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上海的动车上看完了这一部影片,是同志类电影,带有点哀怨、无奈,混杂着生活的艰辛,却也有着坚强。
故事从诺带着皖从美国回到越南开始,诺作为家族的长孙准备回来迁坟,同时带着男朋友皖,希望在合适的时机能将他们点故事告诉他的妈妈(函夫人)。
诺的奶奶患有老年痴呆症,她将皖认作孙子诺,并将对诺的爱全部都给皖。
在诺被堂哥科拉去喝酒的时候,皖因为担心诺,同时内心的苦闷也导致他将他与诺的事情告诉了奶奶。
奶奶虽然有老年痴呆,却同意他们在一起,并真心地希望他们幸福。
在迁坟后,在谢亲宴上,街坊谭先生想要撮合其女儿和诺。
奶奶因为老年痴呆害怕诺(此时奶奶把诺当做皖)被抢去,因此公开宣布皖是诺的男朋友,是要和诺结婚的。
于是,皖和诺的关系在不合适的时间公布于众。
当时越南的环境对同性并不友好,街坊邻居的异样目光和闲言碎语给了诺的母亲函夫人很大压力(尽管函夫人解释到奶奶是因为老年痴呆胡乱说话,但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
此时函夫人只是将信将疑,直到诺在厕所无意间对函夫人说出他和皖的关系时,函夫人才真正确认他的儿子是一位同性恋。
故事发展到这里,家族内的矛盾开始爆发。
起因是科和一伙人羞辱并殴打了皖,诺在得知皖的遭遇后,对科动起了手。
科是个类似混混的人,沉迷于赌博并输掉了许多钱。
同时,他一直认为家族的遗产他没有继承权,他似乎有些嫉妒诺在美国赚大钱同时又能继承家族的土地和金钱。
科的母亲也嫉妒和埋怨函夫人独吞了遗产(事实上家族并没有什么遗产,只有迁坟得到的一小块土地)。
在家族矛盾的公开化后,函夫人说明了家族的情况,并将家族的财产分配计划全盘托出。
科的母亲尽管知道自己误会了函夫人,却仍然咒骂着她,可见埋怨至深。
函夫人尽管心中有无限痛苦,却在皖带着曾要给她的见面礼去见她时,接受并认同了皖,她希望皖和诺能够幸福。
尽管有着不舍,但她仍然送诺和皖回去美国,独自承受着那份孤单。
影片和《暹罗之恋》有着同样的无奈:家庭和不被世人认同的恋人,只是有着不一样的结局。
结局的不同因为父母的想法不同,自然施加于子女的压力也不一样。
诺的母亲函夫人是一位优雅,温柔而又坚强女性,她很早就守寡独自拉扯大诺,并打理着家族的生意。
此外,她身体状况并不乐观,患有糖尿病。
但这并不妨碍她对诺的爱,像所有父母一样,她希望诺能够找到喜欢的人,结婚生子,幸福地度过一生。
她曾对诺说:她过早守寡,是一家人(指奶奶,姑姑,科的一家和诺)陪伴着她。
但从后面家族矛盾来看,维持家族的和睦,函夫人付出了许多精力,甚至是委屈求全。
在送诺回美国时,诺想再办好手续后将母亲一起接到美国,尽管母亲答应了,但她知道自己不会过去,或许是故土难离,或许是油尽灯枯,尽管不舍,尽管孤单,而爱是放手。
或许我们会为她感到难过,但函夫人是坚强的,影片的结尾,她想要学着自己开车,我认为这是她剩余人生新的开始。
诺在偶然间发现母亲身患糖尿病,他感到痛苦,他本打算在合适的时机告知母亲他和皖的事情,然而母亲的病使他害怕给母亲增加更多的伤害。
他以为厕所里是皖,于是将内心的一切一吐为快,却不曾想到母亲亲耳听到了真相。
在机场送别时,他想要将母亲接到美国,但或许他也意识到母亲不会离开故土,所以他抱着皖哭泣。
影片想要讨论的应该是同性恋与家庭以及世俗之间的冲突。
说实话,这是同性恋面对的主要问题,一个方面来自社会环境,一个方面来自家庭。
而原生家庭的压力似乎更为主要。
而自己呢,该如何解决这个难题?
我们都知道爱并不因为性别而被区别对待,但现实是同性之爱处于弱势地位。
我想,如果幸运的话,也许有人能够一起面对;如果没有的话,那也不妨碍自己一个人起舞,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bridge电影(电影资源自取),欢迎关注 ^…^我们东方文化体系自古就讲究“家国情怀”,大丈夫应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因此我们对于传宗接代是十分重视的,有了下一代,家族才得以延续。
“家”的凝聚力让我们和西方文化有了根本的差别,西方文化中更注重“个人”,他们强调自由,家人之间也是只能适当干涉的。
《再见,妈妈》这部电影是越南拍的,越南的文化传统和我们中国是类似的,现在的越南相当于2000年左右的中国,也把家族传承看得很重。
影片主角是两个同性恋,他们打算从美国回越南探亲,顺带着把他们两的关系告诉妈妈。
“出柜”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这意味着与家族文化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生活遇到的很多人对同性恋本能的反感,都是一代接着一代的思想传承起到的影响。
影片中的阿棕和伊恩的“出柜”不能代表多数同性恋的“出柜”,我只能说他们是十分幸运的。
在伊恩对奶奶说他们是爱人时,那个得了老年痴呆的奶奶非但没有责怪他,反而跟他说“傻孩子,带自己喜欢的人见家人,永远是没有错的”。
同样,在阿棕对妈妈坦白时,妈妈也没有责怪他,而是花了一些时间来理解儿子。
奶奶和妈妈显然都是“开明家长”的典范,但是现实中这样的家长太少了。
更多的家长会试图矫正同性恋的性取向,想尽办法让他们“不正常”的孩子分手。
这也就说“出柜”意味着面临家庭关系危机,而这使得我们东方文化体系中很多的同性恋,选择了隐瞒,时间跨度长的也许一生也没有承认过自己其实是同性恋。
那些迫于家族压力娶妻生子的男人,被称为“形婚gay”。
电影里的妈妈和奶奶能不能让我们有所反思?
到底是家族传承更加重要,还是孩子本身更加重要呢?
我认为孩子本身更加重要。
电影里只有妈妈的儿子阿棕摆脱了小乡村的束缚,到了美国留学,这和妈妈的思想和教育是脱不了干系的。
在儿子对她坦白自己是同性恋之后,她选择了认同和包容,我们不难想到她在其他方面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反观现实,我们东方文化体系中很多家长在听到这种消息之后,不是去接受,而是去否认,甚至挖苦孩子。
在涉及到孩子和家族传承的选项中,更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牺牲。
这道选择题本来是不应该存在的,对于父母来讲,你所需要做的就是爱自己的孩子,你孩子的孩子不应该是你更关注的内容。
我们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自然有其存在的价值,但是传承是取其精华,去其槽粕的过程。
对于“男女结合,家族延续”的观念,也许可以更进一步说成“有爱就有家”。
也许家长需要更懂得什么才是爱,更加理解自己的孩子。
不管他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认清楚我爱他这一点是最重要的。
承认我们存在的问题,是变的更好的第一步。
一味地逃避问题,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为什么越南比中国落后,都能够拍出这样的同性电影,引发我们对于同性与家庭之间的思考,而我们还在执着于往“耽美剧”中加女主求过审?
改变是很痛苦的,固守己见最容易,用在个人恰当,用在家庭恰当,用在国家也恰当。
我们不能说立马就立法承认同性恋合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是媒体需要有这个能力来引导大家慢慢认可这个事情,如果出个同性电影都过不了审,不应当奢求着真正的“爱”出现。
痛苦来自于欲望,期望导致失望,一成不变的生活究竟是平淡了我的一生还是惊艳了你的时光?
根源在于自私的人性罢……我时常问自己,到底应该在乎自己的感受多点,还是对方的,结果当你认为自己付出的同时,你也需要对方付出同样的,很多的离别正是因为,这样的付出在对方的价值观里“不平等”,人性的可悲在于,没有永恒的爱情,要么不甘心的分手,要么心如死灰的接受。
如何向家人“出柜”,总是那个令人纠结又无法绕开的难题。
传统的规训、顽固的规则,塑造着家庭,也束缚着爱情。
但如果亲情如此沉重而强大,它能创造羁绊,也应当能化解隔阂。
需要对抗世界的,不只有我们自己,还有家人。
而我们可以站在一起,给彼此勇气。
越南乡间的某个夏夜,蝉鸣和微风撩拨着心事。
男孩趴在桌子上,指尖轻敲着桌面,向“老糊涂”了的“奶奶”讲述他和恋人相爱的故事。
“听起来,你们两个应该结婚,给我生孙子孙女。
”“但是,他是男人。
”“啊,男人不能生孩子...” 奶奶面露难色,像是一个无法做出抉择的孩子。
“但是我爱他。
....可是这次回来越南,我不确定我们这样做是不是对了。
”“为什么?
”奶奶摇摇头,“你向家人介绍你的爱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
爱情与亲情,在这位患有阿尔默兹海默症的奶奶这里,好像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和解。
这段对话出自越南同志影片《再见,妈妈》。
为了亡父的迁坟,定居美国长达九年的阿棕回到越南乡下,和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同性恋人伊恩。
保守的东南亚社会、家族的压力、长子的身份,共同编织了阿棕的困境。
但这次旅程,阿棕打算和伊恩一起,向家人坦白“真实的自己”。
如何向家人“出柜”,总是那个纠结又无法绕开的难题,但是《再见,妈妈》没有将同性爱情与亲情间的冲突放大,而是选择用温情弥合裂隙,呈现出一种不同的声音—— 一个多元、温暖、赋予我们力量的声音。
01 这些天,我们的爱有如诗歌小镇的嘉年华中,随着音乐跳动、霓虹灯闪烁,阿棕和伊恩沉醉在彼此的注视中。
身处越南乡村的他们,不能亲吻、没有拥抱,但若即若离摇晃着的身体里是两颗炙热跳动的心。
阿棕和伊恩的爱,正如歌里唱的:“这些天,我们的爱有如美梦;这些天,我们的爱有如诗歌”是和诗歌一样唯美的爱意,但也是和诗歌一样含蓄而隐晦的欲望。
以“朋友”之称,生活在大家庭中,二人的情欲表达是克制的,却又是暗流涌动的。
电影在这方面的刻画也颇具东方色彩,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充满挑逗意味的对白,勾勒出阿棕和伊恩的情感轮廓。
比如暴雨的午后,阿棕和伊恩躲进浴室中,激烈的亲吻之后,镜头就直接切到了两人赤裸着身体相依的画面。
阴冷的色调下,情欲也是收敛的,它弥漫在氤氲的水气中、投射在伊恩的目光里、停留在阿棕爱抚的指尖。
再如二人对白中的“弦外之音”:阿棕对阿文说:“家里的床很硬,你应该不习惯”伊恩却用手叩着床板,意味深长地回应:“你说得对,是有点硬”这些隐秘的情欲,是“美梦”在“现实”中的生存策略,却也是无法袒露在阳光下时,呼之欲出的爱。
02 这也许是一条漫长又黑暗的隧道,但我们终究会看到前方出口的光明影片开头,阿棕和伊恩重回故土,他们并排坐在狭小的车子里,从机场缓缓开去越南的乡下。
经过隧道时,斑驳的灯光照在二人的脸上,忽明忽暗。
外面都是开往同一个方向的车辆,似乎也暗喻着他们要变得和大家一样,佯装出“直人”的一面回归。
然而当阿棕的手在黑暗的遮挡下,小心翼翼地触碰到伊恩,那种温度瞬间点亮了他们的脸庞。
而后座熟睡的亲戚,仿佛见证着时间为他们定格在那一秒的感动和温暖。
片中灯光的运用巧妙地寓意着同志们在社会上的难言之隐,爱情的光明亮温暖,却要在黑暗的夹缝中闪耀,转眼间就又要面对现实残酷的挑战。
《再见,妈妈》讲述的是向家人“出柜”的故事,不过从始至终阿棕都没有正面向母亲坦白,母亲在知道后,也没有和儿子发生激烈的争吵和冲突。
一切都在润物无声中了然,又在隐忍和无言中各自化解。
影片中的一处细节设计很有意思,那就是阿棕家人两次认错人的经历:第一次发生在阿棕和伊恩刚到家时,母亲从背后抱住伊恩,错把伊恩当成了9年未见的儿子;第二次就是患有阿尔默兹海默症的奶奶,一见面就哭诉着抱住伊恩,并且在整部影片中都一直把伊恩错当成了自己的孙子。
其实拥抱这个亲密的肢体语言,在传统的东亚文化里并不常见,这两次看似错误的拥抱,实则推动了一种认可的温暖。
尽管阿棕还没正式向家人出柜,也没有正式地介绍伊恩,但伊恩好像早已融入了这个大家庭,母亲和奶奶的举动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她们早已接纳了这另一个“儿子”。
阿棕和伊恩在家中生活,对于那些暗流涌动的日常亲密互动,母亲也许早就有所猜测,也因此最终捅破那一层窗户纸的也是母亲。
阿棕和伊恩闹别扭之后,以为伊恩一直躲在浴室里面没出来,于是在浴室门口敞露心扉,诉说自己得知了母亲的病情,更难以开口和母亲出柜。
阿棕的一番自白后,浴室的门开了,只是里面并不是伊恩,而是母亲。
母亲当时的心情也许十分复杂,或许她也没想到会是以这样的方式,得知自己的儿子是一名同性恋。
但本可以不采取任何行动、装作一切都没有发生的她,还是推开了浴室的门,走出来问阿棕:“你们是一对恋人?
” 随后没有再说什么,便转身离开了。
得知真相后的母亲,也经历了懊恼、不愿相信的过程:“如果你当时毕业回来,就不会....” “一定是你在那边一个人呆久了,太寂寞了...” 然而更多的话,母亲也没再说下去了。
阿棕依偎在母亲的脚边,仿佛又回到孩童时期,一切都能被原谅。
直到一天阿棕和表弟发生冲突,表弟拿同性恋的身份辱骂阿棕,一向温柔稳重的母亲没有默许,而是反手打了表弟一巴掌,维护了自己的儿子。
影片最后,在机场送别阿棕和伊恩时,母亲也出人意料地先拥抱了伊恩。
导演并没有着重笔墨呈现母亲接纳这一切的过程,事情看起来如此的顺畅和幸运,但是并不突兀。
因为前文早已埋下伏笔,阿棕面对婚姻的闪躲、阿棕和伊恩亲密的互动,母亲都看在眼里。
她接纳儿子身份的过程,在“出柜”前或许就已经开始,而她也早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长久以来,我们都将东亚语境下的家庭视为束缚、视为枷锁,然而从另一层面来说,这种对于亲情的重视也许也能催生出超越观念的包容与理解。
如果这份爱沉重而强大,它会创造羁绊,也应当能化解隔阂。
《再见,妈妈》便是这样一个用温情化解矛盾,赋予人希望的故事。
03 靠在你的肩膀上,我们可以一起成长《再见,妈妈》中充满着重逢和告别。
影片开始时车子从机场驶向乡间,影片结尾时又往原来的方向驶去;和挚爱的亲人重逢,告别过去那个怯懦和掩饰的自我;阿棕和伊恩最后还是要离开越南,回到美国生活...返程回机场的路上,阿棕的头一路靠在母亲的肩膀上。
其实从始至终,母亲都没有亲耳听到儿子的“出柜”坦白,但随着故事的发展,这反倒多此一举了。
母亲也许从见到阿棕身旁的伊恩的那一刻,就明白了一切。
在整部电影中,男性长辈的角色都是缺席的,着重呈现的是母亲作为家族顶梁柱的坚韧。
而母亲和奶奶这两个女性形象也展现出了温柔的力量和强大的包容度。
阿棕重逢的还是那个给他肩膀依靠的妈妈,而他告别的是九年、甚至更久时间隐瞒自己性取向的自己,这也是伊恩一直顾虑的问题。
所以当返乡之旅结束,对于伊恩来说,阿棕成长了。
对于阿棕来说,母亲也成长了。
母亲不再把一个达不成的愿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她也挣脱了自己身上以家族为名义的束缚,不再为这个看似和谐实则勾心斗角的家族隐忍和承担了。
拥抱送别”儿子们“后,从机场回程的路上,母亲擦干了告别的眼泪,微笑着对小叔说:“我要学开车了”。
阿棕和伊恩完成了出柜的旅程,而母亲的旅程才刚刚开始,而且这旅程只属于她自己,此刻的她,重获自由。
《再见,妈妈》的故事结束,但我们自己的故事还在每天上演。
我们会在人生中乘坐上许多车辆,但究竟我们何时可以为自己掌握方向盘去到我们想要到达的地方呢?
有人忙忙碌碌大半生,为家人、为子女、为朋友,却忘记了为自己而活。
一辆车子开来又开去,如同我们的生命:降临,生活,然后离开。
陪同我们见证这一路上的风景的有家人,爱人,更重要的还有真实的自己。
坦白,是与家人的和解,也是与自己的和解。
这过程也许要九年,也许几个月,也许一瞬间。
无论如何,愿你也能踏上属于自己的旅程,愿你理直气壮,因为把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没有错。
本文为职场多元计划的第四篇原创内容
难得是一部结局好的电影,为了父亲的移墓,定居美国长达九年的阿棕,睽违许久回到家乡。
他带了伊恩一起回来,但全家族并不知道伊恩正是阿棕的男友,而此趟阿棕也正打算与母亲出柜。
长久以来,母亲一直希望阿棕能够早点成家,让她可以抱孙子,就跟所有平凡的家庭一样。
阿棕一直找不到最适当的时机开口,就在此时,他意外得知母亲罹患重病的消息……
感动的眼泪哗哗掉下来!
好爱剧里的妈妈和奶奶啊,他们都超级温柔、可爱!
再见,妈妈 (2019)8.12019 / 越南 / 剧情 爱情 同性 / 郑霆黎明 / 岭清 武田家辉这种好电影真的让我无从说起,因为太好了,从无下笔。
我超级爱这种平静又温暖的影片,很贴近现实生活!
首先,两个男主之间的爱情传递,一个动作一个眼神就能感受到彼此之间的感情。
伊恩不经意给阿棕夹菜的动作;出去玩,阿棕半路被堂弟拦下喝酒唱K,伊恩一直坐在院子里直到阿棕回来;两个人每晚一起睡在地铺上,为了不被家人发现,阿棕定了闹钟,提醒自己天亮前爬上床;阿棕带伊恩骑自行车看自己小时候走过的地方;一起去体验晚上夜市;一起做饭给家人吃;一起在洗漱间里洗澡宣泄;一起帮助家里工作;伊恩被打,阿棕温柔的帮他上药,又去打堂弟,帮伊恩出气等等之类的小故事。
再者就是奶奶。
她有老年痴呆,错把伊恩认作自己的亲孙子。
奶奶对伊恩好温柔,好爱护,最感动的一幕就是海报上的画面,奶奶睡在两个孙子中间,阿棕亲了一下伊恩的额头,然后互相看着对方,好温暖,我又要哭了😭伊恩把他和阿棕的事情都倾诉给了奶奶,奶奶说的一句话,我瞬间就要哭了,她说:你把你的爱人介绍给你的家人,这怎么都不是错。
最后是妈妈。
阿棕在洗漱间门外对话伊恩,结果是妈妈在里头,自己出了柜,妈妈也好温柔,不在乎别人的看法,默默支持他们两个。
因为家里的财产分,阿棕的姑姑、叔叔与妈妈闹翻了,还嘲笑自己的儿子是同性恋,妈妈也毫不在乎。
结尾的时候,妈妈把两个儿子送到机场,回来的路上哭了,又说自己想学开车,但最后学会了,妈妈也开心的笑了。
我个人理解是,等两个儿子再回来时,再也不用麻烦别人,可以亲自开着车去接儿子们了!
我好羡慕能有一个互相深爱的男朋友,可以带着我去他的家乡,体验他小时候的生活,多么美好!
❤️
尽管有种种的不足,可还是愿意私心奉上五星。
很显然的,只有在亚洲国家才能拍得出这样的题材,整体的故事确实如其他人所说,有《喜宴》中向家中人隐瞒同性恋身份最后向家人出柜的走向,也有如《别告诉她》中在外国回到家乡并最后不舍地分离的异曲同工之妙。
但是胜在是真正的以越南这个国家的风俗文化出发,展现越南对于同性恋的态度的现状。
观感十分的好,非常地舒适。
尤其在前半段,没有任何矛盾冲突,而是单纯地带领我们在越南乡村度假。
后半段所制造的矛盾就太过于刻意、突兀了,导演似乎想不到用其他方法来推动故事的走向了。
但结尾又处理得十分细腻,在机场与母亲分离,分离时大家都忍住内心的不舍,等到分开后才爆发,非常的东方化。
最后的最后又以妈妈学习开车寓意着妈妈走向新生,走向脱离大家庭的独立。
另,男主真的某些时刻长得好像陈晓,奶奶非常可爱,妈妈很东方美。
好爱男二啊,如此的细腻、贴心,上天啊,赐我一个像他这样的男生吧!
能够在一部越南的电影里看见我故乡的味道,甚至是童年,是我所没有意料到的。
竹席,摇摇椅,蒲扇,插在垫席下的蚊帐,小木桌木凳,关不紧的门,每一处都是那么真实甚至于像是直接从我的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一样。
然而,这是越南的电影。
确实得承认,亚洲文化,至少东南亚这一块都和中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我看现在国内的电影,能够真实的勾起我关于乡村关于年少记忆的,少,加上同性,几乎为零。
故事简简单单,回乡迁坟,然后向母亲出柜。
但是这部电影很有人情味,就是一家人的生活,有总是不知怎么回事和你作对的亲戚,有表面顽固但内心只希望你过得好的母亲,有看起来不灵范但聪明得很的奶奶。
一个大家庭,特别是在农村,几乎便是一个缩影。
诺回家,面对的不仅是母亲,还有那个一直在逃避的自己。
面对母亲一直开不了口,在酒席上面对谭的逼问躲躲闪闪打马虎眼,和伊恩陷入矛盾又无奈迷茫,出柜都是一场意外的偷听。
为什么我对这部电影寄予这么浓的共情,正是诺的犹豫才像极了大多数人。
面对一直积压的传宗接代的压力,怎么做都是错误的。
伊恩是理想,诺是现实。
奶奶则是整部电影最可爱的角色,大家都觉得她老年痴呆,但她一点都不迟钝。
偷瞟一眼就隐隐猜到两孙子的关系,先是用遗产试探,然后又拼命维护,老人家最希望的是他们幸福。
“把自己爱的人减少给自己的家人,没什么错的”一句话,道明了所有身为父母亲的爱。
妈妈或许早就猜到了,但诺一直不讲,她就装作不知道。
很多时候,不要小看母亲的智慧,自己孩子怎么样,就算不说也还是有点数的。
什么样是开心,什么样是郁闷,隐藏和躲瞒是糊弄不过去的。
科是我一个感觉很有张力的角色,他不断强调“我不需要一分钱”,或许是作为一种留存者的悲哀。
诺去美国,可以赚大钱,可以大手大脚,他只能留在这偏僻的乡镇,做一个货车司机。
明明小时候还是一家人玩伴,但忽然长大,一切就翻天覆地了,怎么会不嫉妒或抱有怨念。
最大的悲哀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分明曾经活在一起,现在却是两个世界的人。
最后,伊恩。
作为理想的化身,往这家里照进了一束光。
他希望坦诚,希望不用再躲藏起来亲热,希望回来陪伴诺走完这段艰难的时光。
他或许失望了,但一直继续走下去,最后得到了妈妈的认可。
整部电影节奏是缓慢的,即使有冲突,但之前就有所铺垫让气氛平缓下来。
从头到尾,给我就是一种沉浸与享受。
或许我在诺身上看见自己,或许蝉鸣才是夏天最后一抹回忆,我感觉看的不是电影,是对我未来的剧透。
除此之外,诺和伊恩真是清新系,看他们谈恋爱怎么都不会困好不好。
对于颜狗而言,简直就是一场享受。
再见,妈妈。
再见不是别离,是重新开始。
妈妈开始学车,诺和伊恩得到了支持,所有的事物都在往崭新的方向前进。
我真是当预告片看的,虽然我还没有遇到我的伊恩,但希望有一天我也可以说出“我们认识,很久了”。
流量党慎入,有大量截图,看电影的时候觉得很有趣就随手截下来了,以作纪念。
目录:一、三次开车🚔和洗澡🚿「伊恩x咕诺」二、关于可爱奶奶👵🏻「奶奶x伊恩」一、三次开车🚔和洗澡🚿1.关于床板“软硬”🛏️
2.关于“棕色”
3.关于床垫“软硬”2.0
4.关于“滚床单”
5.关于“洗澡🚿”
6.关于“跳舞”💃🏻
7.关于“插花”🌸
8.关于“摸摸”
二、关于可爱奶奶1.关于拍照📸
2.关于“对错”✅❎
3.关于“选择”
故事虽然并不新颖,但剧本的打磨颇为精致,暹罗之恋碰上家族之苦,本作的体量更加丰富,从两个男主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有关向家人出柜的清纯爱恋,小清新、内心戏、纯爱,而从母亲的角度来看是一个有关找到自我概念的家族故事,展现家庭,家族矛盾、家庭和解,如何将这两个维度的剧情融合进一部电影,并且在表达上达到一致不失衡是很难的,而本作做的很好,其安排了一个患有阿兹海默症的外婆的角色在暗处巧妙连接着两个维度的剧情,同时将两个维度的剧情进行明暗轻重的划分,在整个片子的前中段都是从两个男主的角度出发着重呈现给观众的都是两个男主的内心戏,时不时的通过一些饭桌上的亲戚的台词、母亲的眼神、家庭的工作等等克制的穿插,在暗部巧妙的铺陈有关母亲的剧情,明线暗线相互交融,轻重分布的共同发展,直到后段剧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再一起迸发出来,达到剧情的核心表达,因此观众能清晰的感受的剧本的重点与整体所有的表达,你能着重的感受到两个男主的纯爱,也能了解到家庭的矛盾纠纷下母亲自我的建立,剧本着墨丝毫没有浪费,两个维度的剧情能十分融合。
外婆这个角色绝对是点睛之笔,这个角色的设计巧妙掌控着整个电影的氛围与剧情发展。
全劇最喜歡媽媽~演技好棒!!
东亚母亲
看了一个多小时,对于同性真的看不下去。。
前半段甜甜蜜蜜、清清新新,可是编剧下半场开始加猛料,故事从原本的清淡戏剧朝着八点档连续剧方向发展,正要翻白眼的时候,结尾又来了个温情回马枪,看的人泪目中感到温暖。俩男主一个帅气,一个可爱,奶奶是最大的亮点,妈妈的角色不够饱满,可以让她更丰富一点。总体有一些亮点,但没有那么完整,只能说是题材上的一次进步。
电影终究是电影,在现实中,这种事情搞不好真的会家破人亡,尤其是在乡下。弱化了冲突,强化了情感,倒也不失为一部温暖小品电影。
了解了一下越南人名字的起法 & 越南的丧葬文化
扑面而来的热带气息。喜欢妈妈,独立坚强。
唉,我们亚洲人啊!为什么总要遇上疾病、衰老、死亡、伤害……才能看明白,才会懂取舍,才会想到爱最重要,才会想要真实做自己呢?
这剧情……也太烂了吧,言情小说一样。
古早八点档
母亲祝你幸福的话语最难启齿,为何我们用期待压垮真正的自我……
细腻,很李安
为什么拍得这么电视剧 这么粗泛 评分还会这么高啊?哦,咱们国内没有。只能说很失望吧,把同性恋之间最无所谓的屏障拿来当剧作重点,太没意义了
Guadagnino的草地派对dancing sequence就没什么好致敬的吧
这俩越南小伙子真好看啊,可惜一开口就废了,越南话真的不好听。在出柜边缘犹豫的小伙得到阿尔茨海默症奶奶的支持和保护是让人感动的,但更感动的是妈妈。哪怕妈妈非常希望儿子娶妻生子待在自己身边,但最后还是理解并祝福了自己的儿子。反观儿子,回到非常传统的老家出完柜去美国了,自己畅快了,留下母亲被其他人戳脊梁骨,还弄散了一大家子人,挺自私的。
亚洲同志困境的小缩影。避不开结婚、生子的永咒。家宴被动出柜,一大家子人手足无措,心怀各异的那段很真实,村人最让人害怕的,就是喜欢细细咀嚼别家所谓的丑闻陋事。万幸还有很可爱的奶奶和可以逃离那里的留学生身份。另外,片子的音乐很动人。
奶奶的亮点很不错。整个片子就很一般吧,越南可以放了;啥时候国内可以公映就说明有进步了。
好雅。一丝淡淡的惆怅轻叩心扉。又是不能在客厅里看的电影。
后半部冲突部分还不错,全片有点温吞。
也太八点档台剧了,情节编排和演员表演的目的性过于明确,不给人期待,也不使人信服。两个男主角过帅,又放不下偶像包袱,时常觉得他们是在拍杂志硬照的侧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