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奔着精彩刺激的战斗场景来的观众会比较失望,用大段的时间来展现两名被炸伤士兵的痛苦状态,而战斗部分的剧情很简单甚至说有点简陋,全片连敌人都没看见几次,好像武装分子里只有一个倒霉蛋中枪倒地,相比之下,美军这边的战损比相当高了。
虽然是战争片,但反战的主旨几乎毫无悬念的印在每个角色的脑门上了。
伊拉克治安战时代,无人机的应用还不像后来的亚阿战争和持续至今的俄乌战争那么普遍,武装分子就不用说了,即便是美军也只常用一些高空盘旋侦察的无人机以及在本片中完全没有露脸的收割者MQ9,否则以俄乌战争里无人机的普及状态,估计海豹突击队队员每人都会不计成本的配备最大数量的各种类型无人机,对面的武装分子可能会遭遇俄乌战场上那种步兵甚至装甲车辆被发现既死亡的命运。
全片强调一个真实还原,所以感觉不会有太多夸张成分,感觉也不知道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武装分子太强了,还是当时这些现役海豹没准备好有点被打懵了,在仅有的战斗场面里,至少打了上千发子弹,而击中的武装分子屈指可数,就连布雷德利上的25毫米机关炮感觉也是大炮打蚊子只是火力掩护几乎没有什么有效杀伤。
相比之下,将近十年前的《13HOURS》里那几个退役大胡子用差不多火力的轻武器对大量武装分子造成了碾压式的杀伤效果。
不过美军还是吸取了摩加迪沙的教训,没搞薄皮悍马去接应救援,否则就是活脱脱的另一场黑鹰坠落,在没有主战坦克和反坦克武器的场景里,布拉德利的防护效果还是经得起考验的。
海豹突击队在行动过程中可能有两个战术失误:1. 被武装分子从墙洞里丢进手雷,说明武装分子就在隔壁建筑里,而小队并没有让第一辆来接应的布拉德利用25毫米机关炮扫射丢进手雷方向的建筑物,感觉有点大意了。
2. 武装分子的掺白磷的爆炸物什么时候放在门口的?
小队晚上时候潜入民宅的时候,周边并没有武装分子,可以仔细检查一下建筑物主要出入口是否有爆炸物。
如果是武装分子白天发现他们在这个建筑物里以后才放的,那么高空盘旋的侦察机应该告知小队有可疑人员把可疑物品放置在建筑物门口,出门之前应该想办法检查一下,就不会被差点炸团灭了。
这批海豹突击队运气还算可以,如果对面武装分子有几个RPG,估计他们连这个破房子都守不住。
海豹队员撤离以后,那些从周围房子里钻出来的武装分子可能会商量,下次记得采购几个RPG吧。
看到有影评说这电影和《黑鹰坠落》是同类,我真是满头问号表情包。
这两部片子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好吗?
《黑鹰坠落》要是站在《战·争》跟前,充其量算一个战争的广告。
《战·争》这片子可是直接把战场后台的帘子给掀了,那些被尘封几十年的战场纪实,连当事人出镜都选择打码的真是故事,这才是头一回被搬上大银幕。
当战争电影决定不再说谎《战·争》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某些电影就爱给英雄镀金身,真刀真枪的战场真相反而藏着掖着。
像《比林·科恩中场战事》那种片子,就知道暗示军人有苦说不出,但到底啥不能说?
怎么不能说?
全是哑谜。
《战·争》可不玩虚的,直接给你看战地最真实的荒诞剧。
九成时间在等命令干瞪眼,突发状况能把人蠢哭,指挥系统抽风时全员懵圈,唯一能调动的是飞机飞过的时候的所谓震慑时刻,这些才是战场上天天见的"家常便饭"。
哪里有什么神狙击手?
真正需要讲出来的是这些哭笑不得的人间真实。
1. 好莱坞战争广告的终结今天是2025年5月12日,睡前刷到一部叫《战·争》的新片,原本准备随便看两眼就睡,结果硬是坐着看到片尾字幕滚完。
这可能是今年最让我震撼的电影,不是因为它拍得有多热血,恰恰相反,它把战争最狼狈的真相端到了观众面前。
我们这代人其实都活在战争片的幻象里。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知道关云长温酒斩华华雄是艺术加工;长大后看《黑鹰坠落》,却总误以为现代战争就该是那种精确打击,精准救援的酷炫场面。
直到最近几年看某部英剧,好像是《神探夏洛克》某集,角色随口说真实的战场上过半都是逃兵,当时惊得我立刻暂停查资料,原来那些冲锋陷阵的"英雄叙事",把最核心的真相藏在了镜头之外。
《战·争》最狠的地方,就是扒掉了所有浪漫滤镜。
没有悲壮的慢镜头,没有精准的战术配合,甚至没有"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的套路。
子弹横飞时士兵像受惊的动物在战壕里乱窜,指挥官的命令被此起彼伏的呕吐和嚎叫声盖过,最荒诞的是全片几乎没有战士一枪打中敌人,而对手压根从头到尾没露过正脸。
突然觉得真实的战场上,勇气是奢侈品,活着才是刚需。
当电影院里此起彼伏的爆炸声终于停歇,银幕上只剩下器官旁边的伤口、地上拖拽的痕迹、打反了的麻醉药,我突然意识到,或许这才是战争最诚实的模样,它既不悲壮也不浪漫,只是无数普通人被碾碎时的血色尘埃。
想起《壮志凌云》时突然脊背发凉,阿汤哥在夕阳下跨上战机的经典镜头,配着激昂的配乐,活脱脱是军方的视觉春药。
这或许解释了为何好莱坞战争片越来越像军事装备展销会:当五角大楼的顾问坐在剪辑室,当剧组免费借用价值数亿的航母拍摄,那些血肉横飞的战场真相注定要被锁进保密柜。
看看《八佰》里战士采取所有方法都不能保证过桥时候人拉人筑起的桥,或是《长津湖》中冻成冰雕仍保持射击姿势的士兵,这些浓墨重彩的牺牲叙事,才是不欺骗观众的情况下,尽可能讲一个有意义故事的切入点。
反观好莱坞战争片,看似在刻画战争的残酷,实则偷偷置换逻辑:它们把个体的恐惧包装成英雄勋章,让观众误以为"活下来就是胜利"。
当主角穿越枪林弹雨完成奇迹,背后是更隐蔽的国家意志在说,看,我们的战士如此坚韧,我们的武器如此先进,我们的战争如此正义。
最讽刺的是,所有战争片都在贩卖同一个谎言:战争存在"正确的打开方式"。
银幕上的硝烟永远过滤掉了真正致命的东西,那些无聊的、狼狈的、错误百出的琐碎,这些画面永远不会出现在任何国家的"主旋律"里,因为真实的战争没有英雄叙事,只有人类文明最赤裸的溃败。
2. 逃避真实的人类我实在不理解,在2025年这样一种颇为奇特的形势下,某些人似乎真不想再充当世界警察了,或许是觉得这份“差事”无利可图,所以萌生退意,还想把这摊子事甩给别人。
可当初挑起这事儿的不也是他们吗?
就像看电影《战·争》时,我不禁思索,为啥到现在才愿意揭露战争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呢?
想来,大概是他们发觉从战争里捞不到好处了吧。
那一开始又为何要挑起事端呢?
这实在令人费解。
都到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了,才跟大家说战争不好、不对,说它痛苦、残忍、无聊且错误百出,还反人性,早干嘛去了呢?
为啥直到2025年才推出《战·争》这部电影?
一方面,如今能看到这样反映战争的电影,我感慨万千;另一方面,又深感遗憾,因为很多人电影看多了,连生活中的基本常识都给忽略了。
我录制今天这个视频,源于刚才刷牙前打开镜柜时突然想起的一件事。
很早以前,我在北京骑电动车,那时候还没有限速25公里每小时的规定,我骑的电动车时速能达到40公里左右。
当时的红绿灯管理远不像现在这么规范,路上还有很多“老头乐”跟电动车抢自行车道,交通状况十分混乱。
每次过路口,我明知左右可能会来车,但那时我还没考驾照,没有在不同路口该关注不同方向来车的意识。
我过红绿灯时,总是怀着一种祈求老天保佑的心态,假装左顾右盼后,就径直往前冲,还觉得自己能平安无事。
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后来,我通过机动车驾照考试,才渐渐明白在哪些情况下要重点关注右边,哪些情况下要着重留意左边,什么时候该把速度控制在十几公里每小时,什么时候又能加速到30、40公里每小时。
当然,现在电动车限速25公里每小时,闯红灯的人和现象也几乎看不到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生活常识。
可每个人在真正遭遇刻骨铭心的痛苦之前,往往都盲目地觉得坏事不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电影《战·争》里,所有人都在佯装无事,不停地念叨着“没事,没事,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挺好的,能躲过这一劫”。
即便遭遇了重大变故,后续赶来的两个小组,依旧表现出一副“嘿,兄弟,我罩着你”的样子,对着伤员一顿猛拍,仿佛一切都尽在掌握,一切都会顺遂如意。
但现实真会如此吗?
显然不会,压根儿就不会变好。
在我看来,这种自欺欺人的状态已然成为一种常态。
每个人都应当具备这样的认知。
人类发明了诸多事物,像电动车、汽车,还有红绿灯等等。
然而,我们在使用这些发明时,却未对可能危及自身的潜在风险怀有丝毫敬畏之心。
就拿电影中的战争场景来说,十几、二十甚至三十来个人,他们看似在行动,却仿佛并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做什么。
面对敌方可能多达几十甚至上百人的队伍,他们凭借着超出自身能力范畴的手段去应对,就如同瞎猫碰死耗子一般盲目。
这让我不禁感慨,这部电影没有沾染其他战争片的陋习。
以往在我们的印象中,狙击手总是心态沉稳,能精准测算风速,精确预判子弹轨迹,然后一击命中敌人要害。
但现实真的如此吗?
根本不是。
实际上,狙击手往往身处肌肉酸痛且高度紧张的环境,长时间死死盯着目标,而且多数时候,他们内心充满不忍,甚至还会被指责太过软弱。
在这部电影的故事里,狙击手也是最先牺牲的。
由此可见,多年来我一直思索,是否真有一部电影能真实刻画战争的这些方面,至少在我有限的观影经历中,从未见过以“狼狈”为主题的战争片。
以往的战争片大多追求宏大叙事,有着正向的招募导向,因此会刻意美化战争,违背现实客观情况。
而《战·争》终于打破了这种局面。
其实,这不仅是电影中的现象,在游戏领域同样如此。
就拿我玩《绝地求生》后来叫《和平精英》来说,我不太喜欢这类游戏,因为我觉得制作精良的战争游戏往往带有文艺气质。
文艺作品通常需要玩家花费大量时间去品味其中的平淡与无聊,在关键时刻做出抉择,而这些选择八成都是错误的。
这类射击游戏,多数时间都在等待。
我玩游戏时,一般会先找个掩体,确保身后及周边几个角落的安全,然后蹲在那儿,等得无聊了,再挪到下一个位置继续等。
不管是为了缩圈还是寻找装备,我都不是那种在移动中频繁出击的人,找掩体对我来说欲望特别强烈。
因为我玩游戏并非追求在几十个人中脱颖而出“吃鸡”,我只是想体验在荒野中四处溜达,看看最终能否存活下来的过程。
即便没能活下来,我也不会懊恼摔手机,而是坦然接受。
所以《死亡搁浅》这款游戏就很合我心意。
如今的游戏,速度普遍太快了,车的速度、人的移动速度都快得离谱,还能跳、能跑、能飞,甚至能瞬移。
但实际上,最贴近生命真实体验的,是步行那种缓慢的节奏。
《死亡搁浅》这款游戏,大家都戏称它为“送快递游戏”,可它却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人类真实的体验,让人关注到步行速度下眼睛可及范围内的每一处细节。
当你用心去感受这些细节,就会发现其中蕴含着足够丰富的内容。
反观那些游戏中添加的瞬移、加速、跑跳、载具等工具,它们真的让游戏体验更真实了吗?
并没有。
同样,电影《战·争》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战争中人类的真实体验还原了出来。
3. 如何对抗狼狈想来,生活中常有人感慨终于发现世界就像个草台班子,可这又何须特意点明?
只要有人参与决策,就难免呈现出草台班子的模样。
举个简单例子,让你拿笔在墙上画个圆,你绝画不出数学几何概念里那种标准的圆。
这就是人的能力局限。
于是人们发明了圆规、尺子等工具,以达到某种标准。
然而,这些人造之物最终却反客为主,凌驾于我们之上。
所以说,只要是真实的人参与其中的事,往往都透着狼狈。
就像电影《战·争》里打针时不慎扎到自己的手,跑步时意外滑倒,或是以为某人已去世,结果没过多久人家又苏醒过来;还有打针过量后,人像在地上游泳般挣扎,被人拖着前行,地上满是血渍。
在电影里,哪怕是由帅气且颇具咖位的演员饰演的士官,本应是领导角色的官长,也会无奈地说“我不行了,我整个人都fucked up,我得把任务转交给你”。
在战争过程中,常见的并非是精准击杀对方,而是你我双方放了几百枪,却全是空枪。
在枪林弹雨中四处奔逃,完全是在赌自己不会被前方的子弹击中。
而真正打中你的那颗子弹,也并非对方刻意瞄准,不过是一通乱射后的“意外”。
这部电影没有那种大义凛然、英雄主义式的精准瞄准与击杀。
你甚至不清楚片中敌人在何处集结,又是如何悄然靠近。
主角前一晚还在欣赏优美的健身操,第二天沉浸在惯性节奏中时,就被拉去执行一个无聊任务,接着便突然陷入绝境,狼狈不堪,越挣扎越深陷于各种大大小小的错误之中。
人在崩溃与惶恐中,生活就此改变,这就是粗糙又真实的个体写照。
正因如此,我有时更倾向于集体主义。
当我们身处集体,秉持群体观念时,便能展现出一定的规律性与组织性。
我们的行动旨在抵抗个人产生的误差,期望借集体主义消减这些误差,实现利益最大化。
这就要求我们做好牺牲个人部分利益的心理准备,要有向死而生的精神。
这时就需要一种并行的体系?
一方面是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是基础工作,二者相互搭配。
思想工作至关重要,若内心慌乱,缺乏定力,技术工作也会变得慌张无措。
虽说在小说《三体》中,思想钢印被视为负面行为,但实际上,在任何时候,个人的想法、定力与能力都应紧密结合,而非仅凭一股脑的莽劲往前冲,还将其当作值得炫耀之事,回家后吹嘘自己多么厉害。
可真实情况是,若你只是无聊地等待了数年,并未真正上过战场,却要装作经历丰富,而真正经历过的人,往往选择沉默不语,不会轻易诉说其中的经历。
这,就是战争的真实模样。
2025 年,对我而言,这部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我认为它早该出现。
当然,A24现在制作出这样一部电影,或许是表达他们国家后悔战争了,可早干嘛去了呢,无利可图了才诉苦吗?
以上,就是关于电影《战·争》。
画面冷酷、手法凌厉,采用与现实同轨的时间轴,让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戴耳机,绝对要戴耳机看这个片子,而且要灵敏度高的那种耳机,这样你才能和片中的战士同一时间听到屋外飞过的子弹。
但在我看来,这个片子最牛逼的地方在于真。
导演找来了退役大兵1:1复原现场,从场景、路线到阵法、交战,都完全还原真实,所以基本可以看作是一部随军纪录片,带你沉浸式体验伊拉克战场的刺激和紧张。
导演也很尊重他,将这名士兵的名字以联合导演的名义,写在了自己的前面。
这位哥们叫雷・门多萨,是前海豹突击队成员。
门多萨于 1997 年加入美国海军,曾在美国海军特战部队服役十六年,因在“伊拉克自由”行动中的英勇表现获得银星勋章。
退役后他在好莱坞担任顾问,帮助剧组更准确地塑造军人形象和还原相关细节,《孤独的幸存者》《终极名单》都是他的顾问作品,2012 年的《勇者行动》中还有他亲自出镜的身影。
2006 年,门多萨所在的美国海军特战小队在伊拉克拉玛迪执行狙击监视和掩护任务时,遭遇敌军围攻,他在多名队友伤亡的情况下,奋勇作战,成功转移伤员至安全区域。
这就是本片的故事。
这个片子的最后一段,也就是美军撤退、尘烟落下之后,全身披挂的伊拉克人从破败的建筑物钻出来,好像前面猛烈的枪火没有对他们造成一点点伤害,我感觉特别像我家里的蟑螂,怎么杀都杀不干净。
这片子还真在人物的塑造上,包括在危险面前的慌乱不堪,也毫不避讳地展现在画面中,打破了往常美国主旋律战争片塑造的战士们游刃有余的样子。
包括第二小队来支援,有个哥们三番五次踢到在地上的伤兵的断腿,把伤兵疼的直骂娘。
不过他们的专业性和装备的先进性,还是肉眼可见的强。
很奇怪,这些东西美国军方好像毫不介意展现在世人面前,不怕敌人研究他们的装备和阵法吗?
没听到该片宣传的时候有哪个角色说这片中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军事机密,写在纸上给需要的角色看,看完之后把纸条传回去,连剧组的人都不知道纸条上写的啥。
听说某部这么宣传的军事大片差点把自家公司拖垮了。
最后,这个片子很挑观众,如果你是硬核的枪械爱好者和客观的军事题材影迷,对影片的真实性、客观性、专业性和视听的质感有高出常人的要求,那么这个片子你不要错过。
点击原文链接获取资源。
请点一下右下角的赞、在看并转发,对我给予支持。
最后要说一句,不愧是A24出品的片子,多少搞点不一样的,包括但不限于开头的10多秒画面,差点让我以为看的盗版片,盗版的《某种物质》。
在某大V强力推荐的感召下,加上海报上一张脸部如干裂泥地般的伤兵特写所营造的视觉冲击,我对《Warfare》抱着不小期待。
然而观影过程却从压迫走向疲惫,最终陷入了一种情绪上的“麻木”。
影片确实在氛围营造上有所追求,尤其在局部场景中试图还原战地的幽闭与混乱感。
特效虽显粗糙,但压迫式的摄影语言与嘈杂声效相辅相成,塑造了一种“身体沉浸式”的现场体验。
然而,这种沉浸逐渐变成一种单调的轰鸣——伤者持续的哀嚎镜头处理冗长、缺乏节奏变化,情绪张力反而被稀释,甚至引发了感官疲劳。
导演明显意图模仿《边境杀手》的节奏铺陈,却缺乏节制与层次,节奏既拖沓又缺乏戏剧高点,令人迟迟难以进入情绪状态。
全片几乎完全放弃配乐,进一步压低了情绪引导,仿佛“真实”成了牺牲观众情感投入的理由。
尤其遗憾的是,影片中虽然出现了两位伊拉克本地的翻译和向导,甚至其中一人以极为惨烈的方式殉职(开膛破肚、四肢飞散,一条腿甚至长时间躺在院门口,疑似被装甲运兵车碾压),这些本可触发强烈情绪波动的画面却未被有效运用。
导演用镜头轻描淡写地掠过,震撼被抹平,情绪共鸣未能形成,反而在持续的耳鸣音效中变得疏离冷漠。
而美军新兵的描写也只停留在面部表情,缺乏具体动作层面的慌乱与笨拙,难以勾勒出人在极端情境下的真实挣扎。
这些都让人错失了理解角色、产生共情的入口。
值得肯定的是影片中唯一真正让人“听见战争”的桥段——喷气式飞机低空掠过街道,带来音爆与气浪的瞬间。
这一段不仅在技术层面令人印象深刻,也终于真正引发了情绪的共振,是整片难得的亮点。
影片最后以现实人物一一对照收尾,意图回归纪实,却因铺陈乏力与叙事空洞,沦为资料卡式的机械收束。
再加上一些略显刻意的“政治正确”设定(例如将通信兵原型从白人更换为有色人种),整体语境显得生硬而不自然。
《Warfare》想要贴近战地,想要真实,但它忘了战争电影最重要的不只是震耳欲聋的音响和满地狼藉的细节,而是人物、命运和恐惧之间的连结——即,共鸣。
幸亏影片的时间短,否则我就要暴走了!
简直是毫无剧情一头懵,镜头晃了晃了直恶心,看来骗钱的不只有我们的抗日神剧啊!
2楼墙上的小洞洞,居然能被墙外的街道的对手扔进去手雷,或许是对面的2楼平台,太神了,抗日神剧都不敢这么演!
狙击手监控了半个小时的热闹街区,最后“战车”来接人的时候,你会发现原来狙击镜里看到的世界和外面真的不一样,真他么瞎!
第一次战车来接人,被不知道的简易玩意炸了,一个伪军碎了也就罢了,装甲车就那么跑了,跑完了汇报算什么事!
骗鬼呢!
喊了半天布雷德利,居然来的是屎黄色的英国小卡拉米,小炮台都不像,怪不得机关炮连老乡的花墙都只留下了一个个烟痕。
看来预算有限。
还有就是每隔十几分钟,一个神秘的超音速飞行器就会贴着街道挨着地面吹一阵风瞬过,不知道的还以为扫街的。
不愧是垃圾中的战斗机!
如此强大的海豹突击队,被压的抬不起头,两个班的兵力啊!
玛德最后从建筑里走出来的对手就几个穿拖鞋提溜着一把破AK的散兵游勇,这真的不能说服我,宇宙第一强的神兵成了纸老虎。
《 战争》(Warfare,2025)确实是一部以真实感著称的现代战争片,它没有走“无敌英雄”的套路,而是聚焦于战场上的残酷、士兵的恐惧以及战术困境。
为什么这部电影显得真实?
装备与战术的细节影片中的海豹突击队虽然装备精良,但面对人数占优的敌军时,仍然陷入苦战。
电影没有神话美军的战斗力,而是展现了即使是最精锐的部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也会陷入绝境。
士兵的恐惧与人性刻画 ◦ 不同于“抗日神剧”或某些好莱坞大片里的“超级士兵”,这部电影里的角色会害怕、会犹豫、会犯错。
他们不是战争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挣扎被真实呈现。
敌军的威胁感。
很多战争片会把敌方塑造成“炮灰”,但《战争》里的敌军战术合理、攻势凶猛,让观众感受到真正的压迫感,而不是单方面的屠杀。
类似真实风格的战争片推荐如果你喜欢这种“不神话军队、不美化战争”的硬核风格,可以试试以下几部:《黑鹰坠落》(2001)——美军在摩加迪沙的真实惨败,战术细节极强。
《孤独的幸存者》(2013)——海豹突击队敌后作战,同样展现孤立无援的绝望。
《血战钢锯岭》(2016)——二战战场上的真实恐惧,主角并非“超人”。
《炼狱》(1998,俄罗斯)——车臣战争,堪称最血腥写实的巷战电影。
《 战争》的成功在于它没有把美军塑造成“无敌之师”,而是展现了现代战争的真实面貌——再精锐的部队也会陷入困境,再先进的装备也无法完全消除恐惧。
如果你喜欢这种风格,可以继续探索更冷门但同样真实的战争片,比如前面提到的《血战摩苏尔》或《山2》。
Thank you Alex Garland (I mean Ray Mendoza) for scaring me shitless again. Leaving the theatre with PTSD.😇I feel like this film was made without the *intent* of expressing any message / ideology other than honouring their memories of that event. Not saying it fully succeeded in doing that - truthfully it’s impossible to do so. Everyone brings their own view of the world into what they make. Also felt like Alex Garland has been evading making any point on politics since Civil War, which this “irresponsibility” and nihilism made a lot of Americans & people actually living in the US anxious and agitated. That I totally get. but I truly believe that realism has its merits, while I understand that ideology is more easily masked and subtly embedded in realist style of filmmaking (and thus, harder to detect). I understand that it has already been and should be critically analysed. but I think this film has every right to be made, to be told in this form, and to be viewed by spectators (in IMAX preferably lol). It’s just that the realese had the worse possible timing…
个人觉得战争场面拍的很真实,但也很无聊,作为剧情电影不合格,作为伪纪录片差不多。
另外,很不理解为了撤出一个伤员,整个团队人员都前出到战车旁边,结果被人一锅端了,这个战术指挥很可笑。
要掩护撤出伤员,其他人员是要占据一定制高点和交通要点,做好火力压制准备,而不是一窝蜂跟着出去。
一家之言,浅谈而已。
2025年的《战·争》以近乎暴烈的真实感,撕碎了传统战争片的英雄主义滤镜。
这部由亚历克斯·加兰与雷·门多萨联合执导的英美合拍片,以伊拉克战场为舞台,用95分钟极简的叙事框架,将观众拽入一场“第一人称”的战争噩梦。
影片摒弃宏大叙事,转而用GoPro式的主观镜头与碎片化剪辑,让观众与士兵共享颤抖的瞳孔与崩裂的神经——子弹擦过镜头的震颤、断肢横飞的血腥特写、耳鸣与尖叫交织的声效轰炸,共同构建出令人窒息的沉浸式战场。
影片的颠覆性不仅在于技术革新,更在于哲学层面的深度叩问。
通过士兵战壕中的存在主义辩论、无人机操作与老虎机并置的荒诞隐喻,以及片尾伊拉克妇女撕心裂肺的“WHY”呐喊,导演将战争异化为一场无意义的资本游戏与人性屠宰场。
门多萨的实战经验赋予动作戏原始暴力美学——泥浆中的撕咬、匕首战中颈动脉的颤动,彻底剥离了动作片的浪漫化修饰。
而加兰的叙事实验则以意识流拼贴,模糊现实与虚拟的边界,暗示现代战争已沦为界面操作的超现实荒诞。
尽管影片因“无剧情”风格引发争议,但其价值恰在于对战争类型片的彻底解构:没有英雄,没有胜利,只有两败俱伤的废墟与道德困境的永恒诘问。
正如加缪所言,在战争的弹坑里,我们或许终能看清星空的微光——这或许正是《战·争》留给观众最刺痛的启示。
不知道这个片子好在哪里,也许有人会说是真实吧,但除了这个,此影还讲了什么呢,一部好电影是要带动人的情绪,我却只在此影中看到压抑和无趣。
一部基本伪纪录片式的反恐局部小役,基本无情节大起伏,人物铸造也不鲜明,更没有明星的参与加持,战争场面甚无趣。
全剧只能说略表达了一下美军突击队相对比较团结,不放弃伤兵的救助,基本上也没有什么主题。
基本的情况是美军突击队为立个哨所偷个鸡,裹着全套装备,还有空中支持,却谈不成有什么战场布局把控,恐怖分子围点打援,炸废一辆布来德利战车、车上死多少人不明,另外死了两个二鬼子,重伤两人。
全场除了这一炮RPG有点威力杀死杀伤之外,双方乒乒乓乓打了无数枪看得到的只打死一名恐怖分子,美军突围后,稀稀拉拉走出十数名恐怖分子,就能够说明双方都打得很菜,没有什么章法,更没有大无畏地孤胆突进。
完全表现不到战争、反恐片的冲击力。
折腾一晚一白天,除了有点损伤,炸了几套房子,其实打了个寂莫。
没有好莱坞片标准的阴谋、无助、崩溃、反转、突围(突进),此片无任何情绪价值。
这片居然打了7.3分,完全浪费我的时间。
好莱坞正在走下坡路,听说川建国还要对电影加关税,笑死。
近半年我觉得能看到片子我来推荐两部吧,一是《峡谷》,一是《异形-夺命舰》
我是一步步从A24的粉丝变成黑粉的,麻烦这家公司好好做做功课再来涉足其他类型片行吗?恐怖片类型可以随便编,发挥的空间很大,战争片你也瞎弄,战术细节一点没有,就会渲染那狗屁不通的情绪,。标准的形式大于内容,但凡有点军事常识的人,我相信都看不下去这部片子。质量太低了,有的操作简直就是反智,拍战争片就好好打磨打磨,天天搞些没有用的东西,一味迎合某些观众群体,真是吐了,垃圾制作公司,就一借助东风起来的草台班子
北美口碑炸裂热血沸腾,但我的感受和大部分评论一样,毫无意义,没法感同身受。搜查就搜查,抓人就抓人,无缘无故的占住&破坏民宅,做四面漏风的活靶,被包围了又艰难撤退,连战机都出动了好几次,就像民宅居民的那句:WHY? 美国大兵:I DON'T F**KING KNOW WHY...
抖音推荐的。没啥意思,美国大兵固守据点,伊拉克人盲目围攻,两辆装甲车一顿猛轰救出大兵,伊拉克人收复失地赶走敌人。
小布什可真该死啊
低配版黑鹰坠落
第五颗星给真人真事改编!以街角一隅的遭遇战体现战争的残酷,管中窥豹,以小见大,没有大场面却已足够震撼,比一镜到底和第一人称还沉浸……把战争最真实的样子和身处其中的平民和大兵的真是反应简单粗暴地呈现在人们眼前,就是最好的反战呐喊~手雷飞进来那一瞬间在沙发上弹了起来,并大喊了一声“卧槽!”
看不清敌人的战争,就像跟空气作战,一番扫射、轰炸后,只剩残肢断臂的痛苦。
A24拍的电影非常有真实感,都像纪录片了。打了无数子弹,也没有打死敌人,最好的海豹突击队,像极了一个草台班子。最后敌人一一出来,也就那么几个人。#20250518
剥离主观视点的铺垫,放弃人物弧线的勾勒,只是一味去堆所谓“身临其境”的音效,真的能引起共感吗?
冷峻的战争身心恐怖虐待片
不辱其名,War never changes. Officer现场崩溃的时候就体现出SEAL的素质了
这差不多就是战争的真实面貌了:充满了无聊的等待、紧张、混乱、咒骂、硝烟、茫然失措、残肢断臂、嚎叫和血流满地,哪有什么光荣可言。战争最真实的模样,就是它最雄辩的反对者。
所有人都是可怜人。/战争的一个场景,这样的场景还有千千万万个。
观感完全低于预期,镜头语言和声音效果都下足了功夫,场面也不乏血腥与惨烈,问题是叙事就那么让人昏昏欲睡,看来《黑鹰坠落》不是谁都能学的来。
战争个鸡毛,房子里面一堆废话,催眠佳片!
以近乎临床式的冷静,剖开伊拉克战争的一隅,摒弃传统战争片的宏大叙事,转而聚焦于海豹小队在拉马迪巷战中的窒息困局,用95分钟的逼仄视角,将观众拖入一场无解的死局。导演加兰延续了《机械姬》的极简美学,但此次更显克制,无配乐的真空环境、手持镜头的颠簸压迫、爆炸后持续的耳鸣音效,共同织就一张感官之网,使观者如坠战场。导演门多萨的亲身经历则赋予细节惊人的真实感:无线电混乱的杂音,中弹后士兵的痉挛,如纪录片般的精准,但这份真实也成双刃剑:当血肉横飞沦为重复的视觉符号,当士兵的哀嚎被拉长至情绪疲劳,影片的冲击力反而因过度堆砌而流于疏离。但值得玩味的是结尾的纪实处理,幸存者的笑脸与废墟间的伊拉克形成刺目对照,不加评判却暗含诘问。A24的选片眼光依旧独到,只是这次,形式上的实验性略胜于情感上的穿透力。★★★
真实战争体验,吵闹、混乱、没头没脑、不知道该干什么。
这拍的是什么?!!!
难看到给爷整笑了。差生硬装好学生。剧情和监控录像一样,随便一部伊拉克战争纪录片都比这个情节好。场面上导演不会拍战争戏咋办?狠劲拍室内人物说话就行!围着伤员大喊大叫就行!我想想问问美军在这里一共开了几枪?抢救伤员的时候其他人全在站桩,跟国足一样。道具上错误百出,m2布雷德利也借不来。机关炮打了半天一个楼没打塌一个人没打死也是给爷整笑了。说是IED咋地上一个弹坑没有?我还以为谁发射的窜天猴炸了。真的,不如黑鹰坠落1%,给四星五星的能不能吃点好的然后死一死?
恰巧前一天看了日本战时拍的《五个侦察兵》,与这片主题其实非常相似,这样看这片在letterboxd上被骂propaganda film也不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