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星居民第二季
Resident Alien Season 2
导演:罗伯特·邓肯·麦克尼尔
主演:艾伦·图代克,艾利克斯·布斯汀,萨拉·汤科,爱丽丝·韦特兰德,梅雷迪思·加勒特森,珍娜·拉米亚,科瑞·雷诺兹,伊丽莎白·鲍恩,莱维·费赫尔,Gerardo Barcala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故事讲述一个迫降的外星人哈利(图代克饰)在接受了自己科罗拉多小镇医生的新身份后,本带着秘密使命来到地球的他,最终提出了人生中的重大课题:人类值得拯救吗?以及为什么他们在吃披萨之前要折叠? 上一季末,外星人哈利驾驶飞船飞出了宇宙,而本季中,他又将回到地球,却忘记了他是谁,只有阿斯塔能保护他的安全详细 >
#80th Venice#主竞赛 论文电影 美国奴隶 印度种姓 纳粹屠杀 等级制度的延续
7/10 书的内容和作者生活并在一起讲效果实在不太行,基调太割裂了,虽然作者是很惨,但感觉电影这么煽情的拍还是显得有点做作和割裂。。。确实感觉纪录片会更合适,会更grounded,还有就是电影里这种煽情的方式真的好“美国”,拍成纪录片有希望能不会显得太美国中心主义吧。最大的作用是卖了这本书的安利,很伟大的调研
电影版《美国不平等的起源》。
关于政治如何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电影。如果说前面的论证是流畅可信,结尾大段的煽情则是彻底崩塌。将纳粹、印度种姓与被隔离在泳池外的黑人男孩串联起来后,影片已无力将例子拉回现实。在种族隔离早已废除的当下,电影对黑人少年遇害的解释似乎只剩下“房屋出现了裂缝”这样苍白的比喻。于是轰鸣的音乐催促观众退场,标题也仅仅被称作“起源”,算不上任何答案。
#80th Venezia 主竞赛# 4/10 掉书袋。能通过其背后主题实现在部分层面上的时空共鸣,但仍有过度消费历史之嫌,且似乎更适合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
周日看完的,这会mark下。我其实挺喜欢蒙太奇的方式,让我有一种平静的疯感,因为我觉得我的记忆也是这么闪来闪去的。但是,但是。我看到了在说美国种族歧视、德国屠杀、印度种姓制度,我没能和亲情感情线一起连起来,甚至有些监介。阶级化,不按道德去评价其实就是分层。是数量多起来的必然结果不是吗。老祖宗走向不同的方向成了国家,用户多起来还要分类运营呢。只不过这里连起来的,都是带血的负向分层。不禁想问,如果没有自己感情的黯然神伤,女主还会去思考展开么。如果只让我从这个叙事里get一个点,那就是人在悲伤的时候或许能被激发平时没有的心力、勇气、对自我存在价值的验证与一定程度的不厌其烦。get两个点,就补一个人不要自我可怜与自我感动。get三个点,就再补一个倍速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
娘味弥漫的教育片,为得出美国种族问题与德国屠犹和印度种姓制度同根同源(origin),而不惜以历史电影大制作方式与纪录片操作,去展现一个PPT讲座可以完成的事情。
【2】灾难透顶。精挑细选打磨每一句普利策biography的台词,并加以超长的独白。只顾着如何写作一个合乎情景的essay film,充斥着种族主义的说教,控诉与历史的不公,徐徐缓缓地狂轰乱炸。通过对白强调文本,而忘了电影的视听,技法一塌糊涂。冗长的两个半小时东一榔头,西一榔头完全不知道到底是种族,还是种性,就跟电影要拍传记电影一样,最后拍出来的只有传记。噩梦重回《鲁斯汀》,颁奖季全程被snub不是没道理的。
论文电影但是论证过程又疯狂煽情,看的人尴尬
我觉得是一部可以让人共情的电影,但主角的个人生活似乎和电影主题关联很小。没看过原著的情况下,再加上我看过预告片,还以为是侧重女主生活的电影(就好像American Fiction一样),最后感觉拍成纪录片更好一点,不过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也许是让我更想看原著了😄
看不进去
翻来覆去说教,就一句话的观点。太浅太糙了。给人一种没文化还硬搞学术的感觉。
第一次了解到这部作品还是由于吃瓜导演借奥本海默来宣传这部作品引起热议的新闻。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导演很好的将一篇对种姓制度探讨的论文加以艺术的形式来影视化~如今,该死的制度体系依然存在着,让多数人服务少数人。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愿景,鼓励是我们摧毁这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建立一个新的美好的世界~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多漫长?漫长到就算是十个100年后,依旧会是多数人服务少数人,并且多数人中的多数人仍会被少数人蒙在鼓里~
我不是说电影拍的不好,而是这事儿有必要拍电影么?还135分钟……
01.08. AMC Screen Unseen. 居然是一部议论文一样的电影,很新颖。叙事中心围绕女主想要探讨的议题和研究搜集资料的过程展开,期间穿插着一些出人意料的个人经历。其实不太知道为什么设定的是她身边的人恰好都接连离她而去,还是这也是作者真实的故事呢?观点本身非常独特,但是是否有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片面解读资料和历史的嫌疑呢?想到了高中写议论文的时候按照一定的中规中矩的模板套路总能得到老师的青睐,但是观点的深度其实是不经得起仔细推敲的,总有些牵强附会。影片中资料的呈现部分镜头还是很感人的。以及看到最后才发现这本书是真实存在的,可能在MLK附近上映也是想再次掀起一波讨论吧。又及影院里倒是没有中途离开的人,至少大家还是很尊重影片本身的吧。
灾难啊灾难。还不如在家睡觉。
让我想起了某本强行扣题的网红学术书…
不好看
威尼斯补标,贪多嚼不烂,伊莎贝尔的自己调查经历、调查主题自身的严肃性和她的情感经历都是影片想要统统扔给观众的主题,叙事的焦点也在这三者间模糊。观众看不到一位学者在与各类人打交道时的艰难,反而在伊莎贝尔大篇幅的旁白和交谈中,上了一堂reading信息量巨大的历史课。导演用各种抒情的台词,试图结构根深蒂固已久“种族主义”话语体系,指出种族主义的多面性、人们心底的潜意识拒绝并且忽视了这些多面性,但过度美国黑人中心主义叙事的套路,有强行绑架德国的反犹主义、消费印度种姓制度和展现印度奇观之嫌,相当薄弱和贫乏的镜头语言,令全片只能在鸡血式口号和“我似乎懂了很多”中收尾。
磨磨唧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