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日在B站看视频看到了德惠翁主的介绍,然后查到这部片子。
许秦豪是拍爱情片出身,电影也美化了历史,尤其是虚构的男主金章汉,完全变成了护花使者,而实际上真实的历史是相当悲惨的。
德惠翁主高宗国王一生除闵妃(明成皇后)外,先后有六个获得正式名号的妻子。
自从严妃1911年去世后,他便移情梁姓尚宫。
1912年5月25日,梁生一女,即高宗惟一女儿德惠。
此前高宗曾经有过几个女儿,但都幼年夭折。
依制,德惠作为国王庶女称翁主。
1925年,年仅13岁的德惠被送往日本。
1925年3月30日她到达东京时, 其兄的日本妻子方子到车站去迎接。
第一次见面,方子不禁为她的憔悴大吃一惊。
直到60多年以后方子回忆起当时见面的情景时,仍对她当时那对忧伤的眼睛刻骨铭心。
虽然当时她仍是一个童稚未脱的孩子,但当方子对其旅途劳顿表示问候时,只见她默不作声,脸上毫无表情,只是深深地垂下她长长的睫毛,把那双过于成人化的、无底深渊似的眼睛埋了起来。
李垠夫妇原想在德惠入学以后仍然让她住在李垠处,以便早晚有所照应,但遭到日本方面一口回绝。
1929年5月30日,德惠得到生母梁贵人病逝的消息。
她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数日未出。
日本人开恩准她回国参加母亲葬仪,但15天后她就被匆匆送回日本。
虽然仅仅15天,但李垠夫妇再见到她时,已产生了一种近似恐怖的不安。
因为她此时削瘦异常,几近脱相,面色惨白,没有一点青春少女的生气。
更使他们吃惊的是,她除去沉默无语以外,脸上竟看不到任何表情,既无泪水,也无悲伤,眼睛里有的只是冷漠和茫然。
不久后医生们得出结论,德惠患了一种神经性疾病,且病情迅速恶化。
见已无法继续学业,日本人把她送到了李垠处。
她整天不吃不喝,死一样地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有时她会像夜游症患者一样在夜里走到院子里东走西串。
后来她被确诊患了“早发性痴呆症”。
就在德惠患病最为严重的1930年秋天,日本当局决定了她的婚姻大事。
他们为她选择的夫婿是日本对马岛藩主的儿子,名叫宗武志。
李垠对这个决定感到愤怒,因为在他看来,当前妹妹最要紧的事是治病,而不是结婚。
何况,在她患病之前她曾向哥哥表达过自己的愿望,这就是学校毕业后返回朝鲜,在那里当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祖国过平民生活。
但妹妹的事情李垠说了不算。
1931年5月,年已19岁的德惠病情有了好转,她的意识有所恢复,对人已可以分辨你我,食欲也有改善。
有时她甚至对人说几句话。
日本人见此又为其婚事忙起来。
她被告知,这年5月8日已被确定为她结婚的日子。
一听此言,她立即犯病。
一连四天颗粒不进,滴水不沾,一动不动地呆坐流泪。
即使如此,吉日一到她还是被罩上了婚纱。
1933年8月14日,德惠生下一女。
此后她的病情时好时坏,医院便成了她的日常居所。
德惠在病床上神情恍惚,外部世界已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日本挑起了侵华战争,旋即败亡投降。
她的祖国被南北分裂,随后发生同族相残的战争。
1953年,在她神志不清状态中,她被安排离婚了,她被抛弃了。
她的女儿后入明治大学读书,毕业后嫁给一个日本男人。
电影中说的是后来自杀了。
也有种说法是继而离家出走,杳无音讯。
德惠离婚后一直住在松泽医院。
这是日本一家很著名的精神病专科医院。
她的病情每况愈下,最后完全失去意识。
这家医院的院长对德惠的悲剧深表同情,对她的照顾也很周到,这样,才使她的生命延续下来。
1961年5月韩国发生军事政变,政治强人朴正熙手握大权后于这年11月出访美国。
路经东京时他会见了李垠夫人李方子。
当李方子向他说起德惠的悲惨处境时,朴正熙吃惊地问道:“德惠是谁?
”朴正熙完全不知道德惠此人。
当李方子向他介绍了德惠的身世和经历后,朴正熙眼圈湿润地说:“她的处境太悲惨了,要尽快让她回到祖国。
” 朴灿珠携其次子李淙专程赴日本接她。
1月26日,她终于要返回离别38年的祖国了。
这天,在人们的搀扶下她步入东京羽田机场时,有10多位30年前与她同在学习院学习的童年伙伴前来送行。
他们把一束鲜花放在她的怀里,挥泪告别,但她目光呆痴,面无表情,说不出一句话,甚至连当前这一场面意味着什么也全然不知。
对于德惠终于返回汉城,最为高兴的莫于过纯宗的遗孀尹大妃和云岘宫的兴王妃。
但是,她们很长时间接受不了这样一个事实:记忆中那个伶俐欢快的小女孩,怎么会变成了这样一个呆傻的老妇人了呢?
对这件事最为痛心的是德惠幼年时的乳母卞氏。
此时她还活着,年已71岁,但当年怀里的德惠翁主的影像仍然历历在目。
因此,当飞机在汉城金浦机场停稳时,她竟冲上去失声大哭起来。
德惠被径直送往汉城大学附属医院,乳母卞氏自然成了全天候的护士。
也许是亲情暖热了她结冰的心,住院后不久德惠竟然神志清醒起来。
又过了些日子,她竟然能够用幼年时学得的朝鲜文分别给尹大妃和英亲王李垠各写了一封简短的问候信,这真算是一个人间奇迹。
再后来她病情稳定下来,出院住进了昔日王宫一隅的乐善斋,与尹大妃为伴。
1989年4月21日,德惠去世,享年77岁。
德惠的悲催主要在于她的病,不过病也是因为环境所致。
实际上也没有金章汉这样好的护花使者。
李垠英亲王李垠(1897-1970),德惠的哥哥。
高宗第三子,1907年,日本朝鲜统监伊藤博文以“皇太子需要摆脱宫人影响,跟从帝师学习帝王之道”为名,将其带到日本,送入贵族学校。
韩国人民普遍认为,年幼的皇太子是被作为人质带去的。
李垠到达日本后,当时的明治天皇对他十分喜爱。
日韩合并后不久,就封李坧为陆军大将,世子李垠为步兵中尉,李坧的弟弟李堈公则受封陆军中将,还都配置了韩国人担任的御付武官。
李坧、李堈的大将、中将自然只是礼节性的,但王世子李垠和李堈的儿子李键、李鍝两公则是实实在在和皇族一样接受军校教育,走向了日军将校之路。
1917年,当时任日本首相的第一任朝鲜总督寺内正毅为李垠挑选了梨本宫守正王的女儿方子为李垠未婚妻。
方子本来是作为裕仁天皇太子妃的人选,但是由于阴谋被诊断为不孕,所以被指给了李垠。
方子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还休克了过去。
但是结婚后第二年方子就生了孩子,当时诊断的太医畏罪自杀。
方子为人贤淑,从结婚那天起,她便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李方子”,把自己看作是朝鲜王子的发妻。
因此,他们婚后生活是和睦的,这使从小便失去家庭温暖的李垠深感欣慰。
李垠夫妇携幼子回朝鲜省亲,然而离开的最后一天婴儿被毒杀而亡。
有人说,朝鲜王室憎恨这个有着一半日本血统的王室新成员;也有人说,这与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继承权的暗斗有关。
李方子悲恸欲绝。
她暗下决心,假如上天仍能赐她一子,她发誓在儿子成人之前,绝不让他踏上朝鲜的土地。
李垠历任陆士教官、近卫步兵第二旅团长、留守第四师团长,到昭和十六年七月终于当上了宇都宫第五十一师团的师团长。
八月,出征满洲,不过只干了四个月就被转到教育总监部,在同美英开战前回到了日本。
顺便一提,昭和十七年秋,第五十一师团从中国大陆转战新几内亚,死伤惨重。
战败那会,李王担任军事参议官,此前两年则是第一航空军的司令官。
日本投降,1945年11月29日,日本天皇裕仁召开御前会议,宣布由于盟军总司令部的命令,除了天皇的弟弟秩父宫、高松宫、三笠宫之外,其他的12家皇族成员:闲院宫、伏见宫、东伏见宫、贺阳宫、久迩宫、东久迩宫、梨本宫、朝香宫、山阶宫、北白川宫、竹田宫、昌德宫全部降为平民。
李垠自此被取消日本皇族身份。
李垠在法律上由王族降为平民。
随后,李垠到美国占领军的军政厅登记为“在日韩国人”,李方子一并作了同样登记。
他想返回韩国,但是由于国内民族主义及共和主义力量的反对,李承晚总统因政治理由拒绝其回国。
李承晚担心,李王室正统继承人回国有可能拥有太多的拥护者,这会对新贵的权势构成威胁。
同时,在大韩民国成立之后,被视为韩奸的李王家族在韩国的财产大部被没收,在北朝鲜的王室财产更是早被没收一空。
在日本的财产也因盟总对日本皇族、贵族和财阀征收巨额财产税而几乎丧失殆尽,在东京纪尾井坂的府邸也因财产税而被迫出卖(后成为东京王子饭店),电影中重要场景。
他生在王族,长大从军,没有生存技能,也没有真正的朋友。
他彻底孤立无援。
他开始以典当旧物过生活。
汽车、家俱、房子,甚至他最喜欢的兰花、珍藏多年的传家宝皇后大礼服也先后被卖掉了。
李垠夫妇只能以蘑菇度日。
1950年,其独子李玖自费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留学,1957年毕业前夕,李垠夫妇多方凑了盘缠去美国看望儿子,在纽约郊外的公寓里生活了两年。
这是李垠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返回日本时,李垠夫妇为机票款无着而焦急,后来一位日本电影发行商资助5000美元,夫妇二人方算归期可定,不过,这时李垠却突患脑溢血被送进了医院。
东京对他来说是爱恨交加的地方。
穷困潦倒不免焦急上火,重返是非之地令人心烦意燥,于是病倒了。
这样,直到1959年5月,李垠勉强可以步行时,他 们才返回日本。
1959年,李垠因脑血栓突然卧床不起,5月回到日本治疗,生活仍然贫苦。
1961年5月韩国发生“五一六”军事政变,张勉政权被推翻。
好在新上台的朴正熙对李垠很宽厚。
同意负担其医疗费用和生活费,并恢复李垠夫妇的大韩民国国籍。
不过此时李垠已无法对此表示谢意。
因为几天前李垠再次发病住院,已处于昏迷状态。
直到这年9月他才恢复知觉。
同年11月朴正熙访美途经日本会见了李方子,他表示要尽快让病榻上的李垠和同样流落日本、住在精神 病院的高宗惟一的女儿德惠翁主回到韩国。
1963年11月22日,李垠夫妇踏上了飞往汉城的专机。
一个小时后到达韩国金浦机场。
人们拥上前去欢迎去国近60年的英亲王,但他们看到的却是一个躺在担架上已失去知觉的濒死老人。
李垠被直接从机场送进了圣母医院。
入院一周后出现奇迹:李垠会微笑了,脸色也渐有血色。
后来他恢复了意识,也能看电视了,但也只能以医院为家了。
李王家族尚存人世的老年成员们住在旧王宫乐善斋,近在咫尺,但无法见面。
1964年春,李垠已经可以坐在病椅上遥望窗外的天空了。
他放眼望去,突然失声叫道:“啊,南山!
”两行热泪滚下来。
这是他儿时的山,60年后终于又见南山。
1967年10月,李垠在病榻上度过了其70岁生日。
1970年5月1日,李垠病危。
为了使他能在死前见一见他日夜思念的儿时居住过的乐善斋,李方子和李玖夫妇令人把他抬上了汽车。
到达乐善斋后人们最大的期望就是他能睁开眼睛看一看这里旧时的屋舍,旧日的草木,但他始终未能睁开眼睛。
这天下午1时,他死了。
他死时73岁,归国6年又6个月。
追谥大韩帝国愍文仁武庄至孝明晖皇太子。
李鍝李鍝,影片中高修饰演的人物,喊德惠姑姑。
大韩帝国皇族成员,义亲王次子。
被日本册封为公爵。
六岁时,李鍝被过继给云岘宫李埈镕为子,成为第四代云岘宫。
1922年被送到日本学习院就读。
1931年,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1935年5月3日,同朝鲜哲宗的驸马朴泳孝的孙女朴赞珠结婚。
忤逆日本自主择婚并取得胜利,这在当时朝鲜王室是一个异数。
第二年长子李清出生,同年于日本陆军大学毕业。
1942年,作为少佐来到中国山西太原,担任情报参谋。
曾和韩国独立运动有来往。
1944年升为中佐。
1945年被派往广岛。
在和叔父李垠见了最后一面后,8月6日,在上马去工作途中,遭遇广岛市原子弹爆炸,次日死亡。
他因此也成为第一个战死于“国内”的“韩国皇室成员”。
此前有人说李韩王室几乎都是绥靖派。
但是李鍝却是一个异数,却死于非命。
宗武志宗武志(1908-1985)是家族的最后一代伯爵,是德惠在日本王室的逼迫下下嫁的日本人。
父亲是黑田和志,母亲是鏻子。
黑田家在江户时代时是久留里藩的藩主。
黑田武志的伯父宗重正是贵族院议员。
1920年入读对马中学校,1923年因表兄宗重望离世而继承宗家爵位,成为第37代当主和伯爵。
1925年从对马中学校毕业后进入学习院高等科(旧制)读书。
1928年进入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英文科。
1931年与前大韩帝国德惠翁主结婚,1932年有了女儿正惠。
后来德惠翁主患精神疾病,在双方家族压力下,宗武志与李德惠离婚。
1944年任内阁情报局总裁官房职员。
战后的1946年被选为贵族院议员。
1947年随《日本国宪法》第14条的生效,失去贵族爵位和贵族院议员席位。
1955年与日本人胜村良江结婚,两人有儿子宗立人、宗中正和女儿宗和木。
不管是在电影中还是真实历史中,宗武志对德惠都是十分照顾与怜惜的。
之后两边家族说离婚的时候他也不怎么愿意,即使那时候德惠已经在精神方面有很严重的问题了。
在电影中就有说过“我知道嫁给我这样的日本人你是不会情愿的,但是对我来说你不是日本人,也不是朝鲜人,你就是我的妻子,我会努力让你幸福的。
”他在1972年的时候曾经去韩国想要拜访德惠,都遭到了她的拒绝。
他对她怎么也算是在那悲惨岁月里的一丝阳光了,可她对那片土地的恨意太深,始终打不开心门。
宗武志同时还是日本近现代的诗人和英语学者,论才貌和学识怎么也可以拥有更好的家庭其实他又何尝不是政治婚姻的牺牲品。
大部分都是搬自于百科和维基。
= = ,仅供参考。
2021.02.07据说今天是孙艺珍演员出道20周年,祝孙演员20周年快乐啦。
初印象如果要说最早看的孙演员作品,大概是在中学看的《脑海中的橡皮擦》吧,印象中看完电影哭的稀里哗啦的,那些绝症的桥段总能催生出我无穷无尽的泪水。
那时候的孙艺珍年纪虽小,表演功底确实不差,表演细腻,感情到位,眼神深邃,哭戏令人动容,笑起来不可方物,清纯稚嫩的样子真是令人生起一份喜爱之情。
最近在朋友的安利下去看了《德惠翁主》,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怀,也让我我对孙艺珍演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电影中出场是坐在钢琴前弹琴的背影,随之一个回眸,带着点忧郁和疑惑,偏爱侧脸的我觉得这一幕是很美的。
1、内心戏张弛有度。
电影中有一段德惠是要在朝鲜子民发表亲日演说。
从一开始拒绝演说的坚决,到答应以回国为条件发表演说,再到演说的那天中途更改亲日演说。
每一个起承转合都恰到好处,要在个人亲情和国家之间进行抉择,内心是要经历多大的斗争,德惠的内心是有多大的纠结,她很渴望回到朝鲜,回到病危的母亲身边,可是同时她又是这个国家的希望,是王室最后的尊严,所以当她听到孩子的咳嗽声以及望着那些可怜,被压迫,被欺凌的子民时,她又是多么的不忍,我认为这种内心抉择戏是很难演的,但是孙艺珍的表演能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并且让人理解角色每一次的选择,以及她的眼神是很真挚,是不同于可以借助肢体或者语言台词来诠释的,更能让人相信这一段历史故事的真实性,让人感受到这个人物的悲剧性。
2、感染力爆发力兼具这部电影是压抑的,印象深刻的场景太多了,孙艺珍的演绎我称之为绝佳。
贴身婢女福顺被迫和德惠分离。
我觉得两位姐姐在这一段演的都太好了,德惠怜惜福顺、不舍福顺,福顺担心德惠一人身处异国险境,尤其是下跪告别那段,两位优秀的演员呐,真的很抓人心。
得知母亲去世。
一开始是在收拾衣物,前面一列系列的动作看似平静,突然得知母亲去世,开始触动,然而并没有大爆发而是缓缓询问什么时候去世,临终有没有人在身边,最后才崩溃大哭,世上最难过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更难过的是见不到至亲最后一面。
海边男主被枪杀,德惠被抓,回国梦碎。
当亲眼看见自己喜欢的人在自己面前被杀,是多么的痛苦的一件事,可是她无论怎么挣扎、大喊,奋力反抗,想要冲到男主身边,她都只能眼睁睁被迫与他分离,看着他在远处死去。
被拒绝回国。
真的太经典了,这场戏我认为是最佳场景,从不相信自己被拒绝回到祖国,到无法接受自己永远无法回到祖国,再到看到卖国贼顺利通关回国,眼神迷离躺在地上冷笑,那种无奈、心灰意冷,还含着泪甚至有点疯癫的意味。
都说最悲伤最崩溃的时刻,往往不是大哭的时候,而是大笑。
孙艺珍的表演真的触动我内心深处,令我为之动容。
年迈回国,抵达故土机场。
老年的德惠,首先在妆容、服化道真的是和原型相差无几,当然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其次是孙艺珍当时才30几岁,要表演出老年人肢体动作、形态和神态,最后最重要的是那时候德惠的精神状态是处于痴痴呆呆的。
最后和福顺相认那里,直愣愣的走到福顺跟前,眼神的神态从看似空洞、存疑到确认是福顺,抚摸她的脸时眼神微微有神又泛点泪。
谁看了不得说一句真牛。
她是演员孙艺珍她的表演自然流畅,情绪到位,眼睛会说话,該感情热烈时是热烈,是忧郁时是忧郁,是空洞时又是空洞的,该收时收的住,該放时放的开,这就一个好演员的自我修养吧。
年轻的时候看电影主要是想看电影的故事情节,如果是一个好的故事,便能打动我的心;长大了逐渐喜欢看好演员演的戏,因为他们的演绎能由内到外的打动人,直击你的内心。
《德惠翁主》就是这样一部电影,看完之后,它值得你去细细回味。
写完似乎又看了一遍这一部电影似的,很多画面都还在我的脑海里,因为演的太好太喜欢了。
最后希望孙演员能拍出更好的电影,真是天生的好演员。
布置sa得之后看的,一开始看到出版方好气啊,结果最后半个小时一直泪眼婆娑。
一个人是那么渺小,终生只为了实现回家的愿望。
一个人又是那么巨大,因为这是处于那个时代的所有人的唯一愿望。
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我们所有人,我们又都是这洪流的制造者。
哭过以后只觉得不解,我们与韩国明明有共同的敌人,大家明明都没有忘记伤痛,为何现在要做这样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呢?
愿不再有第二个德惠,愿和平永远伴随世间!
“被抢的都会还回来的。
”朝鲜用了45年来实现这句诺言,虽然中间死了太多人,留了太多血,但正义最终还是战胜了侵略。
人们会忘记曾经的王族,但是没有人会忘记这段历史,尽管它并不光鲜。
虽然没有研究过朝鲜的历史,但是电影所反映出来的日本殖民者的穷凶极恶,朝鲜卖国者的肮脏嘴脸,以及普通平民的可怜无助,无疑是事实。
作为朝鲜王室最后一位公主,她在那样一个幼小的年纪,看着自己的父亲死在自己的身旁,即使得知母亲逝世也无法回去探望,最可怜的是即使看到自己的祖国光复了也无法回到故土。
我想,面对这样的人生,精神崩溃真的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当德惠在号召被日本强征的朝鲜劳工坚持下去的时候,劳工们唱起了那首象征着朝鲜民族的《阿里郎》,就算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那一股爱国的热情。
亡国奴不应该只有无奈,还应该有团结起来抗击侵略的决心。
二战期间,在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酷压迫时,韩国和中国人民都在奋起反击,但是韩国又和中国有着本质的不同,毕竟那时的中国依旧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而韩国却连象征着国家身份的公主也保护不了,这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耻辱。
战后,这种爱国之情得到了释放。
由于韩国的这段殖民历史,以及那种小国固有的不安全感,时至今日,韩国社会的爱国热情依旧很浓厚,经常可以看到韩国青年为了捍卫民族权利而走上街头抗议的新闻。
韩国在慰安妇问题,以及与日本的岛屿之争上,态度都很强硬。
即使是韩日两国政府间就慰安妇问题达成了协议,韩国民众也不买账。
金钱可以弥补物质上的损害,但是精神上的创伤永远也无法用物质抹平。
德惠为什么愿意放弃在日本的优越生活,一心只想为了复国而流亡,不仅是为了个人的自由,更是为了国家的尊严。
祖国沦陷被送往日本充当政治人质的13岁小翁主,远离熟悉的宫廷,远离母亲,在敌国的控制下生活。
内心有多少悲凉外人不可知晓。
好在翁主身边有金章汉(高宗在世时给翁主挑选的驸马)守护,不管这世间如何风云变换,章汉都能找到翁主,唤醒她已经错乱混沌的神智,守在她身边带她回皇宫。
乱世中的爱情永远最具魅力!
豆瓣上的评分并不高,好多人没有那么喜欢它,估计是虽然历史人物是真的,但是情节上和真实的历史有很大的出入。
也许是少了那份历史的真实感,这部电影终究是差了那么一点意思。
撇开真实的历史,《德惠翁主》还是很值得收藏在电脑里的一部韩国电影。
韩国人可能没有那么擅长拍历史,但是绝对擅长拍爱情啊!
真实的德惠翁主,13岁被送往日本做人质。
17岁母亲梁贵人病故的时候,日本当局也只给了她15天的时间回国参加葬礼,作为亡国的翁主,来不及释放母亲去世的悲痛就被匆匆送回日本继续当人质。
回国后就患上了“早发性痴呆”,19岁,病情刚有些好转,就被安排了婚事!
嫁给日本对马岛藩主的儿子宗武志。
在她迷迷糊糊神智不清的状态里,这个世界发生了很多大事,日本战败投降了,祖国内战之后分裂成南北两个国家。
41岁时,她被安排了离婚,被抛弃了。
德惠唯一的女儿早早的看破红尘出家,后又出走消失的无影无踪。
结局成谜!
政府在政权不稳定的时候,拒绝流亡在日本的朝鲜王族回国。
直到朴正熙当权时,1961年,49岁的德惠翁主才终于回到韩国,在昔日的乳母的照顾下,神智才渐渐有些清醒!
1989年在皇宫中一隅中过世。
末代的王女,眼前尽是伤心事,又何必清醒呢!
迷迷糊糊何尝又不是一种幸运!
趁着电影还没有火,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由孙艺珍主演的历史电影《德惠翁主》,虽然很多情节不符合历史原型,就冲孙艺珍,也值得一看。
当然,还有罗美兰,豹子女士。
罗美兰在《请回答1988》里活得最是自在,在家里可以大声吆喝,丈夫总讨她开心,不像其他两个妈妈活得隐忍,凭着自己的真性情过着日子。
而在这里,她是德惠的贴身婢女。
感同身受这个词,多半是说给相同经历的人听的。
历史早已过去很多年,如今我们再看,多半是怜惜和伤感,历史里的他们,也许比我们看到的,更难。
做为大韩民国的最后公主,她也曾是一个幸福的女孩。
有爱她的父皇,疼她的母亲,尽心的女佣。
她无忧无虑地在这皇宫里乱跑。
宫女们整天追在屁股后面,生怕她有什么闪失。
她是个活泼可爱的孩子,脸上总是挂着笑容,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笑容渐渐消失了。
也许是父皇的突然离世,也许是坏人的要挟,也许是母亲的离世,也许是……她忘记了,笑着是什么样子,她不知道她笑起来有多么治愈。
故事采取的倒叙方式,并将过去与现在穿插进行,时间跨度也长达几十年。
忙绿的报社里,走进来一个腿脚不好的男人,别人称他为部长。
我们不禁要想为什么这个人腿不好,是什么原因呢,带着这个问号,电影即将拉开序幕。
当然这个男人,贯穿了德惠的一生。
他是德惠命运的见证者,同时也给德惠灰暗的生活带来了一丝甘甜和希望。
一张老旧的少女的照片,从黑白色渐渐变成彩色,我们回到了德惠小时候。
那时候的她还是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而章汉是父皇为她选定的驸马,印章的章,汉水的汉。
章汉为了继承父亲的遗志,投入到独立运动中而拒绝了陛下。
然而高宗的逃亡没能实现,他就死在了自己的宫殿里。
章汉记住了老皇帝的遗言,他想守护住德惠。
只有和他在一起的时候,她才是开心的吧。
对于日本人来说,翁主始终是个麻烦,于是,他们开始谋划把她送去日本。
假意称她出国深造,实际上是控制。
只是德惠没有想到,这一去,就是38年。
一个人能有几个38年?
临走前的那个晚上,德惠给自己的母亲洗了脚,母亲没有叫她名字,只是她没有想到,她再也见不到她了。
母亲递给德惠一个保温瓶,因为她知道女儿此去敌国,必是凶险万分,连喝水都要小心。
从此,她的眉头更加紧锁。
镜头又回到了现在,瘸腿的章汉来到了日本 ,开启了寻找翁主之旅。
过去的英亲王府邸变成了饭店……时过境迁,物是人非。
过去他就这样静静站着,看着德惠弹钢琴的。
另外一群韩国有志青年在策划着逃亡计划,祭元典礼是最好的时机,充足的炸弹足以使日本人慌乱。
逃亡计划当然需要翁主和英亲王的参与,她做梦都想回到韩国看望自己的母亲,自从那天见了留学生,她觉得王室颜面无存了。
英亲王有些犹豫,他的老婆是个日本人。
日本人假意要送德惠回国,条件是她必须在韩国人面前发表演说,当然了,演说肯定是利于日本人的。
只是她这样演说之后,将不利于流亡计划。
面对一瘸一拐的工人,断了指头的小女孩,体弱多病的老人,德惠讲不下去了。
她摘下帽子,“我们还有要回去的故乡。
”在这一刻,遥远的地方,有一些人正盼望着他们的归来,打起精神,鼓起勇气,一定可以回去的。
但是,韩泽秀开始变本加厉监控德惠。
幸好,福顺陪在她的身边。
可是这个可恶的韩泽秀,连她最后的依靠都要送走。
她不愿走,遭到了毒打,她只能命令她离开。
死死抓住栏杆的双手,被拉拽着松开。
她,无能为力。
从此,她都要一个人面对。
听闻母亲离开的消息,行李箱都给她作对,怎么也合不上。
除了哭,她什么也做不了。
既不能马上回去,也不能找谁理论,如此憋屈着,压抑着。
然而他们的逃亡计划并没有成功,白白牺牲了很多人。
多希望那条船上只有一个人,是来接章汉和德惠离开的。
一望无际的大海边,再多的挣扎都显得渺小而无力。
章汉倒在血泊中,德惠被押回去成亲……德惠靠在门边,目光呆滞地望向远方,她已经没有什么期待。
直到听到那个消息,日本投降了!
日本人投降了,韩泽秀这样的坏人,却依然可以逍遥自在,自由进出韩国。
德惠却不行,她的回国要求被拒绝了。
她的所有的希望在那一刻崩塌,也许本就只有一根弦,一根羽毛的力量都能扯断。
她崩溃了,全世界都抛弃了她。
历史上的德惠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病了,导演把爆发点放在了这里,也是很仁慈的。
我们都期待春天,她的春天却迟到了38年。
说好的十分钟,你怎么现在才来,我等了你好久了,我都快等不下去了。
就像歌里唱的那样,独自盛开的小花,即使艰难,也要绽放,即使孤芳自赏,也别灰心,总有人值得等待和被爱。
《末代皇帝》最后有这样一个镜头,故宫成了旅游景点,年老的溥仪进去还要买票,很多地方也不开放了,栏上了红绳子,那个时代宣告结束。
回到韩国的德惠与金章汉坐在台阶上,宫殿里被栏上了红绳,章汉去给她买汽水,她看着空荡荡的宫殿,放佛看到了自己的父皇和母亲。
她走了过去,依偎在母亲身边,母亲喊了她的名字。
这是导演给她的一场美梦,梦里,一切都那么美好。
可是,现实依然残酷。
(图文并茂见公众号:电影和羁旅)
感触很深,孙艺珍把德惠的不屈、孤独和悲伤演绎的淋漓尽致。
我看到了德惠对故乡的思念,看到了她对母亲的想念,看到了她对周围同胞的关心,看到了她独自一人面对所有的孤独和悲伤。
两个小时的电影我哭了很多次,当她看到父亲被毒死时,当她为母亲洗脚时,当她临去帝国所有人下跪哭泣时,当她在敌国演奏钢琴与章汉重逢时,当她演讲为同胞发声被打后,当梁夫人去世德惠也未见上一面时,当福顺被遣回国德惠哭泣时,当章汉被枪打伤德惠被强行拉走时,当祖国独立她要回国被拒绝时,当她认出章汉后说我们时间不多了,当她被章汉带回国与福顺等人三十八年后相会时,当在王宫门前看到闲人免进回忆过去时。
父亲在她小时候死了,被迫离开祖国,在敌国土地上被敌国人监视着生活,身边一个个亲信的人都离去,一直心系祖国但祖国拒绝让她回去,回来时早已物是人非,当年有着父亲母亲快乐玩耍的王宫前已写着闲人免进,父亲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几十年的痛苦、悲伤、孤独一个人承受,章汉说她的悲伤又有谁能懂呢。
孙艺珍的每一哭每一笑我觉得都很触动我,带着这个人物触动我的心灵。
她,就是德惠翁主。
冲这个题材我也得给五颗星,正视那段屈辱历史,警戒后人!
故事很像《末代皇帝》,同样的年代,同样的侵略者,同样是被操纵的傀儡,虽然整体不如《末代皇帝》一样的气势磅礴跟时代更替的转折,但是有着同样的共情能力!
孙艺珍演技真的很好,在备受折磨的劳工面前发表演讲,送走福顺时候的悲痛,表现的都很有感染力!
日朝合并,作为最后一名公主,她背负着朝鲜人民的希望,背负着朝鲜最后的尊严!
身在皇室,身不由己。
结尾公主还记得章汉对她说的话,好感动!
德惠跟唐朝的杨玉环截然相反,杨玉环在大唐盛世的象征,国家衰败后便不需要她了,德惠在国家动荡时是人民的象征,新国家建立后,她的存在只会影响时局,好难过的一生!
结尾德惠回到皇宫时更像末代皇帝溥仪回故宫一样,不过德惠回到的不是权利中心,而是父母的怀抱!
(豹子女士的福顺太可爱了,金昱材的客串有点帅!
)
百年风云,过往历史,怎可遗忘。
图书馆偶然得来,天津益世报1920年刊登,国弱受欺至此,人复何言?
另贴1919年《益世报》对于朝鲜独立运动失败之后的社论一篇。
供各位阅读。
朝鲜独立朝鲜独立之运动形迹上已失败矣。
然而从此可以安然无事乎?
终不能达到独立之目的乎?
独立于朝鲜之人果不利乎?
东西报纸之评论不一而不可不商榷者也。
夫朝鲜之独立,非朝鲜一国之问题,实二十世纪大潮流之所趋,不可以不解决者也。
按国际联盟草约第十九条。
(殖民地与属地当此世界形势不能自立者,应以保护此等人民之职任 委托于先进各国代联盟会管理承受保护之职 协助以求进化,至其有能自立之时机。
)按此条之义意,盖深恐自谋建国之民族无自立之能力,不得不暂依先进之保护协助告诫,期其进化至其能自立之时机则完全脱离保护之关系也。
抽取其义约分二项之述明:(一)以殖民地与属地能自立建国为原则。
(二)不能自立者 保护协助之使之能自立为例外。
依前之义,朝鲜民族能自立乎?
而朝鲜为四千余年之古国,政刑礼乐农工商兵,建国之具 无不璨然各备,非如蛮荒之裔,文化不开区也。
(盟约第十九条。
如西南斐洲与太平洋某某海岛,因人民稀少,或幅员褊小,或与文明开化之区相隔甚远,最好能以该管理国之法律管治之,无异为完全领土之部分。
)其先岁尝献贡称藩于我国,然是时实未尝干涉其内政,是朝鲜之独立建国非一代矣。
文明程度虽或远逊于他国,谓为不能自立,窃窃以为武断而厚诬高丽人也。
且稳此次之运动,秩序极稳健,言词极庄严,预备极秘密,而行动极安详。
致日本警察事前毫无知觉。
此种措施非素有文明教育抱绝大毅力者能若是乎?
证之,古则有独立建国之历史 ,考之,今则有独立建国之精神,而厚诬之为不能独立殆不可得也。
某西文报对于朝鲜人运动独立颇致讥讽之词。
谓朝鲜自隶属日本后,一切政治教育无不进化,今日而谋独立,是利是害,颇难预断云云。
其事实之是非,姑先勿论,然试问设教施政,非费资财耗精力之事乎?
兢兢焉,业业焉,自谋其国之不暇,尚有闲情逸致,甘代人谋,而毫无所取利者乎。
既吞并一国,而不能杀尽该国之人民则不得不施政,不得不设教,其所以施政设教盖强制其民勿乱秩序,引诱其民皈依于我而已。
迨乎。
秩序既平,而人尽皈依,则有田也,我种之 有矿也 我开之 有财也我括之 有货也我取之 居其房屋 御其衣食 日奸淫其妻子 奴隶其儿孙以待其穷死困死疾病死流离死,然后一切养人之具尽属于我而繁殖吾之子孙焉。
此种政治,此种教育,恐非朝鲜人所甘受也。
朝鲜独立之宣言有云,自今也不过十年,我生存权之尽丧几何?
(盖指剥夺生产权言)心灵上发展障碍几何?
(盖指禁止披阅各种之书报及禁止某种学堂某种科学而言)民族的尊荣之损毁几何?
(盖指奴隶之牛马之淫污之而言)裨补于锐进维新而随世界文化的大潮流之机缘遗失又几何?
(盖指禁锢压抑使之不与外国交通以失其独立维新之自由也。
)夫人之知人无如其自知之明悉。
评者谓高丽隶日本而有利,而高丽人则自谓其受害者。
此利乎害乎?
主持公理提倡自由者,当能详辩之也。
由前之说朝鲜故能自立者也,考之联盟草约第十九条之原则,协约列邦应承认其完全独立 而朝鲜人之希望,尚不若是之奢也。
据朝鲜民党领袖之主张“若日本在巴黎和议会中声明允许高丽独立,但须受日本政府之保护,至高丽能完全独立而后已,则此次运动之领袖及其从者亦必乐从。
”是朝鲜人情愿抛弃盟约,第十九条原则上权利而甘居于例外。
其温文大雅酷爱和平协约友邦 当予以最诚恳之同情,以辅翼之。
也况乎日本近日对于撤废人种差别待遇之主张呼声甚烈, 是力求民族之平等也。
欲求民族平等而特待高丽以不平等拂逆人心,捕逮其志士,遮饰其真象,以惑世人之听闻,必强制之使臣属于我。
则所谓撤废差别待遇者,不过欲使日本人任至何国皆取得平等之特权,而对于非日本人则皆有商酌之余地也。
持是论者之用心,岂若是哉?
且自战胜德奥以后,列强铲除不和平之害乎,于此有二道焉,以文明禅让之代价取得和平,为列强所许者乎?
抑以血肉狼藉焚杀丧亡之代价,取得和平为列强所许者乎?
由前之说,则高丽苟提愿书于欧和会中,便慨然承认之。
此其时矣,若必公理维持,人道恢复自由云磔,恐使人不能无多少之疑虑。
而此后之乱,端正不堪设想,也惟诸大强国慎裁之。
纪传体在任何国家都有很大的市场,本片聚焦在李氏朝鲜王朝的末代翁主身上,虽然德惠在韩国或许知名度也没那么高,并且在政坛上也无什么建树。
但从年纪轻轻就奴役到日本,长达30余年身心遭受摧残的角度,博得了观众的同情和眼泪。
但她已经比他的兄弟包括末代皇帝,以及下一代付出的足够大。
尽管一段时期的韩国军阀政府是有意隐藏这位末代公主。
韩国主旋律片,戏说大大大于历史(比如翁主13岁就到日本了)。孙艺珍真漂亮,并且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演技(。)其实近代东亚历史里面的女人们每一个都值得大书特书啊,比如溥杰的妻子嵯峨(爱新觉罗)浩,再比如德惠翁主哥哥李垠的妻子方子女王。
人物传记很难拍,这片儿整体还是不错的,不过最后类似《末代皇帝》的梗儿有点多余。故事的核心是历史的悲剧,没有落入大多数韩国历史剧靠意淫来塑造所谓英雄的窠臼。孙艺珍的演技没得挑剔,后期老人妆形象牺牲很大啊,搞不好又要得影后。
孙艺珍将有信仰韧劲、痛苦被动的公主诠释得老辣生动,朴海日则默默守候的护花使者。
韩国各种类型片都能驾驭,唯独历史题材感觉总拍不出味道。
许秦豪还是拍小资爱情片最有感觉,其它任何类型他都玩不转。
韩影还是一如既往地把精力都投资在反日主题的电影上 不知道这种和史实不符的片子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除了宣扬反日情绪外就没有别的了 始终生活在反日环境下的韩国众生真是可悲
为了女神来看的,女神的戏又涨了。通过这部戏,又涨了点知识。韩国人物传记类的戏一直都是自己的强项,总是能抓住关注的泪点。最后的归国场面,戏院里哭了一大半!不过还是要吐槽一下孙女神的老人场面,简直出戏,化妆太弱。4.5分全给我女神
题材不错,可惜剧本太差了。给男女主加一星吧
对这种皇室的故事无感,而且最后下跪太恶心了点
大韩民国末代公主的故事实在是没什么讲头,120分钟无非就是讲了个“公主回乡记”。但韩国电影的套路真的是继续发扬光大,特别是最后公主终归故里的催泪大戏...
金所炫演技太尴尬了。虽说德惠翁主是末代公主一生被日本操控,但对她仅有同情而已,在日期间是否有为复国努力呢?是否真有像电影里那样建韩文学校呢?是否真的参加抗日组织呢?如果真的有做这些努力的话,那真的值得敬佩了。
金所炫真的好像我家孙仙啊,这几年我好像越来越有更喜欢所炫的趋势。叙事和孙仙的演技都让人感觉是一张拉满的弓,箭却射不出来,总之就是差那么一点点~~但还是喜欢我家仙女的努力与执着,全泡菜美的里面演技最好的!
无论作为历史片还是爱情片,皆烂片
电影本身中规中矩。但结合历史原型看,剧作的问题很大。德惠的悲剧来自于身处时代洪流下无法自主的命运,适当的改编,并加入虚构的爱情以丰富情节当然可以接受,但以大量的杜撰烘托“伟大”,并把这种“伟大”当作电影的重心,就真的有些魔幻了。
韩影每年一部家国民族情怀催泪弹,今年比去年国际市场拍得好,大概导演也觉得这国破家亡日本人质被国人遗忘的翁主故事已够催泪就不必再努力煽情。翁主回国一群白发苍苍老尚宫哭泣跪拜身后的现代韩国人都站着,改变一国国民的习俗规矩其实只要一二十年(都是从繁复往简单改)李承晚政府就是韩史耻辱!
或许人物略显空洞,也没有太多背景支撑得起翁主的一生,甚至都说了很多情节是虚构,但只要套上“我回我的家”这一套语法,就还是很抓人。
3.5 其实去查背景史实,整个朝鲜皇室是很窝囊的。但还是忍不住被豹子女士和孙仙的演技深深打动,她们痛苦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一抽一抽的😭能等来🇯🇵投降的一天真不容易啊
片尾字幕,像顽童乱划的蓝色笔迹,是她晚年回国后时而清醒时的亲笔~~关于亲人和亲国。一生中更漫长的是被遗忘,接近四星的片。
孙艺珍好像一直苦相
这个电影就像你临睡前,无理取闹的再让妈妈给你讲个故事一样,可以消耗完彼此的耐心和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