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躺在雪地里,被夫妻看到。
河冰上捡尸,村民看着。
昌都、姐姐、爷爷一起吃饭,说起在江边发现三个冻死的人,姐姐比划着手语,表达江边危险别去。
郑真是脱北者,有弟弟在对岸,只有他留下了踢足球,于是和昌都成了朋友。
昌都带着朋友,述说着女孩的来历——叔叔的女儿,叔叔和婶婶去韩国打工仓库着火过世的前史,妈妈身体不适逃过一劫。
偷渡者要昌都给饭,昌都以一起踢足球为条件交换。
叔叔带偷渡者回来,姐姐喜欢画画,爷爷看电视好吵,为啥他俩晚上谁一起,不理解。
小孩见到死人习以为常,走着走着就死了,真牛啊。
昌都和小伙伴遇到想渡江的奶奶,奶奶年轻的时候偷渡过来现在想回去了。
孩子们快乐的踢足球,姐姐给爷爷织毛衣。
昌都给朋友分享父亲的邮票集,唯独缺韩国,朋友说自己国家三年没发过了。
豆腐姐真行,拿了钱直接摸豆腐,不脏吗?
母亲打来电话,母亲在韩国打工,并治腰,父亲去世是因为发大水救姐姐,姐姐一直觉得父亲没死,榻榻米镜头。
村长为逝者准备遗像,没人认领孤人,大家在讨论韩国签证难办问题,豆腐姐也要去韩国了。
爷爷和昌都上山劈柴下来,爷爷告诉昌都要把自己埋在这,看豆满江。
朋友问父亲朝鲜很多人饿死吗?
这个村咋感觉啥都没有,豆腐姐走了吃不上豆腐,一车明太鱼来了还得广播,一家三人洗明太鱼。
半夜熟年男人敲门求救,从对面过来,被军人追赶,给了一床被子住在仓库。
朝鲜跑中国,中国跑韩国?
是这个意思吗。
军队说中文,逮到没身份证老奶奶,驱下车带走了。
姐姐太善良了,还给男人饭吃,男人却恩将仇报,对姐姐实施了侵犯。
昌都和爷爷去邮局给母亲寄药,原因是韩国药价太贵。
死渣男还好意思要酒,姐姐还真给了,是不是这个村的人都不缺钱啊……要是没酒,可能这男的还不敢强迫姐姐……电视里放的是将军回国,先军朝鲜?
(歌舞升平的朝鲜,脱离群众)男人为啥忽然失控?
看不太懂。
弟弟的朋友看到男人从房间里跑掉。
弟弟在车上有感应,梦见姐姐说了很多话,姐弟连心啊。
姐姐跳绳。
村长妈妈被送回来了,原来那个老奶奶是村长的母亲,豆腐姐一起送回来,被村长媳妇拒之门外。
昌都为小女孩打抱不平,抢了两个总赊账喝酒的男人的酒,爷爷邀请二人来家吃饭喝酒,算是道歉吧。
【这个细节好,爷爷的无力感描写的很好,二人要爷爷喝酒,爷爷说喝不了,那就唱个歌吧,爷爷唱歌,好难受好伤感啊……】姐姐冲出去呕吐,怀孕了,坐上大巴去检查。
姐姐不愿意人流,跑了。
村长和豆腐姐在家xo,小孩子在窗口偷看hh。
偷渡者偷昌都家里的米,竟然放过了,这也太好了吧。
这个场面好好,垂钓的时候和爷爷讲拿了家里的米给饿肚子的朋友。
真牛逼,村长老婆直接扇嘴巴子,豆腐姐顶着做豆腐的木桶,也不还手。
昌都家的鱼也被偷了,这些偷渡者太坏了……朋友告诉男孩,看到姐姐和朝鲜人xo了。
于是昌昊不再对偷渡者怜惜,拿着棍子守在冰口,打掉一个个爬上来偷渡的人。
村长广播抓捕脱北者,第一个原因是豆腐的黄豆被偷hh,笑死了,还是情人好使。
村长母亲说有座大桥,姐姐就画大桥。
女孩大伯被抓走了,俩酒混子贴墙唱歌。
豆腐姐是大伯孩子的姑母,来送饭,说着偷渡者的坏,于是昌都这群小孩打了一群脱北者。
小孩把郑真送到羊爷面前,被善良的羊爷呵斥,那也不能打人!
郑真在男孩家吃饭,还给昌都带了礼物,昌都质问郑真,郑真弟弟饿死了,郑真答应昌都足球赛一定会来。
爷爷陪姐姐拿掉了孩子,唉,很喜欢老人形象。
足球赛,有小孩去警局举报了,郑真被抓了,昌昊站在屋顶上,让他们别抓了,警察不听,跳下来摔死了,姐姐在手术台喊着昌昊,果然,姐弟连心啊。
大桥出现了,漫天大雪,村长母亲一个人拄着拐杖,慢慢往前走着,结尾画面很好,情节也很感人。
看这部片子时不禁想到的锡兰的《远方》。
张律导演的镜头虽没有锡兰拍摄土耳其的冬天所带来的惊艳,但干净明澈,看着非常舒服。
夜间的暗和雪景的白的突然切换,转过晃动的镜头出现的两个孩子,都带来了惊喜。
小镇地处中朝边境,冬天在图们江冻上以后,就有饥寒交迫的朝鲜人偷渡过来。
当地人们同情他们,给他们吃喝,帮助他们偷渡,不然,他们就会饿死。
但其实,当地人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人们去韩国打工赚钱,很辛苦,药也要从当地寄到韩国,因为那里的药太贵。
当地人是善良的,朝鲜人其实也是善良的,但就像片中的小孩所说的:“因为饥饿,连父母都会不认。
”好心救助的朝鲜人一边磕头,一边对顺熙下毒手,看到电视里,朝鲜媒体宣扬人民生活幸福抱头痛哭,画面中,金主席微笑着挥手,人们热烈鼓掌,而他们濒临饿死,多么讽刺。
做豆腐的女人和村长私 通,却又照顾父亲被抓走的孩子。
昌浩和朝鲜来的郑真成了好朋友,因为朝鲜人扰乱当地生活又打他,又和好,然而因为好友的告发,偷渡的郑真要被抓走。
昌浩想救好友,从房顶上跳下。
事实上,我们很难说谁错了。
为了活下去,朝鲜人偷渡。
为了当地治安,公安抓脱北者。
因为父亲帮助脱北者被抓,孩子作为报复告发朝鲜人郑真。
一切的起因,都是饥饿。
个人认为导演有指责朝鲜政府之意,若是他们能使人们吃饱,那人们也不用冒着冻死的风险渡江。
总想回到北边的老年痴呆的奶奶,幻想着有一座桥,从上面返回。
而现实中,无数人度过图们江,到中国求生路。
作为朝鲜族导演,张律关注着被大众忽视的家乡。
一方面,当地有工业化,一方面,人们又守着传统。
唱歌,晒明太鱼,这是这个地方独有的风景。
顺熙真是干净啊,像是《雪国》中的叶子,忧伤,善良,不染一丝尘埃。
那穿着红色衬衫,粉色毛衣的身影,是如同天使般的模样。
YouTube上有一位韩国记者采访导演到片段。
(‘영화'두만강'장률 감독’),导演说他拍摄到那个村庄里实际上没有任何人举报过脱北者,没有任何人主动举报过。
(发生事故而被警察调查的情况另说。
)显然,导演想表达完全不是所谓‘人性之恶’或‘农夫与蛇’这样的寓言故事(不过导演的意图不是特别重要),然而我们多数观众看到的却只是这个(?) 我们任何人,当处在一个极其恶劣环境的情况下,都有可能够做出我们平时无法想象事情,尽管这并不是作恶的借口。
我相信人确实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唤醒内心恶的一面,那个该死的强奸犯当然要千刀万剐;但是人也能在恶劣的情况下维持其善的,好的一面。
那个会踢球的朝鲜小孩子,他用他的守信表达他了的感激和友谊,即使在无法带邮票的情况下也用其他东西弥补了他的诺言,并且在后来冒着危险来完成他的许诺,帮助昌豪他们踢球。
YouToube上有一些朝鲜族同胞们对于北朝鲜人申请韩国政治避难在政府的有待过下日子非常不满,(实际上大多数脱北者在韩国情况非常糟糕,基于文化,语言,歧视等众多因素。
)就像在西方国家一些人厌恶难民们来到他们国家白吃白喝一样,似乎他们总是在享受着某种本该属于我们的东西,表达着对这一个群体的嫉妒和嫌弃;然而这种心态实际上是病态的。
就像纳粹德国人看到犹太人占有着好多钱,又勾搭他们纯情的德国姑娘们,越看他们越邪恶一样,我们这种看待脱北者的视角(gaze)本身是带有一种恶的。
韩国电影《春,夏,秋,冬,春》中脱俗的和尚谋杀了对他不忠的女友。
对于我们一般人而言,面对伴侣的不忠我们不至于走这样的极端,然而对那个和尚而言这种行为无法忍受,极其邪恶,而窥视这种‘恶’的凝视的目光本身就是恶。
而我们看到电影中脱北者的‘恶’的观众们或许应该反思,是不是因为我们心中也居住着这样的‘恶’,所以才能看到他们‘恶(?) 我们从电影中本应该看到的还有;那个冒着风险帮助北朝鲜人脱北的商店老板的善良,那沉默寡言的爷爷(非常典型的朝鲜族爷爷的形象),还有善良的哑巴姐姐,以及最后在面对同伴的抓捕,为了尊严,为了人格从屋顶上一跃而下的昌浩。
另外,故事中的所有人都是从江的对面过来的。
我第一次看张律的电影就让我惊艳了,导演的镜头语言太丰富太美了。
小村庄里住着的朝鲜族人善良、质朴,愿意接纳脱北者,小主人公昌浩大方的跟脱北的小孩郑真做朋友,给他们饭食。
这样的善良不一定能得到好报,但却一定会让自己受伤,哑巴姑娘被收留的脱北者强奸,村庄里人家的羊被偷,这都让昌浩觉得自己的信任交付错了,但是他也无法看到朋友被警察带走,从房顶一跃而下以表示抗争。
从家国层面来讲,无论是朝鲜族人还是脱北者,都是离开故乡的人,也许是忘不了自己的来路,所以无法拒绝脱北者,在东北漫长的冬天和皑皑的雪地里,脱北者一步一个脚印想要脱离自己的故乡,殊不知离开故乡的人却在遥望故乡。
片尾,患了老娘痴呆的村长母亲,还是拄着木棍走上了回家之路,她跟哑巴姑娘提起的桥已不存在了,但在片尾,她走上了这道桥。
小时候看电视剧《记忆之城》,结局处做了闪回处理,重现了许多从前这座城市里的记忆片段,我没有看过全片,但是很感动于这种处理方式,爸爸在旁边突然对我说,人对一个地方的感情都来自于记忆。
我想,记忆是人最宝贵的东西,因为有记忆,我们才会对一个人、一件物品、一个地方恋恋不舍,这种记忆难弃,但能证明我们活着、活过。
中国图们江,朝鲜的豆满江,所指的都是这条中朝边境河,张律所要记录的并不是这个边陲小镇的日常,而是在这里朝鲜脱北者与中国朝鲜族之间的复杂又微妙情感联系,既有同族同语言体系的天然认同感,但是由于存在差异意识形态的身份背景,中国朝鲜族对脱北者又不是完全接纳,冲突连连的矛盾与几乎停滞的小镇生活放在同一个环境里此起彼伏。
敏感沉重的主题下是对人性的精致勾勒,生活就像豆满江冰封破冰一样,虽有起伏但仍一往无前的流动。
感同身受的理解应该是不可能,因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而这种事情别人或许没有经历过,或许经历了,也不能百分百还原当事人的心情。
我们所谓的理解,总是建立在自己的价值观取向上,一旦面对的人超出了自己的价值观,或者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
那么这种仅凭着自己的主观意识建立起来的理解也就不复存在了。
虽然,很多时候打破这种相互理解的往往是一小撮人。
还有就是大人们的理解和小孩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小孩子更愿意用对错来衡量自己看待某一件事情的标准,而大人们想要看到的更多的是利弊。
这样的不同视角也造就了一种常态化下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是难以弥补的。
而这个时候的不理解,往往会铸就更大的灾难性时刻。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电影,就是一个面对闯入者,人们展现出来的不同的的态度的故事。
靠近朝鲜的国内一个边陲小村,因为经常有偷偷渡江过来的朝鲜人求助村民帮助。
村民们大都是善良的,他们对于这些人往往施以援手,给吃的,或者让借宿等等。
一直以来,村民们和这些人保持着一个非常和谐的关系。
但是这种关系却被一次偶然事件给打破了。
村里的一个小孩遇见了一个朝鲜过来的小孩,两人结下了友谊,并且很坚固,与此同时,某一天夜里,一个北朝鲜过来的陌生男人走进了这个小孩的家里求助。
小孩家妈妈去了韩国打工赚钱,此时只有爷爷和哑巴姐姐在。
爷爷好心让这个男人借住了一宿,第二天带着小男孩早早的就去市里给妈妈寄包裹去了。
姐姐做了早饭,叫这个男人吃饭,但是之后却发生了一件非常让人不舒服的事情。
这个人恩将仇报的侮辱了姐姐,而且在之后的日子里,村里发生了严重的盗窃案,毫无疑问,这些从朝鲜渡江过来的人们中间,自然有着一些鸡鸣狗盗之人。
于是,村里人对于这些“人”的态度变了。
就连孩子们们也争先恐后地用大棒敲打这些朝鲜来的人,只有那个小孩依旧是与她的“朋友”保持友谊,因为他有一个愿望,希望这个朋友能帮助他们赢得今年的足球赛。
但是结局总是事与愿违,那个朋友被人告发后带走了,即使是小孩用跳楼的方式想要挽回,但结果还是显得那么的无力。
整个村子在经历了一场浩劫之后,再次陷入到寂静当中。
这是一部压抑的电影,我发现很多类型的故事片大都喜欢将故事设定在一个被肃杀了的冬天,远远看去白雪皑皑的冬天是多么的美好,但太阳出来后,洁白的雪融化后,地上却满是污水横流。
冬天可以掩盖各种各样的污浊,但是最终有暴露出来的时候。
这是很多此类型电影的共同点。
在这个点之后,我们显而易见的是人性迷茫与黑暗。
任何试探人性的测试,最终都会以失败而告终,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如此。
抹黑一个群体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这个群体中的某一个人具备鸡鸣狗盗的属性,当他具备了这个属性之后,所有人会被不自觉地冠以同样的属性。
感染或者是扩散的力量从来都是惊人的。
深夜造访的那个男人就是整个北朝鲜渡江过来的人中的黑点,我们理解他的所有行为,因为人性本来就是无法被刺探的,但是当我们面对这种难以估量结果的人性的时候,依旧是用一种善良去对待,这已经分不清谁对谁错了。
普遍意义上的观点认为,那个男人一定是应该受到惩罚的,但是,原本善良的人们面对邪恶的时候却是无力的。
为什么要设置一个爷爷与孙子孙女居住在一起的故事,试想一下,如果换成一个健壮的父亲,那么惨剧可能并不会发生,如果大家一开始就以一种男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些朝鲜过来的人,那么一切虽然处理起来冰冷,但是却可以为自己的小家赢得生存。
爷爷这种形象虽然依旧是男人,但是已经失去了热血,已经失去了一种非常清晰的辨别能力。
模糊了辨别的边界之后,对待那些人,就会迷惑了。
而小孩虽然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但是却是容易动摇的价值观,就像片中那个告密的小孩一样,因为自己的父亲被带走,所以才有了接下来的一幕,而最终用自己的身体阻挡警察带走朝鲜小孩的孩子,虽然有着明确的观点,但是却没有一个强大的力量来改变现实。
冬天是一个肃杀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即使是有人打破了这个宁静,但终归大家还都会回归到新的宁静当中,因为对所有人而言,你可以熬过一个冬天的夜晚,但是却熬不过整个冬天。
电影《豆满江》描述了从朝鲜偷渡图们江来到中国边境小村庄(吉林省图们市江沿乡新田村)的少年脱北者的故事。
豆满江,在中国被称为图们江,位于中朝边界。
影片主人公是12岁的少年昌浩,他有个哑巴姐姐顺熙、年迈的爷爷以及远在韩国挣钱的母亲,父亲则在当年为救落水的姐姐而在豆满江里丧生。
昌浩与一位过河而来的热爱足球的朝鲜少年郑真成了朋友。
中朝交界的边境之地朔风冷冽,大雪皑皑留守儿童老人们守着一方看似静谧的村庄白日里和谐以待,夜间总有骚动情欲他们以最大的善意对待江那边的闯入者给予被袄、热食与美酒那陷于绝望深渊的人却以恶施加报复着自己悲惨的命运他们还只是个孩童当家人被牵扯其中该如何面对这纷杂的一切他们有且只会简单粗暴评断这局面或是视所有外来者为入侵者拳脚相加以恶制恶或是以死相抗只为挽回朋友的命运少年,该如何长成
晚上熬夜看完了这部一直列在片单里的电影。
明白因为自己强烈的好奇心和向往才会让自己一直关注这个导演和关于朝鲜族与朝鲜半岛的题材的电影。
评论里说“朝鲜族导演张律为中国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杰出的中/韩语导演”。
导演的身份之特殊,给了观影者一个独特的视角去看生活在中朝边境,生活去截然不同的一族同胞。
电影中把这些在冬天走过冰冻的图们江来中国边境村庄乞食避难的脱北者们描绘成可怜又可恨的形象。
“人要是饿极了,连亲爹娘都能不认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挣扎在温饱线上的人只求活下去又何谈什么道义呢。
电影开头几个相伴的脱北小孩中有一个倒下了,同伴也只是查看一下就不管不顾地走了;顺姬给了男人饭食他进而还想喝酒;郑真始终信守承诺来参加球赛,之前还给昌浩带来了礼物。
这些矛盾点在脱北者身上充斥着。
我想我不能轻易的去评价他们,或者只是很容易的归咎于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
我从来不在他们的鞋子里,只能尽可能的了解。
这一直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今的世界氛围下,依旧是最动荡的地区之一。
而担负这一切的始终是老百姓们。
中国的朝鲜族纷纷去韩国打工赚外快,去一直被韩国社会排斥,对于韩国人民来说,他们只不过是和自己说着一样语言使用同一种文字的别国人;而朝鲜一边的民众心怀领袖的同时依旧忍饥挨饿,平壤内外生活差别如同天堂地狱,穷兵黩武的政策带来的是三八线南北同族人的不安,乃至整个半岛和东北亚地区。
百姓从来想要的很简单,不过和平富足的小日子,很难想象他们看过同族人过着的不同生活是怎样的感受。
说一下导演的镜头运用。
长镜头和固定镜头很多,不动声色地展示边境小村的荒芜孤寂。
化不掉的雪,宽阔的江面,片尾虚幻的链接两岸的桥。
以及片中多次唱到的朝鲜族歌曲,听得出导演的乡愁。
导演的虚实结合在《庆州》里也有运用,让电影有种意犹未尽的诗感。
他就是很安静又有力地讲自己民族的故事,我很喜欢。
《豆满江》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影视佳作。
影片巧妙地将焦点汇聚在我们身边熟悉却常被忽视的环境之中,深入挖掘了原著民与新来的朝鲜难民之间复杂微妙的矛盾冲突。
这不仅是对朝鲜族生活状态的一次真实写照,更是对朝鲜半岛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与现实联系的深刻反思。
影片中的矛盾点,简而言之,就是想帮助对方却又不愿承担损失的心理挣扎。
血缘与实际利益,这两者之间的权衡与抉择,构成了影片情感张力的核心。
当矛盾逐渐升级,人们或许会选择维护眼前的实际利益,而暂时抛却血缘的羁绊;但最终,影片以人性的觉醒与良心的胜利作为落脚点,传递出舍身取义的崇高精神。
选择在韩国发布这部电影,无疑是一次精准的市场定位。
它准确地捕捉到了韩国观众对于这一题材的情感共鸣与关注焦点,体现出了制片方对客户需求与市场研究的深刻洞察。
虽然汉族观众可能难以完全理解朝鲜族那种复杂而微妙的情感状态,但这并不妨碍《豆满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主题,吸引对朝鲜文化感兴趣的观众群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从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入手,逐步铺陈开去,最终揭示出友情、爱情以及人性善恶之间的宏大主题。
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手法,不仅让人耳目一新,更能够引导观众去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困境与矛盾。
特别是那个告密的小孩,他的转变过程充满了复杂性与真实感,让人不禁陷入对人性的深思。
总的来说,《豆满江》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影片。
它以其独特的视角、深刻的主题和精湛的叙事技巧,成功地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矛盾与反思的世界。
或许,在观看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那些“最终的矛盾点”,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个世界。
好久不看这种低成本文艺片范式了,结构、隐喻系统 做的精致,也难免刻意
失望
满月爬升 江面上的冷意不散 人心里的暖意靠酒 谁才是真的失语者 谁又该是失语的夹缝里的人
@2024-06-02 22:11:51
边境并不是自然存在的,哪怕是以河为界,当它冬日结冰,两岸的人、羊和语言文化便可自由来去,连桥也不是必须(如果没有边境,我们就不需要桥梁)。维持一个不存在的边境需要比打破它付出更多,这一切悲剧并非是因打破边境付出代价,而是为维持边境被迫牺牲。当边境一旦被构筑,它就不只存在于边境的地理,它还存在于一切地方,因远离边境的地方会有来自边境、跨越边境的人。在定义张律的电影时,语系这个维度恐怕根本不适用。
气质独特的电影,使用了很多固定长镜头,看上去像是朝鲜语版《平原上的摩西》,节奏缓慢、冷静、克制,看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于无声处听惊雷,但这个结局实在莫名其妙。
悲哀的民族
电影表象平静无波,人生的无奈与从容,人性的善与恶,政治的光明与黑暗却涌动其中。纵身一跃的反抗,超现实的友谊桥,张律电影的结尾堪比安东尼奥尼般深刻有力,且具有独特的东方韵味。第一次看反映中朝边境的电影,《图门江》至少为华人电影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
北朝鲜难民与一江之隔的吉林某村落,及对后者日常生活的影响(或者说超越日常的影响)。边界、饥饿、尊严、兽性、背叛、绝望,透过少年昌镐的眼睛展开。张律作品里最有力的一部。几乎他所有电影里都有一个被强暴的女性来见证人类劣行和悲剧;要走回对岸的奶奶令人想起《童年往事》里的祖母,虚幻的桥。
一般
4.5;一江相隔的两个国度,在血缘和地缘上都有一种奇妙、微妙的勾连,片中以不少窗框分割的视野表现两岸的对峙及融合,且呈现宏观政局和个人微观情感层面的动荡;脱北者与归乡者的对照,无论身处何地,都是难以安放的身心,难以确认的家国归属。故事略有戏剧化,令人心碎。结尾印证“我梦见姐姐能说话了”,张律一以贯之的超现实意味之笔法。
看睡着了。视觉上是始于90年代的中国独立电影长镜头美学,开场时趴在冰上装死的男孩、强奸时出画而只留下电视机之类镜头都是比较老套的设计,但张律比较重视构图和色彩搭配,村长广播提防朝鲜人的那个户外远景设计的挺好,屋里的那个红盆也有几分小津的趣味。故事背景是个与北逃者水乳交融的图们江边的朝鲜族村落,男孩们的“外援”球员、设卡检查的警察、求收留又被将军新闻刺激到强奸的北逃者、幻想回朝鲜的失能老太,再到片尾大规模的集中遣返,在弱戏剧性的组织方式下,用这些碎裂化的段落堆积出编导对朝鲜人以同情为主的情绪基调。当然也用哑巴女孩在韩国的母亲和赊账买鱼等信息,强调了村民并不丰裕的经济状况,似乎要营造穷人与更穷者共情之类角色身份上的互动。电影结构太散了,数羊、村长偷情等段落拍的啰嗦或虚假,哑巴女孩这条线太独立电影味
赞同热评对于国产电影里女性遭遇的吐槽……生活那么苦,她除了被强暴就没别的能表现了吗?
inbetweeners的故事
背景相较于普通的农村留守家庭有一定的特殊性 恨丝那个朝鲜人 渣滓!明明是一家善良的人 结局却是那样ππ 听到妈妈跟顺姬的那通电话我忍不住湿了眼眶 对于那座桥印象深刻 不敢说懂了它的意义 几处镜头平推观感尚可
情绪暗涌有多激烈情节处理就有多冷静。
无聊的时候看看电影真好,跟着剧情喜怒哀乐,不错,有和我一样的吗?
不太喜欢这类风格,看着很压抑,几段情欲戏也来的很莫名其妙
看不动,张律排斥症。满屏好评直接看的懵逼,再一次证明我是低端影迷吧。
3.5,有几个漂亮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