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浅薄的意识流认知,我觉得是。
也许这是在隐喻心墙,一堵隐形的墙,把世界隔绝在外,每日工作,生活。
每天都在充实的生活,重复枯燥的生活,让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不在流淌。
只有发生某些事件的时候,时间仿佛才又开始流转起来,无所谓她和我们的区别,因为不管生活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呀。
卢卡斯,最棒的小伙伴。
我自己也有狗狗,和狗狗的关系就是这样,从不觉得我是高高在上的人类,我们是平等的,我们平等的交换爱。
当然也不算平等,它给我的爱更多,有时我会被别的事物打扰,会减少对它的爱。
但它不会。
我最忠实的仰慕者,一如既往的爱着我。
贝拉,可爱的女性角色。
来的时候是一只正处在孕期的母牛,其实有时候,不说话,只要存在就提供了相当大的情绪价值了。
这点与卢卡斯一样。
再者是白乌鸦,每个人都是白乌鸦,但每个人都在慢慢变成黑乌鸦。
但那种性状变异的白乌鸦永远没有办法变成黑乌鸦,女主仿佛是带有怜悯的心思,对它好一点,再好一点。
“用我吃剩下的食物,延续它的生命。
”代表了曾经的那个自我吧。
她说在大自然中,越来越觉得保持原有的自我,自己的个性是一件多余的事情,是不是有两种解读意味。
真正的大自然和隐喻的社会中。
这两种似乎都不需要大众拥有十分张扬特殊的自我,普通就好。
一个是用不到,另一个也是用不到,因为用了一定会被排挤。
我写了这么多,其实我很讨厌我写的东西的,很讨厌把这些电影,书本的东西跟现实社会挂钩。
一定要用现实的角度去解读这些,也许他真的有这个意思,但是我就是不想这么解读!!!
之前看始于极限里面是这么说的“这次的新书依然引人人胜,有敏锐的洞察和优秀的文笔。
然而,我在这本尽是老生常谈的书中找不到任何新的发现。
读后感就是三个字,烦透了。
不是烦你的文字,而是烦你用文字描绘的现实。
现实本就像书中描述的那样令人厌烦,在书中再看一遍,也只是烦上加烦。
”所以如果不带那么多解读意味去看的话,这不就是一个单纯的种田系的故事嘛。
再开一个金手指,让珍珠,卢卡斯和贝拉的孩子活下来就好了。
敲!
回过头来看感觉我好拧巴。
在社会中形成了定式的思维,第一反应就是影射了什么什么社会现状,又很讨厌这种生活与思想,奋力挣脱又跑不掉。
我在很纠结的活着。
2024年,继续我的1000部电影计划!
大家好,我是亿亿!
今天给大家推荐1000部电影的第18部:《隐墙》
最近在阅读一本介绍诗经的书,作者有提到《隐墙》这部电影,立马被吸引住了。
中国隐士文化源远流长,那些隐士大多数都是因为厌倦了世间的纷争,不想再为名利所累,才索性搬离闹市,只为给自己构筑一个心灵的居所。
有人主动要成为一名隐士,可也有人被动成为了一名隐士。
《隐墙》这部电影中的女主便是被动成为了一名隐士。
电影里的女主与朋友一起到阿尔卑斯山度假,当朋友夫妇去隔壁村子办事后,她却被从天而降的无形之墙封锁在山谷里。
这个山谷里,只有她一个人,可想而知,此时的她是多么地恐惧和绝望。
不过,和她一起困在隐墙里的还有一条狗。
一个女人,一条狗,一间狩猎的小屋,没有电,没有手机,没有人。
从此,他们与世隔绝。
她的生活回到了最最原始的状态,可她是一个现代人啊!
之前的她是这样的。
之后的她是这样的。
朋友在这个小木屋里留了一些食物,可是食物终有吃完的一天。
于是,她必须学会打猎、干活,来让自己生存下去。
为了对抗时间的孤寂,她又必须记录,正好朋友给她留了笔和纸,有时候记录地很详细,有时候又很简短,比如一句“时光飞逝”。
不久后,她在山间遇见了一只怀孕的猫,还有一头怀孕的牛。
两个新生命的到来,让她多了一份神圣的责任,也让她不至于在漫长的黑夜与巨大的恐惧中自杀。
她不是猫、狗、牛的主人,而是它们的守护者。
之前,孤独可能像塑料袋一般套在了她的头上,让她感觉自己快要窒息,但是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她渐渐地不再抵触这样的生活了,或许还有点喜欢。
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场景我都很喜欢,风景真的绝美,拍的也绝美。
尤其是她和狗坐在山岗上,望着天空与森林。
山谷中烟雾弥漫,猎食的老鹰在蔚蓝的高空中盘旋,森林比夜晚还要静谧,狗扇动着耳朵打着哈欠,在她腿边昏昏欲睡。
她感受到了安宁和舒适。
但在两年后,一个“外来者”打破了她平静的生活,那个男人用斧子杀死了她的小牛和狗。
她几乎没有犹豫就用枪击毙了男人,她选择了小牛和狗,而不是和她一样的人类。
埋葬了小牛和狗后,她在纸上记录:“人类一出生就拥有了智慧,可以抵御外界,可以维护自身,但也因此变得贪婪、残酷、绝望,不讨人喜欢。
”“在这广阔无垠的天空下,保持一个单独孤立的自我,几乎不可能,一条渺小的盲目的执着的不愿融入集体的生活,作为这样一个生命,应该是多么自豪。
”
影片的最后,又是一个漫长的冬日,女主坐在桌边记录,猫拉长着身子向窗外的森林深处眺望,外面大雪纷飞。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她用完了最后一张纸,她将不再书写,或许此时,记录对她来说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她不必再跟时间抗衡,也不必再坚守某种所谓的人类文明。
她的内心归于平静。
这是一部关于孤独,关于自然法则,关于人与自然,关于万物平等的一部电影。
全片几乎没有对白,全是女主角的自语,本以为观看的时候会很压抑,没想到很放松。
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处,有着怎样的生活方式,都能让自己简单、随性地生活,即便四周热闹非凡,也能在自己的隐墙里独自芬芳,不受外界打扰和干涉,这好像也不错!
电影:《隐墙》豆瓣评分:7.3分导演:朱利安·博斯勒上映时间:2012年主演:马蒂娜·格德克-over-
其实我们心里都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隐形围墙!
十年以前第一次看《隐墙》感觉女主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虽然身处绝境但内心还是充满爱和希望,在孤独的环境中没有放弃自己。
十年以后突然冒出一个想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何尝不是像电影描述的一样内心有一道牢不可破的隐墙!
是认知的边界,也是自我价值观的评判,自己很难走出去,别人也很难走进来。
虽然电影情节看上去乏善可陈,但每一帧都隐喻深远,汽车都撞不开的透明隐墙,看得见却无法交流的旁人。
要说高潮那应该是结尾部分,一个男人闯进了这个封闭的世界,并猎杀了她的牛,她毫不犹豫的开枪打死了这个男人,她可以为了生存猎杀小鹿,但不能接受别人猎杀她的牛,哪怕她打死的是人,这是人性与人性的碰撞,墙内的规则就是她自己,电影的结尾她的生活还在继续,却无纸再可以记录!
引人深思。
每个人从电影看到的都是内心的投射,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心境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悟,这就是这部电影的魅力所在,值得一辈子细细观看。
不喜欢所谓文艺片的标签,厌恶者借此标签唾弃、讨伐这类电影,喜好者又沾沾自喜、擂起审美的高地。
不过是取舍与个人追求不同罢了,少一些商业考量,多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有所积淀的思考。
至于这片子获得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奖提名,我是着实不懂。
科幻是不是被误解了?
其实片子是很浓郁的欧洲现代派文学的气质,卡夫卡般的,荒诞的结构设定之下是普遍的、现世的生存困境——孤独(为何普遍?
影片甚至没有透露女主的名字,也许是别有用心的设计,一个没有名字的人显然更具普适意味。
这对习惯性用男主女主甚至自己起的绰号称呼电影人物的我,实在是件好事)。
也因此,隐墙为什么出现,究竟是抑郁患者的自我封闭还是某种超自然力量,最后的男人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不重要。
(但其实,影片的代入感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丝毫不觉得女主举枪杀人有什么费解之处,那一幕发生之际,屏幕前的我也惊慌失措,杀人几乎是必然。
)动物与墙外静止的老伴也各有隐喻,掰扯细节咬文嚼字也未必不可。
但我们不如多花些精力去关注主题。
最浅的一层,是始终以画外音形式呈现的女主内心独白,表达的是女主在与人类社会完全隔离开后,内心的拉扯、煎熬、释怀乃至最后的平静。
不如说,影片演绎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现代社会中那些受尽都市生活之困扰的人们,所向往的遗世独立的清净与孤独,是否真的可行。
演绎的结果是:若非不得已,社会性的人,追求的只是相对的孤独而非绝对的孤独。
同样地,换一个角度,影片其实以隐墙夸张化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孤岛般地生存在人海茫茫中。
隐墙所笼罩着的,是每个人壁垒森严、密不透风的内心。
荒诞在于,每个孤独的灵魂都渴望交流与相通(正如女主最初尝试着找寻出路),但也同时设下金汤般的屏障,以至于灵魂的沟通终成徒劳之举。
一墙之隔,是千万人的心。
于是乎,女主从最开始的努力,到最后放弃出走、不再寻找严丝合缝中的疏漏处,便象征着一个人摸爬滚打后的成熟,逐渐放下奢望、宁静地驻守内心。
女主究竟是从哪一天开始死心的,影片没有呈现,但我心里有那样一个画面,一颗心终于熄火、最后一滴眼泪的流尽、最后一次哀艳而徒劳的挣扎……如果说以上的思考还停留在现代性的框架内进行批判与剖析,那么更深一层,便跳出了现代性,是女主对人类社会进步的反思。
女主经历了一种回归原始的生存方式,所谓的万物之灵——人类,与其它生灵平起平坐。
女主渐渐“用我的大脑,念想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外物与本我的明晰界限化为混沌、归于无。
曾经那个永远追求自由、不远融入群体的灵魂,已被如今的“我们”(人融入自然之后的一种共生状态,实质仍是自然)定义为贫乏与可笑,遑论臃肿的人类群体本身。
最后,谈不上最深刻,但却是我个人主观色彩最浓烈的一解——关于存在主义的探讨。
人是被抛掷到这世界上来的(女主被关在隐墙之中),有着许多无法超越的局限,但萨特说“存在先于本质”,意在说明每个个体的定义与本质,是经由每一次自己的自主选择加以确定的,是由自己源源不断地“存在”着。
譬如书写,书的意义形成于逐字逐句地书写。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好,女主人公也好,都是自由的,都把握着自己的本质与价值。
女主被命运框定在这样一个围墙内(围墙即外界的限制),靠着自己不断的选择与行走,踩出了一条路,这是存在主义的。
(其实,既然扯上了萨特,那么上面所说的孤独,又何尝不能用“他人即地狱”来阐释呢hhh)我们看过许多社会寓言,讲荒诞的故事,辛辣批判社会。
那么这部《隐墙》,便是一部个人寓言,把一个人的内心呈现得淋漓尽致了,社会还远吗?
要知道,抽象的社会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组成的。
观了部德国片子,叫《隐墙》,极考验耐力和瞌睡指数五星的电影,整部影片里只有一个女人和一只狗、一只猫还有一头牛被莫名其妙的照在了一堵透明的墙里,与世隔绝,基本上没有对白,也无所谓情节和高潮,只有大段的心理独白。。。
很多影评都分析女人如何顽强的生活把这一切真实化了。。。
我不以为然,更倾向于讲述的是抑郁症患者的孤独,有一阵子恍惚甚至觉得其实片子里说展现的小木屋,与世隔绝的阿尔卑斯山其实只不过就是女人的心,她把自己和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虽然没有人的陪伴,但是她刚好有一条狗,又有了一只猫,猫又下了只小猫,又来了一头牛,牛又下了只小牛!
她在自己的世界里过着自给自足不被人打扰的生活。。。
波动的内心世界有时是在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平和了后又会回到暖意融融的夏季牧场,她躲在隐墙后面思考着很多哲学问题:如何去爱?
生与死。。。
直到最后突然来了个莫名其妙的男人,莫名其妙的砍死了她的小牛,打死了她的狗。。。
她毫不犹豫的开枪射死了自己三年来第一次见到的同类。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她为何要杀死男人?!
有人来了,证明隐墙已经不复存在了,她应该可以回到原来的世界了,但是她没有,她甚至都没有去看墙还在不在,只是又回到了寒风凛冽的冬季猎场,继续着独自一人的生活,喂着一只不被同伴接受的白色乌鸦。。。
到这里就结束了,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见到的皆大欢喜的结局:什么她获得了救赎,她受到了激励走出隔绝世界,也不是谜底性结局:没有告诉你究竟为啥会有墙,这事的真相到底是啥?
想来这便是欧洲电影的高明之处,也是阴暗之处所在吧,没有救赎没有励志没有谜底,她还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愿出来,没有人可以医好别人的孤独。。。
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完成自己一生的旅程,于是听着《阳关三叠》想起了苏轼的一首词: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仔细品品其实和《隐墙》有很多相似之处:烦乱的呱噪,衰败的景象。。。
但是内心平静后看着天上飞的鸟,闻着池塘里徐徐的荷香,自我安慰道:老天对我还挺好,至少夜里下了场雨,让我享受了一天的清凉!
嘿嘿,都是自己的事都是自己的心,谁不是活在那个竹林里隐隐的墙后呢,隐墙里的女人在夏季牧场静静的坐一夜看星星,鹧鸪天里的老苏嗅着香气闭上眼睛享受一天的清凉。。。
诶,好吧,我承认我这说话的路子有点要向《舌尖上的中国》的节奏奔。。。
于是就此收口!
ps:对了,还有两点可以证明我的论点,也就是影片演绎的并不是个真实的世界:1.动物们身上有时候会有一层黄黄光,与女人格格不入的感觉(当然您也可以认为是油灯照出来的光哈)2.女人所有的动物都是母的,好巧对不对,公的都死了,母猫下的小猫珍珠死了,母牛下的小公牛也死了,最后那条狗也死了。。。
嗯,舒服了,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这也算是我想要记录的内心想法和分析了,不是为了给谁看,也不是为了让谁帮忙分析,只是不吐不快而已,哈哈!
当然,要是您能耐着性子看了我的这个小想法,然后产生了兴趣,再耐着性子看了这部片子,我好高兴能讨论交流,这大抵是排解孤独的一种最大众的方式了。。。
阿门以上
一部描写被隔绝的孤独人心的故事。
一个无出处的女人,被隐形的墙(无所谓外力或内心产生)所隔绝的人生。
同一只狗、突然闯入的奶牛、流浪的猫一起生活的2年的春夏秋冬。
在恐惧中,用最原始的劳作、写作和生活,纾解心中的孤寂和恐惧。
在痛苦和自我解放中挣扎。
在自给自足的同时,给白子(白色的猫、白色的乌鸦)予不和自然进化的帮助,在猎杀和放弃猎杀间给自己寻找理由。
最终获得平静的时节,突然闯入的陌生男人将生命中最亲近的狗杀死。
女人失去了灵魂中的一部分,她的姐妹贝拉(奶牛)失去的儿子。
女主人公虽然如行尸走肉般,用写作记录时间。
最终在写完最后一张纸的时候,电影结束。
结局根据观者的内心继续。
是选择继续生存,还是死亡。
剧中女主人公在恐惧和孤单中辛苦的劳作;在春夏享受大自然;在秋天取得收获;在冬天记录时间。
小心翼翼的保存,自己作为一个正常人的一切。
时刻都在不停的同自己内心斗争。
开始还关注墙是否存在或者小时,后面开始享受孤寂带来的存在感。
时不时的,思考下那些不合社会群体的异类。
是否有生存的权利。
最终因为突如其来的现实,撕碎了灵魂里的一部分。
在埋葬了那一部分后,不必再理会是否有人类的秩序,是否有道德和羞耻。
在单纯的记录时间后,用尽了能作为人进行写作的纸张后。
结果不言而喻。
黑暗同美丽的奥地利山区风景相呼应,让人心里如同冰火两重天的憋屈。
在失去自己一部分灵魂的时候,谁还会去在乎那堵隐墙。
心绪不宁的时刻看的电影,疫情防控已经一个月了,早上的疫情通报让人觉得解封有望可以清理清理冰箱囤货了,一个小时后新的疫情通告又让人觉得要开始新的囤货,网购了一堆速食产品,精打细算的生活突然就厌倦烦躁起来,钱如此重要但是却让人觉得沉重没有意义,,腰疼在楼下散步后并没有缓解,回来烦躁不安,最后决定看个电影吧,下载好的电影就剩两部没看,选了这部,隐墙,不得不说和今天真的挺契合,拥有大把的时间,一个人的时间,为食物精打细算。
门并没有被封,但是无法与家人朋友相见,网络的沟通也匮乏起来,互联网太沉重我自动选择不看。
前半部分心绪不宁没有看进去,只觉得野外技能很重要以及想我家狗了,中途和室友吃了个饭,然后接着看,被打断了无数次的片子,夹杂着要求每日核酸但是我今天还没有核酸的烦躁,饿了但是不想吃速食产品,腰痛然后坐着看变成躺着看,后半部分心情逐渐低沉但是平静下来,我想以后应该重新看一遍,真是寂寥的片子,一个人可以这样生活下去么,不知道,太琐碎了,我看的太琐碎了所以没法评分,也许我应该再看一遍,但是大概率不会看了吧,毕竟我还没有拥有那么长的时间,还不够平静,还有其他事情,它萦绕在我的心头,但是我没有抓住它,应该再抓一会儿么,还是就这样放下吧,投身热闹的俗世生活,探究这个让人沮丧。
虽然我挺享受一个人的居家生活,但是什么时候可以回家呢。
通俗文学:让人看得爽,让结局和想法符合人的心理预期和预料,让人能够看懂。
高雅文学:不一定爽,不一定舒服,不一定符合预期,但细思……可以揣摩出很多。
二者,不分贵贱,只是一种文学评判。
针对我看到的部分短评对影片的质疑,提出的一些文学理论的概念。
抛砖引玉。
很多年前看了这部电影,很多年后思索起来,却一直回味无穷。
人生到底意味着什么?
孤独又会带给人什么?
生活是什么?
当没有任何观众以后,皮囊下的我们,又是什么?
《隐墙》:“她用更甚于我的尊严承受着她的命运”文/姜小瑁2013-06-24"如今有时我会迷失在自己的思想里,就好像这森林开始在我的内心生根发芽,用我的大脑,念着它古老恒久的心思。
而那时,第二个夏天时,我还没有到达那一步,外物与本我的界限还甚为分明。
现在要我在书写中区别早前的自我和新的自我,我觉得很困难。
所谓新的自我,我都不确定,它是不是在慢慢变成一个更大的,我们。
"这段女主角在影片接近尾声时的独白恰到好处地总结了影片的主线,而对于这段话结尾提出的问题,我们也可以肯定地回答,”是“。
《隐墙》这部电影是孤独的,但它不是为了孤独而孤独,而是为了超越而孤独。
就像曾经有人说只有知道饥饿的痛苦才能体会饱餐的快乐,人也只有知道孤独的滋味才会明白相伴的可贵。
只是在影片中相伴不一定非要发生在人和人之间。
相反,《隐墙》展现了人与动物、自然和自我内心的灵魂对话的可能,它展现的是一种超越的状态。
《隐墙》整部影片的叙述框架是一个女人的自白,她将自己在过去几年内的经历付诸纸笔,与此同时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展开。
影片的呈现方式很特别,全片只有极少极少的现场对白(更准确地说是现场独白,因为人和狗狗、和小牛之间的语言交流只能是单向的),其余的部分要么是纯粹的画面加配乐或自然之声,要么是以旁白做引。
值得一提的是,在《隐墙》中画面和旁白的关系也有了小小的创新,旁白不再单向地为解说画面和推进剧情服务;相反,画面倒更像是为女人的回忆录配的动态插图。
《隐墙》的基调是惊悚的,甚至是恐怖的。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影片的主题达成了完美的呼应,因为孤独——完全与世隔绝、生死未明的孤独——是恐怖的。
这种恐怖的气氛几乎渗透在每一帧壮美的画面里,在女主角第一次接触隐墙时更是来的让人措手不及。
故事的背景是女主人公、一个叫雨果的男人、一个叫路易斯的女人和他们的猎犬卢克斯到奥地利北部的一个山中小村落度假,安顿好后雨果和路易斯便动身去了村里,留下女主人公和猎犬卢克斯独自在小猎屋中,然而两个人当天夜里并没有回来。
导演用阴郁的画面和恐怖的配乐给了进村的唯一一条盘山公路特写,暗示着不祥的降临。
第二天,女主人公和卢克斯沿着这条公路找寻雨果和路易斯的踪迹。
卢克斯毫无征兆的痛苦低嚎将先前的恐怖特写全然唤醒,此时画面虽然阳光明媚、景色秀美,但气氛却很恐怖,因为此时的人物处在盘山公路的拐角处,我们无法想象拐过弯之后到底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随后,导演运用了两种镜头视角。
我们先是借用了猎犬卢克斯的视角,蜷缩在女主人公的后方不敢前行,眼见她离我们越来越远。
随着女主人公转身向前,我们也突然被安置到了她的前方,眼见她前进的脚步因撞上了一个看不见的物体戛然而止。
至此,影片的标题宣告了自己的物理存在——女主人公撞上了一堵隐形的墙。
对于女主人公来说,一股恐怖感同样遍布了她的全身。
她无法得知这个看不见的、可怕的东西怎么会出现在这条路上,而雨果和路易斯怎么会没有碰上它。
她更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村民没有对这个现象产生好奇。
最后一个问题很快就有了答案——因为这是一座死亡之谷,山谷中的人都已经死光了。
她再次回到这堵隐墙前,双手触摸着这个可怕的东西。
在自然和未知力量面前,人的力量和认知是如此渺小,因此导演也把人物缩小、将景物扩大,同时将人物放置在画面的一个角落中,通过这种巨大的反差来强调人所处的极端境地。
而这也是《隐墙》这部电影的一个构图特点:人很少会主导画面;主导画面的是自然和某种未知的神秘力量。
像前文提到的,这座山谷是死亡之谷,所有与人类社会有关的意象——装运木头的卡车、小木屋——都被这道隐形的墙隔开了。
墙内,卡车上的起重装置在永无止境地重复着机械的无生命运动,小木屋前的水井不停地喷涌出新鲜的水,只是小木屋的主人——一对已逝的老夫妻——永远静止在了某个未知的时间点。
像是死神来得太快,他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还没有退去生命的迹象就被打成了蜡像。
这些画面是恐怖的,甚至比完全死寂的画面更恐怖,因为流动的水和不停运动的起重装置像是死神的炫耀,它用生的力量书写着死的恐惧,正如影片通过孤寂刻画相伴的可贵。
这道隐形的墙就像是展览的橱窗,女主人公在橱窗内看到了可能会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切。
这种与死亡隔窗对望的感觉怎么会不恐怖呢。
与被死神突袭的老夫妻相比,女主人公的遭遇更加悲惨。
因为死神似乎决定了要和她做一场胜负已经很明显的游戏。
死神不会突然降临封印住她的生命,而是给了她足够的时间,让她自己在生与死的碰撞中消磨掉生的渴望。
这种生死的碰撞一方面是生理的,同时又是精神的。
在隐墙圈起的巨大围场中,女主人公不仅有爱犬卢克斯相伴,还邂逅了待产的母牛和同样待产的花猫,不久以后它们都成功地诞下了新生命。
女主为这些动物伙伴都起了人类的名字,相依为命也使他们情同家人。
然而为了生存女主人公不得不杀生,她只能通过频繁射杀野鹿来维持自己这个”小家庭“的生存,但在这个死亡之谷中,野鹿也是可贵的生命。
这种物理上的生与死也逐渐引导女主人公去思考关于生和死的终极命题。
开始的时候,身处绝境的女主人公依然能够保持理性,因为她相信”只有像人一样思考才能免除死亡“。
但这样的想法在不可抗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面前越发荒谬起来,因为这种完全隔绝式的生存已经让主人公与周遭的自然慢慢融合在一起,用她自己的话说,她的自我”正慢慢变成一个更大的我们“。
在整个蜕变过程中,理性正被逐步边缘化,感性逐渐趋于主导。
比如在自然界中鹿到了发情期,主人公夜晚和衣而睡,躺在床上听着这股不可抗拒的自然之声。
此时的人物也只占画面右下角九分之一的地方,画面的其余部分则是神秘、恐怖、不可探的黑暗。
而影片也将第一头被射杀的野鹿的惨死过程尽数展现,似乎在突出所有生命体在死神降临那一刻无谓的挣扎。
主人公将这一整个过程尽收眼底,从此刻起她也便踏上了无止境的心灵挣扎,因为鹿的垂死挣扎其实就是她此刻生活的翻版。
频繁地射杀动物使主人公生病,她的理性此时也几近崩溃。
她无法想象那些以猎杀为乐趣的人是怎么想的,只能躲在寒冷的被窝中想象着那颗被自己挖出的、已经冻成冰的鹿心。
她逐渐意识到人是以抗拒自然的方式活着;他们变得残暴无度,毫无可爱之处。
人类的”理性“为无辜的生灵判了死刑。
人完全可以不用这样活着。
女主人公也在一种新的、完全和谐的秩序中逐渐成长。
然而好景不长,人类的出现打破了主人公辛苦建立起来的联系与平衡。
一个男人突然闯入了主人公的夏季牧场,用斧头杀死了小牛。
猎犬卢克斯英勇地扑上去与男人战斗,主人公跑回小屋中去拿枪。
导演刻意对这一连串的动作用了慢镜头,我们追随着女主人公跑回小屋、等待着她再次出现、再等待着她上膛、瞄准、射击。
这组慢镜头的目的就是为了说明,一切都已经来不及。
小牛已死、卢克斯垂死,主人公生命中为数不多的依靠就这样突然离去。
讽刺的是,主人公渴望已久的人类同伴竟是以残忍无度的凶手和死神的身份出现,他拆散了这个在绝境中苦苦求生的小家庭,带来了浓郁的绝望和死亡气息。
这组镜头中穿插着现在与过去的闪回,作为回忆录作者出现的女主人公勇敢地盯着镜头,她的眼神中写满了各种复杂的情绪,或许有难过、有对自己的震惊、还有对未来的恐惧。
而镜头和屏幕也成了片中隐墙的一部分,主人公隔着这道墙与观众进行着真挚的眼神交流,可是这个交流只能是单向的,因为屏幕外/墙外的我们无法给屏幕内/墙内的她足够生的勇气。
影片结尾,主人公的绝境求生还在继续,她依旧努力铲除着杂草,试图为这座山谷留一线生机。
但正如主人公自己所言,逝者不再,而现在的一切远不是终结,一切还在向前。
未来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就过去而言,她用更甚于我们的尊严承受着她的命运。
在视频平台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屏幕上的弹幕很有趣,有人斩钉截铁的去揭示“谜底”:这是讲一个女性独立成长的故事,男性代表着邪恶......其实,放在谜面上的谜底往往无趣,我也不觉得这是一部分需要绞尽脑汁去猜谜拼智商的电影。
我粗浅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这是一部探索“人是什么东西”的电影,没有答案,只有探索。
人是什么东西,影片情节投射的,至少有二个维度的思考探索。
第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
有豆友提供信息,这部电影拍摄于奥地利的Gosau Valley(戈绍山谷),查了一下资料,此地约60%的面积被森林覆盖,自然风光壮阔优美,没有什么人文历史遗迹,是纯粹的自然风光。
在这样风景绝美的地点拍摄这样一部有“悬疑”性质的电影,意义很不寻常。
一个都市人,一个县城人,一个农人......看风景的心情和角度绝不一样。
风景绝美的Gosau Valley,在来度假的女人眼里全是美好;当世界只剩下她、狗、牛、猫的时候,Gosau Valley瞬间失去了美好的意义,更别提四季轮回带来的风雪严寒和艰苦求生。
那些踡缩的寒夜里,寂静的大山褪去了青苍与阳光,变成了恐惧与孤独的另一张脸孔。
风景就是风景,它永远就在那里,你来,或者不来,风景不变,变化的是人。
女人到达度假地点的第二天,外出的朋友迟迟未归,她带着小狗走在山路上,耀眼的一身白色裙装显示了她非常明确的游客的身份。
那时候的她,以为只是出了什么小BUG,心情依然轻松,可以清晰看得到都市女性独有的“我能够洞察一切、我能够解决一切”的自信态度。
一切的变化都发生在她触摸到那面看不见的巨大的玻璃墙,以及玻璃那边已经死去的一家农人之后,那身白色的裙装再也没有出现过,因为她的“自然与风景的观赏者”身份一去不复返了。
那天以后,这个美丽的山谷成了她无法逃离的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再也不是白色裙装后面的供拍摄打卡的风景了。
此处显示出的一个思考就是,是不是只有保持足够的“安全”的距离,也即,可以随时来,也可以随时离开的风景,才对文明社会的人有足够的意义?
失去了这个“意义”的风景,就不再是现代文明社会的装饰了。
上推几千年,人类本就来自各种各样的大自然,那时候的人们应该是没有“风景”的概念吧?
随着社会经济与分工的进化,人与原有的栖息地有了距离,才产生了陌生感与想往。
而当一个女人被莫名其妙的大玻璃墙封在她向往以久的大自然中的时候,她却必须要像个婴儿一样,重新去认识这个大自然。
所以,与真正的大自然渐行渐远,这是不是人类文明的自然选择?
还是终有一天,人们都要回来?
这里还有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繁衍。
没有男人,这个女人无法繁衍后代,无法给这一片区域撒下人类的火种。
而更值得品味的是,小狗卢卡斯被忽然闯入的胡须大汉残酷的砍死,这是全片最让人唏嘘的情节,毕竟卢卡斯是真正能够与主人情意想通的伙伴。
但真正的残酷不仅于此,女主人公喜爱的小白猫珍珠被狐狸咬死了,女人亲手接生的小公牛也被那个胡须男砍死,可以说,这个山谷里“孤独家族”的第二代全都被干掉了。
而小猫与小牛身上,投入了女主人公母亲般的疼爱与温柔,它们原本是代表着生命繁衍的。
当莫名出现的胡须男被女人公毫不犹豫开枪杀死的时候,弹幕上一片惊叹,确实,她杀死了自己唯一可能的一个异性伴侣,以及他们在这片土地上繁衍下去的机会!
然而,有趣的是,这部电影,始终没有表现女人对于男性的强烈渴望。
她独自种植、收割、养牛、给小牛接生......每天认真的划下日历、认真的写日记,寂寞孤独的要发疯,但永远清醒!
她希望有一个人类的伙伴,但这个伙伴并不一定只能是一个可以提供繁衍能力的男性。
杀死那个男人之后,她特意把他拖到了悬崖边推下去,因为“不能让他躺在开满鲜花的绿草地上”,他不配!
尽管孤独,尽管恐惧,但女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营造了一个充满温柔与人性良善的领地,这个领地不欢迎一个只带来破坏与杀戮的男人。
电影的最后,女人没有纸写日记了,她并不特别遗憾,因为她已经接受了所有的东西会“越来越少,直到消失”的事实。
而这也是与现代发达的物质经济所标配的“物质极大丰富“相对立的。
改变不了现实,那就接受现实。
这可能也是另一个层次上的“自然”以及人在自然中的生存智慧吧。
第二个维度的思考探索,是人类一生所追求的亲密感电影《荒岛余生》中汤姆.汉克斯扮演的查克,在孤岛上与一只飞机残骸上找到的排球结成了兄弟般的感情。
当巨大风浪过后,疲惫的查克在竹排上睡去,绑住“排球兄弟”的绳索慢慢松懈......醒来后的查克面对茫茫大海痛苦无助地大喊着“SORRY”!
大多数动物,包括人在内都是喜欢群居的。
当卢卡斯找到一只无主的母牛时,母牛竟然向女人跑过来......那一刻我很感动,原来牛也怕孤单啊!
我们现在讨论原生家庭、讨论夫妻关系,讨论亲子教育,实质上都在讨论一个核心问题,就是亲密关系!
这一生过不好的人,往往t 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一定关系,而且肉眼可见这种不好的关系很可怕,能够代代传!
女人会抚养那只母牛,不仅是因为母牛能产奶,从她精心照顾母牛的镜头来看,她对母牛有“爱”。
这爱就是她的人性,要人陪,要抱团取暖。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要有所渲泻的对象的。
女人爱珍珠那只白猫,一边爱她,一边担心她在这样的环境里活不久,毕竟白色的安哥拉猫在充满野性的大自然里,天敌太多了。
而当遇到杀死珍珠的那只美丽的小狐狸时,女人慢慢放下了举起的猎枪,是啊,小狐狸有什么错呢?
它不过是凭本能活着。
女人并未因为自己的亲密感被破坏就把更大的破坏传递到小狐狸身上。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有理性的。
女人最爱卢卡斯,卢卡拉带给她的感觉是其他的动物无法比拟的,就不在此展开赘述。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要有交流与沟通的。
女人甚至爱那只白色的乌鸦。
那只白鸦被鸦群排挤,只敢远远的飞在鸦群的后面......当别的乌鸦飞走的时候,女人会拿一些剩饭去喂它。
她看得出这只鸟被它的同类排挤了,因为它和别人不一样。
而这只乌鸦本身可能并不知道原因,但它一定体会到了被冷落的不愉快,要不然不会远远的飞在鸦群的后面。
在这里,她要的亲密感是富有同情的,是具有同理心的。
没有人类同伴,女人只能从这些动物身上去寻找,甚至去索要亲密感,反过来也向它们输出自己的亲密。
而每天写日记,更是同自己保持亲密感的方法,她同自己的心灵对话,把心里的痛苦写出来,让内在的那个自己和外在的那个自己保持同一步调,彼此理解,彼此支持。
残酷的是,这其中最有可能和女人培养亲密感的那个男人,以一个暴徒的破坏者形象出现,我不想去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我不喜欢电影中有什么创作公式,在这个演员“少得可怜”的电影里,任何一个出现的人物都不应该是刻板的ICON化的,而是应该和这部电影一样,带着更多的不确定性,这才是这部电影的迷人之处。
女人毫不犹豫的按下猎枪扳机的瞬间,可能是再一次证明,人类之间的亲密感,可遇不可求,是高贵的,是珍贵、稀少的,没有就没有吧,绝不会以屈尊臣服来获取。
婚姻有缘分的说法,也需要自己主动去多认识一些人。 责任挺重要,好人现在的社会基本已经灭绝。 家家的矛盾都不一样,原生家庭的压力也会给自己带来一些影响。 感情或许日久见人心更长长久久
看过几集~
经典肥皂生活剧集
时代感,那时候丢个手机简直跟丢十万似的,没了电话卡急的要人命,现在丢了随手再买个高级的,用身份证可以办原来的号码,不过搞笑度较低,而且我心疼那两箱摔碎饮料。
刘亚津真的不好笑。
童年回忆
这部剧就是想方设法人男人的话说不出来
124集,真够长的。
看过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