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基本可以把对《利益区域》的抗议原封搬过来,感情是需要历史根源的,而它在所谓的艺术装置化进程里已经丝毫不关注叙事力度问题。犹太人的被屠杀史起码可以找补说是宣传张贴近一个世纪,需要做一些取巧以出新。但马华这段血泪史怕是还远没有这个知名度,它却费尽心思侧写,难道不更应该诚恳地翔实地叙述吗?就如同,因为心中的一根刺,像喝醉了般用百般唱腔抒发,那么你希望的是别人称赞你歌声动听或文采斐然,而不是想要人对“刺”本身感同身受。“玩弄历史”帽子太大,且我也不怀疑导演赤子心,但,就如上吧,感觉弄巧成拙。
6.3/10 ucla亚太中心举办的映后,老实说体验不算太理想……先说电影,喜欢长镜头,喜欢空间与人物的相互影响,喜欢把探寻过去的主动权交给观众。固定的广角镜头让历史像一出戏,仿佛所有的沉重都被放置在舞台上,没有直接的血腥与杀戮,与历史直视的所有人都被埋葬(矫情地翻译了导演的话)但是,简单的故事也不算问题,可是总感觉一切都靠第二折的“说”,怕观众不懂还要“唱”,唉……可是当阿英坐在坟地中哭泣时,横跨五十年的所有悲伤与哀悼莫名让我觉得“大象无形”……回到映后,总觉得抛弃电影本身去聊文化与政治,多少有些左支右绌。
4.5。說在前頭,如果今年金馬bp給了五月雪,我會覺得實至名歸,兼具人文關懷與歷史意義。頗沉重的電影,而且有觀影門檻,建議觀影前先了解馬來西亞1969年的513事件,在馬華人(娘惹人)與馬來人的政治與民族衝突。戲曲在電影裡是非常重要的元素,一曲《竇娥冤》道盡竇娥的冤屈和悲涼,竇娥的恨與悲化作六月飛雪,那這部五月雪便訴說了513事件背後的血淚。以戲曲為橋樑,讓這個歷史的傷痕癒合。萬芳的片尾曲非常美,詞特別好。萬芳的角色份量很重,幾乎可以說是女主角了,報名女配感覺勢在必得,最後在墓碑旁邊那段戲演得太好了,我有被她感染到,算是整部電影的高光片段。張吉安的鏡頭非常平穩,淡淡的訴說著國族歷史與情懷,把鏡頭對準在小人物上,對於個人情感的放大,消減了觀眾與這段歷史的距離。50年過去了,從來沒有人忘記
华人的另一种境地。
3.5 另一种伤痕影像
这个亲着嘴转场火车脱钩和进山洞我是没想到的。挖掘机,静默,唱戏。远景,中景,近景,还是挺有趣味。厉害了,历史背景、传统戏曲文化、地缘政治、民族融合。很大的议题啊,从小事切入。个人命运,在时代洪流裹挟下,真的微不足道了。就是洗脚水看得我无语,东南亚真是一直在被大陆压得喘不过气。
有政治意义,但无观赏优越性的片子,整体给人一种没头没脑的意识流粗糙感。#人人#
马来西亚影院观看,尽是打码消音,尽管影片已是如此隐晦,依旧难逃千疮百孔之命运。喜欢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对于本土故事/传说的调用,叙境中的历史事件与充当“解说”功用的传说场景(借助马来文化从宏观上轻松的把秩序的更迭讲了出来)并置于同一时空;二是第二段对于承受创伤的后裔生活的非戏剧性描述。
我是不喜欢太明确的政治意图这件事的,但是导演确实初衷是很好也很真诚,纪录片拍不成就拍剧情片马来西亚人不愿意演就找万芳。拍剧情片要好过纪录片,那个剧院和大象都很不错。
像纪录片一样的质感,平静中表现了那么震撼的事件
全片有種偽紀錄片feel,因為導演原意就想拍成紀錄片,但513事件罹難者不願出鏡,而改成劇情片又受到馬來西亞電檢的掣肘,所以電影缺乏對該歷史的交代,又沒法再增加其他情感(仍是因為censorship),全片都缺乏厚度。僅論電影並非佳作,但導演兩部作品都聚焦於馬來的民族宗教矛盾,而且皆是女性電影,這次更觸及歷史禁區。或許是在開啟馬國的新浪潮(未敢斷定),加一星
夏令营的时候 导演来放 虽然看了前半段就回去了 但印象确实深
(2/5)依旧喜欢不起来张吉安,一贯的远景长镜头,艺术表达依旧晦涩生硬。一直关注着本土的民俗文化与事件,这点虽然挺好,但还是老问题情感联结断线~
火光、蓝登记、红登记、马来学校、娘惹服装、负心的人、滴落满地的鲜血,窦娥的冤屈,许许多多在讲故事的人事物,却没找到任何一个情绪的落点……随着剧情拼凑历史,变成了一张没有感情色彩的拼图……
好伤感啊……
就拍的怎么这么含蓄呀?我能够理解不直面血型暴力的情况,但我想如果一段和二段形成一个比较大的反差,也许能够更好的让人感受到那种恐怖吧,而二段的寻坟也会更让人心疼和恐怖吧。全片又用比较多长镜头,感觉过于冷静凝视了。
拍电影光有情怀和良心是远远不够的,毕竟电影是需要很多技术层面的东西来支撑了。这部电影感觉就是心很实在,但心有余而力极为不足。切入点和重点都有偏差,导致整个片子像是贫血严重的身体,看的也让人各种别扭又觉得无趣。有的人贫血能贫出一种病态美,这部电影就是贫血贫的你都想笑但又觉得可怜的那种感觉。还有,万芳还是老是唱歌吧,演戏这玩意真的不是谁都能踏足的。
歷史在張吉安的影像裡成為巨大的包袱,面對浩瀚深重的史實顯得放不開手腳也找不到側重。其實「敬畏」一詞都好現實,你有幾分敬意就有幾分畏難。
#48th HKIFF#
一动不动的长镜头用得太多,看着直令人犯困,解释说明的要素也很少,直到最后扫墓才把前后联系起来得以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