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那里人都是骑骆驼上学啊,还有他们用手抓着吃饭,不错,我们去拍一拍。
来到XX某个偏僻的小镇,哇,他们真的有人骑骆驼上学啊,真的还有在用手抓着吃饭,看来他们过得真的很差很压抑。
”“听说那里人都喜欢打太极,不错我们去拍一拍,来到某个公园,全是打太极的人啊,他们真的很注重养身,我来拍几个升格,来感觉了不,采访一下发现,其中几个都是留守老人呢,看来这个国家平时真的挺压抑的。
”“听说那边的美食最出名的就是毛蛋,不错我们去拍一拍,..................................,看来这个城市人都来吃这个,真的过得很原始,这个国家的人也听原始落后的。
”来来来,坐下来策划一下,下一期拍日本,看看什么话题会爆,那肯定是黑社会和色情行业啊,再加上平台用户加持,不爆才怪了,那我们就去拍拍,一定要强烈对比,纸醉金迷加升格,落寞的眼神加喧闹的背景,这感觉不就来了吗,再找几个相关话题的大佬采访一下,吹吹牛逼。
懂了,这个国家人真苦真寂寞。
2024年了,还有人以黑社会和色情行业作为噱头拍东西,真的笑死人了,你去报个日本旅行团,导游一路给你讲的段子都比这片子精彩。
这几样东西能反映社会吗?
能是能,可是有点过时。
能够定义社会吗?
显然差得远。
这几样东西就跟太极毛蛋一样,只是别人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已,甚至很多人都习以为常不太在意的东西。
作为旅游名片还行,你要是以此来探讨社会,或者说当今日本社会,那就太儿戏了,哦,你是自媒体啊,那没事了。
配合着大量无意义的镜头,一顿弹幕输出,他们活的好寂寞好孤独好累,你可知道人家干的工作时薪多少?
你可知道人家节假日不调休?
真的笑掉大牙,杞人忧天。
并且东京就是东京,想要代表全部日本还是差点意思,就跟浙江上海人引以为豪的饮食习惯一样,做菜清淡无味,美其名曰食之本味 ,但是你只要出了浙江就发现全国也就浙江上海这样吃而已,充其量占不到总数的百分之几。
真的,我奉劝大家,这种东西当做自媒体视频看看乐一乐得了,你要是觉得引发了你的什么思考或者觉得更了解日本社会,那我劝你醒一醒,人家大部分人衣食住行过得挺好的,毕竟生育率和平均寿命都比我们高得多。
还是那句话, 哦,你是自媒体啊,那没事了,就是别叫自己纪录片。
东京总给人一种压抑,孤独,疲惫感。
越来越多地和机器打交道让人们变得冷漠。
人们的沟通只是信息交换,拒绝别人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已经是心照不宣的关系边界。
日常体验的匮乏,情感的干涸,只能对工作后的成就感产生快感。
再用金钱来换取说话的机会,和情绪的宣泄。
单亲家庭,白天带娃主妇晚上陪酒女,黑道大佬葬礼,AV女优男优,偶像和街头歌手,孤独死老人房间清清洁工,还有街头的流浪汉。
每个被访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生活。
这看起来不像是人类生活。
我们的社会也在逐渐踏入。
我想,欺软怕硬和慕强应属人类的劣根性,是每个个体都多多少少会存在的性格倾向,但当这些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首当其冲的性格特点,便会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说着礼貌的话,摆出谦卑的姿态,却做出最激进、最极端的事,如此扭曲和矛盾的民族文化,究竟会不会让身处其中的人感到困扰呢?
当一个国家自身都无法正视自己的历史,用避重就轻、偷换概念、歪曲事实的低劣手段掩盖那些令人羞耻的真相,我们又如何要求它的国民能够正确认识他们的先辈给世界带来的苦难?
当一个国家把侵略者当英雄祭奠,把弃国民于不顾的战犯当牺牲者缅怀,把掠夺当做共建,把战争美化成开拓,我们还有必要期盼它的后世能够以史为鉴、拥抱和平吗?
乔治·桑塔亚纳的声音时时萦绕耳畔:“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于是我们时常忧虑,日本终将再次挑起争端、颠覆和平,可是历史的车轮却正在以另一种容易被人忽略的形式从我们的面前缓缓驶过——福岛。
曾经,无法直面战争颓势的日本政府以封锁消息的方式堵住了国民的耳朵,在明知战败已成定局的前提下,依然把千千万万年轻的国民投入前线,拱手送给苏联以满足其对战俘数量的要求,把无数抱着回家的期盼踏上列车的关东军运往了苦寒的西伯利亚;而现在,面对福岛尚未解决的核辐射问题,日本政府又以更改标准、更换检测机构的的方式,试图蒙住国民的眼睛。
如果说,在科学研究或学术分析中,个人只能作为定量分析的数字,而其个体价值不得不被忽略,那么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每一个国民的生命发展权是不是应该也必须得到尊重和保障?
一个把核辐射治理问题当成填色游戏的政府,一个把粉饰之下的太平欢乐置于每一个家庭和个人真实的幸福健康之上的政府,是否值得国民的信任和选择?
我看到在日本生活的一个个简单而真实的人:把不同类别的垃圾认真分类打包的奶奶,流浪了二十年也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爷爷,被家人放弃、渴望收到一张新年贺卡的犯人,单纯因为喜欢做爱而加入AV行业的男优,为了让自己显得更凌厉而纹细细的眉毛的黑道人士,昼夜不停地为生活努力却依然会在为将来可能孤独终老而湿润眼眶的妈妈,广场上大汗淋漓也尽情舞蹈的群众,对着孤独而死的老人房间默哀的清洁工,宿醉后路边呕吐的年轻人,地下通道的歌手,地铁中的上班族,拥抱的情侣,吵架的恋人……我本以为会看到狂热,看到偏执,看到礼仪之下被压抑的、无处释放的不甘和愤怒,可是我看到的,只是千千万万的普通人,为生活奔忙,为义气出头,为遗憾叹息,为爱热泪盈眶,恰如你我。
哪怕是黑道,哪怕身处风俗业,哪怕一直在流浪。
从愤怒到不解,再到难过——为扭曲的武士道精神下挣扎的善良而平和的人们难过,为被日本政府当做冰冷的数字、屡次被忘却和抛弃的民众难过。
“在镜头这个小框里拍到的人是明星,那这(镜头以外的)部分照到的人是什么呢?
是民众。
所以简单点来说,所以国家要是想拍的话,国家要是想去展示的话,就不能只拍中间的人,被排除在外的人也应该出现在画面里,哪怕只是一小部分,再加以解释说明,这才是现实”。
历史有记忆,现实也有痕迹。
希望日本,不要逃避责任,不要掩盖问题,看看历史,也看看现实。
哪怕是为了这群即使孤独、即使压抑,也始终热忱而单纯地生活的民众。
“我希望拍一部像迷失东京一样的纪录片”,是朋友很高的赞誉让我对这部片子充满了兴趣。
“40w的投入但现在b站已经700w人付费观看了”,商业化的成功更让人惊叹。
也许带有不切实际的预期,看完以后才会有些失望。
(我只看了迷失东京,这里说的也是关于迷失东京的感受)最让人失望的点是,原本期待作品会呈现一个真实的东京,媒体刻板印象背后的的东京,隔着东海隔着文化面纱后难以看穿的东京。
但纪录片中讲述的故事,选取的视角却是刻板印象的继续呈现和复刻。
《如龙》一样的日本黑帮,如数家珍的AV女优,发达的情色产业,孤独死流行的超老龄化社会。
这些已经是流行了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概念,无需再多一部片子描述。
如果聚焦这些已经讨论很多的内容,那也可以有一些更深度的挖掘。
但片子里这种挖掘也是不够的,比如AV从业人员那段,过于聚焦他们拍摄性爱与真实性爱感受区别。
但对于从业状态,甚至这折射的社会现象探究都不够。
比如上野千鹤子和铃木凉美的书信对谈《始于极限》谈到的女性在从事这个行业中的个人思考。
不是要对比二者的深度,但至少这些已经很出圈的相关内容,是否可以作为参考和思考的起点。
这种点到为止的浅显,让大家只能看到一个浮于表面的噱头东京。
黑帮、AV女优、流浪汉的金句点缀真的能代表东京吗?
并且在整个片子里,“东京对你而言是怎样的”这样的问题都只是像点缀,好似也没有去探讨个人与这座城市,这座城市文化相关的话题。
有一些可以深度的人和事,却好像又浅尝辄止了。
比如频出金句的流浪汉,纪录片里沦为了穿插BGM,但他为什么选择流浪,他的流浪生活是怎样的,东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他的流浪做了什么支撑或者排斥吗?
同样是写流浪汉,《东京教父》是不是也可以作为借鉴和起点呢。
比如,带着3个孩子还要去snack店上班的妈妈,她是如何看待这份职业的,她白天的工作是怎样的,她需要挣多少钱才能维持他们的生活,她提到过的养热带鱼的丈夫呢,怎么完全消失了?
我希望知道她的故事,而不是看她在店里唱5分钟的歌。
那个头发花白但在应援现场跳得忘我的大叔,他又会有什么故事?
为什么头发都白了的年龄,会把自己对美好的向往投射在年轻的偶像上?
如果只停留在坐在茶餐厅里描述二十年前就有的现象,那提供不了更多的价值。
大部分的有冲击力的视觉画面,都沦为了穿插和背景。
比如开头不久很长的地铁通勤混剪,很漂亮的视觉,但希望传递什么呢?
为什么在窒息的空间,疲劳的通勤感后,接的不是普通上班族的故事呢,不是东京住房通勤相关的信息呢?
很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东京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的打工和北京不同吗?
不同在哪里呢?
也许标题让我误导。
大量中国青年迷失在北上广深,迷失在高度现代化社会里,迷失在互联网的信息浪潮里。
我以为作者会观察同为现代化大城市,但中国年轻人既熟悉又陌生的东京,又会是一番如何的景象。
但显然,只是强化了一些互联网里东京的噱头标签。
这不是迷失在东京,而是迷失在互联网了。
这种不适感,在最后探访孤独死老人家中的时候达到顶峰。
作者一直在强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臭”、“这里地板是黏糊糊的”、“液体留下的痕迹”、“我这双鞋子不要了”,以及各种虫子的特写。
继续把一些噱头的、博眼球的东西贯彻到底,甚至失去了对死者的尊重。
但更应该看到的东西却没有了,什么样的老人会孤独死?
他住在什么街区,为什么没有人发现,他生前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只有那一套套漫画好像让我们得以一窥死者生前的一点画面。
整部片子中,黑帮老大那段是最完整最好看的。
其他部分都太零碎浅薄了,可能也有语言差异问题吧。
看来40w拍片子的确还不太够。
对作者做这件事情是敬佩的,有这么多人愿意看一个纪实的东西也挺好的。
但希望还是再深度一点吧,做过记者的人,可以更深度一点的,不要迷失在互联网里了。
剪辑绝了,一股《阿基拉》的味儿,内容和自己通过其他视频和书了解到的差不多,但是饼叔带着走的感觉不一样。
了解在日中国人可以看《歌舞伎町案内人》。
了解那个三孩妈妈类似的女性看《东京贫困女子》、《女性贫困》了解日本社会:《绝叫》、《饱食穷民》、《无缘社会》(及译文纪实系列日本部分)AV片场部分倒是挺新奇,泷泽萝拉出场费还是挺贵的哈哈,下血本了。
推荐剧《全裸导演》,推荐书《女优》、《AV春秋:史无前例!
》、《AV女优的工作现场》、《AV现场》、《从AV女优看日本的AV及其影响》、《日本AV影像史》在日本社会,做情绪价值的生意往往都很赚钱,咱这边自然也是如此,只是品类还没那么花。
建议关弹幕使用,通过弹幕也能了解到大多数人有点高高在上的感觉,总是一股自己是圣人,我看穿了ta们的小心思,“不过如此”,简单说就是不知道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灰,眼里只有黑和白。
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尊重,而不是批判。
我其实是想写短评的,但是字数不够🥲于是就开一篇剧评来记录一下自己的观后感。
这是形式上技术力很强的一部作品,主题也很明确,东京是一个什么样的城市,由不同的视角可以产生不同的答案,他大致选择的视角是像影片中的被访者给出的“压抑”“金钱”“孤独者与梦想者的城市”“肮脏”等,唯一轻松的是流浪二十余年的老人。
我一直认为作为纪录片最具力量的那一部分就是事实的重量,纪录片做的事情就是怎么把这件事呈现给观众,而这部影片的事实是通过大家了解比较少的关于黑道,av 演员,风俗人员,遗物整理者的事情,来作为“猛料”。
可以看出这部作品观众导向是比较明显地偏向国内观众,换言之放到日本观众身上他可能会觉得不是那么新鲜,是比较稀松平常的事情。
因此在纪实上它的现实分量其实是不足够的,而且在两个小时里面去把几个不同境况的人讲清楚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也没有挖掘很深,展示了一些比较表层的内容:三娃母亲的工作切片,av 从业者的简短对话,前黑道者的道上与个人生活,一次极短的清理遗物。
所以相对于纪录片来说(当然作者也没有说自己拍的是个纪录片)我倒更偏向将本片当做一个行略或者就是单纯的自媒体内容。
我比较钦佩的是这部作品团队的制作力,形式上的效果做得很强,摄影,剪辑,编排等等,还有一些很难去想象的戏剧化内容,例如那位母亲在深夜下班后的回家路上收到了接待新客人的信息,黑道大佬的葬礼,风俗厅客人的点歌直接剪进了原曲的 MV ,又正好契合了作品等等。
这些在表现力上爆表的手法又偏偏是纪实作品里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是真实的话那确实是很牛逼的。
综上,虽然这是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作品,我仍然很愿意给它打上五星,因为即使我们用自媒体的视角去看待它,我们还是非常缺乏这种作品。
另外一点,up 主以前好像是记者,如果他是一位不追求价值偏向的记者,我认为他至少是很想在国内做一些长篇内容,同样也有很多很好的选题与人物,但是他做的基本上还是外国内容为主。
还是很容易理解这样做的出发点一是国外的内容新鲜感和热度会更高一点,流量会更好,另外一点是可能很多选题在国内进行不会那么顺畅,不太好把握雷点和禁区,完全避而不谈又会丧失作品相当分量的主动权,转而成为宣传作品。
而作者貌似也找到了这之间的平衡点,国内尽量多地做饮食内容,国外做一些人文思考类内容。
希望我们的创作者和大环境都会越来越好。
只看了迷失东京这一篇。
其他几集的有时间再找来看看。
2个小时左右,零零散散和不同阶级(?
)的人的对话拼接起来就大致变成了日本普通人的模样。
无家可归的老人每天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
七十几的老男人还在工作,去看乃木坂46的演唱会获得快乐(其实应该说是消解孤独感)。
有的去碟片店买av疏解性欲。
夜生活部分,一开始的母亲白天里做着文员的活,晚上是类似陪酒女的工作...在av演员的对话里面,除了他们说的那些,隐隐之中其实能看见风俗行业那种隐形的对女性的压榨。
从黑道退出的老大哥(?
)汪楠投身公益获得成就感,采访里一只又一只的烟,感觉没吸完就按灭了。
是惆怅吗?
后面采访大概意思说我不需要展示过多的情绪,身边的人会替我报复回去(大概那个意思),看到的时候突然一丝凉意。
最后说过几个月又被捕了还是让我有点吃惊。
&我以前一直以为电影里的都是夸张化的,没有想到真实的日本黑帮也是那样。
孤独死的老人在房子里悄悄死去,尸体就在屋子里悄悄腐烂,油尽灯枯。
满屋子的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多多少少有点让人太感慨。
在抖音有很多剪辑做这个,从40w投入到如今b站700w人付费观看,这部纪录片最近热度有点高,豪哥看完后反响不错,很少看纪录片的我早早计划着晚上和小梅一起看。
小梅坐在下面还有点冷,网络也有点卡顿,刚到学校上了一天课还很累,所以今天中午才看完。
说到日本谈到东京,不是说吸人眼球,深度的从文化,运行的角度来看毋庸置疑是离不开黑道、风俗业、情色业,纪录片也是着重这些作为切入点。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看的最入迷的是十三岁随离异父亲来日本的汪楠,可能是我看过东京复仇者、热血高校类似作品,对他的经历能脑补很多想象,在青春期的时候赶上了最后一波日本的黑帮热潮创立了为在日华人“伸张正义”的日漫式的社团组织到加入了日本最大黑帮之一,期间因银行诈骗坐过十二年牢,电影般的经历,平平淡淡的笑着接受这个vlog形式的采访,迷失东京里没有很多科班,传统的媒体味,套话的补充,说教的形式话,看起来不那么讨厌,放松的很。
像是大彻大悟一样的汪楠让人感觉到那种是非之后的心如止水。
片段穿插着剪辑,一些音乐,让我一下聚焦到他们的故事经历,透过他们的世界观角度与整个城市互动,整个城市正面和反面的感觉。
还采访了一位带着儿子的单亲妈妈,在从事陪酒女行业,一位日本女优。
也有点觉得有时候这个记录者有些问题抓不到重点,作为央记还感觉有时候感觉有点不怎么让人很舒服。
独自带三个孩子,白天做办公室公务员,晚上去陪酒的妈妈,每天只能睡2到3小时。
曾经创办怒罗汉,从监狱出来的黑道大哥,也是中国人,汪楠。
出来虽说从良做公益,但还和以前的黑道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在视频最后几分钟,又被逮捕入狱。
日本特色产业AV行业,采访到了泷泽萝拉。
老人孤独死后,在日本有专门上门清理房间的公司和这类工种。
曾经Mafia黑帮的老大,现在从事这个工作以洗涤灵魂。
每一个被采访的人都被问到一个问题: 你觉得东京是什么样的?
孤独钱梦想之都压抑……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评论:人们总是批判带着面具的日本人伪善和虚假,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现代社会影响的,在这个推崇理性的现代社会中,每个人都被当作是社会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零件相互之间也视对方为零件。
个人化或孤岛生存状态,不仅在于人被资本和权力异化了,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异化,孩提时代的纯真美好的亲密情感被阻隔在冰冷的计算之外,理想世界无法突破重重的现实而只能停留在讲述中,每个人都不由自主深陷入繁荣昌盛的迷梦。
二三年三月左右吧,我记得当时读过太宰治的一本小说:《斜阳》。
我花了一个多小时读这本书,读完后,我在评分软件上给了两颗星,并写道:这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糟糕的一本书,如果你读这本书,你将会浪费人生中的一个钟头……内容我记不太清楚了,总之是写一个女人如何颓废且消沉的度过一生,这本书似乎对你毫无启示与帮助,但却充分的调动了你的情绪,你的情绪似乎变的更糟糕了。
如果用一个字来评价这本书,应该是:丧。
最近正在看食贫道的《迷失东京》,看完后,我或许懂得了太宰治写这本书的意思。
我记得太宰治也是自杀的。
有趣的事,日本文化充斥着冷漠和礼貌,人与人之间并不因为你我的血缘关系而更亲近。
为孤独老人清理房间的大叔说:如果好好工作,是不是就可以挽回不能挽回的遗憾,他说他从黑手党变成了好人。
黑帮大哥口中金盆洗手的公益“本归工程”,最后还是竹篮打水,似乎踏入了泥潭,就算拔出脚,腿上还是泥泞着。
从事片拍摄的女演员最终说:日本是孤独。
两个孩子的妈妈为了赚钱从事陪酒活动,她说比起照顾孩子更喜欢晚上的工作,她说死后不要给孩子添麻烦,只要将骨灰抛向大海,可是她的眼眶已然泛红……整个影片充斥着面具,真相,孤独与谎言,最有哲理的话出自一位流浪大叔:“镜头里聚焦的是明星,那么镜头外的人呢?
”他说他已无家可归二十年,但他形容东京是轻松的,他说他活的很自由……
666
一部很短视频的纪录片,有严重的凑时长怀疑;话题度很深也很浅,深在接触到了难得的话题,浅在还不够在这些话题里更深入,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一问一答,并没有进入人心,更多像是带着偏见找问题;日本人为什么活得这么累,明明思想境界已经在亚洲国家里相对算高的,忌讳没有我们这么多,很多事情都已经讲清了,还是这么累,不懂;不能是主持人有自己的受众吧,过多强调了采访者在片子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时候还是无人关心,不过还是很佩服他能采访到黑帮(不知道是真黑帮还是假黑帮),敬佩;
还是粗浅了一些……配乐更加暴露粗浅本质
魔幻现实寻到相交点
过于短视频化的纪录片就这样描述东京的日与夜未免有些浅显了
食贫道总是感觉用力过猛,慢镜头 配乐 画面
艺术品!
如弹幕所言:“这十二块钱花的比这一个月在电影院的票钱都值”
迷失东京
谈不上喜欢,如果作为vlog,很吸引人。但作为纪录片,很片面。但是那个流浪汉大哥,说的话很好,或许东京是个撒比兮的城市,但哪里不是一样的呢。有审查的拍摄,这是,处处可以体现出来。
要流量的自媒体罢了
看饼叔已经很长时间了,他一直是幽默和机智著称。但是这部制作精良,取材独特,而又带有主观情绪的影片,展现了他镜头下对于人世间思考的严肃的一面。日本作为一个后工业时代的社会,成熟礼貌,却又有幽暗的一面。离我们那么近,但是心的距离却那么远。那些生活在东京的人们,用一个词形容就是“孤独”。生活的镜头之外,这行走在暗面的人们,他们构成了这个社会最敏感而直接的触角,在接触的时候,才能理解人性的真实的一面,充满了疲惫,迷茫,自我安慰,就连唱着欢快的歌,都无法掩饰内心的悲哀。也许某种程度生活在都市中的我们,也和他们一样,在世间行走,最终归于尘土,但也许有那么一瞬间情感触动,那就是值得的。
一般,除了黑道故事比较吸引人,其他内容也就讲个表面走个过场
隐隐约约,我看到了我们的未来。
饼叔太牛了。空镜和剪辑一如既往地凌厉。
没看够!
优秀的摄影,剪辑也不错但是空镜太多,打断节奏,有点不舒服。但是没有太充实的实质性内容,相比之下更喜欢迦南孤儿那一部。其实主要原因是大家对日本都很熟悉,了解的太多,所以想拍一些大众不知道的东西就很难。对汪楠那一段印章深刻,但是后来搜索他的资料发现他并非像纪录片里描述的那样,起码两点不一致:1.他已经完全退出黑帮。实际上去年因为唆使强烈又被抓了,强烈的还是咱中国人的游戏公司。2.他并非怒罗权创始人,真正的创始人有七个,里面没有他。并且创始人之一佐佐木秀夫提过他趁两帮人打架的时候去偷对面东西,导致所有人被当成抢劫被抓。影片信息量少,采访泷泽萝拉也没问出什么有价值的话题,采访话术能力有待提高。唯一感兴趣的地方还是不够真实的。
看的时候发现更多是对话采访形式,然后就快进看完了。
抛弃思考,融入魔幻,削足适履,少无所依。勿要这样,勿要这样,甘于“平庸”啊。
为什么如此 恶心,丑陋,粗鄙,无教养的男的拍出来的垃圾东西会有这么多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