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看这部电影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多年前曾翻到过这部影片,但是草草的看了几眼发现太沉闷就没有继续了,本来以为是个惊悚片,类似车祸后脑海里面的幻想,但是整片看完女主都没醒过来,发现却是一个唯美凄凉的纪录片,记录着抑郁症患者内心的世界,没有什么能够比孤独更可怕,一人一狗一世界,很多人梦想中的生活,美丽的山村,芬芳的田野,只给知足的生活,平静的让人窒息,但真的是人们想要的吗。
突然想起以前路过一个山边的村庄,那是一个阴雨天,视线之外一片平静,烟雨朦胧中没有行人,没有声音,走在泥土芬芳的田埂上,安静的只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远处静静的流水,寥寥的炊烟,刹那间一种悲凉铺面而来,原来世界这么寂静,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孤独,让人情不自禁的回想人生,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站立了很久环顾四周,渐渐地突然开始害怕,害怕自己陷入这片永恒的宁静,害怕自己这样孤独终老,过了很多年,那种感觉时常还会想起。
心绪不宁的时刻看的电影,疫情防控已经一个月了,早上的疫情通报让人觉得解封有望可以清理清理冰箱囤货了,一个小时后新的疫情通告又让人觉得要开始新的囤货,网购了一堆速食产品,精打细算的生活突然就厌倦烦躁起来,钱如此重要但是却让人觉得沉重没有意义,,腰疼在楼下散步后并没有缓解,回来烦躁不安,最后决定看个电影吧,下载好的电影就剩两部没看,选了这部,隐墙,不得不说和今天真的挺契合,拥有大把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为食物精打细算。
门并没有被封,但是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见,网络的沟通也匮乏起来,互联网太沉重我自动选择不看。
前半部分心绪不宁没有看进去,只觉得野外技能很重要以及想我家狗了,中途和室友吃了个饭,然后接着看,被打断了无数次的片子,夹杂着要求每日核酸但是我今天还没有核酸的烦躁,饿了但是不想吃速食产品,腰痛然后坐着看变成躺着看,后半部分心情逐渐低沉但是平静下来,我想以后应该重新看一遍,真是寂寥的片子,一个人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么,不知道,太琐碎了,我看的太琐碎了所以没法评分,也许我应该再看一遍,但是大概率不会看了吧,毕竟我还没有拥有那么长的时间,还不够平静,还有其他事情,它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是我没有抓住它,应该再抓一会儿么,还是就这样放下吧,投身热闹的俗世生活,探究这个让人沮丧。
虽然我挺享受一个人的居家生活,但是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呢。
通俗文学:让人看得爽,让结局和想法符合人的心理预期和预料,让人能够看懂。
高雅文学:不一定爽,不一定舒服,不一定符合预期,但细思……可以揣摩出很多。
二者,不分贵贱,只是一种文学评判。
针对我看到的部分短评对影片的质疑,提出的一些文学理论的概念。
抛砖引玉。
很多年前看了这部电影,很多年后思索起来,却一直回味无穷。
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孤独又会带给人什么?
生活是什么?
当没有任何观众以后,皮囊下的我们,又是什么?
很少写影评,但却喜欢在看完一部电影后去看大神们写的影评,每次看到了和自己心意相通的文字见解时便满意的离开,哈哈!
这部电影我非常喜欢,而且也勾起了我写作的冲动和欲望,在这部电影中从头到尾女主角大段内心独白实际上一大部分是她自己的日记里的内容,而且多次提到,日记写作对于主角来说的重要性。
写作,是一种自我的剖析与救赎,是一次与自己面对面坦诚的交流,主角说:“我有可能变得像原始人一样活着,但是我要保持人类的文明,所以我要把生活写作记录下来”,写作,这种向内的审视与反省,和孤独一样,是本片的主题之一,代表着人与自己内心的交流, 靠前的一篇用户“1943映像馆”的影评我觉得很棒,分析了电影中的动物意向(牛、狗、鹿...),其中一句话我很喜欢 “这也许就是哲学电影的魅力,看不懂的人会味如嚼蜡、平淡无味,能读懂的人却自有另一番惊心动魄。
”,我不知道这部片是不是哲学电影,但我的真的看的津津有味,而且对其中的意向有自己的感受,
1.隐墙 在一个明媚的午后,这道看不见却摸得着,真实隔绝了主角与外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隐墙突然出现,突然出现这个设定很有意思,至少观众的视角来看是这样的,如果墙的出现有预兆的话在时间上应该在影片开始之前:主角为什么要来阿尔卑斯山脉的一个度假之地休息?
主角是受过什么样的伤害渴望痊愈吗?
无名指戴着戒指,他的爱人在哪?
有没有孩子?
对于主角的过去与经理我们统统不知道, 主角探索隐墙边界时看到了一对老年夫妻的,但对于外界来说,自己的声音传不出去,而在墙内看外面这两个人,不像人倒像个物品,周围的花花草草都会随风而动,但是这两个人却像石头一样保持着原有的姿势一动不动, 影片中的隐墙虽是实体,却是一个设定的概念,代表了主角和他人之间没有任何交流的可能性,代表了主角与人类社会的完全隔绝,曾经看到过一些关于抑郁症的文章与电影,关于抑郁症患者渴望与他人产生联系与交流,却又在害怕伤害中逐渐封闭自我,既渴望又不想、不敢,这种痛苦让我联想到了影片中的隐墙, 而主角的日记中提到带她来山区的两个同伴,其中的男人是抑郁症患者,但是在开头听着音乐有说有笑,外表上完全看不出来,人,只能用眼睛看到表面,无法看到里面的灵魂, 而主角自己也正是在他的日历本子上写下自己孤独的日记,这个情节把隐墙进一步指向人的内心精神世界2.狗狗灵克斯 忠诚的伙伴,主角的依靠和唯一的朋友,在相处了两年后主角和狗狗达到了心灵相通的境界,狗狗的每一个动作主角都知道是什么意思,而狗狗对人的依赖和被抛弃的恐惧也在主角的陪伴中消散。
感觉狗狗像是主角对人与人相处的一种完美理想状态的期待:心灵相通,永远没有伤害和背叛, 但是期待是期待,不会真的实现,在后面莫名其妙的男人的攻击下,狗狗丧生了,主角也彻底失去了对人的期待与渴望3.母牛贝拉 默默的生产与劳作,占用了主角大部分的时间,为了母牛贝拉,主角在冬天陪伴在牛棚生产小牛,而在有了小牛后,主角在春天便搬家到牧场给牛更好的牧草, 母牛像是生活中无尽的劳作与艰辛,而小牛是这种辛劳的结晶,但在最后,在主角悉心照料下的小牛还是被男人莫名的杀死,生活的无意义感和他人的恶意瞬间像浪潮般袭来4.猫咪、狐狸 狗和牛都需要与人的合作与关系,而美丽洁白的小猫却不同,因为天生的灵性,不愿被束缚在安全的室内,可森林的危险是可预知的,在这样的情况下,灵性的小猫毅然跑向森林遭到狐狸的猎杀,这是自然的规律,丛林的法则,所以当主角瞄准狐狸的时候,最终放下了枪,她不想当一个规则的制定者,这片森林的法则,只属于自然, 猫和狐狸,像是生活在自然中而又挣脱出自然的人类,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对话与思考5.杀害动物和被杀死的男人 这个人与人的冲突在影片的最后高潮部分,杀死了主角对人的渴望和期待,这个人是来自于墙内,也是一个被隔离在人群之外的人?
还是说在动物的陪伴下,代表隔阂的隐墙早已消失,而主角自己却没有察觉?我个人认为这可能也是一个被隐墙隔离的人,只不过主角选择了文明和人性,而男人走向了疯狂。。。
莫名奇妙的男人袭击了对主角最重要的伙伴狗狗和小牛,而第一时间主角是不设防的,猎枪没有带在身上,当他跑回小屋拿上猎枪赶到现场,毫不犹豫打死了男人,可为时已晚,狗狗和小牛已经惨死, 这个突袭者的形象是男性是有必要的,代表着另一性,代表着不熟悉,男人没有露脸,但是野蛮的肢体语言,手中的斧头,和凌乱的形象和始终保持文明的主角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在主角不设防时袭击了主角杀死了小狗,这比伤害主角自己还要令主角痛苦,所以,被墙隔离太久、不善于与人交往的主角,毫不犹豫一枪打死了男人,再看到男人已死后主角有些庆幸:如果男子没死自己也要杀死他,但是那样的话自己会觉得有点纠结和不舒服, 终于敞开了内心,没有防备的主角,却被他人突然伤害,这导致主角对人的期望彻底破灭,最终走向了自己的白乌鸦6.白乌鸦 孤单的白乌鸦,仅仅因为自己天生的特质和其他同类不一样,就被集体排斥,而它也敏感的刻意保持着和鸦群的距离,自己站在干枯的树枝上,我在想自己其实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属于集体的一部分,在看到独特个性的人的时候,又时也会不自觉的保持距离,虽并无恶意,但也带有伤害性。
或许藏在集体中保护自己,这就是动物的天性?
影片最后的女主角,在失去狗之后,在苍茫的大雪中拿着食物走向了树枝上的白乌鸦,暗示了主角不再对人群抱有期待和希望,彻底回归了自己女主角也是人群中的一只白乌鸦,美丽而孤独。。。
女主是一个不合群的人,可能是心理障碍或者什么其他,对她自己来说,小狗,动物,自然或许更能接近她,她尝试过出去,但是好像她闯入不了自己以外的世界。
后来的那个闯入者破坏了她构建的世界,感觉这部分闯入的很突兀,有点像她自我精神世界的崩塌,然后当她把所有以前构建的世界(牛,狗)毁灭的时候,真的变成了电影中一直提到的@新的旧我”
女主在远离人群,独自和各种小动物生活在森林和草原一段时间后,抑郁症自然而然就好了,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抑郁就是在同类群体生活中才会有的。
孤独并不可怕,人到最后都是要孤独死去的。
女主不用遵循人类社会的规则,不用996,不会被家庭琐事困扰,不被周围人骚扰,自给自足,别提有多爽了。
在习惯森林和草原的生活后,在和狗、猫、牛等动物建立深厚的感情之后,不速之男还是不请自来了。
不速之男的到来,打破了女主美化的生活,剧外身为看客的我也感受到了难过和愤怒,没错,就是愤怒。
如果你也被困在某个角落,如果你也走不出那道无所不在的“隐墙”,如果能和这部片子产生哪怕一点点的共鸣,都会是极其震撼的体验。
影片的每一处场景,每一次进程,都和身处的现实无缝重叠,精准的象征和隐喻,仿佛是生活里每一枚放大的点滴。
这是一个孤独患者内心渴望的世界。
宁静安全的世外,四季交替的美景,心灵慰藉的陪伴,不容侵犯的领地。
有道无形的结界,你们看不见我,可我将你们看的分明。
自己走进自给自足的禁锢城池,就不愿再离开半步。
太喜欢这部片子了,这是我看过的结构最独特的电影。
阿尔卑斯山美轮美奂的景色,女主纤毫毕现的细腻表演,触动我每根中意的神经。
最后毫不迟疑地果决开枪,击碎搅乱你生活的那个模糊不清的丑陋象征,真是震冽我全身熊熊燃烧的细胞,六脉通透,元魂腾空。
经历慌乱、无助、镇定和接纳之后,从“懒得去想如何自杀”,到坚定的想活,内心已归于平静与麻木。
这是每一个游离于世外的孤独个体必经的历程,是现代人梦想逃匿的心灵之旅。
“我现在彻底平静了下来。
我注意到自己向前迈进了一小步。
我注意到这还不是结束。
一切都在继续向前。
公牛、珍珠和路克斯都不会再回来。
可又有新的事物来到了。
而我不能将它拒之门外。
记忆、悲伤和恐惧将会留存。
还有繁重的劳动。
活着就不能停歇。
”告诉自己,一切都会好的。
观了部德国片子,叫《隐墙》,极考验耐力和瞌睡指数五星的电影,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女人和一只狗、一只猫还有一头牛被莫名其妙的照在了一堵透明的墙里,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对白,也无所谓情节和高潮,只有大段的心理独白。。。
很多影评都分析女人如何顽强的生活把这一切真实化了。。。
我不以为然,更倾向于讲述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有一阵子恍惚甚至觉得其实片子里说展现的小木屋,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其实只不过就是女人的心,她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虽然没有人的陪伴,但是她刚好有一条狗,又有了一只猫,猫又下了只小猫,又来了一头牛,牛又下了只小牛!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波动的内心世界有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平和了后又会回到暖意融融的夏季牧场,她躲在隐墙后面思考着很多哲学问题:如何去爱?
生与死。。。
直到最后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莫名其妙的砍死了她的小牛,打死了她的狗。。。
她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死了自己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同类。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为何要杀死男人?!
有人来了,证明隐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她应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她甚至都没有去看墙还在不在,只是又回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继续着独自一人的生活,喂着一只不被同伴接受的白色乌鸦。。。
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见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什么她获得了救赎,她受到了激励走出隔绝世界,也不是谜底性结局:没有告诉你究竟为啥会有墙,这事的真相到底是啥?
想来这便是欧洲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阴暗之处所在吧,没有救赎没有励志没有谜底,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没有人可以医好别人的孤独。。。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完成自己一生的旅程,于是听着《阳关三叠》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仔细品品其实和《隐墙》有很多相似之处:烦乱的呱噪,衰败的景象。。。
但是内心平静后看着天上飞的鸟,闻着池塘里徐徐的荷香,自我安慰道:老天对我还挺好,至少夜里下了场雨,让我享受了一天的清凉!
嘿嘿,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心,谁不是活在那个竹林里隐隐的墙后呢,隐墙里的女人在夏季牧场静静的坐一夜看星星,鹧鸪天里的老苏嗅着香气闭上眼睛享受一天的清凉。。。
诶,好吧,我承认我这说话的路子有点要向《舌尖上的中国》的节奏奔。。。
于是就此收口!
ps:对了,还有两点可以证明我的论点,也就是影片演绎的并不是个真实的世界:1.动物们身上有时候会有一层黄黄光,与女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是油灯照出来的光哈)2.女人所有的动物都是母的,好巧对不对,公的都死了,母猫下的小猫珍珠死了,母牛下的小公牛也死了,最后那条狗也死了。。。
嗯,舒服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也算是我想要记录的内心想法和分析了,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让谁帮忙分析,只是不吐不快而已,哈哈!
当然,要是您能耐着性子看了我的这个小想法,然后产生了兴趣,再耐着性子看了这部片子,我好高兴能讨论交流,这大抵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最大众的方式了。。。
阿门以上
一个孤独女人的独白与思索贯穿了整部影片,让我在想这是不是根据书改编而成的。
查了下简介,果然是以一位奥地利作家Marlen Haushofer最畅销的小说为蓝本而拍。
影片几乎无高潮,相信满屏奥地利的大好河山和女主角的喃喃自语能让不少观众昏昏欲睡。
女主角跟随一对老夫妻来到他们的山间小屋度假。
老夫妻开车去另一个村子留下她与他们的狗说晚上回来,谁知竟一去不复返。
第二天女主角和狗出门去找他们,不料被公路中央一道莫名的隐形墙“弹”了回来。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不断在野外碰到这面巨大的隐墙。
女主角渐渐明白:她与原来的世界隔绝了,未来不知将发生什么,很可能她永远回不去了。
更令她无法忍受的是,她是这里仅存的人类。
于是,她开始了一种新生活,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原始生活,割草砍柴摘野果打猎通通上手。
她第一次如此直接感受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忍受时间忽快忽慢的前进,而陪伴她左右的除了最初的那条狗,还有一只已怀有身孕的猫与奶牛。
她找到了一叠纸开始记录每天发生的事,各种琐碎的杂事、心情与思考。
这些动物对她而言早已如同朋友、亲人,她在日记里坦言,即使这样她还是想活下去,但是她的动力与其来自自身,不如说是因为那肩负着照顾动物们的责任感。
所以,她必须打猎,这意味着她必须违背她原来的原则去杀生。
影片拍到一只鹿被她打死抽搐了许久的揪心场景。
她心情沉重地把鹿驮回家,无法安心入睡。
她说,虽然打猎越来越顺手,但她至今无法习惯这样结束动物的生命。
在此地,她是唯一一个有感知、有判断力、有思想,唯一一个知道对错、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又怀有怜悯与愧疚心的生物。
然而,这种让她区别于动物得以成为“人”的品质似乎在此显得多余。
她希望自己能与其他动物一样,单纯无辜,为所欲为。
但是,她知道,身为一个来自文明世界的异类,她没有选择。
她在这座山中生活了三年,三年里,原来那只母猫和奶牛生下来的小猫、小牛还有那只狗相继死去。
小牛和狗的死,可以说是本片唯一的一个高潮又有点匪夷所思的地方——女主角和狗从野外回家时,竟然看到一个胡子拉渣的男人出现在家门外屠杀小牛,于是狗上前反击,女主角在惊慌与愤恨之下冲进屋里拿了猎枪把男人一枪击毙。
而此时那只狗已经被男人的刀砍得奄奄一息了。
影片没有交代为什么突然出现了第二个人、为什么他要杀了那牛,可能他也逃亡至此,发现一头可以吃的牛。
影片也没有让女主角对此有疑惑。
她开枪打死他时,完全没有像最初开枪打死鹿时那样犹豫、愧疚。
她至始至终只是不明白那男人为何要杀她的朋友,而压根没想到:原来她不是一个人,原来还有一个同类和她处在同一困境中,他们也许能并肩“作战”或找个伴。
我觉得,此时的她已经完全与动物们融为了一体,他们才是同类;而那个新出现的男人是一个异类,是一个杀了她同类的畜生。
影片的最后,依然没有奇迹,日子还是这样循环往复,看不得尽头。
冬天阴冷的小屋里,女主角坐着写日记,母猫静静蹲在旁边。
她说,今天是她最后一天写日记了,因为,纸都写完了。
以后她将不再记录,继续生活。
这部电影的主题看上去与《鲁滨孙漂流记》相似,但仍存在着根本差异:鲁滨孙不是在一个封闭的地方,多年以后,他遇到了人类,并且终于回到了家乡。
而这影片,并没有让我们看到这个希望。
如果让美国人拍,多少可能会把它拍成悬疑灾难励志片。
但奥地利人将它演绎成一部较为压抑的文艺片,真实呈现了一个女人、一个人类在一个封闭状态下有悲有喜但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自然的生活、以及对自然、生命、孤独、自我的思考与追问。
至于那堵“墙”,其实在现实生活中,它应该无处不在吧,我们往往感觉到了它,却触不到它。
看电影的一个妙处是,有时看着看着,你仿佛进到画面里面。
或者,某些画面,带你进入一种熟悉的情境。
一种你生命中曾有过、但现在已消逝的场景。
比如德国片《隐墙》,通片基本上只有一个演员,在阿尔卑斯山的自然环境中,一个人孤独地生存着。
基本上整部影片,就是一栋森林木屋,一个女主角,一条狗,一只猫,一头牛。
并非女主角选择了隐居世外的生活,而是女主角和朋友一起去森林度假,结果朋友外出散步再未回来,而一道超自然的无形的“墙”,阻挡了女主角返回城市的脚步。
她不得不一个人在这里呆下来,一年,两年……渐渐地,她在这旷世的孤寂中生存了下来。
这个片子显然有很深的寓意。
“隐墙”,我觉得就是一种心理之墙,将个体阻隔在自我之内,与外界失去连接的能力,只有有限的事物,才能穿透这道墙,与自己为伍。
“隐墙”,或许是自闭症,或者抑郁症。
阻隔在自我之内,世界与你无关,你走不出去,世界也走不进来。
只有孤独。
当然还有恐惧。
意义的丧失。
我就曾经做梦,梦到自己一个人住在森林里的一间小屋。
里面只有一张床,简单的炊具。
我成天一个人呆着。
最大的恐惧是我丧失了对自我作为一个人的界定。
我脱离了“人”这个组织,“人”的属性在我身上逐渐丧失,但我也无法接受自己是自然界中“动物”的一员。
每天起床,除了搞到吃的,活下去,我简直不知道生存的意义是什么。
我需要爱,我需要被人关心,也有我可以关心的对象,可没有谁能够成为这样的对象。
也就是说,自己的主体性,只有在客体存在时,它才得以确立。
我身为一个人,需要生活在人群之中,需要有其他的人作为客体与我互动,与我有产生爱的可能,否则,一切作为人的标准的东西将在我身上丧失实际意义。
这个梦,其实揭示了我自小就有的某种恐惧——我害怕没有人爱我,没有其他的人来揭示我作为一个人的丰富内涵和无穷可能。
而看这个电影,也让我想起了这个梦。
这个电影的摄影很美,音效细腻。
因此虽然是一个人的戏,但并不会让人觉得枯燥无聊。
有的影像细节,又焕发出我自己的记忆。
比如金属窗棂的质感,让我想起小时候,那种无处不在的带着锈迹、粗糙的金属感的东西,它们是生活的一部分,仿佛存在了许久。
但现在,很少有那种能够焕发年代记忆的东西了。
中国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地方,哪里都在崇尚“进步”“发展”“速度”,旧的东西连根拔除,新的东西像搭积木一样迅速地崛起。
虽然新的东西未必代表更佳的品质,旧的东西也未必代表更差的品质。
但发展冲动本身,让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看起来都是新的,不那么新的,都被摧毁、被替代掉。
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一样东西,能够让人遥想起过去,我有时还想,假如我想拍部我童年记忆的电影,该到哪里去取景呢?
难道一切都得依记忆中的样子复原建造出来?
想想太不可思议了。
《隐墙》是一部拍摄于阿尔卑斯山的电影,离我遥远得很,但呈现于电影画面上的细节,屋内的陈设,门的质地,窗棂的质感,却让人感觉到,这是一个有着生活记忆的地方。
甚至能够勾起我对我小时候某些生活场景的回忆。
这是电影的魅力。
《隐墙》中还有一个画面,带给我如梦般的感觉。
女主角回到自己的房子附近,发现有个陌生男人正拿着刀在砍杀她的狗,她愤怒至极,冲进自己的屋子,镜头跟随着她的脚步,但当她走进屋去时,镜头停留在大门前。
两扇斑驳的大门成为镜头前的主体,就这样静止了大约七八秒钟后,女主角拿着猎枪从门内冲了出来,镜头才跟着离开。
这个镜头的处理我太喜欢了。
灿烂的阳光照射在斑驳的门面上。
镜头给了观众8秒钟的时间注视它们。
那是时间的凝固。
此刻,它们就像一幅艺术品,使观众从故事情节中跳脱,进入艺术观赏时间。
8秒钟后,情节推进,宣告观赏时间结束。
在我看来,这就是电影中的呼吸时间。
好的电影,需要有呼吸。
需要留白。
需要让观众跟着一起,品味时光的味道,调动自己独特的感觉。
从电影画面上,看出超越于电影内容本身的东西,携带着自己的想象和记忆,来一趟时空穿梭之旅。
这才是牛逼的观影体验。
这部安静的电影,对我来说,制造了这样的体验。
介于三星到四星之间。。就那种感觉还是可以的
这部电影和那面墙一点关系也没有!!不如说是人和狗在荒野的生存故事,拍的太枯燥了,觉得和看小说一样,还不如看小说
世上没有比爱更合理的激情,它让爱人者和被爱者的生活都更加轻松,只是 我们应该及时觉悟的,它是我们唯一的出路,使我们过上更美好生活的唯一希望.对于没有尽头的亡者大军,这条唯一的出路 他们已经永远失去了
关于孤独、存在主义与现代性的寓言。意识流的叙事让影片看上去文艺,但也让影片显得过于抽象,缺乏情节的推进和冲突的解决
非常奇特的体验,难以描述。
人类困境 社会隐喻 物种身份认同 摄影很强大 阿尔卑斯山美极了!
看得太压抑了,而且不太懂导演想表达的意思!
享受电影时长的阅读,仅此而已。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不错的电影!!
under the dome
很闷,文艺,文字很思想。女主演技不行,情景和动物的设定还可以。不知道打几星,可能是本人功力尚浅吧。
太沉闷了,看得我昏昏欲睡,但也不能说片子不好。我只想知道四季流转,那对静止的夫妇是不是一直在那里。
作为一个作者内心的独白。寂寞孤独,却坚持写作。一旦停下书写,就失去了精神的助力。活着,也就不那么重要了。
描述很文学,故事也的确无趣
昏昏欲睡,刨坑不埋。我是要看电影,不是看散文。
摄影一流,故事窒息,我选择死亡
很难想象这是一部德国电影。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虽然压抑无高潮,却体现出一种另类的文艺范。
很美的风景。
讲诉一个自闭症患者的独白 闷得让人发狂的文艺片 只有一个没有透露名字的女主 全程无对话 都是旁白 这片让我想起了更加抓狂的《都灵之马》
不只一次幻想搬到山里居住,过与世隔绝的生活。电影显示了这种生活的另一面。不过,也可以好好观察,这里面有研究头脑干预心智的各种模式。一直以为主人公到达某个阶段后,墙会消失,结果并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