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得奖首作《索尔之子》以破格观点呈现纳粹集中营的人间地狱后,拉斯洛·奈迈施将深焦镜头再推前,凝视一战的世道崩塌。
神秘孤女爱丽丝来到布达佩斯,欲在亡父创立的帽子名店求职竟被拒门外,由此开展一趟追寻兄长恶魔幽灵之旅,重回过去,揭开家族的隐藏真相。
延续前作风格,长镜紧随爱 丽丝穿梭暗黑时空,聚焦局限观点、狭窄视角,如梦魇般朦胧影像的压迫感袭人而来;以家族老店残留的微光,斜照文明的殒落。
近身晃动的长镜头,刻意虚焦的后背景,奢靡梦幻的细致感,几近劝退的美学宴;屡次中断的神秘答案,暮光游魂的沉浸黑暗,糅合字幕的淅沥雨滴,跳脱荧幕的历史讯息......继《索尔之子》后的“莱特之子”,借由夜色枪火诡异恐怖中险象环生盘根错节的寻亲之路身世之谜,层层剥开倾倒而来纷繁杂乱咄咄逼人的声音话语,推开摇摇欲坠残暴肮脏虚伪压抑的繁华壁垒,试图,探寻城市的堕落,拼凑文明的残破,目睹人性的落寞......不顾一切,痴狂迷醉,挣脱束缚,持久执念,或许才是手握扣开谜底之门钥匙的唯一途径...... 走出历史迷宫,穿越扑朔迷离,迈入真实境地...... 如同伊丽丝在至暗暴动中,清醒梦靥,脱下男装,盘起发髻,踏上战壕,成为一名医护兵......以上,或许就是导演反对即刻满足而后给予观众的预期挫败。
我就着“电影美就值”的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可惜,只有几幕称得上美丽:定格的开场,荡漾的水波。
更多时候,摄影机只是在摇晃中呆呆跟在女主身后,机械、凝滞,并非传统叙事的节奏,也非情感流动的节奏。
或许从女主抬起头开始,镜头就执行起监视器般的任务,既没有时代,也没有空间。
女主大胆偷窥伯爵夫人的秘密时,本可以有关于堕落关于腐朽最绮丽深刻的描写,而镜头,只是坚定站在女主身后贯彻自己的理念,仿佛女主的内心和脸一样僵硬麻木,眼睛不会转动、不能聚焦。
如儿戏般闯入王宫,闯入驿站,依然一样的麻木,不知该怪演员还是怪别的什么,所有表达都是软绵绵的。
文明,权色,革命,所有概念的表现都贫瘠得不可思议。
剧情的问题几乎不想挑剔了,每个人都认识她,每个人都让她离开,每个人都不愿意好好说话;女主需要谁,谁就出现,给出女主需要的信息。
没有一个人物有立体感,就像没有一个建筑有灵魂,有情绪,扁平得连空洞都算不上。
还有服饰……总想着这么厉害的帽子店应该有特别特别好看的帽子吧!
可惜导演没有这个打算,美丽的帽子和背后的腐朽一样没有被目光凝视,只有监视器,模糊地记录了一些。
绝不应该出于对华服的好奇去看这部电影,特写镜头里只有女主那张越看越无趣的脸。
我真的什么也没感受到,比它美的电影可太多了。
同样漫游,安东尼奥尼的镜头伴随着让娜莫罗走了一夜,就那么吸引我,打动我。
华美服饰、贵族落幕看维斯康蒂,光影流动、政治隐喻看贝托鲁奇,何必看这部日暮。
就如主角爱丽丝在片中见证了许多关键事件的案发过程,但她却是个对任何事都感到一头雾水的局外人,《日暮》延续《索尔之子》微观且具压迫性的图像呈现手法,为的就是只让我们看见带有巨大信息量的故事之中一个小角落,而这都成功跳脱了先前许多历史类型电影会使观众以预先得知最终结果的上帝视角来看待整个剧情的叙事,让我们能真正融入片中角色与场景,真实体会当时战事正在酝酿,奥匈帝国仿佛随时都可能瓦解的不稳定时代氛围。
也正是如此,导演继《索尔之子》之后再次为观众打造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使《日暮》在整个故事充满许多疑问与未解之谜,进而指引观众透过跟以往不同的方式或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的情况下,我们不仿先抛下对于剧情进展的理解,把自己想象成跟爱丽丝一样,脑中没有后世历史学家对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因后果的研究,思考一位1913年匈牙利的人民,身处于一个强大帝国逐渐陨落崩塌、走向"日暮"的时代背景之下,将会有怎样的想法与感触?
当你坐在大银幕中看着85%的手持追身镜头的时候,即便是布置得再精美的服化道也不能挽救女主那空漠近乎于呆滞的演技,甚至会带给你一些生理上的不适反馈 女主角所有的行为都几乎处于一种为了推进剧情需要去往某地或某场合触发主线任务一般。
配合上刚说的演员演技似乎“飘荡着的幽灵”应该是她才对。
或许拉斯洛对这个角色是处理事更好的让我们带入到女主深处是奥匈帝国晚期这令人身不由己的环境中,毕竟坐在大银幕面前的我们也不过是他玩弄下的小白鼠(笑 总之,碎片化的剧情,呆滞的演技,似乎给你打上了一层高度近视的近焦镜头共同构筑了这部毫无意义的《日暮》,不提同台竞技缺把你摁在地上摩擦的《罗马》,就连《曼克》都能比你强上三分 不如这样吧,弗兰兰下一步考虑如同《灾难艺术家》一般翻拍一部《黄昏》(滑稽 不过本片倒不是什么优点都没有,服化道是一点,能够紧紧的抓住碎片化叙事的观众和评委,让大家也能看的出来,喜欢这部作品的人绝对不少,但它注定不是一部为市场,甚至是为普通剧情片观影者准备的影片
众神的黄昏,欧洲究竟是在哪一刻堕落?
这是瓦格纳音乐,尼采哲学,维斯康蒂电影。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制了一种美学,一种沉浸式历史微观叙事视角,但谁能想象拉斯洛的第二部就会如此野心勃勃通过一个身世不明的神秘女子在欧洲大陆最深处来经验欧洲日暮时分一整个旧世界崩塌。
我们甚至能更强烈感到这种微观视角本身无序混乱荒诞,一种个体化历史视角的不可能,前作所有缺点几乎都在新片上得以进一步放大,文本自身不稳定仿佛随时都能和电影中世界一起瓦解。
但又没有办法不为之震颤这种回到历史本身巨大冲击。
1913年布达佩斯,黄金时代最后一年,奥匈帝国末世当前。
先剧透一下。
我觉得这是一部必须被剧透了之后观众才能耐着性子看下去的影片,否则真的要被导演搞的很烦。
影片讲的是一个有一脸不招人喜欢的神情的中年女孩来到布达佩斯一家帽子店门前,这家店是她父母的,后来被意外烧毁了,两岁的她被送去孤儿院。
现在成人的她回来了,想在这家店里做一名帽子女工。
新任老板先是拒绝后又接受了她。
她又冥冥中得知自己有个哥哥。
但所有人都对她哥哥这个人讳莫如深。
于是她拼命想找到哥哥。
后来也没遇到什么困难她就找到他了。
他哥是个暴力帮派的头头,本来她哥想撵她走,她死活粘着不想走,她眼睁睁看着她哥杀人放火。
这下她又想走了,她哥又不想让她走了。
纠缠了一会,她走她哥追,后来她用船桨把他哥打死在湖里了。
她回去找帽子店老板,生活继续。
帽子店要接待国王皇后,店里上上下下的忙。
女孩又冥冥中觉得不对劲,结果她发现帽子店的女孩们要被选中一个送进皇宫,她得知之前有一个帽子店女工就被选中送进皇宫,她特别想知道这些女孩会咋样,于是她趁被选中的女孩还没有上马车的时候就自己跳上马车被送进皇宫,皇帝和几个男的看到并不是被选中的女孩被送来了,也没说什么,就让她试戴了几个帽子然后让她喝水。
女孩觉得那个水不能喝,就歇斯底里的推开皇帝跑。
皇帝也没有为难她,就放她走了,她出门的时候看到那个真正被选中的女孩走向了皇帝的房间。
她特别幻灭,她也终于理解了她哥,原来她哥早就发现自己的父母把帽子店当作秘密妓院给皇帝送女人,她哥就把自家店和父母一把火给烧了,现在轮到这个妹妹了,她鬼使神差般地她穿上她哥的衣服回到她哥的老巢,结果聚集在那里的人们高喊着她的家族姓氏开启了一场新的暴动,暴徒冲去帽子店烧掉了店铺杀死了老板。
影片的结尾是那个女孩像鬼魂一样怒目圆睁出现在一战的黑色战壕里。
影片结束。
故事就是上面讲的那些。
现在来讲为什么导演彻底激怒了我:首先,导演罔顾内容需要而强行选定了形式,主要就是为了秀他的拿手绝活:第一视角跟拍。
这个技术在他的第一部影片《索尔之子》里取得了成功,令人愤怒的是年纪不算老的导演就像学不会新把戏的老狗一样在他的第二部长片里故技重施,结果就是这部影片被他的第一视角跟拍彻底的搞死了。
《日暮》是一部彻底的失败之作。
形式极大限制了内容的需要!
相信没有被剧透的观众看了十分钟之后就能感觉到一些不舒服。
这个总是一脸愠怒的女人到底是谁?
要干嘛?
观众看不到她的全身,而是永远象半尊胸像一样的特写镜头,永远一张令人不安的脸。
永远象鬼一样飘来荡去。
这尊胸像按照导演的意图,在抹去了所有必要情境,省略了所有细节承接,忽视了所有人物内在自主性之后,她自由的仿若上帝,想去哪就出现在哪。
公爵城堡,暴徒老巢,布达佩斯任她四处闯荡,帽子店任她进进出出,皇宫也无法设防。
第一视角镜头成功印证了人物内心?
第一视角真实还原了布达佩斯的风貌?
no!
帽子店门前方圆一里地的面貌都看不到,女演员像傀儡一样被导演扯着线伸手抬脚,导演野心勃勃的将女演员作为摄影机而呈现的视域范围还不如一只复眼苍蝇,纯粹的卖弄肤浅的技巧,毫无意义的制造困惑与焦虑!
我一直都在说“女演员”而不是“女主角”。
这个长着一张令人厌烦的脸的可移动半身女子胸像是女主角吗?
谁能说出她的动机,她的行动,她的情感,她的性格?
能对这位女演员在剧中扮演的人物进行任何描述只能在看完影片之后才能做出(前提还是你能看明白导演到底讲了个啥)。
整个观影期间,任何观众都无法对这个半身女子胸像有任何理解和认同。
这部影片没有主角,那位女演员只是导演用来制造自己风格的工具,是导演悬挂在镜头前面的木偶,顶着第一视角真实的羊头卖着导演自己故弄玄虚的狗肉!
这个女演员只有在影片开头和影片结尾的两个短暂瞬间为自己赢取了一点作为演员的尊严。
影片开头,摄影机正对着她的脸,揭开面纱,试戴帽子。
影片结尾,她身着护士服站在战壕里,摄影机正对着她的脸。
对于演员来说,这两个瞬间才让她短暂取得了自己作为一名演员的合法性,但同样是这两个瞬间让导演的失败更加明显:除了开头和结尾,这个法西斯一样的导演篡夺了演员所有的权利,将自己的恶意操纵贯穿始终,他居然可以如此傲慢的实施自己的暴政,还颇为为得意的想要获得电影节的赞誉?
所以戛纳拒绝了他。
只有威尼斯,这个法西斯一手创办的,现在只能经年吃着戛纳的残羹冷炙的电影节接待了他!
(好吧,威尼斯这个是纯粹为骂而骂。。。
)最后再扯点宏观,这部电影到底要表达什么?
《索尔之子》本来就是一个政治正确到无法受到任何质疑和嘘声的主题,在那种极端环境下,唯一的视角,摒弃一切杂物的情境,人物情感和行动的无选择性可以被观众迅速理解和接受。
所以导演的第一视角跟拍这个“花活儿”让他获得了成功和赞誉。
而《日暮》不是一个发生在极端环境下的故事,导演在开篇和末尾增添的也许不必要的注脚(开篇文字和末尾一战)很明显的表明他要讲述的是一段历史。
历史是复杂多义的,历史的大忌是挑拣出一个碎片以偏带全对过去作出解释,在历史叙事中任何交代不明或者事实混淆都会令观众拒绝接受和进入影片中的故事和人物。
《日暮》的导演做的更过分,他不是回避复杂,他是挖掉了所有历史的细节,他别别扭扭的讲述了一段旧事,要表达的居然是他俗气的不能再俗气的狭隘的民族情绪和爱国主义观。
影片开端的一屏文字交代了故事背景:多民族多语言环境下的奥匈帝国,繁荣兴旺的布达佩斯。
这个开篇的注脚要么多余要么导致了影片的歧义。
影片中任何时刻观众看到多民族了吗?
如果不是了解奥匈帝国历史的人,看着影片里说同一种语言的人谁分得出来个民族?
影片是在称赞(或者反讽)奥地利皇帝治下繁荣兴旺的布达佩斯吗?
完全没有,影片只表现出单维度的阶级矛盾(暴民洗劫公爵府可能是因为繁荣掩映下的贫富差距和阶级矛盾)。
作为一个匈牙利人,原则上怀揣着对母国的热爱与骄傲,在影片中对奥匈帝国皇帝进行了无情的谴责(尽管在电影中能看到这位皇帝唯一的罪恶就是在民间挑选美女供自己和其他贵族享乐)。
多民族,繁荣昌盛,一切的矛盾,国仇家恨,在影片中似乎都缩减到影片中的帽子店了,在影片中新店主就将其称为文明的巅峰。
新店主利用昔日店主的姓氏装裱品牌以接待皇室,一个被贵族认可的帽子品牌。
这家文明巅峰的帽子店是一种隐喻吗,奥地利吞并匈牙利就像这个新店主一样是无耻的鸠占鹊巢?
好吧,导演挚爱的母国就浓缩为一个帽子店,而实际上这家店一直是奥地利皇帝的秘密妓院。
(不重要的八卦:茜茜公主不幸福的婚姻大家现在都知道了,不知道的是深爱茜茜公主的弗兰茨皇帝也在这家帽子店里买过春?
至少导演是这么暗示的。
)影片末尾,导演让故事结束于如地狱般黑暗的战壕。
这个结尾对于前面整个铺陈展开的故事来说突兀而牵强。
如果不是在片尾将一战与影片故事强行绑定,在影片进行中的任何一个时刻,有什么东西能让观众预测到影片讲述的故事和影片里的人物就是将要不可避免的卷入战争?
战争压根不是那家帽子店和女演员的逻辑结局,这个结尾来的真是莫名其妙毫无意义。
唯一的解释就是导演刻意要给影片增加的宏大面向,《索尔之子》讲述二战,《日暮》讲述一战,为什么不呢?
我就是这么一个有历史责任心的导演啊,又这么有才华,我用我独特的艺术风格为观众呈现了两次大战的眼睛,我可太牛逼了。。。。
这世界就怕野心勃勃的知识分子在那胡说八道!
不像二战,参与一战的所有欧洲国家没有一个是无辜,没有一个可以代表正义,女主角站在战壕里能说明什么呢?
她是被迫参军的吗?
匈牙利的纯洁只能在于证明她是被动卷入奥地利人发动的不义之战。
可是看上去她也不是被迫啊,那么她就是一个为了正义而战的女英雄?
别扯了,她是刽子手团队的一员,她是暴力和邪恶的化身,一个起初将他的哥哥视为恶人而最终走向她哥哥同样道路的女革命家。
她的家族姓氏在布达佩斯领导了暴乱,她还将暴乱的种子洒向世界!
也许唯一能将她的暴力罪恶视为相对合理的战争应该是为了争取匈牙利独立而对抗奥地利皇帝的战争,肯定不应该是成为奥匈帝国军队中的一员对抗法国英国和俄国!
导演混乱的历史观和民族国家观让这部影片更加糟糕的一塌糊涂!
导演丝毫不肯挖掘细节,深入探讨东欧民族情绪和国家观念的复杂本质,而是投机取巧,移花接木,用他的“花活儿”讲述了一家妓院和拉皮条的人的故事,然后跑到世界舞台上以受害者的姿态甩出各种大词滋哇乱叫,是虚伪,滑头,爱慕虚荣且爱偷懒的左派的一贯做法。
《日暮》延续了《索尔之子》的美学风格和叙事模式。
浅焦摄影,内聚焦的叙事手法。
摄影机跟随着人物重回历史现场,记录惊心动魄的黑暗旅程。
如果说《索尔之子》因为“集中营”话题天然具有增强观影强度的效用,那么《日暮》由于失去重大话题的加持,观众注意力时常处于涣散状态。
再加上语焉不详的表达方式,观众很难被引导到女主的神秘家事上,产生共鸣。
观众是被动的。
要求记下女主视角看到的见闻,分析并拼凑家族秘史。
女主在寻访事情真相的同时,观众也在揭秘。
一开始是重新夺回帽店的动机,然后转换到寻找兄长。
在一系列令人惊惧的旅途后,事情仍然处于不可知状态。
虽然这种反类型的模式有可取之处,增进了观众对人物状态的体验,但同时也导致了观众的疲累。
太多细密、隐藏的信息,太多不可解的谜题。
导演似乎在进行一种自说自话,甚少顾忌观众的存在。
如果说《索尔之子》创造了一种反“空间-影像”式的体验,观众被拒绝带入集中营地狱般的环境中,隔着一段距离看见它(模糊的暗影);那么在《日暮》中,拉斯洛本应建构的是空间-影像,帮助观众对女主角产生共情,带入到历史现场。
因为主题和效用的转变,手法便需要重新构想。
突出表现的是人物处身的环境,设计情境,而不是直接让观众在人物脸上读出她惊惧又忧虑的复杂心理。
外聚焦,而不是内聚焦。
《索尔之子》对背景进行虚假,但通过声响突出了环境,而不是主角;《日暮》真的模糊掉环境,突出的是女主角,但电影不是心理分析小说,工具不是文字,而是影像。
《日暮》 我发现每年冬天都会上映一部优秀的剧情片,去年是《理查德·朱维尔的哀歌》,今年是《日暮》。
不得不承认,它很沉闷、冗长,台词前言不搭后语,以至于我的好友在我旁边昏睡过去无数次。
但是它也有很多优点,比如摆脱了上帝视角,通过一个匈牙利女人的视角来看待一战前夕的奥匈帝国,还有独特的摄影技巧等等。
虽然它不“有趣”,虽然它很“沉闷”,虽然它有着观众理解不了的台词,但是这并不影响它成为一部很好的剧情片。
因为有些优秀的电影不是为了娱乐观众而产生的。
《日暮》是一部2020上映的匈牙利历史悬疑电影,又名《日落红尘》,由导演拉斯洛·奈迈施执导,演员尤莉·贾卡比、弗拉德·伊凡诺夫、伊夫林·多布斯主演,剧情讲述在1913年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一名在孤儿院长大的女子爱丽丝希望回到已故双亲多年前开设的女帽店工作,虽然遭到现今经营者拒绝,但却在无意间得知自己还有一名未曾谋面的哥哥,倔将的爱丽丝开始在城里四处探问,展开寻找亲人下落和自身过往的旅程。
看似遥远的世界其实都近在眼前
正值日暮的奥匈帝国,社会的冲突、权力的黑暗与对人身的剥削都逐渐浮现。电影以一位女性的视角去窥探当时的社会环境,但大量的失焦镜头与不连贯的剧本让故事的叙述显得云里雾里而苍白。
1910年的布达佩斯。表面上是一出孤女探寻秘密的悬疑戏,但却呈现出奥匈帝国崩溃之前的冰山一角。可是女主如幽灵一般的游荡,以及她的立场是否也反映出了导演在面对“变革”时的矛盾乃至暧昧态度?哥哥到底是暴徒,还是革命者?这间或是女主的疑惑,但也呈现出后冷战时代关于“革命”的复杂心态。
非常精致,然而真是难懂,像做了一场梦。一战前夕匈牙利女性的成长,见证了混乱的时代:由君主立宪制到民主国家的革命之路。视听很美,夜景如[索尔之子]拍得美极了。然而这支离破碎毫无章法的叙事,感觉是放弃和观众交流了。隐喻很多,对普通观众可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太久没看一部真正的电影了,美到窒息。女性主义的幽灵在日薄西山的帝国大地上游荡。
看了一半放弃了
那变焦用得,真销魂
匈牙利人挑这部作为交流的作品,还真是文化有壁啊。这个国家善于把群体悲剧和民族命运归结于自己骨子里的自毁、懦弱和冷漠。文明堕落,善恶不分,女性力量从依附,到逃离,到牺牲,再到“你不需要他”,是条艰难的自我探寻之路。这么完全隐喻,完全架空的逻辑和背景,其实效果并不讨喜,时长又很长,观众走了一半。构图,光影,运镜,调度,变焦,镜头是会呼吸会思考的,除了怼着女主后脑勺有点晕,还是很享受的观影体验。
[日暮]的主要问题在于它的剧情架构上。奈迈施重复了自己在[索尔之子]里用过的伎俩,希望通过不间断的跟拍主角的运动来把个体和历史融为一体。然而这部电影的女主角却不是一个真正的主体,在这部神秘兮兮之作的后半段,我们意识到这个主角该是个象征性角色,代表着某种“见证人”一类的民族共同体。所以为什么我们要看一个不是人的角色漫无目的的寻找,却只能从模糊的背景里猜测究竟她看到了什么?在她谜一样的脸上我们看不到帝国日薄西山的悲壮美,只有一种个体处在历史变革中的莫名其妙感。而艺术不应只把观众扔进某种情状里,更有阐明解释的任务。于是真是可惜了这个好概念。
全程手持近景特写,摄影服装布景精致美丽,但这个故事我是真没怎么看明白,缓慢而零碎。像世界崩塌前的梦一场。
一个目的明确的匈牙利女子在幽幽的《日暮》中寻找着欧洲人共同的身份,然而紧贴历史的摄影机实际上是在拒绝观众再次进入他们的历史。任何以历史主义之名的考据考证于此都是荒唐而又无效的过度解读,戴着唯物史“冠” 的奈迈施最终将民族历史拍成了一个美得令人窒息的迷。我们随着漩涡一样的剧情越陷越深,直至跟着女主角一同来到记忆的尽头抑或初始:她用自身的道统、美学和眼界设计了一顶包罗万象宛如时光机的帽子,带领我们穿越了一个又一个精致、华丽、昏黄色的梦。
如果我不是那么讨厌没有人物主观色彩的局限pov的话可能会很喜欢。
第三个匈牙利夏天,当然找匈牙利电影看。这片子一看就是索尔之子的导演导的。故事晦涩不连贯。
没看懂………
女主神似屈臣氏,看着她失语游荡于不同的地方,看着奥匈帝国最后一丝荣光渐渐消散!但拍得过于晦涩无聊,形式大于内容
我真的不该小伟日暮连看,晕上加晕,快吐了,剧情隐约知道你在讲什么,但不是俺喜欢的呈现方式
看得我真是火大,无效镜头高达60%
奥匈帝国专家表示呵呵,让韦斯·安德森教教导演什么才是昨日的欧洲
又是这种让我烦死了想从银幕里拖出来打的沉默主角,在作者延续性的浅焦镜头下,更如同纸片人一般,挺着揉皱的脖颈,随意穿梭在一战前布达佩斯的精品商店、穷街陋巷和帝国皇宫中,穿梭于对她好奇、警惕、支持又防备的各阶层人群中。完全不再跟随于形式感的剧情,也就像一张随意揉捏的纸片,让人全程读不出作者究竟要写啥、写了啥。
在《索尔之子》的基础上进一步抛却身份与情节,完全将镜头语言凌驾于故事之上,油画级校色、层次丰富的环境音,把1931年的布达佩斯还原为最大的秀场,借女主视角在历史中神游,美则美矣,实则空洞无物。打着家族恩怨的幌子,所有人物与剧情走向都在无脑般刻意服务着这次神游太虚,仿佛瞥到了日暮西垂的帝国衰王,可走马观花得来之物又有几分真情呢?一切都美得如此虚无。战壕中的回眸,又似狗尾续貂般一定要给帝国一个所终。
看完午夜场,身后的女生愤愤地抱怨,“我为什么在半夜要花两个小时看女主的木脸?”即便如此,我虽然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一头雾水,却意外地精神。直到片尾女主超现实地出现在一战的战壕里,寒意才在日暮里袭来。或许如片中台词早的暗示,邪恶在那个时代只是苏醒,而我们与主角一样,只是见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