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沃的偏见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的判断吧。
疫情期间在家看了本片,气到睡不着。
回想起来,男主角除了大吼大叫和生硬地弹皮筋还做过什么吗?
想得起来他有贡献任何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动作片段吗?
除去和对方小boss在走廊转角躲猫猫,没有了。
男主角的一系列背景介绍似乎想强行深度搞童年阴影黑暗英雄那一套,但完全没看出作用在哪。
哦对了,作用可能在于合理化一系列糟糕到莫名其妙的文戏吧。
很难想象一个运转精密的行动小组中,组长不尊重技术人员、沟通都靠冷嘲热讽、遇到困难只会硬上。
给男主安排的碎嘴台词可以说是包袱一个没响全掉在地上,既不机智也不幽默,满屏只有尴尬和烦人。
台词差可以怪编剧写得不好,眼神是真的不行。
男主角和上司近距离对视那一段我快笑喷了,干什么呢是在?
同款表情可以用在男主角送7岁女儿上学,警告她少吃糖认真听讲时。
好莱坞男星会不会面临中年油腻的问题呢?
男主角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会的。
从迷恋「我没爹没妈暴力暴躁不近人情但我业务超强」的霸总人设,到配合无人机手比小枪打汽车,真实取材自某个中学二年级少年的梦里。
导演手法中规中矩。
一到对话就是两个人特写来回切,看得人头晕到没法专心在对话上。
全程穿插男主旁白没起到解释作用,或许是场景状态太过接近反倒让人困惑「嗯?
这人瞬移?
」。
剧本可能是想为下一部铺垫吧,几个人物背景啰啰嗦嗦一堆,全部删掉也不影响剧情。
一星给结尾反转。
虽然这年头反转已经满地都是本片的反转还算是其中有新意的,如果本片水花不大的话包装包装过几年还能用。
一星给男二。
表现确实出众,真诚或是邪恶都很有感染力,动作部分更是没得说,期待他之后的作品。
别了吧
《突袭》在网上好评如潮,但我却没看出什么好来。
打斗完全是香港电影二十年前的水平,剧情漏洞百出,全剧从头到尾没有什么亮点。
看完《22英里》,感觉就是《突袭》的全面升级啊!!!
先说演员,在好莱坞大片里突然看到乌艾斯出场,绝对惊喜!
太帅了!
然后打斗,乌艾斯在医院里一挑二,拳拳到肉,真实血腥,比起《突袭》里雅彦·鲁伊安用半调子中国功夫装逼强多了。
更精彩的是剧情,前半部分守望小队执行任务,如同翻版《反恐特警》,中间小组逃到大厦里被杀手追杀,又变成了《突袭》。
激烈的枪战,高科技无人机等等,让人大呼过瘾。
最牛逼的最后一分钟,剧情大反转!!
真是让人想不到!!
平地起惊雷,正派团灭!!
卧槽!
从小到大看了上千部电影,如此惊人的反转真是少见,好像只有《月球》《迷雾》等寥寥几部能带来如此震憾!!!
本片太完美了,从剧情、打斗、枪战、演员等方面,完美的无可挑剔!
就一条:俄国是那个女人自己就能算的吗?
!编剧如此幼稚,真的会把美帝青少年培养成呆瓜的,谢谢好莱坞,加油!
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非要140字那就来吧
一群CIA探员,奉命护送一个手上握有重要密码的神秘人物飞往美国,市中心离机场只有22哩,各路杀手却已经埋伏四周,一路上危机重重,随时准备开战!
《22英里》结合街头枪战以及超凶狠的近距离搏击,杀到血肉横飞,打到头破血流,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血腥暴力电影,但为了证明他不是“无脑动作片”,所以最后再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大逆转,变成一部充满“计中计”的谍报惊悚片,对于喜爱暴力刺激的“重口味”影迷来说,这会是一部娱乐性极高的电影!
这不是马特·达蒙演的,男主角是马克·沃尔伯格,别再认错啦马克·沃尔伯格和马特·达蒙是有名的“兄弟脸”,两人不但长得很像,而且动作片的戏路其实也有点像,所以这两个人常常被搞混。
马特·达蒙就是演《谍影重重》的那位,而马克·沃尔伯格就是这部《22英里》的男主角,所以如果你再搞混,就要请你到后面罚站啦!
说到这次马克·沃尔伯格所扮演的CIA探员,跟以前那种沉着冷静形象有非常大的差别,他有很严重的情绪问题,常常会因为情绪失控而不断骂人,也让我们看到这个担负著国家安全的重责大任,随时都在生死一瞬间的工作,到底会有多大的压力,所以这个角色不像英雄,比较像是一个情绪紧绷,快要被环境压垮的人,也让马克华柏格展现出不同以往的“极端”演技。
真正的男主角,其实是印尼武打明星伊科·乌艾斯这是一部非常“极端”的电影,不但是马克华柏格这个躁郁症怪咖常常出现极端情绪,就连以丧尸影集《行尸走肉》成名的女主角劳伦·科汉,也是一个脏话不离口,杀人不手软的狠角色但真正的男主角应该是印尼武打明星伊科·乌艾斯,同时这也是最“极端”的一个角色,他手上握有重要情报,跑到美国人的地方请求庇护,这个看起来高深莫测的神秘人到底有什么目的,还真的要看到最后才知道,也因为重要的剧情都集中在他身上,令人印象深刻的武打戏也都集中在他身上,所以说他是男主角并不为过。
说到伊科·乌艾斯,当年以印尼动作片《突袭》成名,甚至红到好莱坞去,除了近身搏击术的真功夫之外,他也奠定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武打路线,简单来说,就是“毫不留情的往死里打”,只要一出手,对方就一定会断手断脚断脖子,该断的地方通通都会断得很彻底这次他在《22英里》里面,再度延续这种极度暴力的打斗方式,许多残杀画面超乎想像的逼真,包括“把敌人的脖子压进破碎的车窗,然后用力滑过去,造成敌人的脖子被车窗的碎玻璃整个划开”,这些惊人的画面,一定会让胆小的观众尖叫出声!
战场不在前线,而是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本片导演彼得·博格,似乎很喜欢这种牵涉到国际局势的惊悚题材,他拍过的《改朝换代》以及《孤独的幸存者》都在描述反恐战争的残酷世界,可是到了近期的《恐袭波士顿》以及《22英里》,都已经很清楚的让你看到一个事实那就是真正的战争早就已经不是在那些所谓的“前线”,而是在你的生活周遭,随时可能发生,恐怖份子早就渗透到你的内部,而且无处不在,这也就是美国人最紧张的一件事情,难怪片中的男主角随时都精神紧绷,这也反应出美国社会当前最大的恐慌!
压力越大的时代,越需要暴力电影电影的功能,除了“反应现实”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实现幻想”,而暴力电影的功能,其实是两者兼具。
在“反应现实”方面,暴力电影可以成为一种警惕,告诉你暴力或战争在现实世界中的危害,而在“实现幻想”方面,暴力电影变成一种舒压管道,当你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堆讨厌的人事物,却因为法律和道德不允许
所以你没办法一枪打爆他们的头,暴力电影就可以替你实现那些肆无忌惮的幻想,而且不会伤害到任何人,这当然也就能够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所以暴力虽然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可取,但在电影里面却可以成为一种很好的创作元素,应该被健康的看待,如果枪战和打架都可以变出那么多花招,谁说暴力不能是美学呢?
你这个小队又无人机,又热成像,又有各种情报,还能派个大飞机来到人家国土接个人走!
可你却开车从路面送一个自己有能力灭了你的小队的男人去机场?
这个男人还要有一个国家的人在在追着他,是一个国家!
那么多方式离开,你却要从地面走就算了,那你能不能先多几台车,迷惑一下敌人!
你们能派个大飞机去别人的国家了,你就不能用直升机直接送他去机场吗?
还有能不能别那么多废话,又铺垫家庭决裂,又狂躁症……啊……你受得了吗?
还有,情报下次搞准点,别那么容易相信你的线人,不然害死队友。
挺好的一部动作片,可惜败在了有点杂乱的故事叙述上。
电影主要讲CIA探员詹姆斯带领一个战术小队在印尼执行任务,保护一个污点证人去到22英里外的机场。
但就是这22英里,充满着未知的危险。
不仅要面对远在异国他乡没有支援的困境,还要面对当地政府的围追以及在暗处的第三方势力。
电影开始那段执行任务的戏很激烈,也为后面的戏埋下了伏笔。
但是马克沃尔伯格饰演的詹姆斯回忆那段,感觉对电影作用不是很大,可以一笔大国就好,还花了不少篇幅。
接下来伊科·乌艾斯饰演的Li,也是出现的有点突然,没有什么交待,然后就作为一个主角出现了。
但还好在伊科出现后,故事线算进入正轨。
精彩的动作戏能让观众跟着走下去,和印尼警察的斗智斗勇让故事充满紧张刺激。
最后的反转,确实意外,同时也预示着还要拍续集。
如果用一句话来来总结一下,那就是马克沃尔伯格异国血拼,为的是把仇人带回自己的基地干掉自己的队友——《22英里》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更多朋友关注我
又是一部美国大片,只是不同以往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这也许是很贴近现实的电影,阴谋味道很足,很烧脑。
对于电影的整体感觉,在保送警察李之前,有点蒙,不是很清楚在讲什么,大部分场景在执行任务、外交部、又办公室对话、侦察机内几个场景切换,看的都有点蒙,我想在电影院一定是看不下去的,也不愿意去看这样比较烧脑的电影,不过大部分好的电影也都这样较好不叫座;中间保送这一段枪战还是不错的哦,是美国大片的感觉;最后一段一直到小李子上飞机前都在想,这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么?
没一点意思,感觉除了医院那场打戏,枪战这个电影也没什么了,男一的戏就是各种乱喷,也就男二的打戏更加吸引人。
直到最后才导演才将整个电影全面展现出来,男一在片头的行动杀了一个人,那个人是俄国情报机构老大,女将军的独生子 ,于是一个母亲开始了为他的儿子报仇,而我们的小李子不仅仅是美方线人,他实际上是俄罗斯的间谍。
这是一部爽片,且不止于视觉上的爽。
影片讲述了美国政府的秘密组织守望者被一间谍搞垮,几近全军覆没,而原因是在之前的行动中触怒了一位强大的母亲。
国家有手吗?
国家有脚吗?
国家是活生生的人吗?
男主提出这个问题,并以回忆的形式复述了事件经过,他虽然是个话痨,但中心其实就是在探讨国家是否具有人性。
守望者是国家在外交、战争之外解决问题的第三种途径,组织的头被称为“母亲”。
“母亲”很强大,要什么有什么,在其他国家开展行动时,路上的车随便用,监控随便看,最嚣张的一幕是在快结尾处,反派用车帅气地挡住了男主的路,本以为会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却直接被男主命令无人机发射导弹干翻了,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太不公平了。
当我正准备为反派喊冤时,影片的爽点来了,“母亲”被“问好”了:守望者基地的人被全歼了,这结局像极了英语里的那句常用语:F**k your mother。
幕后是一位母亲,表面上看起来这是一场复仇的胜利,但对比另一位“母亲”,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胜利呢。
难道爱奇艺删减了?
影评里18岁小伙儿说“你们真是大错特错了”这个镜头我特地回去看了一下,也没有说…另外这个虚构国家的名字在哪里…我怎么没看到。
还有片中也没交代那个小屋是俄罗斯情报局的安全屋,这些细节都在哪啊…真的全片一直从头懵逼到尾,回来看影评才能明白剧情,电影是好电影,剪辑、场面都很精彩,但这剧情?
太迷惑了吧,都藏在画面里吗?
一切都為了反轉。
反轉成功了。
say hello to your Mother.這句話一出,就知道有戲了!
小烏依然強悍,體檢那場苦肉計的打鬥,頗有《突襲》的感覺。
馬克試圖塑造一個精神世界高度緊張的橡皮筋男孩,結果卻失敗了。
整體節奏好,沒廢話。
結局的破解密碼是俄語的聖誕快樂,與開頭呼應,好。
破解后屏幕上出現被殺的18歲俄國小男孩的臉,也不錯。
加速版的剧情,加速版的语速,太快了,我不得不时不时的暂停看字幕,因为总是漏掉一些词。我以为我在1.5倍速看电影,但其实并没有。
开场最精彩,而后面的枪战看着打的很激烈,但观影情绪一直难以调动起来,仅仅90分钟的片长也没有紧凑的感觉,剪的实在太碎了。
三个半。
好无聊,硬生生加一个twist,倒不如一路打到底干净利落,马克沃尔伯格这种片儿演的太多了,真审美疲劳。
最近吃饭在看 刺激 ... 看完 牛逼 动作很干脆 太能打了 还有好多高科技
很多地方都拍的差,剪的也差,剧本不全,缺下半集,问题是还有续集吗?能赚钱吗?现在看只能回本而已。
话痨扣分。美帝无理扣分
AR真好看
游戏流程化的类型片。出任务前一段蒙太奇解说,大屏幕投影全景地图显示关卡难度。右臂刺入芯片,各项身体指标清晰数值化,人物受伤或死亡,属性栏就飙红,不传递任何痛感。剧情解说是流程的,动作的伤害性也同样是游戏的,确实很高效。
编剧真差,导演也不行。
看不下去
个人以为是近年来同类翘楚。动作处理凶暴,台词喷射如枪火。马克沃尔伯格和劳伦科汉的对手戏火花带闪电。无名特工为美利坚和自由民主从容赴死,流尽最后一滴血。马克沃尔伯格的角色十分耐人寻味,他抓住一切机会愤怒攻击意识形态对家,用自己人都觉得尴尬的情绪性言论压制交流,坦然接受失败,保留绅士风度。这位有明显躁狂症和巨大ego的男主人公因此具有了饱满的右翼魅力。约翰马尔科维奇这个神经病,即便给他戴上假发,一本正经地说每一句台词,也总让人感觉古古怪怪,担心他出什么幺蛾子,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戏鬼(戏精配不上他)。
这种片按照正常的套路应该是美帝特工小队在第三世界国家杀出一条血路完成任务,但这部片在最后不走寻常路地让美帝被毛子反将一军,看到不可一世的美帝特工被打脸还是蛮爽的。这是彼得博格和马克沃尔伯格的第几次合作了,马克沃尔伯格在碎嘴硬汉的道路上是一去不返了。
导演醒醒
屌爆满分,直接开始等第二部。
男主太浮夸,男二肉体好
任务完成上司嗝屁,完美。
我为什么要看这个来着?
"Gotcha!"
呆萌有大本,Mark W有Peter Berg,好基友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