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时候,安东尼·霍普金斯出演的一部电影《仪式》曾受到很广泛的关注,但是这部影片却在上映后反响平平。
有的人认为电影缺乏亮点,表现平平;有的人觉得题材不够新颖,作品又没超越经典。
但是,这部影片整体表现还是值回票价的。
首先,安东尼·霍普金斯在本片中的表现都不俗;其二,虽然剧情中惊悚不足,视效比不上大片,但是整体表现还是不赖的。
如果非要说这部影片的内容有些生涩,这倒可以理解。
西方宗教思想和观念并非我辈能够全面理解的,驱魔这件事情未必能获得认知上的共鸣。
驱魔题材一直受到西方电影市场的青睐,一来恐怖片向来是年轻人们的最爱,二来此类题材可深可浅,商业、文艺的角度可以自由选择,三来此类影片对于演员来说既能聚集人气,又相对容易赢得口碑。
对于导演和演员来说,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近年来驱魔题材的影片拍摄角度有所改变,除了保留影片特有的一些特点,如惊悚、悬念以外,导演或编剧开始在作品中或多或少加入对社会价值的评判。
例如,对宗教仪式的探讨,对神鬼说的质疑,对信仰的焦虑等等。
使驱魔题材的影片在立意上有了深度,不过也减少了一些娱乐成分,致使影片不叫座的原因大概也出于此。
《仪式》并非探讨深度话题的驱魔影片先驱,最早关注此类话题的影片也无法即刻考证,但是去年另一部影片《庇护》却值得探讨。
相比《仪式》来说,这部影片没有更多的娱乐价值,对于信仰的讨论更加严肃,而表达方式也更加生涩。
高素质演员的态度出演《庇护》的演员是可谓是清一色的实力派,朱利安·摩尔、乔纳斯·莱森·梅耶斯、弗兰西丝·康罗伊、布鲁克琳·普劳克斯都是演技精湛的演员。
尽管他们年龄不同,参与的电影类型各异,但在这部影片中均有不俗表现。
他们表现的不俗不只在表演的技巧和人物心理的把握方面,这部影片中不同的人物对信仰或宗教均持有不同的态度。
有的人有信仰,但是信仰的是巫师;有的人没信仰,因为只相信这个世界上最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是科学。
当然,也有态度是是而非的人,他们对信仰和宗教的不同理解,正是导演想利用电影寻找答案的各种线索。
演员们本身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不是本片关注的。
但是他们在诠释角色时,对于宗教认识的深度,对于信仰的理解程度确实能看到基础的部分。
演员的发展之路有多长,除了技巧、脸蛋意外,自身修养也是一个重要环节。
而这部影片中,值得称道的正是演员对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
主题立意与实际效果《庇护》反思的是人类日趋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
在信仰各种宗教的西方国家,这些教派的信徒以教义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表达对“主”或最高领导人的虔诚。
但是,时值今日,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越来越多的人对这些充满玄学思想的宗教或者信仰产生质疑,其行为不再受到宗教思想的制约,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
本片企图以恐怖片的形式来诠释信仰缺失危机的内核,以达到吸引更多观众的目的。
但是,此类话题过于严肃,在惊悚表达的时候缺乏了娱乐的质感和视觉的冲击,导致观众对影片的印象不深,或者无法从中了解导演的意图。
以此来看,本片算不上一部成功的作品。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被巫术夺走灵魂的牧师,为了保护没有信仰的灵魂,反而将人类个体毁灭,再以一个躯壳来保护这些灵魂。
这样过去抽象又阴森的表达方式,似乎看不出其引导或者说教育的意义。
后话《庇护》的创意其实很新颖,一群以科学为真理的专家、教授在试图以科学的方法揭开某个难题的时候,始终不接受神魔的说法。
而讽刺的是,最后夺走他们灵魂的确实一具不能以正义或邪恶看待的奇异躯壳。
可惜这样的创意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导致影片不能被大众所接受。
影片的情节因为心理学实践的枯燥与惊悚实践的不相匹配,造成电影过于平缓、枯燥的问题。
没有跌宕起伏的过程,要让观众接受也自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说到底,电影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关键看导演如何运用。
这部影片不缺乏导演的思想,但是却在严肃与娱乐之间摇摆,没能最终取得期望的效果。
一般来说,不论是去电影院还是从网上下载,一个观影者通常都是在对一部影片有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观看的。
因为不论是电影的简介,还是各个媒体的评论,都已经说明了整个影片的大致题材和内容。
但对于这部《庇护所》来说,我却是在没有一丁点了解的情况下看完的,因为这是我从朋友那里拷过来很多部恐怖片中的一部。
对电影一点了解没有,反而更增加了恐怖片的效果,因为“未知”本身就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可惜的是,这部影片的“未知”感比较有限,导演安排了过多用来暗示的细节,虽然让影片显得前后更加严密,却让人过早的猜到了真相。
这部影片比较出色的地方是整体没有明显的纰漏,主线也比较清晰,节奏感尚好,而警官最后的那个电话也算给电影带来了一个转折。
影片的缺点一是上述的悬念感不强,二是真相大白后的情节比较俗套,包括结局的营造,也是被恐怖片用烂了的套路,比较没有创意。
其实相对于影片所营造的恐怖气氛来讲,女主角对科学和信仰认知的转变才是更有意思的地方。
开头的那场戏主要告诉人们,作为心理医生的女主角是不相信“人格分裂”的存在的,为此还特意讽刺了一下好莱坞电影,虽然影片本身就是好莱坞电影。
而此时,那些如女主角所说“受到各种电视节目、小说、好莱坞电影影响”的观众,通常都相信“人格分裂”的存在,自然会对她的想法不以为然。
眼前的女主角甚至俨然变成了《X档案》里总是不信邪的史卡利。
随着男主人公亚当的出场,以及他明显人格分裂的表现,观众此时都在等着看女主角如何去改变自己的偏见。
而对于科学无比相信,对于上帝也无比相信的女主角,最终还是在事实面前选择了相信巫术,史卡利变成了穆德,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这部影片演员的表演还是比较不错的,尤其是朱丽安·摩尔扮演的女主角,保持了一贯的水准(话说影片中的大反派也姓Moore,是巧合吗?
)。
人格变换时的特效也很有感觉。
当然,也有一些应该交代却没交代的地方,成为了遗憾。
比如牧师每次吸完灵魂后当时都会转成那个人的灵魂,但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察觉出自己身体已经变了,或者对自己换了身体产生疑问?
牧师的嘴被封住了,身体被埋了,虽然受了诅咒,但是是怎么成为“庇护所”容器的?
其实这些可以解释,只是被影片忽略了,不免令人产生疑惑。
最后想说,这部影片似乎在告诉人们,应该信仰上帝,你看吧,不信仰上帝的都挂了,工作上不信生活上信的女主角则是亲人都挂了,只有坚定的信上帝的能不挂。
恐怕以后碰上人问我信不信上帝,我都会第一直觉看看他是不是多个灵魂了。
这是邪教片。
刚开始还对悬疑感强烈而兴奋,看到后半部分却如此让人歇斯底里。
这片到底想说什么!?
片子里反反复复询问好多遍:相不相信上帝?
结果不信的人都遭到了恶果。
小女孩儿曾经是有信仰的,然而父亲的死亡让她明白,上帝不是万能的!
至少不能救人于命。
这有何错?
结果是,小女孩儿不得不遭遇死亡的惩罚,因为她拒绝相信神的存在。
女医师在女儿患病后恍然大悟,医院是没用的、自己长期以来坚信的科学的作用也是有限的。
她在电话里大喊:不要去医院,把女儿带到山上的巫师那里!
我不得不理解成:生病了别去医院,或者是上帝是万能的,亦或。。。
不由自主想起”FL功“来!
宗教信仰是个人自由,我不反对拥有信仰,只是不要拿小命开玩笑!
要不然F4的某人会说:既然有上帝,还要医生干吗!?
我从不抗拒以恐怖片的形式来诠释某种思想,但前提是,片子传达出的信息必须是有益的。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过一部日本的恐怖片《绿猴子》,血腥恐怖,这样的表达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儿童不宜,不过片子想要表达的思想却是不要贪婪,一个非常正面的主题。
喜欢恐怖片的朋友多半是希望在其中寻求到感官刺激,例如《德州电锯杀人》那一系列,突然蹦出来个什么什么,怪吓人的!
动不动就是血啊内脏啊什么的。
然而这样的片子结束之后,留下的主要有两种感觉,一是恶心,二还是恶心。
总而言之,看过之后有所收获的话,就是好片了。
当然,恶心也是收获的其中一种形式。
最好不要看了这片之后,开始天天拜神了。
这样的收获真正让人叹为观止了!
PS:勉强打了二星,是因为摄影师还不错,画面就本都很漂亮。
然后剪辑就有点儿不好说了呃。。。
注意观察一会发现每个镜头几乎是平均分配时间的,很多的2秒2秒2秒。。。
给摄影师加星!
话说某牧师被某巫婆吸走灵魂,然后被泥土塞住口,灵魂永远回不到身体。
他的身体变成一个容器,到处吸食不信教的人的灵魂。
终于某天,此身体遇到了一家子精神医师,开始是老父研究此身,老父觉得不得解释,就转介给女儿,想挑战他的女儿,即是女主角。
女主角觉得什么都有个解释,就英勇接受挑战,结果全家死剩她一个和她女儿的身体。
那牧师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物,身体到现在还看来很年青有为,虽然装有不知多少个灵魂,但在医学上是一大突破,想全人类无不希望青春常在,灵魂不死,这里就做到了。
而且那巫婆也有二百岁以上,灵魂单一,这也是科学上的奇迹。
所以呢,没什么可怕,继续研究,直到单一身体,单一灵魂,永远不老,与天地同寿,万物同辉。
很少看热评的电影, 尤其是这样顶着惊悚头衔的。
接触庇护也许是命运。
竟然会在黑暗的屋子里看完, 并没有预想的惊魂落魄, 只是心灵的震撼。
这部影片是惩罚警示, 也是拯救和希冀。
惩罚那些背叛了信仰的人们, 警示身处悬崖的众人, 同时也寄希望于将迷失了方向的苍茫众生重新带回有信仰的精神状态。
想了很久, 电影的结局究竟意味着什么, 是另一个庇护所的诞生, 还是上帝的饶恕。
小女孩唱着那首为悲伤恐惧而著的歌, 眼神空洞, 不应呼唤, 有理由相信她是另一个没有选择的庇护所, 可是我却更愿意认为这是一切的了结, 是对背叛的宽恕。
大卫对心理医生说 ”我在山里长大, 上帝保护我们, 恶魔却时时蛊惑我们走向深渊。
“ 我想, 在灵魂飘走的一瞬, 他是祈求上帝宽恕的。
心理医生的努力证明了一个信徒经受并战胜了考验, 于是上帝被感动了, 宽恕了大卫, 他的灵魂在小女孩的身上得到了重生。
上帝是爱众生的, 惩罚只是为了拯救更多的灵魂。
失去信仰是可怕的, 迷失方向是生命的虚度。
永远不能背叛的即是心中的希望。
看完这电影,或者说还没到看完的时候,失望。
看完这电影的评论,或者说看了大部分评论或是评论的标题,失望。
第一个失望是当我兴致勃勃地在风行一页一页的电影中找出本片时,我是很兴奋的,以为又找到了对味口的好片。
不想随着剧情的深入,才发现是一部像大家所说的‘‘邪教片’’。
第二个失望是我的反应和大部分的观众都是一样的,这并不是说和大家一样有什么不好,而是,我们是不是早早地就落入了西方或是美式编剧写剧本的套路了。
我们习惯了西式风格地营造悬念,我们习惯了刺激而有趣的多重人格题材,乐此不疲,当我看到此片的开头而变得兴趣盎然不正是因为如此?
也许我们应该自问一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被捆绑了。
片中开头主角那句话在此时显得很有讽刺意味:'...but also because of the currently accepted opinion in modern psychology multiple personality syndrome does not exist. It was a psychological fad, a therapist-induced disorder perpetuated by an unending barrage of TV talk shows and novels and ill-conceived Hollywood movies.'我们如此地被多重人格的题材所吸引,如此为一个又一个以多重人格为题材的悬疑惊悚片叫好,以至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没有太多心理学背景的观众默认了多重人格的客观存在性;以至于当本片在摆出了常态多重人格悬疑电影的开头而在中后期显现出邪教片的端倪时,我们显得那么失望。
在Multiple personality syndrome是否存在的问题上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下定论。
我感到失望的是自己失去了质疑的能力,对好莱坞say no 不是个新鲜的话题,我也无意支持这种观点,只是警醒自己,always ask questions, 不要把一切想当然,不要在抵触着不要被天朝洗脑的背后,却被一些纯为市场而生的西式产物中与客观相距甚远的东西洗了脑。
还以为是写人格分裂的心理犯罪片结果后来巫毒教跑出来了 我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通过雇请女佣 把自己的灵魂注入新宿主体内 以新的身份生活下去 青春永驻 生命长存的那个片儿相比之下 这个有点烂 人家是为了延长无尽的生命 好歹有点儿追求 这个纯粹就是惩罚不相信上帝的人 真是莫名其妙吖!
包括女主角的父亲、女儿 所有不相信上帝的人 都被吸出了灵魂 死状呕心凄惨- - 你说这叫什么事
UK disc-release info has come in for SHELTER, the supernatural fright flick we previously told you about here. The movie stars HANNIBAL’s Julianne Moore as a forensic psychiatrist whose world slowly starts to erode when she investigates a new patient (THE TUDORS’ Jonathan Rhys Meyers) with mul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 and finds that each of his personalities is a different murder victim.Icon Home Entertainment launches SHELTER August 2 on British DVD and Blu-ray, with bonus features including audio commentary, a making-of featurette and deleted scenes. Stateside genre fans will have to wait a little longer to see the film, which is slated for a late-December U.S. theatrical opening via The Weinstein Company, while E1 Entertainment will handle the film in Canada. SHELTER was directed by the Swedish duo Mans Marlind and Bjorn Stein (STORM) and scripted by IDENTITY’s Michael Cooney. Check out the UK websites here and here.
真理?
豆瓣的评论,多半儿集中在原本以为的人格分裂症的悬疑片变成了宗教指南,进而反感这种宣讲,就像反感曲啸们。
这意见不能说没有道理,也许那样会是更惊悚的一部电影,但从真理角度看,真理只是真相,并不必然代表任何高大上,良田美宅、娇妻美妾、父慈子孝、……,都可能是真相的一部分,但更多时候,是另一个故事。
被优酷上的翻译给坑了,以至于看完都还是对这句话很困惑。
Reverend xxx shelter now the faithless. xxx牧师庇护背信弃义的人。
(优酷资源翻译为xxx牧师背叛了庇护所)now the faithless背信弃义的人,原来有信仰,如今背弃信仰的人,与无神论者应该有所区别
前后半部像两个导演的作品。开局不错,多重人格。后来不知怎么走上了宗教的狗血路线。结尾更是神奇,小女儿死而复生了。完全是为了迎合主流价值取向。鄙视。
最近老是看到这一型拍摄不错,内容纠结的影片。导演拍着拍着不知怎的就混乱了……帅哥邪类,死也值!!
555跟妈妈一起看的都吓死 小孩看到魔鬼了还不信上帝么!好想有个这样的妈妈...
Jonathan Rhys Meyers在处理双重乃至三重性格的时候还不错,到了5-6重性格的时候明显力不从心了。影片的一些来龙去脉并没有交代清楚,比如摩尔牧师是怎么复活的,结尾给小女孩的那一个镜头很有感觉
前半悬念做的挺足,可惜虎头蛇尾了
影片前半本很吸引人,让我以为是一本我最爱的心理分析类影片,女主也很棒,分析丝丝入扣,但再往后,发现是一本宗教片,在美国人看来,不信仰宗教就等于没了灵魂?好吧,我们这儿十几亿的灵魂飘着。小女孩也不放过就让人窒息了、压抑了,总之,后半段处理得是失败的,可以说变成了邪教片。
任何不相信上帝之人都要受到被吸走灵魂的惩罚,鬼神片不是人格分裂片
在这个咳嗽不能入睡的夜晚我居然选择看了一部这样的电影!太尼玛的可怕了!这是悬疑宗教么!完全是惊悚么亲!我都怕我一会儿一嗓子咳出泥土来啊!怕死啊!
关于精神分裂前面铺垫的很多,但是与最终神鬼类型的结尾对应性不强,反倒在谜底揭开后让人觉得前面很多情节都显得很冗余。感觉节奏感导演控制得不是很好,叔叔死得莫名其妙,爷爷死得也很无聊,包括前面的那个医生……其实那死法和套路在前面已经铺垫得很足了,后面完全可以展开更有层次的故事。
的确前面的分析和人格分裂出来的进程让我有点小兴奋,觉得片儿给劲儿啊,但是后面的神婆啊宗教啊一出来,电影也就走到头了。
给四星是因为,该片内容是在惩罚那些用自己都不相信的“伟光正”的话去欺骗的表里不一的家伙。和谐社会睁眼说瞎话奴役别人的人要小心啦。
开头直接被惊艳到。其实如果是人格分裂片,那绝对是个经典。和灵异一混搭,总不符价值观。不过一方水土有一方的鬼魂价值观。加上有男女主角强力压阵,爽。
又是披着灵异外衣的宗教片……真是可惜了男猪了
原来是identity的编剧,难怪了。
又有了一个经影评才看懂的片子。
加一星给小乔。
开头为人格分裂的心理题材,中间变为灵异,最后则是在阐述宗教信仰。最后结局颇为意外,若丧失信仰,即使复活,也是被恶魔所控制。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LHHsjLgzuQI/
很新颖,很别致,作为恐怖片大家给的分太低了
只能庆幸不是个又精神分裂的片,可是后面胡扯也要自己圆上吧,神父失去信仰了,然后为什么是巫婆去惩罚他啊!巫婆还要教导小姑娘上帝是爱我们的。万年总受摩尔姨徒手就把小妖男给撂倒了。。还有那坚定的小信仰啊,一家子都不信了自己一个相信科学的人还这么虔诚,我坚信爸爸弟弟女儿是被她克死的。。。
故弄玄虚,只有最后一句话有点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