱,当他把钥匙挂在儿子脖子上的时候,我哭了。
我知道结局他是要死去的,以自己的生命延续儿子的生命(在把钥匙给儿子的时候他已经把自己的生命递给了儿子)。
人的脆弱在那一瞬间放发出很大的光芒。
我们总归要死亡,但是在那之前,我们似乎还有可以寄托并以延续的东西。
我有时候想,人的存在,其实繁衍也不是那么的重要,什么后代,也总归只是一种无辜的方式。
或许真正需要得到acrossed的,是死亡之后每个人所留下的那点被整饰被伤害被温暖被残缺被完整的灵魂。
我有注意到,她妻子已有身孕,她是爱他的,只是再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
电影一个情节,他酒吧出来,还是控制不住要打人,当然,最终是被揍的很惨很狼狈。
我知道,他只是控制不住自己。
儿子问他为什么总要暴力总要打人,问他能不能不这样,那段对话我印象很深,大意他回复他就是不能,这是他无能为力的。
每个人成为什么有时候并不是自己能够左右的。
他有个不好的父亲,他努力想成为一个好父亲,他是那么爱他儿子啊,其实他已经很努力很棒了,作为一个父亲。
其实暴力从进化的角度并不难解释,或许我们文明告诉我们,打人是多么的不该,家暴是多么的可耻。
我记得进化上有讲男人对女人暴力是为了在适当的时机女人所做的只能是屈服,屈服于性交。
性生活中也都会有暴力小情趣。
当然,失去控制的暴力,除了是灾难还是灾难。
事情有更好的处理方式。
只是这次,在这部影片里,对于暴力,我多了一份理解。
每一个片段都是现实,看着揪心难受,坚持看到最后忍不住泪流满面。
一路逃亡没有未来,对生活没有希望,只剩眼下当前。
面对再次进入监狱,父亲选择了放弃,他有自己不能承受的,孩子终会理解。
无论放弃还是逃亡,对他来说已区别不大,仅仅出于本能。。
他的坚硬不必担心这一路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因为他从不犹豫担心,孩子的心自然会比现实更坚硬。。
1.父亲的自杀代表对楚克的重新开始2.父亲这个客体倒下了3.可以看到父亲强迫性重复的部分,他总是每次打人然后感到愧疚与自责,他是在享受自责吗?
(M)4.把孩子直接丢进湖里,孩子的恐惧已经完全溢出而得不到函容,内心充满了恐惧与愤怒5.楚克一直有冲突的俄底普斯情节,他几次想杀死父亲、与父亲冲突,可以感受到他内在极度的冲突6.父亲提供了部分楚克自体生长的养料,这是一个有功能的父亲
(2010年1月22日)慢节奏的影片,以至于分两次看完,但实际上若不是工作任务多,一气呵成绝非难事:有好的故事,好的表演,辅以好的风景,好的音乐,看似挑不出太明显的刺儿。
看到封面难免会想起Clint Eastwood的《完美世界》和Luc Bessen的《这个杀手不太冷》,同样是纯洁的儿童和逃亡的罪犯之间的催泪故事。
人物设置上《这个杀手不太冷》和另外两者区别要大一些,而《完美世界》中,犯人和儿童人质的关系是越拉越近的,《最后的旅程》中,却是父与子感情的日渐疏远,但两者亦很类似地表现出成人的善恶两面对于儿童的影响,并且,《最后的旅程》最终回归温暖主题——报警的是儿子,父亲一抢了结了自己的性命,悲痛万分的儿子跳进池塘痛哭……看似残忍的结尾实际上又让故事绕回到了“亲情”二字。
Hugo Weaving回归发迹地澳洲的广袤原野,似乎那股真性情再次被催生出来,即使诠释父亲温柔一面的时候,那眼神仍旧野性十足。
小演员Tom Russell的表演甚是了得,多场导演安排的静态描绘来反映内心轨迹的戏,让他演绎得颇具性格,尤以结尾那场戏,Tom Russell的爆发力和领悟力让人赞叹。
和影片时而温情时而冷漠的情节衬托的是多变的澳洲自然风光,从这一角度说,《最后的旅程》和Nicole Kidman联手Hugh Jackman的那部失败的《澳大利亚》一样,澳洲风光片企图心昭然若揭。
但不同的是,后者为了风光而风光,前者还较水乳交融地寓景于情,例如无数次远山上的橘色阳光,镜头平滑地过渡到了光线流泻于主人公脸上的状态,以此描绘他的思想和伏笔即将面对的情境。
另外,父亲驱车扬长而去,留下孩子孤零一人走在冰面上的美景,宛若人间仙境。
音乐部分托于Paul Charlier,编排极具性格,结尾曲选择了更是名不见经传的The Burning Leaves乐队奉上一首“Home”,自始自终全为Indie和Low-Fi做派,许多澳洲人主流地认为是年度本国最佳影片的《最后的旅程》原来也是很独立和小清新。
若要挑出影片最大的接受难点,个人认为是父亲因邻居性侵自己的儿子而打死邻居,孩子因怀念邻居对他的好而对父亲的罪行记恨在心,和对父亲的爱的矛盾纠葛;以及因父亲逃亡一路屡次抢劫伤人,到后来儿子竟也一起入店行劫,再到最后他报警,这两段过程的描写和刻画稍稍偏离逻辑,但也许能够理解,因为他只是个孩子,并且这些终归是的瑕不掩瑜。
有的人生来就是反社会的 反社会不是坏事 因为社会规则本身就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确的 但是反社会的人注定是悲哀的 所以这是一部非常悲哀而且及其令人纠结的电影 父亲是个反社会的人 但是儿子还是必须得学着融入这个社会...悲哀的地方在于父亲想让儿子和他一样 像个男子汉 体会狂放不羁的意义 但这是一个娘娘腔的世界 如今狂放不羁和SB是近义词 牛仔和侠客 现在都得顿监狱 所以你这样反社会 就得承受更多痛苦而非快乐...儿子却比父亲似乎更了解在这个社会的生存之道 所以他有点娘娘腔...换一个角度 牛仔和侠客 本身都很难善终 所以说这是个娘娘腔的世界 就是大家碌碌无为还都能得以善终 而这位父亲不羁了很多年 爽也爽过 爱也爱过 还顺带伤害了一些人 最终他的结局 我想 也算是自己种的因果 没什么好多同情的 只是这个孩子 不知是造了什么孽亦或是天将降大任于他 苦的可以...另外我认为 娘娘腔不是坏事 是一种格调...
暴戾、邋遢的中年男人,带上儿子负罪潜逃,除了在前妻家中的温存和偶尔碰到的小店和陌生人,他们只能看到澳大利亚南部荒凉的戈壁、寂寥的原野,笔直的路、红色的土,辽远的天,以及入天堂般静谧洁白的盐水湖。
这样的故事架构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名单与之对应:《大路》、《黄金国度》、《洛丽塔》、《放逐》,还有不得不提的《菊次郎的夏天》,在北野武的戏谑中,一老一少的旅途如此荒谬、夸张、充满黑色幽默和天真童趣,两人在陪伴中成长,在玩闹中熟识,直到出现片尾的温情结局。
《最后的旅程》却没有这样的温存。
在前妻家中短暂停留后,他们踏上旅途,现实露出冰冷坚硬的原貌。
偷窃、打架、抛下儿子在酒吧鬼混,孩子独自在房间里看着天黑。
两人对立、仇恨,父亲用男人的粗糙、直接对付儿子,儿子则敏感于父亲的冷淡,并对父亲造成的家庭局面耿耿于怀。
导演并不采取戏谑、渲染的方式处理剧情,他保持了客观,镜头干净、情节简练。
角色和场景都不作过多阐释,爽快直接,像片中男人对待世界的态度。
只有不断变换的澳洲南部恒久的风景和轻盈的吉他弹拨,让情绪得以片刻的缓和与抒发。
复杂的人性却像荒原一般在冷静的讲述中呈现出来。
没有美化或修饰,人性的真实如同沙漠野草一般蓬勃杂乱。
儿子带着孩童的敏感,审视着父亲的疏离和保护,他不断回忆起在家与马克斯共渡的美好时光,仇视伤害好友的父亲,但又不得不跟着父亲东奔西走,并且忍受突如其来的抛弃和殴打。
在逃亡的路途上,他学会独自面对黑暗、学会了利用父亲的暴躁引发冲突,一面协助完成潜逃,一面却又试图弄清真相,直到告发父亲。
影片一直隐藏逃亡的原因,这成为吸引观者的悬念。
人们在等待着父亲和儿子战斗的一个结局。
导演一直让观者以孩子的视角看着片中的父亲。
这个家伙丑陋、粗鲁,满口脏话,除了偶尔笑起来还算可爱,身上只剩下暴力、狂躁,神经质。
大多数人会讨厌他。
在他抛下孩子独自驾车离开埃尔湖时,这种厌恶到达顶峰。
孤独的孩童趟着水,在漫无边际的盐水湖面跋涉,直至精疲力竭,抱头痛哭。
那时,我一面与孩子同仇敌忾,一面觉得影片应该结束。
“让那个丑陋的家伙滚蛋吧,生活正需要这个孩子独自面对。
”出乎意料的结局,让影片超越了普通的“公路电影”概念。
它其实更接近蒂姆·波顿的《大鱼》。
被孩子告发后,父亲靠着干瘪的轮胎举枪自尽,而孩子冲进水中,第一次体会到了父亲教给他的仰泳。
这是父亲与儿子一起走过的最后旅程,同时也是孩子新旅途的开始。
多年以后,当他面对世界,独自作战时,或许才能明白“父亲”的真实含义。
他并不温情脉脉,却用直接干脆的方式,教给你坚强,勇敢地承担一切后果;他沉默寡言,却能在任何时候挺身而出,为你击退敌人;他冷漠无情,却能毫无保留的让你学会狩猎、游泳,学会积极面对抛锚的汽车,学会独自一人走过漫长艰难的路途,并且在任何压力下保持乐观。
在这场战争中,你早已是注定的赢家。
因为在大部分情况,他会比你先走,如同《大鱼》里吹嘘罗嗦的父亲,如同《最后的旅程》中这个吞弹自尽的男人。
他早已知道这一切,然而,他愿意陪着你,走过这一段痛苦却重要的路程,在你获得成长、学会独行的那一刻,带着满足神情,成为自动退出的输家。
他那日益佝偻的背影,你看到了吗?
尧耳写于2010年3月
泪目的结尾....
这世界上有千万种父亲,但却只有一种父爱....
给我看迷了……斯德哥尔摩式父子吧
这么好的电影豆瓣评星怎么这么低。有人说父亲和儿子是一生的敌人。最后的旅程对于小chook也是新的旅程开始。但是我还是有些不太理解父亲的做法,也许会有更好的结局?也许他的心已经悲凉到可以放弃一切。电影里面有乌尤尼盐沼的一段,景色美翻了。
那些莫名的恨,源自于有些暴戾的爱。陪你走完最后一程,我才看清楚来路。 .爱死了这样的风景
好闷
风景不错- -
不看文艺片了
温馨的亲情,美丽的湖,谁告诉我那个湖是什么湖。。。为什么能跑汽车= =
sb x 2
Oh Daddy..
这个爸爸脾气太暴躁了,强迫儿子游泳直接把头压水里,孩子化妆就拿皮带抽,打了满脸的血,从细节看,孩子跳水里游泳的时间,腿上全是皮带抽的伤痕,好可怜。其实这个爸爸还是很爱孩子的,打完孩子冷静下来之后会来哄孩子,陪孩子玩。和这种半大孩子一起蛮危险的,因为年龄的原因,认知能力并不强,成人的世界似懂非懂,所以因为打死只兔子一枪崩了爹。看了一些评论,很多人被盐湖的美景震撼,作为一个独自开车跨越盐湖(并非片中的盐湖)的人,看到这景色的时候,觉得美,但是远不如第一次亲眼看到盐湖来的震撼。第二次看到盐湖的时候,是个悲伤的故事,在盐湖前拍的照片,放大后能看到我眼里的泪。
真不觉得好看。。
非常好!
我们都有自我独特的世界,哪怕是最不起眼的人。快乐、悲伤,愤怒、关爱,罪恶、怜悯。。。我们都是一样的。
胸闷啊,正常的生活是必要的哦
如此不讨喜的角色出现在这种类型的片子里实属罕见。
为了看艾瑞尔湖而下的电影 平庸的电影 没有《我的父亲,罗穆卢斯》 好看~~
悲凉
说你家的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