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本来是想反映社会问题,结果把所有问题全部揉进一部剧里,让剧里这个家族及分支每个人都来分担整个社会所发生的问题,随着我妈看到了28集,真没看到幸福的地方,本来看似幸福的场景只是为了下一个悲剧事情做个铺垫,我看得胃疼。
导演编剧只想引起共鸣,我妈看得还很上瘾,看别人被虐很好嘛?
看过一半了还没正能量,难道是想最后一个大团圆就OK?
已经反应出生活中那么多问题,最后还是搞个完美结局,我是不能接受的。
居然还在中央台播?
怎么过审的?
幸福有配方?
剧中的老妈一直在引发儿女生活中的各种灾难,28集没有解决过各种问题!!!
都在引发问题?
配方呢?
奶奶一个人在农村独居,今年身体更不好了,她从来就不对儿女提任何要求,我多想就这样一直一直在家里面陪着她。
不希望她一个人在家里坐着发呆到天黑,不希望她因为一个人寂寞害怕而把电视放到凌晨三四点。
她可以像剧中老太太一样就好了,有点要求,这样,儿女就不可能若无其事心安理得的各自忙碌,仅仅电话“关心”。
看到这个剧,很揪心,有很多嘈点,却让我想到了奶奶,想到了村里的独居老人,他们很难像剧中的主人公过得独立并精彩,思想也与社会有脱节,哎…
首次评论,有感而发。
我年轻时不喜欢家庭伦理剧,人到中年,历经沧桑,阅人无数后,偶然看到此剧,才发现如此真实。
现实生活中的家庭和事业中的起承转折,人际关系,都只会比这个更狗血,无论是贫民还是高知。
里面的一些小细节值得借鉴。
大部分演员,尤其老戏骨演技在线。
给一分的可能年轻人居多,经历的不多,可以理解,就像当年的我,以为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我是时代新女性,但最终还是被卷入生活的漩涡。
当然时代也在变,但至少现状如此。
时光匆匆,我们都会老去,老人并不都对,但慢慢的,我们会对身边人,对老人多了些理解和包容,尤其是对家里人。
生活本不易,且行且珍惜,愿我们的未来更美好。
陪妈妈看了一半这部剧,上豆瓣看到很多人说三观不正的,这个我倒是没什么感觉,只是这部剧让我看的很不舒服……可能之前批判国产剧不接地气太多导致我国编剧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没错这部剧我看到目前确实看到了很多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但不是说这就叫写实好吧!
这部剧更像是编剧绞尽脑汁把他所有能想到的社会矛盾堆积成了一部剧!
这样的剧现实是有了,但少了温情!
没有触动人心的地方,电视剧想拍好是需要能戳中人心柔软的地方,这部剧几乎没有……看似孝顺实则自私的儿子,恶毒的儿媳,思想奇葩的两个女儿,家暴的女婿……现实中这么多奇葩能聚在一起也是不容易,这里面的人根本没正常人,所以体会不到真实。
国家最近也在大力扶持现实题材电视剧,这是好事,但是至少拍出来的剧不要都是这样残品好吧!
好剧应该是既能引起人们心里的共鸣,又能温暖人心的作品!
打二颗星完全是为了给70多岁归亚蕾的
如果在家中运动时,需要找些不费精力,且不需要盯着屏幕,光听着就可以的电视剧看看。
那么国产流水剧就完全符合。
现在终于理解为啥“电视剧”频道脑残剧会受人追捧,因其确有适用人群。
演技:归亚蕾演技好评,大越和徐丽好评,梅子还不错。
海青有点愣,表情单一,差评。
小湘整容脸,所以有点僵,演技为负。
剧情:就是家长里短的小事,三个子女一个妈,再加上老家的大姨一家,随便哪家有点事就能整上好几集。
再弄上,心机儿媳妇,离婚大女儿,剩女小女儿,每个都有说头。
三观:初看此剧,觉得归亚蕾是个被媳妇欺负的小可怜,她的每场哭戏都那么令人动容。
但随后就发现,这个老太太,真是被死去的老公宠坏了,动不动就耍性子。
总是以自己是没人要的孤雁来自怨自艾。
自尊心又是极强,女儿工作忙,没听见她说话,她就发火。
后来因子女未回家过生日,索性玩失踪,发一短信立马关机,以此来惩罚儿女,就是让子女操心透了。
什么都得顺着她来才好。
徐丽爸爸,也很自私。
看着挺实诚的退休老干部,但在女婿前途面前,仍想的是自己的身体,甚至给女婿单位写小报告,阻挠女婿的升迁机会。
徐丽嘛,人设心机势力女,虽说她后期有所缓和,但依然不改本性。
小湘与徐凯的发展其实也颇为尴尬,真的有备胎愿意这么多年默默付出,到最后才撕破脸?
如果真是真爱,就不怕被拒绝,但徐凯后期又指责小湘将其视为备胎。
梅子和两任老公,可能就是无感海青,所以爱上会说浪漫情话的大卫(编剧是有多讨厌大卫,死大卫这名字。。
)
文/番茄女王幸福有配方吗?
有。
《幸福有配方》讲的就是如何让家庭变得幸福,幸福的配方总结出来很容易,那就是:家有老,幸福到老。
但放大到平时的生活当中,家有老,事情也不少。
看着《幸福有配方》中普通家庭的是是非非,吵吵闹闹,其实特别像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
这是一部现实到骨子里的家庭生活剧,让人心疼,也让人反思。
《幸福有配方》探讨的是老人的晚年生活应该如何度过,特别是剧中归亚蕾老师扮演的宋玉华这样的独居老人的晚年应该如何度过。
剧中的人物关系和家庭状况选择了相对极端的一种,家有三兄妹,但各自自立门户,大哥成家立业,二姐家庭状况混乱,三妹忙于事业仍未成家。
老人家虽然没有经济上的压力和负担,但于子女,于老家人的自身情况,彼此在精神上的依靠和负担反而成为了生活的重点。
于是看似很温馨平静的一家人生活,在每天的状况中闹得不可开交。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庭占比数虽然不是主流,但基本上也有20%的比例,不容小视。
血浓于水,家庭之中绝对是存在爱的,那么相对而来的责任也就不可推卸了。
在中国传统式的教育里,大部分人骨子里还是遵循着养到老,教到老。
儿女在老人眼中始终是孩子,尊重老人是个长期的话题。
责任是相互的,小时候父母对于孩子有责任,长大后,子女对于老去的父母有责任。
这是和西方国家的家庭观念截然相反的,也就造就了中国式的家庭关系。
每一份的爱中都透露着责任的承担,不管你拥有如何的成就和生活,对家人永远有责任在身。
只不过以前的那种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的概念逐渐被打破,不管儿子还是女儿,都是孩子。
七零后的那一代基本家有多儿多女,老人的问题始终不是难题。
相比现在的八零、九零后,独生子女家庭的老人状况更加复杂,只有相依为命的情结,没有别的借口可以躲避家庭的责任。
那么剧中所透露出的严重社会现实,父母的安全感该如何给予?
就是重中之中需要解决的了。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代沟是肯定存在的,这种无法逾越的鸿沟只能在平日的相处中去磨合,如果彼此愿意互相理解和学习,代沟的麻烦则会减少到最小,反之则不能强求。
顺其自然,互相包容是家庭和睦的真理所在。
《幸福有配方》让我们认识到的就是在尊重彼此的基础上,相爱相亲,站在家人的角度上去互相关爱,幸福总会甜如蜜,长长久久。
家有老,幸福到老,可别忘了多多关爱家里的老宝贝噢!
要不是想吐槽 绝对不会在自己的豆瓣里对它进行“看过”的标记 什么几把玩意 一家子大奇葩 老太太三观不正果然养不出什么好东西 沈梅真的是太傻逼了好吗?
脑子有泡么?
一天天的作 还说什么为了孩子好?!
exo me?
非得家暴男教你做人才知道珍惜是么?
还有小姨子暗恋姐夫的剧情 我真的是服了!
负分滚粗,别再拍这种骗子祸害老年人了好么?
归亚蕾、董勇、黄觉都是我很喜欢的演员,《幸福有配方》在央8开播自然不能错过,正值春节放假,陪着我妈围着电视机看了五集,除了收获切身共鸣外,更多的是面对亲情、生活的思考。
剧名“幸福有配方”其实是抛给观众的一个问题,而38集的电视剧里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这套剧正是围绕“幸福”这一主题,讲述了老年丧偶的宋玉华与三个儿女之间的故事。
这个命题以及人物设定本身就极具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多数中青年都在北上广等一二线城市打拼,一年难得回一趟家,导致独居老人越来越多;即便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很多也是结婚后分开住,难得一个星期回去探望一次父母。
在不经意间就会产生不对等的情感关系,老人不想给子女添麻烦,宁愿自己孤单寂寞,子女也不是没有孝心,总觉得来日方长,还是先努力把工作干好。
《幸福有配方》将故事背景放在温婉的江浙,剧情却格外犀利,每一件看似生活中的小事都精准的戳中痛点:家里的长子差点没赶上父亲下葬,三个在大城市工作的孩子都指望不上,关键时刻竟然要靠住在附近的亲戚;教了一辈子书的宋玉华似乎没什么爱好,没了老伴儿之后特别孤单,但是又不想耽误孩子们的工作,不想成为累赘;婆媳关系是老大难,看到第五集,宋玉华和儿媳妇还没照面,就已经火药味十足。
儿子想尽孝在媳妇那遇阻,有点夹在中间两头难做的意味;不管儿女多大岁数,在父母眼里都永远是孩子,大女儿闹离婚,老太太知道后马上血压就上来了。
我们总是希望老人们少操心,但是从未换位思考过。
以上种种都是观众现实生活中普遍要面对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牵涉到生活的哲学、两代人相处的智慧,以及爱的表达和责任的承担。
剧中的角色塑造接地气,能引发思考和共鸣,大儿子沈越在父亲突然去世后急不可耐的想尽到长子的赡养责任,在这件事上他其实表现的有点矫枉过正也有些主观,想尽到子女的责任没错,但他忘了考虑一下自己母亲的感受,是不是住到女儿家会更舒服一点?他的坚持到底是为了给母亲一个更好的晚年生活,还是让自己心安?
在这件事情上,大儿媳表现的有些自私、刁蛮和理性,她千方百计的拒绝婆婆住到家里有些面目可憎,不过她和两个小姑子之间的对话很有趣,到底是养儿防老还是养女防老?
在我看来这个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剧中宋玉华有三个孩子才引发了她应该跟谁住的矛盾,而从八零后这代人开始,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赡养父母责无旁贷,是儿子还是女儿反倒没那么重要了。
当然,这些扎心的现实问题将逐一解决,《幸福有配方》终归要回到主题,也就是宋玉华找到晚年的幸福,这一点其实很适合把电视剧放给自己的父母看,他们或许会通过电视剧总结出新的生活智慧。
《幸福有配方》做到了多维度叙事,给观众提供了多个切入点,我妈比较关注宋玉华,因为两个人年龄相近。
而我更关注两个方面,一是沈越如何处理家人之间的关系,二是沈梅如何处理夫妻关系。
她放弃踏实、乏味的日子和丈夫离婚,平时只顾着自己的小生活,失去了女儿的抚养权不反思只知道埋怨对方,沈梅是剧中典型的反面教材,目的是警醒观众,和伴侣、子女到底应该用怎样的态度相处,特别教育人。
《幸福有配方》的写实和接地气首先要归功于剧本,凝结了生活的智慧;其次是归功于演员,他们在塑造角色上融入了生活的经验,所以无论是归亚蕾、董勇,还是黄觉等演员,几乎都没有什么表演痕迹,但是在情绪的表达上都非常到位,比如宋玉华知道沈梅离婚时的担心和气恼,沈越面对母亲、妹妹和妻子不同人的不同情感和情绪,看上去都非常贴近现实生活。
其实在看这套剧的过程中,我也在不断的思考和反省。
思考的是,父母的安全感该如何给予,剧中三兄妹其实都有非常不错的经济条件,住大房子、开高档车,但是宋玉华并没有什么安全感,在她淋雨发烧病倒在床上到时候,可能在担心自己死在空荡荡的卧室里吧!
我们想尽孝、想给父母安全感,往往都是给钱、给富足的物质生活,殊不知对于老人来说,这些恰恰是他们并不需要的,父母的安全感其实就是陪伴,有时间都应该多陪父母,他们就像你小时候需要他们一样需要你。
反省的是,我陪妈妈看了两个晚上的电视剧,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想不起上一次陪她看电视是什么时候,平时忙工作、忙应酬,回到家要么写稿,要么就是看她看不懂的电影、听她不喜欢听的音乐,连日常的交流都很少,现在想来这是不对的,多聊天多陪伴才是我最应该做的,感谢《幸福有配方》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先从这部电视剧做起,我要坚持每晚守在电视机前陪她追完。
陪着爸妈看的,刚开始都是有一眼没一眼的,慢慢得觉得有点意思,蛮贴近现实的,剧里出现的人可不就是我们身边会碰到的人嘛,主角有血有肉,有对父母亲人真挚的感情,又有点小自私,还会碰到很多风风雨雨,但是只要一家人在一起总会过去的。
至于这个评分,真的也是对有些人自认高人一等的价值观醉醉的了,你们觉得不对的价值观不正是你身边可能正存在着的吗?
这要是拍得高伟光正,估计又要被喷把电视剧拍成思想政治课了。
五分平衡下。
姐姐姐夫离婚以后,妹妹居然要跟姐夫在一起,姐姐说“让你外甥女叫你妈,还能再变态一点吗”。
妈妈养了一条狗走丢了,然后编剧竟然让狗找回来两分钟的时候让车撞死…太久没看国产剧竟然到了这个地步…下面还一堆水军…有点变态了啊悠着点呗各位这头妹妹找姐姐谈判,非得跟姐夫在一起,说自己更适合女主人,姐姐噼里啪啦找姐夫去打架,上来就扇人家一巴掌,姐夫一头雾水,从头到尾都没在一起过,为了打架还把女儿丢了,这一家子怎么就没一个正常人,能不能放过姐夫啊
飞北京的路上 看到的默片
bili
脆弱胆怯隐忍又真实
居然看完了,猎奇的成分更多,但也一直都很喜欢这种平平淡淡闷骚感的电影
【阿尔及利亚】从当年MIFF错过到最终完成,竟然四年了,太不容易。三个相互交叉、也同时力图一网打尽各个方面的故事串起了对这里生活的细致观察;是挣扎,也是社会期望与原则下的选择。比起几年后以更严肃话题出发、却几乎是相同结构的《无邪》,它的野心并不宏大;并且用讲述代替了观点表达。穿插于其中的歌舞虽然是对文化的生动展示,但同样让人分神,拿掉会更好。
等候鸟归来。
有各路西方前辈的痕迹,却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导演需要找到自己的voice和vision。
腾讯视频的电影名根本没找到 翻了老头妻子的作品集 半天才找到 第二段的两个人真的蛮有cp感的 第三段是什么……
喜欢第二段
三個短篇小說般淺嚐輒止,卻富有意味。作為處女作還不壞,但青澀之處也很多。奇怪的舞蹈真是夠了。#Cannes2017#
像三段日记
土地,不属于任何人👍
很喜欢这种碎片化的故事,失败的家庭,失败的爱情,痛苦的回忆......这不就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吗
很多跟车镜头,跳舞那段不太好,风格太突兀了。这是3个故事人物主角相互衔接的,挺自然的独立又可以分离。
三段故事,一段老少配,二段藕断丝连;三段不知所云。
标记这部电影时刚认识一个阿尔及利亚人不久,好奇他的国家。今天看的时候完全忘记这茬,以为是突尼斯电影。看完来mark才想起还有这出引子。
太莫名其妙了,不知道要表达什么。载前女友去嫁人的故事还有点意思,小城镇青年那种闷骚和尴尬感让人想起贾樟柯的《任逍遥》。但会跟前妻吃饭的老头和被污蔑强奸的医生的故事实在太肤浅太无聊了,有什么必要拍成影响素材啊。
没看出意思
如果结局三个故事人物的交集到一起,就是三星🌟。
吐槽一下腾讯视频的翻译,自然风光是什么鬼名字?看外网资料,说是处女作,从处女座的角度来讲,我认为是合格偏上的,起码我没有看到太明显的稚嫩痕迹。剧本可以更好,但每个人物是立得住的(第二段更有意思),每个人都在压力下生活,抗争,无果,生活要继续。第一次看阿尔巴尼亚的片子,猎奇成分多一点,总而言之,剧本还可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