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已久的Mama Mia在我最需要的时候治愈了我。
其中承载了多少高中时候的回忆。
记得那时候,同桌是一个很喜欢ABBA歌曲的女生,有一个叫做A-teens的年轻组合翻唱了很多ABBA的歌,跟着同桌,也是听了很多ABBA的歌。
Mama Mia把我儿时的回忆瞬间翻起,那个女生已经在我们的家乡结婚生子,做了一名安稳的主妇,那时的她,她的英文比我好,也有很多的梦想。
而我在一个different land,与内向害羞的那时不同,一个人孤独自由地生活。
Mama Mia不仅是在歌曲和笑点上激起我共鸣,虽然说Harlots公爵出现的时候真是笑死。
泰坦尼克号还有其他很多处的梗都用的很好。
(照顾女主妈妈的老年年大叫一声ha的时候,公爵法英混杂开场的时候-是平时的我无疑了 -w-)。
怀念那时,美国人还懂得去听ABBA这样的有内容有生活的歌,而不是只在夜店havananana,只要能high就是一切。
最有共鸣的那一刻是女主妈妈一个人怀孕准备临产,并且说自己从未觉得如此strong的时候。
镜头一边切换女主,一边切换妈妈,歌曲响起,我跟着忍不住大哭起来。
一个人来看电影的自己,也时常觉得在陌生的土地,如此地孤单,尤其是在这个,觉得自己喜欢了一个人,多么期待对方回应却等不来的时刻。
好像女主妈妈一样,我也在短期邂逅了三个男生,却总是不对。
也是在某一刻,发现某个男生好像有自己的暧昧对象。
和女主妈妈不同的是,我是脆弱的,不知道如何做自己的,时常迷失着自己。
有人跟我说,只要自己闪亮,幸福就会来,不然即使得到的也会溜走。
事实是,即使闪亮的女生也总是会被伤害,会遇到很多不顺利的事。
闪亮的目标,也许不是被人所爱,而是拥有爱人的,保护人的能力。
我好想好想像女主妈妈一样那么坚强,即使一个人在一片陌生的wonderland,也可以独自生下女主,朋友不在身边时,能够独自享受生活,朋友在身边时,也能够一起放声大笑。
好神奇的观影经验,从来没有这样专心(我一直很容易在看电影时胡思乱想而出戏),又笑又哭。
影院的人也都不知不觉跟着歌声舞蹈,尤其是大家在游船上载歌载舞一起开向女主的hotel时。
伤心时我们哭着歌唱,快乐时我们笑着唱歌。
爱的时候记得爱的感觉,放下的时候就向前。
Adante,adante,here we go again。
本文发表于《上海电视》2018年8月某期。
如需转载,请一定联系本人、一定注明、一定附上豆瓣链接!
-当代欧洲的文学作品和艺术电影常常更打动不愁物质、追求精神享乐的文艺青年。
我想有部分原因是欧洲本土人(非灾难地区外来移民)的追求不同于我国普通人。
他们已经历过高物质文明带来的闲适,即便有生存压力,在高福利和充沛公共资源供应下,他们脱离了人类对物质享受的原始渴望,性爱焦虑也被更为开放的性关系释放了,他们及他们的创作者关心真实情感和生活意义之类精神维度的问题,房子车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婚姻孩子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当找不到自我存在意义的《薇罗妮卡决定去死》或者《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的时候,我国年轻人还在父辈思维的指导下,考虑娶什么样的女人可以少奋斗几十年,嫁给什么样的男人才养得起娃,如果重组家庭,能否获得物质保障、社会认可,我们的情感选择跟物质需求挂钩太紧密,只有少数不管不顾或者至真至性的人才追求纯爱和纯爱带来的结合。
其实谁在内心深处不想肆意不羁地活一把呢?
《妈妈咪呀》系列就像释放人们这种“自由”需求的出口。
尽管它们是脱胎于同名音乐剧的两部电影,但其源头是瑞典阿巴合唱团(ABBA)的众多热门金曲,故事又发生在希腊海岛,本质上,这是个欧洲故事。
目前上映的续集,有部分对第一部的补充叙事,所谓前传。
第一部讲述女儿苏菲以自己的婚礼为契机,在母亲唐娜同一时期的三位恋人中寻找生父,结果母亲等来一生真爱,女儿收获三个爸爸,并放弃早婚,携手爱人闯世界,续集则今昔双线交叉剪辑苏菲完成母亲遗愿将民宿翻新为酒店、并完成初为人母之女性身份循环和唐娜从三段短暂恋情到怀孕生女的过程。
两部戏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唐娜和苏菲的婚恋选择,还是三位父亲和包括唐娜闺蜜在内的三位母亲,与苏菲建立的超越亲情的爱之关系,都是欧洲人早一步建立的多约会、少子女、不被承诺制婚姻关系束缚的新人际模式。
在中国,随着女性经济独立程度提高,社会福利更完善,未来会有越来越多唐娜这样不以身孕捆绑任何男人的女性,恋爱、婚姻、生养不再是一条龙程序,也会有越来越多苏菲这样不以婚姻束缚爱情、把自我实现放在婚姻之前的女性。
在这个意义上,《妈妈咪呀》系列为我们开了一扇窗,看到生育率、结婚率皆下降的欧洲人,在生活方式方面能提供什么选择性参考。
十年前,Meryl Streep出演的Donna可是完全不同的一场戏。
她的忏悔,是场深重的众人齐心推翻的残墙。
现实生活贫累交加,仅存的蜜色幻想,是她可以踩着另一具有力气的男人躯体逃出生天。
这份唯一的升天通道,想走的话,要让亲近闺蜜共同否定自己,要从旁人口中影影绰绰漏出他们毫不遮掩却又懒得开口的奚落,要衣冠不整掉在三个欢爱过的男人面前,要被女儿翻录私人日记,还要被女儿当面羞辱:今天的一切是因为年轻时太荒唐。
这么热闹的形式也不能掩饰——这就是场审判。
因为她太年轻,太可爱,享受风华正茂的欢爱并占有太多异性的注意力资源?
这个女人有什么罪?
忠于自己是她唯一的原罪。
幸好我们有机会重头来过。
枷锁全碎,轻装上阵。
从片头大闹牛津一场开始,Lily James的Donna和她的朋友们踩上节拍就再也停不下来。
所有伧俗、张扬、艳丽和复古的颜色都被青春肉体脸庞撑得饱满又恰如其分。
一波又一波经典音乐嗨到肾上腺素爆炸,克罗地亚湛蓝明媚,演出越张扬,人心越甜蜜又危险。
没有评判,怎么来得及评判?
Donna站在去往应许之地的船头,阳光就是细碎金子打在雪白健壮大腿上弹起来不触摸是浪费这海中央泱泱好时光;
Donna在雨中挽住惊马缰绳,金发丝丝缕缕贴在饱满胸脯,不一亲芳泽的男人都是在对历史犯罪;
动情,尽情,忘情,伤情,在酒吧唱心碎的歌的发光脸庞最为动人。
这一次,母亲Donna坚定地要,要美景缭绕的应许之地、恰到好处发生的激情、实实在在的亲密关系。
不论伴侣密友还是亲人,她建立的都是有血有肉的关系,那关系令她即使不在世间,她的品味态度心之所好仍然留在爱人们心中。
对她不想要的,不美丽城市、不成熟男人、不诚实情感纠葛、不够决断洒脱的自己,她统统说不。
女儿Sophie,坚定选择,选择为旅馆梦想牺牲,选择理解男友,选择在每一个微小或庞大的困难中坚持。
其他五光十色的人,咖位再高,技艺再强,统统被逼为配角。
母亲与女儿都活生生演绎:真实可爱的那个自己,曾经不太懂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懵懂狂奔,竟受到一些怀抱接纳;我们谨慎试探边界,最终稳稳踩在大地上,随之惊喜发现自己竟也能肩扛手提。
我们怀抱曾经飞在天上与沉在土地中的自己一起向前走,不落下任何一个,为过往自己建立分门别类博物馆,并已拥有能力为幼小自己实现梦想。
这是一场好开心的玛丽苏,青春不就是这样吗?
当时场景简陋心思单纯,荷尔蒙、年轻与想象力自动为场景渲染好玫瑰色滤镜,不管多少年在回忆中都是四处喷射无法停止的跳跳糖,从中走出的竟是如此强大的自己。
十年之后的这个故事里,我们终于有能力抖抖身子把说教甩掉,正视每一段时光带来的欢笑、泪水和印记。
我们有欲望,会被本能控制,受芬芳面孔吸引,谱写乐曲并认真分别。
我们分别以后,正如分别以前,你不能否认我一直在这世界认真跋涉,认真经营,从未欺骗过自己。
十年之后再相遇,我终于知道,接受千疮百孔的平行世界,但不将就,不停止,一直旋转,直到找到那一个值得定格正面镜头,我展现给你。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我们的父母,不曾了解也从不好奇在他们年轻的时候,他们曾经历过什么很多年前和朋友看过《妈妈咪呀》中国版的歌舞剧,在去看《妈妈咪呀2》的电影点映前特地看了一遍第一部的电影版。
提到《妈妈咪呀》,不得不先介绍下ABBA乐队—— 《妈妈咪呀》改编自百老汇以瑞典乐队ABBA歌曲为基础写出的音乐剧,而ABBA是瑞典的经典流行组合,成立于1972年。
ABBA乐队的名称来自于四名成员的姓名前字母的缩写的组合,这两男两女在事业走上坡路时曾是两对夫妻,在事业开始下坡时又分别劳燕分飞,是流行音乐史上著名的夫妻组合也是著名的离婚组合。
ABBA虽于1982年解散,却留下了数十首经典歌曲,传唱至今。
《妈妈咪呀》1999年伦敦西区爱德华王子剧院首演,据说,首次上映就让伦敦交通为之瘫痪。
此后,这部经典的歌舞剧曾先后在40多个国家、超过240座城市演出,观看人数超过4200万,在百老汇演出时间超过了《音乐之声》,被称为代表21世纪百老汇艺术风范的经典之作。
而《妈妈咪呀》便是根据这部经典的歌舞剧改编的电影版本。
《妈妈咪呀1》的故事并不复杂,女主人公Donna的女儿Sophie在结婚前想解开自己的心结——知道谁才是她的亲生父亲,于是以妈妈的名义偷偷将妈妈当年的三个情人请来,在美丽的希腊小岛上,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却又充满温情的寻父记。
因为之前看过歌舞剧版本,可以说,《妈妈咪呀1》电影版对舞台剧中的场景和细节进行了高度的还原。
不过,虽然第一部有梅丽尔・斯特里普、皮尔斯・布鲁斯南、科林・菲尔斯、斯特兰·斯卡斯加德四大巨星加持,但说实话,看惯了成熟内敛的“梅姨”,再看片中她饰演的动不动就扭动腰肢、说跳就跳的中老年热血妇女,不但没有被感染,甚至觉得有点尴尬……写到这里的时候转念一想,或许再过二十年,等我到了片中Donna的那个年纪,再回看这部电影,或许又会是另一种心境。
《妈妈咪呀》这部电影,年轻人大概看的是热闹,而同样经历过年华逝去、岁月变迁的父母那代人看,可能又会有另一番感触吧?
横跨了大半个北京城赶到《妈妈咪呀2》提前点映的影院,因为路途遥远,紧赶慢赶,还是迟到了10分钟,错过了电影的开场。
落座时,正好赶上年轻时的Donna与Harry(年轻版的“脸叔”)在旅馆中相遇的一幕,随即展开的约会、歌舞场景一气呵成,非常具有观赏性。
与第一部“高龄”大牌撑场不同,《妈妈咪呀2》的故事结构以双轨推进——既是第一部的前传,也是前情的后续——在讲述身为母亲的Donna年轻时如何与Sophie的三位“父亲”相识相知的同时,也描写了在母亲去世后,女儿Sophie如何独自经营旅馆、迎接内心的成长。
个人认为,与第一部相比,《妈妈咪呀2》的情节更加丰富,歌舞的嵌入也更加自然,随着故事的深入,Donna这一人物也被展现得更加丰满。
在第一部中,对于母亲Donna与三位昔日恋人之间的情感经历没有过多陈述,只是通过女儿Sophie偷读母亲日记的段落简单交代——母亲曾在同一时期与三个男人先后发生过亲密关系,连她自己都不能判断到底谁是女儿的父亲。
而这个听起来有点离经叛道的青春故事在十年后的第二部里被婉婉道来。
年轻貌美的Donna在旅途中先后与三位英俊的少年相识相知,随即展开三段或许不能全部称之为爱情的感情经历。
与 Harry的相遇是小旅馆的露水情缘,与Sam是在偏僻小岛的刻骨铭心,而与Bill则更多是失恋后的空虚与疗愈……
经过简单地估算便可知道,《妈妈咪呀》的故事背景发生在西方上世纪70年代左右的性解放时期,Donna对待感情自由洒脱的态度正代表了那一代人对待感情的方式。
虽然,年轻人的冲动、激情在美景与歌舞的加持下,一切显得那么美好而又自然而然,但在与恋人分别后,Donna不得不独自面对生育、抚养孩子的重任。
在第一部中,女儿Sophie一心想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在与母亲发生意见冲突时,她会忍不住刻薄母亲:“我可不希望我的孩子以后像我一样,连自己的父亲是谁都不知道!
”虽然在最后,她理解了母亲并接纳了三位“父亲”,但也仅仅是接受现实而已。
而在第二部的故事中,母亲Donna已经去世,女儿Sophie在帮助母亲圆梦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理解母亲——和爱人之间的不同理念,让她不得不开始思考或面对可能到来的“分别”;重建旅店过程中经历的风雨与波折,让她理解了母亲的坚强与坚持;即将迎来的新生命,让她体会到做母亲的忐忑与勇敢……而这一切,在十年前,对于20岁时的Sophie来说,都是她与母亲之间存在且为之苦恼的代沟。
影片最为催泪的片段,是Sophie怀抱女儿等待受洗的那一刻,已去世的Donna出现在教堂中。
原来,她一直陪伴在女儿身边,从未离开。
饰演老年Donna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动情演唱、与女儿告别,此情此景与当年她孤身一人为还是婴孩的Sophie受洗时情境重合,时空交错,她的女儿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幸福,没有重复母亲当年的磨难与不幸。
一曲唱罢,母亲Donna深情为女儿送上祝福,静静关上教堂的门,独自离去。
看到这一段,忍不住百感交集、泪流满面。
这段母女之间并未真实发生的祝福与道别,或许会击中很多人,令他们联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无法言说的温情与感伤。
或许是因为过于熟悉,或许是因为自我们懂事起,他们就已经是个大人了,我们常常忘记,我们的父母,他们也曾年轻过,也曾有过自己的梦想,也曾犯过错,也会有迷茫……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并不了解我们的父母,也从不好奇在他们年轻的时候曾经历过什么。
作为儿女,父母对我们的守护似乎理所应当,而直到我们最终也为人父母、经历过相似的波折与考验后,我们才会真正地理解他们、想走近他们。
而父母对我们最大的祝福,或许就是希望我们不必经历他们曾经遭遇的挫折,幸福一生。
影片的最后,延续了《妈妈咪呀》第一部时的Happy Ending,老中青三代齐聚一堂,老年版与青年版的扮演者同时出镜、热舞欢唱,精彩纷呈。
不但有“脸叔”的逗趣舞蹈,更有年逾70的传奇歌后雪儿作为神秘外婆与昔日“教父”的精彩献声。
整部影片欢声笑语、极具感染力,令人阴霾尽扫、忍不住嘴角上扬,可以说,即使只为看片尾的歌舞彩蛋,也足以值回票价。
影片结束后的互动环节,主持人问:“如果让你选择,你希望和谁一起来看这部电影?
”如果让我选择,我更希望能陪伴父母一起走进影院、重温这个故事…… 当他们老去时,别忘了,他们也曾年轻过。
年轻时的Donna——"梅姨”梅丽尔・斯特里普
年轻时的"Sam" ——007皮尔斯・布鲁斯南
年轻时的"Harry”——“脸叔”科林・菲尔斯
年轻时的"Bill”——斯特兰·斯卡斯加德
年轻时的"Fernando"——安迪・加西亚
年轻时的“外婆”——雪儿PS:1. 真的很喜欢影片中 Tanya的扮演者克里斯汀·芭伦斯基,对比十年前的第一部,她的身材与状态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一把年纪了仍能面不改色地劈叉羡慕2. 据听说这部影片的排片不多,想看的同学要趁早,影片歌舞场景众多、希腊小岛拍摄地美景如画,建议选择巨幕影院观看也希望影院能多给这样一部歌舞俱佳的好电影多一些排片——生活有时太现实,与其皱眉思考人生,不如停下来,感受下欢声笑语
2008年7月,美国加州2008年的夏天,在洛杉矶附近一个叫Oceanside的小镇参加夏令营。
当时对同夏令营一个叫Teresa的西班牙女生一见钟情,尬聊的时候她推荐了她前两天刚看完的一部音乐剧改编的电影。
15岁的少年,大概也只有被荷尔蒙冲昏大脑,才会在和小伙伴去看Dark Knight的时候,一个人坐进了Mama Mia的影厅吧。
那时候的自己可能也不会想到自己就从此进了音乐剧的坑,若干年后的一天,会坐在西区Novello Theatre里面和一群老奶奶无声地跟唱了一个晚上。
2008年8月,中国广州还记得在旧金山坐上回国飞机的那个早晨刚好是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回国后的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到高中报道,跟刚认识的新同学去郊区封闭式军训。
八月的广州,和加州一样高温暴晒,但空气却潮湿得好像伸出手就能凭空拧出水。
当时年轻,身体还算结实,短暂异国恋遗留的多巴胺足以甜过一个个枯燥的白天。
晚上躺在硬木板床的凉席上,戴上路边摊随便买的耳机,用诺基亚128kbps的音质反复听着回国前下的ABBA。
2018年7月,英国伦敦又加了一周班,难得暴晒了一整个月的伦敦终于有了点转阴的迹象。
赶在8点前忙完了这周的工作,跑去公司旁边的摄政街取了裁缝刚改好的新西装;没时间等Uber,随手拦了辆黑的,终于在预告片放完之前赶到电影院。
从电影的角度出发,没有原版音乐剧选曲编舞和剧本的支撑,情节和人物的塑造都很单薄,前半段Waterloo, Angel Eyes这些经典歌的插入都有些尴尬,看着Lily James还是会想起两年前的Natasha。
但终究情怀和情绪占了上风,脑子里都是过去十年的影子,高中三年,大学四年,英伦三年,爱过的妞,喝过的酒。
十年之后,生活和电影一样,少了世界尽在脚下的年少轻狂,多了得失和世故。
Everything is different, yet everything is still the same.2018.7.20 London
好多年前看过《妈妈咪呀》的音乐剧和电影,可能当时抱着轻松的感觉去看,已全然忘了故事讲什么。
只记得音乐剧的舞台是一片蓝色,歌很好听,舞很好看,仅此而已。
如今再看《妈妈咪呀2》,讲真,如果我还是当年那个二十几岁刚工作没什么烦恼的社会新人,一定也不会有太大触动,只是开心一场;但不得不说,心境变了,重看的感受也变了太多,因为我和电影里的Donna一样,都是单亲妈妈,都有一个女儿。
《妈妈咪呀2》讲了什么?
一群人在希腊某岛上载歌载舞吗?
表面上看起来是。
如果只是看表面,你也会像当年的我一样,像舔了一口冰淇淋,舔完把它忘得一干二净。
但如果你已为人母,在某些世事上开始领悟,你可能发现,这个故事很想传递给你什么。
在我看来,是欢乐背后的自由,尤其是——女性自由。
打个比方吧,如果,我们把《妈妈咪呀》的故事放到亚洲范围拍成电影,我相信80%可能你会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大学生毕业后独自去旅行,她遇到了三个男孩,都发生了“一夜情”。
然后她干脆离家出走了,在岛上生下一个女儿,不知父亲是谁……听起来很揪心是不是?
这一定是个大逆不道咎由自取的悲剧。
你可能不用看都知道这个女人和她的孩子会一辈子生活在痛苦和孤独之中,犹如海岛脱离大陆,当别人都在享受人生和世界宽广之时,她们却如此封闭,用一生偿还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我想,这个故事如果放到亚洲,也不过如此了。
但事实恰恰完全相反,《妈妈咪呀》从音乐剧到电影,到电影今天的续集,基调一直定在喜剧。
从你看到希腊的蔚蓝海岸开始,你就被种下明媚的种子,怀着光明的期待去看,到最后,你也会感到幸福,甚至开心到哭。
——对,我就是那个开心到哭的人。
为什么一个明明“应该是悲剧”的故事让你感到快乐?
为什么单亲妈妈Donna没有让你感到各种怨念和懊悔?
为什么她独自抚养长大的女儿Sophine不知生父是谁也有如此光明的心态?
为什么一个纪念死去妈妈的Party如此令人愉悦、感动,而不是无尽无止的悲伤?
……如果你去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你会和我一样,被喜剧背后所掩藏的本质震动。
因为,这些欢乐的的“表象”汇聚起来,恰恰证明了Donna是一个勇敢的人,她的女儿,也和她一样勇敢。
Donna、Sophie为什么和别的年轻女孩不一样?
《妈妈咪呀2》用平行式结构讲述了《妈妈咪呀》的前传和后续,类似《教父2》,这个平行线完整的展现了母女二人的成长。
来看Donna这条线:
毕业典礼上,老师请学生代表Donna发言。
她像一个学生代表一样发言了吗?
没有,她带着她的“发动机组合”一起唱歌,把毕业典礼变成了发自内心歌唱的庆祝大会。
当大家都毕业了,Donna决定去旅行。
“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这可能和现在的年轻人没什么不同,但她离开美国独自上路了,她决定去寻找自己的梦想。
当Donna一路欧洲旅行到达希腊小岛,她发现,这里就是她想留下的地方。
很快她就做出了决定,令亲朋好友惊诧——你的人生才刚开始呢,怎么就决定留在一个小岛上了?
更有意思的是,Donna在独自旅行途中遇到了三个令她心仪的男孩,但她没有因为这三个人放弃留在岛上的决定,尤其是最后一位订婚的男孩,明明让她感到悲伤,她还是决意留在岛上,而不是追着男孩离开。
面对破败不堪的岛上农舍,她一个人,没有退缩。
后来的故事便是Donna怀孕了,一个人在岛上生下女儿……电影在这里只是简单渲染,没有提及她如何抚养女儿的二十年。
但我们在另一条Sophie的平行线里很明显看到了Donna抚育的成果。
Sophie是如何做出自己的决定的?
当妈妈离世后,她重新装修了和妈妈一起生活过的地方,把这里变成旅馆,正如当年的Donna独自把农舍变成家。
Sophie邀请亲朋好友来小岛开业party,她的新婚丈夫在美国刚刚得到一份工作,希望她一起回到美国。
而Sophie和当年的Donna一样,即使和爱人分开十分痛苦也决定留在小岛,做自己想做的事。
Sophie邀请了她的三个爸爸,此时妈妈已离开人世,她也没有对他们产生怨念,而是以非常开明的心态促成这个Party。
对待Donna的好友,“发动机组合”的另外两位阿姨成员,Sophie像对待自己的好友一样亲切,最后她在Party上圆了梦,成为“发动机组合”一员,与阿姨们共唱一曲,纪念离世的妈妈。
……
你看,在Sophie的成长里,没有过不去的坎,化不了的愁。
即使妈妈离世,爸爸缺位,一个明明算是孤儿的女孩,却能这样开朗、包容,坚定,拥有自己富足的精神世界。
我想我们不用看Donna如何抚养她也知道,是妈妈的乐观与勇敢传递给了Sophie。
于是我们又从这个独立自信的女儿身上,映照出妈妈生前的光芒,她一定也是那样明媚的人,开阔通透,像大海一样蔚蓝澄净。
两条平行线故事,用同样的明媚给我们讲述了两个年轻女孩如何勇敢寻找自我、坚定自我的人生旅程。
当暴风雨过后,Sophie一度以为纪念妈妈的Party就要失败时,海上驶来几艘大船,一众宾客,他们还未到岸便开始高歌,ABBA的《Dancing Queen》响起,船上的人,岛上的人,唱吧,跳吧,就尽情的投入到这团聚之中,舞动欢乐!
这是电影中最令我感动的一幕。
它比Party本身更像一场仪式,验证了Donna和Sophie共同的人格魅力。
即使远在天国或海岛,也有这些至亲至爱放下俗世中事不顾一切的为她们纪念庆祝。
——很像童话不是吗?
生活中哪里有这样的人,从美国日本山遥水长的飞过来,只为一个旅馆开业典礼。
但比这团聚更像童话的是,生活中哪里又有Donna和Sophie那样坚定自我的女孩,在世界那么大人生那么长的的一隅里不随波逐流,坚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所有人共唱共舞《Dancing Queen》的时刻,它已不止是一场狂欢,更是一场精神共振。
值得一提的是,《妈妈咪呀》传递的“正能量”,和它创作的背景不无关联。
这部风靡全球的音乐剧于1999年在伦敦第一次公演。
而包括《Dancing Queen》在内的所有《妈妈咪呀》的原创歌曲,其实早在ABBA乐团当红的1970年代风靡。
《妈妈咪呀》的故事是基于ABBA已有歌曲创作的,就连“妈妈咪呀”这个词,也不是因为剧本要写一个妈妈的故事才叫“妈妈咪呀”,而是ABBA的歌曲就叫“MAMMA MIA!
”,是意大利语中“我的天呐!
”的意思。
因ABBA专辑本身的欢快活泼和自带戏剧感,才有了90年代《妈妈咪呀》音乐剧的创作可能。
所以从形式上来说,这是一部音乐——音乐剧——电影的载体转化。
年轻的孩子们一定对来自瑞典的ABBA乐团十分陌生。
那不如说说同时期的The Beatles?
一个无法再造的传奇,在战后“垮掉的一代”迷惘愤怒之时,他们的摇滚乐给多少青年带来了希望。
而ABBA乐团的骄绩亦可与The Beatles相提并论,因乐团清新明亮的唱作风格,风靡整整70年代。
所以,当你现在再去回味《妈妈咪呀》的歌曲曲调和歌词时,你会发现,这些诞生于上世纪反叛、嬉皮、摇滚、倡导自由的70年代的歌曲,本就有精神良药的作用。
它们朗朗上口,教人摆脱失望的现实,更令人难忘的是歌中对自由真我的导向,即使放到50年后的现在,也不会过时。
因此,在清新明亮歌曲的基础上,有了清新明亮的音乐剧;又在清新明亮的音乐剧基础上,有了清新明亮的电影。
《妈妈咪呀》有别于其他音乐剧的喜剧方式,创造的一派乌托邦的理想景象,实际上表达了从ABBA乐团到如今电影创作团队对某种精神的崇尚和延续。
因为不管处于哪个时代,不管在70年代、90年代还是当下,人都向往勇敢、自由、善良、纯真,正如电影中Donna坚定的笑容一般,是我们理想生活的幻化,如照片铭刻,历久弥新。
我不敢说自己对《妈妈咪呀》有太深的理解,但我知道它不是一般肤浅的喜剧。
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要做到Donna和Sophie这样很难。
在年轻的时候愿意花时间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在确定方向以后能够不随波逐流,坚定内心的选择;在面临困难时不沮丧、不颓败,勇敢的继续走下去;在坚定自己的同时,对周围的人和自然保持善意和发自内心的爱……这一切,对一个女孩来说,都不容易。
音乐不会告诉你它诞生于丧的年代,音乐剧和电影也没有展现一个单亲妈妈独自探寻自我和抚养女儿的困苦艰难,但不代表欢快的基调淹没了人物背后的努力。
如果你细细品来,你会发现,正是因为主角拥有非同一般的能量,她们才做到了喜剧的结果。
而那蔚蓝大海和桃花源般的海岛,对内心脆弱的人来说,何尝不会变成暴风骤雨的巨浪和孤立无援的灾难?
《妈妈咪呀2》的最后,来了一位神秘的不速之客。
她是Donna的妈妈,Sophie的外婆。
你看她与我们心中的老太形象是否不同?
当然,她那倍儿挺的精神,到老也没有放弃追求美和爱。
她的扮演者是谁呢?
是和ABBA乐团同时期的嬉皮歌手,Cher。
这真是一个巨大的隐形彩蛋。
This is the peak of musical cinema I fear. I can write a whole essay about why Mamma Mia is the best queer cinema, it dismantled a lot of traditional family structures and portrayed so many beautiful relationships & friendships. It really takes a heart to write so well and tread so lightly about young love, old love, friends, family, womanhood and mother-daughter relationships at the same time. It made me cry and smile again and again thanks ABBA thanks Cher and Meryl Streep lol. Not a thing is more important than joy and love - if you hold on to these you’re probably doing fine my dear. ☺️
很美,很热情的电影。
十年之后第二部卡司悉数回归,梅姨,老牌007布鲁斯南,脸叔,雷神的地球岳父,风采不减当年,怀旧之情等已经值回票价。
歌舞剧电影确实看的不多,有基础的还是去年的《爱乐之城》,看完确实很迷恋这样的电影,青春洋溢,热情似火。
看这部之前特意回顾了第一部,整体感觉略显尴尬。
两部对比下来,这部确实不如前作。
作为歌舞剧电影,第一部电影在剧情上一只在做减法,将重点放在了歌舞上,但是到底谁才是生父这个很奇情的设定确实抓人不少。
第二部在剧情上反而是在做加法,加设了母亲年轻时在爱神岛上的经历,角色上加了一倍数量还多,三个父亲过去和现在的身份背景都交代的很清楚。
叙事上年轻时的母亲和女儿的平行切换剪辑。
使得剧情显得琐碎,歌舞也随之弱化了。
总之续集不如前作,甚至有炒冷饭嫌疑,好在有大卡司们加持。
呀呀呀,国人真的不爱歌舞片啊……排片少,看的人少,票房自然也少……可是ABBA的歌好不好听?
007、脸叔、安迪加西亚帅不帅?
雪儿女神赞不赞?
希腊、地中海美不美……看点可真的是不少!
演员阵容也很强大,奥斯卡影后两位(梅里尔斯普利特、雪儿)、影帝一名(科林费尔斯),资深帅哥(皮尔斯布鲁斯南、安迪加西亚),MCU宇宙两位(雷神里的ERIK和美队里霍爹),傲骨贤妻,哈利波特里罗恩的麻麻,灰姑娘(莉莉詹姆斯)……剧情跟1比算原创了,毕竟一半篇幅讲唐娜年轻时候的故事,这个真的全是编剧编的……歌舞片的节奏不能太当回事儿,毕竟一首歌的时间两人好了,换个旋律受的伤也疗完了(突然很期待魔法奇缘2)……歌,好听,绝对好听!
莉莉詹姆斯绝对是惊喜。
年轻版的三男友,额,真想不通变老怎么可以那么帅……十年光阴,阿曼达老了,霍爹沧桑了,不拿枪的脸叔小肚肚又回来了。
安迪加西亚怎么可以那么帅,那么撩人[色]我要重看11罗汉。
雪儿美艳不可方物啊,虽然顶着一脸的玻尿酸、羊胎素、肉毒杆菌,依旧是我的女神啊!
30年前的月色撩人里的红唇黑发造型一直是我的心头好啊!
一曲Dancing Queen,绝对全剧高潮。
全片不停抖腿啊……片尾彩蛋各种高能。
脸叔依旧是全剧搞笑担当。
速速去围观吧。
这片子估计上不了多久。
推荐指数,四星,值得一看。
终于把妈妈咪呀2看完了,就在这个周日下午。
08年初看妈妈咪呀时,快乐得难以自已,快乐的情节想跳舞,感动的情节就落泪,整整两个小时的情绪都紧密地被旋律带动。
因此爱上ABBA,加上之前因影视剧爱上的QUEEN,'N Sync,都让我愈发地对那个遥远的年代着迷。
很爱歌舞片,很爱音乐剧,从很小时就有迹可循,近两年才算固定爱好。
而妈妈咪呀尤其令我快乐,它并不是个现实的剧情,你很难在生活中看到如此牵强的剧情,可也恰是这样无中生有的点唱机式音乐,呈现出那样极致的勇敢,彩色的热情,大胆的样子和灿烂的日子。
还让我忍不住心怀感恩,感谢这世上还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拼命地工作是为了自己的梦想,他们努力地编剧本串歌曲让一切剧情化,他们认真地筛选出心中的曲目想要给观众呈现他们心中的快乐,他们不遗余力的编舞、取景、选角只为了让这些选出的曲目在听众心里最大化地共鸣。
你们做到了,我感受着影片传递的快乐,体会着歌曲传递的感动,隔着荧幕、隔着时空、隔着距离,在这个周日下午,和你们每个人的心、和ABBA,达成了共鸣。
Andante andante~
大大超出预期,光看彩蛋就值回票价了
有点奇怪的续集,还算有趣吧
我:没想象中好看。E:比想象中好看。
比這好看的歌舞劇多的是,這個看起來跟跳廣場舞的大媽其實沒兩樣。
女的劈腿三男不知道孩子爸爸是谁,男的劈腿三女,孩子爸爸妈妈都很确定。。。大自然一定是没有预设好
第二部也不错看,没让我失望!
老年迪斯科,《Dancing Queen》响起来的时候还是有点厉害。
除了些许人造的情怀,故事本身嚼之无味,歌曲也只是基本把第一部重唱了一遍,总体很失望
Unbearable western centric stupidity
续集好过原作系列。一些把过去和现在联系在一起的镜头设计和剪辑都是动了心思了的。有着流畅的情感逻辑。虽然好几首口水歌,但是好的那几首歌还真的是挺不错的。少了梅姨第一部略夸张的表演,反而多了很多真情。乱入的雪儿与画风格格不入
梅姨的角色不在了 梅姨的光芒照耀全片!梅姨最后还要出场唱上一曲!还有几个帅大叔!007大叔 我脸叔!啊!
还是1的歌经典。最后万年不变的海关大叔可爱!
能拍成这样很厉害了。比起前作这部的青春气息更浓更乐观,“灰姑娘”的表演可圈可点,引入更多abba唱的经典,从头到尾都是80年代怀旧摇滚风,让人心旌摇曳。虽然灵魂人物梅姨不仅刚开始就去世一年了,虽然只在最后的想象场景出现,但是她和独一无二的雪儿同框献唱,却足以掀起今夏最强劲的怀旧风潮。
这种电影就该开设舞池座鸭!在这个音响比人多的世界里,就想随着鸡皮疙瘩们一起唱唱跳跳鸭!对第一部有感情,感觉续集在歌舞、造型、叙事、景致各方面都精良不少鸭。老男人是憨的,老女人是色的,可爱到爆鸭。雪儿和莉莉·詹姆斯颜艺真没说的,教父帅得很碾压,但库珀依旧是尤物中的尤物,完全抵挡不了鸭。在世界一隅,还有这般欢乐自在的人,想想就觉得要飘起来鸭。看完几个小时头脑还在嗷嗷叫鸭。可惜排片真是惨鸭。四星半鸭。
没有故事啊,光有歌(还都听过的)有什么用啊,第一部好歹有个主线故事,这一部。。。不知道叙事从何开始从何结束的。
越看越觉得价值观扭曲的一部音乐剧。虽然具备了几乎美国白左所有的俗套和幻想(毕业自牛津?拜托~),但是音乐还是好听的。Cher这么大岁数还出来,真的是够勤快的。每多看一次,就降一颗星。
十年后的唱曲变得舒缓 不过总算把没说的故事都续上了
3.新千年歌舞片的一个大流行趋势就是,歌舞片类型不再需要演员舞蹈基础与导演调度能力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对白以及MV唱段。
故事仓促、潦草,舞蹈设计生硬、僵化,表演又全线浮夸,只有最后一场教堂的戏是够水准的。加上音乐,勉强能看。
大失所望,三大老帅哥完全成了摆设。young bill是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