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易于回本、且展示导演的自我个性的一种类型,恐怖片无论是在好莱坞还是亚洲地区都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类型片种,不少的独立制片的新手,在资金很少且没有大明星的情况下,常是选择尝试恐怖片,以便为自己打造名声,而作品一旦成功,不仅可以带来名利,还可以立即根据原作的模式拍摄续集,如近几年的《电锯惊魂》系列。
而作为后起之秀的国产恐怖片,一方面是受到审查等因素的制约,但另一方面却也可以看出创作者在受制约时如何的“戴着镣铐跳舞”(其实对于好莱坞的恐怖片来说,缺乏资金、明星本身也是一种制约),由新导演刘宁执导的《夜半梳头》便是一部展示了导演个性的恐怖片,放在国产恐怖片的范畴看,水准可以说是属于中上等。
未知的东西常常成为最重要的恐惧的来源,因为在那未知的“黑暗”里,任何事情都可能会发生,任何东西都可能会冒出来,所以未知具有抓住人们注意力的无穷力量。
影片《夜半梳头》在开场时就以梦境进入人们的潜意识里的对未知的恐惧——传说夜半梳头可能会引来鬼魂,而李威扮演的男主人公因为做了亏心事,内心深处的潜意识里难免会担心着夜半被鬼魂报复,而梦见童年时代的青梅竹马的女孩及玩伴,则是他内心深处恐惧的折射。
即使仅从这一点来看,影片也已经是超越了大部分的国产恐怖片,因为在影片的叙事背景里,受到弗洛伊德学说影响的童年阴影、潜意识,成为了人物的形式动机,也不断的推动着故事的发展。
而在影片的后半部分,来自于心理学说的另一种重要的症状——人格分裂,则是故事的重要一部分,使得强化了影片叙事、逻辑的可信度,也让人感到更加的恐惧。
在镜头使用、场面调度上,也可以看出创作者的心思。
如影片中很多时候采用了俯拍,并采取了像是有一个旁人在不断的从旁边偷窥的视角,而从影片的后半部分来看,恰恰这也是影片的一部分——镜头是从躲藏在阁楼中的“女人”的视角来展示男女主人公的一言一行,从而带给观众被偷窥的未知的惊悚感。
相比之下,反而在国产恐怖片里常见的故意用突然的声响来渲染恐怖气氛的镜头场景,在《夜半梳头》里则较少,而是更多通过寂静或自然声响,表现人物所处的环境,并反衬内心的动静。
国产电影人常常将自己的电影作品拍的不好或口碑差,归咎于看不见的审查制,或者是抱怨种种的制约,但是即使是在审查制较为宽松的韩国电影里,何尝不也存在着各种的问题呢?
而在香港市场非常低迷的九十年代末,也曾出现了中大制作的一系列“阴阳路”的小成本恐怖片,其制作则让很多观众感受到了诚意或创意。
而《夜半梳头》作为一部新导演的首部作品,一方面可以看出其借鉴西方心理学等元素,同时也可以看到其用心,放在国产的同类型作品里算是水准中上的作品。
每个人的记忆深处,都有一些从老人那里接受到的关于神魔鬼怪的禁忌,半夜不能对镜梳头,就是传说中非常凶险的一招,夜半时分,阳气最弱,阴气最重,对镜梳头,会引来鬼魂,或现身,或附身,总之,小小的一句警戒,基本让战台烽从小就对夜晚的镜子有了无比恐惧的条件反射,特别是夜半醒来,都不敢直视房间的镜子。
电影《夜半梳头》却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紧紧抓住“夜半梳头”的最恐怖一事大做文章,领一对度蜜月的小夫妻,在山上硕大却诡异阴森的别墅中,延伸开一段匪夷所思的恐怖经历。
《夜半梳头》的恐怖气氛,是从亦正亦邪两个角度开始延展,带给了观众视听惊吓和心理恐惧的双层刺激,因此本片的恐怖效果,可谓一流。
邪,是指影片通过种种有标志性的恐怖元素,将整个故事包装成一个“恶贯满盈”的惊悚大片,阴森深山,黑暗隧道,无人别墅,邪恶玩偶,神秘房间,抽象油画,夜半时刻的梳妆台,还有一对行事诡异的夫妻,每个元素都足以延伸出一段恐怖故事,组合在一起,俨然山林深处的鬼宅,即使男女主角夫妇再俊男美女,再丰乳肥臀,再柔情蜜意,再情色绵绵,依然无法抵挡他们和谐爱情之外的种种诡异之处。
当然,影片中的两大恐怖元素,当属对镜梳妆和孤儿院,一个是故事的引子,一个是人物的背景,两个事物都可以视为镜子,照出男主角的过去和现在。
除了最常用的镜子,在恐怖影片中同样被广泛利用的恐怖元素——孤儿院,不仅屡次出现在众多经典恐怖片中出现,而且在《夜半梳头》中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是一种常人难以企及的地方,因此相较于校园,充满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正,则是指本片也从普通人最日常的生活中,延伸开超乎常识的灵异事件,带来“平凡中见惊吓”的效果。
其实,对恐怖片来说,真正的恐惧,是一定要从心理上对观众产生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根植于意识中的危机感,胜过一惊一吓的感官刺激好多倍。
因此,在影片中,导演总是在最常见的生活场景中,安排进匪夷所思的灵异事件出来,开车,洗澡,梳头,做爱,睡觉,凡此种种,此部分对观众的影响,体现在观众在认同男女主角的日常生活态度后,通过恐怖画面,瞬间击垮观众心中原本正确的生活观。
粗略统计一下,观众观影后,将在夜间开车、单人洗澡、双人做爱等等诸多日常的场景中,随时浮现出《夜半梳头》的尖指厉鬼和怪异场面,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从这样的惊恐漩涡中逃离,睹物思恐,难得安宁。
或许,这样的肾上腺素持续不断的,突有偶发的刺激性分泌,才能让人从惊吓中体会到更多的刺激之乐吧。
因此说,追求恐怖者,《夜半梳头》必看,但还有一个小提醒,既然上头有规定,现代题材不能出现妖魔鬼怪,因此所有的恐怖惊悚片,都得给故事一个合理的解释,但往往会毁掉前面所有的悬疑观感,所以,在享受完一惊一乍的刺激之后,在全部真相大白于天下之前,选择提前离场,也是保留恐怖价值的一种方式。
“人在受到惊吓的时候会说实话。
”影片中主人公的一句话,道出了恐怖事物或者说惊吓对于人类本性的某种关键刺激。
用科学的方式来讲:当人们受到惊吓,他们的身体会自动启动“斗或逃”的反应,而表达真实的感受(说实话)也是“逃”的一种反应。
临床心理学家大卫•拉德说:“这是人类自我保护的自然反应。
”而为什么还会有无数的人们被那些令人反胃的血渍、惊恐的画面、慑人的鬼屋、悬疑的恐怖电影情节深深吸引着。
科学家称人脑对恐怖事物的反应将是治疗恐怖症和焦虑症的关键。
他们的心率升高、呼吸加快、肌肉紧缩、注意力随时准备快速有效地应对威胁。
或许人类在惊吓中自愈、成长,或许也是一种本能吧。
“夜半梳头”是本片最大的恐怖“制造者”,作为早有历史渊源的“民间见鬼十法”之一,其在表现力几近完美的大银幕上的杀伤力不言而喻:暗黑寂静的封闭屋子里,古朴幽暗的圆镜子前,黑发垂肩的白衣女子,哼着儿歌梳理遮面的长发时,突然露出一副血淋林下惨白的狰狞面孔,谁人能抵挡这一大惊,男人一颤、女人尖叫不可避免,寒毛直竖,两股瑟瑟,几欲先走……与国际市场上流行的或心理分析类、或诅咒幽灵类、或科学幻想类不同,《夜半梳头》是标准的东方恐怖类型,并在融入了现实故事题材的基础上将古老传说的吓人魅力充分展现。
本该是享受浪漫蜜月的一对俊男靓女,在幽静闭塞的空间里,逐渐遭遇“鬼魂”的惊吓,恐怖指数可谓高开高走。
从影片开画的那一分钟起,“夜半梳头”的古老慑人传说就始终萦绕在观众的头顶,随着主人公身份和背景的被慢慢揭开,种种灵异事件的接连发生,死亡威胁脚步的越走越近。
悬疑的浓重色彩,更加重了全片的恐怖气息。
孤儿院,可谓是亲情的寒地,却成为友情温床,和青梅竹马般爱情的发生地,也不幸成为诸情的殉葬之所。
不幸的男主人公,在有幸的成长岁月里,却遭受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多重失去的沉重打击。
出于人类本能的自我保护也好,出于对人性面对沉重压力后的自我解脱也罢,人格分裂,甚至大开杀戒,最终让他走上了更加慑人心魄的不归路!
《夜半梳头》从大的结构上来看,是完整的,时间、地点、人物、时代背景皆有理有据。
故事情节推进得扎实有力,悬疑拐点惊人且吸引人,其间诸多吓人的恐怖元素让全片看点十足,如布偶、红绳、镜子、落地的大钟、路边的神秘祭祀人……尤其是孤儿间浓郁的情感诉求,也让影片并非单纯的为吓人而吓人。
不过,“夜半梳头”叫鬼现身的桥段,着实考验人的胆量,你敢试试吗?
关于“夜半梳头”以及很多夜半禁忌的传说,早在30年前的南方小山村了,我就听老年人闲聊的时候提起过,但那个时候小孩子们想插嘴问个究竟的时候大人们都闭嘴不提了,现在我还隐约记得起那时他们的表情里多少有些说不清楚的恐惧,逐渐长大些以后,对这个传说大概就知道得基本清晰了,传说的恐惧其实并不是多少人真正遭遇过此类事件,而是在人讲述给人的时候不自觉传递的恐惧信息,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逐渐传染给大家后,提及某事某物时大家都情不自禁地恐惧起来,尤其,你要是在深夜去讲恐怖故事的时候,效果会比白天要惊人和有效得多。
惊悚电影《夜半梳头》的创意点正是取材于民间关于夜半禁忌,通过一对郊外渡蜜月的夫妇俩在此期间发生和经历的各种事件,营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惊悚气氛,并促使你心有余悸之时急切地想象故事的下一步究竟会如何走下去,看得出编剧和导演对于故事结构颇为用心,与其他同类型电影相比,大多影片你很早就能预知到结局是什么,而《夜半梳头》这片更胜一筹的是,不看到最后你还真未必知道结局。
我不知道民间那些午夜禁忌的传说究竟流传了多长的时间,因为这一点我们已经很难再去考究到这些传说具体出现的时代,可以肯定的是那是相当的悠久了,而且是一代人接着一代人闲聊过程中的口耳相传保留到现在的。
在如今严厉的影视审查制度下,除古代已成名典的如《西游记》《封神榜》故事范本外,其他更多的鬼怪及一切牛马蛇神都是被禁止的,也就是说很多时候创作者的想象力是被限定有圆圈的,最终都要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或不言自明的逻辑去证实鬼怪切实是不存在的。
如果要说遗憾的话,王李丹妮童鞋除了一对傲娇的乳峰和事业线不住秒杀观众外,如果她能在表演上真有戏的话;再如果,影片揭故事底牌的时间能再晚一些节奏再紧凑些的话,《夜半梳头》就有望成为惊悚类型电影里的一个标杆了。
说实话,自打“惊悚片”这一类型近年来在中国电影市场频频出场的时候,太多影片无论故事画质等等,实在不敢令人恭维,尽管我们知道审查的诟病,也曾竭力地想在批评电影的时候多少也给年轻的导演们一些鼓励,但抱歉实在找不到什么可以拿来称赞或肯定的地方。
之所以在此强调“惊悚片”一度是烂片代名词,是因为我从《夜半梳头》一片看到这一类型电影大有作为的可能性,导演在故事结构设计和逻辑推敲上可谓是用心良苦,既避免了观众提早猜测到结局的可能,还避免了结尾草草收场的简单粗暴。
一直以来,个人对恐怖电影都是情有独钟的,尤其是对在欧美恐怖片追求上,不仅有感官刺激,常常涉及性,暴力,变态,及不可思议的血腥场面,所以也常常会看到露半个胸的辣妹,这才是关键所在。
但话说回来,欧美的恐怖片还是很有深度的,看惯了欧美恐怖片,很难被国产恐怖片吓到,但这次真的被《夜半梳头》吓到了,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内涵的国产恐怖片了。
《夜半梳头》绝对是一部值得探讨的惊悚电影,这是部很有质感的惊悚片,不难看出导演还是很有商业企图的,这部电影的血腥、恐怖、诡异以及香艳气氛营造的都非常好,剧情很充实,反转再反转令人意外和不寒而栗,画面相质感相当不错,给人从心底升出的恐怖之感,不只玩弄感官刺激,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剧中人物的苦痛和磨难。
由于中国没有分级制度,国产惊悚影片拍摄往往不能过于追求恐怖血腥,因此对国产惊悚片尺度的把控方面一直是大家担心的问题。
影片《夜半梳头》故事源于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十大见鬼大法之一的“半夜梳头”,讲述一对年轻夫妻在一座别墅内蜜月时经历了种种诡异之事,两人在寻鬼避鬼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更为惊悚隐秘的真相…很多人都说恐怖片的成功与否,与影片的血浆量正比,这其实是一个很肤浅的认识。
大体上说恐怖片就是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森可怖的场景制造感官刺激,吸引观众好奇心。
《夜半梳头》在道具及场景的配置上,可谓是花尽了心思,在道具上,镜子、座钟、玩具、乌龟、驯鹿、摇椅和布娃娃,处处透着一股瘆人的阴阴寒气。
在场景布置上,走的是“林中孤堡”路线,片中的别墅坐落在高山凸起的一片峭壁之上,四周环绕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 肃杀之气霎时扑面而来。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里最走心的当属男主角李威,近几年李威拍摄了《女蛹》、《致命闪玩》、 《天钟》、《迷魂之密室逃脱》等多部悬疑惊悚片,堪称“悬疑之王”李威的内心戏绝对强大。
此次在《夜半梳头》中,李威挑战人格分裂,将多重人格的概念展现的淋漓尽致,将他的内心世界、那些不为人知的阴暗与矛盾达到了极致,特别是最后一场戏,自己与自已的对话和较量,让人看得十分揪心。
而女主角王李丹妮那F罩豪乳十分夺眼球,还有她的那尖叫声绝惊魂。
至于影片到底有多恐怖,你只有能到电影院里才能真正的体会的到。
《夜半梳头》改编自民间盛传的“十大见鬼大法”之一半夜梳头见鬼法。
这种接近现实的选题优点就在于任何一个观众都可能说出自己经历或者听说过的类似故事。
该片最吸引人的自然是带着浓郁东方恐怖气息的题材,扎实的剧本和演员的出色表演,当然,最最重要的是拥有“中国乳神”称号的王李丹妮在片中有着多处露骨表演,你想知道血脉喷张跟毛骨悚然交织在一起是什么感觉么?
这部影片大抵能同时满足你。
在惊悚类型片中也会有很多细的分支,而《夜半梳头》理应归属于家庭伦理类惊悚片。
谈起家庭惊悚片,无论是好莱坞还是亚洲都不乏佼佼者。
近几年最著名的当属韩国的《开心鬼上身》,以一种喜剧的外壳讲述一个温馨的恐怖故事,全程其实并不恐怖,只是因为有鬼,所以偶尔让人感觉略显阴森,而其结局却是足够催人泪下。
相比较而言,欧美的恐怖片就简单粗暴很多,例如《最后一个驱魔人》、《水鬼怪谈》、《险恶》等等,大抵都是以家庭为切入点,而其最吸人眼球的不外乎就是严密推理和血腥场景。
再谈到香港善于从家庭亲情入手的导演当属彭顺彭发兄弟,他们的代表作《见鬼》或者《鬼域》,都无一例外的指明一点:最恐怖的东西不是外界的力量,而是来自自己的内心,特别是内心中对家人、对亲情的淡漠。
说到这一点,其实刘宁的《夜半梳头》更像《鬼域》,他的风格也更像彭氏兄弟,无论过程中有多么令人毛骨悚然,但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一个真相:人的恐惧来自内心。
《夜半梳头》的女主角是因《一路向西》而走红的性感女星王李丹妮,她不仅拥有傲人的身材曲线,还有一副娇嗔的娃娃音和一双妩媚的丹凤眼。
而在片中,导演也丝毫没有吝啬对王李丹妮傲人身材的极致体现,她跟李威在片中多次缠绵悱恻,穿着若隐若现的睡衣,时而攀凳而上,时而低头弯腰,春光乍现......简直是对男性观众的一种考验。
影片的主旨是拷问人性的家庭关系,凶手固然可恨,可是仔细想想,凶手也有自己的苦衷。
每个人从小的生长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扭曲的心理必然导致失去理智的过激行为。
类似的事情就像多年前的马加爵,之所以导致他丧心病狂的大开杀戒,有很大原因来自于环境对他的长期蔑视和排挤。
因此,人需要一个强大的内心,同时也需要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阴谋的真相或许会让观众大跌眼镜,都说好了伤疤忘了疼是中国人最大的劣根性,可是《夜半梳头》却以果断的声音给了这样的说法一个否定的答复。
有些仇恨永远不会忘记,因为他们已经扎根在心底。
看着大银幕上的故事,想象着现实中的情形,悲剧经常从天而降,我们能做的或许只有尽量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吧。
一直对国产片没有什么期望。
看这片是因为被吐槽吸引的。
最多的吐槽的是王李丹妮那一对要人命的大扎啊。
王李丹妮在《一路向西》里把能露的都秀了。
那对好东西绝对是纯天然的。
她是蒙古族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才那么丰满。
片方知道自己剧情很坑爹。
所以把两点都放在王李但你的那俩点上。
常把镜头毫无意义的放在大沟上。
男主还常常捧起那对沉甸甸东西。
这是女主一声娇羞的讨厌让观众骨头都酥了。
但是小朋友看到会怎么想。
在胸的安抚下我们终于忍到了电影结束。
毫无悬念的还是真人扮鬼外加人格分裂。
但是王李丹妮的胸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
说不定那天还拿出来看一下。
好胸啊。
http://www.xiangjiaoyy.com
文:赵猪 中国惊悚片有一项致命的缺陷,无法弥补的缺陷,因为广电总局认为中国是没有鬼的,各种封建迷信的东西也不能正面表现,所以中国惊悚片不管开头和过程怎样极尽渲染,最后往往只能落到精神分裂,要不就做梦等等不着边际的结论上去,据说就连意识清醒的变态杀人狂都不太允许出现,因为在咱们和谐的国家里,这样的人也是不允许正面表现的。
所以没办法,带着镣铐跳舞,作为观众而言,好好享受开头和过程就好,对于结局,实在不应该过分吹毛求疵。
《夜半梳头》用中国民间见鬼禁忌入题,尽管按照上面所说理论,明知不可能有鬼,但是从开篇来看,尤其是电脑特效营造出的发丝纠缠,镜子里伸出的手爪,气氛营造还是颇到位的。
之后的故事按部就班,不到最后一刻分不清究竟是半夜梳头真能招来厉鬼,还是有人在背后捣鬼,虽然最终都还是归结到了精神分裂和偏执型人格犯罪的理由上,但是至少整个过程还算合理。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王李丹妮饰演的妻子为了弄清楚真相,尤其是帮助丈夫,强忍内心的恐惧,半夜对镜梳妆,希望能招来鬼魂,问个究竟,甚至是替夫挡煞,那种真爱确实也很感人。
影片中另一条伏线是有关童年阴影和创伤的部分,而且还首尾相连,相互照应。
虽然这只是为了故事编制出来的桥段而已,但是其中所反映出的社会现状却着实不得不令人深思。
影片中说到男主角阿慕的身份本是一个孤儿,从小在孤儿院长大,在孤儿院有一个好朋友阿明,以及一个初恋女友。
但是现任妻子却从未见过那个好朋友,甚至怀疑这个好朋友是否真实存在。
这一部分让我想到了欧美非常流行的“不存在的童年玩伴”一块,以及中国传统民间故事里所谓的孩子大多天眼未关的部分。
其实也就是所谓儿童的自我臆造人格的部分。
当然,最后依照故事发展来看,并不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有关孩子,不仅仅是从小缺少父母关爱的儿童,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问题,大概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一块。
影片中的阿慕其实有个堪称狗血的离奇身世,这也直接导致了他的人生悲剧。
但是试想一下,假如从一开始,那位面恶心善的孤儿院院长就能稍微改换一种教育方式,不在孩子的心灵里埋下阴暗、仇恨的种子,是否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呢?
回观当下社会现状,那么多暴戾,不可理喻事件的发生,归根究底,儿时教育缺少必要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尤其是用错误的方法在孩子心中埋下将来可能铸成大错的阴影,作为成年人,我们似乎都应该深深地反思才行。
回到影片本身。
《夜半梳头》借用民间传说禁忌起片,其间三番五转,把一个原本不算复杂的故事讲述得合情合理,各种氛围还营造恰当,惊悚效果十足。
尽管最后因为众所周知的限制,没能给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结局,但是好歹还回归到了大爱的层面,已经很不容易了。
“见鬼”可以是一句口头禅,当你感到事情不如意或有的离奇的时候尽可以气沉丹田,而后轻描淡写地甩出一句“真是见鬼了!
”可是如果真的见鬼了,估计连大气都不敢喘一口,只剩下倒吸一口凉气了。
即使我们胆小如鼠,可总是对“民间见鬼十法”毫无抵御能力,这些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又生活化,当真是“见鬼”的绝佳首选方法。
由王李丹妮主演、刘宁导演的新片《夜半梳头》正是取材于“民间见鬼十法”中适合女性同胞的“半夜梳头”。
片名《夜半梳头》既向恐怖迷们宣布大陆国产恐怖片开始进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间鬼故事,又表明导演作为一个恐怖迷向30年代经典恐怖片《夜半歌声》致敬的赤诚之心。
影片与马徐维邦导演的经典前作有着天然的契合,两部影片都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前作借恐怖题材来曲折地反映病态社会,号召人们更积极地去面对人生,而本片则同样以小中见大的方式,剖析现实生活中的夫妻情、兄弟情与家庭亲情。
1937年的《夜半歌声》改编自1925年美国经典恐怖电影《歌剧魅影》,这是默片时期一部十分著名的恐怖电影,可以说是那类幽灵恐怖类电影的鼻祖和一直以来的模仿对象,后来被重拍或者重新改编过很多次。
1995年导演于仁泰曾改编重拍了《夜半歌声》,由张国荣主演,风靡一时。
此次刘宁导演志不仅在此,他试图使用欧美惊悚电影的方式讲述中国民间的鬼故事。
无论在场景布置、道具设计还是气氛营造方面,导演都内化了欧美黑暗气质“哥特”惊悚片的特点和元素。
阿慕(李威饰)和晓梅(王李丹妮饰)新婚蜜月,来到座孤山别墅,而后恐怖袭来。
近些年来火热的欧美影片《妈妈》与《招魂》,在场景布置上,走的都是“林中孤堡”的相同路线。
这座“孤山别墅”竟是导演误打误撞发现的,本与朋友家人出游度假的,寻寻觅觅闯进了荒宅,惊吓之余,刘宁决定借此地拍鬼片。
在影片《夜半梳头》中,道具的配置与入画方式已经不仅仅是渲染恐怖氛围那么浅薄简单了。
导演刘宁指出:“我在影片中安排的镜子、座钟、玩具、乌龟和驯鹿标本早已经超越了道具本身的意义,它们更多的是承载着故事讲述与价值传递的功能,在更深的层面上,给观众以思考和感悟的空间。
”“标本”的创意一定来自1960年希区柯克导演的现代经典恐怖片《惊魂记》,片中凶手酷爱制作标本,最后其生母的尸体竟也是标本。
其实,“孤山别墅”的场景布置在《惊魂记》中也有。
致敬经典是对大师的尊敬,也是对影迷的尊敬。
导演在接拍《夜半梳头》之前,观摩了大量日韩、东南亚与欧美的同类型影片,总结出一套更适合表现我国民间鬼故事题材的影像与叙事风格。
日韩的恐怖一惊一乍,欧美的惊悚鲜血淋淋,东南亚的恐怖蛇蚁瘆人,我们自己的鬼故事得有所不同。
有人吐槽说,“中国式恐怖片”:鬼片无鬼,剧情没故事,演员无演技,制作无水准。
相信《夜半梳头》一定会走出这个怪圈,扬眉吐气。
据说《夜半梳头2》已经在泰国开拍,想想“民间见鬼十法”才刚刚使用了一法,其他诸如换眼角膜、孕妇跳楼、召唤杯仙、十字路口敲碗、鬼捉迷藏、尸泥涂眼、室内打伞、装死人等描述详尽的“见鬼法”还有待发掘和表现呢。
(TG)
15年看的,和夜半梳头没有任何关系·夜半的孤儿院里,两个小孩在一边唱恐怖歌谣 一边玩翻红绳,然后被斥责男女主驾车去郊外的别墅度蜜月,墙上挂着一幅翻红绳的诡异画。
女主在别墅里遇见一系列的诡异事件,隔壁房间的摇椅无缘无故自己摇晃……男女主回到男主的孤儿院,院长是刘星的姥姥 院长讲述了一些男主儿时之事。
女主在浴缸里 见一女鬼在镜子前梳头……男主精神分裂……
笑死
好好看
哈哈哈哈哈
事实证明我真的看不了鬼片…一颗玻璃心啊
王李丹妮不是说拍完一路向西要继续去做医生的吗?
还可以 女主胸部特写略多
能不能好看点了
海报很有感觉!期待上映!
好刺激
很吓人
女主角可是王李丹妮!你们这帮伪君子,看到最后在椅子上绳艺的情节(还是红绳子,绑得那么呼之欲出!),你敢说你没硬么?我给四颗星,并专门重温了一遍《一路向西》!
如果本人年龄小一些就小一点,一定吓个半死。睛睛长的蛮标致的,晓梅胸好大。不得不吐槽:一些情感方面的台词狗血啊,吐一身啊。。
竟然为了看李威看完了............
拍成爱情动作片挺好的,为啥要整成悬疑恐怖呢
怎么不叫“午夜梳头”,人气肯定会更高
看过剪辑的,真烂
为什么剧情里所有的鬼都是另一个双胞胎姐妹假扮死去的姐妹
开场的时候我和小伙伴打赌,你猜这次是男猪脚神经病还是女猪脚神经病。抱着这种心态发现其实还挺好看,又欢乐了一个中午
……尴尬的电影
高中的时候和朋友去电影院看的,现在完全没有印象了,作为恐怖片,非常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