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废言论: http://shawnj.blogone.net山田洋次老先生无心插柳,凭借《黄昏清兵卫》复兴了日本时代剧。
随后他便将藤泽周平另一部小说《隐剑鬼爪》搬上大银幕,以期延续时代剧的热潮。
这两部作品宛如一对孪生兄弟,彼此共性颇多。
故事都以明治维新前夕为背景,展现了一位下级武士的仁义与情爱,困苦与流离。
他们无法代表整个时代的上层结构,却以武士这个特殊身份连接上下,成为了底层人民的代言人。
作者和导演通过对两“兄弟”的刻画再现了动乱年代里渺小个体的无奈与曲折,以及社会动荡前夕的躁动不安。
诸多共性造就《隐剑鬼爪》的似曾相识,甚至台词情节的类似不得不使人对山田洋次产生怀疑。
莫非这只是他偷奸耍滑的复制品?
莫非这是他拍了众多《寅次郎的故事》后的惯性?
莫非《黄昏清兵卫》不过是时代剧复苏的幻象而《隐剑》才是它背后的真实?
这些疑问,只有在影片全部看完之后才会有所明了。
两部影片的主角设定颇为相似,同为下级武士,同样穷困潦倒,同样身怀绝技,同样爱慕着一个女孩,同样不敢表白,同样受命诛讨……这一个个相似点将清兵卫和宗藏紧密联系起来,不容分割,但是两人又不尽相同。
随同为下级武士,但宗藏家早年阔绰,只因父亲剖腹谢罪才每况愈下。
尽管如此,宗藏刚强的性格却并未削减,至多有点郁郁不得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慨叹。
反观清兵卫,逆来顺受,隐忍退让,小心翼翼,与世无争,哪怕最后的诛讨都带着股子懦弱和不情愿。
可以说出身和性格恰恰是两人最大的不同点,这也因此将二人分别导向不同结局。
清兵卫三年后死于天皇军(维新一派)的炮火之下,而宗藏则愤而手刃家老,与幕府决裂。
两人虽然生活轨迹相似,最终却绝然对立。
何以使然,不得而知。
较之《隐剑鬼爪》,《黄昏清兵卫》显出了几分浪漫。
导演透过世间困苦忠实记录了清兵卫潦倒的一生,并给予深深的同情。
只在影片最后才将镜头从短暂幸福后的永别上移开,借小女儿的笑脸誊写出一个无名武士的幸福。
宗藏则从“诛讨”的路口上与清兵卫分手,向一条现实残酷的道路进发,前途未卜。
《隐剑鬼爪》形同《黄昏清兵卫》的第二个结局,通过完全相反的结尾最终表明的却是二人的殊途同归。
也许几年后,他们死在了同一个战场,而各自所坚持的东西也从此失去了意义。
幸福在飘摇动荡间变得无比奢侈。
这是我看的山田洋次幕府末年武士系列三部曲中比较畅快的一部,在整体表现方式和故事情节上与其他两部有些雷同,但却更好的表现出幕府末年武士阶层和其他阶层的变化,比如商人也成为离任武士的出路,武士片桐宗藏最后选择成为平民去经商。
还有希惠(松隆子饰)的婆婆敢跟来接希惠的片桐宗藏(永濑正敏饰)叫板都可以看出来。
另外新式军队的建立,新式武器的运用,都说明了武士阶层的迅速瓦解。
这部影片又比其他两部更好的表现武士对上层忠诚度的降低,片桐宗藏敢于为朋友和被骗去身子的朋友妻子复仇杀了家老,都说明武士反叛精神的加强。
那幕杀家老的场景确实出彩,真正的杀人不见血,趁四下无人在家老经过时抬头假装望别处引开家老注意力,用细针迅速刺入家老心脏走掉,家老还在那奇怪了一会儿才倒地而亡。
而结局又是安慰了观众,片桐宗藏向希惠求婚成功,有情人终成眷属。
松隆子这时样貌还是很嫩啊,又有了成熟女子的气质,在说话上就有点日本上年纪女子的口吻,应该是演出需要装的吧。
虽然我不喜欢这种口吻,因为听一些欧巴桑经常用这种口吻讲话觉得啰嗦又虚伪。
当然我还是一如既往的喜欢松隆子。
这个影评打字出来比较顺畅啊,看后很舒服的缘故吧!
一、日本传统中的武士精神 在日本文学著作中不难发现两种相悖而驰的极致,伴随着美的总是毁灭、丑陋和破败。
正如他们的国花樱花,每当樱花衰败飘落时,便是全国人出动观赏樱花的最佳时期,这是一种悲伤和浪漫、残缺与完美的特殊结合。
川端康成在其作品中一直奉行着“物哀”之美,在他眼中,这种美是浑然天成的,因为“日语里‘悲哀’这个词同美是相通的”(《不灭之美》)。
初次看川端康成的《睡美人》,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六十七岁的江口老人小心翼翼握住年轻姑娘的手,仿佛她是蝴蝶随时都要飞走一样。
房间里,老人肌肤松弛的腐朽气味和沉睡中的女孩散发出的芬芳混合成一幅奇异的画面。
他透过她粉红鲜嫩的耳垂、滑润纤细的肌肤、鲜活红润的血液贪婪地妄图抓住青春早已消逝无踪的身影。
这样的景象和美感在日本人矛盾的性格中只是一小部分。
作为研究日本的美国人类学家鲁斯•本尼迪克,在《菊与刀》的开篇写道:“日本人的性情与行为方式是极其矛盾的,他们既生性好斗又异常温和;既推崇武力又追求美感;既桀骜自尊又谦逊有礼;既冥顽不化又柔弱善变……”同样,中国人在看待日本时也始终抱着复杂多变的心态,侵略的历史带来了难以调和的仇恨,而他们大言不惭的狂妄态度和他们一直以来等级制度分明的文化也是分不开的。
当然了这些不是山田洋次在“隐剑鬼爪”这部电影中想要表达的,也不是需要这篇文章论述的中心。
仇恨与恶劣的历史并不能抹去那些电影和文学的成就,人们仍然热爱高仓健,喜欢宫崎骏,崇拜黑泽明。
这是一种难得的宽容。
从日本人从小就在雪地里穿着单薄的衣服磨练意志来看,不难发现他们是个精神高于物质的民族。
这种忍饥受冻,近乎摧残身体的方式在他们看来却是必不可少,毕生追求的境界。
而武士道精神作为日本道德的范本一直存在,从未消亡,从人们看待武士精神,到今日电影作品中的武士形象,可以看到日本历史的变迁和人们思想的变化。
日本封建社会中,在天皇和宫廷贵族之下,有四个阶层,士(武士)、农、工、商,还有就是数量最多的贱民。
战乱平息后的德川幕府时代,丰臣秀吉的“缴刀令”让武士拥有了特权,只有他们享有佩刀的权利,而且不用劳作,按时领取俸禄即可。
在颁布的法令中更是特别赋予了武士权利,可以对那些对他们无理的庶民“格杀勿论”。
武士道原本是“武士的训条”,并没有成文的论著,都是通过上辈人的训诫流传下来的,这其中难免也掺杂了武士本身的理解。
在很多影片中都可以看到父亲对儿子巨大的影响,很多武士对于生死、荣誉的最初理解都来自父亲之口。
在“隐剑鬼爪”中,片桐宗藏就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父亲为了荣誉切腹自杀的场景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留学过美国、德国的思想家新渡互道造在《武士道》一书中谈了武士道精神的几个部分:义、勇、仁(恻隐之心)、礼、诚、名誉、忠义。
其中,“义”是准则中最重要的教诲。
著名的武士林子平曾这样为“义”下定义,“义是勇的对手,是决断的心。
就是说凭道理下决心而毫不犹豫的意志。
应该死的场合就死,应该攻讨的场合就攻讨。
” 要单论义、勇、仁这三点,“隐剑鬼爪”中的片桐宗藏是名非常出色的武士,但是他又打破了很多武士的传统精神。
他不再是领主、君王身边的听命的傀儡、愚忠的刺杀工具,他面对忠诚和正义等矛盾作出的选择,具有更高尚的人性意味。
他的存在,就像新雪消融,枝头展露的枝芽,仿佛在等待自由美好的春天。
[日本是个精神高于物质的民族] 二、“隐剑鬼爪”中的日本 德川幕府末年,货币经济时代让商人阶级越来越富有。
他们不再甘于现有的地位,想尽办法跻身上层社会,渐渐和武士阶级拉近了关系。
长久的和平时代,让武士渐渐远离的舞刀弄剑的鼎盛时期,逐渐走向没落。
和商人阶级的通婚、融合,让武士更多接触了西方的先进技术,很多拥有领土和权利的武士运用自己娴熟高明的政治手腕,开拓着自己的天下。
哪怕是处在偏远地区的小藩,都感受到了社会中的变革。
武士们不得不放下祖祖辈辈都挂在腰间的武士刀,开始习惯西方炮术的火药味。
片桐宗藏就是感受变革的武士之一。
他的家庭是传统的接受藩主恩惠俸禄的武士之家,随着父亲饮恨的自杀,俸禄的大幅削减,他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
1.片桐宗藏的武士之情 片桐是一个具有典型的“武士之情”的人,所谓“最刚毅的人是最温柔的人”用来描述他再合适不过了。
无论对庶民或者贱民,他都很尊重,从不因为是武士而盛气凌人、趾高气昂,甚至还为自己凶恶严肃的外形吓到了人而感到不安。
这似乎和他的家庭教育离不开,片桐的母亲对待下人绢便像亲生女儿一样关怀备至,从不打骂,还教她礼数、家务、读诗。
家里的侍从可以自由在家里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用顾虑主人。
不过,片桐的仁爱和温柔并非是盲目的,而是以正义和良知作为准则。
这便是和以往的武士观念有着大大的不同。
由于武士是主君的俸禄过活的,除了保护主君的安全之外他们别无所长,几乎成为一柄虽经过千锤百炼,但是毫无思想的武士刀。
谈到这种忠义,被日本教育中引用最多的莫过于“赤穗四十七义士”了,他们为了给主君浅野长矩报仇,不惜抛妻、弃子、弑父、违反国法。
在成功为主人报仇后,则全部切腹自杀。
虽然片桐不是什么野心勃勃要推翻君主之人,但是他也决不是什么一心听命于君主的人。
在一幅名为“被驱逐的武士”的画作中,一位武士跪在地上接受领主的责骂,他强忍怒火,紧握剑柄。
触怒领主的武士将会被驱逐,失去一切生活依靠。
武士视镇静与克制是一种修炼的境界。
所以片桐从头到尾很少有感情的流露,有时候甚至有些表情麻木,只能从眼神中看出他的喜怒。
在面对昏庸的主君时,他表现的隐忍是一种不满,像一只张满的弓,却没有搭剑。
在面对喜欢的女孩绢时的克制,则是一种无奈。
2.不同阶级间的爱情 “吾念君于晨,吾念君于猎。
梓木弓张声,声声入妾心。
” 在著名的武士电影“七武士”中,黑泽明就描写了武士和农民女儿之间一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阶级之间的鸿沟让爱情显得更像情欲,渺小而易逝,太多约束都挡在爱情的面前。
自由选择爱情,在那个繁文缛节的年代是一种天方夜谭。
就算在今时今日,很多日本家庭的婚姻还是要听从父母之命,不能擅作主张。
导演山田洋次在影片中,出人意料地展现了一段超越阶级和时代的爱情。
绢是贫穷的农家女孩,十六岁时便在片桐家做工了。
她就像细雪覆盖下的梅花,哪怕在最严酷的环境中都能绽放出晶莹剔透的幽香。
作为武士,片桐可以抑制这种真挚的感情,作为男人,他却无法抗拒心灵的偏移。
绢是他黑暗中的烛火,在这个让人厌倦的充满权力斗争的社会中显得弥足珍贵。
绢嫁人的时候,熄灭了家中的最后一盏灯。
那年的春天来得特别迟,沉闷寒冷的冬天仿佛没有尽头。
再见面时,憔悴瘦弱的绢让片桐再次燃起了心中的火苗。
他本以为绢得到了幸福,因为任何人都会好好爱护这个善良的女孩,却未曾想奸诈的商人只是把她当低贱的下人使唤,体力不支的绢最终身患重病没人医治,只能躺在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
片桐宗藏知道后,没有片刻的迟疑,心急火燎地闯入商人的家中。
绢的婆婆冰冷的回绝和气急败坏的威胁,只换来他愤怒的一句:“必要的时候,我会用剑来保护绢!
”他背着奄奄一息的绢,怒火中烧,喝令赶来的丈夫写休书。
从今天起,绢要和片桐宗藏在一起,他的绢佩得起任何家庭!
虽然片桐除了挥舞刀剑,对生活真的一窍不通,连煮粥都不懂,却在绢生病时,寸步不离的照顾她,无微不至。
绢的笑容,比得上春日早晨出生的太阳,那是比什么都珍贵的东西。
他曾经掩饰不住心中的雀跃跟别人说,“你看,绢笑了!
”,仿佛发现稀世珍宝的孩子。
他也曾因为绢说自己惧怕武士的一句戏言,委曲地嘟囔着,“而现在在这儿,我的心为了绢而怦怦直跳”。
这是世间最动人的告白,不过恐怕呆笨的片桐自己是很难发觉了。
最后,在早春的海棠树下,他放弃了武士身份,严肃认真的说了半天无关紧要的废话。
看着远处,对早已因狂喜而呆滞的绢说:“我爱你,从我第一次见到你就爱上你了。
”这是个太过“言不由衷”的男人,却又最终掩饰不住自己的真心。
这段真挚的爱情是属于那个时代最美好的回忆。
[绢是盛开在寒冬的梅花] 3.武士的刀 武士通常很小就开始练习如何用刀了。
到了15岁,他们就可以拥有一把属于自己的刀,这就表示他已经是一名真正的武士了。
刀不是一种装饰,而代表了一种责任,象征着忠义和荣誉。
武士的刀就像最忠诚的伴侣,片刻都不离身。
好的刀剑是拥有灵魂的,它会守护武士,在抽出剑鞘的时候向对手发出威慑的力量。
1962年的武士电影“椿三十郎”中,通片都贯穿着一个主题:最好的剑在剑鞘里。
片桐宗藏也曾说,武士的刀是很少拔出鞘的,除非迫不得已。
杀戮即使是对武士来说,都是很可怕的。
哪怕在日本历史上战乱最严酷的时期,杀人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拥有独裁权力的胜海周伯爵仍旧可以问心无愧的说:“我极其厌恶杀人,我从未杀过一个人。
” 武士道精神也崇尚“在适当的时候挥刀”,滥用武士刀的人被视作懦夫。
只可惜遵循这个训条的武士却是少之又少,有时候他们竟然会为了试刀而滥杀无辜。
实际上,不仅是武士,在美国西部片里也有很多英雄式的牛仔形象都是杀人如麻的。
所以克林特•伊斯特伍德在暮年拍摄了 “不可饶恕”(Unforgiven),一来纪念没落的西部电影,二来反思当年西部片传达的那些把杀人当作耍酷标志的精神。
在电影中,人性被重新唤起。
“椿三十郎”中被解救的总管夫人对着恩人椿三十郎,语重心长地说,“你救我固然好,但是不能为了救人而去杀人”。
在夫人眼中,椿三十郎哪怕刀法再好,武艺再高,像无鞘的白刃的他都只是一个二流武士。
只会死于刀下。
而狭间弥侍郎明明在武艺上超过片桐宗藏,却仍然一再败在片桐的手下。
不是因为他出刀不够快,不够狠,只因为他心术不正,过于好胜,反而容易落入对手的陷阱。
胜负往往就在他无法预料的那一刀之间。
4.隐剑鬼爪 “勇之大小,不在一人敌与万人敌之分,而在合义与否。
义侠之举,虽一人亦大勇;不义之师,虽举国亦只是小勇。
”——《孟子•梁惠王篇》 克己是武士的必修课,他们必须做到“胸有激雷,却面平如湖”。
不过也正是因为作为武士,片桐宗藏认为有些事情不能忍。
所以他暗杀自己的藩主,匡扶正义。
虽说隐剑是忍者用来行刺用的,并非用于武士之间。
但是片桐宗藏的精神却是属于武士的。
新度户稲造在谈到“勇”的时候说:“勇气,除非是见义而为,否则在道德上就几乎没有价值。
” “椿三十郎”结尾处,椿三十郎的剑轻盈的划过另一个武士的胸口,武士胸口的鲜血似乎被时间冻结之后突然解放般喷发出来。
那个震撼人心的镜头成为了影史上经典的一幕。
而在“椿三十郎”的剧本中是这样写的:“两个男人的决斗,不能用言语形容。
在一个长久的,令人恐惧的暂停之后。
结果被简单的一剑所决定。
”黑泽明的高明之处就是对时间和视觉的掌控,时间似乎总是慢半拍的,凸现出椿三十郎出刀的快。
而视觉上的效果是超出正常的生理现象的,不过却没有人觉得虚假,这种超出的影像正好弥补上了时间脚步的欠缺,营造了完美的一幕。
“隐剑鬼爪”的高潮是在片桐宗藏刺杀藩主时。
狭长的回廊幽暗背光,镜头始终远远的窥视着一切。
片桐宗藏趁藩主独自一人时快步走到他身边,跪下,面对藩主的质问一言不发。
忽然片桐略微起身向右侧墙壁的上方看去,藩主也不由自主地随着他的目光看向墙壁。
时间也随着片桐的目光停在了墙壁上。
他转过身举起手臂向藩主的胸前,轻轻一挥,仿佛悄无声息的鬼爪,随后即刻提起衣服走出长廊。
时间仿佛在他走后才又开始流动。
藩主未察觉到任何不适,转身继续行走,却突然倒在地上,一命呜呼。
屋外的鼓声还在有节奏的敲打,侍从们在走廊尽头来来回回走过好几趟才发现藩主的异样。
这种行刺前后的死寂,杀人如鬼爪般无形的窒息感,营造出另一种视觉震撼。
与“椿三十郎”的爆发相反,他在那种令人恐惧的暂停之前,已经致人于死地了。
我想,这便是黑泽明口中的“一个动作便很宏伟”了。
片桐宗藏从头到尾只杀了藩主一人,却因为他为了正义、遵从了自己的良知,打破了陈腐的愚忠而意义非凡。
这也就是所谓的“大勇”。
三、武士电影 黑泽明代表了武士电影的巅峰时代,他曾说:“好的电影既要有趣,又要容易理解。
”在创作“七武士”的时候,他就是抱着去拍一部好看的娱乐片的态度拍摄的。
创作对他来说是愉快的,他也把这种愉快融入到了电影中。
于是,我们看到三船敏郎饰演的菊千代一反武士的隐忍、严肃的形象,在镜头前上蹿下跳,没什么武艺,却有把人逗乐的本领——一会儿当着一帮人光着屁股下河摸鱼,一会儿任性的爬到马背上却被摔了下来,这还不放弃,捂着摔疼的屁股对马死追不放。
七名武士之间从来都很少有礼数往来,总是互相调侃、嬉闹,颠覆了武士传统。
七名浪人武士,成为了人们传颂的真正勇士。
因为在那个人人为了自己的野心战斗的年代,只有他们不是为了一几私欲,为保护他人而战。
近几年,武士电影逐渐无人问津。
而山田洋次在2002年又以一部“黄昏清兵卫”将武士的形象重新搬上了银幕,随之而来的他的“没落武士三部曲”。
以拍喜剧见长的山田洋次在电影中加入幽默的桥段,自然是不着痕迹了。
“隐剑鬼爪”中,他让一群平时不苟言笑的武士,挥舞着两只扫帚满院子抓鸡,最后被一只小小的母鸡搞得狼狈不堪。
此情此景绝对出其不意的让人爆笑,且回味深长。
在电影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幽默,使得电影非常温馨且充满了人情味儿。
可惜,并非每个导演都有这样将喜剧元素融入电影的功力,如果强加进去反而弄巧成拙。
2006年的“花之舞者”就是失败的例证。
虽然导演也请去了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的一些演员,但是刻意无趣如同闹剧般的笑料,苍白无力的人物和毫无说服力的表演使得故事毫无光彩,琐碎的细节更是把电影搞得七零八落。
原本一个不错的反对“武士复仇”的故事,就这么被白白浪费了。
反观山田洋次在“隐剑鬼爪”中对武士精神的诠释,愈加显得难得。
可以看出,武士电影从黑泽明就开始对武士精神有了全新的理解。
虽不能说山田洋次的作品代表了武士电影的另一个高峰,或者达到了黑泽明的高度,但是可以看出他对于武士精神不同的理解,赋予了武士更多现代的自由精神。
转载请注明作者:九尾黑猫http://www.mtime.com/my/LadyInSatin/blog/769891/
山田洋次又一次展现了他那种“细水长流”的叙事风格,用慢节奏、温吞的手法,把一个“藏在刀锋下的故事”讲得既内敛又深情。
《隐剑鬼爪》就像是一把藏在袖中的利刃,虽然一开始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但越到后面越能感受到它的锋利和深意。
山田洋次依旧用他擅长的“文火慢炖”式叙事,缓缓带我们进入角色的内心深处。
他虽然是个武士,但故事并不围绕着武士道的光辉时刻,反而是关注他那种隐忍而孤独的生活。
你看,男主每天过的都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子,他表面上是个低调的武士,内心却像藏着一团火。
山田洋次特别擅长把这种“小人物的大内心”刻画得细致入微。
片冈的挣扎、他对感情的压抑、还有他与社会规矩的对抗,这些情感不是通过大开大合的戏剧冲突来展现,而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慢慢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武士,他本可以选择另一条更激烈的路,但他选择了隐忍。
而山田就像是站在一旁,慢慢拍摄他如何在看似平凡的生活里,承受内心的压力。
这种压抑的力量,随着故事的推进,一点点累积,直到最后你能感受到一种“静水流深”的力量在慢慢浮现。
再说说摄影,整部片子里的色调是偏冷的。
很多场景都被笼罩在一种淡淡的灰蓝色调里,给人一种压抑感。
但是当他们在一起时,你会发现光线突然变得柔和起来,像是两人之间的感情为这段沉闷的生活带来了一丝暖意。
这种视觉对比,其实就是在表现人物内心的温暖与冷峻之间的矛盾。
尤其是那些室外的风景镜头,简直美得让人窒息。
那种寂静的自然之美,每一帧画面,都是他的内心写照。
剧本也没有过多强调“武士”的英雄形象,反而更多地关注了男主作为一个普通人;真田的表演就像是那把“隐剑”,藏得很深,但在关键时刻一击即中。
不像传统的武士片那样靠打斗和荣誉取胜,反而是用一种细腻的叙事手法,把人性、情感和社会规矩之间的冲突展现得深入人心。
在平静而缓慢的节奏中,能看到的是幕府末期,武士文化走向没落,资本主义抬头,引以为傲的武士刀慢慢的要被洋枪代替。
墨守成规的宗藏,因为阶级差别的缘故,不得不隐藏对希惠的爱,也不得不去执行藩主下达的杀死好友狭间的命令。
只是这新的文化,天生没有包容心,没有让狭间死在武士刀下,而是以简单粗暴的的方式的方式结束了他的生命。
看到这里其实挺难过的,过去落后,现在进步,过去野蛮,现在文明,但是文明不意味着排斥,需要给人选择的权力。
庆功宴宗藏质问藩主为何欺骗狭间的妻子,得到的竟然是恬不知耻的回答,周围的人竟不以为然,简直就是《狂人日记》真实再现版。
觉醒后的宗藏开始反抗,用隐剑鬼爪这个招式杀死了藩主,为狭间及其报仇,也是武士最后的演出。
放弃武士的身份,去寻找希惠,寻找真爱。
历史是一条河,一直朝着最终的大海奔去,一个人,一个时代,都会在某个地方停留下来,干涸,逝去,带走的,是爱和希望。
“洋枪大炮有辱武士精神,绝不能接受。
”这是电影里新加入的新与旧的精神的对撞。
故事似乎是原作必死剑鸟刺的女佣生平和无形剑鬼爪中人物设定的结合,最后教给片桐的似乎又是游龙回尾…最后让狭间死于洋枪之下……影片时间长,一定是要插入更多主题的。
这里引入的就是幕末时期常常被讨论的,维新派和传统武士两派的矛盾吧。
小说里个人的小无力,在影片中被放大成了变革时代下的大无力,武士这个群体在他们生命的末期发出凄厉的叫喊,透出悲壮落寞的感觉。
结尾处片桐复仇毕,却在坟前说有一股空虚缠绕着他,我想这大概是时代的重压带来的。
他的顽抗带有传奇色彩,是绝技无形剑鬼爪的能力,然而他现下可以固执地贯彻旧有的观念,将来呢,更多更多的人呢。
很有意思的一点,从影片中能看出来,传统武士的练习是较为闲散较为个人的,和后来教官调教的洋枪队截然不同。
洋枪队要求整齐划一,命令-反应的循环迅速进行。
这不就和我们如今做广播操,办阅兵式一样吗?
总觉得这也是两种观念的碰撞。
前者是个人修行,倾向于内心,选拔出的是个别出类拔萃的高手;后者是集体力量,倾向于外形,用整齐划一弥补平庸个体的能力。
前者的对决是一对一的,你我有仇有怨,你我来决斗吧。
后者的对决是面对面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我是谁,但我要听仇恨的命令杀死你。
新的时代是庞大的、迅捷的时代,不能再依靠前者取胜。
洋枪队的概念是现代的概念。
无形剑,就是隐剑吧,所以选了这则故事来改编。
很有意思,这则故事里剑法不是在对决中使用,而是用在事后复仇。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隐喻吧。
电影中对无形剑手法的想象很有趣,刺死堀的片段节奏也很妙。
虽然个别台词和情节改编写得不如小说,但也属于影视化很用心的例子了。
在线观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Y4aWx8nrc/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都是反映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中下层武士的生活。
个人觉得尤以《隐剑鬼爪》一片最为深刻。
一场地震一样的大变革在武士和老百姓的日常琐事底下悄悄酝酿着。
乡下武士与时俱进学习西洋枪炮,首都江户请过来的教练的那句"(点火发炮的紧要关头)不要停下来鞠躬!
"让人忍俊不禁。
想到了鲁迅说的三秀才坐火车相互鞠躬让座,突然火车开动倒成一片。
在不三不四的日式吹奏小调伴随之下的"英伦方式"操兵跑步更是发噱。
还有那几位老古董叔伯“武士用洋枪洋炮成何体统,就应该拔出剑来决斗!
”的义和团精神,中国人民看了是会很有些触动的——毕竟还是比中国人早了几十年阿。
话说回来,一个民族的未来能差这几十年么?
整个片子的基调,照例是山田洋次招牌的美好宁静的田园风光,让人险些忘却了当时日本国饿殍遍地的历史真实——当然这是日韩古装片一贯的粉饰家底潮流,山田洋次还不算虚荣的。
在保皇vs反幕之白色恐怖中,身不由己追随各派的下级武士及其家人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朝不保夕的日子被诠释的略嫌浪漫了一点。
武士夫妇被逼切腹、自刎在亲友们轻描淡写的谈论中显得更为惨烈。
武士耻于被洋枪消灭而无法瞑目,忠义、清白的证明惟有靠血流成河;而如后来行刺时使出的杀人不见血的忍术反而是见不得光的旁门左道。
东洋人平和的表面下奔腾的鞑靼式血性令人叹为观止。
个人最最喜欢的部分,除了隐剑鬼爪行刺家老之利落清洁,还有最后将隐剑埋封在故友夫妇墓前那一幕让我想起了胡一刀和苗人凤——没法子,潜意识里还是在自动的比较中日侠客这档子事吧。
另外比较欣喜的是,虽然我那点三角猫日语基本都已还给老师,但还是敏感的看明白了各阶层人民语言举止上的差异。
当时日本的普罗大众还未启蒙,乡下小妹到主人家找帮佣的姐姐,其原生态语言及地方口音相信日语系的孩子都难以理解吧。
最后容我阿Q一下:日本当年就是没有发明鞋帮子嘛!
不是老娘舅说的没有需要因而想不到,而是大大的需要却就是没这个技术——在日本那样多雨潮湿的地方,而劳工作业、武士决斗也证明拖鞋之不靠谱——他们都是穿草鞋绑腿的!
还有下海钓鱼,当年要是有Crocs,他们肯定毅然抛弃木拖板了。
隐剑鬼爪的男主,是声音低沉的男子,前段时间看美剧疑犯追踪,男主李四亦是如此,而且面无表情,就像冰箱一样始终很冷静。
我也想做这样的男人啊!
于是压低了嗓子说话,努力让自己像冰箱一样冷静。
嗯,我把冰箱当成自己学习的目标实在是很聪明的,因为人们要往冰箱里放大量好吃的东西!
-どうだ。
考えてくれたか。
-それは旦那はんのご命令でがんすか。
-んだ。
俺の命令だ。
-ご命令だば、仕方ありましね。
看到这里让人忍不住会心微笑。
从这个剧开始迷上时代剧。
对于影评这里很多评论都说了很细致了。
只想提一点,鬼爪虽确是下三滥的阴招,但师傅传给宗藏,而没有传给剑术更高明的弥市郎,其实很耐人寻味。
宗藏心灵更纯净正直,没有太多世俗争强好胜之心,只有这样的人反而可以拥有这种招数而不至滥用。
师傅是更看中宗藏的,所谓心比技更重要,乃武士道的精神。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弥市郎的妻子。
她的言和行,或说愚蠢或说愚忠,不顾一切的精神也是极日本式,甚至也可以说是极武士的,你可以从《大奥》,从《武士的一分》中的女性角色看到很多相似的影子。
当然我还是喜欢宗藏,很有男子正直气概。
而他和KIE的对手戏都很温情很好看。
又是海坂藩的武士们。
从一开头男女的婚姻就计较两家的家境。
平凡武士宗藏暗恋女仆希惠,只是因为地位的差别,他只能将感情埋藏在心底。
而此时正是幕末时代,西洋武器、文化的不断冲击着封闭的幕府,以及偏僻的海坂番,就像鸦片战争后不断在传统和现代中撕扯的中国。
看着江户来的教官教这些乡下武士们英国战术时的焦头烂额,终于明白了,从小接受义务教育多重要,光是学会正步走,其实就很有技术含量,看看今天很多非洲军队的表现就知道,人不是天生就有纪律的。
希惠嫁到商人之家,受到婆家虐待,宗藏英雄救美,把重病的希惠带回了家。
家务能力为零的宗藏手忙脚乱地照顾着希惠,要是没有妹妹过来帮忙,能把家都给点着。
(男仆直太一直脑子不灵光,也不知道到底给多少家穷武士当过下人)。
但好友狭间的谋反还是让宗藏受到牵连,点燃了埋藏心中长久以来的叛逆,父亲当年成了背锅侠被迫剖腹自尽,家道中落,母子三人相依为命,对藩主腐朽封建的统治宗藏早就不满了。
宗藏和希惠的感情不断升温,但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阶级差别,还是让宗藏不得不忍痛让宋惠回家,他不能耽误希惠,让希惠承受情妇的污名。
希惠向男仆交代了家里的事务之后,独自一人离开了。
狭间越狱了,并向藩主和家老挑衅。
藩中派出宗藏捕杀狭间,宗藏被迫领命。
他去拜访了与狭间的昔日老师,户田。
户田又教导了宗藏,仅凭几招就能看出来是绝世高手,并展现了绝学,隐剑鬼爪。
狭间的妻子深夜来访,请求宗藏能放过狭间。
宗藏背负命令在身,当然不会答应。
宗藏找到了狭间,劝他剖腹自尽,维护名誉,毕竟那个时代武士就算逃跑活命也会社死。
此时狭间已经因为长久的囚禁,变得癫狂了很多,对自己的妻子也是冷漠至极,不过就是个狭隘的男人。
宗藏用了师父的招式,却说并不是隐剑鬼爪。
宗藏说最后结果狭间的是洋枪,狭间最后也不是武士的死法。
宗藏知道了狭间的妻子为了向堀家老求情,献出了身体,可是家老却欺骗了她。
宗藏怒不可遏地当众斥责了堀家老,但也没能阻止狭间妻子的自尽。
不要小看小人物的反抗,宗藏终于使出了隐剑鬼爪,更像是杀手的招式,一枚小小的匕首,无声无息地刺穿堀家老的心脏,没人知道是宗藏做的。
复仇后只觉得空虚的宗藏辞去了武士的职位,准备去虾夷经商,告别了妹妹妹夫,去找到了希惠,鼓起勇气表白,两人终于定了终身。
看起来和《黄昏清兵卫》很像,但感觉比之《黄昏清兵卫》还是有点差距,莫名感觉感染力稍逊。
还不错。感觉服装道具啥的非常地道,那个武士即将没落的时代氛围也很到位。希惠确实是值得爱惜的女子。那一刺很逆天。训练武士们走队列那段非常有趣。回味与视觉享受则是差了点儿。
一般
情义之进退,武士精神之扬弃,极尽隐忍与忍无可忍。 “这是少爷的命令吗?”
结尾致命一击和幸福情话,必须多加一星。
不知所云。。。
人应该给予他人起码的尊严。隐剑鬼爪实为世俗眼中不堪的象征,但却也能给予他人统治阶层视为粪土的宝贵之物。
你跟上级讲情义,上级跟你讲玩人妻性欢愉。不要脸的武士,加上不要脸的上级,那就是天下无敌。要脸的武士,遇上不要脸的上级,那就送他归西!
我喜欢这部剧,主人公是我喜欢的那种人。和中国剑术比起来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可日本却在短时间内拥有了远超中国的军事能力。个人感觉片桐做的很聪明,不管是向师父学鬼爪,还是杀同僚亦或是为同僚妻子报仇,与女仆结婚,前往虾夷都是最好的选择了
拍得其实不错,武士道在时代洪流中的落寞确实伤感,只是与上一部相比有太多相似之处了,单独拿出来还不至于太失望
到后面就越来越好看,唯一让人别扭的是:虽然松隆子妹妹真的可爱又温婉,但她确实不像个女仆啊,一看就是富贵人家才能养出来的……而且这部的主线和感情线有些脱节
不晓得讲的是啥,完全是在硬撑着看。当然还有半小时没看完,亦无必要再续上。
7.5,武士黄昏的基础上加入了新旧时代变迁和制度瓦解的刻画,一曲武士末路的挽歌,长镜头杀阵不错,很有旧式武士片的风骨,不过刺杀之后的感情戏加的太生硬,有点破坏余味,总体四星。
武士三部曲中章;不明白山田为什么要拍一部和首章重复度如此之高的片子,故事和角色都在重复,不过叙事上倒是干脆了不少;但是没有看完首章后那种余味;片名直接来自刀法招式,与片子里出现了很多次的枪炮展示,形成对比;三星。
标题非常地武侠,像是九阴真经、六脉神剑一样的绝世武功,但其实内容和三田洋次“武士三部曲”的另一部《黄昏的清兵卫》比较类似。相同的点在于,都对大时代之下下级武士阶层那种宝贵细腻的情感进行的了关注,爱情被阶级阻挠的同时却又超越阶级。美满的家庭生活始终是乱世之下的避风港,不讲道理地为人类提供了某种链接和意义,与之相对的以“家老”为代表的微观power、长官意志,却无比下作,完全不值得个体为之付出。与《黄昏的清兵卫》一样,两片的女主角都好温柔好可爱。
大多数日本导演的毛病,节奏太慢。拍武士阶层的电影,学黑泽明没学到精髓。看不下去。
穿和服的日本女人别有韵味,本以为男主会为了女主与人决斗,但讲述的确实幕府末期的现状。刀法第一和武士的骄傲终究是敌不过一发炮弹,幕府亦是病入膏肓。
这跟黄昏清兵卫也太像了,且还不及,不管是时代变革还是感情戏还是男女主。只有一招隐剑鬼爪很神
致命一击很精彩,跟上一部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只是时代产生的落寞感更强了。
所谓鬼爪原来如此啊!果真是隐剑呐!那一晃而过的瞬间算是全片唯一一个高潮了,这结局真好,山田洋次导演果然温柔值得信赖我就知道会有个好结局,爱情的萌芽虽一时被扼住但终究是蓬勃生长了啊,就是表白还是有些突然,难怪女主会懵,松隆子一如既往的美~
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实在是太一脉相承了,本片作为三部曲之二,几乎是名作『黄昏的清兵卫』的翻版,人物形象、故事脉络完全相近;而委身于食言权贵者的桥段,和『武士的一分』也如出一辙,三部曲的演员阵容倒是一部比一部更加青春版了。而这部作品,似乎也是其中最平衡的一部,对于权贵的反抗、与个人的幸福,最后都得到了一种成全与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