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

Hunger,大绝食(港),饥饿宣言(台),绝食

主演:迈克尔·法斯宾德,斯图尔特·格雷厄姆,莱恩·梅加,布赖恩·米利根,利亚姆·麦克马洪,凯伦·汉森,弗兰科·麦卡斯特,莱勒·罗迪,海伦·麦登,德斯·麦卡莱尔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8

《饥饿》剧照

饥饿 剧照 NO.1饥饿 剧照 NO.2饥饿 剧照 NO.3饥饿 剧照 NO.4饥饿 剧照 NO.5饥饿 剧照 NO.6饥饿 剧照 NO.13饥饿 剧照 NO.14饥饿 剧照 NO.15饥饿 剧照 NO.16饥饿 剧照 NO.17饥饿 剧照 NO.18饥饿 剧照 NO.19饥饿 剧照 NO.20

《饥饿》剧情介绍

饥饿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迈克尔•法斯宾德 Michael Fassbender 饰)因为领导反对当局的游行而被捕。在梅兹监狱中,他依然没有放弃斗争。监狱里都是六平方米的封闭牢房,这里关押着北爱共和军的囚犯,他们赤身裸体拒绝穿囚衣,以此对抗撒切尔夫人剥夺囚犯权利的法令。他们用污浊的食物和排泄物掩盖着变形门下的沟渠,以此传递消息。 通过一台蒙混过关的收音机,囚犯们得以及时了解共和军与英国政府斗争的消息。最后,在桑兹决定以绝食抗争的时候,他与神父多米尼克•莫朗(利亚姆•坎宁安 Liam Cunningham 饰)有过一场精彩的辩论,然而结果却于事无补…… 本片获得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暗夜慌踪武动乾坤女王乌笼院之英雄出少年哈里根先生的手机卧底傲慢与善良冷枪手福尔摩斯:基本演绎法第三季海角有个五店市新年前夜对不起,生活蜡笔小新外传4妖怪与新之助朝九晚六的热恋响尾伏魔棒豪勇七蛟龙见卿卿统营的一天拜见岳父大人人生急转弯女仆日记少女们的指南针如果我爱你费德勒:最后的12天追逃JOJO的奇妙冒险石之海Part.2至尊无赖神奇四侠2015那不是抄袭吗?

《饥饿》长篇影评

 1 ) 非暴力的恐怖片

一周前看的,不过很多场景一直萦绕在脑间。

影片对白不多,不过充斥着软暴力,那些非暴力不合作的抗议场景,这些场景让我回想起来,常常不寒而栗。

这些场景包括污秽抗议,绝食抗议;还有警察对这些政治犯的赤裸裸暴力。

这些情节的细节描写写实生动,让我凭空感到恶心。

这种感觉就像吃饭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饭碗里有半个蟑螂,不敢去回想。

这些犯人依靠着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信念支持着他们的行动。

这就是他们描写革命的影片,让人记忆深刻。

反观我们对于革命影片的描写。。。。。

不过整篇比较沉闷,最好对片子描写的背景有一定的了解,背景参看我的一篇转载。

 2 ) 饥饿

讲述北爱问题的影片,被囚禁的北爱共和军领导人鲍比•桑兹在监狱中带领其他北爱共和军以秽物示威和绝食行动向撒切尔施压,最终以绝食而死。

影片有很鲜明的拍摄特征,前半部分的暴力抗议,中段鲍比•桑兹与牧师的17分钟对话,那个弑马者的比喻都表达了在精神及理想层次的个人特点,后半部分对绝食下恶化身体的触目惊心的拍摄,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坚定的信念及意志,暂且不论政治观点的对错,作为独立斗士的鲍比•桑兹的坚定是值得尊敬的。

法鲨为了这部影片付出很多,最后那几组镜头对绝食身体的拍摄,展现出一种病态的消瘦,令人敬佩其演员素养,而影片强大的冲击力及节奏、风格的把握,都很难想象是史蒂夫·麦奎因的荧幕处女作,令人印象深刻。

 3 ) There is something for 虚无主义者:simplicity and powerful

这是一个“政治恐怖份子”的辩词。

这是一个承担着耶稣责任式信念的人。

——这是诵读给我们的,给这些在心灵极易殚入空虚,极易把诱因归于信息大爆炸和科技急速发展的粪包。

正是他这样一番不能在各方面尽善尽美的辩词/死亡,为一切空虚的存在争鸣出简单有力的警世意义。

-I have my belief and in all its simplicity,t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So what's your statement by dying ?Just highlighting British intransigenceThe whole world knows what the Brits are like.-Good.-Aye. It is good.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you.The Brits have been fucking up for centuries.-I can feel your hatred, Don.-Are you looking for martyrdom ?-No.-Are you sure?-Aye.

 4 ) 最肮脏 也最纯净

生活在巨大过滤网与虚拟阳光下的我们 并没有想过,话语权 是如此珍贵。

珍贵到一个人愿以生命来换取可被倾听的真言。

好像是为了与此呼应 在开始的半个钟头里,几乎没有对话。

我们在沉默中被一点点拉进那个疯狂地渴求着自由的年代,尽管身处牢狱的勇士们连最基本的生存 也举步维艰。

他们用赤裸的肌体抵抗暴力,用排泄物书写愤怒,用挥霍生命的方式 嘲笑世界的荒谬。

看着那个禁卫军少年在一片吼叫、狂笑、棍棒重击的喧嚣中无声地恸哭;看着表情始终麻木的狱警在墙角的落雪安静地抽烟(这也是我最中意的镜头之一);看着bobby用随意的语调谈起儿时勇敢的野营比赛,嘴角勾起一抹微笑只觉得 自己好像变得干净了有人说 这片子太“脏” 也许是他们没有看到最后的纯净p.s. 为Michael 已经超越了敬业的 全情投入 真诚致敬。

个人觉得 目前仅有这部天才般“处女作”的导演steve McQueen 今后将会有人以 伟大 二字形容他。

 5 ) 《饥饿》:身体的语言

文/故城 我们之所以需要电影,是因为我们需要读懂世界,需要一种看取世界的目光、思索和心情,它是我们和世界的一次秘密缔约,而不是与出版商草签的一纸合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饥饿》(Hunger)是不同于2008年所产生的绝大多数电影的,影片起码是诚实的、生动的,甚至是深邃的、博大的,它所构建的影像世界会像光一样穿刺、温暖或照亮我们。

影片所描述的,是发生在1981年前后梅茨监狱(更为人熟知的名称是“H监区”)爱尔兰共和军囚犯抗议示威事件。

从纯粹的政治角度来讲,这起政府与反政府共和军的对抗是镇压者与反抗者之间的对抗,是争夺政治话语权的“对话”。

而发生在“H监区”则意味这种“对话”从一开始就不是平等的,尊严也便不复存在了。

影片是从著名的“毯子抗议”和“不清洗”事件讲起的。

这两起事件的起因,是英国当局拒不承认爱尔兰共和军人士的政治犯身份,而把他们当做一般的刑事犯或恐怖分子看待。

“毯子抗议”是这些囚徒对自我身份认证的首次回应,因为根据《日内瓦公约》,政治犯享受一些权利,比如可以不穿囚服,他们拥有更自由的囚徒生活。

因此,为了取暖,他们将毛毯裹在身体上,表达一种抗议。

据《卫报》报道,这些囚徒中有的人在四年时间里没有穿过衣服只是裹着毯子。

然而“毯子抗议”显然没有奏效,1978年,“毯子抗议”升级为“不清洗”示威,囚犯们拒绝洗漱,决绝清理毛发,拒绝使用马桶,将排泄物涂抹在墙壁上,将尿液排放到监狱的走廊。

影片中,我们看到污秽不堪的囚房里,逼仄、压抑,满地沾粘着粪便尿液和腐烂的食物,还有不时爬出来的,蠕动着的蛆。

这两起事件是缺乏身份认同的北爱共和军囚犯对当局的抗议和示威,是一种用身体表达政治意愿的途径。

身体的表达,在监狱外可以是语言抨击,也可以是示街游行,也可以是“打、砸、抢”之类的暴力活动,隐藏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行为活动背后的是思想,是意愿,是利益的诉求。

我认为这是一种对话,是一种在不同主体利益下的对话,哪里有不同的声音,有话语的分裂、碰撞和交切,哪里就有的对话,是无法被目击的思想的运动。

一般而言,“任何对话都必须起自‘他者’的出现”,而“他者”不仅指他人,还包括异己化得自我(我们用身体表达的是自我的本性吗?

)。

因此,对话的基础是“异化的自我”和“自我”的意愿同时的满足,我们既不能放弃自己的生存依据,又要在思想斗争中固守立场。

然而监狱内的身体表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丧失自身意志完整性的对话,是建立在自我物质基础沦丧之上的,是将自己置身于物质与精神腹背受敌、攻守无据的境地。

这显然是非理性却又无可奈何之举,在当局看来,它无异于是又一次的暴力挑衅。

政府对于这种身体表达的形式,从一开始就定性了,于是这种“对话”只能以失败结束,而且过程极其惨烈。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狱卒肿胀的关节的特写,囚犯们头部的、眼角的皮开肉绽的镜头都是冲突无法避免的表现。

而狱卒清洗墙面和走廊地面两个镜头,则表明身体表达并不奏效,这些身体的表达只会成为历史的笑柄,伤痕会被历史抹平。

在这种情况下,囚犯们只能谋求更为极端的身体语言——绝食。

也就是完全放弃“对话”的基础,完全放弃自我的存在。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重新得到一种“对话”的平等,不用顾及自我的存在,而只寻求异化的自我精神的满足。

影片中,导演用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介绍男主角博比·桑斯和牧师的对话,探讨的是绝食这种身体表达的可行性,对话中有着桑斯和牧师对宗教、对信仰、生命尊严的讨论,话语中的抗争意志和自我存在价值的表达是令人警醒的。

1981年3月1日开始,桑斯开始绝食,成为这次运动中绝食者第一个死亡的。

4月,他被选为英国下议院议员,在贝尔法斯特有十万人参加了他的葬礼。

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巴黎和德黑兰均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条街道,法国政府为此还抵制了查尔斯王子的婚礼。

应该说,撒切尔夫人在北爱冲突的立场是异常坚定的,但最终在博比·桑斯的绝食的身体抒写下进退两难,至今,北爱依然冲突不断,今年3月,北爱尔兰又发生了刺杀英国士兵的冲突,身体的“对话”仍在继续。

然而影片导演麦克奎恩(Steve McQueen)并不关心政治,他的立场既不占在当局一方,也不站在博比·桑斯一方。

影片开始的半个小时,影像顿足于狱警琐碎的生活场景,表现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细节,当他不知所谓的被枪杀时,观众只有唏嘘和怜悯,没有对刽子手的憎恶和对其死的大快人心;而后,桑斯用几乎疯狂的形式抗争,肮脏、充满恶臭气息的房间并不能让观众亲近,即使是与牧师对话的长镜头,固定机位表示一种中立、一种冷酷、一种拒绝任何意识形态的习惯性注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激进分子的飞扬跋扈和一个革命者赴死的信誓旦旦。

麦克奎恩自己说,“作为西印度移民,我对北爱问题没有任何看法……我只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感兴趣”,这便是本片拍摄的基调——影片结尾的字幕上说,桑斯在绝食66天后死亡,而有16名狱警在“毯子”和“不清洗”抗议中死亡。

这场“对话”的是非对错没有评论、没有注解。

导演麦克奎恩所擅长的是运用凝滞、沉稳的影像语言表达一种强悍有力的生理震撼,这可能源于他的影像艺术家的身份。

影片的前一个小时几乎没有对话,似乎回归到默片时代的单纯与沉着,导演专注于影像叙事而拒绝任何别的声音加入,专注单一形式的纵深发展而拒绝平民化的横向拓展,这是电影工作者对电影技法的戏谑,对艺术创作的执着。

在影片中,我们能看到他所强调的是影像本身所表达的含义,以及影像串连所表达的,一种呼之欲出的意境,一种从琐碎中层层剥离的人性思考。

整个影片对监狱的描写是令人窒息的,监狱中的恶臭气味似乎能透过镜头传到每个人的鼻孔里,这构成了影片《饥饿》独特的影像景观。

影像景观取代了情节叙事,它是本片在叙述手法上的重要突破,让影片贴上了极其类型化和私人化的标签。

另外,麦克奎恩可能深受布列松、巴赞的影响,对特写对长镜头有着特殊的迷恋,影片的冷静、压抑与阴沉是布列松式的,而长镜头的无休止运用,则表现巴赞的影像哲学,“唯有冷眼旁观的镜头才能够还世界以纯真的面貌”。

影片最后的二十分钟,深刻、严肃的记录了绝食后身体发生的种种变化。

这是影片给观众的一个大大的惊叹号:胸腔的骨架、头两侧陷下去的坑,萎缩的肌肉、干瘪的皮肤,呼吸的艰难、目光的游离……身体的语言,生命的凋谢,惨不忍睹!

 6 ) 撒切尔真的挺吊的

此片很好。

虽然我对英国政治问题,北爱尔兰问题真的不熟。

片中插了撒切尔夫人的一段话,没有政治谋杀,政治犯罪,政治暴力。

只有谋杀,犯罪,暴力。

(原谅我原文记不清了,大意是这样。

)想说的是,撒切尔夫人真的不是一般人。

对于政治犯,立场的否定,就是对他们自己最大的侮辱。

一个政治犯,拼死拼活,所争的是什么?

就是他们的主义,他们的政治,他们的理想和坚持。

可是,当他们所坚持的东西,什么也不是,对手连给他们正名的机会都不给。

就如同一场闹剧了。

撒切尔真厉害。

 7 ) 电影《饥饿(Hunger)》——恐怖分子和殉难者

电影《饥饿(Hunger)》描述了1981年,被关在的Maze监狱的爱尔兰共和军(IRA)成员鲍比·桑兹(Bobby Sands)进行了66天的绝世抗议最终殉难而死的故事。

鲍比的这次抗议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他本人也被爱尔兰共和军,以及很多爱尔兰人作为英雄来纪念。

这一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宣布,把被捕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当作普通罪犯,而非政治犯对待。

在电影中有撒切尔夫人讲话的广播“There is no such thing as political murder, political bombing, or political violence. There is only criminal murder, criminal bombing, and criminal violence.”。

在监狱中,作为政治犯将得到更好的待遇,而且,作为政治犯而非普通罪犯将意味着承认IRA成员的行动是一种政治主张而非普通的犯罪。

所以,在狱中的IRA囚犯则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抗议。

电影并没有一开始便直接描写以鲍比的绝食抗议,而是先描写了之前另外的两个抗议——“Blanket”和“No-Wash”。

“Blanket”抗议是IRA囚犯拒绝穿普通的囚犯服装,要求像政治犯一样穿自己的便装,他们以不穿衣服来进行抗议,在狱中仅披一件摊子。

“No-Wash”抗议是IRA囚犯对着囚室门小便,让尿从门缝流到监狱的门廊里,再把粪便抹到墙上。

电影中用很直接的画面描述了这两个抗议,一个入狱的IRA成员拒绝穿囚服,便被在狱警的记事簿上附注了“不合作”;对于“No-Wash”,则主要通过两个很长的镜头开刻画,一个是狱警在走廊里一步一步扫掉尿,另外一个则是狱警用高压水枪洗掉囚室内墙上用粪便画出的图案,而干着两件事的狱警则都穿着防毒面具。

然后的主干是鲍比·桑兹的绝食抗议,首先是他和一个神父的长达17分钟的对话。

这17分钟只用了一个镜头,在对话中,鲍比阐释了自己绝食抗议的意义和决心,回答了神父提出的种种问题(关于其父母,自杀行为,抗议效果等等)。

然后电影便进入对鲍比绝食抗议过程的细致描写,镜头把整个过程鲍比的身体状况完完全全的展现了出来,鲍比逐渐骨肉如柴,精神恍惚,出现幻觉,身体溃烂,呕吐,出血等等。

“绝食”不是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这个过程通会让镜头前的我们难以忍受,自然不必说亲自践行这一过程的当事人。

电影没有去讲鲍比作为IRA的成员其政见如何,没有去讲作为一个恐怖分子其行为如何,只是以最自然的手法讲他绝食的过程,而我们不得不对承担了这一切的鲍比表示钦佩。

电影用了相当多的镜头来描述IRA囚犯在监狱中受到了怎样的虐待。

首先是狱警给鲍比剪头和清洗的过程,开场时的狱警上来对鲍比就是狠狠的一拳,整个过程狱警都粗暴至极。

而在IRA囚犯不接受监狱给的普通衣服,用椅子等砸囚室的门窗时,前来的防暴警察更是对囚犯毫不留情,对每个囚犯用警棍一顿毒打,并且粗暴的在囚徒身上寻找可以用传递消息的纸条。

这些对囚徒的暴行,大概表达了国家对自己的敌人当然狱警们的日子也是很无奈和担惊受怕的。

开场时首先出现的便是一个狱警,早晨上班时要非常谨慎的检查车下有没有炸弹,自己的妻子担惊受怕的看着他离开,当然,他自己最终还是在看自己母亲时被IRA的成员残忍的枪杀了。

这个狱警在粗暴大了鲍比后,用冷水来冰自己擦上的指节,恍惚的走在同事之间,又忧郁的在门外的大雪中抽着烟。

另外的一个镜头是一个防暴警察躲在墙后一边听着同事狠狠的打着囚犯,一边自己忍不住痛哭起来。

作为国家的暴力的执行者,工作便是虐待那些反对者,同时又面对着反对者的种种抗议,如果做不到宗教般的对国家的政策的信仰,所需要承担的痛苦也是非常之大的,所以他们就承担了这样的痛苦。

《饥饿(Hunger)》并非一部有着强烈的政治诉求的电影,而是通过对这一次绝食抗议的各个方面最直接的参与者,IRA的囚犯,狱警,防暴警察,狱医,神父等人的直接体验的刻画,去再现这个事件。

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并非去评判一种主张,而是旁观了一个过程。

可以把这个过程作为鲍比用自己来献祭的仪式,他像苦行僧一样坚持着自己的信仰,我们看得的则是这个仪式的过程与种种细节。

Also in: http://sokrates.me/2009/04/hunger.html

 8 ) 相关影讯

一句话评论饥饿是一种无法形容的恐怖经历。

影片的过分压抑令人极其难受,然而它又是充满诗意的。

——《泰晤士报》 来自戛纳电影节:《饥饿》是一部原始的充满力量的电影作品,时刻警醒世人在英国和爱尔兰历史中还有一段如此丑陋不堪的悲惨往事。

——《卫报》 这是一部非常精彩的电影处女作品,无所畏惧而且态度强硬,比任何一部电影都要勇敢,将是未来英国电影长久的希望。

——《每日电讯报》 对于从视觉艺术家转型为电影导演的史蒂夫·麦奎因而言,这是一部充满了力量、中肯但并非十全十美的处女作。

——《综艺杂志》 《饥饿》里关注个人的同时也就是在讲政治。

影片真正的突破在于导演麦奎因将“眩晕”与“挑战”并驾齐驱,处理得恰到好处。

——《帝国杂志》 幕后制作英国2008年度佳作对于大多数电影爱好者而言,他的名字还显得非常陌生,唯一庆幸的是还不大可能会把他与好莱坞另一位同名同姓的史蒂夫·麦奎因搞混淆,毕竟39岁的麦奎因已经很早就在英国艺术圈里小有名气。

早在多年前他就是一位知名的视觉艺术家,1999年凭借效仿巴斯特·基顿的电影装置艺术从而获得了英国最受关注的艺术奖特纳奖。

毫无疑问,他的这部《饥饿》算得上是英国本年度难得一见的佳作。

此前该片已经在很多知名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第61届戛纳电影节“金摄影机奖”和第33届多伦多电影节“发现大奖”已被其收入囊中,近日又被伦敦独立电影节七项提名成为夺奖大热门。

史蒂夫·麦奎因是个出了名的难以相处的人,理由是他太一根筋了,虽然无法确定是否真的如此。

这位习惯到处漂泊的伦敦人,出生在伦敦西部,求学于切尔西艺术与设计学院,然后是在金史密斯学院攻读,如今居住在阿姆斯特丹。

《饥饿》作为他的第一部电影长片,可以说是一次彻头彻尾的尝试和试验,仅仅是初次展露就在今年的戛纳电影节上擒获了金摄影奖。

史蒂夫·麦奎因说拍完这部电影他更理解了为什么在很多宗教中,禁食是宗教仪式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重新审视自己,”史蒂夫·麦奎因说道。

无论观众是否会把这部电影当成历史的一面镜子,以此明鉴当下,毫无疑问,《饥饿》是本年度难得的一部佳作。

人们或许也很好奇,麦奎因是否还会再一次坐在导演椅上,尤其是在电影自上映以来获得潮水般好评和奖项后,毕竟他还宣称过《饥饿》是他所创作过的最容易的一部作品。

 快乐的艺术家事实上,他还只是电影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虽然他并不像完全投身于电影事业,但至今尚未在电影领域里找到属于自己的立足之地。

更多的时候他希望自己是一位创作电影的艺术家:“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独立完成一部电影,此外,我并不在乎别人是怎样来拍电影的,我更感兴趣的是欣赏他们的作品,也许那就是全部。

”《饥饿》获得了戛纳电影节金摄影奖以及其他一些奖项。

尽管如此麦奎因并不急于全身心投入于电影行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为自己电影技术知识的缺乏而感到无比自豪。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拍电影完全就是在看那些影像。

”在执起导筒的那一刻,他压根就没有想过自己要成为像斯科塞斯、费里尼、塔科夫斯基或者爱森斯坦那样的电影大师。

“我只是考虑那些在我眼前和镜头前的画面。

对于电影而言,我更感兴趣的是生活,”麦奎因毫不犹豫地回答“这要有趣得多”。

在问及他是怎样掌握技巧,能在镜头前如此精湛地描绘北爱尔兰臭名昭著的梅兹监狱以及爱尔兰共和军绝食抗议领导人鲍比·桑兹的逐渐死亡时,不善于言辞的他只是很谨慎地回答:“我是一个快乐的业余艺术家,这是关于无辜和纯真的,还关于无所畏惧。

害怕甚至从未发生过,因为勇者无惧。

”看起来与政治无关与麦奎因的信心满怀相反的是,出演男一号的爱尔兰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刚开始的时候却很担心这部电影有可能造成的后果,“目前北部地区的形势已经有所好转,而且贝尔法斯特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

我不希望出现哪怕是一丁点儿有可能激起愤怒的事情。

”如今《饥饿》已经正式公映,所幸的是他的担心是多余的。

在法斯宾德看来,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是因为影片本身看起来像是与政治毫无干系,只是关于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又是如何残忍对待他人,最终也影响和改变了自己。

1981年3月,桑兹发动第二次抗议的时候,迈克尔·法斯宾德只有11岁,只是从电视上看到他的脸孔,这样最初认识桑兹。

从此以后桑兹的形象也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他的目的是要让观众走人H区的最深处。

身临其境地感受一切,“我对没有被历史记录下来的细节和事情非常感兴趣,也很在意言语之间的信息。

比如天气如何,气味是怎样的,他们怎样解决内急问题等等。

我觉得历史和政治往往会把这些琐事忽略掉了。

”迈克尔在片中的出场是不太合常规的,影片的前半部分几乎是没有对白和台词的,我们只能用眼睛去观察这座阴森可怕的监狱,然而我们还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力量和肢体动作,这种情形甚至凌驾于其他犯人和监狱长之上。

在中段的时候有一段鲍比·桑兹与神父的对话,17分钟的时间里镜头都是静止不动的忠实记录着这场漫长的讨论,从而就有了桑兹决定发起绝食抗议的行动。

在问起这场22分钟的戏所包含的寓意何在时,迈克尔很坚决地回答说自己也不知道,“这就是我为何要这么拍电影,我并不同意,也不反对它。

这是一个异常艰难的时刻。

我认同那些绝食抗议者,另一方面我又认同监狱警长。

”请不要在意我的体重尽管化妆术在其中功不可没,但法斯宾德为了能达到最真实的效果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身高6英尺(约1.83米)的法斯宾德经过严格控制卡路里摄入的节食之后减去了11公斤的重量,体重只有59公斤。

只不过他依旧不是很满意,原定的目标是58公斤。

对于身高在175厘米左右的男性来说,每天需要的热量至少为2100卡路里。

而为了拍摄《饥饿》,迈克尔·法斯宾德每天摄入的热量不超过900卡路里。

除此之外,他还要做瑜伽和跑步。

“最难熬的是晚上,肚子不停地咕噜噜叫,根本睡不着。

”迈克尔事后才大倒苦水。

不过当最后一个镜头拍摄完成而终于美餐一顿的迈克尔说自己突然发现从前觉得那么理所应当拥有的东西其实弥足珍贵。

原来我们都被幸福包围,却看不到幸福所在。

过于迅速地减重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身体非常虚弱,成天昏昏欲睡。

“就连性欲都被我抛到了九霄云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娱乐的活动”,他自我解嘲地说,“事实上这种感觉也还不错。

”不过话又说来,麦奎因最不希望的就是人们把注意力放在他的减重上,这样对电影本身并没有好处。

《饥饿》将会在众多观众心中产生共鸣,正如阿布·格莱布和关塔纳摩一样,这些人们仍在以他们的身体作为战斗的武器。

花絮 ·在影片拍摄期间,为了急速减重而节食的男主角迈克尔·法斯宾德精神状况一度让人担忧。

每次走进超市,他都会习惯性的阅读食品包装上的热量表,计算今天自己从食物中摄取的热量是不是又超出了剧组的规定。

用迈克尔自己的话来说,他时时刻刻被代表着卡路里的一串串数字纠缠着。

·在北爱尔兰第一天拍摄的是桑兹和一位天主教牧师之间关于决定实施绝食抗议的谈话,这场戏有十分钟的时间,两位演员迈克尔·法斯宾德和利亚姆·坎宁安一共拍了四遍才通过。

·在纽约电影节上,斯蒂夫·麦奎因公开表示:“《饥饿》是一部关于反思、关于抉择和关于历史的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我们又都做了什么。

我希望随着这部电影展开的争论是我们是谁,但愿这块大银幕就像是一面巨大的镜子,当观众们在银幕上看电影的时候,同时也就是在看自己。

 9 ) 信仰是神奇的东西

政治信仰什么的真是不可思议。

非常非常喜欢中间那段Bobby Sands和牧师的对话,牧师的问题都是我们的疑惑,编剧给了我们解答,而且速度很快,流畅有思辨地进行下去。

大概是全片对白最集中或者说整个片子里所有对白基本上都在这块儿了。。。

这种大方向上立场坚定的你就别想说服,他说不会Stand by doing nothing,知道自己做的是正确的。

那理解就好了,人家自己的选择。

虽然我自己不能赞同这种自虐式抗议,真心觉得有点傻气,而且会因此被撼动的政府更是不可理喻或者说是不存在的。

也就是在人民心中永垂不朽罢了。

绝食最后死了9个人,政府也确实没承认他们的政治地位啊。

会觉得这种方式有效的人该说是太天真好呢,还是他们自己只是想殉道而已呢。

牧师有提出这个问题,对Sands的回答不是完全理解的,一部分是没来得及反应过来。

怀有信仰的人我永远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但仅仅是佩服而已。

北爱和英国的问题自己从来没有搞很清楚过。

1972年的血色星期天隐约记得在哪里看见过介绍,北爱天主教徒游行被警方镇压死了人,于是共和军那边开始要求赶走英国人。

当年爱尔兰建国时北爱原来是公投决定的归属英国,多数人啊,他们说是因为北爱住的英国人多然后很多倾向联合的。

那共和军那边是少数激进分子了?

90年以来停火了,还是冲突不断的。

现在好像北爱不自治了?

但是算地区,还有首府?

贝尔法斯特?

So,英国佬自己也乱的够可以了还总掺和西藏那档子事。

╮(╯_╰)╭片子是极好的绝食教育片。

谈话过后完全在看一个人怎么饿死,那真是相当漫长的过程。。。

喜欢最后那个男孩(那是小时候的Sands的幻影?

)在森林里跑,停下,回头,然后转回身义无反顾再继续跑下去的处理。。。

对照着漫天大片的乌鸦和Sands的死去。

还有开始那个典狱长打完人后在雪地里静静地靠着墙吸烟,你在知道他做了什么是之前看到他的疲惫和麻木,知道那对他也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后来被北爱的人枪杀了。

还有那个倚着墙哭的防暴警察。

算是中立视角吧。

就是大家说的,很棒的片子,但不会想再看第二遍。

 10 ) 影片背景介绍

由于本片牵涉英国,爱尔兰和北爱之间的关系,如不了解背景,很难理解,在网上找到一篇介绍北爱和平军的文章,作为背景介绍,以助影迷。

“我不能相信今天的新闻,我无法闭上眼让它消失。

这歌还得唱多久?

破碎的瓶子在孩子们的脚下,死尸横布小巷。

但我听不到激战的呼号,它逼得我无路可走。

星期天,血腥的星期天。

”U2乐队的《血腥星期天》讲述的是一段发生在北爱尔兰的伤心往事。

1972年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北爱尔兰的天主教徒在德里(北爱尔兰第二大城市)组织大规模游行,抗议英国政府在北爱实行不经审判便可拘禁的政策。

游行人群与英国派驻当地的军队陷入僵持,最终,军队中有人开枪,13名天主教徒被枪杀。

而根据当时英国政府内消息人士的透露,开枪的英国士兵中没有一人因此受到惩处。

此举大大激怒了爱尔兰共和军,以德里事件为转折,他们的目标从“保护北爱的天主教派社区”逐渐转向了“把英国人赶出去”。

追求独立创建民族武装爱尔兰共和军是北爱尔兰天主教派最大的准军事组织,成员分布于爱尔兰和英国的北爱尔兰地区,总部设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

爱尔兰共和军的历史要从1919年说起,它的前身是主张“建立独立的爱尔兰共和国”的爱尔兰义勇军,后经由改编成为爱尔兰共和军。

十二世纪下半叶,在教皇阿德里安四世和亚历山大三世的默许支持下,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入侵爱尔兰。

以此为起始点,爱尔兰步上了一段漫长的寻求独立的道路。

1921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签订条约,允许爱尔兰南部26郡成立“自由邦”,享有自治权,但北方6郡划归英国。

及至1937年爱尔兰建国后,这种割裂的局面也没有改变。

北爱尔兰成了一片纷争不断的是非之地。

起初,北爱尔兰问题更多是以一种宗教对抗的面貌出现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天主教徒占了北爱人口约1/3,但依据英国法律,他们在社会、政治等方面的地位均明显低于新教徒。

主张回归爱尔兰的天主教派与亲英的新教派间暴力冲突不断,英国政府以此为由,派军队入驻北爱地区。

正是在这一系列事件的刺激下,原本已处于基本解体状态的爱尔兰共和军重又积聚起了人气。

政见不同导致内部分裂新芬党是爱尔兰共和军的政治组织,成立于1926年,它反对与英国妥协,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

1969年12月,由于党内人士在寻求统一爱尔兰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新芬党分裂为“正式派”和“临时派”。

相应的,爱尔兰共和军也分成了两支。

“正式派”的爱尔兰共和军提倡以合法手段搞斗争,而“临时派”则主张用更激烈的手段实现统一,并在爱尔兰设有多处训练基地。

一般说来,人们口中的爱尔兰共和军指的便是“临时派”的爱尔兰共和军。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爱地区的天主教徒与新教徒间的暴力对抗已趋白热化,每年都有数百人因此丧生。

而爱尔兰共和军也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以一种危险的面目示人。

1978年2月,他们在贝尔法斯特用燃烧弹袭击了一家旅馆,12人在烈火中丧生,现场状况堪称惨烈。

几个月后,曾策划了印巴分治方案的英军名将蒙巴顿在一次与朋友游船庆祝时,游船发生爆炸,所有参加派对的人无一幸免。

事后,警方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有预谋的爆炸袭击。

监狱绝食斗争震惊世界爱尔兰共和军热衷于以各种暴力形式向英国政府示威,为此,该组织曾一度被归入英国的犯罪组织黑名单。

而在监狱的大墙内,这种对抗的意味也是愈发浓厚。

在1976年前,被捕入狱的爱尔兰共和军成员得到的是政治犯待遇,但从那年开始,他们不仅只能以普通囚犯身份待在牢里,而且有时候还会遭到一些不人道的对待。

为了抗议这一政策,被关押在梅兹监狱里的共和军成员先后组织了“毛毯抗议”和“秽物抗议”。

1981年,绝食接力行动在高墙内浩浩荡荡地展开,此后,有10名爱尔兰共和军的入狱人员先后死于绝食,其中就包括共和军重要人物博比·桑兹。

在绝食接力行动开始后的第40天,桑兹在北爱一个以天主教徒为主体的选区的补缺选举中当选为英国下院议员。

尽管英国议会慌忙立法,宣布服刑人员不得参与竞选,但桑兹的议员身份已不容剥夺。

这个戏剧化的突变让梅兹监狱声名大噪,包括美国议员、爱尔兰共和国议员、罗马教皇特使、欧洲人权委员会和国际红十字会的代表等或去狱内劝说,或去唐宁街10号走动,希望能当个和事老。

不过,他们全都无功而返。

一方面,英国政府始终态度强硬,“如果政府妥协的话,一直不消停的爱尔兰共和军一定会得寸进尺”,而另一方面,爱尔兰共和军的声势大涨,北爱地区的爆炸活动激增。

包括妇女、儿童在内的许多平民都会拿着自制的燃烧弹袭击英国驻派当地的士兵。

这起轰动的绝食事件先后持续了7个月,对英国政府在此次事件中的冷漠态度,使得国际社会上响起了强烈的抗议声。

共和军“卧底风云”从爱尔兰共和军行动部负责人到新芬党高级领导人,居然都是遭英国政府策反的卧底!

共和军内部的这场“卧底风云”实在是扑朔迷离,令人瞠目。

潜伏25年 “赌剑”特享“杀人执照”因内讧而被人掀了底牌,对超级间谍而言,这样的结果不够唯美,却贴近真实。

在神秘地隐去踪迹前,弗雷迪·斯卡帕迪奇是爱尔兰共和军军事行动部的负责人,是一个被英国政府形容为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头领形象。

但到了2003年5月10日,当爱尔兰媒体爆料斯卡帕迪奇实为英国情报部门安插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的超级间谍,而且已经潜伏了25年后,人们才有了一个机会去了解真相。

斯卡帕迪奇就像是现实中的“007”,甚至他被赋予的特权已经超过了光影世界中的那位英国超级绅士——为了掩人耳目,在必要时可以“合法”杀人。

斯卡帕迪奇的代号是“赌剑”,于1978年加入爱尔兰共和军,但很快就被英国情报部门策反,开始了漫长的潜伏。

为了能帮助斯卡帕迪奇在爱尔兰共和军内部获得信任并稳步上位,英国政府可是押上了大筹码:在其身份暴露前的25年里,他曾先后实施了超过40次的谋杀和暗杀活动,倒在其枪下的既有英国警官、士兵,也有普通民众。

斯卡帕迪奇的晋升之路是由许多人的鲜血染就的,英国政府默许支持且秘而不宣,但最终却因为一次小小的吝啬之举而弄得满城风雨。

愤怒的告密者是一个代号为“富尔顿”(告密后化名为马丁·英格拉姆)的间谍,早年英国情报部门为了劝其打入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并为已效力,曾许下诸多承诺,其中就包括万一身份暴露,英国政府将护其周全,并保证他能过上富足的新生活。

“富尔顿”是一位出色的间谍,为英国情报部门提供了不少有用情报,当他感觉自己已受到爱尔兰共和军的怀疑后,就迅速撤回了伦敦。

然而,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当初的美好承诺居然落得推诿下场。

多次交涉无果后,得不到安全保障的“富尔顿”把“赌剑”斯卡帕迪奇的秘密捅给了媒体。

在超级间谍身份被曝光前的四五个小时,斯卡帕迪奇及其家人乘坐着挂有特殊牌照的轿车从爱尔兰首度都柏林悄然遁去。

后来据英国情报部门的一位资深人士透露,为了这次安全撤离,他们总共调用了60余名精英特工,以接力的方式先后换了12辆车后才终于将斯卡帕迪奇一家安全送抵伦敦。

当然,这只是英国善后工作的开始。

随着“赌剑”身份的暴露,英国政府被置于一个尴尬位置。

为了保证超级间谍的身份不暴露不惜牺牲无辜民众,这样的做法激起了民愤。

在“见死不救”、“故意激化矛盾”的质疑声中,英国政府用以充作挡箭牌的“国家大义”多少显得有些苍白。

新芬党官员则愤怒地表示,“这样看来,北爱地区和英国的许多恐怖事件其实都是英国政府进行的黑色宣传伎俩,他们的间谍制造了血案,然后把账算到我们的头上!

”而另一个更让英国情报部门大感头痛的问题就是,这起内讧事件令其他的潜伏者人心惶惶,纷纷出逃。

再曝猛料 富尔顿导演真假“无间道”“赌剑”的身份大白天下,但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富尔顿”并没有到此为止。

2005年12月16日,“赌剑”曝光后的第二年,新芬党高级领导人丹尼斯·唐纳森公开承认,自己是英国政府安插在新芬党内的卧底。

彼时,距离唐纳森在新芬党内崭露头角已经过去了整整20年。

不过,随着马丁·英格拉姆(“富尔顿”告密后的化名)又一次跳将而出,新芬党内的另一个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也被牵扯了进来。

在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谈判中,马丁·麦吉尼斯是新芬党的首席谈判代表,并且他还曾担任过爱尔兰共和军临时领袖。

英格拉姆之所以敢将矛头指向麦吉尼斯,是因为他手头掌握着一份秘密手抄本,其中记录了一位军情六处的情报官员与一个代号为“J118”的间谍的对话,而麦吉尼斯的某些经历与“J118”又恰好有某些重合。

当时人们的看法是,丹尼斯·唐纳森的突然坦白似乎是为了替某些大人物打掩护,而比他更大的人物,包括麦吉尼斯在内屈指可数。

不过,麦吉尼斯的仕途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一事件的影响,之后除了他本人站出来澄清外,新芬党也就这一事件进行了辟谣。

2007年,北爱地方自治政府正式恢复行使自治权,麦吉尼斯出任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而在去年6月的选举中,他又连任成功。

麦吉尼斯是否掺和到了无间风云里,似乎没有比这更有力的证明了。

那么,这是否为一出英国人导演的未能成功的反间计呢?

2006年4月,因为不明原因坦白了间谍身份的丹尼斯·唐纳森被人发现在爱尔兰西北部的私人别墅中遇害,死因是头部中枪,并且身上有受到拷打的痕迹。

尽管爱尔兰共和军否认对此事负责,但人们依旧不免在两者间产生联想。

如果间谍和卧底都可能遭打击报复,那为什么更早曝光了身份且不怕出风头的英格拉姆始终安然无恙?

而且后来还正儿八经地完成了“赌剑”传记的手稿,打算靠笔杆子赚钱?

而英国政府对他的态度也可谓宽容,除了神不知鬼不觉地将“赌剑”传记手稿取走外,再也没什么大动作。

从这一点来看,也无法排除英格拉姆后来又和英国情报部门达成某种交易,并抛出反间计的可能。

漫长的和平自治之路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那是爱尔兰共和军活动最频繁的一段时间。

枪声、爆炸声以及燃烧弹摧残的痕迹总是提醒着生活在北爱尔兰的人们,两方势力的拉锯究竟给他们带去了怎样的影响。

人们会在自家房屋的外墙上画上爱尔兰国旗或者是英国国旗,以此表明立场;宗教信仰“隔离”出了不同的活动区域;游行人群与英国军警的对峙成了司空见惯的一幕。

北爱尔兰被笼罩在了一片惶惶不安中。

北爱尔兰和平进程的推进可谓一波三折,而在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被人称为“北爱尔兰共和军政治代表”的新芬党。

自成立之日起,该党派便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来谋求爱尔兰的独立和统一。

也正是通过与英国政府的拉锯,目前新芬党已是北爱地区的第二大政党。

与爱尔兰共和军类似的是,新芬党成立得也很早(1926年),但真正凝聚起力量却是北爱地区的宗教对抗日趋激烈之后。

1968年8月,“北爱尔兰民权协会”举行了第一次要求公民权利的和平游行。

在那次声势浩大的游行中,部分参与者与警察和新教徒发生激烈冲突。

之后的发展超乎了很多人的预料,一年间,北爱地区的流血事件不断发生。

而随着英国派军队进驻北爱,当地的暴力冲突愈演愈烈。

1972年,北爱地方议会的活动被暂停,由英国实行直接管辖。

次年,北爱选出了新的议会,并筹组起第一个由亲英“温和派”分掌权力的地方联合政府。

也就是在那一年,北爱地区举行了一次公民投票,就北爱归属问题表决。

结果,占到了当地多数人口的亲英的新教派果然占得上风。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坚决主张脱离英国,以实现南北爱尔兰统一的新芬党人强势出现。

1983年,新芬党在西贝尔法斯特议会选举中获胜,亚当斯成为该党领导人。

同年12月,英国与爱尔兰共同签署了一项具有历史意义的“唐宁街协议”,成为北爱和平进程正式启动的标志。

也就是在协议签署后的第三年,此前一贯强硬的新芬党终于稍稍改变姿态,提出了“节制政策”的主张。

停火缴械还是负隅顽抗,对爱尔兰共和军及其政治代表新芬党而言,这的确是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于是在北爱和平进程启动后,进与退间的纠缠便成了耗时颇费的一项常规表演。

1995年下半年,新芬党与英国政府、北爱统一党在如何处置共和军武器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北爱和平进程陷入僵局。

次年2月,在爱尔兰共和军停火长达17个月后,伦敦发生一起爆炸袭击事件,两人死亡,100多人受伤。

而就在爆炸发生前,共和军刚刚宣布停火结束。

英国政府的回应则是,向北爱地区连续两次增派军队。

不断对峙,不断僵局,直到1998年4月,北爱和平进程才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北爱和平谈判主席乔治·米切尔在贝尔法斯特宣布,经各方不懈努力,终于达成了一项旨在结束长达30年流血冲突的历史协议《北爱尔兰和平协议》。

协议涉及内容包括裁军、释放准军事组织的在押人员、建立英爱联合政府等。

1999年12月2日,北爱历史上第一个由原先对立的新教徒和天主教徒联合组成的地方政府开始运作,标志着英国政府对北爱长达27年的直接统治正式宣告结束;当日,爱尔兰议会对宪法进行了修改,决定正式放弃对北爱尔兰长达几十年的领土要求。

真爱尔兰共和军:驱之不去的暴力《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后,新芬党得到了英国政府的一定支持,比如该党可享受在北爱地方政府中的津贴。

而在每年为爱尔兰移民所举行的圣帕特里克节活动时,新芬党领导人还会受到美国白宫的邀请。

作为北爱和平谈判过程中的新芬党标志性人物,马丁·麦吉尼斯则连续两届当选为北爱新政府的第二部长。

一切似乎在慢慢地向和平靠近,但还是有一些极端强硬分子不肯放下手中的武器,走上了另一条路。

真爱尔兰共和军成立于1997年,成员多是从爱尔兰共和军内部分裂出来的极端分子,他们反对与英国政府达成任何形式的停火协议。

在爱尔兰共和军逐步卸下武装后,这群极端分子开始在北爱地区及英国制造袭击事件。

1998年,真爱尔兰共和军在北爱小镇奥马制造了一起汽车炸弹袭击,有29人因此丧生——这起事件堪称是北爱历史上最恶性的恐怖炸弹袭击案。

也正是经由这次惨痛的袭击,真爱尔兰共和军的名字第一次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关注。

2001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BBC)电视中心外发生了一起炸弹爆炸事件。

这枚炸弹是被人放置在一辆停放在电视中心外的出租车内,当时车内空无一人。

而就在之前的两周,在距BBC大楼不远的后备军办事处也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当时一名14岁的学员拾起了被伪装成火把的炸弹,结果被炸断一只手且双目失明。

英国警方经过调查,宣布这些事件均为真爱尔兰共和军所为。

此外,就在今年3月,两名驻防在北爱的英国士兵在军营门口遭枪击身亡,枪手同时还射伤了现场其他4名受害人,其中包括2名英军。

此后,真爱尔兰共和军宣布对这一事件负责。

与“临时派”共和军相比,现在这群依旧全副武装的极端分子显然更具杀伤力。

今年8月5日,爱尔兰释放了被关押的最后两名“临时派”爱尔兰共和军成员。

该二人曾于1996年的一次行动中杀害了一名爱尔兰运钞警卫,并已因此入狱12年。

在英国政府放弃引渡诉求后,他们二人得以被提前假释出狱。

爱尔兰共和军放弃武装已经四年,但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有真爱尔兰共和军、延续的爱尔兰共和军等极端组织,恐怖和暴力的阴影何时才能彻底消失,这个问题依旧很难回答。

《饥饿》短评

没想到这个史提夫麦奎因是个黑鬼!很震撼!

6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每个镜头都很妙,可惜叙事方式让人昏昏欲睡

9分钟前
  • 月亮背后的孩子
  • 还行

佩服导演的镜头,佩服演员的演技和牺牲,但是不喜欢这部电影的观影体验

12分钟前
  • hensher
  • 较差

哪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就像南京屠杀、卢旺达屠杀一样,看别人的历史,我们又怎能切身感受,凡是打五星的都是茫然跟风

17分钟前
  • 春去留伤
  • 还行

监狱是大多数暴力的中转站,绝食是小部分胜利的墓志铭。

19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所谓 个体的反抗 和 集体迫害的快感 来自哪里

22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推荐

对于一个只是怀着想要欣赏男神美丽胴体的美好愿望的脑残粉来说这个片子实在太残忍了。虽然无信仰很可悲。但有信仰有时候却太可怕了。

27分钟前
  • Damselfly.
  • 还行

看到中间那段对白 真心看不下去了。。。 好浓的爱尔兰口音

31分钟前
  • sheeparker
  • 还行

3年前看的时候我觉得挺不错的,这次重看怎么就感觉没那么好了呢

35分钟前
  • #烧光光#
  • 还行

写实。。让我看了很反胃。。。

38分钟前
  • 大魔王
  • 还行

看后让人感觉不适,不了解相关历史的人,观看此影片有难度。叙事有些一塌糊涂,同时个人很是不提倡影片里面这种无意义的抗议活动。

43分钟前
  • 十一月妄想家
  • 较差

惨不忍睹

45分钟前
  • 蛙兄
  • 还行

【B】那段出名的对话长镜头很厉害,但这风格不是我的菜

49分钟前
  • 掉线
  • 还行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牺牲

54分钟前
  • 夜丫儿
  • 还行

信仰的力量

58分钟前
  • 瞗貄貔貅
  • 推荐

。倒是没有什么快进的冲动尽管一个一个镜头长到让人想骂娘,拍一个狱警从走廊尽头扫地到镜头前到底有什么劲。。。看完让人心情不好。。P.S看完豆瓣评论忍不住又扣了一星

1小时前
  • panda
  • 较差

删掉台词吧,默片.

1小时前
  • 我要去你家吃饭
  • 还行

真厉害 bobby和牧师对话那一段那么长的台词怎么背的啊

1小时前
  • 爆改卤蛋
  • 较差

不太明白法斯宾德为什么要牺牲这么大。

1小时前
  • vengo
  • 还行

看东西之前该看简介和预告片是真的呀,什么玩意呀。我不懂这信仰。

1小时前
  • whatever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