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去冬又来

冬去冬又来,活下去,Winter After Winter

主演:颜丙燕,高强,刘頔,杨帆,张志勇,袁利国,日比野玲,李彦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9

《冬去冬又来》剧照

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3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4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5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6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7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8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19冬去冬又来 剧照 NO.20

《冬去冬又来》长篇影评

 1 ) 《冬去冬又来》:在日俄之间生生不息求生存的东北

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居左居中换一张图删除(选填) 图片描述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毛主席和他的伙伴们,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冬去冬又来》:在日俄之间生生不息求生存的东北这个冬天过去了,下一个冬天还会远吗?

一年又一年,从一九三一年到一九四五年,东北沦陷区的老百姓足足有十四个冬天,需要在冰冷的冬天,在风雪交加的冷寂里,忍饿、煎熬、受活、抗争。

日本人被赶走了,冬天就没有了吗?

未必!

邢健导演的《冬去冬又来》,以非常特殊的视角,对准东北一家人和他们悲催的生活,讲述伪满洲国时期最为普通的中国老百姓如何在沦陷区坚韧、寂寞而抵死的存在。

活下去,就是他们最高的生存理念、唯一的目标。

他们是文盲,他们是草民,他们是种子。

在冬天和冬天的循环中,他们寻找着一点点生机。

他们是没有组织起来的人民,他们是没有纪律的老百姓,他们的思想只有素朴而执着的生育,等待他们的,是必然的历史命运,也有偶然的个人际遇。

他们活下去,就有机会看到春去春又来。

这个家,残破不全,柴门破屋。

家长名为乾老四,乾在八卦中代表“天”,又有健进的意思,正所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女主角是颜丙燕饰演的哑巴“坤”,坤在八卦中代表“地”,又是阴柔的意思,当然是母亲的象征和实质,我们完全可以看做是东北乃至于中国,她的失语既可以是本身的也可以说是一种修辞格。

坤儿被乾老四收养,成为家庭中的一员。

乾老四念念不忘的是要传宗接代,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越是在殖民地时代,越是要有生生不息的历史任务。

归根结底,只有一代代的新人延续,才能有新的可能。

乾老四有三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

老大和坤儿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在外信讯全无,走之前坤儿送给他围巾。

老二参加了抗联,不想成为老父亲布局传宗接代的工具人。

老三被抓壮丁后又逃回来,藏在窑子里,也带回老大死亡的信息和围巾,并且成功的让坤儿怀上了孩子。

黑土地上的这些人,无论话根本没有,还是絮叨一些、神经一点,装傻、充楞,总是在冷光和寒雪的缝隙中,在伪满警察、日本鬼子和缺乏粮食的困顿中,并非那么苟且的活着,在扭曲的现实世界中,他们的不服从以“哑”、“傻”、“装”、“懵”、“呆”等人生态势的表征,扎根在那里。

他们的家乡,就在那里。

让我们再回到题目中的冬天,首先是日本,然后是苏联。

这绝对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的历史记忆,日本人、俄罗斯(苏联)人对于东北有着极其饥饿的、阴鸷的、绝对的贪欲野望,在大约五六十年的时间里,他们通过种种不同的方式,对东北进行占领、侵蚀。

坤儿是孤儿,《冬去冬又来》的结尾,坤儿又将围巾给了门外一个孤儿,也许她也会收留这个孩子。

东北,其实就好像这样的孩子。

19世纪末期才对关内人开放,闯关东的同时,也就是日俄争夺东北的同时。

这是东北人的痛史,直到1950年代,新中国才完全收回苏联在东北的特殊利益,感谢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伟大胜利。

从伪满洲国时代的被殖民,到共和国长子,东北从冬天到春天,乾、坤都迎来了新的未来。

 2 ) 人呐!(That’s Life)

接近片尾,中村躲在老乾家里,父亲乾老四叹了一句“人呐”,英文字幕将其翻译为“That’s Life”,很是精妙,适合作为本片的总结。

本部电影构建于中日战争末期的东北,以乾四爷一家的生活和命运为代表,展示了这个特殊时期的状况。

作为文艺电影,保持了典型的慢节奏,并广泛运用长镜头构成画面展示。

这部电影还延续了导演邢健偏好的黑白视觉语言,以及近乎默片的语言表达风格。

日据末期、黑白影像、始终盖着雪的冬日、没有青壮年男子的村子、不能吃大米和白面的年代、迷恋生殖和家族延续的乾四爷、无法言语但善良的老大媳妇坤儿、憨厚却因护着三弟被枪杀的老大、正直勇敢但不敢玷污坤儿的老二、自私又胆小的老三、装傻的傻子、世故的老先生、对民众严酷但对家人温柔的中村、流离失所失去双亲的中村的女儿、其实还有那段历史中被日本抛弃的开拓队的子女......日本宣布投降后,出现的是说着俄语和日语来“拯救”中国的军人。

全程看得压抑又伤感,到结局,只得叹息一声,人呐......命呐。

电影中每个人物都是一类人的缩影,没有谁在那个时代真正获益。

这部电影的最大惊喜是,导演把他对时代的认知和对剧中人物宿命的理解,变成了无数的精心的设计(彩蛋),值得去探究和品味。

比如片名中的两个“冬”字含义的不同,第一个“冬”指日军,第二个“冬”是苏军。

“乾”老四把捡回来的女孩子取名为“坤”儿,取乾坤、天地之意。

男为天,契合当时的男女地位。

坤儿的失语,暗示着女性的集体失声。

三儿拿着“被杀死的公鸡”,意味着“没有明天”,也暗示了三儿接下来的命运。

逃回家躲在地窖里的三儿,穿着的是国军的军装,意味着他从被抓走的壮丁变成了逃兵。

门前贴上对联中的“当归”和“茴香”,暗含的期盼。

从普通装束到身着军装,中村后来参加了二战。

作为黑白中唯一色彩的围巾,兜兜转转暗示着宿命的轮转......对于本片我唯一的痛点可能是黑白影像造成的,过暗的色调让片末人物结局真的“有点看不清楚”!

建议能酌情微调下。

不多见的大荧幕下的文艺片,应获得尊重支持与鼓励。

P.S.生于大东北的导演邢健,真心对“冬”有着无比的情怀,映后访谈透露下一部影片叫《秋后》......依然有种冬来的萧肃感。

#桃花岛观影团#

 3 ) 黑白下的历史与人性

昨天看了冬去冬又来的点映,就简单说一些自己的想法欣赏点1. 黑白构成设计与人物命运: 说实话我是不能理解有些人批评电影说“过于低明度”而导致女主人公的脸都不清晰这一点,恰恰相反,这样室内的遮挡与低明度的安排恰恰是我欣赏的地方。

纵然清晰及高对比度的画面拥有更强烈的张力和镜头的力量感,但是却难以表达当时社会环境下人物的无力感,黑白影片无法用色调暗示人物心境,有的只有灰阶的安排调度。

黑白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低明度也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

2. 人物性格对比鲜明,外在表现真实而细腻。

有人说坤儿是无声的不会反抗的懦弱,使得电影缺乏张力,但是一定是有剧烈矛盾冲突的人物才具有张力吗?

我倒认为坤儿角色刻画得太过于真实了,真实到几乎每一位女性都能感同身受,真实到可以让女权主义极度愤怒。

一个被现实一次又一次欺骗的女人,到影片的最后依然保持着她的善良,她傻吗?

她懦弱无能吗?

不,我恰恰认为她很强大,胜过大部分人的强大,因为她的心很干净很纯,她从头到尾坚守如一,都没有更改过她的善良,对任何人的关怀,甚至可以不管对方的身份。

这样一个角色,是一种静止的力量,就像汪洋大海,可以容纳万物,却蕴含着波涛汹涌的力量3. 关于日本军官中村的塑造: 并不是刻板固有的残忍印象,反而似乎透露出一些非暴力思想,让我想到《浮云骑士》中对一段话:“浮云骑士在想,面前的这个对手不是和自己一样的人吗?

有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喜欢美食和安逸的生活,打他他会疼,会受伤,还会死。

可他为什么要战斗?

这里一定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原因。

只要我们坐下来,像朋友那样找出这个原因,战斗就变得毫无意义。

” 中村军官会关心中国俘虏的粮食问题,他很爱他的妻子女儿,他的镜头不多,却给人一种温和而普通的感觉,他和那些东北老百姓一样,都是战争的受害者,他不是高高在上的日本军阀,也不应该是被道德制高点谴责的对象。

我也不明白为什么他反倒比任何一个主人公更加地触动我的内心,但似乎他身上的矛盾冲突似乎甚至大于了整部剧的主要矛盾。

这一点又让我不得不思考、中村的加入究竟对电影的利弊究竟何者比重更大呢?

缺点1. 人物性格缺乏逻辑证据。

每一个人都只有固有存在的形象外现而去原因在线,比如为何同样是四爷的儿子,相差如此大,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性格差异,又是什么导致了坤儿不会反抗,是什么引导她的善良。

没有原因逻辑链的可挖掘,会导致人物纸片化,才会导致观众看完后后若有所失,总觉得少了那么点可以引发强烈情感共鸣的导火线。

2. 主要矛盾混乱,开始和结束似乎都在同一个点上。

或许是我一刷没有理解深入,但我真的抓不住一条贯彻到底的并且逐渐深入的线索。

贯彻到底的明线我只能找到关于“传香火”这一条,但是从头到尾矛盾本身并没有任何改变,都是依然存在且无法抵抗,难道“冬”指的是不能传香火、“冬去”指坤儿怀孕“冬又来”指的是流产吗?

显然如果真的是这样,这部电影也太肤浅了,我个人更偏向于导演有更深层的表达只是我尚未发现。

但是,我还是想说,虽然激烈明显的矛盾冲突在文艺片里面似乎并不完全需要,但是在叙事上如果初始和终结过于接近,不管中间如何都有可能导致整体的水平线,使得叙事不知所云。

三、关于我个人对片名《冬去冬又来》的解读: 1. 相对中国东北人民而言,抗日结束,冬去。

但由历史可知,这之后还有解放战争,还有抗美援朝,还有文革(就四爷这家庭背景,尤其如果收养了日本孤女,文革的伤害可能真的是暴雪了)。

战争性质不管国际上怎么定义,对于累死四爷这样没有多少“先进”思想的普通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都是冬,乱世中的历史就是“冬去冬又来”。

2. 可能是针对的对象不同,对战争刚过且胜利的中国人民来说,是冬去,但是对于战败日本国来说,是冬来,譬如中村丧失挚爱的妻子,自己也命丧黄泉,女儿一下子孤苦无助。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缩影。

很多日本官兵是残忍无人性、罪有因得,但是最痛苦的还是那些明明没有什么错却飞来横祸的普通人或者普普通通只是被迫征兵而来的士兵,对他们来说,冬天真的才是刚刚开始,后面的酷寒真的太残忍了。

只是一刷,可能很多都理解不透彻、希望多多指正!

 4 ) 冬去冬又来,冬真的太长了

对不起,我惊了,怎么会有一部片子让我反复的在崩溃边缘说服自己。

电影开场映入眼帘的黑白颜色将我的胃口瞬间吊到极点,然后是冗长又无聊的漫长镜头,以及不知道为何控制不住自己要在车上挣扎哭叫的三儿。

在漫长的110分钟中,我的眼前不断的闪过更有趣更有悬念更有意思的替换拍摄手法,然后再不断的去说服自己,我不懂艺术,我不懂艺术,尊重导演,尊重导演。

映后导演到了现场,向我们阐释了一些他的理念,但对不起,我依然不觉得这是一件值得花费110分钟的电影。

 5 ) 值得回味

新锐导演邢健继《冬》之后的又一部力作,全片采用了黑白影像,直接奠定了这部电影悲凉的基调,女主人公坤儿从头至尾没有一句台词,但通过颜丙燕老师教科书式的演技,把在那样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下面对“延续香火”传统观念的压迫毫无能力反抗,只能艰难喘息的女性形象展现的淋漓尽致,谱写出一首凛冽的女性悲歌,值得回味。

 6 ) 整个电影院就我一个傻子

昨天晚上,因为看错电影院地址,所以赶到的时候已经开始五分钟了。

我着急忙慌地找到位置坐下,却发现我的椅子坏了。

我环顾左右,好像就我一个,我试着站高一点,前五排依然没有人,我认真看了看整个电影院,可以容纳两百号人偌大的一个厅里面,就我一个人。

这是周六的晚十点半场,可以算是每周当中最强的晚十点半场,这个影院所处的商圈,可以算是这个1000万人口二线城市的最强商圈之一。

楼下海底捞人流如织,不是没有人出来消费。

对于我这个经常趁着孩子睡着出来看夜场电影的人来说,这还是第一次。

那电影院怎么赚钱呢?

这么大的场地,赚我这优惠后十几块的票价,肯定是暴亏的。

放场大明星出演的商业电影,它不香吗?

那创作团队怎么赚钱呢?

截止目前票房还没有过10万块。

对,你没看过,10万块都没过。

很多时候,这个钱可能还不够学生拍个习作。

用爱发电,不可以吗?

太可以了!

可惜的是,本片没有公益价值,更没有商业价值,只有主创的自我满足价值。

短片,慢节奏可以更有意蕴。

但是你这次长达110分钟。

黑白电影,可以突出主体,集中观看者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节省灯光和调色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主角可以被拍的长时间看不清脸。

玩隐喻、填充历史细节是锦上添花,并不能拯救整体的乏味与冗长。

颜丙燕演技再好,也架不住被安排成一个符号。

冬去冬又来,小鬼子走了老毛子来。

一个生活不幸的女人还要捡另一个生活不幸的女孩儿,正如当初被捡回来的自己那样。

全体男性在被侵略的家园故土上,装疯卖傻,四处躲藏,哭着喊着要回家,学日语当汉奸,这些刻意的人物设置,注定影片厚重不起来。

和那条红围巾一样,只能是不合格的模仿者。

玩概念不耽误讲好故事,有内涵不等于放弃宣传,价值是自己创造的,并不是你觉得自己牛叉全盘丢过来,观众就得叫好。

院线电影,不需要观众询问细节设置,你却说别人没看懂的高冷。

 7 ) 过于刻意的艺术

今天是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厦门分会的最后一场,在厦门大学科艺中心看了这个新片子《冬去冬又来》。

最近事儿很多,难得有空(或者是逼着自己)放松一下,于是这个电影对我有种久旱逢甘霖的感觉。

尽管并不优秀,但也算是个像样儿的电影了。

(所以四星里有一个感情星)那么说它还不错,自然得先说点优点。

因为我没看过邢健之前的那部《冬》,根本也不了解他的风格,于是只能凭第一感觉来感受这个片子。

导演说他选择黑白是因为要有年代感,但是尽管年代感没表现出来,但是黑白的处理的确增加了影片的对比度。

再加上前半部分有几处的光线处理比较得当(强烈的明暗对比等),而且在布景中大量运用了黄金分割比,的确让电影的一些画面有了艺术的美感,这也是我能一直看下来的最大原因。

而后是历史背景的问题,因为我老家在东北,自然对满洲国的东西多少了解一点,导演也是利用好了这个历史背景创造了还不错的故事内核。

而说到故事的处理,这个片子最吸引人的一点可能就是它最后半个小时里面的剧情。

最后的这点故事有着不少新奇的亮点,也点到了一些社会、政治问题。

由故事点到的问题就不得不说到这个电影的主题问题。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的核心思想明显是不唯一的。

尽管大部分人都能一眼看到重点描述的家庭和女性地位问题,但也有其他或明或暗的思想在左右着这部片子的核心精神。

比如送大米的哏、老二的队伍的“号召力”的哏、最后把日本孩子放在门外的处理、老祖宗地位的彰显、十分刻意的名字等等,这些都会干扰观众对影片的理解,但导演在表达时并未加以甄选。

不过这算不算缺点就两可了。

当然这部电影的其他不足也是一定要说的,尤其是因为我看完后被回忆起了《罗马》、《鬼子来了》等电影。

首先就是符号学的那些东西。

如作者所说,乾坤中乾为天为男人、坤为地为女人,还有一只公鸡暗示坤儿生不出孩子,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号其实并没有意义,只会让人觉得膈应。

另外一点就是这位导演的技巧还有待斟酌,一些极不成熟的运镜、反人性的布光都让人觉得看起来这部电影有些“为了艺术而艺术”。

原本有些类似小津安二郎的平视镜头就足够了,而后在探照灯的灯光处甚至出现了矛盾的场面,好像导演在20分钟长镜头(也并不完美)之后就黔驴技穷了?

当然最后一个不足给到删减这个原因上,虽然也不知道是谁的错,但是故事的确有些跳跃了。

其实有一些对画面比较讲究的导演始终是件好事,因此也要给邢健一点鼓励吧。

但是如果您想去忙里抽闲地看这个片子,那还是不必了。

 8 ) 忧患生生,安乐致死

看这部电影纯属偶然,打开淘票票时弹出一张十五元代金券,于是花九块钱一票包场。

这部电影就是日据东北时期一个农户家的故事,没有撕心裂肺哭天喊地,只有麻木与沉默,观看时有那种大雪积压下的喘不过气来和寒冷。

长期以来虽说非常看不上国人的繁殖欲,但也知道客观来说, 无论人类社会还是微生物群,繁殖都是第一驱动力;“延续”是一切“文明”的基础。

对延续血脉“香火”之说, 有人嘲讽“你家是有一个王位要继承吗”,其实“王位”算什么,是有几亿年的历史要传承。

现代社会的最可爱之处是包容与柔韧性,你可以不生不育,也可以多生多育,就像“无论选择结婚还是不结婚, 最终都会后悔的”一样,无论选择生育还是不生育, 都会有得有失。

我感激祖辈的生生不止,让我跨越百万千万年的时光来到这世界,我也感激社会大多数人对孩子的热爱,让我未来应该大机率有退休金可领。

既然生生不息是人类的宿命, 那么就努力让活着的甜多一些,苦少一些。

要做到这点,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曾被如猪狗一般对待,被强奸被蹂躏被屠杀的历史。

忘记历史, 必然重蹈覆辙。

我们没有权力忘记, 更没有资格代替祖辈原谅。

建国七十年,那段历史都还在百年里, 居然就有人已经忘记:

南京师大南京!

曾经发生大屠杀的城市!

师范大学,培养教师的地方!

一叶知秋,以小见大。

如此以往,历史还会重演,屠戮会继续发生在我们的后人身上!

愿居安思危,警钟长鸣!

希望这样的电影,一年至少要有一部!

让孩子们知道, 曾经, 中国人连大米都不配吃不能吃!

我们的祖辈曾经活得如同牲畜。

这不是宣扬仇恨,这是记住历史,这是为了长久的和平!

 9 ) 电影之外:映后与我思

一、映后放映结束后,导演首先补充了大量的东北历史背景,原来电影因为审查只拍了“冬去”,“冬又来”并没有完全呈现,只简单地表现一点苏军的影子,所以可以理解多数观众看完之后无感。

实际上,导演想说日军并非完全在摧残东北,因为有殖民意图,所以也用心建设基础设施。

中村八郎也不是一个军人,而是被委派过来的退伍兵,电影特别呈现了中村八郎对妻子的爱护,体现导演超越民族的关怀,中村八郎也是人。

导演试图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历史,展示一般官方历史书遮蔽的事实,日军之后苏军对日军的掠夺可能更残酷。

所以标题就暗示了一个历史循环的悲观叙事(少台词与循环意象,很容易让人想起金基德,我结束后简单地问了一句是否受金基德影响,也承认受其前期电影影响),甚至指向当下东北的没落。

一位老师直接给出了叙事学(编剧范本)、符号学(公鸡、绣鱼、三个儿子、围巾……)、新历史主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精神分析(乱伦、冬天原型)、女性主义(坤儿的失语/被说,行为的反抗)、东方美学(沉默、留白、黑白)等角度的简单评论。

虽然导演也明确表示喜欢符号学,毫不反对这些解读,不过也让我放弃了这些谁都能想到的理论。

二、我思我还是觉得有些刻意的设计,一方面确实明确了电影的深度,一方面也有一些概念先行的问题。

人物性格符号化(大哥武大郎,二哥武松、三弟西门庆、执着于香火的父亲),虽然鲜明了、典型了,也难免有些失真。

这是我从另一种真实性的角度提出的一点苛责,因为我觉得电影更应该表现真实的、复杂的、生活的人,却被戏剧性简化了、抹平了。

想想父亲说的话就是不断反复香火的执念,其实是另一种深层次的失语,他没有“自己”的想法,而是重复传统的观念,不断自我生产出空洞的意义。

乾四爷可以说是导演反对传统生殖欲望(香火、血缘)而塑造的稻草人,甚至毫不顾忌“礼”,表明了导演的批判与反对,却依然可能引发现代观众的强烈反感:怎么还在批判这个?

最后,电影只是电影,电影之外的补充其实已经不属于电影了,而是导演的想法,想法自然总是更完美,可还是要看现实的结果。

导演说的越多,反而越显得现在的电影充满遗憾,而迫切地想说出来、说清楚、说完整。

导演还极力地补充细节,填补观众的疑问,说老三回来时穿的是国军的衣服,暗示老三被国军所救而后又逃回家。

可是黑白片谁看得出来啊?

这个细节的设置我觉得非常失败。

还反对看到红围巾就想到《辛德拉的名单》,认为自己的处理是不一样的,不能一概而论。

但这是难免的,观众的观看经验决定了这个简单的联想,我觉得应该可以更淡然地回应这个问题。

其实好电影不需要导演多说什么。

进一步想,电影中女性的失语,也是导演的失语。

导演不能在电影中充分表达自己,所以要在电影外说,或许这就是传统的香草美人隐喻在当下的延续。

对此,我觉得应该予以一些理解与支持,客观地打三星应该是没问题的,四星是鼓励。

 10 ) 何时冬去春又来

一开始会有点不知所云,一镜到底的长镜头,所有人物都依次或者同时亮相,信息量很大细节很多但是节奏有点慢,但是从老二回来开始,整个故事开始活起来了,有了冲突,对于坤的遭遇也开始有情感上的共鸣。

故事很简单,但是立意很深:女性的话语权。

女主角坤在这部电影里面没有一句台词,本来以为她是哑巴,但是经过导演解读,发现她只是没有说话的机会,感觉这里没有处理好。

颜丙燕演技很自然,很喜欢。

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坤抓住老二的胳膊求救想跟着一起走,但老二还是自己走了,留下了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对于选择逃避的人,还是要给予尊重,毕竟他没有随波逐流,只是选择了不去面对。

《冬去冬又来》短评

很无聊

6分钟前
  • Niknnab
  • 较差

残酷年代下黑土地一家的香火延续?

8分钟前
  • v13020044
  • 很差

该片聚焦全年凛冬的东北平原,讲述抗战末期的东北农村,乾四爷一家几经沉浮的命运。颜丙燕在片中扮演被战争摧残、丧失语言能力的女主角坤儿,全程无一句台词

12分钟前
  • 虫蠹
  • 还行

在今天看到这样一部电影

13分钟前
  • BK
  • 推荐

颜丙燕有莫名的吸引力对我。黑白故事在一个小院子里娓娓道来。

16分钟前
  • 利巴霍巴
  • 力荐

做作

21分钟前
  • 冀七七
  • 很差

第一是艺术电影 摄影我喜欢 第二 东北满洲国的事 这段历史是应该让人多多知道 不能遗忘 不好的就是太形式了 其实完全可以拍的更趣味一点 不是有一定阅片量的人很难看的下去 正常3星 4星给感情星

24分钟前
  • $牵牛&
  • 推荐

失语的女性,被男权社会视为生育机器、性对象的欲望发泄机器,令人窒息;好几场过黑,黑白质感不够,运镜也比较平庸,整体来说就是中规中矩;剧作比较荒诞,但是总是觉得差口气。最后围巾那抹红色,也是真没必要。

26分钟前
  • LADY BIRD
  • 还行

因为姜文是这个单元的评委主席,所以下午那场他也在。很好奇他看到这部有着《鬼子来了》痕迹的电影,会作何感想呢。片子就正常吧。

3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7.5/10 實在沒法逃離故事和結尾形式像《鬼子來了》的指責。但主題上稍有進步,且說真的美學自覺和成片完成度是夠的。

35分钟前
  • INFITHELLs
  • 推荐

想学老姜。最后还有条莫名其妙的红围巾。唉,这旧社会这鬼子都太坏了

40分钟前
  • 有时间就看电影
  • 很差

我觉得挺好的,很多评论挺苛刻的。

43分钟前
  • louie
  • 推荐

这个电影很特别,因为据说删减后来的四场关于苏联人占领东北的戏,其实目前的成片仅仅是创作中的一半分量,标题「冬又来」的部分没有呈现。除了开场几分钟的长镜头和辛苦的雪景,电影在导演那里成了一件简单的事了——表演潦草、情节缺失——靠着映后谈去说自己的创作理念。这不是鬼子来了、这不是活着、这不是辛德勒的名单,但优秀电影和文学作品的启迪是显然对主创有潜移默化作用的,这点观众看在眼里,主创自己未必承认。2019年4月SCFF观影

46分钟前
  • {莫热}
  • 还行

2.5-3

49分钟前
  • 小树大
  • 还行

挺不错

54分钟前
  • 一粒稻谷
  • 推荐

排片太少,第一次看晚场。一切都太熟悉了,反而不知道说些啥好。会想起《囚》母亲安慰儿子的片段,一个家精神和意志兜底的往往都是女性。

56分钟前
  • 还行

家国存亡与伦理道德 感觉要往深里揣摩 然而也就这样

58分钟前
  • ElioElioElio
  • 还行

形式大于内容,且形式不出彩。

1小时前
  • 王NO宏
  • 较差

邢导拍的还挺有意思的一片...鬼子来了痕迹很重...

1小时前
  • 影君子
  • 推荐

抗战时期的剧情,颜老师演技真不错,这里的人没有对与错。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没有绝对的对,或者是绝对的错。人活着就是为了生存。

1小时前
  • 菲比君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