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上几张图。
这部电影挺有意思的,我说的有意思并不是它的剧情有意思,而是它的镜头语言和它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
每次看到特别好看的电影,我都会觉得自己读书太少,因为肚子里仅有的几句话根本就描述不出影片的美和意境。
这部电影就有这种感觉。
它美好的就想一首诗,又或者是一个男孩的梦。
在影片中,我们看到的是这位身穿红裙的纤瘦女子不停往前走,她穿过了一条又一条的街,甚至走遍了整座城,后面紧跟着一个气质忧郁的男子,这种走路的镜头特别多,时间也很长。
所以,当我们心浮气躁时,这部电影并不一定能看得下去。
倘若能完整地看完,感悟又颇多!
这部电影入围了第64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甚至欧洲、北美、南美的各大电影节都去遍了。
影片以寻找为主题,讲述了男主重返斯特拉斯堡,希望找到六年前认识的一位陌生女郎希尔维亚的故事。
其实这座城市并不叫希尔维亚城,在影片中它是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而男主要寻找的女孩叫希尔维亚。
六年后,记忆里女子的容颜早已模糊,而男子在城市里停留,希望能重觅旧好。
影片开始,男主看似落寞的坐在旅馆里,不断在本子上画着什么,像一个暂时失去灵感的画家。
随后,男主走出旅馆,来到一家露天咖啡厅,坐在外面,专注地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女性,并不时在本子上画下她们。
电影进行了近半个小时后,女主才第一次出现在观众视野里,一袭红衣长发,寂静而优雅,男主蓦然回首,发现要找的人就在咖啡馆内。
之后,就像我开头说的那样,男主追随着女主的脚步穿越整个斯特拉斯堡。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老气息的建筑、风格不同的街区、频繁往来的电车、体貌各异的路人,犹如一部宣传城市主题的影片。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使得电影在画面和音效上都充满了诗意和美感。
他通过长镜头和特写镜头,捕捉了城市中的每一个细节,展现了男主内心的孤独和迷茫。
而男主的寻找也很梦幻,他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和追寻,感觉更像是对内心梦想的坚持和追求。
在电车上,男主鼓起勇气上前喊了声“希尔维亚”,结果这只是一场错误的邂逅。
眼前的这个女孩并不是他六年前遇到的那个。
男主穿梭于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从街头到巷尾,从咖啡馆到画廊,不断地在各种女性身上看到希尔维亚的影子。
这些女性或许有着相似的眼神,或许有着类似的举止,每一次的“疑似发现”都引发了他的激动与期待,但随后又转为失望与落寞。
最后,影片的结尾并没有明确揭示男主是否找到了希尔维亚。
或许男主的寻找可能永无止境,也可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得到答案。
这种未知的结局,留给了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
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希尔维亚,我们都在不断寻找和追求那个完美的爱情。
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们或许永远都找不到那个完美的人,但正是这种寻找和追求,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意义和价值。
电影:《在希尔维亚城中》国家:法国、西班牙上映:2007导演:何塞·路易斯·格林主演:皮拉尔·洛佩斯·德·阿亚拉豆瓣:7.5分======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94部:《在希尔维亚城中》-over-
在那和永恒一样长的第一个长镜头后来到露天咖啡馆,我们借着镜头在找电影的女主角,而他也在找女主角,但这个elle是到最后都没出现,所以他加了s,她们,和这个城,都是电影的女主角。
在咖啡馆人群层叠交错,欧洲人的宁静忧伤,夏日午后……我们总能聪明地找到镜头中的焦点,哪怕它被遮挡,被隔绝,被转移……看影评时才知道,原来Sylvia不是城的名,这座城市而是法国东部的Strasbourg,名字并不美如Sylvia。
但这座城市在电影里,是“她们”之中,像任何一个出现的城里女人一样,又淡定又妩媚。
还有那无处不在巨大的“人去楼空”似的"Laure Je T'aime":爱情更像是虚无,是那不存在的Sylvia……
睡前,我决定看这部电影。
我觉得这会是一个有助于睡眠的电影,在开始将近2分钟的长镜头中,一个旧房间,阳光并不算充裕。
男孩沉默,静止,让我对这未来的一切产生了好奇感,他为什么在这儿,他在想谁,他又要找寻些什么。
这一切 发生的很安静,咖啡馆,小路,洋房。
都像是在午睡后醒来,往窗外看 看到的一切。
这种静谧,在整个电影里贯穿着。
这是一个春夏季节,欧洲的小镇会在没有雨的时候阳光灿烂,让人觉得绿意盎然,充满希望。
我知道 男孩在找一个人,这么美好的精致和天气是不是在潜意识让他觉得这个人就在不远处等着和他不期而遇呢?
他坐在咖啡馆里用铅笔描摹着那些陌生的姑娘。
周围的人匆匆忙忙的走过,做着自己的事情。
那些过客们,是照片里被虚化的部分,而他,期待着人海茫茫中那个叫西尔维娅的姑娘 。
他跟随一个红衣服的姑娘在小巷子里转来转去,他以为那一点红就是他惦记了6年的姑娘。
在陌生的城市那些寻常巷陌中,静得只能听到姑娘高跟皮鞋的声音。
市井的嘈杂,玻璃瓶儿的声音,像是我们走在路上的那些陪衬。
我去过这样的小城市,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路线中迷路过,彷佛每一条都能通到市中心,但是你却都不出来。
只能这样循环往复着。
迷失的路口总有一个善解人意的大叔,也总有那么一个煞风景的小贩。
男孩以为,那就是西尔维娅,天哪,这样的巧合,这样的偶遇,是不是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缘分呢。
明亮的日光,小孩子嬉闹的声音,一切都那么美好好像渐入佳境似的。
然而在女子开口后,他的心儿却掉到了谷底。
--这邂逅是我的错?
--是的,你的错。
车窗里掠过的树和女孩漂亮的脸蛋儿都适合一个美好的再次见面,只是也许,幸运之神并没有垂青男孩。
我们的生活也不是小说里那样充满了巧合。
于是他在酒吧里沉沦于一个陌生的舞女的怀抱。
酒吧里放着blondie的 歌,人们随着音乐舞动身体。
导演没有描述很多,只是巧妙地直接跳到了第二天昏暗的房间里他和舞女赤裸的身体。
这一点 就够了。
我在想,他是不是一个悲剧的人。
6年后,他回到斯特拉斯堡,带着一腔的希望甚至是意淫把。
因为一个人,常常都会把那座城市当做是他。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
我常常都会觉得,因为某些特殊的人,连遇见他的城市都被拟人化了。
不管那个城市的口碑多差,但是想起来都会觉得,唉 是那儿啊,那里,我很喜欢。
并不是他有多美的建筑,多悠久的文化,只是因为一个人。
他就像是一点红,照亮了整片土地,同时照亮了我的心房。
斯特拉斯堡,对于他来说 已经不是那座城市的名字,那座城市的名字是西尔维娅而已。
他的渴望,他的幻想,在最后被现实证明只是泡影。
不知道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挫败的感觉。
你在他常常出现的车站等了一部又一部的公车,可是他仍旧没有出现。
你去了他所在的小城市,在人潮最汹涌的大街上走了一圈又一圈,可是就是看不到他。
你去了他最喜欢的咖啡吧,点了一杯又一杯的咖啡,可是在那么熟悉的环境里,最闪耀的那个人却从未粉墨登场。
这样的邂逅,本来就不该出现,这种愚蠢的举动和之后的失落,都是我们自己的错吧。
一厢情愿是可怕的,然而你连一厢情愿的人都见不到更是异常可怕。
我不知道男孩在那四年中在多少个不经意间想起西尔维娅,想起那个他认为是充满了爱情的城市。
也不知道为什么他要在6年后才来。
你可以想象么,在他迂回的小巷子里,那么大的“LAURE JET'AIME”,这明明是爱情经过的地方,可是 却偏偏就和他八竿子打不着。
结尾的时候他木然的坐在车站,眼睛却还不停地找寻着。
是谁?
是西尔维娅,还是那个红衣女孩。
我们都不知道。
我们知道的是,在他的生命中,出现过那一点红色,然而他错过了她,就像人生中会发生无数多次那他妈的错过一样操蛋。
--该下了。
--你是在度假?
--一路顺风!
--再见,并原谅我。
--这就够了,希望你找到她。
■片名:《在希尔维亚城中》■导演:何塞·路易斯·格林■上映日期:2007年9月14日(西班牙)■读家:木卫二■推荐指数:★★★★☆☆■一句话点评:真正用影像说话的一部影片,对白、音乐、技巧不断地运用了“减法”,化繁为简,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情感脉络。
希尔维亚城不是这座城市的名字,电影里的它是法国东北部的斯特拉斯堡,可能有不止一名叫希尔维亚的姑娘住在这里。
一名年轻英俊的男子旧地重游,六年前他在此处邂逅了希尔维亚。
六年后,当初那位女子的容颜记忆残存无多。
男子在街头咖啡馆和酒吧里停留,希望能觅见旧好。
《在希尔维亚城中》讲的就是一段看起来漫不经心同时希望渺茫的寻找,一个室外的固定镜头和长镜头交代了主人公身处城中。
然而至少在开片后的二十来分钟,你不知道这名年轻人到底在做什么。
乍一看像是个遭遇创作危机,四处寻找灵感的作家。
他还有点美术底子,将观察到的陌生人面孔收入笔下画中。
他不停地描摹擦涂,显得对即兴的作品并不满意。
女主角出现的一场戏,男主角在外面观望。
隔着玻璃,她坐在屋内,独自一人,陷入思索之中。
窗上有外头景物的反射,恰好与里面的人物叠合在一起。
影片用了两个镜头组来交代这个发现的过程,分别突出了不同的人物。
比起男主角前一次张望,第二组镜头的焦点人物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靠近前方那名谈笑风生的金发女子,而是坐里面有着一头褐色长发的“希尔维亚”。
这个画面中,有三个人依次排列出现,分别是金发女子、倒影女子和希尔维亚,她们构成一种有镜面存在、虚实交错的印象。
尤其是影片结束后回头来看,它包含了一种不确定性,也就是希尔维亚并非特指某一个人,可能只是男主角构思出来、发挥而得的一个名字。
按照直观合理的想像推测,陌生城市的意外相逢往往是电影热衷表现的一类题材,许多影迷挂嘴边的《爱在黎明拂晓时》和《爱在日落余晖时》,男女主角的来电可以用经典形容。
侯麦《冬天的故事》,结尾意外重逢也是来得温暖人心。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片子的话特别多,可能是主要角色之间,可能是来自其他人物,但像《在希尔维亚城中》这么不舍得让主人公轻易开口的影片着实不多。
一段近二十分钟的尾随跟踪,影片才让我们的主人公开启金口,之后重新落入欲言又止、百感上心头的迷茫状态。
酒吧一段,男主角不知道是出于需要慰藉还是勾搭本意,与身边一心水的女孩轻声耳语。
观众听不见他们说什么,只有欢快热烈的音乐声和背景里舞动肢体的人们。
前半部分的咖啡馆,小提琴手的奏乐采用了同样的手法,曲声响起,多数时候被放大的交谈、杂音和喧哗全部被掩盖。
电车内,女人的迟疑语气和男人的失落表情说明她真的不是希尔维亚。
第二天,希尔维亚还在那里,再一次在电车上。
男主角站外面,他愣楞地看着,仿佛昨天乃至昨夜的经历很是可笑。
一名没有身份的男子过来跟希尔维亚交谈,电车开走,典型的没情节加无结局。
如果对应前一晚的遭遇,不难体会出其意味所在。
那真确存在过或者想象中的希尔维亚在哪里——这个城市的某个转角或某个房间?
到这里,容易看明白问题的观众会发现,这座有着千年以上历史的文化名城,古老气息的建筑、风格不同的街区、频繁往来的电车、体貌各异的路人,它们出现的戏份似乎不比男女主角少,影片犹如一本以城市为主题的活动相册。
有几个时刻,电影又像极了一部随心所欲去拍摄的城市宣传片,没有重点。
真正能说明问题的是不同场合下出现的“Laure, Je t'aime”(法语“我爱你”的意思)字样,单纯的男女爱恋跟对这座城市的情感绑系在了一起。
《文雀》里杜琪峰四年的停停拍拍,四小偷跟一美女,穿行在中环、湾仔等地的故事,有人杜撰出杜琪峰亲口说是写给香港的一封情书。
其实那个小故事里并未塞有那么多情与爱,耗尽九成时间来展现小城风情的《在希尔维亚城中》才是一封不打折扣的淡雅情书,写给所有女人的情书。
附:indieWIRE Film Critics' Poll 2008年的文艺风向标,本片位居第12位。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4960841/以实验电影方式来制作的《在希尔维亚城中》显得简洁而优雅,它涉及了歌德、委拉斯贵兹、希区柯克等人的不同艺术形式,创造出一个有趣、性感、诗意和令人惊讶的连贯整体(英国电影协会Geoff Andrew)。
侯麦《面包店女孩》中,有一段落就名叫“寻找希尔维亚”。
1 The Flight of the Red Balloon 495 2 A Christmas Tale 454 3 WALL-E 368 4 Wendy and Lucy 366 5 Happy-Go-Lucky 346 6 Paranoid Park 335 7 Still Life 330 8 Silent Light 310 9 Synecdoche, New York 290 10 Waltz with Bashir 283 11 Rachel Getting Married 267 12 In the City of Sylvia 256
錯過了, 是誰之過2008電影節至今最耐看的一齣好電影, 導演說這電影是為了讓人們從頭一次回到電影的本身看電影的本身而不是由對白帶動, 對白著實不多, 可謂少之有少, 一切都由場景帶動不下五次出現了Laure, Je t'aime, 是故意, 但看過了第二部的相片, 就會明白那些不是白白放在那裏宣不無所謂愛意來來回回的人臉如果真是用心看萫, 你就知道是熟口熟面那胖子, 那到處叫賣銀包的黑人, 醉酒漢, 無數女人的三四五六分臉龐, 如果認真看, 必已牢記那男女主角的美當然已在計算之內, 但, 想不到的是, 近來了無生趣的我, 也被其徐徐的節拍而著迷想到自己在外地一個人走著走著的快樂, 的自由, 那些外國人毫不造作自成一派的緩緩走路世界在那裏都得慢下來, 對於急忙趕的我們來說, 那裏永遠都是樂土,所以我就自然地跟著了電影的步伐, 再一次回到那些現在再找不到的時光裏結尾一幕, 一個金髮女子長長髮絲一根一根在空中打轉, 回憶來了在去年威尼斯雙年展中, 第一個看的裝置就是一個女子正在揮弄著頭髮, 那時心想這些意景淒美得很, 時裝感很強現在想來, 原來那時已經相遇, 只是沒有細讀由來, 就衝忙到另一個展覽館去, 事情往往如此主角找到找不著, 落幕成憾事都不知道那個 elle, 那個Sylvie在那裡藉此片重拾自由情感, 是歷歷在目的舊情絲在今天也斷不來在茜菲亞的城市, 我們都有一個情感的註腳
看完后知道这就是所谓的长镜头,可能是一部无聊至极的影片,推荐给朋友看,都没有坚持到十分钟。
对我,没有什么看不了的电影,打开一部电影就能看到最后一分钟,可是,对这部电影,从一打开,眼睛就离不开,耳朵也离不开,缓缓流动的场景、音乐,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影,也是时间凝固的感觉,所有的细微声音,所有的动作,都被无限的放慢,无限的放大,那种感觉实在很迷人。
镜头开始,男人坐在街角的咖啡店,静静的画着周围的人,没有什么多余的情景,只有眼神的流动,嘴巴好看的张张合合,铅笔沙沙的摩擦着画纸的声音。
高中初中小学每天按时上下课的时候,下课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教室里看着窗户外面的同学聊天打闹,听不见他们的声音或者刻意的忽视掉周围的一切声音,只能看着他们的嘴巴像金鱼一样漂亮的一张一合,他们的表情或是很夸张或是很做作只是都是凝固的,他们也许张牙舞爪的手势真的很好看。
看着这部电影的时候仿佛回到那个时候,在真空里看着外面的人做这做那。
镜头第一次转换,一个从咖啡店屋子里走出来的漂亮女人,清秀的面孔,奶茶样的清淡笑容,女人不停的走着,男人紧随其后,没有对话,没有旁白,只有流淌着的小提琴的声音,两个人不停的走着,一条街又一条街,女人为了逃开身后人的跟踪,男人为了跟上女人,两个人一前一后在小镇走着,脚步声,衣服摩擦的声音,镜头掠过小镇每个街道,柔和的光线,很养眼。
女人跳上电车,男人也跟着上了车。
男人寻找的女人是6年前曾经相遇过的女人希维亚,而女人并不是 ,男人失落,女人释然,跳下电车,跟男人挥手告别。
男人继续着他的生活,他依然寻找着他的希维亚,或许他能在某个街角的书店咖啡馆电车上遇到她,或许他永远都不会再见到她。
整个小镇依然那么平静,人们依然平静的做着自己的事情。
也许,我的心里也住了一个希维亚,或许,你也在寻找着你的希维亚。
或许,有一天我们会遇到他,生活变得不那么一样,或许一辈子都不会遇到,可是。
又有什么关系呢。
缓慢冗长的镜头 纯净雅致的画面人物寥寥 语言极简甚至没有完整的情节就好像参与别人的部分人生一样 无法完整也无大碍 重点不在那里平稳沉静的不确定贯彻始终这是一个人的故事安静无言的念念不忘驱动之下揣着斑驳模糊掺杂幻想的记忆默默进行渺茫有所期待的寻找坐在露天咖啡馆里自顾自的听歌 随意的写写画画阳光下漫不经心的样子抖露出几分落寞眼前是三三两两坐在一起交谈的人 各种表情 各种关系 各种姿态 各种心绪他在她们身上捕捉记忆里她的影子层层叠叠 交融又相措 虚虚实实无法不恍惚 无法不迷离 无法不失神速写下她们的容颜与姿态纷乱繁多 好像都是她 又好像都不是她如此收集着好似她的点点滴滴执着而漫长的跟踪冒失并且令人尴尬询问之前的不确定 忐忑不安 小心翼翼 不可排除的可能性在询问之后都尘埃落定或者分崩离析挡在疲惫前面的是满怀的歉意和失望寂寥 是啊 真衰百感交集 欲言又止 一筹莫展 无能为力 望眼欲穿眼前是形形色色流动的人和不停转换的风景以为苦苦找寻的人就该在这人群里在这风景中看不见你 所以我努力地看着眼前的人 好似这样就能有一个你置身其中的奇迹想念着你 所以我默默地留意并且收集很多事物 仿佛那里藏匿了一块你身影的碎片或许当我找寻了足够久的时候 也可以蓦然回首发现你就在灯火阑珊处或许当我收集到足够多的时候 就可以拼出一个完整鲜活的你 真实且饱含真情 置身于曾经与你相遇的小镇里走在仿佛你曾走过的小路上紧紧跟随在以为是你的那个人背后 都只因念念不忘甚至已经记不清容颜的那个你人没有扭转乾坤的力量 却有着令人默默怀念的魔力我在过马路 你人在哪里
sylvia是个美丽的名字,因为寻找希尔维亚.普拉斯误打误撞看了这部电影。
原谅我的无知吧,我真是把一开场在酒店里涂鸦的男人想象成了普拉斯的桂冠诗人老公。
在露台咖啡馆跟着他看了很久,一直没有找到女主角我才发现这是个误会,一边猜想着和我一起看这部电影的朋友会怎样,虽然慢得不行了,但那个喜欢画画的小姑娘应该不会讨厌吧,她在人群中也会有那样的时刻,观察与被观察。
作为画者,她会像那个男人一样观察周围的人和物,在寻常之中发现别样的美;作为一个美丽的姑娘,她会像那些出现在画家眼中的姑娘们一样,有不同寻常的美。
没有爱在日出日落时中男女主角之间天才式的话唠,这个小城不大,清晨开始,小城苏醒,上学的孩子,买菜的大妈,骑车的姑娘,送花的瘸子,散步的夫妻,流浪街头的酒鬼……没有惊奇,一切都是写意的,不需要去描述每一个人背后的生活,只需要一个侧影,匆匆走过的脚步声,市井之花,悄悄盛开。
重回一个曾经有过美丽邂逅的城市,会有怎样的心情?
他在寻找,执着中又携带着某种漫不经心,也许没有满怀的希望也就不会有失落的怅惘。
就算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梦吧,镜花水月的幻像因为隔着重重的现实而越发迷离,梦总是在大喜大悲的瞬间醒来,他没有大喜大悲,只是在寻找着,所以无所谓醒来吧,这样不是很好么?
在小城的街巷中穿梭的,是时光吧。
他在写着“Laure, Je t'aime”(法语“我爱你”的意思)的一面墙那里失去了想象中的sylvia,于是一遍一遍地走过,重回,真像一个平日里温柔有耐心的恋人忽然的焦躁。
两人在电车上终于开始了对话,无关紧要。
倒是那一段镜头很美,小城的建筑和夕阳在车窗外倒退,明媚怀旧的色调,忽然间心里有一段口琴的旋律,或者口哨吧,总之是那样嘹亮清脆,有夏日黄昏感觉的那种调调。
爱要淡淡的,淡至无味,淡至一切都是偶尔,又是必然,也是一种浑然天成的境遇。
那么爱着,爱上的是这个安静单纯的小城的灵魂吧,他只有一封无言的情书在风中飘散。
那些偶尔停留或匆匆路过的女子是心中的风景。
邂逅之爱,是一种忽然心动,历久弥新萦绕在舌尖的回味,不爱那么多,如“轻云之蔽日,如流风之回雪”多好呢!
这部电影对于喜欢剧情跌宕起伏的观众来说,也许会有大大的失望,但如有那般心境,跟着镜头去这样的小城寻觅一番,也会有种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快感。
简单到这样程度的美,就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
一种回忆,朦胧的,甜蜜的,分不出梦境还是现实,分不出是自己的幻想还是真实存在过,我想你,思念你,慢慢的变成喜欢你,好像还有那么一点爱上你。
我决定去寻找你,思量着路上的人群,努力回忆他们眉宇之间和你的那么点相似之处,是温柔的,刚烈的,明亮的,还是阴郁的。
一首歌,一幅画,一瓶酒,一条路,一片海,一座城,都成为我思念的理由。
邂逅,很美,犹如举在风中的棉花糖,色彩斑斓,不舍得吃掉又害怕吹掉。
追逐,我相信,你,和你的一举一动都那么相似的你,总是牵动着我,让我找到你,或者把你带回我的身边。
命运,原来一直相信它的存在,只是不停的等待和不停的寻找,最后不知道留下的依然是思恋的味道,还是不肯另觅它途的枷锁。
当思念成灾,允许我静谧,允许我疯狂,允许我偶尔的过错,因为这都不过是思念等待过程中的煎熬的镇定剂。
等待,我愿意,请快点来和我相见,我在奔跑着找你,尽量不停。
你不要跑错或是跑歪,以至于我们插肩而过。
爱情,到时候,让我们狠狠的相爱,爱到世界的尽头。
看完此片,决定继续奔驰在寻找的路上。
女生不用太关注头发,男生不用太关注胡子。
女生不用太关注胸围,男生不用太关注青春痘。
穿舒适的衣服,穿合脚的鞋。
丢几样丢了很难受但不会出人命的东西,获得到意料之外的东西,比如奖金,撞死在树桩上的兔子。
认识几个有来言去语的人,选择其中几个作为好朋友,互吐心声,选择一个作为伴侣,让彼此的两枚细胞融合。
过几年就学一门本国方言,或者本星球方言,顺便去那里静悄悄地拜访。
吃不饱饭怎么办?
一定有人吃饱了,为什么我吃不饱?
穿不暖怎么办?
一定有人穿得暖,为什么我穿不暖?
不要去抱怨什么,社会接受傻了吧唧地劳动,不接受傻了吧唧地抱怨。
杨癫峰http://yangdianfeng.blogbus.com/
节奏很慢很慢
那么多长镜头,以及少到可以忽略不计的台词。特别向往如同取景地斯特拉斯堡那样的南欧小镇,女主角的白肤配深红衣裙美得热烈又恬静。其实这片子根本没有女主角吧,希尔维亚只是你醒时依然记得的梦。
导演对镜头下了很多功夫,流动的光影、行人、斯堡,出现数次的“Laure Je T’aime”。他心里想着她,看见的都是她。但无论如何,电影的内容还是太单薄了,这不是我期待的电影。
可惜我不会速写。。
法国省城的阳光,嗯,熟悉。小城人们的悠闲,嗯,也熟悉。年轻貌美的痴汉?!抱歉,最好永远陌生!
色调真美
什么破玩意儿
干干净净
时间流淌
全程发呆
完全是为了去斯堡之行预习的片子,文艺片不是这么装的啊
看不懂,几次睡着。
没有男女主的脸的话,我还以为是旅游局拍的
7.9;迷失于城市的声响中,时间吞噬回忆的证据
太好了太喜歡了。這是關於「流動」的真諦——夜晚的車燈、翻動的畫本、流淌的列車、走路時滑過的街景、當然還有電影膠卷本身——它們的運動是構成「形象」與「印象」的核心。同時這是雙向的,列車窗亦將人與景切割成一幀一幀的瞬間,注視人們的雙眼和它靜止的景框中,延宕開想象與錯覺。時空在人物之間時遠時進、隱形或扭曲,景物能形成的運動關係便是影像在嘗試的虛擬(那過於漂亮的列車鏡頭們);視覺的影像之外,它更是音樂的影像:猶如一部歌舞片,城市是一組大型交響曲,路人經過不經意的編舞切入鼓點,聲音是低音烘托和回訪的音樂主題,地標是環形的舞台架構。視角在主客觀間偷渡,最終匯入去中心化的人潮,她變成「她們」,迷人的細節構成了感知,每一張面孔都是Sylvie,每一張面孔都構成這個城市,隨著時間和邂逅被一層層覆蓋;愈發迷人。
#启明会观影节#7/10。挺特别的电影,可以说是另类版的“人类观察日记”,搭配上这极具审视意味的固定镜头和细致入微又魔性的电影配乐,片子当真是够范儿的了。就是这剧情吧,真的有点恐怖了,确实不能说不精彩,但往好了说是“我不停地去寻找,在这个没有你的世界”,往坏了说这不就是丫的一变态麽,仅从这点来看,影片有点贩卖男色了,再加上镜头又一直对准女性,等于是两面都擦边了嗷,看起来有点不爽。PS:在希尔维亚城,什么也不会发生!
即使男主的脸长那样还是止不住地感觉这样的凝视很猥琐
3.5
画面比较富以美感 仅此而已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故事,只是觉得既不浪漫也不美好,无法理解的长镜头数次差点催眠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