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着沙沙来,看完、感动惊喜愉悦。
结尾女主和心理医生没有在一起是一个回味无穷的处理,是的,人生道路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女主的一个个男朋友也都是“非渣男”,让女主逐渐成长,其实都是女主自己的原因。
剧情繁简得当,人物饱满丰富,值得一提或者相当出彩的是片中的插曲,契合剧情,非常喜欢。
会二刷三刷四五刷……
《Dear Zindaji》(美好的人生)影片大部分取景地,都在南印的果阿,嬉皮士的天堂,女主曾经在海滩边和心理医生(沙鲁克.汗)聊有关童年最快乐的经历是什么的话题,医生也分享他童年经历,两个人在海边,迎着海浪玩耍,增进了感情。
女主后面才自然而然地,和医生分享她的童年故事,才知道原来她每次将要和一个人确定关系的时候就要迅速结束这段,是因为童年的时候曾经有一段时间和父母分开,一直给他们写信,确从来得不到回应……所以,她害怕被抛弃,被孤立,为了得到安全感,她在别人抛弃她之前先抛弃别人,在别人说拜拜之前早已说了拜拜,她一直带着这些包袱活在恐惧当中,害怕再次去承受这些痛苦。
而心理医生的建议是,为什么不在抛弃别人,和别人说拜拜的时候,先赶走这种恐惧本身!
为什么不对人生重新say Hi,重新认识人生。
就一次撤掉他们父母的身份,以两个普通人的身份好好看看,就像那些总会犯错的普通人。
这些童年的时候很难理解,但现在作为成年人,我们至少可以试一试不要让你的过去勒索你的未来和现在。
于是,女主就和家人和解,打开心扉地表达她对身边的人的爱意,改变对生活的态度~片尾,最后一节心理课的时候,女主鼓起勇气,向医生表白,医生也对他有好感,可以还是拒绝了她,因为心理医生和患者交往是有违反职业道德的。
女主转身离开诊室的时候,医生坐上了,那张只有当你喜欢某个人,但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才会响的椅子,结果,椅子真的响了~两个半小时的印度电影,没有很多宝莱坞一贯的歌舞片段,没有脏乱差的街道,相反地,有浪漫的海滩,有刚好可以传情达意的BGM,有文艺复古的室内设计~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印度心理剧,以一位特立独行的女孩作为样本,刻画出其内在心理的特点、形成源头、以及在心理医生调节下自我完善的过程。
情绪从何而来?
人生如何把控?
情绪来自于自己内心对于“负面”如何定义和衡量,把控住了自己的情绪,就掌握了一半的世界。
而本片的核心就在于,在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不同的评价中,如何保住那份稳定的内心,保护那份稳稳的幸福。
人与人之间有所合,也有所斥。
人活着就会不断地接受外部的评判,并形成自己为人处世的标准,幼时环境刺激会形成基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
而在不知不觉中,这种标准也在自己与他人交往中形成不和谐事件的主要源头,矛盾就在于经历与成长环境的差异。
女主与男友们的矛盾,主要来自于不安全感,这来源于一种幼时被抛弃的感觉,另一种来自于自己内心的负面评价标准,好坏形成于幼时。
所以,如果想改变自身心理个性,也需要一个理性剖析自我的过程,在找到形成源头后,才能有的放矢地解开内心的矛盾。
这不仅是为了行成更友善更具有包容性的性格,更重要的是避免伤害自己,在创造良好交际关系的同时,也创造了更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即使没有欲望刻意形成众人喜爱的形象,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被孤独所伤,悦纳自我。
总的来说,节奏挺好的,就是在慢慢讲故事,剧情也有深刻的地方。
我终于在印度电影里看见不是大型多人歌舞了,改成mv模式了。
看完最主要的感受是女主的性格太不讨喜了,见谁怼谁,想干嘛就干嘛,不管别人。
还有就是有什么想法都憋在心里自己不说,然后生闷气,说是别人不想着她。
尤其是对父母的事上,有问题却不好好和父母沟通,永远都是憋着,然后怪父母心里没有自己。
对“男朋友”拉古也是,她自己喜欢拉古,却不直说自己喜欢,总是岔开话题,回避拉古,拉古等不到回应跟前女友订婚了,她又要说人家是个渣男。
她也同样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但我并不讨厌女主,因为其一,这是她成长的环境和家人造就的;其二仔细想想,这很真实,女主其实是我们每一个人(我也在女主身上看见了自己),只不过这些缺点没有这么夸张,毕竟是影视作品,放大了这些缺点。
有几个我喜欢的细节。
第一个是女主最后一次治疗,要离开时几个治疗室的特写镜头拍的好好。
第二个是女主离开以后对身后心理医生家的告别,那就像是对自己过去的一些负面的告别一样,如释重负(当然这里也有对心理医生的不舍)。
第三个是那把会响的椅子,沙沙说当你喜欢一个人却不说的时候坐那把椅子,椅子就会响,他自己坐就不响。
最后他拒绝女主以后,坐在那把椅子上,椅子就响了。
当然也有我很想吐槽的点。
结尾女主讲的故事,印度版花木兰???这部真的穿插中国文化了啊,开头的中国小吃,中间和中国探险队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结尾又花木兰?另外啊,这故事简介写的跟沙沙是男主似的,结果就是出来推动一下剧情发展???我还盼着俩人能在一起,看来是我想多了。
最后说一句,沙沙太可爱了!
哦对了,女主笑起来好像年轻的李绮红,就是古天乐那版神雕侠侣里的郭襄。
(看完沙沙的《枭雄》回来,总觉得滴眼药水的医生是和老婆离婚以后金盆洗手不买酒了,改行做心理医生了。
)
关于心理医生诊室里那把特殊的椅子,有人觉得影片最后医生坐上去响了一下就代表医生也爱女主,我不这么认为。
第一,按照常理,一把椅子会响,无非就是因为某些部位松动了,当遇到外力时自然会有响动,跟坐椅子的人喜不喜欢谁没关系。
第二,如果说跟喜欢有那么点儿关系,那姑且可以理解为椅子虽不牢固但还不至于太松,会在外力大时才会响,女主第一次坐上椅子时是无准备且失神的状态,比较大力,所以它响了。
而医生为什么说他自己坐上去不会响呢,因为他知道椅子不稳,所以每一次坐都会轻轻的,自然不响。
那为什么影片最后医生坐上去响了呢,估计他也有片刻的失神,因为女主说喜欢他,这种话说给任何人听都会造成对方的不淡定,何况是相识了一段时间的人。
也或许医生确实有点喜欢女主,但仅限于喜欢,友谊的那种,不至于上升到两性感情的那种,毕竟医生也是人,和患者交心那么久,离别时总会有不舍和惋惜,他对女主的喜欢程度绝对是有限的,这一点可以从他坐上椅子发出声响后表情和动作迅速回复到淡定状态而看出来。
影片设置这么个情节也是为了让电影更有吸引力,毕竟如果从头到尾医生与患者之间没有一点情感交织会让观众有些失望,尤其是魅力无边的沙沙演的医生。
卡伊拉是个年轻有为又美丽的摄影师,但是总是有莫名其妙的破坏欲,破坏摆好的物件,破坏明明很好的感情。
直到有次在她之前别人先狠狠地抛弃了她,她开始有严重的失眠,求助于心理医生。
在心理医生循序渐进的解剖下,卡伊拉找到了自己身上问题的根源--儿时被父母抛弃,又被迫离开祖父母。
如果不是对童年和父母问题太深有体会,我只会给三星。
本来很好的题材,拍得却不尽完善,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前情铺垫太长,对卡伊拉的特写太多,悲伤的情绪铺垫太刻意。
卡伊拉和心理咨询师的对话是典型的精华,内容却不够。
如果把时间再打乱些,把卡伊拉所有的的情感问题,亲情问题都穿插在和心理咨询师德对话中,像《记忆碎片》一样,会更精彩吧。
摘抄两段喜欢的台词吧,有同样问题的人,才会深有体会。
"作为孩子,当我们悲伤时,大人会叫我们不要哭;当我们生气时,他们会告诉我们'给我们笑一笑'你知道原因吗?
为了保持家里的和平。
当我们怨恨时,他们不允许我们如此。
所以当我们想要去爱时,却会发现自己的情绪系统已经颠三倒四了,它无法运转。
悲伤,愤怒,怨恨,我们不被表露任何事,所以现在,我们怎能表达爱呢?
" "要有安全感,恐惧首先要退散。
怕被遗弃的恐惧,怕孤单的恐惧,之前你一直带着这些恐惧。
这些人际关系压在你的每一段人际关系上,尤其是你的恋爱关系。
所以,在他们离开你之前,你先离开他们。
你想要在他们对你说再见之前先对他们说再见。
因为你不想再次面对这些伤痛。
" 电影中,卡伊拉了解自己后,很快就走出了自己的心理阴影。
可是现实中,即使了解到所有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却哪有那么容易放得下。
电影中,卡伊拉父母听了她咆哮的发泄,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停止了对她的伤害,可是现实中,伤害是有惯性的,不会那么容易被中断,或者根本不会中断。
电影中,卡伊拉总是在男友伤害自己之前先离开他们,现实中,父母却更像卡伊拉,在孩子想要谴责时先用偏激的措辞伤害孩子,保护自己。
本文首发自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卡伊拉做了一个很莫名其妙的梦。
她在一个工地上,周围都是工人,工人们长相很矮小且怪异。
突然间,她失去平衡,从施工的高楼上摔了下去,重重的摔在了一滩泥水中。
泥水很脏还很臭,像下水道里的污水。
那些奇怪的工人就眼睁睁看着她掉下去,谁都没出手帮忙。
突然间,又冒出一群身着传统服装的新娘子,围着她,指着她大笑。
明显是在嘲笑。
然后,卡伊拉就被惊醒了。
醒来后,她慌忙冲了个冷水澡。
她不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做这样一个梦,所以她告诉了正在替她“治疗”的心理医生贾汉吉尔·汗。
听完卡伊拉对梦境的叙述后和对自我的剖析后,医生问了她一句:“你买过椅子吗?
“买过。
”“那你会买进店后看到的第一把椅子吗?
”“不会。
”“那不就结了。
”
只有在看过很多不同的椅子后我们才能买到适合我们的那一把。
有些中看不中用,有些中用不中看,所以才有一把一把挑选的过程。
既然买一把合适的椅子都要阅椅无数,那我们在选择人生伴侣的时候,难道不更应该好好挑选比较吗?
卡伊拉是一个美丽,性感,聪明,独立,有想法,事业心很强的女性,外形出众又聪明能干的她,自然有很多爱慕者。
她刚跟男友提出分手,就又被另一个高富帅同事表白。
自主恋爱,适合就在一起,不适合就分开,本无可厚非。
但在印度传统家庭看来,女性跟一个男人以上的人交往就是随便肮脏下贱,会被指责被嘲笑被批判被唾弃。
卡伊拉从孟买回到出生地果阿,事业感情都不顺的她,又遭到外界各种指责,心理压力过大,便催生出了那样一个荒唐梦。
电影《美好的人生》虽被贴上爱情电影的标签,但它实际是一部有关女性成长的心灵治愈系小清新电影。
女主卡伊拉因童年阴影变得敏感不安,她表面自信开朗,实际内心闭塞,不肯对任何人敞开心扉,对待家人和爱情亦是如此。
尤其对待父母,她不仅打心底疏远,更多的还有怨恨。
而对父母的怨恨,便是她最大的心结,也是她一切感情问题的根源。
她小时候被父母送到祖父母家,没得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而就是那几年磨光了她对父母所有的期待,当时年仅6岁的她就决定再也不跟父母交流。
最后她为什么又被接回家了呢?
不是因为她写给父母的二百余封信,也不是因为她是远离父母身边的女儿这一事实,而是因为她小学二年级留级了。
留级,在父母眼中,她就是失败了,是个失败者。
而父母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子女的失败,就是子女不能满足他们那虚无缥缈的虚荣心。
“我们儿子最乖了,很温顺很听话,不仅拿到深造的奖学金,还到了大公司实习。
”
在父母看来,孩子听话乖巧温顺就是好孩子,孩子上了好大学,进了大公司就是事业有成。
只有按照他们规划的路线发展的孩子才是成功的好孩子,他们评价一个后辈,就是如此简单直接。
是非对错的判断也是这样,“你父亲把她接回来是对的,因为接回来后她二年级就没留级了。
”
《美好的一生》真的是一部非常美好和治愈的电影。
看完让你会心一笑,看得过程也会被片中很多台词和场景戳到。
比如揭露普通大众几乎都存在的认知偏见:看心理医生的人肯定都是神经病,都是疯子。
这是愚昧的认知。
其实,每个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看心理医生并不是也不该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你都这么大了,还不交男友不谈恋爱不结婚,以前的人会怀疑你是不是身体或心理有疾病,现在还会怀疑,你是不是蕾丝边啊?
演艺圈很多同性恋吧,宝莱坞都被称作“同莱坞”了。
呵呵。
不是演艺圈gay多,而是演艺圈对此更加宽容。
影片展现出的婚姻观也很正面。
大人们说,女孩就该趁年轻找人嫁了,不然好男人都被挑光了。
而且,24岁以前结婚,离婚率可以减少百分之五十。
是吗?
“那百分百不离婚的几率也是有的,就是不结婚。
”
影片也揭露了印度存在的社会问题。
比如,“歧视单身”。
女主被房东驱逐了,不是因为她损坏公物,也不是因为她拖欠房租。
只因公寓委员会决定,只有已婚夫妇才能在那居住。
《美好的人生》的导演是一名女性,所以她很了解女性,知道女性面临的社会问题,也深知不同年龄段女性的迷茫和困惑。
该片女主是二十多岁的女性,她独立自主,思想先进,不被传统束缚,不被腐朽思想禁锢。
但童年亲情的缺失和阅历的不足也让她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她需要心灵导师,需要有人引导着她进一步成长。
而导演的另一部佳作《印式英语》中的女主莎希,则与卡伊拉正好相反。
莎希是名已婚女性,有家庭丈夫和孩子。
她就是那种传统的印度家庭妇女,没有自己的工作,终日把照顾家人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中心。
慢慢的,丈夫和孩子开始嘲笑她的无知,她也感受到了自己与时代的脱节。
她决定挣脱桎梏,寻找自我。
《印式英语》的女主没有卡伊拉的自由和豪放,却有着成熟女性该有的沉着、自省和智慧。
两部影片展现的看似是两个性格和经历完全不同的女性,实则是每个女性各阶段的独特魅力和不同阶段的不同问题和困惑。
《美好的人生》和《印式英语》都非常值得一看,看完后,相信你也会像我一样被剧情和人物打动。
另外,影片依旧有印度片都有的歌舞,但形式大不同。
配乐和插曲也都超带感,超好听,还有,无论女主女配还是几个主要男配,颜值都超高,名副其实的赏心悦目。
生而为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话题如此宏大,我们暂且放下。
今天,我想聊聊的是,生而为女人,最重要的是什么?
是美貌与青春吗?
是才华和财富吗?
还是爱情或家庭?
不,都不是!
是认识自我,完成自我!
《美好的人生》:认识自己,完成自我
印度电影《美好的人生》:卡伊拉是演艺圈少见的女摄影师,自由独立,在一次国外拍摄过程中,她喜欢上了制片人拉古文迪拉,当她以为对方也喜欢自己时,却传来了拉古文迪拉订婚的消息,殊不知是自己对待感情的冷淡态度让对方打了退堂鼓。
伤心不已的卡伊拉搬回了父母居住的城市——美丽的果阿。
面对工作、爱情、父母,卡伊拉感觉越来越难以适从,她情绪失控,失眠已久,决定去看心理医生,在那里她遇到了幽默的心理医生贾汉吉尔·汗,故事由此真正展开……影片从职业选择、恋爱与婚姻、原生家庭三个方面入手,带着女主角卡伊拉一步一步地认识自己,完成自我。
关于职业道路的选择很多人之所以能成功,就是选择了那条更难走的路?
梦寐以求的工作机会就摆在眼前,可必须和前男友拉古文迪拉以及他的未婚妻一起共事。
卡伊拉陷入了两难境地,情感上告诉她放弃这次难得的工作机会,不要为难自己;理智却又和自己说要抓住这大好机会坚持下去。
为此,卡伊拉夜夜不能安眠。
当她向贾汉吉尔•汗医生倾诉后,贾汉吉尔•汗医生讲述的一个故事和一番话让她意识到困难重重的道路并不是唯一的道路。
于是,卡伊拉当面向拉古文迪拉拒绝了这次机会,放过了自己。
她终于能入睡了。
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抵达理想彼岸的方式也不止一条。
在我们能力还不足的时候,可以选择先修炼内功和技能,当自己的心说可以了的时候再出发。
那样,我们才能较淡定从容地走在目标的路上,少了内心的忐忑与不安,路途也就变得简单些了。
关于恋爱与婚姻的坚持在印度,恋爱观、婚姻观念相当的保守、狭隘,社会舆论要求女性从一而终,一生应该只有过一个男人。
但卡伊拉是个喜爱自由,独立自主的女子,她先后有过两个男朋友。
她亦因此被社会眼光所影响,噩梦连连。
她来找贾汉吉尔·汗医生解梦,贾汉吉尔.汗医生宽慰她,即使是去店里买一张椅子,我们也要试坐几张椅子,以挑选适合自己的,更何况是选择一生的伴侣,更应该慢慢来,直至找到适合的为止。
卡伊拉听后感叹不已,表示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这个椅子理论,如果他们理解椅子理论,他们就不会再对他人品头论足,那世界该多么美好啊!
这时,贾汉吉尔·汗医生的回应是全片的点晴之笔,道出了生而为人(不只是女人),终其一生,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
是啊,只有当我们认识了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才会真正懂得自己在坚持什么,执着什么,追寻什么。
人,只有了解自己,才能做到真正爱自己,也才做到不活在别人的言语和眼光里。
因为做自己是一件很快乐美好的事情。
要知道,我们的美好和价值,从不活在别人的话语里,也不被旁人所左右。
经过贾汉吉尔·汗医生的疏解,卡伊拉不再对旁人的说三道四感到彷徨和不安,对自己的信心也慢慢增长,对爱情又燃起了热情。
在一次聚会上,卡伊拉被一名才华横溢的歌手吸引,两人一见钟情,开始交往。
但很快,卡伊拉发觉彼此性情不合。
相处的时候,卡伊拉喜欢两个人静静地呆在一起,聊聊天,而鲁米却在不停地播放音乐CD或歌唱。
一开始卡伊拉选择了沉默,但贾汉吉尔.汗医生却告诉她不必忍受,应直接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卡伊拉担心这样做反而会影响感情。
贾汉吉尔.汗医生反问一句:“一昧地忍受有什么意义呢?
”
一昧地忍受,忍受到最后,我已不再是我,而是他眼中的我。
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要求里,是痛苦的,压抑的,犹如笼中鸟,失去了自由,亦丢掉了自我。
这样的生活是无意义的。
我想起了印度电影《女王旅途》的女主角,她原本是一位可爱的阳光少女,却在爱情里渐渐失去自我,还在结婚前几天惨遭抛弃……痛苦绝望的她,踏上了一段向往已久的旅程,最终找回了自我。
影片充满了异国情调,女主角起初为爱迷失和后来的自我觉醒都刻画得非常真实到位,我在观影中好几次被触动落泪。
最让人愉悦的当然是结尾,当她的未婚夫找到她,表示后悔要求重新开始,哇,那一段看得实在过瘾,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女主角的回应和选择真是棒呆了!
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是与自己的和解经过心理辅导,卡伊拉的情绪有了较大的改善,但贾汉吉尔.汗医生却感觉到卡伊拉内心深处的恐惧。
表面看来,卡伊拉的选择是自由自主的,但实质上,这份选择却是被恐惧所控制的。
由于小时候被父母伤害过,为了不再次感觉被抛弃,卡伊拉在爱情上一直不敢付诸真心,感情也就停滞不前。
与此同时,对于父母对自己选择的职业的不认可,卡伊拉表现得固执已见,而这恰恰是她内心极度脆弱敏感的流露。
在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里饰演夜华的赵又廷曾在微博中如此表达:能够如此轻松地作出一生的选择,是我向往的价值观。
其实,面对生命中的重大关口和抉择,我们怎样才能轻松作出选择?
这就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生命的探索有多深了。
父母是孩子生命的源头,不管我们承认与否,父母对孩子生活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我们要想轻松作出恰当的选择,就必须与父母保持一个良好的沟通关系。
对父母的憎恨,其实是对自己的惩罚。
因为父母是我的源头,与父母和解就是与自己和解,放下父母的过错就是放过自己。
值得一提的是,该影片的导演和编剧是GauriShinde,她的电影侧重关注现代女性在文明社会下的生存环境和成长。
《印式英语》也是她的作品,讲述了女主角在妻子、母亲的身份之外,如何找寻自我的价值,很值得一看哦!
《印式英语》女主角最终,卡伊拉实现了最初的梦想,成为了一名导演。
她导演的精彩影片赢得了亲朋好友热烈的掌声和极大的肯定,也遇见了真正懂得她的王子……美妙的人生,始于认识自己,终于完成自我!
(原发平台简书,作者:会飞的绵羊11)
我不是专业影评人,反正我觉得让我受到启发的电影,我就觉得是好电影。
自己长大后也发现,无论你出生在什么环境中,都会有相应的问题出现,怪不得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生活中充满问题,唯一能拯救我们的,就是让自己心里充满爱,不是每个人的父母都懂得心理学,但是他们也尽自己的能力想给我们最好的。
好多心理学上的道理我的父母可能还没有来得及学会,但是我有机会了解到哪怕一点皮毛,可以稍微审视问题原因的时候,我要学着像片中的心理医生所说“将我的父母当成普通人。
”他们也不是万能的,化解我们之间的矛盾,从我开始吧——像女主角一样送妈妈一束花,陪爸爸看看相册一起回忆我们的过去。
当我好了,全世界都好了。
爱你,生活。
谢谢你,生活。
电影节奏太慢!
前半部分几次想放弃!
但后五十分钟太戳心了!
童年的创伤说不清却会伴随医生……和女主一样的有个弟弟,应该会更理解女主吧……女主接受了自己心里有问题而去看心理医生,可是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会压抑自己,不会出问题但却永远的压抑~女主被倾听之后就放开了自己,可是我这么固执呀……真好~音乐伴着幸福生活~希望可以改变生活~幸福一下~另外想知道多少病人会爱上心理医生~最后没在一起电影才没落入俗套,而是女主在人生真正意义上的救赎,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音乐🎶很棒~真的是很美好的人生啊
不太像印度片风格,凌乱说教冗长,有歌没舞,而且都不太好听,除了颜值没什么可看的。
喜歡女主
这个经历和治愈的过程 似曾相识
拖沓
没看完
心理治愈系的影片,感觉最近几年印度电影都在展现各种人性,生活!简单而温暖!
沙王转型了,不再是简单的爱情偶像,更追求内涵和智慧,但本片节奏略慢,剧情略闷,虽有娓娓道来的舒服,但还是过于平淡而流于平庸了,鸡汤也是以前吃过的配方和味道,无甚新意,期待沙王在转型的道路上能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功
全世界都是女主的美好的人生的佐证
这生活水平在印度太不接地气了吧,感觉这鸡汤满嘴是任性的玛丽苏味道
哎
需要一点治愈的电影,温暖一下。
一个女愤青在治疗童年阴影的过程中爱上心理医生而不得的故事
我只想说两个半小时真是浪费时间,最多1.5就够了。整体结构很乱,什么高帅男生什么时候变成男朋友了,不是一直是欲拒还迎的状态吗?后来莫名其妙和一个音乐家在一起了,感觉也是随便玩玩,女主其实还是很随意的,那就不要假装自己很认真啊。然后心理医生随便几句鸡汤就解开了困惑人生十几年的疑问,后面从屋子里走出来那一瞬间叫一个自由开心,那么大人自己想不明白吗?还和全家人大和解。父母的嘴脸够丑恶的,尤其是妈妈非要拉住弟弟去追姐姐,然后抓住之后又赶紧推开说去追去追,请问你有事吗???那段爆发看的还是比较过瘾的。然后最后也有点狗血的爱上心理医生????整体真的浪费时间,其实全程主要看各个演员的颜值和演技了,发现印度人长得好看的还真挺有魅力的,然后就是背景搭的非常好了,很美式清新,还有印度特色所以才多给一星
印度拍的美式鸡汤。很一般,不看也罢。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一个人成长过程的缺失会伴随一生的,没那么容易弥合。
治愈
还不错的印度电影,女主才华横溢,也真的非常性感迷人,脾气暴躁又迷茫,混合的气质,长的好看确实可以掩盖缺点。音乐也还可以。展现了咨询开展的整个过程,女主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开始了更好生活的故事,看着挺感动的。电影里的咨询师真不错。
一个半小时的故事愣是拍成二个半小时,印度非常想贴近西方文化,所以小资情调是有了,但还是怪怪的。最后留下印象的只有女主拿的金立手机和果阿的美景。
每个人心里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吧,好希望有这样一个亦朋友似的心理医生
宝莱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