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娘要嫁人

娘要嫁人,Mother Will Marry

主演:蒋雯丽,张鲁一,于荣光,李立群,吕中,杨青,卫仑,潘之琳,徐敏,许歌,王龙正,王子睿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娘要嫁人》剧照

娘要嫁人 剧照 NO.1娘要嫁人 剧照 NO.2娘要嫁人 剧照 NO.3娘要嫁人 剧照 NO.4娘要嫁人 剧照 NO.5娘要嫁人 剧照 NO.6娘要嫁人 剧照 NO.13娘要嫁人 剧照 NO.14娘要嫁人 剧照 NO.15娘要嫁人 剧照 NO.16娘要嫁人 剧照 NO.17娘要嫁人 剧照 NO.18娘要嫁人 剧照 NO.19娘要嫁人 剧照 NO.20

《娘要嫁人》剧情介绍

娘要嫁人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20世纪60年代,在邮局从事电报服务的齐之芳(蒋雯丽 饰)突然遭到有生以来最大的打击,她那身为消防员的丈夫王燕达因公殉职,撇下她和三个可爱的儿女去了另一个世界。悲痛欲绝的齐之芳意外发现,丈夫生前似乎与别的女人有染。一连串的打击让她百感交集,而生活现状又逼着做出艰难的选择。在三年自然灾害最严峻的时期,她该如何以一己之力养活这几个孩子?在此期间,老红军李处长(李立群 饰)、被打成右派的公交车司机戴世亮(张鲁一 饰)、丈夫的战友肖队长(于荣光 饰)接连在她的生命中出现。为了孩子,或者为了不一样的未来,齐之芳踏上刻骨难忘的人生旅途…… 本片根据严歌苓的同名小说改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忍无可忍霍家拳之铁臂娇娃2东邻西舍第三季失恋日记暗战2延平王郑成功传奇我是谁超级特警飘落的红丝线枕刀歌之尘世行夜班司机原来你就是我的命中注定大客栈甜木兰第四季温州青年之海阔天空合奏新生万喜缄默从太空看地球有爱第一季熊家餐馆第一季康斯坦丁最佳婚姻极速悖论东尼泷谷我的死亡纪事囧贼失踪的女人珠光宝气尸地余生

《娘要嫁人》长篇影评

 1 ) 莎乐美

第一次听说莎乐美,还是由于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这些男人,对于一生追求独立、不依附男人的莎乐美来说是不是还是一种悲哀。

电影的人物传记拍的太平淡,查阅了一些莎乐美的资料,她应该是一个富有女性魅力才让那么多才子围着她转的光彩夺目的女性,又有着那样精彩又跌荡起伏的人生,但是在影片里她冷淡平凡到莫名其妙,情节发展也显得生硬奇怪,太多遗憾。

最早牧师开启她哲学的世界,她对他崇拜的不行,牧师向她一求婚,他立马失去了光环,然后是和尼釆保罗三人在一起的时候,和老语言家结婚、和里尔克情人相处、最后和弗洛伊德,完整的一部1个女人和5个男人的故事。

她为什么奇奇怪怪的坚持不结婚,后来又结婚,结婚又奇奇怪怪的不同房,后来又同房等等,整个只拍出了她的奇怪而没有将莎乐美的哲学思想展现出来。

更败笔的是尼采、里尔克和弗洛伊德的饰角都太平庸,没有匹配感,反倒有些猥琐。

可惜了人物那么精彩的一生。

不过通过电影知道了莎乐美,这个在历史长河中出现过的卓越的女性,还有象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这些名人做为凡人出现的场景,好像拉近了距离,有机会的话再深入了解。

 2 ) 不同凡响之莎乐美

叔本华:《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现实的共性是来自现实生活中永无止尽的痛,它笼罩整个人类世界,然而人可以按自己的意志行事,但是无法随心所欲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和叔本华一样反对意志自由,但斯宾诺莎哲学论说的基点是,灵与肉统一和谐的形而上学主张,斯宾诺莎没有考虑到主客体关系上认识论问题尼采:他的哲学理论很独到,他是思想家的理想化身,揭示了一切真理。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种情形使我们怀疑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尼采说叔本华对自然和逻辑一无所知,最后因其强烈的孤独厌世和对莎乐美爱情追求的失败而发疯并最终走向死亡。

莎乐美:我们倒要看看,这世上虚假的道德约束,是不是仅仅像微小的粉尘一样无害,热爱自由,反对有神论,抵触婚姻,有理想追求,女权主义,认为放弃身体的愉悦可以换来精神的力量,在纵欲中尝试人性的隐秘,在个人情感幸福与理想真理之间,她果断选择了后者,就像她说的,幸福只是短暂的,大脑兴奋只是片刻,唯有探索真理与为理想奋斗才是她真正想要的。

莎乐美是德国早期精神分析学者,她关于女性的社会角色和性意识的论著影响了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研究,而其关于积极自恋的理论在精神分析领域至今从未过时。

 3 ) 观影印象

有一部分电影和她的自传中都没有提及,即36岁以前,莎乐美还没有接受里尔克时,她抑制感情的做法是否让自己矛盾、挣扎过?

当然,很大可能是我自己格局太小才这样设想莎乐美。

说实在的,我非常敬佩她许下诺言——永不结婚。

她认为,放弃身体愉悦能获得精神力量,在个人幸福和理想真理之间,她选择了后者。

因为前者的幸福何其短暂,只有精神上的求索才能带来永恒、宁静的幸福。

这一坚持,就是30多年。

电影中,莎乐美听了里尔克为她写的那首著名的诗后,气急败坏地转身离开。

里尔克追问:“你不喜欢么?

”莎乐美怒气冲冲地回答:“很不喜欢,毫无意义。

”里尔克穿透她的话看到其内心,一针见血地指出:“你把情感掩藏在自己筑成的心墙后,这就是你所谓的自由吗?

”莎乐美以无解来解释,只答他:“你不必理解。

”里尔克从未这么硬气郭,他在身体和心灵上同时愈来愈靠近莎乐美,继续追问:“你这个懦夫,你真的想放弃生活中的美好吗?

”一边说着 他慢慢贴上莎乐美的嘴唇,这次,莎乐美没有拒绝。

下个镜头,就是她开始急迫地寻求、迎上里尔克的亲吻。

二人云雨中,莎乐美的眼泪汩汩从眼角涌出,有一道堤坝正在瓦解、崩塌,不用以一己之身负堤坝之重的莎乐美柔软下来,她对里尔克说:“我从来没有和男人在一起过。

”我想,那眼泪的温度,一定是滚烫的。

这个场景之后,莎乐美才作为一个有人情味的人走进我内心。

而且我以小人之心猜测,她在前36年中,未尝就没有设想过和保罗或尼采在一起,但是她压制了自己的欲望。

理解到她也有欲望后,我反而对她生起敬佩。

自古以来,男人在感情中游刃有余,个体事功、发展和情感间总能平衡得很好,但女人却极易在情感中丧失自我。

前36年,莎乐美虽已非常杰出,但还没有独立到自己能撑起一份感情,于是她选择不享受温柔乡,而是培育人格和精神,使其愈加丰茂。

其后莎乐美还有过几段仅止于身体的感情,此时她已经独立到,既享受欲望的快感,又不让感情压倒自己的主要目标。

莎乐美在回复尼采的求爱时曾说:“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

”现在再看这句话,莎乐美内心深处的复杂况味,令人唏嘘。

有得先有舍,是毫无顾念地坠入爱河,还是一心一意地培育自己的自由?

当然,把坚持不结婚=女性独立=自由的观点过于草率了。

从莎乐美我们看到,自由不是什么都能做,而是在精神和物质上都独立,因此能承担所做选择带来的任何结果,因此自由更大程度上是一种能承担后果的能力。

真希望以后能看到这样的片子,女性不用再以二元对立割裂自己的世界,她可以有自由、有爱情、有事业、有自我,人生的各方面能在她身上融合为完整的“一”。

安吉拉•卡特认为:“拥有自己,这是唯一重要的事。

”莎乐美同样把这作为自己的生命重心。

所以,当里尔克对其愈来愈依赖,莎乐美不得不经常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时,她离开了;所以,当身体之欢育有生命后,她毅然爬到树上跳了下来 ;所以,50岁以后的生命,她开始学习精神分析,拜弗洛伊德为老师,并在女性社会角色和性意识方面影响了老师的研究,而她在这领域建立的积极自恋理论,至今仍未过时。

 4 ) 说到底,还是“唯有独处最高级”

一个人与自己的相处——人们称之为孤独——是最接近本心的,也毫不争议的可称为最高级的人生趣味。

如果,能在一生中,有足够多的独处时间,你就能把自己真实的看透——诚实的把你看到和想到的,都记录出来,就是一本哲学书。

而另一面的情境,就通俗、大众了很多——一个人与任何一个“他人”的相处,都无可避免的会跌进世俗规则的圈套,比如:遵纪守法、尊老爱幼、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爱岗敬业、人生要活得有意义、为客户创造价值……巴拉巴拉……但,俗世里的每一件事,只要把时间轴延长、再延长,终会遇到“结果性的事件”很清晰的表明:年轻人,你想多了。

………………【两段模拟剧本摘要】1、离家多年之后,莎乐美带着佐尔克回到俄国,跟母亲“依旧尖锐的对话”中,莎乐美探身、侧着头,婉然说道:你知道,我永远不会成为你希望的样子。

母亲,竟回以浅到不易发觉的微笑。

和解了。

2、尼采侧着脸,说:“如果你不把自己给一个男人,你就不会体验那种原则,你热情、性感和不理性的一面。

”莎乐美毫不迟疑的回答:“我更喜欢原则、理性、独立和没有情感。

”尼采,皱眉、挠头,点鸦片……“这是通往事物核心的道路”……自己吸上一口后,递给了莎乐美……莎乐美,学着尼采的样子,很享受的抽了一口鸦片,吐出一缕青烟,“只是我不需要男人的帮助。

”【两段台词中的莎乐美的语句】菲佛对着莎乐美说,“你写过,肉体的吸引是不能引起精神上的吸引力,而精神上的吸引力是能够引起肉体的吸引。

”最后,菲佛和莎乐美一起读出:“一生之中你很少会得到礼物,相信我,所以当你得不到理想生活时——盗取它。

 5 ) 莎乐美的哲思残片

一部不需要用噱头去吸引眼球的电影。

在此,我不是指它是如何优秀而不需要他人的注目,我想强调的是它的叙述本身,它的内容始终不是为任何追逐噱头的猎奇者准备的。

看看吧,当银幕上的尼采和保罗.雷在告解室向莎乐美述说,“我自私、我不忠、我厌世、我冷漠、我自负、我常常怀疑自我……”影院里的阵阵哄笑已说明一切。

对于这些从未对广义人类心智有过思虑的观众,任何同情、忠诚、乐观、热枕、谦和、坚定信念都实属多余。

若让我为本片确定一个得体的译名,《露.莎乐美》足矣,以莎乐美不寻常的婚姻关系来看,姓名中来自丈夫的“安德烈亚斯”几乎可以忽略。

而确实,在导演的叙事中,从露易丝.冯.莎乐美到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的转变也只是无足轻重的一笔,哪怕这件事本身却对旁人有着重大影响。

是的,这就是莎乐美一生的行事风格,她为追求每个现时的自我,坚决地斩断了她与旁人乃至于她与过去的自我之关系。

出于这一点,我甚至认为仅是译作《莎乐美》便足够,因为,她与同时代王尔德笔下那个毫无瓜葛的“莎乐美”竟有着出奇一致的自我 。

在影片中,莎乐美对自由意志的追求是极其显着的,但是,至少从电影来看,这种追求却是某种程度的幼稚。

我对于莎乐美哲学思想的了解并不多,但根据电影中对我相对熟悉的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在思想和形象上的典型化描绘,我可以相信,这种银幕气质的幼稚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所有传记电影的类型通病,与《万物理论》《模仿游戏》《心灵捕手》等相仿。

但是,哪怕是出于典型化描绘,在具体的表达技艺上,《莎乐美》仍有不足。

例如,导演在描绘尼采时,选择的关键词是“酒神”与“日神”。

当尼采与莎乐美在对话中论及两者,导演画蛇添足地在两人的对话中补上“酒神代表感性与癫狂,日神代表理性与秩序”的说教。

如果不是出于解构的原因,艺术表达中的自我拆穿无疑是可怜的自说自笑。

熟悉近代哲学的观众当然知道酒神与日神分别代表什么,而对于其他观众,这里便是一处可取的伏笔。

因为,在后来的叙事里,当莎乐美遇见诗人里尔克之后,在她从禁欲者转变为纵欲者的期间,这正是酒神精神对旧欧陆传统日神精神的胜利。

如此前后问答的设置,当然能使叙事更紧凑、完整。

当然,很多人对电影结构的诟病并不仅仅出于这一个原因,而是出于电影为秉承德国表现主义的些许风格化画面采用了明信片作为叙事线索。

一张一张明信片构成的欧洲景象,都是莎乐美曾短暂驻足的地方。

因明信片时间、因果关系不足紧密,便使电影呈现出琐碎的碎片化叙事面貌。

但是,若说电影全无结构,那只是愚者眼拙。

整个故事的起承转合都相当明确,是以传记作家与老年莎乐美的交谈、争执、言和勾勒了故事的大致框架。

两人相识、言说、争论、弥合的过程实则从另一面反映了莎乐美一生的心性转变:立誓不婚与闪婚、禁欲与纵欲、被爱与爱人……年轻作家渐渐揭开了莎乐美一生的自我矛盾,让她不得不辩称“难道72岁的老太还需要你来教我如何过完一生?

”此后的莎乐美才逐渐走向了自洽。

是的,终其一生都几乎是不自洽的。

莎乐美言行的混乱在她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十分明显,这也是启蒙之初难以避免的常事。

她逃避当时社会现有的一切,乃至逃避爱情、性爱、婚姻,并声称它们是她自由之路上的阻碍。

可是,自由不是逃避,自由是积极地追求内心深爱之物。

自由不是出逃的奴隶赤身裸体地在丛林里游荡,自由是衣着得体的人们走在探索的道路上。

自由是文明概念,而非任何霍布斯笔下关于自然状态的描述。

在脱离文明语境的境况下,自由是不成立的。

这便是为何莎乐美最初的成绩并非所谓女权主义的成就。

尼采是聪明人,洞悉莎乐美未想透彻的道理,他知道她会违背不婚的誓言甚至品尝不道德的苹果,但他任何说服她的尝试在她自我保护意识过剩的城堡前都毫无作用。

在这一点上,尼采甚至诚实地可怜。

与尼采相比,莎乐美后来的丈夫安德烈亚斯便精明地有些令人不安。

安德烈亚斯对自己的需求一无所言,完全依照莎乐美对理想生活的要求展开了求婚。

而尼采却太坚守自我的原则:我爱你的哲思,我也爱你的美貌,我想与你讨论哲学、宗教、文学,也想和你在河畔、花园、书房做爱!

而你,竟然将这视为我灵魂的堕落!

“对于我而言,意识之美会激起对肉体的审美。

”不知尼采在得知纵欲者莎乐美的这段人生信条后又会作何感想。

即便她与各种各样的爱慕者做爱,但她仍旧与丈夫安德烈亚斯保持绝无性爱的婚姻关系——仅仅是出于早年想法和促成的荒诞婚姻。

我无法细数莎乐美一生有多少情人,但是,在电影中,里尔克无疑是其中最具激情而最一无是处的。

是的,诗人,里尔克,除了激情,一无所有。

他啊,孱弱的青年,默默无名,依靠莎乐美的帮助才出版了第一部诗集。

他的稚嫩与热情令她心生怜悯,却也成了她终于感到厌倦的原因。

如果说两人短促的情感纠葛中有些更能体现他们作为哲学家、诗人与世人仓促的情爱不同之处,那应是后来长达0年的通信。

不过,这些并未在片中有多少提及,更别说尼采的思潮通过莎乐美对里尔克诗歌的影响,以及后来里尔克在《杜伊诺挽歌》中所揭示的艺术本质。

从尼采到里尔克,莎乐美身上本应投射出这个时代哲思的吉光片羽,但电影却在叙事中成了载满风流韵事的名册,而这本名册的脚注里还有很多弗洛伊德写下的“编者注”。

是的,莫非是为了符合莎乐美后来投入弗洛伊德门下的事实,电影中关于心理活动的描述都有些心理分析式的一厢情愿。

无论怎样,莎乐美作为一名受希腊哲学启蒙、从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入门的哲学爱好者,最终居然成为了心理分析家,这近乎已是一桩惨剧。

我很难说,究竟是因为她确实天赋不过如此,还是因为社会对人心智有无尽的压迫。

至少,她作为一名豪门子女,竟然不好车马权势而希求智慧,这已是难得。

或者说,正是她的这种难得令众人倾慕不已,以至于忽视了她仅是不过如此的成绩。

当然,即便如此,露易丝.安德烈亚斯.莎乐美仍是一个值得被记住的历史人物。

感谢她吧,感谢这样的前辈,感谢她们的付出,今日才会有更多的女性思想者能有机会取得比之更大的成就,才让今日的男性文人们不必再为寥寥无几的迷人女思想者争得头破血流。

 6 ) 女人一理性起来~啊!

飞往德国的夜航班上,右前方一位老先生不舒服,空乘广播寻医生,然后大家一起忙,惊心动魄中全然无困,意外搜到这部电影。

前面元旦在意大利北部旅行,读尼采故事,再看那《都灵之马》后,就知道有这么位莎乐美,没想到德国还拍了这部《LOU》!

再加上写弗洛伊德和荣格那部《危险方法》,算是把二战前德国心理学家故事凑齐了!

片子拍得说不上多艺术,但朴实而可信度高~像日耳曼人的性格。

 7 ) 纳粹反犹太的那条线

影片开头出现的反对声音,不知道你们是否记得——纳粹对马克思阶级斗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否定。

不是因为这两个人的理论,而是因为他们的身份是犹太人。

纳粹在反犹太上的彻底性使得他们必须抛弃犹太人创造的任何文明成果。

这也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没有德国犹太思想家的德国,到底还剩下什么?

但是还有一个和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平齐的思想家,尼采,却因为是日耳曼民族的身份被保留下来了。

不过尼采同样是现代主义哲学的巨擘,同样的反宗教。

莎乐美回忆小时候被神父爱上的情景,然后坚决地不去教堂参见主日弥撒,埋下了和后来尼采产生精神共鸣的反宗教伏笔。

所以哲学史上面对莎乐美的定位是什么呢?

也许这个网上的评价很合适——绝顶智慧的莎乐美堪称二十世纪欧洲不可多得的自由的女人和自足的女人,是欧洲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亮点和奇迹——称她为尼采的“曙光”,里尔克的“圣母”,弗洛伊德的“吉兆”。

 8 ) 敬礼莎乐美

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拒绝了哲学家保罗雷Paul Rée的求婚并希望他把她当作一个男人但她没有拒绝思想狂人尼采Friedrich Nietsche在山顶的强吻与河里的调情却仍对他要求一段同志般的友谊尽管她强调放弃肉体欢愉才能获得精神力量可她仍与保罗同居三年并和语言学家安德烈斯F.C.Andreas保持了四十多年无性婚姻又同诗人里尔克Rainer Rilke结成了狂热的无证夫妻关系她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Siegmund Freud虽然仅有柏拉图式的爱情却不足以影响他们之间非凡的师生之谊终于看到这部讲述她一生故事的优秀德语电影敬礼莎乐美一个曾质问过声称上帝无处不在的神父是否上帝也在地狱里的斯宾诺莎的隔世知音一位曾经折服无数伟大天才的神奇女性

 9 ) 假裝是女性主義的表現方式

德國電影《戀上哲學家》,是講述被尼采、里爾特及佛洛依德深愛的,俄羅斯哲學家莎樂美的半自傳故事。

整部電影圍繞在,莎樂美三段愛情故事中打轉,這位女導演希望透過莎樂美追求自我自由、人生價值以及對婚姻的反抗,塑造莎樂美「前衛的女性主義形象」。

坦白說,我個人覺得不是很成功,反而讓我覺得莎樂美在面對愛情、婚姻及自我中,她總是自私地選擇自己,說穿了她只愛她自己(最後與佛洛依德對談中,也點出同樣的問題)同樣描述女哲學家,講述漢娜故事的《真理無懼》,我覺得更勝一籌。

片中大量採用德國表現主義手法,加上一幕幕類似油晝的明信片場景,在美學上還是具可看性。

而我個人極喜愛演老年時女主的女演員,收放自如中,帶著堅定眼神的演技,很是令人驚豔。

與其從莎樂美三段愛情出發,我更希望看到她投入研究「精神分析」的情節。

我相信這位從小接觸宗教學、哲學與文學,到50歲才投入精神分析,卻在短短六個月內鑽研佛洛依德所有研究,並正式拜入其門下。

這部份所展現出來的力道與張力,絕對比表面上欲掙脫當時婚姻制度,更能表現出她的前衛女性主義思想。

 10 ) 不想成为妻子与母亲的女人

看这部露·安德烈亚斯·莎乐美(Lou Andreas-Salomé)的传记片时,有好几个瞬间,我都激动得想尖叫,但声音却卡在嗓子里,不知道该说什么。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就意识到很多口口声声不相信爱情与婚姻的女孩,只是在等待一个完美的人,好把自己的自由卖个好价钱罢了。

或者说,只要遇上了一个她们可以依附的强者,她们就会迅速妥协。

“是我自己想要的”。

“爱情”。

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一定要结婚生子?

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对婚女极度不友好的大环境下?

我思前想后,觉得还是因为女孩对爱情的幻象没有改变。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爱情,对不少女孩来说,就是意味着去用自己的女性特质俘获男性的喜爱、接着让渡自己的一部分自由来奉献于夫妻共同体、去服从丈夫对“贤妻良母”的期待、以自己的牺牲去换取丈夫的爱。

但这种幻象,从本质上来讲,根本不是一个私人幻象,而是源于千百年来男权社会的规训,它逼迫女性去这么想,不允许女性去建立自己的幻象。

这种男权意识形态下的爱情幻象隐藏的事实是:如果你不这么做,你不仅得不到来自异性的爱情,也得不到同性的尊重,你就是女性中的loser,可怜又可悲。

在这种对被排斥的孤独恐惧之下,女性把男性的欲望当成了自己的欲望,放弃了自由,选择了爱情,选择了婚姻,选择了服从。

再来看看1861年出生的莎乐美是怎么做的。

尼采向他求婚,同样用了“我们的孩子一定十分聪明”的说辞,莎乐美只是厌恶地说“我不是一条配种的母马”。

怀上了孩子,情人满心欢喜,而莎乐美冒着生命危险从树上跳下来,宁可和肚子中的孩子一起摔死也不愿意生下它。

生育,是女性的一种能力,却并不应当成为对她的束缚,尤其在一个不自由的时代。

她拒绝了所有人的求婚,她头脑清醒,“你会那样对我”,“因为,在法律上来说,我将是你的附属。

”这样清晰的逻辑让每一个求婚者都哑口无言。

的确,如果真的爱她,为什么非要逼她放弃自己的自由、而不能一直守护在她身边呢?

莎乐美最终是孤独的,那些口口声声爱她的男人们无一不因为她的“奇葩”要求而离去,或许那根本不是爱,而是一种认为女性必须服从男性欲望的厌女心理吧。

对莎乐美来说,当爱情妨碍到她的自由,那便不是爱情了,而是披着糖霜的毒药。

她把自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终其一生都坚持了自己的欲望。

那些把爱情当成欲望、当成信仰的人又怎么样了呢?

看完这部电影我又想起另一部电影《花束般的恋爱》,女主同样拒绝了男主的求婚,尽管二人曾经视彼此为灵魂伴侣。

当女主察觉到男主已经为生活所役、不愿意再深耕精神家园、活成一个大俗人的时候,她只是默默忍受着,或许还保留着一些男主会改变的希望,毕竟曾经的爱怎么可能轻易割舍。

然而,当男主提出差不多该到结婚、生小孩时,女主直接爆炸了,之后的关系也无可挽回地走向破裂。

这里一个隐含的事实是:对女主来说,以“好好过日子”为导向的、让女性承担家庭妇女角色的婚姻生活,恰恰是对纯洁爱情的背叛。

好笑的是,男主对女主的拒绝心怀不满,甚至怀疑女孩是否有二心,这种东亚男性主导的文化中,被拒绝求婚的男性只会恼羞成怒而永远不会反思女孩真正恐惧婚姻的原因、不会反思是不是自己是否给女性带来了压力、他们想的大概率是“我都向你求婚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你不接受是不是瞧不起我”。

这两种思维本身就有着巨大鸿沟,一个导向了超越世俗利益、以人为本的爱情本身,另一个则导向了世俗框架内的婚姻带来的具体利益。

这两者,谁背叛了爱情,一目了然。

这里又想起了虽然进入婚姻、但同样对爱情保持忠诚的美狄亚。

遭到爱人的背叛后,她毅然杀掉了自己和爱人生下的两个孩子。

对她来说,没有什么能做爱情的替代物,即便孩子也不能。

以爱情的名义进入婚姻,虽然大概率爱情的理想会破灭、甜蜜恩爱会变成鸡毛蒜皮,女人会变成妻子和母亲,但真正能做到美狄亚一般对爱情理想保持忠诚、大声说“不”的人,寥寥无几。

弗洛伊德说:“每一个女人,都想成为母亲。

”而拉康则说:“ 杀掉丈夫和孩子,才是真正的女人。

”不过,爱情和自由真的矛盾吗?

或许,只是在当下是这样,我们的时代束缚了我们对真正的爱情应该有的想象。

真正的爱情,应当给予人自由与力量;而自由,是可以自由去追求爱情的自由。

在这些优秀作品中,对爱情忠诚也就是对自由的忠诚,而不是对特定的某一个人的忠诚。

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学习她们永不妥协的精神,将自己的欲望坚持到底。

《娘要嫁人》短评

黑尼采黑里尔克也太过分了吧

8分钟前
  • 较差

@德国电影节成都站//人物的意义>影片本身,谁不喜欢酒神的狂欢呀,又有谁能拒绝里尔克呀。

12分钟前
  • 畅畅
  • 力荐

有才就是任性!虽然未过多提到她的父亲,但我觉得莎乐美自恋性格的养成,和他父亲从小的宠爱有很大关系。

16分钟前
  • 越鸟巢南枝
  • 还行

谁不想和尼采交谈,和里尔克谈恋爱呢

19分钟前
  • 小重山行人
  • 推荐

19世纪奇女子,中规中矩的自传。感性的爱情,未必会瓦解理性的堡垒,而情欲的满足,同样可以支撑她的主义立场——她用了一个很有趣的词语来形容:偷。

20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 欧洲文艺电影的配乐实在是太出彩了,室内小编制弦乐和钢琴的使用+★。对莎乐美更多从一个女权主义者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一个哲学家,结构大于内容。2016.11.15@星美国际影城成都大悦城店 #第四届德国电影节#

21分钟前
  • 湖边の许愿树
  • 还行

除了表演用力过猛之外,还算是惊喜。能够还原、塑造出这样一位荧幕角色,看得出导演本人是一位自我意识极强的人。莎乐美一生传奇,环绕在她身边的都是当时的大思想家、艺术家们,她的才华撑起那份不逊和执拗,又在岁月的沉淀中被时代的洪流萃取出精华。薄情寡恩的风流女子,放在此世也是惊世骇俗的吧。

23分钟前
  • 盛崖余
  • 还行

感觉德语听起来总想要打架

25分钟前
  • Hi Friday
  • 还行

看到莎乐美、尼采、里尔克、弗洛伊德在同一部电影里出现,这就够了。

29分钟前
  • Lucas刘
  • 推荐

文青是哲学科普的灾难。

34分钟前
  • 明呈天下
  • 较差

不错

39分钟前
  • 长灯
  • 较差

略平

40分钟前
  • 甚小望远镜
  • 还行

别的不说,弗洛伊德的演员选得也太不走心了吧。尼采跟莎乐美电光火石之刻,尼采说“你就是我的钟子期”,这翻译,喷了。。。

43分钟前
  • lingjue
  • 还行

看完整体并没有太大感觉,细细回想大概是对于莎乐美每一段感情都太浮于表面地去描述,除了她遇到的每个男人情感的每个事件都很轰炸(果然哲学家和哲学家谈恋爱就是既撕扯又深刻且不能以世俗情感关系定义。。。)以第三者视角的闯入为线索展开,并非一个线性叙事的过程,结合1933德国清扫犹太知识分子的大背景来看,结构比较精美,跨越时空的架构内容也比较丰富,塑造出莎乐美本身的形象是独立自主且时刻理智清醒,压抑情绪的女性角色,但我更多看到的是她非常女性化,女权主义的一面,却没有看到更多哲学的深刻的理解。那些哲学在这里却像成了一种铺陈的辞藻和晦涩的话语,只是空洞装点影像气质的符号却毫无内容。人物传记片其实最忌讳这样的语言游戏,感觉导演还是在用文字而非影像去表达她的情感,而将时间线拉回纳粹,整个内容也和大背景无关

46分钟前
  • 小满
  • 还行

睡完里尔克之后走在雨里那段太美!!

51分钟前
  • Lucinde
  • 推荐

拍成了一个非常作(看不出来魅力在哪里)且恐惧亲密关系(看不出来女权在哪里)的女人……以及刚知道她嫁的那个就是F.C. Andreas,伊朗学家,我…我(竟然论文里引用过他,他发过一个写本残片现在还是我的论题,他晚年常和Henning或Barr发普鲁士科学院的文章,也许我看过Andreas的东西比尼采加里尔克加弗洛伊德的还多)…震惊……以及说他讨厌旅行,不知是真是假???Andreas在印度和伊朗田野调查了六年啊……

52分钟前
  • Upsilon
  • 较差

同情理解之,深感其不易。不论是尼采,里尔克,还是弗洛伊德,都只配给女主做注,而非相反。

53分钟前
  • 一一
  • 推荐

啥jb破译名?三流网黄文的标题。一个世纪前的女哲,活在了21世纪人的眼里就是这个样子了吧。拍的中规中矩没有亮点。

55分钟前
  • 闸蟹大拿
  • 还行

德國人拍傳記真的有點差強人意~上部是馬克思,蠻好的題材~

59分钟前
  • 空空野
  • 还行

一个不仅在她的时代离经叛道,换作今天也会被心理治疗的传奇女神。

1小时前
  • 伯德兰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