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强
Crescendo,交响狂人(台),狂人交响曲
导演:德罗尔·扎哈维
主演:丹尼尔·顿斯科伊,戈兹·奥托,毕碧安娜·贝格,彼得·西蒙尼舍克,Sabrina Amali,麦赫迪·麦斯卡尔,希萨姆·奥马里,Eyan Pinkovitch,玛雅·戈尔金,Uri Elkayam,Karin Marko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阿拉伯语,英语,希伯来语年份:2020
简介:知名德国指挥家爱德华(彼得·西蒙尼舍克 Peter Simonischek 饰)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组建一个横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青年交响乐团。然而,他很快发现自己陷入了一场风暴之中。这些来自以色列和阿拉伯的音乐家们,在战争和恐怖攻击的阴影下长大,由于自己的背景和生活经历,很难共同完成一场交响乐演出。 乐团很..详细 >
“以音乐代替战争”,欧洲圣母白左ngo组织搞了一个音乐会,融合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结果酿成悲剧,真是莫大的讽刺。剧本不错,整个音乐会排练的过程就是强行尝试种族和解的小型实验,结果是注定失败的。也许年轻一代可以跨越政治、种族和宗教的约束寻求和平之路,然而这种力量实在是微不足道。
对于资本和政客来说,这只是一场秀,一个项目。而天真的音乐家和年轻人当真了。想想八年抗战对我们造成了多少伤害和痛苦,巴以那可是几代人的战争。剧末的机场演出很感人。还有,派几个不说英语的德国保安去追回两个不会说德语的年轻人,是要讽刺资本草菅人命吗?
我们想依靠共情、理解和爱拯救世界,然而,天不从人愿。两个善良淳朴天使般的孩子成了民族主义的祭品,只有伪君子般开着跑车西装革履的“利他”NGO一直延续了下去。结尾机场齐奏Boléro的画面,毋庸置疑是一场梦,一场难以实现的梦
电影中弹奏三首曲子,《卡农》《四季》《波德莱舞曲》,对应从开始只是合作音乐会的互不信任,到从仇恨走向暂时缓和的合作,到最后合作破裂对个体死亡致以哀思之情。民族问题没有那么好解决,把历史上的纳粹和犹太,与现实中的巴以冲突,放在一个空间,集中展现出矛盾激化和张力,其实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国界的音乐,也爱莫能助。
题材好,台词和情绪铺垫处处生硬。
和平,不仅要付出爱,还有牺牲
有些冲突是根深蒂固,无法分辨是非,电影结尾大家一起演奏时也隔着玻璃的,虽然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但就有那么一点隔阂是很难抹去的
多少爱和恨遮蔽了我们的双眼
音乐跨越了国界和种族,但也只是仇恨的麻醉药。药劲过了,总还是要清醒的。
阿拉伯人的死,象征了,这个地区的矛盾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是不会有多大改观的
巴以版“西区故事”
绝望的现实之中仍然有一线光亮
哎我操你们什么时候能停止这种脑瘫行为。
最后机场那段音乐简直征服
片子想要傳達的宗旨是好的,裡面有些想要運用的情節略顯僵硬,開頭的轉場和一些情節轉切稍嫌僵硬,但因為是花了心思,不乏好的台詞。最後看到他們在機場隔窗演奏的時候就覺得where else can be a better stage? 然後發現這就是最後一個場景了,同頻的默契:)裡面演奏的選曲比較大眾,Edward又有很多咨詢的情節,篇幅較多的選角和彩排裡面點評都比較一般,與一心想要刻畫的音樂大師的形象不太接近。看到他裡面讓雙方隔著繩索互相傾訴或者是對罵的場景,近景給了他一個略顯驚訝的表情,似乎這個場景超出了他的預期,讓我不禁聯想到開始一個對話不容易,讓對話結束在一個適當的點更難。裡面對傻白甜二人組的描寫雖生硬,但細想又何嘗不是一類人的代表呢?
然并卵
只有文艺青年才会觉得音乐可以解决巴以问题 看过一个街访视频 听里面的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的谈话 觉得分歧永远解决不了 国仇家恨 血海深仇 再加上宗教 只能是你死我活 抛弃幻想 不要文青 才能在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存下去
在这个疯狂的世界,无助的年轻人又能做些什么呢?结尾的设计很好,一段戛然而止的bolero,仿佛一个休止符。
期待过高了 平淡到毫无波澜 甚至机场高潮都有点小尴尬 可能是巴以冲突这个立意有点过于庞大了 冲突感很模糊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音乐家组成一个交响乐团,相互仇视的两个族群,试图在音乐中化解敌意,正如电影片头写的,“用音乐代替战争”。其实在真实世界中,犹太指挥家钢琴家巴伦博伊姆大师就聚集以色列和阿拉伯音乐家,成立了西东合集交响乐团。相互敌视的音乐家们逐渐在音乐中融合,但电影最后,期待的演出还是被取消了,他们只能分隔两方,合奏一曲拉威尔的《波罗莱舞曲》。这是现实,就像巴伦博伊姆的东西合集交响乐团能到世界各地巡演,却不能在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演出。天下大同,这只是一个梦想,就像列侬《Imagine》,金博士的《I have a dream》,贝多芬《欢乐颂》唱的“四海之内皆兄弟” ,都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