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卢
Peterloo,彼得卢:血染曼彻斯特(港),彼得卢:人民之声(台),彼铁卢
导演:迈克·李
主演:玛克辛·皮克,罗里·金尼尔,蒂姆·麦克纳尼,戴维·鲍姆伯,里奥·比尔,尼克·迈瑞莱格伦,菲利普·杰克森,皮尔斯·奎格利,阿拉斯塔尔·麦肯泽,卡尔·约翰逊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18
简介:该片故事发生在英国关键历史时期,彼时英国军队攻击一大批曼彻斯特要求议会改革的抗议者,导致15人死亡,几百人受伤,引起全英震惊。英国《卫报》也受此次事件影响而诞生。亚马逊负责本片北美发行。详细 >
这个历史事件也许对英语国家很重要,影片交代背景也还算清楚,但冗长浮夸的台词让故事节奏沉闷,我们看着还是摸不着头脑
看似无高潮,高潮却在无声之处,只能隔着喧嚣人群远望,沦为了一种失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绵密编织,幸存滑铁卢,却难逃彼铁卢,前后合拢成为一个闭环。不是要灌输历史,而是要亲历历史,只有亲历方能感同。厚重且充满力量。何为大师手法?此片是也
一场下等人民的诉求演讲聚会,演变成一场屠杀的故事。全剧大量演讲时间,无聊透顶。
Caravaggio, Vermeer
还行
简单的结构 深邃的力量。
要了解HK,可先了解英国。所谓历史,不过是发生在不同空间里的周而复始罢了。
只能说看到最后感觉杀戮太难受
拉黑Mike Leigh
借古讽今 借尸还魂 西学东渐
当压迫这把刺刀刺向群众...后面半小时太过瘾了。然而,我实在不想说前两个小时这一串串冗长的演讲和无聊的镜头。着实不推荐,以后英国人的政治片,我也要酌情考虑。
题材很好,导演固执
3.5 可能是麦克李脑残粉期待太高,所以觉得略有失望。找不到又一年和维拉德雷克的智慧,剩下的只是基本水准的历史大片发挥。调度和摄影都赞,特别是最后的屠杀,但是过于工整,大段的文本也难觅意义,可能是转型之作,但绝不是创作巅峰。
每一帧画面都像是博物馆里19世纪的油画,既有历史感的宏伟叙事,也不乏年代生活细节。虽有说教嫌疑,但现实意义需要这样的电影。横向看19世纪的历史民主进程是个颇有意思的事,不知何时能迎来中国的‘Peterloo’
花了两个半小时巨细无遗的在历史的框架里拍成了静止的肖像画...实在不懂这样忠实放在现今的背景下有何除了普及历史以外的意义...
【YVR-Vancity】作为政治系学生,我敬佩导演和整个影视团队。是的,本片观看门槛较高,前两个小时偏教育展示而不是艺术性,“冗长乏味”,重复的说辞。实际上,每次演讲的角度都不同而且层层递进,一切在最后爆发(大师级调度!)细节还原(口音,场景等)其一,但一颗赤子之心最为重要:真诚的面对历史反思历史。这是一部2018年的片子,讲述百年前另一片大陆的故事。但这个故事、似乎在19年某个国度还在上演,多么可悲!
6/10。生猛有力的两场混战考验了迈克李的调度技艺,从滑铁卢战役堆积的尸骸和冒烟的铁炮中展开序幕,小号兵跌跌撞撞地前行,烘托所处环境之危险、激烈的推镜头紧接富有层次感的景深:中景清澈的河流,前景长满野草闲花,将士兵跋涉回乡的河谷美景尽收眼底,没有台词,无声胜有声刻画了和平的艰难;当高潮骑兵舞着剑刺伤、挥拳、碾压盛装的游行队,稳定的大远景切换慌乱的表情近景,践踏人群的马蹄声和拼命的辱骂相互交错,开头的小号兵因为参与集会遭受攻击,揭示了彼得卢是穷人斗争的滑铁卢。但迈克李没有明显起伏和渲染、琐碎叨絮的叙事,在轰轰烈烈的历史题材中成为失利因素,毫无共同之处的十多名人物把情感焦点引向繁冗,政客被脸谱化为冷血的畜生:他们的办公室挂着一副基督耶稣殉道画,以圣经的名义滥施刑罚,把复杂的事件描写成简单的善恶冲突。
倾轧,互搏
无聊。。
如果不是在电影院,可能很难能这么耐心地一口气看完。繁复的日常与演讲让它几乎是去情节剧化的,观看情绪的起伏也仅限于单场之内,更像是导演择取多本史料的重新演绎。而情节,或者说时间、态势的变化反倒是小心地隐藏在镜头切换的瞬间内完成的。同样被隐藏起来的还有导演对整个局面成型的态度,正因如此,很困惑,我也不知该怎么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