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约克女巫会

York Witches' Society,York Witches Society

主演:Tina Louise Owens,Adwoa Akoto,Louise Bangay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约克女巫会》剧照

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2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3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4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5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6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3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4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5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6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7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8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19约克女巫会 剧照 NO.20

《约克女巫会》剧情介绍

约克女巫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Amber Gray catches the attention of an elite group of students during her first semester at university. During the initiation, Amber and the York Witches' Society unintentionally awaken an ancient evil that has been waiting to finish the job it started centuries earlier.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深宫遗梦鹿皮例外击穿车道黑水仙深夜食堂3圣诞交锋痴情马杀鸡龙号机车不可思议先生封神榜之凤鸣岐山精武家庭在魔王城说晚安十二夜煋红致命对决终极使命纵横案线第一季小鬼当家5刑柱之地2女人四十正芬芳同盗中人深海巨妖2阴守忍者特搜9最终季黄沙武士传送法心跳零距离身体互换全面管控

《约克女巫会》长篇影评

 1 ) 虽然不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新闻演播室》也许是一个很好的美剧,但看着很累。

这部剧绝不是给中国人看的。

这部剧面向的观众,只能是两种人:1,美国人,2,外国人,但非常熟知美国文化,至少在美国生活过5年以上。

否则,看此剧需要做足功课,因为剧中随便一句台词、一个事件,都会涉及到美国政治、经济、历史、流行文化方方面面,不对美国非常了解真看不了这部剧。

这些涉及美国文化的地方有两类。

第一类这一类可以称之为“梗”,体现在一两句台词上。

随便举两个例子。

第3集,Wil的老板charlie参加一个高层会议,当时会场气氛剑拔弩张极度紧张大家默不作声。

字幕台词:(charlie)我干坐了两个半小时 完全不懂是在干嘛。

像是在演费里尼的电影一样。

字幕解释:意大利电影之父 着力表现人的内心charlie这句台词很搞笑,讽刺当时的会议的尴尬气氛非常到位。

但觉得搞笑的前提是必须知道有费里尼这么一个人,且知道他的电影——正如字幕解释一样: 着力表现人的内心。

费里尼的电影都有哪些:大路(1954年),卡比利亚之夜(1957年),甜蜜的生活 (1960年)只有资深电影发烧友才会知道这些吧。

另一个例子,第5集演播室上两个人的对话。

字幕台词:接下来看看詹妮弗·安妮斯顿的新喜剧《随波逐流》今日上映之后带来附近影城的现场直播电影迷们战低温只为先睹为快《贾斯汀·比伯: 永不言败》just to be the very first to watch "Justin Bieber: Never Say Never."字幕解释:IMDB评分: 1.6/10所有这些台词就为最后这个笑点服务:俩人一唱一和在大力宣传的电影,是一部超级大烂片。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贾斯汀·比伯: 永不言败》的IMDB评分很低,又怎能体会到这个桥段的笑点呢?甚至如果连IMDB都不知道是什么的话......这部剧还有什么看头呢。

这是第一类“梗”( 这里 梗 = 笑点 + 讽刺 ),特点是台词有笑点有嘲讽,但察觉到它们需要一些杂七杂八的知识,要对国外的电影、音乐、流行文化很了解。

这些梗在剧中大量的密集的出现,如果都能理解,这相当于一个老外熟知中国的程度,能知道“董卿不在台上,刘谦居然还能变成魔术”这句话的笑点所在。

第二类第二类属于背景知识,包括美国及其他国家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问题,并非一两句台词所能表现,而是贯穿各集的剧情。

前5集涉及到的有:墨西哥湾石油泄漏、债务上限之争,茶党的伪草根政治路线 ,科赫集团的政治投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下台......豆瓣上专门有一个帖子讲述茶叶党的背景知识。

(【科普贴】关于S1E3中茶党的若干问题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504298/)这好比老外看一部中国电视剧,当剧中台词里随便带出一个词“房姐”,老外就能蒙掉。

老外在背4、6级中文词汇中恐怕没遇见过“房姐”这个词。

就算有字幕老外知道“房姐”的字面意思,也未必了解“房姐”事件本身。

就算字幕解释老外加百度百科知道了“房姐”事件前因后果甚至能画出涉及人事的关系图,但如果他如不在北京住上几年、找份月薪3千的工作、看着1平5万房子的广告,还是无法体验“房姐”这个词在透出怎样的一种魔幻现实般的巨大的嘲讽和无奈。

同样道理,我们能察觉并体会到这部美剧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吗?

所以问题就在这里:第一类的梗,第二类的背景知识,让这部剧显得很内涵,但外国人很难理解。

作为一个外国人,有自信对剧中的“梗”和“背景知识”了解到80%以上吗。

如果没到80%,这部剧看什么呢?

当感情戏看吗?

也许有人说,不是有字幕解释吗。

字幕组很认真,对很多台词都标注了大量的解释。

确实看字幕可以了解剧中台词背后的故事。

但问题在于:需要解释的地方太多,且剧中人物对话速度又太快,根本顾不上。

前一秒看完台词后一秒面就得赶紧看解释字幕恨不得手边在来个IPAD连着维基百科随看随查。

或者:一到字幕解释就暂停,先用10秒把对白字幕看完,再用20秒把解释的字幕看完,再用4分半WIKI一下典故,此时——台词说完的5分钟后——终于可以会心地笑了。

或者:纯当感情剧看。

这部剧也许很伟大,笑点都是高智商的,剧情都是深刻的,事件都是严重的,对美国民众影响都是巨大的,但作为外国人,理解度有限。

像我等对美国的印象只停留在阿凡达、小布什、美国大兵这个级别,再强点知道个美国内战、第二宪法修正案这个级别的平凡的非美籍观众,看这部剧真的很累。

所以我对此剧的整体感受是:看到剧中的所有人都在疯狂的飙台词,"虽然不道他们在说什么,但是感觉好像很厉害的样子。

"

 2 ) 最爱的一对cp Don&Sloan

三刷The Newsroom,比第一遍第二遍更爱Don&Sloan。

如果会五刷的话,会认真写长评论吹捧索金大神。

Don:哥伦比亚新闻系毕业。

应变迅速,头脑灵活,清醒理性。

为人比较洒脱、果断,所以看上去比较随意吧。

故事的开始让人误会是渣男,其实是一个发现自己只是一般喜欢但仍想给承诺的男人,因为纠结感觉与责任的不对等,所以比较犹豫而显得渣。

Sloan:经济学博士。

既有对数字的敏锐理性,但也如她所说的不切实际(推掉了几百万年薪的工作,就是想留下来做好的新闻,她说,你觉得我这样的人实际吗)。

明明肤白貌美大长腿还美的不自知。

在生活、感情上缺乏经验,像个初入社会的小女孩,对比专业上的强大有一种反差萌。

看似是Sloan女神占强势,其实她对Don的喜欢绝对不比他给的少。

她对他说“我不介意你比我笨,真的”。

这么高智商女神怎么会喜欢一个笨蛋呢。

这段关系,最开始是Sloan先动心的,3年前,她就对他动心了,从电梯跑出来鼓起勇气想约他喝咖啡遗憾撞见他和女朋友接吻。

也是Sloan先主动的,她说她还单身的原因是“Because you never asked me out”。

Sloan和Don建立起了某种信赖和依赖,当她被前男友拍裸照时,就想躲进Don的办公室找他谈心,而他不会指责她怜悯她而是倾听她陪伴她;当她要做新闻调查时,Don总是能给出非常聪明取巧的方案。

即使对Sloan女神来说这样情商智商随时在线、俏皮傲娇也懂得退让服软的男人很难抗拒啊。

虽然Don在她的经济学领域可以说是小白一个,但他毕竟哥伦比亚新闻系毕业是真聪明,也是很有新闻理想的人(最后放弃100多万观众的黄金时段,只为留守自己根植起来的深夜节目),常常能直击要害。

而Don这么一个有点小傲娇小随性的人,怎么会不被这么聪明有趣的姑娘吸引呢。

一直觉得Don骨子里是个很浪漫的人,他请Maggie同居,点了满屋蜡烛把钥匙装在盒子里送他,Maggie说我已经有你家钥匙了,他说可这把是有盒子的。

这么一个有仪式感的男人怎么会不浪漫呢。

他对Sloan更是浪漫啊。

Mac问他怎么还不追Sloan,他说想要漂亮的出击。

他果然说到做到,没有世俗的口头表白。

匿名竞价花了1000美元买下Sloan为公益拍卖的“签名”书。

Sloan知道后在直播前几秒直接冲进控制室现场给书签名,按头强吻他,把书砸进他怀里,一句话没说,撇嘴微笑着离开。

这1000元拍卖的杀伤力应该比送她1万元的礼物要浪漫珍贵。

他们真的各种默契,Don只写了几个字母,Sloan就秒懂他的意思是让他删除Ins的亲密照片(关键是让她知道自己Ins密码就很甜很亲密啊)。

Sloan说她习惯单身,Don说那你什么时候准备结束了告诉我。

其实Don根本没想结束这段关系,他想更进一步,事实上他走这步棋既有试探也有自信吧。

Don说,我想请你参加我父母结婚40周年聚会;Sloan说,我爱你,你不用回应。

他们倆人所谓的彼此试探,我觉得话的字面意思都是真心的。

Sloan对外看似女神,人事部调查倆人关系时,Don说如果让Sloan在工作和他之间做选择,她肯定毫不犹豫选择工作。

但这句未必贴切(虽然说这段话时Sloan不时望他的表情很值得回味),不过是Don很宠Sloan罢了,在控制室看到话题走偏他却不忍心用耳麦叫停Sloan的采访,面对外人也给足面子。

他们的关系既是势均力敌的,也是弹性柔软的。

这一次,Don不想勉强自己负责了,他是真的想负责了。

彩蛋:虽然Don&Sloan的故事谢幕了,但Don现实里真娶了女神,真的是人还蛮有魅力吧。

 3 ) 新闻背后——事情并非如此 (前ABC Newsline主播Dave Marash对《新闻编辑室》的评论……或者说吐槽)

新闻背后——事情并非如此前ABC Newsline主播Dave Marash对艾伦•索尔金《新闻编辑室》的评论原文地址http://www.cjr.org/behind_the_news/emmy_award-winning_tv_reporter.phpHBO新推出的、由艾伦•索尔金编剧的《新闻编辑室》对于真理、正义和假定的美国方式都过于明确。

其中,新闻仅仅是一个借口。

我想在这些问题上的武断对于观众们来说没什么好处。

像绝大部分电视剧一样,它的情节起伏取决于观众们是否关心剧中人物的命运,但这并不是我被要求写下的评论内容。

我要写的是《新闻编辑室》中对于新闻、新闻编辑室和新闻行业的呈现。

这方面,恐怕没有什么好话。

《新闻编辑室》里的新闻编辑室缺少的恰恰是新闻,正如你所知,那些代表我们这个时代生活的日常事件。

在其中一集里,news的N被大写,以示一个“真实”发生的大新闻,但实际上,这仅仅是一个广告推销。

《新闻编辑室》并不是关于新闻本身,而是关于它如何被呈现。

这一关注点允许索尔金通过其笔下的主播威尔•麦卡沃伊对新闻的意义进行说教,而不是新闻。

一个例子就是片中的执行制片人颇引人注目的表态——“告诉那些愚蠢的人们真相”。

注意,那些面对“愚蠢的人们”自以为是的人。

真实的新闻编辑室里充满着新闻,充满着引导整个节目的故事们。

把它们呈现在节目中,但不是掺杂着任何与编辑室里的人相关的利益的节目里。

这是一个新闻编辑室力量的来源。

但是这些故事与力量在片中是缺席的。

只有大新闻才会得到片中新闻编辑室的注意,其他都是“可鄙的人类的利益”。

那些愚蠢的人类,谁在乎他们的新闻?

同时缺失的还有所有发生在编辑室以外的工作,但这才是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几乎不可能包括一个世界级的大事件发生时,来自你姐姐和大学室友——恰好是内部信源的电话。

报道意味着走出去,并无预先计划的睁开双眼去看正在发生什么,哪里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故事。

《新闻编辑室》里没人这么做。

讽刺的是,这恰恰是《新闻编辑室》点出的一个事实,现在的电视新闻几乎全部是在办公室内完成的。

“外面的故事”仅仅用于填补空白,它们被尽可能迅速且廉价的收集完成。

而在剧中,这个节目的执行制作人和负责人都被塑造成前记者(分别报道过阿富汗战争和越战),对这一点就只能哈哈哈了,新闻行业的决策者并没有反映出来自一线的小声嘀咕的价值。

如今的新闻行业,和其他很多行业一样,正在贬低其生产原料的价值。

改革需要依靠的远不止《新闻编辑室》里提到的——从业者的意愿。

那是童话故事,对于《新闻编辑室》里的“大事件”,大概就跟《杰克与魔豆》的真实程度差不多。

 4 ) 《新闻编辑室》---大选的主战场

这个是看过前两集后写的,上周发在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上,发表的时候因为篇幅有删节。

原文链接在:http://cn.wsj.com/gb/20120710/DJF075242.asp下面是未删节的1989年11月15号,艾伦•索金(Aaron Sorkin)的百老汇处女作《好人寥寥》在曼哈顿的“音乐盒剧场”首映,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随后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497场。

那一年索金28岁。

两年后,《好人寥寥》被改编成电影,索金也从百老汇搬到了好莱坞。

在接下来的20年里,他参与编写制作了一系列成功的电影和电视剧,成了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剧作家。

到了6月24号《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 在 HBO首映时,索金已经获得了六个艾美奖,一个金球奖,和一个奥斯卡。

过去两年,索金在电影界迎来了事业的又一个高峰。

不仅凭《社交网络》(The Social Network)拿到了第一座奥斯卡,去年的《点球成金》也获得了极大的好评。

在大银幕上风头正劲的时候,索金决定返身电视界,我想大概是因为电影虽然影响力大,但是留给编剧的空间却相对较小。

对于索金来说,一部精心制作、由自己全面掌控的电视剧,更合适随性肆意的直抒胸臆。

索金同HBO合作推出的《新闻编辑室》,讲述了“亚特兰蒂斯有线新闻”(Atlantis Cable News ACN)的王牌节目主持人,由杰夫•丹尼尔斯扮演的威尔•麦卡沃伊(Will McAvoy)在遭遇事业危机的情况下,决定同一群有理想、有激情的同事联手打造一档高质量晚间新闻节目的故事。

如果说《好人寥寥》的主题是“你敢面对真相吗?

”(Can you handle the truth?)20多年后,索金在《新闻编辑室》里要回答的问题则是,“该怎样面对真相。

”(How to handle the truth.)在前几集中,我们看到,演播室随处可见的电视屏幕上,除了ACN,另一个总在不停播出的是美国有线新闻网(CNN)。

几乎就在索金凭借《好人寥寥》成为好莱坞的编剧新星时,CNN借助第一次海湾战争的机会,不仅成为了美国电视界的一个传奇,同时也令一个崭新的电视节目形式走进了美国人的生活,进而影响了全世界:24小时有线新闻(Cable News)。

在过去20多年里,CNN和其它几家有线新闻频道联手在竞争极为激烈的美国电视界打下一片大好江山。

到了2012年,有线新闻频道已经成为美国观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之一。

虽然一般来说,有线频道同免费的电视网相比受众规模要小很多,但是在新闻节目这一块,有线新闻却一枝独秀,在收视率上已经可以挑战有着百年历史的大电视网。

索金让CNN在剧中“出镜”,无疑是向这个有线新闻的先驱致敬。

不过,当成为一代宗师的索金拿起笔准备书写有线新闻的江湖传说的时候,CNN早已风光不再,江湖也早已不是那个江湖了。

伴随着收视上的巨大成功,有线新闻的巨大影响力也令其成为美国各种政治力量进行角逐的主要媒体战场。

同其他媒体形式相比,电视覆盖面广,观众的组成更加多元。

大电视网每天播出新闻和政治题材节目的时间很少,但有线新闻却可以24小时专注于选民关注的问题。

电视访谈的形式也给了参与者很大的空间,辩论答疑,充分阐述立场。

所以现在白宫如果有新的政策主张,会首先考虑派人到有线新闻节目中,及时同民众沟通。

而作为反对党也要在有线新闻的访谈中发表不同意见。

在大选年,有线电视更是成了选战中的兵家必争之地。

所以现在每天晚上打开电视,黄金时段的新闻频道里,满眼都是竞选双方阵营派出的高官、议员和巧舌如簧的各路说客们口沫横飞的不停攻击对手拉拢选民。

即使候选人在全美各地竞选活动上的演说,也需要通过有线新闻传达给更多的选民群体。

于是有线新闻俨然成了总统选战的主战场。

三大有线台黄金时段的主持人们,更是成了在美国政治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这些拥有上百万观众的主持人们一句话,可能比候选人们花费巨资制作的竞选广告更有影响力。

而当有线新闻作为一种媒体平台,成为民主、共和两党在阐述政见、攻击对手时的共同选择时,美国有线新闻的运营也呈现出了一种令人不安的趋势。

节目的制作开始变得越来越带有党派倾向和意识形态上的偏见。

如果用我们熟悉的一个词汇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新闻导向性”越来越明显。

同有些国家不一样,在美国,带有偏见和导向性的新闻报道是被视为有悖于新闻伦理的。

然而当电视台的老板们发现片面的报道会带来高收视的时候,他们就像沾上了毒品的瘾君子,任由节目越来越无所顾忌的背离中立客观的新闻报道原则。

目前美国有三大有线新闻频道,福克斯新闻(Fox News Channel,为Fox下属公司),微软全国广播公司新闻台(MSNBC,为NBC下属公司),和CNN。

在这三家有线台中,福克斯新闻偏向共和党,MSNBC偏向民主党,CNN相对中立,收视率也最低。

2008年总统选举对于美国的有线新闻运营来说是一个分水岭。

围绕着这场历史性选举的报道,令三大有线新闻台的收视率几乎都翻了一番。

同时这些报道也几乎都史无前例的具有极端的倾向性。

08年之前,三大台还在竭力标榜自己的客观。

就在奥巴马就任总统的同时,福克斯新闻取消了为民主党说话的克姆斯(Alan Colmes)的节目,CNN旗下立场倾向共和党的罗道(Lou Dobbs)和格伦•贝克(Glenn Beck)也转到了比较保守的福克斯新闻。

在一场赤膊相见的竞争中,大家都觉得不再需要标榜中立的遮羞布了。

于是,现在每天晚上打开电视,当福克斯新闻和MSNBC在讨论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感到这件事是发生在两个不同的世界。

在福克斯的世界里,共和党总是对的;MSNBC则相反,认为奥巴马和民主党才是人民的大救星。

而立场相对中立的CNN,收视率落到了20年来的最低点。

有线新闻的偏见不仅街知巷闻,而且也“上达天听”。

前总统切尼就规定自己外出所住的旅馆房间内只放福克斯新闻,而每天被福克斯的主持人们炮轰的奥巴马,则在接受采访时义愤填膺的抨击福克斯“根本算不上新闻机构”。

在今年的驻白宫新闻记者晚宴上,喜剧明星吉米•凯莫在致辞的时候半开玩笑的批评记者们“作为新闻人,不再把向美国人民传达信息作为自己的责任,反而为了让老板们盈利而刻意分裂这个社会。

”(They say you no longer honor your duty to inform America, but instead actively try to divide us so that your corporate overlords can rank in the profits. )台下的记者们虽然笑了,但笑中明明透着几分尴尬。

这样的偏见性报道令有线新闻的公信力有所下降。

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新媒体在美国政治中的影响力。

为了避免被偏见性报道扭曲自己的立场和本意,越来越多的政客们开始转向在脸书和推特上直接同选民沟通。

同时由于年轻一代的选民在社交网络上画的时间越来越长,政治候选人们也把越来越多的竞选资源从电视等传统媒体转移到新媒体上。

某种意义上说,有线新闻偏见性报道其实在饮鸩止渴,短期提高收视率的同时,也在为传统媒体的消亡推波助澜。

有线新闻的怪现状,及其目前在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巨大影响力,无疑是令索金决定制作《新闻编辑室》的一个重要原因。

电视制作一直是索金钟爱的一个题材。

从电视处女作《体育之夜》(Sports Night)到《日落大道60号》( Studio 60 on the Sunset Strip),新闻编辑室已经是他同题材的第三部作品了。

同时索金也是一个“政治控”,被认为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政治剧之一的《白宫风云》正是索金树立自己江湖地位的代表作。

所以《新闻编辑室》作为一个电视和政治题材的双重载体,无疑为索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表现平台。

从前几集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索金通过这个剧想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要正本清源,表现自己认为正确的“新闻观”;第二个目的则是利用ACN这个虚拟的电视频道,来表达自己对美国当下政治问题的真实观点。

令人不安的是,面对当下乱象丛生的有线新闻江湖,索金开出的药方却不是回归客观、中立的新闻传统。

相反,他似乎想借《新闻编辑室》为“邪派武功”正名,让有预设立场的报道也成为名门正宗。

在《新闻编辑室》一开始,威尔中立的报道风格被描绘成过于保守、缺乏理想。

在面对节目改革犹豫不决的时候,威尔的上司告诉他,“主持人有自己的观点”很正常,不仅古已有之,也是新闻界的传统。

第二集里,新来的制片人干脆直白的讲出:“中立的报道也是一种偏见”(Media bias toward fairness)。

索金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示,不应该从一个报道是否在意识形态上不左不右来判断它是否中立,真实和客观才是判断中立的真正标准,而有时候真实和客观在意识形态上是有倾向性的。

换言之,在ACN的节目中,主持人们要敢说真话,而不要去在乎自己的观点是否倾向于民主党还是共和党。

索金这种新闻观虽然不无道理,但是在政治争论中,很难讲哪一方的立场是绝对正确和客观的。

当威尔每晚面对镜头,带着自己的立场播报时事的时候,虽然他以为自己在为真理发声,但实际上ACN的团队却剥夺了观众自己对事实进行判断的权利。

但无疑索金对自己的正确是深信不疑的。

由于他的立场倾向于民主党,所以《新闻编辑室》一定程度上是在为左倾的MSNBC背书。

在福克斯新闻通过偏向共和党的报道成为三大新闻台中的收视冠军后,同CNN一起为了收视率苦苦挣扎的MSNBC决定向“排头兵”学习,先找来立场左倾的凯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继而全台节目整体想民主党倾斜。

其报道的倾向性,比福克斯有过之无不及。

“向左转”令MSNBC尝到了甜头,虽然收视率还比不上福克斯,但总能压坚持“中立”的CNN一头。

在开播前后,有报道认为《新闻编辑室》的原型是CNN,但是从已经播出的几集来看,ACN无疑是MSNBC的翻版。

首先,不仅威尔的扮相很像克里斯•马修斯(Chris Matthews),而且马修斯的儿子还在剧中出演了一个角色;另外威尔的火爆脾气和令人难以忍受的工作作风,完全是MSNBC曾经的台柱子凯斯•奥伯曼(Keith Olbermann)的翻版;而目前MSNBC 晚上黄金档的主持人之一,劳伦斯•奥当纳(Lawrence O'Donnell)更是索金的老战友。

不仅在《白宫风云》里做过顾问、编剧和演员,还靠《白宫风云》得过一个艾美奖。

当然把ACN和MSNBC连在一起的,更主要的是新闻编辑室里对政治问题出奇一致的左倾立场。

虽然索金在“有线新闻应该怎样做”的话题上有话要说,但是他更在意的,应该是借助这个剧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从墨西哥湾漏油到亚利桑那州严苛的移民法,都是真实发生的、对美国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政治事件。

在《新闻编辑室》中,索金通过威尔团队围绕着对新闻题材的讨论,也大声的讲出了自己对环保、移民改革等问题的看法。

从前几集看,威尔的新闻制作队伍,和《白宫风云》里白宫西厢的精英团队一样,无疑都是民主党的坚定支持者。

甚至在《新闻编辑室》开宗明义的第一集中,我们还听到了《白宫风云》里托比•齐格勒在巴特莱总统国情咨文演讲前直言进谏时说的那句名言:“政府是服务社会的好工具”这句典型的支持大政府的民主党言论,无疑为《新闻编辑室》这个剧定下了一个意识形态上的基调和亲民主党的政治立场。

美国主流媒体对《新闻编辑室》的评价褒贬不一。

可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索金对自己的新闻观和政治观都毫不掩饰、立场鲜明。

没有为了“政治正确”而去对这个故事进行一番安全保险、不得罪人的演绎。

然而对于喜欢政治、喜欢有线新闻、迷恋《白宫风云》的普通观众们来说,即使对索金的新闻观和政治立场都不认同,尽管剧中的感情戏还是很弱,但《新闻编辑室》仍然是一部不容错过的“神作”。

索金作品中特有的飞快的故事节奏和机关枪似的对话方式,加上这个与生活与美国社会息息相关的题材,使观看过程变成一种很刺激的享受。

观此剧如饮烈酒,可能醇厚不足,也没费心去调和酒中的刺鼻的辛辣,但是一仰而尽后,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总忍不住想叫一声好儿,拍案赞一声“痛快!

”在《新闻编辑室》第一季仅播出两集之后,HBO便对外宣布将同索金继续合作推出第二季。

HBO如此有信心,除了对索金实力的信任之外,相信也是因为考虑到今年是大选年,每集都会涉及大选议题的《新闻编辑室》,肯定会吸引很多观众。

除了收视率之外,在《新闻编辑室》的播出时机的选择上,索金和HBO是不是还有其它的考量呢?

这个剧实际上从09年就开始筹划了,索金却一直等到距离总统选举投票还有5个月的关键时刻开始播出第一集。

这样一个围绕着大选热点话题不断亮出鲜明观点的故事,对观众的政治立场肯定会有影响。

所以,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起码在客观上,索金和HBO在一场关键的总统选举中,已经不再是旁观者。

ACN已经和CNN、福克斯新闻、MSNBC一样,在真刀真枪的政治沙场上,各为其主,兵戎相见。

 5 ) 如何报道一次胜利

今夏最具观赏性的美剧《新闻编辑室》一路精彩纷呈、火花四溅,终于在第七集达到了震撼的巅峰。

第七集的内容围绕着基地组织领袖、9/11事件罪魁祸首、美国头号通缉犯——本•拉登被美特种兵击毙这一历史性事件展开。

选取如此重量级的事件,《新闻编辑室》想不震撼都难,但从何种角度来展现这个事件,体现了剧集的高明之处。

毫无疑问,不会还有比本•拉登被击毙更“美国主旋律”的题材。

在《新闻编辑室》中,没有声嘶力竭地为这一胜利呐喊,而是通过紧张的节奏深度刻画了剧中的新闻工作者们从“得到模糊消息”到“确认”再到“播报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全程。

这个角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没有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美国头号通缉犯身上,而是把光线照向剧集中的角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出现在剧中的每个人都是9/11事件的受害者。

《新闻编辑室》表现的是,普通美国民众得知这一消息的时刻,才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最终胜利。

因此在剧集中,当新闻工作者们从狂欢的派对现场匆匆离开,带着酒气和迷惑赶到编辑室,全力确认消息,然后各条线索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同一个消息,接下来是煎熬地等待,只有百分之百确认的消息才能通过电波向观众们发送。

这一过程中,气氛在《新闻编辑室》典型的快节奏中逐渐累积,两个小高潮过后,剧中主角——新闻主播威尔•麦卡沃伊坐到了演播台后,向电视机前的观众们播报了本•拉登被击毙的这一历史性事件,接着剧集在奥巴马总统的讲话声中落下了帷幕。

在剧集的50多分钟里,没有人宣泄地呐喊哭泣、也没有疯狂庆祝,剧中角色依然打情骂俏不断,但观众们却毫无意外地能感受到气氛在慢慢攀升,当高潮终于来临的时候,又能转而觉得在这历史性的一刻面前,继续生活就对胜利最好的庆祝。

在我看来,这种设置是最人性的,它没有宣扬国家的力量、领导的高明,它把目光投向了普通个体,因为正是千万个普通的个体组成了国家,选出了领导。

当然,只有手法的高明并不能成就杰出的作品,一个好故事才是精彩的源泉。

哪怕我在之前很多关于美帝超级英雄电影的影评中调侃了好莱坞大肆兜售的美式主旋律,但并不意味着我觉得这些戏码是美帝邪恶的阴谋或者别有用心的外宣。

看过《蜘蛛侠》一类美式爆米花电影的观众都很清楚,美帝携高度发达的影视制作产业链之威,满世界兜售“正义战胜邪恶”的老一套,但回回都赚了个盆满钵翻。

为什么每次美式英雄拯救世界的戏码全世界都乐呵呵地买单,并不是因为大家都没记性,而是无论观众来自那个国家、何种文化,光明压倒黑暗、邪不压正都是没有国界和种族之分的心灵鸡汤。

因此与其说好莱坞倾销的是美式主旋律,不如说它卖的是人类的共性,只不过包装胜人一筹罢了。

回到《新闻编辑室》上来,主播威尔没有像某知名朝鲜女主播一样,随时准备用摧肝裂胆的嗓音来抨击敌人、鼓吹胜利,他坐在镜头前,平静地说出夺取了2977条生命的罪犯被绳之以法;与此同时,因机场繁忙被困在机舱中的新闻工作者们,怀着敬意向航班的机长、乘务通报了这一消息;几分钟之前,退役士兵在耳边的低语中听到了本•拉登被击毙的消息,并且由他向纽约街头的两位警察转达了这巨大的欣慰。

导播室里,工作人员起立;编辑室里,编辑们起立:就这样,《新闻编辑室》用每一个和国家命运休戚相关的个体完成了一次伟大的播报,没有歌颂这伟大的胜利,甚至没有一点鲜亮的色彩和催人奋进的音乐,然而从每一个起立的身影、每一抹眼角的泪光中,就连盗版下载受益者的我们,也能感受到胜利滋味。

取得胜利的,不是美国特种兵、不是谋求连任的奥巴马,而是每一个人心中对善的向往。

 6 ) 结合《Elements of Journalism》谈剧中新闻理想和新闻原则

任何一个对新闻怀着理想主义的人看到此剧都会觉得血脉贲张,任何一个对美国新闻业抱有过分的美好幻想的人看到此片也会知道,有些问题即使是在民主社会也是存在的。

现在还在USC学传媒,上学期有一本课本叫做Elements of Journalism,这本书非常好,附上豆瓣链接: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03572/ 把内容提取出来给大家参考。

Primary purpose of journalism: to provide citizens with the information they need to be free and self-governing新闻业的首要宗旨是:提供公民可借以保障公民自由和公民自治的信息。

*在第一集中,MacKenzie对Will的那段长篇大论中就说道:"There is nothing that's more important in democracy than a well-informed electorate, when there is no information or, much worse, wrong information, it can lead to calamitous decisions that clobber any attempts at vigorous debate. That's why I produce the news." First principle: First obligation is to the truth.1.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做到对真相负责。

*这个剧从头到尾都在强调事实和真相的重要性.第三集Charlie和Leona的交锋中,Charlie有这么一段话"For the center, facts are the center. We don't pretend that certain facts are in dispute to give the appearance of fairness to people who don't believe them."Truth之所以叫Truth,是因为everyone believes it. Truth也是唯一不需要有争议的,如果为了维持某种公正而对事实制造argument是虚伪的。

Second principle: First loyalty is to citizens.2.新闻工作首先必须忠于公民。

*公民的知情权。

新闻业不应该依附于任何机构,任何财团,任何政党,唯一的忠诚,应为public audience。

换一句老套的话说,media should be public interest goers.Third principle: Essence of journalism is discipline of verification.3.新闻工作的本质是用核实加以约束。

*有人难以理解把新闻做成审判室(courtroom)的意义,Will和Mackenzie开始将news night做成一个公共的辩论会。

当然这个public debate的存在合理性完全取决于Will作为一个审判官,他问的问题是否有助检验事实及其意义,以及他引导的方向是否是公正并且有助于公众看清真相。

所以辩论的过程,就是一个verification的过程。

Fourth principle: Independence plays a key role.4.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独立于被报道对象Fifth principle: an independent monitor of power.  5.新闻必须成为权力的独立监督者。

*只有维持独立性才能让新闻成为监督者。

第三集提及了AWM(大新闻集团)和国会,还有美国第二大财团Koch Brothers摆脱不了的利益关系。

但是大体来讲,相对于天朝里面,媒体是党国喉舌的定性,美国的新闻业还是要自由太多。

Sixth principle or duty of the press: provide a forum for public criticism and compromise6.新闻必须成为公众批评和妥协的论坛。

Seventh principle: journalists must make the significant interesting and relevant7.新闻必须努力使重要的信息有趣并且和公众息息相关。

*有趣与否可以从收视率中定义,但是相关性和重要性却不行。

那些肥胖、堕胎、老年得子的"Human interest stories", 但是他们不能帮助公民成为"well informed and self governing electorate".Eighth principle: journalists should keep the news comprehensive and proportional 8.新闻必须做到全面均衡。

*在讨论会上,Mackenzie提到了“The media is biased towards fairness”。

新闻真的可以完全的真实客观吗?

媒体从业者作为报道内容的决策者以及信息的筛选者,他们有责任去提供最有用,和最相关的新闻。

从这个角度来讲,Will所履行的职责也更像一个裁决者,他公正,同时却是偏向于公正,他不可能报道一个杀人案件或者恐怖袭击案件像是报道橄榄球赛一样纯粹记录和描述。

Ninth principle: journalists have an obligation to exercise their personal conscience9.新闻从业人员有义务根据个人良心行事。

*Charlie在剧中是一个非常可敬可佩的人物,他一直在帮Wwill顶住来自上级和董事会的压力。

但是当他听到最后Leona扬言要炒掉Will的时候,他也不淡定了,因为炒掉这样一个受欢迎的主播只能以非常肮脏下贱的方法去让Will离开新闻行业。

新闻行业者是要摸着良心做事的,却可惜媒体行业又是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机构,这一点非常矛盾。

Last Principle: the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es of citizens10、 公民对新闻也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7 ) 观众早已洞悉这一切

【媒体用稿,请勿转载】 《新闻编辑室》(The Newsroom)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哪怕在美国。

HBO选择艾伦·索尔金(Aaron Sorkin)作为制剧人,来从内部反映电视媒体业,很可能是看重了12年前他作为《白宫风云》(The West Wing)编剧的资历。

但是从各种意义上,《新闻编辑室》都是一部披着媒体业外壳的政治剧,与《白宫风云》里那种尽可能抹平直率的党派褒贬的美式主旋律相比不同,也与《纸牌屋》(House of Cards)里党派被尽可能弱化的权力的游戏不同,《新闻编辑室》强行在党派分化之间寻找“第三条道路”的意识形态诉求昭然若揭——他的主人公是那种民主党人喜欢的建制派共和党人。

很难说索尔金是敏锐的。

毕竟,小布什上台之后美国逐渐走向极化政治的泥潭。

在茶党一呼百应的狂潮攻势和占领华尔街雷声大雨点小的呐喊之下,作为大众消费品的美剧无疑也需要回应越来越两极化的社会思潮。

当然,以事后诸葛的眼光来看,索尔金可能对《新闻编辑室》是失望的。

在去年的《芝加哥七君子审判》(The Trial of the Chicago 7)中(去年虹膜影评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9vnWXHfthJb7wXrUjThepw),索尔金修正了他的观点:过去四年中发生的种种社会割裂,让曾经天真地试图弥合美国左右两翼的索尔金彻底拥抱进步派。

《新闻编辑室》的奇怪之处也就在此:之前的美国政治剧要么像《白宫风云》这样,渲染一些左右两翼都能接受的主旋律价值观,基调是民主党式的左翼,但右翼也不乏温情、正直和担当,一言以蔽之,就是推崇了一个最大公约数了“有良心的保守派”的民主党价值观;要么就像《纸牌屋》这样,放下意识形态包袱,大聊特聊美国政客骑墙、阴谋、权术的惊悚权斗戏。

美国影视剧精明地操弄着这套“中立”把戏,一边大体站在自由派的立场上尽量不得罪任何人,但有时腹黑起来也极端放飞自我。

但《新闻编辑室》却像一次撒娇,一方是远离口号空洞的进步派、仍旧幻想着跨党合作的索尔金,另一方则是早就开始和建制派貌合神离、走向民粹的保守(白人)民众。

索尔金矫情地借着浑身散发着浓郁新英格兰共和党气息、但实则内心深处是个铁杆民主党的、无比拧巴的ACN主播麦卡沃伊,来呼唤自由派理想主义式的两极团结;而女主角麦肯齐则是一个在如今娱乐至上、娱乐至死、娱乐致富年代还仍然对新闻的价值取向、引导功能充满幻想的节目制作人——无论是哪种人,在江河日下的现代美国电视业中,恐怕都是大熊猫式的珍惜国宝。

《新闻编辑室》第一季在Metacritic上只得了56分,在烂番茄上也只有46%的新鲜度,倒是在IMDb上取得了8分以上的不错成绩。

在收视上,这部剧开高走低,虽然几乎集集都与美国的现实政治相呼应,有时甚至截取了大众喜闻乐见的真实事件(如本拉登之死、斯诺登棱镜门)作为故事背景,但大众对这部行业剧的兴趣也一如他们对传统媒体的兴趣那样,逐渐走向无感。

剧中还表现了传统媒体某些对于新媒体崛起的不屑和骄傲,而放在六、七年后,只能被看作是建制派媒体人的明日黄花。

也难怪如此身份认同混乱、缺乏任何人群代表性的美剧,会在三季之后就草草收场。

现代美国,不需要理想主义,不需要两党合作,不需要新闻的社会价值与客观公正——他们唯一需要的就是为自己的目标观众提供预设立场早早锚定的导向新闻,《最响亮的声音》(The Loudest Voice)的福克斯新闻是这样,而把评论部主编逼辞职的《纽约时报》也是一丘之貉。

但这部在美国反响一般的美剧,却在中国收获了大批拥趸。

其理由一目了然。

自第一季开始,《新闻编辑室》就以“燃”的方式催谷、撩拨着观众们的神经,对于美式新闻制作流程和“专业度”充满着稀奇与好奇的中国年轻一代观众,无不折服于索尔金努力营造的充满专业与热情的理想主义氛围当中。

他连珠炮式的密集台词无疑是一代学子们最好的托福听力与GRE写作的范本,而剧集中点缀的撒狗血式恋爱桥段不仅毫无拖沓感,反而成了进展神速剧情的刹车。

相反,在美国观众看来多少有些立场不适的意识形态,反而在最大程度上因为文化隔膜被消解掉了。

索尔金对于多线程情节的编剧技巧华丽而又工整,尤其是如何埋下伏笔,如何又点燃整个情绪的技巧可谓炉火纯青——这一技法在三季中屡试不爽,对于当时还未看厌美剧传统套路的中国观众而言,这种表演略显浮夸、情节高速推进、而又“三观极正”的美剧可谓拳拳到肉。

外加彼时大部分国人还沉浸在对西方新闻界冷静客观的绝对幻想中,《新闻编辑室》那种对待真实准确度认真负责的“匠人”精神、对于充满社会关怀的新闻良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电视台工作氛围,无疑使得未谙时代转捩点上美国新闻业阵痛和极化的观众血脉贲张。

契科夫说过,一出戏的开头如果墙上挂着把枪,那在戏末这把枪一定要射出子弹。

索尔金的问题就在于,他每集开场的墙上都挂了十把枪,而每集最后十分钟,这十把枪统统都响了。

对于一部反映电视新闻业的热血爽剧而言,“前后呼应”是最工整、最巧妙、最四两拨千斤、但也最老套的手法,燃剧基本都是同样的路子,只不过索尔金的燃剧包装得更知识分子、更职人精神、更华丽外放一点。

不过也正是这种排山倒海般的燃情,让远离美国社会语境的中国观众们陷入了某种自我感动和心向往之的情绪之中。

第二季中,伟光正的主角们因受预设立场的影响,联手播报了一出惊天动地的假新闻——对于美国新闻业的弊病,索尔金并非没有反思,但最终他的落脚点仅仅是野心勃勃、妄图一夜成名的新闻制作人一手导演,以及心怀叵测、满怀私怨、传送假情报的线人推波助澜。

如果索尔金愿意再深挖一下,就能看到他笔端脉脉温情的美国新闻业早已日落西山,腐蚀新闻业的不仅仅是商业导向的收视率,更是被意识形态导向所蒙蔽双眼的先入为主。

在这个每个人都能成名15分钟的后传媒时代,真相并不重要——如何讲述真相、谁能讲述真相、讲述受众爱听的真相才是新时代媒体的奥义。

不过今天的中国观众,早已洞悉了这一切。

 8 ) Mackenzie和Maggie

五年前,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我把所有学校的专业第一志愿都填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

入学前,在各种新生群中认识了直系师姐,她给我介绍了这部《新闻编辑室》,我很喜欢。

开学后加入了一个英语社团,其中有一个背电影台词/名人讲话稿的环节,我们还背了第一季第一集开头Will的那段发飙语录。

因为真的特别喜欢,背得那可是滚瓜烂熟,以至于四年零十个月后的今天,我都还能把后半段背出来。

(前半段有太多数字了,什么哪个国家的文化程度第几名、数学第几名、哪个国家拥有自由……实在记不清了)那时候,我最喜欢Mackenzie,我们所有人都喜欢Mackenzie。

名校辩论社主席、战地记者、当红节目制片人……在职业方面,从军火炮弹的缩写到堂吉诃德的名言都能信手拈来;为了追求做一档能真正指引选民的良心节目,愿意接受苛刻的合同条款,还要忍耐男朋友阴晴不定的脾气;爱护团队,从不大吼大叫,总是想办法掩护下属的错,能给人机会的时候绝不吝啬;为了新闻线索不惜以身犯险,出问题了第一个引咎辞职,Will尚且有泄气撂担子的时候,但Mac从头到尾都把“新闻主义”刻在了额头上。

在个人生活方面(如果有的话)(毕竟从来没见过Mac自己的家,她怕是住在了电视台吧?

),明明是个职业女性,双商在线雷厉风行,但也有面对感情时和犯错时的手足无措,甚至还有点八卦,点完鸳鸯谱还顺便成人之美。

虽然剧本把她塑造得有点过于神神叨叨,但是Will和Mac的光环实在是太重了,坚持做自己信仰的事业的同时还赚大钱,住着纽约豪华公寓,随手递信用卡给办公室的小年轻去买电脑,为了圆一个“谎”信步踏入Tiffany买钻戒。

天呐,有谁能不爱Will和Mac呢?

有谁不渴望着成为这样的人,站到新闻界的塔尖?

那时候,我还嫌Maggie, Jim, Don, Lisa, Hallie等等的感情纠缠太多,桥段太无聊。

(主因可能是Jim不够帅,又或许是年轻一辈在年长一辈的睿智和人格魅力下沦为了背景板)这五年,我为了读新闻专业,舍弃重本学校到了一所双非,结果读了一堆洗脑理论,所谓的新闻理想泯然众人。

后来因为参加了一个暑校,认识了许多北京好学校的朋友,激发了我去北京上海实习的动力,被业界前辈质疑过痴心妄想,但也遇到了赏识我的另一些记者姐姐们,还拥有了一大群仍然葆有天真理想的朋友,他们把我带回到曾经以为无路可走的那个路口。

现在,我准备要去美国读新闻学院了。

不是第一季第一集的西北,虽然我非常想亲眼看看那个椭圆形的演讲厅(如果取景地真的是西北),也不是Don引以为傲的哥大,是一所全片都没有提到过的学校。

当我最近重刷《The newsroom》,发觉Will和Mac都太太太遥远了。

就像是业界里众口相传的神话,谁谁曾经深入敌人内部、含垢忍辱,揭露了某某黑幕;谁谁曾经为了坚持独立性为了保护信源,被关了多久,最后终于放了出来;谁谁年少成名一纸风靡,谁谁厚积薄发终成大器。

但现实是,有一万种让你闭嘴的办法,但只有极少数幸运的受辱者能被记住。

这个行业人来人往,甚至你愿意受辱,也得先有一番成就才或许会轮到你。

最普遍的情况就是,他们轰轰烈烈地来,悄无声息地离开,彰显了一番虚名,没有留下任何故事。

更惨一点的,来去都无声,努力了坚持了,苦尽甘未至。

所以五年之后的现在,我觉得最真实的人物是Maggie。

徒有一份光鲜工作,上司却记不得也不在乎自己的名字;有不那么爱自己、自己也不知道爱不爱他的男朋友;因为在办公室职位最低,别人不愿意干的活都推给她;也偶然会有情绪,但还是要工作为先;工资少却背负着高额的贷款和房租,还有时合得来时合不来的室友;有职业理想但现实大相径庭,还是惯性地忠诚和坚持吧,因为如果自己不坚持,团队就彻底没人了,但又或许,如果自己都放弃,那从事这份工作的初衷也就没有意义了。

时常犯错,时常怀疑,选题时常被毙。

也会遇到好mentor,也会跟同事互相关照,但一团乱麻的生活终究还是自己才能解开。

终于逮到机会搞一个大新闻,then fucked up.其实她做得算是很好了,初入职场笨手笨脚,但大错没犯,也有幸身处好团队,上司赏识给机会,甚至职业爱情双丰收。

现实中,真的会有这么天使的公司、上司和团队吗?

我经常想,读了新闻学院有什么用。

瓦萨学院毕业也可能需要靠“劲爆内容”和标题党吸引流量;跑大选、镜头前再光鲜亮丽,实际上问不了任何有意义的问题,工资甚至以优惠券发放;哥大毕业,好不容易熬到制片人的职位,也面临跟隔壁节目竞争的kpi;就算既坚持崇高的专业主义又获得了市场喜欢,一不小心被卖给新老板,越是家大业大,转型的压力就越重。

可是你知道为什么《The Newsroom》好看吗?

每个人都爱死了Aaron Sorkin创造的世界。

因为它实在是太理想化了,无法存在的东西,往往都是最珍贵的、最让人赞叹和怀念,也最让人惆怅的。

 9 ) 《The Newsroom》:享受编剧的暴政

【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这样的问题在2012年也许还算合理,8年后的今天再看不免充满讽刺。

Now it can't2020是剧荒的一年,于是复习旧剧成为了一种新的乐趣。

除了《欲望都市》以外,《The Newsroom(新闻编辑室)》成为了我复习次数最多的宝藏美剧。

时下的新闻内容每天都可以令人瞠目结舌,让人不禁幻想如果让Will McAvoy播报是否会更加振聋发聩。

【What makes America the greatest country in the world?】是剧中明星主播Will McAvoy在参加大学论坛时接收到的一个学生问题,彼时沉浸在受欢迎度与高收视率中的他乐于做插科打诨的李诞,而观众席中一个熟悉的身影高举【IT’S NOT】【BUT IT CAN BE】的提示牌即将改变他的职业生涯。

10秒的停顿后,Will开始用三分钟高语速、长语句与爆炸信息量将提问者炮轰得体无完肤,猛然提升的节奏与高密度台词无时不刻不在尖叫本片编剧的Aaron Sorkin属性,——一场【理想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大戏随即展开。

出生于富裕犹太家庭的Aaron Sorkin在《West Wing(白宫风云)》展露自己高超的政治剧编剧能力后,凭《点球成金》《社交网络》《史蒂夫·乔布斯》等片继续收割各种金牌编剧奖项。

基本上如果一个片子时常出现常春藤毕业每分钟说话超过200字热爱引用数据的白左,那它大概率和Aaron Sorkin有些关系。

看了《白宫风云》以后,我明显感觉到《新闻编辑室》再次让Sorkin重回初心,——【Gather the rosebuds while ye may】的引用、前任男女朋友工作场合重逢的桥段,甚至对空姐的吐槽,当这些早在1999年的《白宫风云》中便出现过的情节变换着形式被再次使用在《新》里时,Sorkin在作品中留下的个人印记也不言而喻。

《白宫风云》

《新闻编辑室》Sorkin老师真的很爱Robert Herrick的这首诗说到夹带私货,Sorkin和《欲望都市》Charlotte扮演者Kristin Davis约会期间,他让《新》中角色戏仿Carrie被公交车的水花溅到的经典桥段,并借角色之口说出《欲》中四个主角最喜欢Charlotte的可爱台词。

政治属性上更不用说,身为坚定的民主党人,Sorkin在《白》中直接策划一届民主党政府,在《新》里则借着Will共和党身份屡屡给予共和党变向抨击。

沉迷药物的Sorkin在《白》里塑造了酗酒的白宫幕僚长,之后在《新》里报道本·拉登被击毙时也同样安排了Will的嗑药情节。

虽然《新》与《白》都是Sorkin的心灵镜像,《新闻编辑室》并非是对《白宫风云》的经典重现,后者可以看作是美国政体运行知识一览表,而前者更像一个完整的英雄寓言。

曾经的《West Wing》完成了让对政治漠不关心的一代美帝人民愿意关注政治的任务,而《The Newsroom》虽同样直指精英阶层群像,却更进一步将【教化】的目标抛给纸片人,企图用剧中人一次次的大战风车让浸淫在社交媒体中的新生代们重温传统新闻人的英雄梦想。

剧中人的目标与创作者的现实目标高度重合,作者性与主观度陡然上升。

但为了实现创作者的现实目标,剧中的故事性必须更强、人物形象必须更丰富,才能诱导着每一个观众接受创作者的变向说教。

本人MacKenzie头号粉丝与恶商业、泛娱乐化与世俗化为敌的故事即使在2012年也依然充满风险,何况大段激烈台词可能只差一公分就要吼出“你们这帮愚民”的高傲言论了。

如何让观众愿意加入主角们的堂·吉诃德之队呢?

主角的塑造至关重要,Sorkin确实也靠剧本的力量控制了这点。

首先主角们足够高端,——作为韭菜,我们往往通过与所谓高端人士的共情来回避自己是韭菜的事实,这一点Sorkin通过人物们的优越背景与高智商谈吐达成;其次他们在这场打怪游戏中有舍有得——革命的风险是巨大的,众人不仅在玩all or nothing的游戏也时常质疑自己的正当性,外界的危险不够,人物必须有持续不断的内心挣扎,男主Will一直在fucked up的边缘反复横跳;最后角色需要有各自的可爱之处——女主Mackenzie演员Emily Mortimer的英伦口音与Don Sloan CP的强烈魅力加上一众可爱配角弥补了Maggie狗血感情线的不足。

这Line绝了在观众自愿加入堂·吉诃德之队之后,编剧的任务便是带领观众一起实现他所承诺的“大战风车”之旅。

此时,Sorkin屡试不爽的快节奏、多线叙事与精妙台词就开始发挥作用。

仔细看就可以发现,剧情的快节奏其实大都由大面积对话正反打完成,固定场景下缓慢移动的镜头增加了戏剧紧张感,而成功的多线叙事则是多事件的互相穿插、呼应,并层层递进让剧情走向高潮。

这里拿第一季第六集《Bullies》为例,这集形式有些特别,却将文本故事的控制展现得淋漓尽致。

以下是我的拉片笔记(因为并非是电影拉片,不抠细镜头仅以大概节拍为单位)。

《Bullies》中嵌套了四个新闻事件,巧妙地以倒叙的形式把在戏剧时空中发生最早的事件放在最后揭晓制造高潮,让心理医生充当导师引导主人公Will从开战外界bullies到面对受bully的创伤再到正视自己成为bully的危险,完成了主人公一次成功的自我挣扎。

这样环环相套的故事线离不开编剧的设计思考与控制,而Sorkin也是众所周知的片场暴君:他执着于自己的文本设计,给予演员很少的临场发挥空间,——编剧力量甚至大过导演适合倚重情节与台词的电视剧,在电影中就没那么奏效,或许这就是Sorkin自己执导电影没有那么成功的原因。

《新》的主要剪辑师之一Anne McCabe表示:“这部电视剧不存在即兴表演。

”工整巧妙、丝丝入扣的剧本设定让《新闻编辑室》承载得起【教化】三观的大旗,在Sorkin的控制下,所有剧情都可以被集中起来为以一己之力带来真理的力量摇旗呐喊。

三年前第二次重看《The Newsroom》以后,我第一次读完了《堂·吉诃德》这本书。

与其说想成为螳臂当车的堂·吉诃德,我可能更适合成为无厘头的桑丘。

【教化】的目的是否正确势必没有答案,不过索金的拿手好戏一定是好莱坞奉为圭臬的模范。

2020年,魔幻荒诞不断上演,好内容仍是稀缺。

新常态下,或许为了成为一名奏效的骑士,你必须先成为一名暴君。

P.S. 每次看完的直观感受——办公室恋情有利于社畜生活。

【我还有机会吗?

【没有机会我也能创造机会。

 10 ) 为理想主义寻找一个庇所

前些天看到有人在我的豆瓣广播下留言,说期待看到我写的《新闻编辑室》的长文。

我真的非常感动,因为发现有人在分享着我的情绪,我絮絮叨叨地写下的这些东西对其他人也是有价值的,这大概就是对我最大的肯定了。

说到《新闻编辑室》,毫不夸张地说,我几乎在每集的结尾都在热泪盈眶。

对于影视剧推荐一向谨慎的我甚至和身边的朋友夸下海口:我认为每一个心中仍有一丝理想主义幸存的人,都不应该错过这部剧。

不谈政治主张,不谈爱情,只谈理想的那一部分。

在我心中,理想是一个很私人的东西,无须华丽的辞藻去分享,也没有人能去评判。

每个人心中曾经都有一片理想的草原,只是在时间和现实的摧残下,它一点点衰落、枯萎、风干。

而The Newsroom就像一支火把,一瞬间点燃了这片枯草,我看到了自己在心头燃烧的通天火光,它照亮了那个已被久久遗忘的角落。

我被这巨大的光与热震撼到了。

我开始回忆开始反思。

怀疑还在,思考还在,可已经失去愤怒的热情,更不用提试图改变的野心。

我用拒绝期望来阻止失望。

我知道什么是谎言,可已经习惯于谎言,麻木于谎言,最多只是嘲弄地一笑,笑那些盲目的信者,也笑自己。

这就是我的理想主义之死。

就像《真探》里的Rust,高傲的睥睨,用虚无去解释世界,不过是成为别人眼中的荒诞。

然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看完The Newsroom我的状态就像是S1E10里面从病床上跳起来的Will,他们描述为“老夫聊发少年狂”,我才21岁,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我就是有同样的感觉。

理想主义的人终归是最幸福的,我又一次清晰地感受到从自己心底迸发出的力量。

我对新闻这个行业曾经是有着很大的向往的,然而成长之路却阴差阳错的向着几乎相反的方向走着——我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女,但这某些程度上也给了我一个局外人的视角。

同时也随着成长,我逐渐认识到,新闻这个行业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可以凭着一个人一个团队的热情和责任感创造出些许不同。

在大学中成为校媒一份子的我清楚地感受到,即使在较为自由的大学校园内,边界在那里,而我们就像摄影棚中的楚门,明明是笼中鸟,却以为那是全世界。

不像数学中的复杂方程,实域中无解还可以去虚数中寻找答案,对于成人世界的改变我们无能为力,仅此而已。

而校园外面的世界不用说,看起来更大,然而束缚更甚。

这也就是为什么The Newsroom走入我的世界的那一刻就成为了一盏明灯了。

不仅是Will和Mac,新闻编辑室里的每一个人,Jim , Magie ,Don , Neal , Sloan ,特别是如旗手一般支撑整个团队的Charlie,他们对新闻理念的坚守,就是对我所有曾经的理想的兑现。

批评者一再批评剧中所渗透出的这种高高在上的精英主义教化,可能是与现实事件对应的太过紧密,这种映射让真实的新闻人感到无法接受,这我都可以理解。

因为就像我们可以接受唐吉珂德式的骑士精神只存在于文艺作品中但依然尊重推崇它一样,完全没有妄想过现实如何,我只是把The Newsroom当作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主义的庇护所。

能够透过屏幕看着他们去完成自己梦想中的事情,而自己仍旧能够拥有一些时间,卸掉麻木,直面心中的赤诚,热泪盈眶,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了。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无论为自己还是为众生,理想主义不死。

而我的理想需要一个庇所,能遇到The Newsroom是我的幸运。

I know what a greater fool is ,and I still wanna be one .I wanna be the kid at the end of"Camelot".

《约克女巫会》短评

拙劣的意识形态宣教,伪装成真相的党争,作到百爪挠心的感情纠葛,都不知道该更厌恶哪个。作为一个其实没我啥事的民主党支持者,只想说这种民主党红歌剧就直接整好了,假惺惺地把主角设定为温和共和党人是要多虚伪?

4分钟前
  • 重现
  • 很差

呵呵就不该追这片子的

5分钟前
  • 来杀人的女人
  • 较差

做作,老套。到了大选年,HBO也变味了。 ps:和斯大林妥协,麦卡锡下台,结束越战,全民强制医保。民主党以为这些都是丰功伟业么? Shit...........

10分钟前
  • K同学
  • 还行

神剧不解释

14分钟前
  • 酚酞
  • 力荐

还"每天8点到9点你是我的",现在就连日本片都不玩这么恶心的台词了好不好。女主明明都是外婆脸了,却一张嘴就手舞足蹈的卖萌,让人浑身不舒服。

18分钟前
  • ericsunset
  • 很差

只看了第一,第二集。台词太多,太快,我跟不上,而且台词太多太快的时候里面还有不少废话。

20分钟前
  • Aiden
  • 较差

人物都很boring,性格都很扁平,实在不懂9.3是怎么打出来的。。。

23分钟前
  • 了了
  • 还行

牛叉演员牛叉编剧心水的题材噢嚯嚯~

25分钟前
  • preshow
  • 力荐

追到拉登那集真的是太恶心人了以为能撑住实在是太恶心人了整个剧 弃!

30分钟前
  • 了花
  • 较差

政治立场过于明确,看来是针对大选而拍的。中间有两集不错,最后几集没达到高潮,有些失望。情感戏过于小家子气,两位女主演表演过火,张牙舞爪。

34分钟前
  • 超cute侠
  • 还行

搞不懂。

37分钟前
  • 美少女壮士
  • 较差

果断可以弃剧了。。。

42分钟前
  • 想做电影放映员
  • 较差

第一集非常吸引人,不过之后的对话非常让人犯困,可能是我对对话中提到的美国名人节目一无所知的缘故么?

45分钟前
  • Crazy 太阳
  • 推荐

今早看了下和菜头的吐槽,“有许多文艺青年因为其中的新闻理想而推崇备至。觉得自己的工作有价值,这样的工作大概做起来也会过瘾一些,而不是打卡做事换饭票而已。只是这样的工作很难找,否则就不用拍成电视剧了。”

50分钟前
  • 以太
  • 还行

#影像的奇幻旅行#第一季的第一集太精彩了,以至于觉得后面弱了很多。不过总体来说,还算是我的菜

52分钟前
  • 天禧在人间
  • 还行

女主角和女一配真的很烦人啊!!

56分钟前
  • atmosphere
  • 还行

看了几集,真的看不下去了,好单调好枯燥好装啊就!

58分钟前
  • 松仁糖
  • 较差

大陆传媒人对此剧的热捧完全可以理解,太监想必也对正常男人的生活充满了渴望。就事论事,这是我看的最差的1个HBO的片子。拖沓、无聊、空洞,对新闻自由的理解过于表面化

1小时前
  • 西风独自凉
  • 很差

第二集就走神了,完全没纸牌屋抓人凌厉,will太任性了,没啥深度。

1小时前
  • 徐斌
  • 还行

下手晚了,Aaron Sorkin这家伙做个连续剧,我知道料估计都得用上。丫把Morning Glory的故事拆解一下,捋顺放上来了,不得不服。唯一缺点是女制片太高调太肉麻了,做新闻的人也许不重视收视率,但不可能给主持人上政治课。但那种打鸡血的气氛非常像做新闻的。

1小时前
  • 冷杉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