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个朋友对我说“郑先生每次吃鱼都不开心,鱼店老太太被郑先生盘问的也不开心。
”郑先生一直在找寻和回味她妻子的味道,老太太也想守护和延续她丈夫的味道。
受此启发,深夜还忍不住去看第四遍《叫我郑先生》,想再去发掘些可能忽视的感人细节。
这部电影有太多让我着迷的地方,安静的整体格调、沉稳的叙事风格、略带灰色幽默的台词对白、让人渐渐领悟的推演过程。
整部电影的味道闻上去像是是平淡无奇的福佳白,入了喉才感受到艾帝达姆的芳香浓醇;又好比是坐在匀速行驶的高铁中,速度极快也很刺激,只是它太过舒适让你沉浸其中而丝毫不察。
电影的高潮就在最后,而真正能在结尾掀起高潮的电影实则不多。
这些都是电影的高级所在,也都是让我着迷的原因所在。
但我想,它真正吸引我的原因大概是相信,我相信电影里的故事真实存在,它是平凡也是伟大的。
做平凡也伟大的郑先生或者阿灰,还是人性之初。
这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这是一部走进电影院,让我惊喜又落泪的电影。
郑先生说:“同样的事做两遍,或许能记得清楚一些。
”为了不忘记亡妻的点点滴滴,患上阿尔兹海默症的他独自走上了环岛之旅,试图重温30年前与妻子的旅行记忆。
歌厅,小吃店,书店,树林,海边,吊桥,隧道⋯无数意象交织在一起,是关于爱的记忆。
爱情可以跨越年代,跨越时空,这也是这部电影最大的意义,某种程度上是当代爱情的启示录,让我们重新思考爱情的意义。
此外,如同散文诗般的叙事结构,会让你一开始就置身导演设计的观影场景中,带着好奇和疑惑去探索时代的记忆,也会在最后5分钟被影片的反转所感动和折服。
涂们老师的表演非常贴切自然,把对亡妻的思念刻画得非常真实,无论是生活细节还是哭戏,那种孤独感的深情都能将观众代入其中。
电影里郑先生有不想忘记亡妻的念想,也谢谢导演拍了这部电影,给了我们对涂们老师的一个念想
我想用电影去关心普通人,首先要尊重世俗生活。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觉每个平淡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生活就像一条宁静的长河”,让我们好好体会吧。
先说优点:1、马蹄莲意象的运用,马蹄莲的花语是清白、忠贞和爱情2、结尾记忆闪回的升华确实有打动到我3、涂们老先生演技在线以下仅代表个人观点 电影是很私人的东西,但我们需要不同的声音——————————————————— 如果电影时长把握在40mins之内我会很喜欢,但是导演将电影时长拉伸至100mins,我觉得剧本不足以支撑这100mins。
拍阿尔茨海默症主题电影,但是剧本写得非常无力、矫情、没有深度。
问答式台词设计尤为生硬而且非常不自然,请问我是在看鲁豫有约还是在看许知远呢?
导演的摄影机聚焦的不是患者本身而是利用病症来推进情节发展,这无异于杀人诛心!
让我认为导演这是对阿尔兹海默症题材的一种消费,只是借了阿尔兹海默症的壳,讲好自己那推进困难的爱情故事。
影片一股半吊子台湾小清新风味,拍不出来赴台环岛之旅的出发点的同时还放大阿尔茨海默症病友的焦虑,全程强行煽情,生硬无不比让人融入不到情节之中去,BGM一定要人物对话或者内心独白的时候响起,导演你有没有考虑到人物情绪不饱满时,直接带出BGM会让观众非常出戏。
一场森林戏直接杀死了整部电影,可以全剪掉了其实,真没必要这么集中的煽情和讲爱情金句、大谈恋爱观念,我的真吃不消,森林这一幕把阿灰拍的人设崩塌,把郑先生拍的爹味满满,真的删掉这一段对电影来说会好很多。
最后电影不是综艺,说教式抒情+金句释放+美丽空镜是拍不好的,希望导演下一部能把故事讲好,能不受其他非人为因素干扰。
挺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人老了都爱听老歌么?
那我以后听什么?
周杰伦?
也许不是爱听歌,是爱回忆,一旦回忆没有了……是不是就像电视机没台一样满是雪花,想想就浑身的鸡皮疙瘩。
老老实实写日记吧。
看到郑先生和姑娘一起,看到他说要约法三章因为我有经验哪儿,郑先生有蛮重的爹味啊,一查是青岛人环游台湾。
山东人啊,别说夫妻之间就是父子之间,也是有权力斗争的,尤其是话语权和支配权。
为什么想当爹,有样学样。
刚好看到一篇“为什么赡养老人这么难?
因为老人还想当家做主!
”郑先生为什么不在老婆活着的时候,一起去一次台湾啊?
因为啊,要当家做主,哪儿有时间出去。
再说,等老了以后,有的是时间!
就算爱情,在山东人眼里,也得服从大局,得板正。
看完电影,有点后悔,我都没和媳妇有什么重要而又有仪式感的地方。
而和兄弟们却有太多可回忆的地方,曾醉过吐过哭过高歌过。
等有了时间,我要带媳妇去台湾环岛旅行。
要不海南也行。
要不青岛也行,秦皇岛也不错。
也不知道1216和废墟20多年前的留言簿还有吗?
曾经有好多无病呻吟的人啊。
呻吟的真好听:年少时,你拿生命献给了爱情,后来你没死,年轻替你抵了命。
不觉得这是特别好的电影,台词生硬演技普通,故事挺好。
看,一个是喜欢涂门,一个是对抗恐惧。
上周刚看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同样是阿尔兹海默症,和《叫我郑先生》不同,是另一种伤感的震撼。
谁都拦不住的犟,成了他们最后的尊严。
老,已经很可怕了。
再得了阿尔茨海默症……那种精神上的无助和无法理解的时间和空间破碎感,是不是也会忘记自己的病?
在我们眼里再好的过去,回忆的多了味道也就淡了。
在他们那里,没有了就是没有了。
我也开始忘事儿了。
早饭吃的什么,有时候要想很久。
酒也不敢多喝了,一转眼就是第二天早上,要通过别人口述或者看手机里昨晚的视频。
是不是得开始养生了?
昨晚还因为一些琐事而失眠。
有时,我们遇见的每个人甭看表面多平静,他都可能在经历着一场悄无声息的战争。
那些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们内心的战争是忽然而来猝不及防的一场或者几场。
前几年还可以沉浸在电影里年轻主角身上,现在不成了,慢慢代入老人的角色了。
我很怕自己老了的时候会忘记我的原则我的底线,那我应该是个很让人讨厌的人,如果还有那个时候。
我绝不要拿个马扎去公园遛弯或者缩在墙角晒太阳。
也绝对不要找个小几十岁的小姑娘。
恩,范曾真想不开。
还是赚钱吧,有个小房子,做好隔音保暖放点健身器材和以前不舍得买的玩具还要有大屏幕和音响还有米酒,喝点黄酒挺好,反正可以自己赤条条的在家里,一天都不用说一句话。
以及,看到一篇关于怎样养章鱼的帖子。
许多感慨,都在一声轻叹里。
章鱼,这个有两个神经系统、三颗心脏、九个大脑的外星物种。
章鱼很聪明,大家都说很难养。
章鱼,从网上买的寄到家,章鱼在运输过程中已经死了,倒不是氧气盐度运输时间有问题,是章鱼在密闭狭小的空间里很恐慌,自杀,自己把自己吃了。
所以章鱼到家的时候,只要还活着,断了触手是很正常的,在舒适的环境里好好养,触手还能长回来。
最好是在家附近的水产市场买,二三十一只小章鱼,便宜又健康。
有人用小缸养章鱼,章鱼感觉很抑郁,自杀了。
有人用豪华大缸养章鱼,里面除了章鱼还有很多小鱼,但缸太大,章鱼一直害怕得缩在造景底下不出来,三天不吃不喝,绝食自杀了。
有人用中等大小的缸养章鱼,里面就一只等大的珊瑚鱼,几只基围虾供它吃。
章鱼状态异常地好,每天吃吃喝喝,还会和主人互动,握手,拍照。
可是等章鱼调养生息,断掉的触手全长好之后,章鱼开始用头往笼子盖上一下一下地撞,撞晕了就回缸底休息补充体力。
后来章鱼撞不开,就自杀了。
有的章鱼越狱成功了,在房间里来回窜,寻找逃脱的出口。
在房间里窜来窜去对触手的伤害很大,因为章鱼是软体动物,很多皮肤表面都被地板磨损了,加上缺水缺氧,好多章鱼死在了逃往大海的路上。
有的被主人捡回缸里,调整好状态,又开始一下一下地撞墙。
章鱼是有痛觉的。
它吃自己的时候每一口都是感觉得到的疼痛。
它撞墙的每一下都会晕。
它太聪明了,聪明就想要自由,想要自由就会抑郁,不会满足舒适的圈养。
所以……所以……算了,不能写出来。
鹅卵石海滩旁蛰伏攀爬于鹅卵石上的乌龟,似早已老去迟缓的肉身;阳台和窗台上的洁白葳蕤的马蹄莲,似携子之手此生不渝之爱的坚定和忠贞。
果然,故事伏笔就是我们所想的那样:磁带,录音机,笔记,绘画;歌厅,鱼店,书店,吊桥,隧道,森林,划正字,猫头鹰;摩托车,海滩,蓝裙,伤疤;时间与空间的交错、碰撞和重合,意象与现实的柔软、凄婉和浪漫...... 跨越三十年,只为彼此的执念与不舍......“遗忘”“意义”,始终是“阿尔兹海默症”主题绕不开的一环人生哲学话题。
这部风光靓丽、温情治愈的环岛公路悬疑剧情片,虽不乏黯然忧伤与隐隐痛楚,却幸得心旷神怡的沿海景色和阔然开朗的推进反转,回归整体的平淡与悠然,松弛与心暖;甚至于忘却影片“阿尔兹海默症”的外壳,沉浸于这超脱于岁月生死、超然于疾病幻象的动人爱情三十年前,病床前朗读的《小城之恋》《岛与诗》,每天喂食的流质鱼汤,两人一起静静聆听磁带里海浪的声音,还有床上郑林允右手臂上的伤疤;红包场里庄一岚一曲令人歆羡的《雨水我问你》,还有那家教会她做鱼的万福鱼店,那家她留下无尽思念的书店,那片石头上刻着猫头鹰守护神的森林和那块郑先生一模一样复刻的猫头鹰木头挂坠,那本庄一岚于乳白色浪花丛中眷写“郑先生,我等你”的告白和对被海浪反复迎来送回的鹅卵石如“生命的轮回”的感怀唏嘘......三十年后,罹患阿尔兹海默症的郑先生“恍惚错乱”中和阿灰一道在距离留言簿“舊木书店”不远处看到的孤独绽放的马蹄莲花,与阿灰一同漫步行进的洞穴隧道,和阿灰内心共有的那份对爱人的念想,寻找到迷路阿灰后一起摸索的下山路,载着阿灰一同前行的摩托车,总想着鼓励并帮助阿灰的冥冥善良,渴望着带阿灰一起去看那片海滩的笃定向往......我可以忘记很多事,却不想忘记你,不想忘记你带给我的以及关于你的所有深情、记忆和味道...... 无论是郑先生还是鱼店的婶婶...... 在记忆消逝前,走过你走过的路,去过你去过的地方,听过你听过的声音,尝过你尝过的味道,再在那片海,与你“重逢”,弥补遗憾......结尾的高潮与平复,从翻滚着乳白色浪花的海边到爬满枝蔓藤条的回廊,镜头一推一拉,从慢慢靠近到缓缓退出,直到一切淡出画面,记忆的声音永不停歇......文艺的剧本和爱情确实能打动我,但是台词有些书面话而文绉绉,几处场景也有些刻意生硬。
王真儿是我喜欢的演员,只是涂们老师细腻深刻的诠释且润物细无声的感染力,恐惧脆弱中更显坚韧勇敢的塑造刻画,常常盖过了“阿灰” esp.两段梦境:一段迷失在妻子墓地,一段茫然于建筑废墟;两场哭戏,一场老梁葬礼外迸发后的克制,一场舊木书店里无措间的翻涌滚烫🎬 喜欢的场景那天和老梁一起钓鱼后,回家。
已经是“阿尔兹海默症”病患的郑先生突然不记得家,恍惚慌张间,和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们相向而行,擦肩而过......红包场里,点歌一曲《雨水我问你》之后,当郑先生和“三十年前的阿灰”对上话,现场背景乐想起了另一首《萍聚》:“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只愿你的追忆有个我”......舊木书店里,郑先生整理三十年前被台风吹散的留言簿,终于找到了庄一岚的笔迹:“郑先生,我好想你”。
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一路同行至此的“阿灰”,她正用磁带录音下那句“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
伴随着郑先生含泪写下回复语“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
”命运的圆满邂逅与轮回,追忆的寻觅流淌与闭合......在藤蔓布满的长廊里,郑先生一直反复喃喃自语地念叨着三十年前“跟随着”阿灰的脚步一起走过的那段环岛旅程,还有幸福于无声浸润的生活点滴,直到镜头缓缓退后,直到郑先生捧着那盆马蹄莲走出画面,他的记忆永不停歇......📝 喜欢的台词......那是我要记住的某一天被南风吹得又黑又暗的那一天我注视过命运里急转的沙子正扑向被赶进海湾里所有的船注视过在摇晃的尖尖的海岬上的光......有些事,做两次,可能会忘记得慢一些我不想忘记你我给你留言了,希望你可以看到郑先生,我好想你我找到你了,我也想你,谢谢你你就会知道和你爱的人在一起哪怕他没有一点点回馈只要真真切切地在你身边那就是幸福这首歌是送给你的,郑先生郑先生,你听:这些鹅卵石被带上岸,又被卷回海里,上岸入海,每一次都像是一次轮回刚才,我说到哪了?
哦,对了!
那天,我和阿灰还去了红包场,她特别深情地给我唱了一首歌:雨水我问你。
那个地方,都是老头,他们都羡慕我,阿灰唱得真的很好听。
后来,我们还去了鱼店,阿灰偷偷地学会了做鱼,回家以后她天天给我做鱼吃。
我这一吃,就吃了三十多年。
不过,我到现在还没吃够。
p.s.影片勾起了我19年环岛游的记忆,临海的铁轨,沿海公路,感受浪花即在脚下pp.s.啊!
居然看到了《少年吔,安啦!
》里的高捷!
写在前面:匆匆忙忙赶到另一家影院,嘴上咒骂着排片怎么那么少,可思想很乖巧地接受了这一现状。
我的朋友和我吐槽,说到底积压了多少像这样的片子没有放出来啊。
我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样的片子不多来点呢,每次都和挤牙膏一样,一段时间来一部。
1.鹅卵石般的疼痛我有时候在想,人为什么会老呢。
人可以受伤,人可以死去,但是我无法接受人终将老去。
松弛的皮肤,萎缩的大脑。
讨厌的老人味,失禁的大小便。
光是想想,我便觉得心颤。
同样,我觉得心疼。
我的爸爸妈妈也有一天会认不出我吗,温热的吻无法印上我的额头,有力的拥抱无法勒住我的肺。
所以当我看到有些人说这部片子蓄意煽情时,我觉得他没有人文主义关怀。
有些人说主题雷同,全是阿尔兹海默症。
我觉得他没看到事情的同一性——老去的人都是相似的。
本片的元素很典型,老少配,公路片。
普通的食材,经过高端的烹饪方式,端上来的便是一碗黯然销魂饭。
甜蜜的叉烧,也能吃的你泪流满面。
温柔的海风,割出郑先生的泪沟和皱纹。
我喜欢这种不咸不淡的叙事,因为轻描淡写下是中国男人含蓄的爱意。
而我始终在想,溢于言表的感情是否真的肤浅,而如果藏在心里的爱不说出来又显得痛苦。
所以当影评后20分钟,高潮发力时,一颗圆滑的鹅卵石卡入了我的喉咙。
疼痛逼出了我的眼泪,我开始抽泣,为了郑先生,为了阿灰,为了我终将有一天老去。
2.岛屿上的书都是咸的我一直觉得留言簿有一种不管别人死活的痛快。
写的人洋洋洒洒,看的人异常沉重。
而我有寄明信片的习惯,每到一个地方会挑一张明信片。
花5块钱,写一段驴唇不对马嘴的文字,抛出去。
而当我到家,又或者明信片比我先到家时。
翻开那张薄薄的纸张,阅读上面有力的文字,那种恍惚是很难得的。
所以电影中这个设计我很喜欢,我仿佛看到了我老了之后可以捉弄别人的计划。
如果我死去,我会留下很多线索。
让我的爱人去找寻,去贴着我的脚印向前。
逼着他们了解我的过去,又或者替我做些没完成的事情。
哎呀,这样想想,有一种上天入地的感觉了。
郑先生的爱人是顽皮的,是有先见之明的。
人不怕死,人怕忘记。
被人记住是很荣幸的事情,就像我的朋友会在一起吃火锅别人只点了羊肉时,指着我大喝一声她不吃羊肉。
爱我的朋友,记住我的细枝末节。
我也记得,你不爱吃黄瓜。
3.古董录音机和雨滴上一次我感受到老物件的浪漫,还是我的朋友送了我一个随身听。
透明的壳,放入碟片,休休地转。
耳机也是插线耳机,一次只能听一张专辑。
为什么说旧的东西浪漫,可能是因为傻瓜式的简单。
没那么发达,又或者没那么三心二意。
更新换代太快,人们的感情怎能停留。
录下声音,给昏迷的丈夫。
又或者朗诵诗歌,给无意义的爱人。
我想,要是我,一定做不到这样的大无畏。
又或者,我没遇到这样的人。
这种纯粹到极致的感情,是一种拼死拼活的爱法。
已然做好了粉身碎骨的准备,才敢说出爱与悔。
总评 7 / 一个温柔的故事 下文将包含剧透————————巴赞曾提出的“木乃伊情结”这一概念让我印象深刻。
他认为电影的发明正是基于此,人类渴望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有一种“保存生命的本能”。
《叫我郑先生》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抵抗遗忘的故事。
整部影片的观感并不是虐心和催泪,也没有用老人和疾病作为故事的噱头来卖惨,而是以平静沉稳的影调和叙事节奏,带给观众舒心淡然的情感体验。
随着故事发展,观众会逐渐参与到郑先生寻找过往记忆的过程之中,体会与遗忘对抗的感觉。
观影前看到阿尔兹海默症再次成为主角的设定时本来是有点担心的,但在影片中,病症所带来的“遗忘”很好地融入进了主角行为动机和故事讲述与发展之中。
钓鱼回家路上的不知所措,忘记很多但是忘不了“鱼味”,留言簿唤起的时空交谈,等等这些都很好地服务于人物塑造和剧情推进。
展现老年人生活的影片总是在痛苦和治愈之间转换,影片通过双线叙事的方式玩了一个小小的叙述性诡计,把不同时空中发生的事情进行了平行剪辑,再通过“相遇”完成时间线交汇,营造出双线并行的感觉,为最后的反转进行了铺垫。
这部影片其实也可以被看作一部讲述“旅行”的公路片。
主要的空间选择和故事讲述在同类影片中都属中规中矩,观众可以很好地进入故事和情绪之中。
【歌唱】“啊 雨水我问你谁人为爱赌生死你敢讲我就陪你去阮淋着冷冷的雨水无奈你已经无惦阮身边不知你置叨位甘有将阮放忘记阮只有藉雨水来想你”这段片中反复出现的歌曲中,有被这几句词深深地触动到。
这首歌出现在影片的各个部分,同样的曲调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
【吃鱼】与【书店】这两个场景及其中发生的故事,是有关“旅行”的回忆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留言。
不管是郑先生自己做的鱼还是几尽辗转找到的店里的鱼,都不再是记忆中的味道了。
“食物”再一次成为回忆的载体,找不回的味道也对应了主角和店家各自生活中爱人的失去。
“三十年前的留言簿”则是更加实体化的承载,其所指更加明确。
多年前的人习惯于将心思写在纸上。
郑先生这次旅途中翻找出的白纸黑字成为一种具象化的思念,跨时空的对话让人倍觉温馨与感慨。
【山林】【环岛】【海滩在哪里】从进山开始,故事的整体氛围和叙事节奏就开始加快;寻找海滩未果,寻找身旁人不在,回忆开始重叠和混乱。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寻找海滩的这个段落。
在涉及到“老年人情感”或以老年人为主角的电影中,往往会尝试通过影片结构或镜头语言,来对其精神状态进行模拟,从而增强影片的感染力。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一片便将叙事的连贯性和空间场景的一致性打破,借此辅助表现角色的状态变化。
前段时间中秋档的佳作《妈妈!
》也多次用镜头语言模拟患病女主的视觉场景,同时多次出现“水”这一意象,将观众带入一种模糊的潮湿的触感之中。
《叫我郑先生》中从进入山林开始画面中开始融入越来越深的墨绿色和蓝灰色,随着大量叙事碎片被整理和重组,某种悬疑感掺杂其中。
多次被路人预知的问路,笔记本上反复写下多次的“寻找海滩”,种种迹象共同勾勒出一个记忆丧失症状越来越严重的的老人,同时他为了抵抗遗忘,想要抓住回忆的努力也就越发令人动容。
谈及片中反复出现的“阿灰”这一形象,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了索拉纳斯《旅行》中的红裙女子。
虽然是两部不同的影片,但却可以借两句描述性的语言来表现其相似性。
“她也许是过眼云烟,也许会陪我一直走下去。
”“她永远在我的心中。
”【我永远活在与她相爱的记忆中,我再次同她旅行】这真的太浪漫了。
说到缺点,这部影片在节奏方面的问题非常明显。
需要积蓄一种沉淀绵长的情绪来表现主角郑先生对亡妻的思念,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前半部分的节奏实在是太慢了,慢到一同观影的人在主角没上岛之前就已经昏昏睡去。
影片开场是熟悉的“老人生活”段落:起床,洗脸,用餐,与老友交谈,之后再通过扫墓的动作和台词告诉观众主角接下来的行为——思念亡妻,寻找和留存回忆。
上岛之后的几段主要的戏——相遇唱歌,吃鱼,书店留言,环岛录音,这几部分所讲述的内容在过往的影片中已经屡见不鲜,这样的风光小景很容易让观众的注意力无法集中,虽然起到了一定的情绪铺垫作用,但与尾声段落的故事形成了某种不协调的割裂感。
保含深情的追忆和主角对抵抗遗忘所做的努力,很遗憾地没能得到足够圆融的处理。
最后还是想对涂们先生表达怀念和敬意。
碰巧我近期在进行与衰老和影像相关的研究,时不时会想起《老兽》这部影片和其中涂们先生的表演。
总是会觉得惋惜和遗憾,涂们先生走了,电影银幕上失去了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老年人形象。
这是一部不可能有差评的电影,因为它慢慢的叙事节奏,让人慢慢地舒服着,享受着,温暖着。
老人郑先生在旅途中,结识了年轻女孩阿灰。
他们一个为了怀念过去,一个为了憧憬未来,共同开始了环岛旅行。
影片虽然节奏很慢,却不无聊,反而故事感满满。
是那种“你有茶,我有故事”的感觉。
两人的旅途中,风景美得让人向往,故事暖得让人羡慕。
这是旅行电影,也是文艺电影。
最后的结局,更是堪称点睛一笔!
意料之外,却又早有伏笔。
本以为影片会在平平淡淡的温暖中结束,然后结局却在轻描淡写中,给予观众回味无穷的感动!
这样的影片,注定小众。
这却也是好事,可以让人静静地在几乎没人的影厅里,默默地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暖心。
然后,你将再次对爱情,相信并憧憬着…
无论尝试多少次,我还是没办法使用专业术语来写影评。
所以,就这样吧,这原本也不是一篇影评,是看完电影后,想对自己说的话。
我有时觉得生活是真实的,有时不这么觉得。
最近三年以来,这两种情况经常交叠着发生,偶尔会莫名其妙笑起来。
多亏了某种临时性的掩盖面部表情的道具,犹如一个寓言,我所表现的,只是我的眼睛。
有人说眼神是不能作伪的,当然不是这样。
看电影之前,想要看一场日落。
无奈时间和天气都不合意,有霾,淡淡的红在天际虚弱地透出来。
就连这样的暮色也很难让人安静欣赏。
广场上有人在唱当下的流行歌,一些人坐在阶上听,一首唱罢,大家鼓掌。
我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安然坐下,让自己成为这其中的一分子?
走路没有什么好处。
我走得也很累了,然而我不能。
这是我自己的问题。
小时候总是觉得自己做的所有决定都是对的,所以才会那样做。
这几年逐渐明白,有些决定的价值,并不在于它对,或者好。
可能是错的,还会很辛苦,然而我还要那样决定,才是它真正的意义。
我沿着河岸缓慢地走,想象一捆无形的荆棘在我的背上。
郑先生也是这样做的。
我对于电影的口味很恒定,像爱吃的食物、喜欢的音乐一样没有变化。
《雨水我问你》的前奏一响起来,我就知道这是我喜欢的歌,这会是我喜欢的片子。
旋律有些熟悉,可能小时候在街头曾经听过。
或许是在梦里听过,这样一首显然地带着梦的气质的歌,又甜美,又酸涩,又温柔,又感伤。
还有放学的小孩子唱的歌。
郑先生房间的配色。
他们念的诗。
风韵犹存的酒家女郎,穿着亮晶晶的金色裙子。
女主角的脸在镜头下非常细致,她有一双动人的眼睛,鼻子的折角有些钝,带来一种温柔的观感。
所有这些令我觉得安全而满足。
像一碗择去刺的鱼肉,一碟削好切块的苹果,小心翼翼地剔除掉所有会硌到我的部分。
开始没有几分钟,其实我就在哭了。
“不要死,也不要孤独地活着。
”我想起一篇遥远的小说里的这句话,比另一句更有名的令我感受更深。
不知老之将至是多么难,如果自己都忘记了自己……为什么人不能够在此生最快乐的那一刻自然死去?
对于人来说,既然知道剩下的日子都是在走下坡路,那就不需要再去感受。
对于社会来说,也能减少一些压力。
还好我这个想法不会实现。
许多人都是抱着侥幸,明天会更好,虽然大多时候,只会更差。
或者更差和更更差。
我开始预演几十年后,我每天都把一个记事本挂在脖子上。
必须做成防水的,洗澡的时候也不用拿下来。
万一我不识字了,怎么办?
如果到了这一步,想必我身边没有任何希望我活着的人了吧。
那我就该自杀。
万一我忘记自杀了呢?
可以说,在电影自己告诉我之前,我完全没有发现它可能的走向。
虽然回头想想,细节的暗示已经足够多。
在我之前的揣测里,无非就是阿灰的丈夫醒过来或者没有,活着或者死去的差别,而至于郑先生,也许给一个背影,或者字幕。
我想不出这个即将失去记忆的老人在他最后的精神生命里,还能获得什么希望。
但电影成功制造出了这种希望。
在生命的尽头,我们知道自己没有白白去爱,这就已经足够。
今天我爱你,明天我记得我昨天爱过你,后天我记得我昨天记得我前天爱过你……或许我们无法制造和离去的人在一起的记忆,但还可以制造想念离去的人的记忆。
看完电影走出来,天已经黑了。
我走过许多台阶,关于它们和河水的回忆都如前世一般陌生。
走了一会之后,来到一张led大屏幕发出的光下。
它有着明亮的蓝色背景,上面写着几行红色的标语。
这种纤毫毕露的明亮完完全全是电影的反面。
我站在这片光里,笑了起来。
涂老的遗作,2021年 看了他的烂片《上山》,同年年底, 他老人家就因食道癌晚期病逝, 享年才61岁!
白发苍苍的他只是长相显老,其实 1960年出生,和香港四大天王也都是同龄人, 刘德华就比他小1岁,郭富城比他小5岁。
好在作为遗作, 涂们的演技比《上山》强多了……这又是一部讲述阿尔兹海默症-老年痴呆的故事。
公路片的拍摄手法, 和《候鸟》异曲同工,一路向东, 台湾环岛,追寻亡妻的足迹。
《候鸟》是女儿追忆母亲, 《郑先生》是丈夫思念亡妻。
男女主角一老一少, 两个人陌生人莫名其妙一路结伴而行。
起初, 实在是觉得他俩太不适合同行了,根本不着调的两人, 老人在书店翻阅留言簿一整天, 年轻女子怎么可能陪着他一起浪费时间? 毕竟是陌生人啊! 直到结局一切真相大白, 也是跟《候鸟》如出一辙,女主角王真儿是老爷子幻想出来的年轻时候的妻子, 只因思念。。。
“如果知道自己很快会失去所有记忆, 你是否能够刻骨铭心的保存住最不想忘却的记忆”?
以上便是丈夫在老年痴呆前的最后努力。
总体来说, 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全程没有大喜大悲大起大落, 平平淡淡看到后半程文艺片少不了还是有点疲态。
有太多细节能让人猜出阿灰的身份,但陷入其中竟然没有细猜。影片进入环岛之后突然变得丰富,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台湾”二字。前半小时涂们老爷子奉献了教科书般的表演,和王真儿也是相得益彰。人生无非为了念想二字。
感情描述差点意思
清
这么垃圾的电影,用这么好的器材去拍
很有诚意,编剧一点不逊色,有些技巧可以和《困在时间里的父亲》媲美,就是男主一脸厌烦的样子有点让人回神!三星半
生平第一次影厅就一个人,而且整个影院也是如此,周五晚上。为600977默哀。而我也只是为了看看那加起来可能就一分钟的小巷和海岸线。
3.5,影片的反转并不高明,但是看完依然有不少的解读空间,就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这部片子吧,一方面是老郑趁着自己记忆尚存时重走了一遍妻子三十年前曾走过的路,阿灰不过是在红包场上偶遇的一个女孩,却因为记忆的模糊她幻变成了他的妻子,他一直都是一个人在走;另一方面是阿灰对曾经丈夫走过的路的一次发现,希望通过这些场景录音,希冀植物人丈夫的唤醒,路上她也遇到了老郑,于是彼此互相感悟。不过本片对于阿灰这条故事线的讲述对比老郑又显得太无足轻重,所以第一个层面的讲述相对来说我更为信服,但尽管可能他们彼此的目的和走的路各不相同(虽然一样都是环岛),可相同的是对对方的记忆和怀念寄托都是在宝岛上,他们思念的心情是一样的深刻在心。
和菊次郎的夏天一样又慢又无聊
本片探讨了记忆、失去和爱情等主题,对人物情感的表达非常细腻,尤其是涂们精湛的表演,他将一个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老人演绎得极其真实,并将角色的孤独寂寞以及对妻子的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我白发苍苍,永远记得你年轻时的模样;走进老年红包场,最清亮是定情那支歌;三十年的鱼,换个配方只有我能品出异样;泛黄记事簿上,都是青春许诺时笃定的笔力;当我沉睡许久,你在耳畔的长久呢喃将我后半生重启,也让我这一生都沉浸在你的声音和诗句里,一遍一遍,回响到此生的最后。
没有任何长处那就是最大的短处
雨水我问你,在心里从此永远有个你
平静中的忧伤最忧伤 剧情其实一般 但是整体的还是可以的 虽说很多相同题材上映 但是我还是蛮喜欢这部片子的 这种方式的弥补是理想也是巧妙的方式 当在海边的对话相融合时 真的控制不住的想哭
关于阿兹海默症的影片,个人感觉故事编排不如《妈妈!》更别说《困在时间里的父亲》等作品,不过这样一部感觉有诚意的电影至少比蛮多或粗制滥造或胡编乱造的国产片更博得我的好感。听到闽南语歌曲《雨水我问你》惊喜下。★★★☆
封面这构图是来自汤唯的分手的决心??
四十年的鱼店,三十年的书店,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没有,反正我们这里是真没有。
高级唉
平淡
我们终于也有这么矫情的阿兹海默题材电影咯!
涂们老师的遗作,在《叫我郑先生》中,他所展现出的表演能量是大陆电影中的宝贵财富。跨越如此巨大时空差异的爱情故事,对于男女主角之间的信念感要求极高,它不仅涉及人物天然年龄层的差别,也包括人物所属时代的特征区别。一旦边界感把控不准,就难免会导致老少配的伦理性猎奇。但两位演员最终出色的完成了这次跨越时空的旅行,而信念感也让结尾处的反转实现了情感升华的作用。或许,环台之旅的设定,确实有效的模糊了一些时代的痕迹。但想必邀请涂们来出演这样一部情深于台湾的故事,也有导演深一层的巧思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