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演技派中年男人撑起来的一部电影,是继去年《催眠大师》后感觉很不错的一部国产电影。
论演技觉得还是刘青云完胜了,老戏骨就是老戏骨,每个眼神每个动作都入木三分,黄晓明还是略逊些。
看这部电影前给5组发了一篇和目前幸福课相关的文章《任何一只狗都能弄崩溃》,之后看了这部电影更有同感。
其实影片中的黄晓明饰演的医生就是自己把自己弄崩溃的,不断让自己去承受压力,而且他内心超级自卑脆弱而表现出来超级自负固执,外在和内在的强烈不一致性,一旦外界压力超过他所能承受时,于是最后导致了精神分裂。
我想这部电影看后其实都可以思考下:你有没有在把自己往弄崩溃的路上逼了?
首先我要怀着激动的心情没羞没臊地赞美它。
这大概是我在夺命金和桃姐那一年之后看到的最令人惊喜的港产片,再努把力可以够一够我心中的旷世奇作《神探》。
首先,这是一部类型片,以犯罪和心理学为题材的惊悚片,惊悚片里的样板间——半吊子影迷们别拿“我一开始就猜到了医生就是精神病”或“医生精分”来说事(催眠大师也没少被人这么说),这些东西我都不用看电影光看海报就猜到了好么?
既然是类型当然难免有套路,但一部优秀的悬疑或惊悚片总会让你感觉自己猜到了what,但是仍然好奇how,甚至后来发现what也不完全如你所料,这种被抻着的观影体验才是魅力所在。
比如一开始你会以为是岳母出于报复一定会挑拨范国生再度发病大杀四方,然后你会觉得周明杰在治疗范国生的过程中自己中招,再往后你知道了哦原来范国生是周明杰精分出来的一个人格——等等,那他什么时候开始分的?
范国生存在吗?
什么时候存在着那个真实的杀妻犯,又是从哪个时间点开始作为医生的分身?
每一个桥段都似曾相识,又不容易一眼看穿,但又不会让人理解不了——我们惯常的判断总是被影片的发展不断扭折,从一个熟悉的地方到另一个熟悉的地方,但仍觉得这趟旅程是新鲜的。
然而,如果仅仅把它看做一个精分片,我觉得也未免可惜。
“医生即病人”或“每一个人都可能是精神病”是太常见的主题。
从片尾字幕来看,这片子自陈的中心思想也无非是每个人都可能遭遇精神疾病所以我们要关爱他们云云。
但我更愿意从周明杰封闭治疗范国生那段中间引申出另一层意思,即一个精神病人的反凝视。
我之所以认为这是一部优秀的电影,也正是因为它在类型片范围里交出合格答卷之外,还可以在隐喻层面发展出一些超出类型的东西。
说精神病就不能不提到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临床医学的诞生》,都已经详尽分析过疯狂或是其他越轨的行为是如何被理解、被分类、被纳入到不同的知识话语中去的。
当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岩层进行考古时,必须暂时悬置起“科学的”、“伦理的”、“法律的”判断,而是绕到这些知识外面去,以一种貌似更中立、但也更具意识形态批判锋芒的方式对待它们:把疯子当做先知、魔鬼、罪犯还是需要关爱需要治疗的病人,这些方式谁也不比谁更科学或更人性,它们只是不同而已,而我们只是处在这样的时代。
在这个时代,精神病人不承担法律责任,这是因为他们被认为不具有理性,不具有明晰的自由意志,换句话说,他们不是人。
在康德看来,自由意志是一贯性,而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是人之为人的尊严。
所以,你可以说精神病人占了法律的便宜,也可以说精神病人被剥夺了人的尊严。
他们被治疗,被测试,被要求复查,被督促吃药。
疯人古已有之,但如此这般的一个“精神病人”的主体却着实是被现代医学、法律、伦理中关于精神病的话语制造出来的。
周明杰的医生角色就是这样一个知识的权威,一个话语的制造者——当然仅在故事层面他是出于自己的执念才一再要治疗一个本不需要治疗的病人,而在隐喻的意义上,这样一个孜孜不倦、喋喋不休、过分热情、没完没了地“来,我就是要给你治疗呀”的医生正是现代精神病学制造精神病过程的拟人展现。
其实无论医学还是法律,都很难给范国生一个绝对准确的判断和处置:放他,是因为他真的好了,还是因为他仅仅不那么危险?
世上有一个真正治愈的——就是在疯人的世界走过一遭又跟它彻底一刀两断的——精神病人吗?
还是病人已经是你们制造出来的?
这不是疯了的周明杰无法正确判断病人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具体个案受歧视、不被信任的问题。
并不是因为精神病人曾经有或将来可能有病才不被信任、才被要求反复治疗,情况恰恰应该颠倒过来,精神病人被判定有病、被治疗以及所谓的康复及以后,这一切都是拜“精神病”这个概念所赐的结果。
所以周明杰一定要去治疗范国生,哪怕“康复”也仍然是精神病学中需要考察的一部分,而不是与疯狂的世界彻底切割、回归正常。
范国生也在跑步机上说出了那番经典的话:我已经康复了你们为什么不相信我,我是不是要做一个假装的疯子、隐藏的康复者你才满意?
这是一个悖论:精神病学到底要不要治好病人?
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当然是,但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康复,而从哲学层面上更是恰恰相反——是这套话语制造精神病,是我们的文明需要精神病作为他者和阴影,是我们制造他们、再排斥它们以确证自身。
但与众不同的是,作为一个逆天的极品精神病,范国生说破了这一点,这也就意味着他或多或少地意识到了这个机制的奥秘,所以从这个时刻开始,我们已经可以说,这样一个被知识话语塑造的精神病主体开始了他的反凝视。
他开始拒绝吃药。
这个拒绝可不是一般精神病的拒绝——又是一个不可证伪的死循环:医生告诉你,你脑子坏了是无法判断自己有没有病的,而你若觉得自己没病,这种“抗拒”恰恰是有病的表现。
可是范国生不吃药,并不基于“我好了我没病我不需要吃药”这种理由,而是彻底拒绝精神病话语的规训方式:没有治疗,没有药物,没有测试,我压根就不在乎我是个什么人或者你们把我当什么人,精神病人还是正常人,不管你相不相信我好了,我就是这样了,我拒绝分类,我拒绝继续遵从你们塑造我的那一套手段——要吃药你自己吃!
是的,吃药,就是你规训我的方式,我就是因为吃药才无法病愈,才无法彻底脱离“精神病人”这个范畴,现在我不玩了,我看出来了,可你呢?
你还没看透“吃药”的意义吗?
你还天真地以为这是个科学的治疗方式并且你想把我治好吧?
在这一刻,病人主体似乎有机会冲破塑造他的知识话语,福柯附体般反过来掀翻尚未自觉的知识权威。
他不再需要证明自己有病没病,他也未必能彻底抹除疯癫和正常的界限、未必需要彻底砸碎现代精神病学的知识话语,但是他,一个被建构的精神病,只需指出,这不是自然,不是科学,这不过是套话语,就足够实现反凝视了。
在封闭治疗的前一半时间,我可以猜到周明杰发疯,但还并不能猜到范国生是他的幻觉;而且,我甚至认为他不是幻觉还更好,医生和病人,两人实实在在、酣畅淋漓地大撕一场不是更妙?
不是更能凸显反凝视的主题?
接下来的发展让我有点小小失望:病人成了幻觉,医生是在自己治疗自己。
但再继续,我又可以延续我的分析了:雨夜大巴是分界点,那时候彻底康复了的范国生选择自首,也是在那时候另一个范国生便是周明杰的幻觉。
范国生的悲剧性在于,他很清楚自己好了,但也很清楚自己完了,他永远不可能回归正常人、理性人的世界,一朝为精神病,终身最多是个康复了的精神病。
而真正实现了反凝视的(准确地说实现了一半)是作为幻觉的范国生,也就是周明杰医生自己。
让我们回到那个原初创伤的场景。
其实很难说他的精神分裂症是实实在在的生理的遗传,还是他自我压抑的结果:他有过那样的创伤,学医后又得知遗传的理论,因此压抑创伤、害怕得病,这一行为本身就成了致病的来源——又是一个循环的悖论。
他的同行事后都认为,他若早点敞开自己也不至于如此下场;他自己又何尝不知道——是分身范国生交给他那份母亲的材料的啊。
周明杰完全了解这悖谬的病因,他又在分裂当中经历了医生和病人、治疗和抗拒,其实是他洞悉了精神病话语的秘密,所以最后他可以放下这套武器,抹除这条界线:范国生:你相信我真的好了吗?
周明杰:我相信。
这一刻,周明杰的相信不是基于医学的判断,不是疾病/康复的划分,也不是简单的同病相怜,而是他能够真正站到精神病学之外,对一个活生生个体进行理解和判断。
但在别人眼中,这两个都是精神病啊。
到底,医生和病人,疯癫与理性的和解可能吗?
我依稀还记得村上春树在挪威森林是怎样描写精神疾患的:好像一只拧紧了发条的闹钟,突然有一天最关键的那个部分砰一下飞了,一切就都崩溃了。
很多好的电影其实都在探讨救赎和人生,《暴疯语》也是,但是这部电影将触角伸到了人们最为忌惮甚至恐惧的人群:精神病患者。
我们这些正常人,习惯地叫他们:疯子。
这部电影前1/3是属于刘青云(饰演范国生)的,果然演所谓的疯子是很抓人的选择。
后面则是属于黄晓明(饰演周明杰)的,同样,因为疯狂。
然而,这何尝不是源自我们对“疯子”近乎残忍的好奇。
生活的变故让范国生在完全分裂的状态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周明杰则靠着自己力量治好了他。
然而范国生说,我根本就不该出院,良心与爱让清醒的他面对不仅仅是岳母的骚扰,更是内心的挣扎。
而这一切带给周明杰的,则是对于自己的怀疑、否定,直到崩溃。
之前看过的朋友说,这虽然是一部略压抑的电影、却依然充满了正能量,现在看来,这种救赎是来自于人物对自己不屈不挠的救赎。
甚至范国生一度的轻生,其实也是想为当初自己的行为赎罪。
而在密室里挣扎的周明杰,又何尝不想救赎自己,即使他自负固执,即使他内心深处还藏着恐惧和埋怨。
我们都有病,区别只在于,谁会选择面对,谁在崩溃中自毁。
很喜欢结尾,安静坐着的晓明单纯又有几分沧桑的释然,青云大哥虽然坐在牢房里但依然放松的姿态。
从形式上,他们确实被困在了一个地方,但是他们的心已经自由了。
心安即放下,不在于你到底在哪,到底去过多少地方。
以及,这部戏让我非常有底气好好地赞一下黄晓明的演技——如果说演绎中国合伙人里的成东青,黄晓明还可以稍微偷懒地用萌萌哒的表情去掩饰偶尔的功力不足,那么这次饰演这样一个层层递进逐渐疯狂的角色,他绝对已经hold住了需要的度。
毕竟能在后半段让老牌影帝刘青云变成配角可不是一般男演员可以做到的。
如果你没有生理反应到就看到吴彦祖的帅就捧心不能自已、一看到黄晓明的帅就想戳瞎双眼要死要活,那么可以好好看看在密室中导演直接推到脸上的特写,我看到的不是快要破屏的颜值,而是在那种惊心动魄的英俊中写满的危险味道,有一种因为太过完美所以随时会崩塌的预兆,就像你眼看着一架做工完美的弓,弦已被拉满,下一秒立刻就会因为断裂而分崩离析。
我曾经一度担心的他因为塑造崩溃情节、五官过分扭曲而带来的违和感或者过头也没有出现。
当粉丝这年头没人权,但是我还是要说:这一次,黄晓明的会演戏跟他的颜值成正比了。
电视上碰巧看到电影《暴疯语》结尾,被震撼了,感觉就像《国王的演讲》。
精神病医生最终承认了自己藏了20多年的秘密——自己是遗传的精神病患者。
患了精神病并没有什么羞耻的,可羞耻的是社会上对正常,完美的追求,对不正常的嘲笑、贬低。
如果我们可以容忍不正常,不完美,允许别人和自己不同,对自己也能释然,放松了——不会一直掩藏着自己的缺点,乃至酿成电影上那样极端的悲剧。
他人死亡的悲剧和极力痛苦地掩藏真实自己悲剧。
电影最后字幕也很好,我们总是认为自己很强大,可以控制人生的一切,但是在人生的暴风雨前,我们就是一粒沙子,是没有力量的。
承认、允许自己的弱小与无力是更符合事实的态度,也是唯一让自己轻松、快乐的态度。
《暴疯语》。
我先看了几篇影评,一帮人骂黄晓萌演技不行,另一帮人夸他演得很好,我本来不是冲他去的,我是冲着刘青云去的,影评搞得我后来都在看黄晓萌了。
眼见为实么。
这部片子还没上档之前,我很自信地觉得,演得好不好,我一看就知道。
但是我现在要说,这部电影让我思考的,不是演技。
它,让我反观影评。
一样的画面,为什么有人骂他演得差,有的人却捧上天。
最终我通过《暴疯语》画面,看到的不是黄晓萌的演技好不好,而是,如果你觉得他演得好,那说明,你是导演的话,你也会喊他照那样演;如果你自己是演员的话,你自己会选择这样演,并且,出来的效果能令你自己惊喜。
但,如果我是导演,我不会让他那样演,所以出来这个效果,我不喜欢,并不能证明黄晓萌演技不行,只能说明,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演法而已。
哪怕演的只是单一角色,这个角色在不同阶段的表现,根本也不一样,这个是已知。
求,黄晓萌演了那哪几个阶段,刘青云又演了哪几个。
简答小萌:正常医生,不正常医生,治愈中医生云哥:精分患儿,康复患儿,正常人嫌疑犯,小萌幻想中的抗拒治疗的病人(此处还得细分),正常人囚犯。
可能还不只是这几个,但是至少也得这么多个吧。
加点的方式不同,导致属性不同,云哥这5套完全不同的属性,不管从数量的多少上看,还是识别度的清晰与否上看,真的比小萌稍胜一筹。
然后,来细分“杂物房里的幻想中的云哥” 。
幻影一号,陪玩时期。
要演出“病态医生的幻想中的云哥”,首先要了解小萌这个医生,因为,这个“幻影”,很大程度上,带着幻想者本人的个人色彩。
于是,云哥还要先研究小萌演的这个医生的言语风格,带上小萌医生的自负的个性,和“医生不承认自己有病”的病态的固执,演一个长着范国生的脸的小萌医生。
这还是云哥前半部分的“幻影”,后半部分的幻影又不能这么演了,因为,后半部分的幻影,要帮幻想者本人治病,而不只是拒绝治疗。
幻影二号,逆袭时期。
到这边,云哥要演的,是医生幻想中的“要帮医生治病的病人”。
他作为一个医生,幻想出一个人要帮他治病,那个人帮他治病的方式也是他幻想出来的,于是,这个人必须是冷静、专业、客观的正常人,于是,这个“正常人”事实上是小萌自己正常的时候的状态。
云哥这个时候是在演正常的小萌医生,他的属性点,要从“正常医生”那边借鉴加点方式,于是我们云哥又挨去揣摩小萌这个人,这个人演的这个医生,正常的时候帮人家治病是怎么演的。
可以说,小萌做得到的,云哥分分钟也做得到。
幻影三号,“我帮你杀” 。
这个时候,云哥要演的是小萌医生一直压抑在心的魔性,小萌本来就想杀的那些人,他幻想中的云哥都去替他杀,这里,云哥要演一个“小萌他自己都不用演的阴暗面”,这一面,在借用“云哥幻影”展现出来之前,小萌医生从未展现过,这时候反而释放了云哥自己的演技水准,他终于不用先去参考小萌本人的演技水准了。
然后小萌去阻止自己的阴暗面杀人,云哥只要一直让他拦不住,就行了。
幻影比幻想者本人自然了不知道多少个度,我当时还想问,黄晓萌这个医生这么作,他的幻想中的人,为神马这么自然。
后来我想通了,那就是,云哥在演不是幻影的部分的时候,更加自然,也就是说,他其实,已经参考了黄晓萌作作的演法的加点方式,他最作,最多就那样。。。。。。。。
于是现在来说真正超神的真身范国生。
精分患儿。
范国生一开头就是漂亮的精分,那种表情,在街上你是看得到的。
精分不是简单的外观表现异常,而是,做的事情,前后逻辑不通。
也就是说,哪怕你在那边瞪大眼睛、动不动发抖,只要你做的事情没有逻辑不通,你也可能是只是肌肉有病,不是精分。
这就为什么,我很讨厌,演精分就把眼睛瞪到自己看过去都觉得有病的那个形状,的这种演法。
简单来说,精分大概是两种情况。
一,现实的情况,你看到,人家也看到,但是你不能正确识别出来,原因很多,有可能是有一点幻觉干扰,这个情况是“现实到你,不通顺”;二,你自己想做的事情,并没有按照你的本意做出来,例如,想走上楼但是你走下楼了,这个是“你到现实,不通顺”。
我也读书少,专业知识为零,但是你如果看不懂我说什么,就去看范国生。
他演得简直是精分中的天然分,和后面小萌精分那种“怕你看不出来他精分”的演发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康复患儿。
这个阶段,云哥并没有力图表现出绝对的正常,你再怎么康复,别人说到你的时候,也还是说“已经康复了的病人”。
他康复后,不会给你一种,和康复前判若两人的感觉,不可能立马变回青春阳光了吧,但是,你能轻易看出来这个人完全康复了!
哪怕他还是会对过去犯下的错误感到很抱歉,很悔恨,很难过,但是,这个是正常人的情感,谁都有,而且情绪波动在正常范围内,这个就是云哥他自己拿捏的地方了,这个点怎么加的,我反正看不出来。
正常人嫌疑犯。
出事之后到自首之夜。
这个时候,是个人都会紧张,这个时候我们先看到的,是“幻影号外”之“我不自首”。
云哥在这个地方,要先演小萌幻想中“不自首不吃药还好意思抓住医生的衣领喊人家负责”的幻影。
这个时候云哥的演技突然变得很廉价,我不是马后炮,我还以为这个片子欠他工钱了,后来很开心地知道这个是在演小萌的幻觉,难怪,他真的有参考小萌本人的演技水准 。
然后,我们看到真相,是一个正常的、犯了事的人,在听到医生说“你去自首吧”之后,低头想了想,点点头。
真身范国生已经是正常人,他有良知并且自己能意识到,他当然会答应去自首,这个时候的演技又浑然天成了,果然只要不参考小萌的水准,云哥自己分分钟超神。
此时,小萌突然要开始演精分了,小萌搏老命演“不正常”的时候,范国生作为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莽夫,不可能知道小萌在他面前发病了,他还以为小萌在跟他商量,他也很诚恳地跟小萌商量,演的真的是一个又笨又正常的范国生,跟小萌幻想中“又精明又暴力的范国生”完全不一样。
正常人囚犯。
他问了大家特别想问的问题,“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在你的幻想里竟然是那样的人”。
说到这里,我真的很想摸摸范国生的头说,他幻觉中的不是你,是带着你的面具的他自己。
好吧,小萌医生他自己有精分嘛,而他自己又抗拒承认那个精分的人是自己,所以,给自己套上了另一个他认为是精分的人的脸,然后他认为范国生还是有精分,那他就是用范国生的脸嘛,说到底范国生也是躺枪。
显然,范国生自己也很清楚这个事实,他介意的是,“你居然潜意识上认为我还没康复,还是个精分,是不是,不管我再怎么康复,你看我的眼光,都还是看精分的眼光”。
范国生作为正常人囚犯,也不是完全的傻叉,他知道他该计较什么。
就跟你现在做春梦还用苍井空一样,人家空姐早就不是那样了好吗。
为了再升华一下主题,范国生又问了一个关键性的问题“那么,医生,你现在看到我,还觉得我有病吗”,正在治疗中的小萌医生说“没有”,范国生说“谢谢你”。
就为了你这个公平看待的眼光,特地从监狱跑到疗养院去看望昔日的医生,正常人囚犯范国生也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要是再细分,云哥的加点设置还不止这五套,但,至少这五套每一套都有很强的辨识度,同时,由于是同一个角色,又不能完全不像同一个人,哎哟,人家果然是。。。。。。。。。。
有剧透慎入。
本剧主打心里悬疑,有些类似去年同期上映的《催眠大师》,宣传时刘青云说自己负责颜值,黄晓明负责演技,听起来有些玩笑话,但看后倒也没错。
作为老戏骨,刘青云已经做到了“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水准,任何角色他都是手到擒来,很好的融入角色,范国生又为他增加了一个银幕形象。
长期被人只会耍酷犯二的教主还在朝“手中有剑,心中有剑”的努力,从影片上看他确实为本片应该下了不少功夫,也应该是揣摩过角色,琢磨过表演,可惜用力过猛,所以处处强调要体现演技,反倒让人觉得很别扭。
或许本片换成别的同等级的演员,对手戏的精彩程度会更上一个台阶。
回到本剧,似乎一切雨过天晴,黄晓明正视自己的疾病,刘青云在狱中为自己的过往赎罪,但是几个重要配角的去向却让人疑窦重重。
这里开一下脑洞,过度解读一下本片。
1.雷医生(方中信饰)作为老院长很多年的朋友(寄望乌龟可见),他是相当有可能知道周医生的过往,虽然医生要为患者保密,但周医生严格上来说仅算是遗孤。
从头至尾的参与了整个事情,刚开始院长亲自说他是要退休的最后似乎当上了院长,中间他在警察来的时候尚还知道去会议室掩人耳目,以他的身份完全可以私下里去给出建议,而且也没必要带上王恩妮,另外在食堂里却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却似乎是在告诉所有人周医生出问题了。
最后连女友都不知道他在哪里,他却能认为周医生在院长留下的物业里,本也说得通,周的女友接了电话后他还说了句“一定在那里”就显得有些欲盖弥彰了。
2.岳母(鲍起静饰)老太太的眼神才是最让人冒冷汗的地方,也是主打惊悚的本片最惊悚的事情。
他一直耐心的观察着范国生和周医生,也一直谋划着报复,无论是装疯送汤,还是没事去敲门,都无疑实在让范国生不能很快融入新生活。
最后坟墓前的自白则直接推动剧情急转直下。
最后痴痴看着小孩,或许她疯了,因为他也有分裂症的第一表现:抗拒,自述自己不会疯。
或许她没疯,否则也不会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质问。
反倒是那个吸毒者是谁杀的没那么重要,就像范国生说的,谁会相信,对于范大概是赎罪也是发现自己确实无法再融入社会(类似于片头自杀的老病人),对于官方也是防止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毕竟一个公开的康复者总还是让人不放心,剧中也有所表现,后来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案子都被扣在了范国生头上那么完全有这样的可能,雷医生和岳父里应外合的,故布疑阵,分别除掉各自的目标。
看起来脑洞仅限于此,但是不要忽略了一个小细节,在周医生最意气风发接任院长的时候,一个关于一季度药品有问题全部回收的事情,那么范国生真的病好了吗?
是不是岳母的确早就疯了,其它的东西全是来自他的臆想。
言归正传,隐藏的病人和康复的患者,到底该怎么选择,我们需要怎么样的选择,这是导演抛出来的问题,也是每个人值得深思的地方。
进电影院之前在微信朋友圈了发了几张要看《暴疯语》的照片。
看完电影出来,发现大家纷纷留言问怎么样?
因为宣传方说是烧脑电影我的统一回复是:挺好看的,值得一看。
这些年来难得的靠演技和剧情吸引观众的好电影。
黄晓明由花瓶男变身为演技派,可以和刘青云演对手戏,演技旗鼓相当,让我比较意外。
回想起前不久看过大烂片《白发魔女传》之后,再来看黄晓明的《暴疯语》,其实晓明的演技真的是很有进步啊!
黄晓明在这部电影里的表演却是是可圈可点的。
刘青云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我一直把他当做实力演技派,当年和刘德华的《暗战》是我认为香港电影里面警匪智力片的经典代表作!
监制 尔冬升,最难忘的是他拍的《旺角黑夜》,我是通过那部电影喜欢上了吴彦祖,认可了张柏芝的演技。
导演 李光耀,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恰逢 新加坡国父 李光耀 逝世,所以,当电影结束之后,出现导演 李光耀 后,感觉有点怪怪的。
说一下电影情节,其实比目前大多数的电影来说,是用心之作吧,但是烧脑还真是算不算。
看着看着我就想起了《催眠大师》不得不说里面有他的影子,又想起了《致命ID》,目前国内还没有看到那么好看的精神分裂的电影,《暴疯语》和《致命ID》根本不是一个水平档次的。
更不要说什么《搏击俱乐部》《黑天鹅》之类的了。
所以说,我认为算不上是烧脑电影。
不过国产电影能拍出这个水平已经是不错了,值得赞扬和鼓励!
文/梦里诗书以精神题材为切入,悬疑玩的高深与否,直接决定了电影的输赢成败,《暴疯语》作为香港新锐导演李光耀的首秀,在画面构成与光线调度上虽尚有中肯把控,可反转包袱的乏善可陈,本喻突显人物张力的台词却反笑了场,如神经疯语般是该吃药了。
能自圆其说的故事并不代表是一部好悬疑片,当电影过半黄晓明饰演的主治医生周明杰种种生硬的反常举动,已然令人猜透了剧情走向,《暴疯语》看似精心营造的铺垫,实质过早就以泄光了结局的底,难令人有如《禁闭岛》般将悬与疑维系到最后一刻的惊悚,而《暴疯语》能算上惊悚的并不是剧情玩的多么漂亮,却是依靠刻意的阴暗色调与鲍起静的不经意间出现,其金马最佳女配的提名确是实质名归,只可叹这条压抑不疯魔的岳母辅线中途断篇,起静婆婆莫名就领了盒饭。
刘青云通过几部此番神经质类型片的磨练,对于角色把控亦然轻车熟路,但他对范国生这个人物主场演绎更多在于前半部,后截则过于平实,《暴疯语》所聚焦并不是如何治疗深陷杀妻失子梦魇的范国生,电影仅用一行简短的“三年后”字幕便跳过了此节,黄晓明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主演,因压力过大而导致的精神失常,臆想的对决桥段和自我治疗,浅显的立意角度实则以和最后延伸的字幕主题背道而驰,精神科医生掩盖了误杀的罪恶,病人顶缸在牢狱中了此残生,这算哪门子的温情回归?!
一种全新的悬疑惊悚荒诞喜剧在一场《暴疯语》里得以诞生,黄晓明在电影中的自我定义是我很帅我很牛我还很高深,这种浮夸感在前半段对于一个自负的精神科医生来说倒也契合,但在后半段电影预以最为精彩与范国生的臆想对决上,则使该片出戏连连,明明黄晓明此处并未有一丝的搞笑,而是正儿八经的制造悬念,但暗合那如神般的台词设计“你该吃药了”,“你才该吃药了”,营造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喜剧氛围,前半段苦心铺垫的剧情架构在此开始崩塌,电影也走向了无法挽回的败笔。
电影节奏把控难以收放自如的稚嫩是多角度的,无论是主线还是辅线,立意还是人设皆难如人意,这是单靠画面制作精良的小成所难挽,走心范的悬疑惊悚要么是佳作,要么是渣作,没有中间项,还是吃颗药,好好拍常规片才好。
百年前就有一个先锋话剧,剧情很简单,一个人搬家,不断的搬上来各种家具,最终把舞台全部占满,人被困在家具堆里无法抽身。
这是最早的关于人类和物质的预言。
在现今这个被物欲充斥的社会里,人们也被淹没在无穷无尽的压力中,各种现代城市病、双重人格、失眠焦虑、强迫症、妄想狂随之而来。
《暴疯语》便是将视线投到了精神病患者的身上,无论是经历了丧子之痛而导致精神分裂的范国生(刘青云饰),还是担负着巨大舆论压力的青年医生周明杰(黄晓明饰),在他们身上,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影子,如同周明杰在自己的臆想中看到了范国生一样,每个人都多少承受着不同的压力。
从电影的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关于疯子的暴力故事,在光线与构图上,导演很好地打造了惊悚的效果,但影片最大的看头还是刘青云与黄晓明的对手戏,周明杰隐瞒了母亲精神病的秘密,承受着范国生给自己带来的舆论压力,不敢对女朋友讲出实情,在他给范国生治疗的过程中,他在幻想中分裂了,幻想中的范国生帮他杀了院长,母亲,在范国生要伤害宝儿的时候,他终于觉醒了,实现了自我救赎。
打破镜中的自己,发觉范国生其实是自己臆想出来的人格,完成了他在另一个人格中完成不了的事。
最古老的人类天性里就有喜欢表演他人的天性,当人类发展到白热化的文明程度的时候,巨大的压力与克制使得这种天性以病态的形式被人们认识。
结尾处范国生问周明杰,“为什么在你的幻想中,我就是这样一个人?
”周明杰说,大概他和别人一样,都对他存着偏见。
在生活中,人类大都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精神病患者,但其实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像周明杰一样,本身就已在巨大的压力下压抑变形。
影片在我们的精神上下了一场暴风雨,面对不可逃避的情绪失控,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放下执念,接受生活的不完美。
如同片尾曲中所唱的,“再委屈不过是一段插曲,眼前的暴风雨再无情的都会过去……”
刘影帝和黄内增的对戏本身就是个卖点,比起看演技,看热闹的心态会更多一些。
然而一部《暴风雨》之后,我开始思考,自己是不是神经病。
“你的大脑会失去正确的判断,你认为对的东西不一定是对的”。
一个人的经验和阅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有可能就是病根。
机缘巧合,看完这部电影之后就跟个朋友在水池边谈论起“人生”这种走不出俗套的话题。
四周黑幽幽,依稀泛着灯光,远处是一栋写字楼,某个楼层亮着灯,里面的某些人为了理想或者生存在继续坚守着。
眼前的水面很清澈,点点的光亮无法照亮视野,却在水底的另一个世界里投影出相同的光景。
她说我是个偏执的人,会以过去的伤痛来揣度现在的人生,终究是在给自己找苦恼。
我认为我不是这样的人,想说服她不是这个样子的,却突然止住了。
影片里妈妈带着儿子去看心理医生,“我儿子最近老是一个人说话,他说他周围有好多人,我不敢让他上学了,怕他吓到其他的孩子们,也有人建议我去找大仙看看,但我不相信这些邪门的东西,医生你一定要帮帮我儿子”,医生说我要单独跟你儿子谈谈,请你回避一下。
妈妈走出病房,医生对儿子说“你妈妈病了你知道吗,你要好好照顾好妈妈”。
到此处就突然心里一颤,到底谁是患者,如果没有医生,就永远不知道结果。
所以我打消了说服朋友的念头,也许本就是我病了,只是自己看不清罢了。
影片最后来了个大翻转,一切都是虚构。
黄内增想治好的刘影帝本身就不存在,他内心深处想要治好的是自己,一个人上演了复杂的内心戏。
到了这一步,作为观众我也坐不住了。
如此说来这些年我是否也是虚构,虚构的如此真实却又记不住细节。
我其实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过客,没有开心的往事也没有忘不掉的阴影而只是坐在这里一篇又一篇的记录根本不存在的生活。
猛一抬头,灯光略刺眼。
唯一能看清的就是右下角的时间,也许明天早上就能用事实证明,晚睡真的会让人精神恍惚。
清明刚过,吃好,喝好,走好。
晚安
悬疑片拍到这么闷也是够了,真的不可理喻。
全场充满了情侣们的欢声笑语,氛围异常的其乐融融。有男生撒娇的说害怕往女生肩头靠,有女生大声神准推断下一场景,我硬撑着没有睡去,想着黄小哥到底怎么得罪化妆师了,还有一会儿的香辣蟹到底好吃不好吃。
本来想这个角色古天乐演好一点的 后来觉得还是教主吧 教主一出来就像个神经病!
没有金刚钻,别拍惊悚悬疑片。
神经病。
关于精神分裂的电影,很棒。
到底谁是医生,谁是病人,这个问题经常出现在反转剧情中。演员挺用力,氛围很阴森。
对于一个新人导演,这个电影足够说服我
给刘青云点32万个赞 鲍起静是气氛大师 黄晓明拉低了整体分数 精分题材易玩火自焚 导演可歌可泣 想要拿下悬疑片还是要多积累
什么玩意!
拜托你们可不可以给国产悬疑一个机会?拜托你们可不可以给霸道总裁黄晓明一个机会?固然国产悬疑一直都很烂,固然黄晓明霸道总裁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凭心而论,这部电影竟然是国产悬疑唯一一部让我坚持看完的,而且竟然可以给三星。黄晓明的演技比我想象中好多了,三颗星其中一颗送给黄晓明。
蚀人心的永远是自己的执念和回忆!有时候只能自己拯救自己战胜自己!
飞机上看的吓得我想开窗户跳下去
第一次觉得黄晓明帅。其实到中间部分的时候已经很明显是周精神分裂。最后那段真的非常精彩!镜子那段是最爱。
难道就没有人觉得是小明装神经病逃避坐牢么......
在今年的香港电影金像奖中 鲍起静和刘青云都因为此片被提名(刘青云得奖在窃听3)故此提前对本片有了些期待 确实 直到片名出来之前拍得都不错 黄晓明一出现剧情线也跟着完蛋了 并不是演员的错 拍得太糟 黄的线披露过早 鲍的线莫名其妙掐了 高潮部分毫无力度 结局像个笑话 还不如魔警 起码张家辉够吓人
各种失控啊……表演、节奏、风格、故事的问题都一堆。把悬疑和恐怖揉到一起挖掘精神病人的世界本是可取的,但你不能总是一惊一乍的啊。影片聚焦精神病人,不等于你要把片子拍成神经病……黄晓明的表演差到让人害羞……完全不对路,格格不入,且造型太丑…
上升到一个层次了
该吃药了。
比较有突破,虽然有些不温不火,但总比矫情做作的骗钱片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