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看完了电视剧《张爱玲传奇》,人生有很多选择,最后的决定都是单行道。
在所有的路里她挑了最难的一条走。
她写作写到眼睛流血,炎瑛离开后,她没有一个朋友。
在一个人的城市里,和远在美国的瑞荷通信。
那成为她唯一的安慰。
瑞荷去世后,她一个人在美国生活。
她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边,次日才被人发现。
这部电视剧我买了有3年了,一直都没法完整地看下去。
今天终于看完了。
很多事真实的面目常没有一个华丽的收场。
她找到深入事件内部的方法,她选择了一条独立、自尊的道路,生活的窘迫却如影随行,她的一生是一个让世人感叹的传奇。
当写完诀别分手的书信之后不久,爱玲搬家了。
从一个人的世界全然消失,可能是彼此彻底从各自人生中交割的最好的方式。
在离去之前,她在之前的屋里发现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是啊,人去楼空,是一种与过去果决而无留恋的告别。
就像是那张被揉碎,扔弃的纸团。
关于历史,关于名人,多少还是带着一些想要八卦的心理在。
张爱玲的爱侣,会是怎样的人?
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
总归是想要探究一二。
不明白历史,也弄不懂立场。
时代,真是难以名言的大背景。
因为没有经历过,就不明白立场的罪恶与不可饶恕。
不知道一个文化人在历史的大浪滔天里,怎样倾覆。
所以,很难评价胡兰成的政治问题。
想来,我倒是想好好拜读一下他的文章了。
关于情感,若是像这部剧里这样说来,胡兰成的多情倒也是情有可原。
这种困局中的取暖,与张爱玲在美国与那个老头结婚,似乎同出一辙。
说不出好坏来。
生之困顿,总有需要慰藉和安慰的时候。
更何况,那几位女性,也都有其可爱之处。
与相爱的人相忘于江湖。
与同境之人相濡以沫。
这就是他们最终彼此的归宿。
他从远处走来。
她站在桃花树下。
他看见站在桃花树下的她。
她说:原来你在这里。
他说:原来你也在这里。
然后便告别而去。
多年以后,他们也会想起当年,在桃花树下的相遇。
这就是红尘中彼此相遇而分离,最美丽而简洁的缩影。
他回来找她。
站在门前,门铃响了,门内却再也没有那个女人的回应。
电梯上上下下,哐哐当当的声音,却还一如昨夕。
燕子楼空,佳人何在?
她坐在百叶窗的影里已经年岁苍老她的头发、面庞、身体,皱纹扩散爬满一格格的光线她坐在床边,不再关心美貌也不再用着墨浓重的词语电视机里喧扰的是90年代的声音她躺下去睡在阴暗处岁月静好却不是上海——上海,是晴天里的风钻进他的仿缎褂子是公寓楼电梯的空空声是许多年以前红铜色的月亮是电车上的女子模棱两可的美是一袭袍子,她的韶华……都带不走,被船舷的风吹远她离开了上海却在这个他乡冬天的公寓里想起幼时幽深的宅子,亮起煤油灯夏天的傍晚沉淀下来,天空反而亮了下面的房屋墨黑墨黑,是沉淀物人们都睡的很早自己总反复背诵一首《陋室铭》姑姑总温柔的唤我小瑛,小瑛
除了偶尔找几部美剧来Kill Time之外,已经很长时间没认真看过一部电视剧了。
无意中发现《她从海上来》,刚看了几集,一不留神居然被感动。
喜欢。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戴JJ在图书馆里偶然翻到张爱玲的作品,大为震撼,废寝忘食地读完,惊叹世间竟有如此文章,如此女子。
身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女性文学研究者,戴JJ既愧赧于自己专业上的盲点,更颇有发现新大陆的惊喜。
没想到不出几年,张迷顷刻间遍地,铺天盖地都是赞美评论文章,倒把人吓了一跳。
所以说文学界其实跟娱乐圈也差不多,多的是跟风的事情,一阵一阵,抽风似的。
老顽童夏至清同学当年力捧沈张,他的学生王德威先生至今仍奉行老人家意旨,讥讽胡兰成“小汉奸负心男花心鬼”之余仍不忘对张小姐留几分怜惜。
能在学院的高墙之内和市场的商海之中同时赢得盛名,张爱玲也实在是难得了。
看今天在文学界上窜下跳的那群人,王蒙老朽且无趣,铁凝久已难见佳作,刘心武从来就是一个混混,余华的瓶颈好多年了还没突破,也就王安忆还算保持了持久稳固的创作力。
新的,如郭敬明之流,抄了别人的东西还要“刷牙时四十五度仰望天空,不禁泪流”,引得他裙下一众小男小女怜香惜玉,忙不迭地为他讳为他骂为他争吵为他胡说八道,活该全部拖出去砍了。
算来算去,几十年文坛之中也难得如张小姐者。
人总是健忘的,于是就不复记得95年美国公寓里那个贫病而死的老妇人,不记得那个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全无佳作问世的平庸写作者。
只一窝蜂地翻出《对照集》,望着相片里那个并不美丽,却着实颇有韵味的女子,添点脂粉,画点浓妆,恨不得打扮成第二个林徽因才肯罢休。
额的神也!
流氓胡兰成屁颠屁颠地出书,乐陶陶地以“张爱玲的丈夫”自居,居然没有人舍得把他大卸八块再扔出去喂狗。
所以说,这个世界时常不讲道理。
Anyway,看《她从海上来》,意外地喜欢上刘若英清淡的表演。
她并非我喜欢的歌手,正如奶茶也不是我喜欢的饮料。
我喜欢极干净的东西,如清澈的沸水沉浮出的绿茶——搞不懂为什么还要把腻乎乎的奶油奶粉还是奶精搁进去。
《她从上海来》中第一次发现这女子的美丽,惊诧非常。
曾经恐怖地设想,以为会在电视里见到一个卫慧般妖娆的“美女作家”。
幸亏,阿弥陀佛,幸亏没有。
那张干净的面孔,已然不复为最青春的韶华,甚至难以直呼称其漂亮——然而张爱玲,大约才从来不是一个漂亮的女人吧。
只见她始终落落寡合的神情,如舞会上无人邀请的女子,或者大龄未曾出嫁的姑娘,目光里浮动着茫然。
在冰天雪地里,她已渐渐褪色的红颜与瑞荷苍老的白发,寂寞,始终还是寂寞。
小白曾称张为“寂寞的孩童”,深得我心。
于是再看这电视剧时,心中便难免有一处隐隐疼痛。
张爱玲在上海沦陷区大红大紫之时便有评论家疑惑“如此年轻的女子,如何写得?
”她难脱刻薄的文字、书中随处可见的清冷笔调,似乎掩盖了这个奇异的女子在生活智慧上惊人的匮乏。
干净的面孔,沧桑的笔触,冷冷的暗嘲、然而神情里难脱那般幼稚的茫然,怪道瑞荷喃喃自语“Don't lock me out。
”——只是这样的女子,何曾将任何人迎进心扉?
最为心痛的,还是她苍白着面孔,“I have to go with my writing”。
和W讨论过,为什么漫长余生之中,这旷世的才女竟未曾再有过惊人的佳作。
W轻声揣度“大约是因为离开了上海吧。
”默然。
你写出了倾城的恋情,却竟终生未曾摆脱那一片土地上的飘荡的幽魂。
比起那个肉麻的陈丹燕,市井俗事里的张爱玲始终是那般不俗的女子。
念其今日盛名,见她初入美国之时全无自信更全无自我认同的茫然,看那段外人无从置评的感情,思及四十年后寂寞公寓中那位苍老的妇人——总有什么,在湿润我涩涩的眼眶。
电视剧用张爱玲喜用的回溯式视角,从1956年到美的旅居故事讲起,由一箱旧物引发了对上海往事的回忆。
她的传奇是多方面的,性格、气质、才华、生活方式......时间、时空、时代的变换,她总保持特有的独立、孤僻、悲哀感,她的乐趣,在写作不被当做生活工具时的自然宣泄中,在她与胡兰成、炎樱、姑姑的谈笑戏谑中。
1944-1956旅美之间是她创作的高峰,此前港大学习,之后美国定居。
她人生于世的独立性首先体现在,时代的战火只波及她外在人生道路的走向,给她划定了生存的特定时间和空间,并没有影响到她的思想。
日本侵华,二战爆发,她留学港大;香港沦陷,她回到上海;党派敏感,她照旧势不可挡地刊印《传奇》。
她的照片骨头分明,我想内心骨子里也有一份傲气和叛逆,一种唯我独尊,自私自大的性子。
时代对她的影响是有限的,不如家族、《红楼梦》、西洋文学对她的作用更大些。
作为一个天才,无法尽显才华是一种悲哀,所以她会有时代的紧迫感,被催逼着赶,一旦灵感涌现就要笔耕不辍地书写、创作,手指酸了,眼角红了也不在乎,因为“个人即使能等待,时代是仓促的”。
在上海,趁早成名是对天赋的合理交代;在美国,迎合读者、取悦市场是对生计的交代,一切都是围绕自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从不理会政治的敏感和忌讳,传奇是之也。
可能是三四十年代资料比较丰富的缘故,剧里大篇幅展示了张读书、恋爱时期的生活。
不错,这一段是不能够再浓缩的传奇故事,特别是相较之后六七八十年代对于张故事的空白,电视剧用了仓促的最后一集片段式草草展现她的晚年生活:失去瑞荷的她一个人生活、不断更换汽车旅馆、重新写旧事素材、被南美跳蚤长期困扰,直至死后一周才被人发现......张的传奇在三四十年代产生,就像永远定格在仅有的几张经典黑白照片(梳着爱司头手托腰昂头,嘴角勾一点笑的张爱玲;紫袍加身侧坐着抚臂低睑的张爱玲;背身回过半边脸的张爱玲),张爱玲的传奇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
(神奇的是,晚年张的照片只有一张,拿着旧报纸,垂老的她眼神里还是闪着智慧的光,隐去了未公开的“传奇”)传奇女子张爱玲虽然一生过得悲凉,她所遇的许多人还是温暖的:何干、姑姑、炎樱。
何干是慈母之爱、姑姑潇洒之爱、炎樱知音之爱,各不相同,但一律深沉,若再和弟弟张子静相比,张其实是幸福的,我羡慕她与姑姑、炎樱的相处方式,或甚于她惊世的文学才华。
最近每天几集的拖着,终于看完了《上海往事》。
是03年拍的剧集了,几年前看过。
而我竟也直到前些日子在网上偶然看到,才又想起……商业社会下,文艺作品难免只做足个表面功夫。
因此许多电影电视,在演员形象上总有些似是而非的意思。
刘若英的张爱玲是太精雕细琢了,少了些粗枝大叶;而赵文瑄的胡兰成又太刚柔并济,缺了分文儒清秀。
寇振海的张佩纶和王琳的后母,再配上些过于煽情的戏分,一不留神还会以为自己是在看《情深深雨濛濛》……但胡兰成的登台终究是一场梦。
瞧他们双双妙人妙语,舌绽莲花……那些无比熟悉的段子在昏黄的情调里流转,仍是有一唱三叹之感。
想必那些原先并不了解张、胡的观众看着,定是要如堕云里雾里了。
如今哪还会有人谈这样的恋爱!
人人都抢着摆出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姿态,越低俗越前卫。
讲话稍带点文艺腔的,已经要被指为矫情,谁再胆敢掏出些肺腑之言来,直要被骂作无耻了……然而这段旖旎情事,到头看来,也无非一场欠还。
最近越发相信因果轮回的道理——如同金玉良缘,木石前盟……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因缘,也只像是前世注定。
女人都渴望被哄着、疼着,何况是胡兰成那样玲珑剔透的一个人。
被他着心着意的捧在手里,含在嘴里的爱惜着,仿佛是裁剪得最匀称细致的旗袍穿在身上,一举一动,无不熨贴相宜……此情此景,哪个少女不沉醉?
何况于青春年少的张爱玲,是那样不更人事的初恋。
他要她形容他,形容他们在一起的关系,她只道他是像一头小鹿在溪里吃水。
看着年长十几岁的他如同孩子般埋首在自己怀中,她脸上怎不现出欢喜慈悲?
当下他是真心懂得她的好,恋着她的好,这便已足够。
女人多爱慕才子风流多情,却又要埋怨他们负心薄幸,原是自讨……人生三毒:贪、嗔、痴,感情上尤戒之。
她爱的原本是他的聪明、才情,若能不更贪图他温柔陪伴,不嗔怨他处处留情,不从此后痴埋一生……也何尝不是求仁得仁?
需知道,真正担当得起“德才兼备”这四个字的,天下又有几个?
亦舒曾撰文写胡兰成的下作,我是一向不爱她的女权气质。
况且,将人品与文笔相挂钩,原是甚没意思的事情。
都说文如其人,到底只是一个气质问题。
胡兰成纵使德行有亏,亦不损其文名。
之前读《今生今世》、《山河岁月》,便觉胡兰成的文字也是好的,乍看《禅是一枝花》、《心经随喜》更是对他的才华惊叹至极。
纵是后人硬要说他拿张卖弄,他亦卖弄得比旁人入情入理。
离开胡兰成,又离开了上海之后,张爱玲便果真如她自己所说那般,是萎谢了……她是开得太早,绽放得太艳,所以才会转眼凋零,这样匆匆。
而电视剧的末两集,更是匆促凄凉之至,不可看,不可看……
发现去看时是看的最后两集了,她独自在美国,杂着银丝的短发,灰色的居家服,蹒跚的抱着好几个满满的袋子走进公寓,颤悠悠戴上眼睛,拿起张,笔;说话似乎无力很轻,但是清楚有力,走得慢,动的慢,脸上也是慢悠悠的淡淡的表情,没有再见到笑,在回忆时偶尔的一奴嘴感慨于这样一种“淡”。
以前,看她的小说,是红玫瑰与百玫瑰一起漂浮而动人,读她的散文,淡然而又有趣。
而现在我看到的,是绝对的“淡”了,如其中有人说的“隐士”。
一点知道她的生平,想是十里洋场的灯光闪过后,青春过去后,沉淀了最后,阳光和煦的温暖中,《陋室铭》和妈妈的呼唤中,睡去,红玫瑰白玫瑰一起漂在海中看起来还是很美若看到的不过是剧情,我也相信几分黛玉的出家,也是这样理解刘若英演的好,有神似,几张为人熟知的照片也是很是相似,这样的张爱玲很美丽。
还是比较喜欢用炎樱的叫法称呼,因为爱玲这两字确实太俗了。
刘若英实在不适合扮演张爱玲,女学生时期,总爱天真的瞪着眼睛,一股傻气冲冲直冒,总让我想起《粉红女郎》里的结婚狂。
青年时期,180cm的赵文宣(扮演胡兰成)对160的刘若英忧伤的说,‘你的身材这样高,这怎么可以?
’ 这话与画面也太不和谐了。
张爱玲实际170,是比胡高的。
后来的演技是越发矫情,直至老年时期看得舒服点。
也许是因为张爱玲是无人能演的吧。
赵文瑄把胡兰成美化了,刚出场时,温润如玉的气质,是会让所有的女子为之倾心的吧。
也自然觉得他的多情是理所当然的。
张爱玲的母亲黄逸梵是我很喜欢的,很可惜,演员五官秀气,没有表现出她欧式的立体之美。
但她的几句话非常受用。
1. 给你钱,是教你怎么花。
栽培你,是教你怎么赚。
2. 我能力有限,你要是羡慕你那几个表姐,也愿意早早嫁人,那就不要考虑读书了,拿学费来好好装扮自己,速速找人嫁了。
如果要读书,那就没有余钱再兼顾到衣服上,你要想好自己的路。
3. 姑姑舅舅,虽然两边都是亲人,可往哪边靠,也都是寄人篱下。
人家关心和照顾,心里感激不算,嘴上还要经常挂着,起码要让人觉得,对你好是值得的(送给不会说话的姑娘)。
4. 也不能老在人面前掉眼泪,换人家两句同情,解决不了自己问题。
别以为示弱能得到好处,错了,那只能徒然损自己骨气,招别人反感。
5. 要世故点,懂得做人的道理,别让人口里疼,心里嫌。
前几日看完《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
很早以前的电视剧,不知道什么原因,去年底才拿出来播,还改了名字,叫《上海往事》,辜负了如此美好的名字。
剧集的叙述是极其平淡的,没有任何的戏剧曲折,甚至不能算是讲故事,只是娓娓道来,诉说一个传奇女子的一生,只是回忆而已。
有的只是一些琐碎的生命细节,以及来自张爱玲文字的生活感受,也许这样才最好,不带有任何主观的评判,每个人的心里都可以有自己的解读。
这不是好看的电视剧,但至少是一部很有味道的传记。
刘若英的演绎也不功不过,十分淡然,柔美,知性,孤独,世俗,但是终究少了些张爱玲的傲气。
奶茶始终过于温润,没有张爱玲的那种凌厉和孤傲。
不过很喜欢她念张爱玲的文字,有一种柔中带刚的坚韧和沉静。
人的一生何其的漫长,从出生到死亡,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直到垂垂老去,张爱玲一生的时间都在写着,不停地写,不管周围的世事变迁,人情冷暖。
张爱玲翻开母亲那个古旧箱子里面的那张相片,伴随着三宝作的音乐,钢琴丝丝入扣地铺垫,尘封的记忆就开始如同一扇大门一样徐徐开启,迎面而来的,是一阵回忆的淡然气息,带着岁月的余香,满目沧桑,余韵悠长。
然后时空的交叠,文字与现实的交错,张爱玲的平实而又传奇的一生在荧幕前展开。
张爱玲的童年是惨淡的,母亲是她唯一的希望,是她童年时期的救赎,她是如此渴望着跟着母亲生活,可最后发现,与母亲也是无法完全亲赖的。
这样的家庭造就了张爱玲的孤傲和清高,自私还有冷漠,才会写下“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子,里面爬满虱子”。
童年的记忆显得冗长而又艰辛,如此的遥远和压抑,其实一直在期待张爱玲和胡兰成的邂逅,等待“原来你也在这里”的欣喜。
张爱玲: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
刚巧赶上了,也没别的话说,也只是轻轻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那个让张爱玲写下如此文字的男子该是怎样的?
那个让张爱玲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的男子该是怎样的?
赵文瑄演绎的胡兰成是儒雅俊朗的,眉目分明,才华横溢,有着旧日文人的浓浓书卷气,成熟稳重,又有着孩子的纯真。
张爱玲和胡兰成,是一种知己式的相知相许,有着对彼此的尊重和欣赏,“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很喜欢他们倆的对手戏,对白有着十分文艺的书卷气息,在谈话的内里是有着欢喜和爱情的。
对照着看胡兰成写的《民国女子》,别有一种巧妙的感觉。
胡兰成不是专一的男人,滥情。
但是,对于每个女人的喜欢却是真的,只是没法长久而已。
所以,对于张爱玲,确实是倾心的。
而他要的,也是不牵绊的爱而已。
也许,和胡兰成的爱情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张爱玲再也没有了激情。
正如张爱玲离开胡兰成时说的,“我是不会再爱别人的了,我自将萎谢了。
”所以在美国与瑞荷的恋爱与婚姻更多是寻求一种慰藉,一种对温暖的需索,这是张爱玲一生都缺少的,在美国孤立寂寞的张爱玲需要一个依赖,需要一个家。
在瑞荷去世之前,生活虽然拮据琐碎,但至少是有依靠的,也会有略微的幸福。
但瑞荷死后,不停辗转在汽车旅馆里面的张爱玲,闭门不出的张爱玲,在公寓里面孤然死去的张爱玲,心中是有不忍的,终究是残忍的现实。
在原声音乐里钢琴的流淌下,写下的这些文字。
不是张迷,但准备回头找她的作品来读。
她为啥要去美国,她说她没有美国梦,去那个地方做什么,那个年代过去也太孤独了。
看这个觉得好难过呀,她是懂人性的,从小被最亲的人迫害,她受尽人间酸苦 。
她也是坚强的,否则不可能有能力独身去一个陌生的国家一直呆到晚年,心理上就强过好多人。
但即便她清醒的知道人性是什么样的,她还是愿意相信,对别人还是保持着赤诚和善良。
看到她的经历,觉得人还是俗气一点好,太过清醒或许只会让自己很累。
很多人对她评价不够聪明,我觉得不要用现代人的思维去评价一个在封建时期生活的女性。
那个女性生存异常困难的年代,她能做出的选择并不多。
能遇到的男人也都那个样子,没什么更好的选择。
更何况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但还是觉得人俗气一点比较好,至少不会被渣男吃干抹净。
没看完,只是觉得现在的人,眼盲,心更盲。已经分不清好坏美丑。只会人云亦云。
配合着《小团圆》看,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大概归功于考究的剧本和导演丁亚民。刘若英演艺生涯的巅峰,在旧家庭里受罪、赴美为生计奔波、与胡温州决裂几部分都演得极好,虽淡化固有印象中人物的凌厉与傲气,但全然捕捉到想象中爱玲柔肠百转的细腻,就只是不喜欢跟胡相知相恋的中段(Maybe对白太大明宫词式的矫揉)。那些台词、文字由她读来自有一股特殊的舒服,与才情的气质。公园路现在基本一个月会踏足十来次,想来这里竟曾是Eileen情断心碎之地,神奇之余亦感慨感怀。为马上的上海行铺垫啦。2024.04.24-05.16太与众不同的剧本。这一次看更深刻亦更动容了。天生的天才,传奇的人生。刘若英基本已是Eileen附体了。2025.04.06-04.17
记得有人是这么形容的,刘若英是一弯温水,而张爱玲是一枚别针,因为形容得贴切,所以很久之后都记得,就好像这个形容是自己想的。看电视剧,她的散文里的一切又都鲜活起来,很早就说过,相比较小说,更爱她的散文。看了电视剧,我又觉得更爱这个人
终于看完了《她从海上来》,对于电视剧来说,这样的水平非常高了,编剧是有心人,大量引用了张胡两人著作中的句子。对于两人的爱情,我无法用言语评论,但是我懂。
题材是爱,也喜欢奶茶,但是总觉得不像,撑不起来。台湾腔显得过于柔软,缺了点狠。到底四还是五还是看完决定。赵叔演胡兰成我实在没得说什么。
李安御用编剧王蕙玲的深厚文本做引;继张幼仪之后,刘若英从林忆莲、秦海璐、徐静蕾等候选女演员中脱颖,诠释张氏传奇;加之赵文瑄击败陈道明、孙红雷、陈宝国、王志文而出演胡兰成;张艾嘉也赠献外婆的一件绣金线旗袍;奶茶塑造哀怨柔和版的张爱玲,虽少了冷漠孤高,亦是相对还原史实的佳作。
太慢了
和妈妈一起看的。
感觉有的,但是味儿还不够浓烈
本来以为张爱玲是绝对与众不同的,拍成电视剧才发现,没有什么不一样,这个世上,从来不缺稀奇的事情,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张是一个会讲的人,但是她本人的故事讲出来也和很多故事一样的,无非是不幸的家庭不幸的婚姻。刘若英的演技一般,剧本也一般。资料也不大全,剧里没有讲出来很多张的后半生。
張愛玲生平瑣屑細節的拼湊。做劇本小說看都可。卻難以撐起一部電視劇。王蕙玲請去看看長恨歌的編劇。有本而來不意味著簡單的拼湊即可塞責。
王惠玲编剧还是挺不错,而且当时小团圆还没出版
(Ep01)棄。
谁演张爱玲都是个错,但实在是受不了张爱玲被刘若英演得象个傻大姐,和《粉红女郎》里的结婚狂看不出有啥区别。。但没人比赵文瑄更合适演胡兰成。
刘若英大抵演出了张爱玲的冷和傲以及对生活的种种笨拙。台词大多是胡兰成《今生今世》里的句子,胡兰成这个人倒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的。
从2007年第一次看直到现在,几乎每年都会重看一次,任何一个女演员来演绎这个角色都不太讨好的,喜欢张、胡二人的所有对白。
艾玛,这不是张爱玲吧
小时候在一个不知道的台上看的 由此认识了张爱玲 不过剧来说中规中矩吧
这部剧看的实在累,若是不事先对张爱玲对生平有所了解,大概率是看不懂的。天赋是一种盲盒,有的人就是神,写下的文字可以翩翩起舞,叫人欲罢不能。赵文瑄太美了,他不该演胡兰成,颠覆了我对渣男的印象。
缓慢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