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这部影片,足有一年多。
短短80分钟,一件不合理的离奇的却又简单分明的故事。
与其说对影片的期待,不如说是对金基德的仰慕。
看完影片我没有记住了张震的眼神,却记住了一直在监视器处窥视的戴着墨镜的金大师。
如果说王家卫一辈子在说孤独,金基德就一直在讲极端。
我想同性之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狱友受不得他忽然降临的幸福,只有死,只有同性那变态的爱才能生存。
在那样一个密室,是容不得希望和爱存在的。
人们总以为那样就是爱,爱到杀死一个人,也是爱么?
嫉妒之心可以灼烧希望,能使爱情毁容。
影片没有爱情的影子,又是在隐晦地讲着复仇,可是这次却没有血,没有泪,没有残忍,没有变态,没有离奇,没有杀人,只有合理的再合理的报复:你找女人,我就找男人。
离奇的只是,她找了一个死囚。
女人若是想报复一个男人,实在是太容易的事了。
当女人得知死囚再次试图自杀的消息时,毅然再去探监,丈夫把车开到她面前。
我认为丈夫是爱她的,可是这种爱在整个故事里是那么的渺小,改变不了什么。
这是拿另一条命换来的新生活,即使丈夫回心转意,又有什么意义呢。
死囚最不应该,背起那个爱他的小囚徒,感动,感谢最后会被爱他的人所误解,进而杀死了他。
在张震这里,一切其实都是假象,他一直,就被利用着。
女人为何要和死囚欢爱?
是为了给这个自己一手制造的“爱情故事”一个结束么?
一个圆满么?
可怜的死囚再一次被背叛,而这一次,没有关系,真的没有关系,因为他永远都不会知道了。
最后夫妇唱着欢快的歌曲,一家三口行驶在冬天白雪铺地的回家路上。
,或许是影片 唯一合理的地方。
今天去 bc 拎會員證,一個人,看了 金基德 的呼吸。
在看的時候,腦子裏面不斷彈出來的是: 這是怎麽樣的孤單?
一直不斷地彈出來。
故事講,一個女人,老公有外遇。
恍惚之中,突然造訪了一個殺死自己妻兒,又好幾次企圖自殺的死囚。
兩個人本來沒有什麽交集,但是,絕望和孤獨驅使他們的神經,錯亂到了一個相同的頻率。
女人的失戀,死囚對死刑的恐懼,都有足夠讓人窒息的理由。
死囚的同性戀獄友,是一個有一點讓我想不明白的角色。
我先是覺得很有趣,然後覺得,沒有意義,只是爲了滿足導演的簽名,還是給這個片加多一點爭議。
女人每一次的造訪,給死囚帶去監獄外春夏秋冬的氣息,其實是在紀念,自己曾經的愛情。
到了最後,女人走了,差點殺了他。
孤獨地一定要強烈的完全佔有,留下記憶,還有痕跡,嘴角的血痕,還有,已經一刀一刀刻進心裏,腦裏的感覺,他的肌膚,他的觸摸,他的嘴唇。
男人繼續留下,不再等待,也不掙扎了。
張震,一直以來覺得定位和吳彥祖有一點像。
中性,性感。
自從,在吳清源裏,他,清瘦,單薄,倔強,神經質的天才影像,讓我覺得,他真的很努力,而且也有了結果,讓我忘記他的一張臉,但是記住表情,眼神,感覺。
很韓國的一個片,很佩服的是,張震沒有一句對白,本質是因爲張震不會說韓語,INSTEAD OF 讓他好像 無極 裏面的 張東健 講3腳貓中文, 導演一開場就設置了他因爲外傷,說不出話。
其實是荒誕的,粗糙的藉口,但是很WORK。
導演對自己的這個謊言很有自信,自信可以讓識破天機的觀衆因爲劇情的FLOW而忘記這個LOOPHOLE,可以讓不知情的觀衆很MAKE SENSE OF THE STORY.我有點懂得,意義,在於你無法完全佔有,因爲孤獨,遊戲才可以繼續下去,如果飽和了的獲得,只有兩敗俱傷的滅絕。
我也不想承認,可是怎麽來來去去就是這樣子。
PS,果然就是他,我在看的時候就懷疑那個在監控屏後面偷看的保安科長是不是導演本人,剛才看到IMDB的資料,果然就是他.http://noiryeux.blogspot.com/2007/11/breath.html
轮回是永恒的主题,就象四季反复接替~万事万物冥冥之中的纤微关联一被发现拉扯出来就变得巨大、漫长`````呼吸,同一房间,同一城市,还是同一片天空之下?
墙角的呼吸,阳台的呼吸,木桥的呼吸,雪地的呼吸;探望室没有了呼吸的唇闭`````一直不喜欢张震居然也被老金激活了,老侯都未能达到的火候啊老金除去一如既往在电影里潜藏着的主题外,还一如既往的很会挑选女主角,尤其是在“经看”这方面刚播放影片时看到不太漂亮的中年女子,我就能立即肯定我会越来越喜欢她,她越接近片尾会越漂亮,这次依旧没有失望感谢某种延续,就如感谢能持续呼吸强大的力量就是如此容易被人忽视。
别忘了最终是谁结束了张真的生命
孤独的中年女人和无语的死囚之间的救赎感情。
和《空房间》很相似,同样一个男人介入某个家庭,弥补爱情的创口;同样是一个囚犯徘徊在生死的两岸,为了拯救别人而牺牲了自己。
金基德吧自己安排成坐在摄像头后面偷窥的监狱长,面对妻子,丈夫是明目张胆的背叛,面对死囚,妻子是明目张胆的靠近与救赎。
用摄像头和监视器,把最隐秘的一切暴露给观众。
一会推进一会拉远的偷窥,一会是欲望一会是纯洁的切换。
还有死囚和狱友的断臂之情,束缚压抑,却饱含更深的救赎。
结局永远是让人窒息的。
于是乎,金基德式的不留余地的悲伤,使得故事永远在灰色的影调里勾勒偏执的人物肖像。
昨天看完金基德的新片《呼吸》,因为里面有《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张震,因为是金基德,因为一直很想看,所以特别期待。
金基德的电影很特别。
小故事、小人物、小场景、小成本,有种“巧合”,关于叙事的技巧他游刃有余。
在我看来,他的电影可以稍微归类一下。
关于水的印象的例如《弓》和《漂流欲室》是一类,固定发生在水面的木制空间中的超越年龄的爱与一个妓女对一个杀人犯的爱,弓与鱼钩成为表露内心的唯一道具;他电影里根据“由一个念头”而产生的事件的有《海岸线》和《撒玛利亚的女孩》,海岸线因为一次挑衅,一个监视海岸巡视间谍的士兵打死了一个村民,从此该士兵的生活只能伪装,敌我关系最后诠释得很决绝,而《撒玛利亚女的女孩》想法更是荒唐,两个为了去欧洲旅行的女孩为存钱去做妓女,其中一个女孩接客(她也是《弓》的主演),一个女孩放风。
女孩接客的时候遇到警察搜房,然后跳了下来,坠楼身亡。
另一个女孩开始按照死者的笔记本,找出通讯录里的一个个男人接客,杀掉。
而女孩的父亲是一名警察,他接受不了自己女儿是妓女的一切,跟踪后刚好发现女儿在人民公厕解决完一个男人。
这名父亲终于选择毁灭自己的女儿;之后的金基德电影思考就更深入了,更有种探讨的意味。
除了《冬去春又来》这类和尚题材,老和尚和小和尚的命理分析外,《空房间》、《时间》、《呼吸》,其实都是在探讨一些过于苍白的,七年之痒、爱情成为过去式的话题。
《空房间》里擅长开锁,最后练成幽灵身法的男人;《时间》里为了保持恋人新鲜感,整容后勾引自己丈夫,丈夫却不相信她的女人;《呼吸》里抱着画纸却汉城监狱探望张震,在摄像头前唱歌、接吻、做爱的女人。
金基德的电影已经从之前的简单、突然的人性之爱与恨转移到了探讨时间对爱情的历练与璀璨。
《呼吸》里的女人的生活是苍白的。
自己丈夫有外遇,她在电视里看到死刑犯张震自杀的消息,对于死亡的记忆让她想见他。
她从家里电脑里找出昔日和自己丈夫记忆里的片段,把探监室布置成春天、夏天、秋天的景象,给他唱歌,和他接吻、和他做爱。
看到故事的最后(女人的丈夫在监狱外等她,她在监狱里和张震纠缠一起,窗外下着大雪,丈夫和女儿在堆雪球打雪仗),我都不能确定她对张震的爱情是否存在。
她只是找到了一个缺口,仿佛找到一个干净而清白的人,把他当成一个载体,灌输着自己幻想的、曾经存在但当时人已经忘记了的,关于爱情的记忆。
呼吸与窒息是一个孪生的命题。
电影叫窒息未尝不可,5分钟死亡记忆,身体膨胀,像气球一样浮了上来。
人与人之间隔了一层淡淡的膜,因为只是一层膜,很近很近,只要稍微再靠近一点,两个人就能像一个人一样发生任何关系;因为的确存在一层膜,纵使很薄,却始终存在,因为这一层膜,看不见对方,于是很孤独,于是,在膜之外的另一处寻找着突破口,人没捅开应该捅破的膜,却捅开了另一层膜。
被五彩画布装饰的房间,很美好,很漂亮。
充满爱。
女人为他几乎唱了整个四季的歌。
一开始是春天,当时的歌词是: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我们的心窝里;春天啊,春天啊,春天降临啦,降临在无边的原野中;绿意盎然,新春降临啦……那是女人第二次见他的时候。
她一共见了他五次,在第五次,本来应该唱冬天的歌。
但她没唱,在短暂的时间里,她获得他的身体。
是的,在那一刻她明白自己的一切,她送过他照片,她为他拍过全身,她最后一次见他时,她的丈夫已经答应不搞外遇了。
所以最后一次,她什么也没说,让一个死囚获得他应该得到的。
最后一阵狂热的吻后,张震像个成全女人获得原本爱情的工具,被抛弃了。
而结尾时,女人和丈夫在孩子跟前唱着心照不宣的歌。
在歌声中,张震被犯人锁着喉咙,窒息而死。
那一段歌声是这样的:雪花纷飞,你已远走;雪花纷飞,我心寂寥;梦中作画,暖暖微笑,覆盖白雪,我看不见,目视你远去,我仿佛被雪击中,即使我悲伤的呼吸,唯有雪花纷飞……
一向对 [一个人如何进入另一个人的内心] 比其他话题要更有兴趣热度。
其他话题比如,相爱的细节,分手的原因,那些都是相似的,而前者,每一个原因都有自己的色彩。
张震在那间布置着满满春色墙纸的探监房里,看着那个女人为他歌唱舞蹈时泛起的笑容,是真正让她进入内心的开始。
她的照片,她的亲吻,她对自己情感的坦白,她以太直接的方式进入他的世界,而且动机不明。
对方的动机不明却丝毫不影响自身的情感转变,他第一次见她后在玻璃上留下的唇印,他第二次见她时在全剧中唯一泛起的笑容,他第三次见她时激烈的亲吻,他第四次见她时迫不及待的神情,之后的做爱,以及对生命的抛弃和留恋。
全剧他没有一句台词,但一个好演员,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足够。
当然那也是导演的聪明之处,既讨巧地赢得卖点和特点,又精妙地带过言语不通的弊病。
但总觉金基德刻画的永远是片面性格之人,一侧丰满,整体残缺。
对女主角本身并无好感,长得不是我喜的类型,暴露情感的方式也太过神经质。
偶尔喜欢她做雕塑时的动作和眼神,歌唱时的真情流露,但韩语的表达方式和太过极端的情感变化,让我觉得性格过分地有点过头。
但相对男主而言,刻画地是更为到位的。
也许对喜欢掌控概念的金基德而言,人只是载体,无需丰满,细节到位便已足够。
影片中印象深刻的细节点1,衬衫丢弃的衬衫如果代表怨恨和放弃,那丢弃又被捡回的衬衫应该代表放不下。
那个时候是觉得这个女人是如此不负责任地闯入对方的世界又离开。
其实她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
2,雕像以自己制作的雕像来隐喻自己,戴上的头花表示对情妇的对比,和对丈夫的示威。
敲碎雕像代表着对丈夫的情感和家庭的放弃。
3,裸体裸体除了与弗洛伊德所谓的性有关,也与真实生活中真实自我的压抑有关。
女人压抑自己太久,选择死刑犯也许也是一种无需负责不怕后顾之忧的释放的选择。
所以觉得他们之间根本不是爱情,至少从女人的角度而言不是。
4,亲吻第一次见面就可以产生亲吻的欲望,是他长期压抑的对温暖的需要,也是这个人物性格中,真性情的体现。
5,摄录机及其背后之人偷窥是人的需要之一。
另外,豆瓣这剧情介绍实在太傻了..
他们说,一个人濒死的时候,会发出粗而重的潮状呼吸。
沉重得仿佛可以冲破胸腔。
那代表一种欲望与绝望,想要留住的却终于还是要失掉。
欲望,生命,还有,呼吸。
呼吸,又看到熟悉的金基德,失语的挣扎。
没有窒息过你怎么能够体会得出自由呼吸的快乐?
一个人的窒息,却换来另一个人的自由。
女人对死囚说,你知道窒息的味道吗?
他隔着厚的玻璃从小孔中拔下女人的一根头发,然后重重地吻一下,眼中透出的有绝望也有凶猛。
她在会客室里演着春夏秋,跳舞唱歌,那些美丽的回忆,在眼前复活。
终于,自由在冬季来临,是她逐渐陷于窒息的婚姻和他的救赎。
一切终将结束。
完结的时候,在耳边回响的还是那一轮又一轮沉重的潮状呼吸。
呼吸平淡乏味生活,老公偷情女儿隔阂,自己家务闷着雕塑,照片,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歌,春天:希望欢快生机盎然,夏天:热烈激情,秋天:浓郁厚重,冬天:空旷辽远重温自己的生长过程,跟老公的相遇过程惩罚老公偷情,自己私会死囚,又重温自己过去达到报复目的又是做公益又没有后患。
杀死妻儿还睡在一起的死囚,估计也起向往以前的生活。
过程中也可以唤起他对妻儿的感情。
那小受男代表生活的苟且?
监狱里周围人见不得他有更好的生活,不切实的希望?
百般阻挠破坏?
不再是等待死刑的漫长日子中的一天,而是重新对人生对生活有了深切的体会和期待?
冬天和别人做爱,和老公女儿玩耍享家庭的温馨?
婚姻的后期真是这样的悲剧?
作为生物本能的性欲和浪漫心理只能从别处找,而家庭的温馨只能从熟悉的老公儿女上找,生活只能这么苟且?
两个人为骨干的大家庭,其他人逐渐剥离开,还是只剩下孤零零两个人。
呼吸?
水里临死时喘不过气来又很美妙的濒死体验?
平淡乏味的生活慢慢把人淹死喘不过气来?
如果不正经来讲的话,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女主真的太爽了!
非常的随心所欲,绝不内耗自己,而且最后竟然是一个合家欢喜的圆满结局,不过回看前面一切的荒唐,未免让人觉得有点荒谬。
而且我觉得这部片子最搞的就是因爱生恨的老嫂子,和有点绿帽癖的爬行老公,当然还有一个偷窥癖的监狱长,总之大家精神都不是很正常,感觉颠颠的。
不过绿帽哥和老嫂子他们两个一出场,我就觉得好搞笑啊😆我其实是很喜欢韩国导演,他们仿佛能抓住流动的情绪,在镜头语言下,你们可以感觉到澎湃的情感,甚至是压抑的呼吸。
整部片子悲情底色比较浓厚,我还是联想到了韩国的恨文化。
对出轨丈夫的怨恨、对死亡将至的恐惧与不甘、对于一成不变的生活的压抑,以及爱而不得的愤恨(?
没错,我说的就是老嫂子),由贪欲、不甘、怨恨织成的密不透风的网,像一座牢笼一样,看的人心里压抑的,有点喘不过气来。
也许最开始的动机是报复,但是不纯粹的报复与自弃穿插着由高往下的怜悯,竟然演变成了两个人的救赎。
也许是上天安排,也许是心思一动,在历史的偶然性下,竟然入了局,又分得清,谁是上帝呢?
可以说如果导演没有展现出前面所说的那些流动的情感,也就无法拍出缠绵之下交织的情欲。
那样的话简直就变成了《贤者之爱》这样的狗血片。
对于情感的展现,有几个非常有助力的因素。
第一个是张震的眼睛,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他的眼睛像一个漩涡会把人吸进去……(我不太喜欢说很肉麻的话)总之他的瞳孔又黑又密,当你妄想他的时候,你感觉到自己像蜘蛛网里的虫子被缠绕着。
也许他的眼睛里什么情绪也没有投射出来的只是你自己的欲望。
第二个是全片非常少的对白,当人物沉默下来,肢体语言,眼神信号更容易传递出他们之间的情感状态。
又或者说…极少的对白,让人有很强的参与感,因为在看电影的第三者也是不怎么说话的,他这件入到了电影中这种沉默的气氛或者是融入了这种沉默的气氛,有一种很强的偷窥感。
第三个是一些非常棒的空镜。
特别是每次女主坐车去监狱,从车窗透过去看一下景色的场景。
原理可能跟第二点有一点点重复,也有可能这样的场景,我太过于熟悉,加上舒缓的配乐,有极强的代入感,我好像可以抓住或者是融入主角的氛围。
对于女主,其实是让我几次都很出戏的。
女主的气质是比较娴静的,淡淡的。
春天秋天,还有冬天都特别有味道。
但是她一旦做大表情,而且特别是到夏天这种色彩浓郁的季节,就让我整个人尬得头皮发麻😅最后那个雪夜里一家人重归于好的歌声与在牢里等待死亡囚犯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里,真是“落了片茫茫大地真干净”!
《呼吸》,韩国著名导演金基德继《空房间》、《弓》之后的又一温情作品。
据说,这还是金基德特地为张震度身订造的一部电影。
影片讲述一个韩国妇女发现了自己的丈夫有外遇之后,与一个死囚犯(张震饰)产生情愫,最终却回到丈夫身边的故事。
金基德式的温情在国内,提起金基德,首先联想到的必然是情色和暴力。
《漂流欲室》近乎变态的虐恋,《收件人不明》挑战着对暴力容忍的极限,《坏小子》为占有而毁灭一切的爱恋……这一系列的作品都让人在生理上产生某种程度的不适。
金基德的作品也很自然而然地被套上色情暴力的帽子。
在国内,很多媒体把《呼吸》冠以“激情大片”大肆渲染。
而我却更愿意把它称为温情片,一种金基德式的温情。
金基德,温情,两个水火不容的词放在一起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滑稽。
然而,却找不出别的第二个词来形容《呼吸》这部片子。
这种滑稽实质是金基德路线的巨大转变而产生的陌生感。
从《春夏秋冬又一春》开始,金基德的温情在一点点地向外渗透。
这时,金基德迷们才发现,这个如此冷血残酷的汉子居然还有这么温情的一面。
说这部片子温情,何以见得?
从剧情设置来说,女主角的出现,为死囚绝望的生活带去一丝的希冀;死囚的等待,让女主角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监狱长的通融,让这个不可能的故事有了一个完美的过程和结局;出轨丈夫的回头是岸,让悲剧的色彩消褪于忏悔之中;一家人在雪中的雪仗,让一切冰释前嫌。
从影片构思来说,女主角用心地为死囚设置四季的相见情景,春天的春暖花开,夏天的繁华似锦,秋天的金叶满地……都给监狱死气沉沉的灰色调带来亮丽的色彩。
这种温情,若不是对边缘群体怀着极其深切的关注与凝视,恐怕也不会想得出来。
最后,从片名来说,呼吸—— 一个朴素得如同空气的词却道出了无尽的玄机。
肤浅点来说,可以看作片中女主角小时候溺水的经历让她无法呼吸的回忆让她对呼吸的强烈追求。
再深层一点,不如说是导演对电影的追求的宣言。
《漂流欲室》、《坏小子》这些金基德之前的作品,都让人有种无法呼吸,将近窒息的感觉。
片中的爱情无一不是以捆绑他人,独占他人,甚至是疯狂到以毁灭的形式去达到爱的目的和意义。
此片以“呼吸”为名,或许象征着金基德对于爱产生了一种新的认知,对过去窒息式的爱情的摒弃,对未来的电影中所探讨的爱情如呼吸一般自然,而又不可缺少的宣言。
这是金基德这个铁汉独特的温情表现形式。
一如既往的失语症虽然,金基德在一小点一小点地往自己的电影添加不同于以往的元素。
但是对于他在电影中一步步摸索出来,具有金基德印记的元素,他始终没有放弃。
失语症群体便是其一。
从《雏妓》,《收件人不明》,《坏小子》到《呼吸》,金基德从一而终地关注着这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被主流社会所蔑视,被主流声音所淹没。
这也是他们失语的症结所在——在权力面前,他们是失去话语权的一群。
金基德只是用一种外化的形式来表现这个群体所特有的状态。
主角们的失语也从无意识的“失语”进化到了有意识的失语。
从《漂流欲室》哑女在生理上无法表达自己的意愿到《弓》《空房间》《呼吸》里面的主角选择性地“失语”——对权力一方采取沉默的态度,只等待某刻的爆发。
而这种选择性的“失语”产生了某种程度的荒诞感。
《呼吸》里面的女主角就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失语”的人物。
在丈夫和死囚面前,她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格。
在自己自己出轨的丈夫面前,无论丈夫说什么,怎么说,以婉约的态度还是粗暴的态度,她都一言不发;只有在死囚面前,她才像往常一样说话,甚至比往常说得更多,欢快地跟死囚说着很多过去的故事,甚至情深款款地唱着情歌。
鲁迅曾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
”金基德镜头下的这一群人,与其说他们的沉默是被迫的,不如说是他们自身的选择。
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在彼此权力不平等的情况下,所说的话也不会产生任何效力,于是采用沉默——这种异常的反抗方式——来抵抗。
荒诞感与东方神秘色彩金基德的作品总带着某种荒诞感,这种荒诞感来源于主流社会对边缘群体的隔离而产生的。
《坏小子》里的坏小子为占有女主角而设计毁掉她前程,《漂流欲室》里的哑女为唤回爱人的回头用鱼钩塞进自己的阴道。
这些都是无法让人理解的行为,却又真实地反映了这样的一个群体现状。
当这群失语症的群体进入了有意识“失语”的阶段,金基德似乎更钟情于这种荒诞感,并为此添加更多的东方神秘色彩,《空房间》里男主角的隐身术,《弓》里面女孩的神秘算命方法。
而这种神秘的东方色彩到了《呼吸》似乎又嘎然而止。
然而荒诞感却仍然延续,从不露面的监狱长,在背后监控着一切,控制着整个事态的发展。
这是一种对权力的暗喻,还是对一种社会无形力量的揭露?
金基德与暴力美学提起金基德,不得不提暴力美学。
哑女用鱼钩钓起所爱的人(《漂流欲室》),强壮的小伙子把母亲的情人以杀狗的方式进行杀缪(《收件人不明》)都让观者一看难忘。
这种血腥的表现方式也是金基德电影的一大特色之一。
然而,暴力与失语症人群联系起来,却是再合适不过的组合。
因为权力的不平等,这群被社会边缘化的人无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无法捍卫自己的合法权利。
当所有可以与社会为之维系的权利被剥削瓦解,其人性的弱点将充分暴露,呈现出最初的一种近乎于动物性的特性。
而这种特性往往以暴力的形式出现。
《呼吸》算是金基德作品里面较为少的暴力血腥场面的作品。
或许是因为在这部片子中,死囚处于了维护权力统治的核心——暴力机构里面,就连最基本的动物性也已被剥削,成为了被囚化的形象。
由此,金基德的电影里面,总是带着一种猩红的色彩,让人胆战心惊,却不得不惊叹。
第一次不害怕,第一次没感觉,第一次看无声版
不用急,我们这一生都是用来偿还的。
妈的神经病电影。唱歌还他妈难听
只是因为导演,看得相当断断续续
金基德。。你到底想表达什么
喜欢张震
四季是四天 我拿我生 断了你的流年
本片由我国跳水皇后伏明霞倾情主演。。。。
和《悲梦》差不多,流于形式忽视了内容,有些地方蛮搞笑,总的来说无趣
没有爱情,没有救赎,两个失语、绝望的孤岛之间的关于死亡体验的触碰。金基德的电影没有温暖,他就像监视器后面的那个长官。(又见春夏秋冬和密闭空间)
越是期待越是哀怨
沉默•暗哑•微小
什么是哲学类的文艺影片,金基德
张震从头到尾都没台词。
直到男人弹起《月光》,妻子抱住他轻吻,我才知道妻子表达爱的方式就是要让他体会那种能让人窒息的热烈的爱。就像妻子说的,秋天那个火热的季节,是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
2.3/5.0 白瞎这阵容了。张震,河正宇是不是再就没跟金基德厮混过? 你俩做得对。
【补標】
看不大懂..对于女主的美感很难产生共鸣、、但可以理解成为是一种病态的美
金一辈子就在重复的玩几个花招。金的花招:四季轮回、幽闭空间、异化的伦理关系、不说话、虐待肢体、具象化的本我、超我……
金的惯性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