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得短暂时光,能随《七十七天》男主女主去往净土羌塘和阳光下的拉萨。
西藏的美永远都是那般壮美,令人感动!
虽没去过西藏,却向往羊湖的奇美冰雪世界,沐浴在布达拉宫暖阳下发呆,大昭寺广场上袅袅煨桑烟升起时虔诚转街祈福⋯⋯多希望去那里洗涤心灵。
可片中男主穿越羌塘却是历经磨难,九死一生。
敬佩拍摄这部电影的所有团队成员,是他们的多年坚持,勇敢出发,才给观众奉献了一场视觉盛宴。
蓝色天水一色的盐湖神秘美丽空灵,冈仁波齐的繁星夜空令人惊叹,小狼的声声嘶叫令人感动,还有女主蓝天永远纯净的笑容令人温暖!
可惜这样大气的片子豆瓣评分却才6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勇闯无人区,感谢此片让我身临其境!
第一,我想说的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请不要尝试徒步穿越高危地区,尤其是像羌塘这样的地区,必死无疑。
第二,请不要迷信片中的数据,所谓骑行携带量只有50还是55公斤这样的数据是个P话,没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我见过携带100多公斤仍然能翻二郎山的,也见过带个背包在二郎山下就喊着要回康定的。
这都是根据你的个人素质来决定的。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野外夜宿有非常重要,且必须执行的一点,那就是点燃篝火。
大部分夜行野兽是不会靠近篝火范围。
即便是在羌塘这样的高海拔缺氧地区,你也必须点,还必须呆在篝火旁,坐着睡。
无人区不点篝火还睡帐篷,那是找死。
第四,所谓片中那种取雪水来饮用的情况,不是不行,但是必须携带大量的药物,如抗生素等,否则,短期可行。
77天,那就是找死。
随便一种病状就可以要你命。
还有,高浓度盐水可以经过蒸馏得到饮用水,方式很简单,不多说,百度一下能有上百种方法。
第5,拿口杯砸狼那种行为,请自重,我无力吐槽,如果在不点篝火,且无燃烧棒和防身武器如弩之类的情况下,遇到无人区的狼,你只有两种选择,跪下拜佛,然后被吃掉,或则,直接被吃掉。
第6,关于狼的设定我个人不想多说什么,我从没见过两只狼为一个捕猎群体,且超越范围的捕猎。
第7,片中用特别煽情的方式描述了主角喝尿的情形,这个是事实,在极度缺水情况下可以饮尿。
但是,请别扯淡,极度缺水,你不可能有尿。
第8,你如果能在无人区遇到一只幼狼,请联系我,我马上献上我的膝盖。
这个蛋已经扯上天际了好吗?
说这么多不是说这片子不好,事实上也算是难得的走心的国产剧。
但是,请不要错误的传达某些专业知识。
我本人是战斗部队退伍兵出身,野外生存经验算过得去。
且玩了十年的户外。
现在不敢想穿越羌塘这类的事情。
还是劝大家,不要冲动。
急不可耐,下班之后,定了《七十七天》的电影票。
看完,听着仙乐飘飘的主题曲,久久不愿离去。
就象第一次在大屏幕上看到《变形金刚》一样,看到心中大神的经历出现在大屏幕上也满是激动,尤其是里面的鸡汤:为了自由,为了梦想,为了远方。
活就是要活的不一样。
虽然看到这一段有些出戏,但对这鸡汤的口味还是不拒绝的。
西藏戈壁的磅礴,雪山的壮美,龙卷风,野狼袭击,洪流雪崩,惊险又震撼,风景广阔豪迈。
所有这些都是很值得赞美的地方。
盐湖上那一段纯色的影像,把大屏幕的美完全的释放了出来。
看到电影中一些细节:三秒快刀,救命哨,控制不住食欲,小腿的伤口,突出其来的降雪......一边看电影一边对应中《北方的空地》中让人记忆深刻的片段。
可是你把众多驴友心中的大神如此塑造真的好吗?
他是对相关地理、历史以及实用信息有着极为丰富的知识储备,为了迷恋的羌塘而孤身前往的旅行家,杨这个角色理应是极为丰满而深刻的。
然而在电影里双线讲故事真的好吗?
非要穿插进男女主的暧昧,你可以为了电影效果将丁丁带领蓝天转山的事情转嫁到杨柳松身上,你也可以安排蓝天送男主去旅行。
然而你为什么将杨的角色塑造的如此简单与鲁莽。
这个电影主要是要讲爱情的伟大力量支持一个人战胜自然的吗?
为什么不能讲杨为了梦想而不顾一切甚至是自己的生命。
哪怕你讲为了祖国的荣誉,为了党为了人民,为了历史的使命成为第一个横穿羌塘的地球人。
我要看的是对自然的敬畏!
对人生的坦然!
对命运的不妥协!
对生命的尊重!
而不是狗血的爱情剧。
杨在《北方的空地》中反复提到关于野生动物,关于自然的理解都是超出常人的。
他反复的说:不向荒原索取一份食物,你居然让他拖着残腿去砸冰河以期捕鱼。
还有羌塘的风,除了一次卷走所有装备与食物的龙卷风,影片开始时借助风力撑伞帆骑行之外,很多时间羌塘安静得如同的夏日的正午。
因为无风,居然可以将单层帐篷换成双层帐篷,要知道,让杨得意的事情之一就是选择了单层帐篷,如果是双层帐篷完全无法一个人操作。
还有每天早晨在太阳升起之前利用夜里冻硬的土地进行一段愉快的骑行,在影片里成了日光下的HAPPY。
日出之后或浮沙、或粘土,完全没有体现。
以至于没有看过原著的人不会理解受伤的腿的原因。
杨不是一个鲁莽的人,他不会在湍急的河流中推着满载的自行车强行逆流横渡险些被淹死,他是探路之后一次次搬运的。
《北方的空地》中有七次遇到狼,电影里为了效果,两匹狼纠缠半部电影,我几乎怀疑我看的是狼图腾,而且赋予了男主强大的主角光环,假的一比。
是不是帐篷厂家出了很多的赞助,可惜我没看清牌子,那衣服到是不错,那么多天依然洁净如新。
关于蓝天,关于仙足岛屿的卡蓝,我没有丝毫的不尊重的意思,不是说她不能成为一部电影的主角,相反这也是一位让我佩服的大神。
附上某位网友写给蓝天的小诗一首:蓝天是一个人是一个姑娘她现在就站在对面 离我不远的地方她上网她听维塔斯的歌她会洗床单洗被套她会洗全部的杯子她会打酥油茶她会和糌粑她会煮粥她会炒菜她会煲汤她会做米酒酸奶她会逮着谁就让谁给她晾衣服 套被套她说 现在最想要的就是一台全自动洗衣机她会扭着我 让我帮她除去院子里的那些杂草因为那些杂草淹没了她喜欢的格桑花她会吆喝我打扫房间她会提醒胡须大哥 该吃苹果啦因为她狡猾 自己想吃了就提醒旁边的好朋友们她看着自己一天萎缩的双腿她不会哭她会很开心地笑因为她明白生活一定要继续曾经 她是合格的运动健将现在 她是病友们心中的偶像去年的6月3号她在墨脱 就是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那个墨脱半夜的时候她从房间里跑出来看满天的星星她靠在二楼的栏杆上仰望星空可是 那腐朽的木头怎么承受得了她的体重她就这样仰面掉了下去 背部着地经过很多很多的辗转才从墨脱出来从此以后她就成了现在的样子她必须坐着她的下半身完全瘫痪 失去知觉 没有了康复的可能每天 她要靠器具站立2小时因为 老是这样长时间坐着不动会长褥疮她要调节她的肠胃系统她要靠腿部辅助支具和助行器才能艰难地向前挪动了几步她要走给我看蓝天 你的乐观和坚强感染我也可以感染到很多很多的人所以我亲爱的朋友们从容地面对以后的生活吧勇敢一些不要畏惧和退缩就像我们的蓝天一样……
77天已经看过两周,跨越一些心结,77天的一些情节依然在我的回忆里不是的冒出来,撩拨我一下,出行为了什么呢?
是挫折吗?
是伤痛吗?
我的第一次出行是因为伤痛,后来出行是因为喜欢,希望以后我的出行是因为喜欢而不再是因为伤痛了。
男主是为了自由,是为了挣脱先有生活的束缚,寻找一个只属于自己的天空,荒凉孤寂,野狼和黑熊纵横,甚至比这人间更危险,更险恶,谁说人心最险,无非是因为你自己痛苦罢了,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总是被自己的期待、善意、恶意、他人、爱人、自我这些纷乱的东西所折磨,而在无尽的荒野这些威胁更为具象直接,你甚至不用去有情绪,只有死或生的挣扎而已,没有乐土,不走出心的囹圄就没有乐土。
女主更文艺一些,更真实一些,小浪花,女主就像是所有我们平凡的人一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儿,还没狼够就废了,她假装乐观的活着,渴望结束,于是她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她走遍西藏也没有找到真正自己想要的,也许她想要的永远也不会找到,但她我觉方向错了。
七十七天是一个好片子。
刚看完电影,看得不爽,风景索然无味,剧情太单一了。
14年时候在8264看过杨柳松的原帖,当时几天几夜的看,看得梦里都会做梦的那种,被那种人在极端环境下的各种心理挣扎所震撼。
后来也看了他雅鲁藏布江穿越的那本书。
看完电影有些失望,电影我觉得动机没有交代清楚,故事没有冲突,看完没有很大的触动。
看它的时候我总想到《荒野生存》这部电影,它可以把男主出发的动机解释得清楚,也可以把那句“最高级的快乐就是分享欲”讲得众人皆知。
这部电影刚开始就是人在荒野中穿行,为什么穿行,他来自哪里,这些动机都没有交代清楚。
老杨在西藏干这样的事情挺多了,动机就是冒险,就是好奇,人的天生本能,就是探索极端环境下人的生存能力。
没有讲这个动机,没看原著的人就看得云里雾里,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市人去西藏遇难的挺多,很多人傲慢的说这人就是作死。
或者这部电影像《荒野猎人》一样,讲讲人和自然的矛盾,和赫尔佐格一样,也让男主角77天不洗澡,往死里虐,极大程度还原人在羌塘的生存环境,靠极致的表演打动观众。
可惜,都没有。
还是两条线穿插的讲述,我刚被带入羌塘情节了,切回到江一燕……没法看进去。
另外,对白太弱了,听得我像快进。
这是一部户外探险类的片子,最好的部分是风光绝美,最差的部分是户外生存,最无聊的部分是两人的心灵鸡汤。
风光:雪山,神湖,沙漠,盐湖,草原,戈壁,风化地貌,各种大广角,航拍,全景展示绝美风光。
户外生存:对于一个极为资深的户外运动者,做了两年的精心准备,却在片中一点都看不出来;除了挖坑冷凝水和口含夹子放黏连两个小技巧外,似乎看不出来他做过哪些精心的准备了。
至少要有体能,心理,突发事件的相关准备吧,遇到沙尘不知道靠墙挖防沙坑,遇到狼就是各种慌张,遇到缺水,缺粮,洪水都没有有说服力的办法,导致户外生存的可信度大大降低。
最后65天左右就彻底断粮了,到第77天这十几天靠什么活下来的,每天还负重徒步那么消耗体能,片子完全没有展示,你要是把小狼宰了我都觉得更靠谱些。
所以给人的感觉就是户外探险苦呀,各种危险我这资深驴都应付不了,你们就别玩了。
所以影片表现出男主的行动更像一个在家下班后想了俩礼拜要去横穿,一冲动就来了的小伙子,而不是一个精心准备了两年的资深户外探险者。
这是最不真实的部分。
至于心灵鸡汤部分:人人都有烦恼,欲望,迷茫,讲出来了,发泄一下就得了,明天还得继续好好活着呢,多说无益。
为什么观众要那么挑剔,又要台词,又要对白,又要剧情,我想说豆瓣现在的粉丝都变了吗,伪粉丝还是不少。
一部电影如一部文学作品,想表达太多是不可能的,能够表达某个点就行了。
所以,这部电影的确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看完这部电影,没有人生丰富的阅历经历,没有人生实践,肯定体会不到电影表达的内涵。
电影类型很多,这就是一个特定的类型,这类影片,也不是有多少人可以演得了的,所以观众带着什么眼光看,非常重要,有些大而全的模式的电影如漫威系列,根本就是脑残,引不起震撼和共勉,就如打一场炫酷游戏。
为这部影片点赞!
10月30号《七十七天》点映观影回来,就想写一篇影评,也道一道我与《七十七天》的缘分。
但一直迟迟未动笔,这其中原因有一部分是我拖延症和懒癌的表现,更有的是一种慎重!
说起与《七十七天》的缘分,就不得不说两本书——《艽野尘梦》和《北方的空地》。
这两本书与电影《七十七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描述了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羌塘无人区。
羌塘,中国最大无人区。
它是世界独有超级荒原,也是最神秘探险之地,深度寒荒,野兽横行……一个不属于人类的死寂区。
《艽野尘梦》《艽野尘梦》记录的是清朝末期“湘西王”陈渠珍援藏、离藏的经历。
1909年,陈渠珍随军入藏,参与工布、波密等战役。
然而平定波密之后,武昌起义消息传至军中,军中人心大动,哗变四起。
陈渠珍身处不同权利帮派的旋流之中,连自保都成问题,无可奈何携百余人由工布入青海、走兰州,以图远离祸患,返归故里。
其中这段出藏的经历占全书总内容之半,但危险程度却远高于援藏。
离藏之际,同行115人。
200余天后,唯7人生还。
无人区里一路之上荒野漠漠,狂风萧萧。
寒冷、饥饿、迷失方向,无不是对生存意志与人性的拷问。
而粮尽时,人性根本种种毕现。
没有野物可猎便杀牛马骆驼;杀尽牛马后,竟图吃同行孩童;偶遇善心喇嘛驼队,再起恶心欲杀劫之。
其间还有军帐之内的人心倾轧尔虞我诈。
是作残酷、凄清、惨烈。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高中,那也是我第一次得知羌塘这片无人区。
对羌塘,陈渠珍是这样描述羌塘的:“道路迷离,终日暝行,无里程,无地名,无山川风物可记。
但满天黄沙,遍地冰雪而已。
”初次了解羌塘的我,就对这片无人区充满了惊叹和好奇。
惊叹于这世上真有荒凉死寂的无人区,而且就在我们国家;好奇于它现在的模样,是否仍和陈渠珍时期一样荒芜?
《北方的空地》《北方的空地》讲述的是杨柳松独自一人77天横穿羌塘的故事,他穿越的路线前无古人,被誉为历史上最伟大的探险旅程。
这本书也正是电影《七十七天》的原著。
两年前,我有幸从朋友手中得到一本签名版的《北方的空地》,这本书刚好延续了我对羌塘的认识。
与《艽野尘梦》一批人逃离羌塘不同的是,杨柳松是独自一人去横穿羌塘,他说这不是探险,只是探索,对自然,对自我。
77天,1400公里的藏北羌塘,杨柳松孤身一人,仅靠一辆自行车、两个包袱、部分户外装备、干粮,完成了一次令人敬佩的旅程。
然而这样九死一生的故事,杨柳松却总是淡淡道来,该沉默的地方沉默,绝不啰嗦。
这才是我喜欢的强者:他从来不会眉飞色舞地诉说“哥当年死过多少回”,而是轻描淡写地越过一座又一座山、跨过一条又一条河,直到最终的目的地,把不可能的征服变成现实。
杨柳松说“对于荒原而言,我们都不过是光阴驹隙里的过客”。
确实,自然就是自然,造物主不会为谁低头,人面对自然,怎样都是渺小的。
正如杨柳松走出荒原所说的那段话,“事实上,走出荒原没有想象的幸福感,或是什么成就感,甚至是一种轻度的抑郁和迷茫。
巨大的幸福并未如期而至,偶尔的幸福也是短暂。
生命是一条贯通的河流,一切皆是没有开始的复始。
我们所期望的终点并不存在。
”《七十七天》 刚开始得知《北方的空地》要被拍成电影,我内心是有点小抗拒的。
应该说,我对任何文学作品被翻拍成电影或电视剧,都是抗拒的。
因为我始终认为,文字的想象空间远比影片大!
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段文字,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理解,然而影片或电视剧呈现出来的只是创作者的一种理解。
而且,现在的影视圈,为了市场,为了噱头,为了迎合大众,为了票房和收视率,很多影片和电视剧都会大肆改编原著,导致作品被改的面目全非。
这也是每一个原著党担心的地方。
此外,要想拍摄《北方的空地》,绝非易事。
制作团队能否冒险进入羌塘去拍摄,还是只是通过后期特效去合成羌塘那个环境呢?
对此我都是深表怀疑。
因此,对于《七十七天》的拍摄我也几乎没有去关注过。
直至后来得知小江老师要出演这部电影,我才对这部电影的拍摄有了一丝期待,这种期待源于对小江老师的信任。
其实我喜欢小江老师的时间不长,才两三年,始于《有种你爱我》的左小欣。
但是小江老师是那种可以无条件去相信她挑选的角色而且每个角色都不会让人失望的演员!
不管是外表彪悍,内心柔弱的左小欣,亦是痴情哀怨、敢爱敢恨的慕容秋荻,还是外柔内刚的“大佬”女人可柔……她真的是演什么是什么!
后来也慢慢地了解到越来越多《七十七天》的消息,得知该影片的导演兼男主赵汉唐,也是一枚户外极限运动的发烧友,他曾登顶过N座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山,连续多年独自驾车游历青藏高原、塔卡拉玛干沙漠、帕米尔高原腹地等。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他真的带领团队深入可可西里、阿尔金、昆仑山、藏北、柴达木等五大无人区实景拍摄,拍摄地海拔平均超过5000米,最高达到了6700米,这也是中国电影人首次探秘五大无人区。
期间还遭遇资金短缺,不得不撤出藏区,停止拍摄。
等筹够资金,再进藏区进行拍摄的状况。
就这样,整个拍摄团队最终历时三年,三进三出羌塘才完成影片的拍摄。
而小江老师在这部影片中,为了节约制作经费,更是零片酬出演!
看到这些消息时,我甚感欣慰,之前所有的担忧也消失不见。
因为拍摄这部电影的人也是一群“疯子”,他们身上有杨柳松当初走进羌塘的决心和干劲,也有当今时代人们身上缺失的匠心精神!
有些人,无病呻吟;有些人,为死而生;而有些人,只是单纯想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而已。
导演赵汉唐就是这样一个人,谈起拍摄《七十七天》的缘由,他说“活了半辈子,就想干一件自己想干的事儿。
”所以他拍了一部只表达不迎合的电影。
小江老师也是这样一个人,零片酬出演此片,只为做更纯粹的事,呈现更纯粹的表达。
而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效果,果然不负众望。
当真正看到影片中男主被藏牦牛追赶、被洪流卷挟、从龙卷风下逃出生天的场景时,我无不被深深地震撼,也深感自己之前想象力的有限。
影片呈现出来的往往是活生生的画面,远比我之前脑海里想象的画面震撼的多。
此外,声音设计也非常独特,荒原里的风声、水流声、狼嚎、牦牛奔跑的声音,人的呼吸声伴随着男主的身影不断出现。
羌塘无人区虽然不适合居住,但是大自然的美不容忽视。
影片很好地纳入了这些魅力非凡的自然风景,每一个镜头都美的让人心碎,每一帧都是一张绝美的壁纸。
尤其是中间海天一色的画面。
可以说这部影片的画面满足了所有我对羌塘的所有想象,观看这部影片也绝对是一种视听享受,甚至有种“朝圣”般的意义 。
当然,这一切都只能在电影院才能感受得到。
对于大家都在担心这部电影由于题材新颖,排片率很低,我想说的是,即便现在是大数据的时代,但单纯用数据去评判一部作品的好坏是很愚蠢的做法。
记得一位学新闻的朋友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艺术和美从来都是,鉴于现实和想象之间,将抽象的感受具化的介质。
一个接收者可以欣赏,可以感动,也可以排斥,可以厌恶。
但是,用世俗、用数据去比较艺术的表达,一定是对艺术、对美,以及它们的创造者,最大的不尊重。
同时也是对自己浅薄的世界观,最坦白的暴露。
真正的艺术家,最在意的永远是自己的作品。
有的人生来就不该属于纷争,他们也不曾在乎无谓的争斗。
”这也是,他们为什么美!
】但我始终相信,这部充满了电影人真挚感情和浓浓诚意的匠心之作,一定不会被埋没!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仍可以静下心去做一些自己心底真正想做的事的这群人,一定值得被肯定!
如果你热爱生活,如果你对大自然心驰神往,如果你期待心灵的涤荡,请千万不要错过这部作品《七十七天》!
我们约定,你会来么一起赴约会壮美山河,扎西德勒
刚刚看完《七十七天》,这是近几个月看的第三部关于西藏的片子,前两部是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和《皮绳上的魂》,信仰的神山冈仁波齐在三部片子中都有所提及,这么近那么远,眼睛所及之处,景色惊艳的一刹那,信仰却相距甚远,江一燕在重返冈仁波齐的时候,人到了,可精神远没有追随灵魂,男主的动机,除了和众多吃瓜群众一样,逃离身不由己的社会,做一次自己,再也没有看到其他的东西,所谓的“自由”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一定要到“西藏”才能找寻?
不禁疑惑,又不禁被其吸引,“西藏”确实是个有魔障的地方。
张扬导演的《冈仁波齐》站在旁观着的角度,感触于信仰者的虔诚与执着;随后的《皮绳上的魂》魔幻与现实的重叠交错,就连同为藏族人的小说作者,也迷失在自己构造的人物世界中,信仰与宿命纠葛;想想去过离西藏最近的地方应该是“色达”了,2015年,毕业季,给自己的一次精神洗礼,就像所有想去又迟迟不敢出发的人一样,以为去过西藏就能找到自己,哈哈,但结果呢,就像七十七天里的男主,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释怀了自己的冒险壮行的执念,选择回到城市踏实生活,你与西藏(自由)的距离,不是信仰,而是路途上经历的种种,你经历过泥石流/爆胎/塌方/从凌晨出发行驶到凌晨结束么/在与死亡擦肩而过,与危险近在咫尺,你能感受到呼吸急促,随后一切的平淡你都会心怀感恩
看了下国家地理杨柳松的原文,发现其实这个电影已经做得很好了,尽可能的去还原了。
这个电影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迎合观众的喜好,而是尽力去寻找当年真实的足迹,但是其实作为一个拍摄难度极大,拍摄本来就是一次冒险来说,已经不易。
比如说影片一开始的军人送药,一开始我以为是为了过审才加的暖心片段,没想到是真实故事,还有我看到很多人吐槽没有对狼只有狼群,真实情况是“这次旅程当中遇狼七次,五次是对狼,基本是“神雕侠侣”模式,集团军似的狼群很罕见了。
对狼通常是一前一后的基本战略,一只佯攻,一只在后面守着。
面对这种模式,不要紧张,不要后退,也不要做过多的肢体语言,因为紧张的气息,狼会感受到,而后退就是承认自己是猎物。
这时可以与狼对望,互相凝视,僵持几分钟或者半小时后,狼觉得你没有危险,就会两只汇集到一处走开”这是原话。
还有过冰河的时候,说不想再过第二次,再过第二次会死,都是原汁原味的原话。
还有就是盐碱地和盐湖取水,很多人吐槽说不会取水,但是事实就是亲身经历者就是不会,觉得自己会的人可能更适合这趟旅程吧,有人还吐槽说喝尿,没有水哪有尿,且不说没有一点生物学常识,真实情况,杨柳松就是这么过来的,很多人在电脑后面猜测怀疑,如果听不进真正的科学,不如去了解实情。
一夜得雪,醒来仿佛收到了上天的馈赠,原来影片中这一幕也是还原了作者杨柳松的奇遇,不是什么什么艺术效果,主人公光环,这,就是事实。
可能因为导演组没有遇到野生动物群,所以拍不出杨柳松当年和动物的互动,但是熊是遇到的,遇到了5次,所以男主遇到熊没事,也就不用大惊小怪了。
中途北上是因为遇到了河流,在自然面前,河流确实是人无法逾越的额,在古代,一条大江就是南北朝,所以杨柳松北上,而男主说的是想回到城市,想活着,其实差不多。
车况的问题影片中没有详细说,但是大家都猜得到,车子肯定出了很多问题,真实的情况杨柳松把车就是作为一个滚动的承重装备,在考虑到自己能快结束旅程的时候,就弃车了。
在75天的时候遇到了人,是越野车,然后车开了2天才出去,最后阶段步行确实也出现了幻觉,这点作为影片结尾,也是可以的。
中间确实出现了饮食失控,这点在影片中也获得了很好的还原,为什么还有人说这个影片不好呢,我觉得它不好看,但是很真实很还原。
综合来说很不错的电影,对于没有机会去体验和欣赏的我们来说,这个电影很不错 了,写出了探险家杨柳松的心境,也拍出了当时的感觉,觉得不好看,只是不够热爱,或者说破坏了徒步探险在心中的神圣形象,其实不神秘也不神圣,生活就是这么真实,枯燥,残酷,但是又是那么美丽最后贴个地址,大家可以去看看国家地理写杨柳松这段旅程的:http://www.dili360.com/article/p5350c3d884ac991.htm 致敬每一个对探险充满热爱的人,无论是拍摄者,观影者,还是亲历者
让我想起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者狼图腾,然而都不是。内心驱动力不令人信服吧。他从荒漠上走过的样子,同样显得庸庸碌碌。。不像探险,像逃生。
这部电影算是不错的国产电影,拍得很美、完成度高、主创团队很认真较劲,症结在于形散神也散,主观上想传达一种对人生的领悟,实际展现出来的却总给人一种无力的疏离感。所以,注定孤独。
风景很漂亮,剧情一般
公映。摄影美
(剧情)不够(视听语言)来凑。题材与拍摄难度很自然的就拉了好感:但这么一来反而觉得是在看国家地理了。江一燕一如既往的漂亮又有气质,但是她的故事多少有点画蛇添足;如若是赵汉唐独自在无人区“战狼”、斗恶劣天气的故事会更加贴近求生向的《127小时》或是《丛林》。总之能拍出来,是一件好事。
人到中年版旅行的意义
特别感到惋惜~那么好的团队,该吃的苦一点没少吃,但片子却拍成这样……导演很重要!
画面非常美,25块钱花的值。
或许有这么一群假文艺的人,文艺女青年才听起来这么廉价吧。
为了我小江儿那个去TM的命运表情看的emmmmm
网上有很多吐槽片中野外生存部分瞎编的,反正我不懂户外运动更不懂西藏冒险,我相信既然这是个真实故事改编的,肯定有其合理性,而且这个故事的重点不在于男主人公如何不死,而是男女主人公对生命的极其纠结的态度——他们热爱生命,却也痛恨自己的生命,男子痛恨自己的空虚痛苦的精神,女子痛恨自己残垣断壁的肉身。他们到了远离人烟的地方,试图与自我和解,而我只看到无尽的寂寥。人间的确是一场炼狱,无论你现在醉生梦死,还是烦恼缠身,没有几个人可以彻底找到内心的宁静,即使你去到高海拔最靠近天空的地方。不要自欺欺人。
一部比较好看大型的户外用品广告片。但是故事讲述的还不错,因为个人经历所以感觉有共鸣,有些手法有鉴李安式的夸张感。哭了一半的剧情。其中两只狼出来的时候,我就才到狼一定救了男猪的命。女的出来的时候我就知道她一定是来自杀但是死不了。
成也李屏宾败也李屏宾,导演根本失去了对李屏宾的控制,李屏宾强烈的风格化动镜使原本就很薄弱的人物更加出戏,再加上江一燕和男主角做作的表演,让我感觉整个电影更像是一个西藏风光片。
一部把所有台词删掉能涨一星的电影,一部不要女主角能再涨一星的电影
画面5星,剧情和故事性1星,加了很多特效和戏剧性剧情但不知和主题有什么关联?当纪录片不够写实,当剧情片没故事,当探险片没有展示正确应对无启迪性.
这是一部仅靠演技无法完成的电影。
一个觉得星空很美的、高位截瘫的文艺女青年,美和浪漫以及远方就是她的终极。另一个只为了感受自由就走进了羌塘无人区。经历沙暴、缺水、野牦牛和狼都很真实。但是缺少大镜头,展现不出苍凉,给人看的只有苦难。牵强的爱情,弄名其妙的剧情。看完了就完了,电影在说啥呢?
美丽的风景就是故事,小小的故事就是情节。我居然看到有人在说:怎么穿越了羌塘就证明你有自由你有勇气你有理想了呢?自由、勇气、理想当然不是用来表演给别人认可的,是自己给自己设定的偏执、障碍和艰难。
看在真事改编的份上,还行。真的挺尬的
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