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生在西北中原的故事,暴力地撕开一个大口,将那些偏远农村 暴力 没有法制的生活展现在大家面前。
不禁为这些贫苦农民的日子始终无法提升赶到可怜,更为这样无视文明的族群感到恶心
放火活活烧死李忆莲,全村一起围着做法,甚至搞成了一场狂欢,以为牺牲了他全村就会有希望就会有救济粮。
可是你们这是谋杀啊!!谋杀 为什么你们还能笑的出来
小孩贪玩,让自己母亲命丧黄泉全村为了救济粮谋地害命从县长到管家,再到族长保长 无人不贪,最后到百姓手里,只剩下勉强活命的口粮。
作为一部处女作电影,导演已经展现了实力。
整个故事完整且值得思考,想表现的太多,所以略显杂乱,有点贪婪。
配乐是这部电影的特色,看完还能记得!!
作为土生土长的黄土高坡原住民,影片看着很真实。
小的时候村里没有祠堂,不过有庙。
每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全村人抢着上早香,要说人们有多虔诚?
也不见得。
只不过像是片中的抢黄饼,自以为先到便能得到更多。
村里也有风言风语,小学的时候孩子们经常骂一个同学,说他妈妈跟另一个光棍有染,还时不时的传出某某人老婆的偷人事件。
当然那时候也没在意,现在想来那是何等的无知。
说什么民风淳朴,不过时愚昧无知罢了;说什么大好河山,不过是雪后的两三天;说什么宗法,不过是掌权者愚弄人的手段。
村里人很无知,甚至不识字。
村里人很迷信,甚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村里人有时候很单纯,中国人大多单纯。
这本没有什么,但是无知➕迷信➕单纯,演绎出的是惨不忍睹的悲剧。
因为无知,他们可以不敬畏生命,一个人说烧死就烧死;因为迷信,他们可以忽略人情,一片地一家人,说散就散;因为单纯,他们可以看着那个人被烧死,看着那家人被拆散,脸上并无同情反而似乎很有趣。
鲁迅很多年前就写了一群中国人看另一群中国人被杀头的故事,那时候这些事情到处都在发生,在战场上,在庙堂里,在村庄。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从破棉袄过渡到了阿迪达斯外套,从白馒头升级到了小龙虾。
物质生活的提升似乎使人们忘记了精神的疲乏,中国人难道不无知了吗?
难道不迷信了吗?
难道不单纯了吗?
这时候有人会大声疾呼:依然无知,依然迷信,依然单纯。
我太同意了!
也有人会说:慢慢来嘛。
五四运动过去这么久,甚至变成北大校庆日也有十几或几十年了。
五四到底有没有留下什么?
还是说后来的我们又失去了什么。
片中的底层人在小小的族长面前无能为力,族长与保长又在那什么管家面前无能为力,不知管家是不是也在县长面前无能为力?
我倒希望如此。
那么我们是否在小小的主任面前无能为力过呢?
说回电影,除了音乐其他都好。
醒醒吧,村里人上门,哪有那么摇滚。
都是不干着我就随便起哄,一干着我就立马撤退的人。
哎,城市套路深,农村套路是不多,但是招招致命。
关于贞洁牌坊,片中也说了:都是假的!
呵,女人!
呵,男人!
贞洁牌坊都是男人立起来的,牌坊作假却是女人搞出来的。
说白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小人,却都要每天尽量展示君子的一面。
很可笑?
但这就是人啊。
对于有过内陆贫困乡下生活经历过的人来说深知贫困的含义,尤其是长期的贫困那真是恶之土壤,和愚昧自私必然是相伴相生。
影片叙事总体很西化,有些逻辑的硬伤和不严谨,比如说与村民格格不入的李仪莲那白如莲花的人格,怎可以没有丝毫扭曲,怎可以没有丝毫世故之心,影片开头抢吃饼那幕不就是故事的明线吗?
那些个自私自利的嘴脸啊,这种生存环境居然有李仪莲这般的存在。
正如片尾猥琐族长的垂涎:可惜了多好的小寡妇啊!
还有破衣烂衫食不果腹的村民脸上居然没半点菜色,差评啊,看过大鸿米店再来看荒城纪,都是把那个时代的丑陋加大号的大写了一番,把人才辈出的民国那鲜为人知如此不堪的一面扒的干干净净
电影看起来很荒诞 吃救济粮的村子 保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县长的傻儿子以求粮食和金钱 因谐音礼义廉耻堂和李忆莲祠堂造成了把活生生的人烧/死的惨剧 保长和族长都是贪财敛财之人 为了钱拆散了一对勇于追求新生活的新人 救济粮接收后存储在仓库再贩卖 军棉也贩卖 镜头一直捕捉每个人的穿着 都露着棉花 打着补丁 占人房产 而这样荒诞的行径却是在全村人的眼下进行的 村民冷眼旁观 甚至打趣 参与 实在荒唐 荒诞
有深度,有丰度,能看懂多少,就看个人水平了,这部电影表达的内容非常多,几乎没有什么累赘镜头,既映射了时局,又表现出当时这群人的蒙昧的意识形态,并且鲜活准确的表现出每个人物的精髓,这就是丰度。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接着由这个错误引发了一连串的错误,期间有几个族长内心独白镜头,表现出其内心的困惑内心与行为的矛盾,这就是深度的哲学问题,明明心里不想,为什么还是做了?
后来自以为找到了一个合理的答案,在观众眼里就是一个笑话的答案,可笑是因为蠢,蠢的可笑,前部分有多处这样的搞笑镜头,或许人的天性里就有嘲笑蠢货都本能吧,着其实是当时中国人都一个缩影,愚昧无知,自我否定,不会思考。
从全局的角度讲,民为鱼,钱为饵,鱼想吃饵,钓者想吃鱼。
今天我们以现代人的身份看当时的人知道他们愚昧可笑,那么怎么才能知道现在的自己跟当时的人有本质的区别?
怎么才能知道自己不是在犯一个又一个可笑的错误?
我想应该多问问自己的心,多听听它的声音,片中有句口号,识字识字,人人有份,下边的人像是在天书,只知道瞎起哄。
这是真正摆脱愚昧的方法,多想,多思,多学,随着对环境认知程度的扩展,慢慢会看到自己的错误和不足,逐渐会成为更好的自己,学会深思时,就已经离这个更好的自己更近了一步,并且任何时候都不晚,因为更好的自己就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只有用心发掘,你才能与他不期而遇。
01前年读过一本书,美国作家托马斯·卡思卡特的《电车难题》,书中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思想实验。
一辆有轨电车失控,前方轨道上恰好有五个人,如果电车继续前进,这五个人必死。
而此时在另一条轨道上有一个人,如果通过扳道岔将电车改道,便可以救了那五个人,但却会将这一个无辜的人撞死。
此时,路人A恰巧在道岔处,他果断扳动道岔,使电车转道,最终救了五个人,却因此牺牲了另一个无辜的人。
问,路人A的行为是否有罪?
书中假设了一个社会法庭,检察官、法官、律师、教授、宗教人士、心理学家、学生等等代表不同利益阶层的人士纷纷发表意见,争论得不亦乐乎,但最终却没有得出一个众人皆服的结论。
也许,只要关乎人类生命,就注定是一个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两难选择。
2018年5月,国内上映了一部国产影片,片中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民国时期,与这个“电车难题”相类似的故事。
唯一不同的是,片中的选择者们,在众人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
而且选得那么理直气壮、合乎民心。
只是,这种浩浩荡荡、势不可挡的汹涌民意,却叫我心头发堵、后背发凉。
这部影片就是《荒城纪》,豆瓣评分6.8。
02警告:下文有部分剧透!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民国,当时国民政府正在蒋委员长的亲自号召下,开展轰轰烈烈的新生活运动。
在山西的一个偏僻农村,保长将自己漂亮的女儿翠翠,嫁给了县长家的傻儿子,而因为这门亲事,保长的村子,总能多领到救济粮。
一天,女儿翠翠给保长透露了一个内幕消息:政府正在搞新生活运动,对于修建“礼义廉耻堂”的村子,政府会给30万大洋的补贴和救济粮。
这个内幕消息令保长大喜过望,觉得十分有利可图。
只是,这个祠堂的名称让他犯了迷糊。
李忆莲祠堂?
为啥政府要给村里的寡妇李忆莲修祠堂呢?
观众看到这里已经明白,因为山西方言的缘故,保长将“礼义廉耻堂”听成了“李忆莲祠堂”,而他们村里,恰好就有一个名叫李忆莲的寡妇。
于是,围绕着一个啼笑皆非的误会,在这个偏远农村,发生了一幕幕越来越荒谬甚至残酷的故事。
而在这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背后,我闻到了掩盖在“礼义廉耻”牌匾下的血腥味。
03保长回村与族长商量修建祠堂的事,族长更是迷惑不解。
其一,自古没有给寡妇修祠堂的先例;其二,李忆莲又不是本族人;其三,这个李忆莲还活着呢!
哪有给活人修祠堂的呢?
但面对保长言之凿凿的保证,以及那30万大洋补贴和救济粮的诱惑,族长也就顾不上详细论证这件事的合理性了。
这是一部黑色幽默的影片,粗粝的质感,荒诞的剧情,残酷的结局,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民国版的蛮荒世界。
《荒城纪》与去年热映的影片《驴得水》有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的民国背景,同样的荒诞故事,同样的贪婪成性,同样的女性悲剧。
导演徐啸力没有迷失在为黑色而黑色、为批判而批判的歧路上,整部影片还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
主干枝叶齐全,合乎自然生长规律,观众看得也就比较有代入感。
剧中的村民,包括保长和族长都大字不识一个,但导演把这些人物的性格刻画的既复杂立体,又真实可信。
一个个人物在看似憨傻蠢愚的背后,显露出的是自私贪婪和残暴。
04保长,为了村里人能在乱世吃到救济粮,不至于村塌人散,于是把女儿嫁给了县长家的傻儿子。
这看似舍小家为大家的义举,其实却掩盖了保长内心的鬼胎。
他在县里以每人三十升的标准领救济粮,但回村发放时,却只给每人发两升,其余全部私藏。
拥有粮食,就意味着在村中拥有了无上权力,不但会令村民们俯首帖耳,甚至还可以作为筹码交换其他利益。
比如村里老实巴交的一个村民,他的老婆就是跑到保长家的炕头上,才领回了十升粮食。
族长,禁止外姓入祠堂,看似宗族传统的坚定维护者,但为了现实利益,又随时会将祖宗规矩抛诸脑后。
族长召开宗族大会,通过了两条事项,第一宣布为寡妇李忆莲建祠堂,第二强制征收村民林硭家的宅院修祠堂。
这两项决定,统统都与祖宗规矩相违背,但族长丝毫没有犹豫。
之后因为资金紧张,族长和保长,更是不惜将祖宗雕像手中的金锭偷去换钱。
族长这个角色,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坚守的所谓信仰与传统,只不过是为他获取现实利益的遮羞布罢了。
至于一众村民们,更是一群没有是非只问利弊的乌合之众。
保长答应多分粮食,他们便助纣为虐,拿枪拿棍呼啸而至,帮保长去强拆林硭家的房子。
族长说李忆莲挡了村里的财路,村民便如豺狗扑食般群起而攻之,丝毫不露怜悯之心。
为了所谓全村人的利益,保长、族长以及村民,共同合谋,实施了“多数人的暴政”。
不但禁止寡妇李忆莲与林硭再婚,而且将她软禁供养起来。
之后又因为李忆莲逃跑去找林硭,丢了“贞洁”,与修祠堂的精神不符,于是动用宗族家法,一把火烧死了她。
反正,祠堂也是给死人建的。
当熊熊大火冲天而起,村民围绕火柱欢呼起舞。
在村民们看来,寡妇李忆莲就是他们乞求老天赐予粮食的祭品,因为救了全村人,所以她的死是值得的。
而保长和族长唯一感到遗憾的就是,李忆莲这么一个好看的寡妇,烧了,还真有点可惜了!
05之后,县长的代表陶管家,带着牌匾、大洋和记者,来到村里举行授匾仪式。
保长和族长听了半天陶管家的讲话,也没听出来这个祠堂和寡妇李忆莲有啥关系。
虽然隐隐觉得出了大差错,但此时他们已经无路可退,只能硬着头皮将错就错。
只要牌匾上的字数一样,他们就没有错。
一幕幕荒诞的剧情,一出出黑色且残酷的举动,在众声喧哗中,剧中人物各得其所。
保长和族长得了政府的一块礼义廉耻匾,官员得了功绩和贪污的大洋,村民得了粮食。
唯有寡妇李忆莲,牺牲了小我,保全了大家,也许还会被正在修建的一座祠堂永世纪念。
只是,这个祠堂恐怕永远也建不起来了!
李忆莲这个角色,影片中也有多处台词与镜头的隐喻,将其比作了祭祀用的猪,暗示了其作为祭品的悲惨命运。
比如宗族议事,因为事关李忆莲,所以由村中的妇女为她洗涮更衣。
那个大婶一边熟练地刷洗李忆莲,一边说,“进宗祠,一定要刷得白白的,往年上贡的大猪,都是俺俩刷的,一根毛都不剩。
”
另一个镜头里,被软禁的李忆莲低头盯着上贡的猪头发呆,此时她的半个脸与猪嘴同在一个画面中,合二为一。
这个漫画一般的怪异形象,既搞笑,又再一次暗示了她作为祭品的悲剧结局。
这种笑中带泪的幽默,颇有一些周星驰喜剧的味道,这也是我比较欣赏本片的原因之一。
06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曾说,“人是目的,不是手段。
”当我们为了实现一个“光明伟大”的目标,不惜踩踏着少数人的尸体前行时,我们内心是否产生过一丝犹豫?
那个踩在众人脚下,充当铺路石的尸体,他的生命,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此时,再回到本文开头提到的那本《电车难题》,以及书中的那个道德困境: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是否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
若是影片中的保长、族长和村民来回答,恐怕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
舍小家为大家嘛!
大河没水小河干,大家的利益保证不了,个人的利益更无从谈起。
”若是你来回答呢?
很多人当这是一部普通现实主义荒诞黑色幽默喜剧,有的人还评价表现手法拍摄镜头乱七八糟的,实在是我们的观影人水平太低了!
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反党反社会的讽刺剧!
电影一上来的新生活、建祠堂,是为了影射当今政党搞名义搞噱头,实际上对社会没有任何意义的名头。
陶管家、族长和保长代表的是专制政权,陶管家代表了地方官员、保长代表的是社区基层官员书记、族长类似于村长;李忆莲代表的是被专制制度迫害的人;李福代表的是被迫害人士的家人,也是用小孩来代表他们可能是未来的反对人士;李满真代表的是上访人员;林硭代表少数自由派(还特意起个外姓,喻意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大婶和大婶老公代表的是政党下的权利机构人员;村民代表普通愚民。
按照这个对号入座你大概你就了解了这个故事真正的寓意了!
首先是上面中央提出了一个所谓的新生活运动概念,下面的地方官员开始无条件执行,到了基层已经理解错误并基本执行变样,于是导致了李忆莲被迫害致死,李满真上访“失踪”,林硭自由派的刚开始的无助到最后的反抗与反对。
陶管家贪污受贿,族长与保长狼狈为奸为了私利戕害百姓,霸占村民林硭家土地(寓意拆迁),建祠堂(搞公建),阻挠上访者,还有上层拨款层层克扣,到百姓手里几乎没有了,老百姓不明事理只会跟着起哄和看热闹啥都不敢反抗,而唯一的自由派反抗人士到最后打响了革命的一枪。
这样一部极具反动性的题材也不知道是怎么审核通过的,虽然我也支持反讽和揭露社会恶现象的题材,但这个电影的性质是不同的,带有对当今政党和社会的极大的讽刺,类似于当前一堆公知和所谓的自由民主派的杰作,类似于“方方”妖婆。
艺术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黑恶一面,但不应带着这种节奏感,我们的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过程中肯定是有不少弯路,但总体大家还是要看到的是一直在变好,这需要一个很强大很稳定的力量一直维持,并不是看到美国的现在就要义无反顾的人去学人家,他们的所谓民主自由就没有弊端了吗,答案肯定是更多,看看现在的美国,完全的民主和自由就是完全对的吗?
『荒城纪』电影以民国时新生活运动为背景,讲一起上层布答礼义廉耻堂下层听成李忆莲祠堂引发的闹剧,故事有多荒诞现实就有多残酷,高层谋求开化民情本是好事,但受千年百年愚民zhen策影响下,在那样特殊年代里,中层浮于形式化的不作为,底层在生存苟且面前无视(无知)道德,使世道变得更加萎靡混乱,而极少数小人物的抗争在历史的长河中则连朵浪花都溅不起,毕竟牺牲掉这小部分就能成全那种环境下的大部分,把人命沦为草芥谁又会在乎呢?
【8分】
已经很久没有看见这样有历史气息的电影了,讲了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然后通过故事塑造了一个“荒城”,这是一种书卷气很浓的叙事手法。
导演在构造这个故事之前,就已经还原出了那个时代。
所以在整部电影中,最令人心中一动的,还是这个故事背后的、那个不远也不近的,清晰的乡村,朦胧的南京。
故事在一开始就发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蒋介石的新生活运动开始推行。
这里可以给不太了解的朋友普及一下,这是老蒋在抗战前,抗战期间,甚至台湾期间,都一直在民众中推行的一场思想改造。
影片中保长为了多要救济粮,建“礼义廉耻堂”,但却听成了“李忆莲祠堂”,硬是要给村中一个有了相好的小寡妇建祠堂,强征她男人的地,最后寡妇被烧死了,钱也被上面的人刮走了,没有一个人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礼义廉耻”听着一点都不陌生,中国的老祖宗把这四个字说了上百年,但依然把这四个字作为思想运动的核心,可以发现,在“蒋委员长”看来,民众的的精神状态和革命实力息息相关。
中央命令一发,地方为了奖励,纷纷附和行动。
最后,蒋委员长想要的思想革新没怎么成功,倒是炸出来了一大堆更加荒谬的东西。
上面的政策到了下面不仅变味,还往往起到反作用,这本质上是因为,中国地方原本就有自己的一套运行规则。
中间有一段,林硭拿出家中政府发的地契,想要证明土地是自己的,但是却被人告知:“土地早就归村里所有啦。
”这实际上也反映出我今天想说的主题。
南京政府的法律、政策甚至思想意识,在面对乡村社会中根深蒂固的宗法结构时,是没有什么还手之力的。
相比于遥远的南京与蒋中正,县老爷对这样一个村子已经顶天了,最终,村民们在村中遵循的规则,依旧是以宗族为根本的差序格局,以血缘和地缘为基本的长老统治。
中央再大的命令,都会化到这样一种乡土格局中,最终被消化。
实际上,在南京政府的秩序之下,这种地方性的乡村面貌正是体现出当时中国地方上特有的江湖。
我们再回到电影的叙事中,保长和族长作为村中的领导者,控制着救济粮的发放,也控制着村中的舆论,为了达到建祠堂的目的,动用这种权利发动村民。
但村民也都不是什么淳朴的村民,只不过是建祠堂恰好可以多发粮食罢了。
但是在逼迫李忆莲和林硭时展现出的样子,可以说是乡村秩序下,粗鄙道德和原始人性最显著的结合了。
男人们披着厚厚的脏棉衣,双手放在袖子里窃窃私语,女人们在私下里用大胆泼辣的语言讨论着性、男人和其他女人。
县长管家来到村子里后,提倡蒋委员长的“礼义廉耻”,“读书写字”,下面此起彼伏的都是“识字有什么用?
”。
可以见得,乡村完全不理解上面的行为,上面似乎也没多在乎“礼义廉耻”到底存不存在,祠堂建立起来才是关键。
同一个事物(礼义廉耻),上面和下面有着完全不一样的理解,事情还能进行下去,这才是最奇怪的地方。
村中的族长和保长一心为了粮食和三十万大洋,驱使民们用语言,用暴力行动对待李林二人的反抗,并不在乎寡妇和猎户的牺牲和痛苦,在这一过程中,被牺牲的人始终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
最后李忆莲被烧死,林硭失去了一切,最后都在一场怪异的飞雪中安静了下来,仿佛村子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这会给现在的我们造成很强的反差,甚至共鸣。
人与人之间没有命运之中最基本的那点同情和公理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肆意的侵犯他人。
但导演在人物塑造上并没有局限在脸谱化上,《荒城纪》中的每一个角色,不能说好或者坏,只能说是又愚昧,又令人同情,李忆莲骗了林硭,保长的妻子吸鸦片还把女儿嫁给了一个傻子,村民们在温饱的生死线上挣扎。
我们觉得给寡妇建祠堂很荒谬,但也要注意到村中根生蒂固的社会结构和思维方式。
这个荒城是灰色的,乍一看,好像大家做的事情都在理,都有自己的那么点理由,不能一棍子打死。
但我们依然认为故事是悲剧与荒诞的。
这是因为现在我们的人性不再需要被不断的考验,我们的生活和知识也远远超过了那个三十年代的北方乡村,站在看台上俯视一群人为了自己那么卑微的一点欲望头破血流,并不是我们的人性有多大进步,而是时代已经变了。
反复看了签字画押的纸条,又切换到影片开头,确认是不是自己记忆出现了偏差。
我的记忆没问题,开头是民国廿四年,画押的纸条上写了民国叁拾肆年。
所以陶管家知道了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识字,更不用提国之四维。
拿走三十万大洋除了有恃无恐,更多的是陶管家心里清楚,这个村子的人根本不配。
饥荒年代,30万大洋代表的是什么。
是粮食,是命。
但是这个年代,闭塞的村子里,30万大洋能带来什么呢?
带来保长和族长的面子,带来他们的地位。
荒蛮故事
有些故弄玄虚,不甚好看,最奇怪的就是李忆莲的傻儿子,完全不知道把他放在剧中有什么作用?
民不聊生的年代,为了口吃的愚昧的村民杀死了一个寡妇,逼死了母子。腐败的民国政府。
电影告诉我们一定要学好普通话。
导演先把正反打学好吧,花里胡哨不着调都是夸奖了,看着尴尬死。就怕这种自以为是、姿态高的一坨屎,不过没办法一些人看到这种《驴得水》的故事就高潮了。
为了群体利益的口号下都是自私自利!虚伪胆小的人类群体
2.5 题材是好的,配乐总有错位感,但太拖太慢了
够荒诞的。那时候的人真愚昧,其实现在都有一些这样的人吧。
三星半,结尾从分钱往后节奏就不对了,没处理好
总觉得形式大于内容
整个电影从头到尾都穿插着旧社会农村的封建愚昧无知
发生在山西小城的荒诞故事
要是情感再强烈一些,其实还可以,比市面上的好多了,祝你这只是一个好的开始
在家里投屏到TV上看的
说好普通话的重要性。可以看出导演是想拍好这个片的,但还没到家吧,演员们倒是够味儿
不能细想……
比较像《驴得水》,但剧本和节奏没有那么自然、精炼。演出和风格掌握很有问题,一个黑色幽默的故事,中间插了几段恢宏气质的烘托与表现手法,莫名且生硬。
通篇不加节制的升格镜头,就像是三百六十度围绕如何大口吞咽人血馒头凹造型,导演的控制力显然并未达到自如驾驭此题材的水准。片子里的保长有句台词,“淡定,从容,还要保持笑容”,这其实才应该是整个故事基调的产出方向。
值得看的电影,看了开头把期望提得很高,到了结尾没有我期望那么优秀。但对国产电影来说是近几年完成度不错的好电影了
杀生+驴得水,荒诞讽刺的手法表现国民劣根性,有点像鲁迅的小说,但总体过犹不及。从李忆莲到林硭再到大管家,还有一众村民,愚昧、腐朽、盲从等人性元素,再加上针砭时弊,导演想表达的东西太多,最后哪方面都不深刻,还是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