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什么多的想说。
心有余力不足。
滥用配乐的吊打典范。
给胡歌的尝试和努力一个赞,敢于坏到极致,敢于变态,敢于邪性和cult,不留余地。
可惜这部电影浪费了这份勇敢,也浪费了自己的开拓。
邪性不该只属于惊悚片,而中国也依然做不好惊悚片。
广电令人疑惑的是为何佩小姐那种连一个恐怖点的镜头都删减了,而惊悚片尺度就比较宽?
因为这不属于儿童片,因为性质是惊悚,因为没那么火热?
那求所有片子都定性为惊悚片名义好不好,这样中国电影发展会好很多。
当然,这片也并不恐怖,因为惊悚是强加的,血液老爱用特效,而特效痕迹又很明显……现在电影什么都强加特效,这是懒惰,还是高估?
讲真是奔着胡歌的颜去看的,影片刚开始的时候还以为看错了。
妹妹回到家之后就开始调查当初串通好绑架自己的仆人老蔡,从他口中问出了主谋,但是胡歌饰演的角色不就是绑匪么,他怎么会不知道有这么一个内应呢,他只不过是想让袁宁樱手上沾上血,变得和他一样。
袁宁樱很怕他但又很依赖他,直到害的妈妈住进了重症监护室,搬家是爸爸的决定,姐姐小时候恨她,可妈妈是爱她的啊,大概从那个时候开始袁宁樱就恨他了。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在回到家的这几天里大概已经被妈妈的爱感化了吧。
比较奇怪的是,姐姐治疗的小孩子莹莹患有创伤后应激反应,妹妹被绑架了这么久难道不会有么?
不太懂一直在妹妹身边飞的苍蝇是什么梗,可能是暗示着妹妹内心已经腐坏。
这么一看姐姐袁宁静≡真女主,妹妹回到家之后害死妈妈害死爸爸却在要杀死姐姐的时候幡然醒悟,妹妹反水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万一失败了姐姐怎么办,应该不用想吧,毕竟主角光环这么晃眼。
有点想吐槽结局,邓sir来车进院子里直接撞死了反派大boss,但是boss不是把门都锁上了么,邓sir怎么就知道boss一定就在袁宅行凶了?
感觉结局有点太仓促了,就为了突出两姐妹之间的感情戏,让人仿佛提了一口气不知该不该吐出去一样。
我也是一个姐姐,我也有一个妹妹。
看到这个姐姐嫉妒妹妹的时候也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那个时候我十一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也不知道妈妈要给家里添小成员了,每天就知道吃了玩,玩完偶尔再做做寒假作业。
当时对于我即将成为一个姐姐还没有多大的概念,也不知道一个妹妹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一直以为我就是爱的中心。
过年的时候有一天,在奶奶家吃完午饭,突然妈妈说肚子疼,然后爸爸叫了车,叫了外公,把我送到小姑家,他们就去医院了。
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爸爸回来了,说生了个女儿。
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看起来有点不开心呢?
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爸爸和妈妈都是想要一个儿子。
不过还好,爸爸妈妈也很期待家里的新成员。
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姐姐的责任感。
只是记得她特别能吃,老妈的奶水不够,她就吃奶粉,别的小孩都只喝一瓶就够了,她要喝一瓶半。
那个时候爷爷还感慨:哎呀,要养不起这个小家伙了。
后来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也是她,才教会了我原来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家人之间的爱,也教会了我怎么样去爱别人。
现在时差会怀念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整天等我放学回家会给我表演儿歌、舞蹈,现在她长大了,慢慢的有了自己的朋友圈,有什么小秘密不会再跟我讲,但是每次当我回家从外地的时候,她永远是站在路口等我的那个人,也是唯一一个让我旅游的时候心心念念给她买好吃的的人。
也很感谢爸爸妈妈给我一个这么可爱的妹妹,让我能够有所念想。
怎么说呢,这部片导演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但功力有限又把握不全,所以挖掘的点都太浅了。
比如一开始姐姐嫉妒妹妹导致妹妹失去看护被绑架后,姐姐如何自责的,妈妈如何怪姐姐的,妹妹如何生活的导致这么憎恨姐姐的,以及最后妹妹回来了,姐姐如何待妹妹而成为妹妹最后倒戈的基础,这些影片都有涉及但都很浅流于表面,所以观众的情感就沉入的不深!
而爸爸的出轨其实应该也造成了妹妹心灵的伤痛,使得她也同意报复爸爸,这点也涉及了,但更浅,所以更缺乏说服力。
另一条线,即绑匪这条线,他的爸爸如何因为不被两个女主的爸爸妈妈看不起而心生怨恨,又如何待自己的情人和私生子的,私生子即绑匪,生活的如何落魄所以对自己的爸爸以及姐妹的父母心生怨恨的,绑匪是如何矛盾的对待妹妹的,是什么使得他如此变态并执着的憎恨姐妹一家的,等等,都交代的太浅了,所以使得绑匪和妹妹的复仇显得突兀残忍又变态。
如果再深入挖掘,其实这些都能成立。
另外,这片不算悬疑片,因为其实他自己在过程中就完全将真相公布了,悬疑气氛不明显。
恐怖片和惊悚片也谈不上。
因此性质上就有点尴尬,不伦不类。
再说角色,小宋佳和林家栋的角色其实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无奈导演不知道为何,把两人的戏份剪得这么尴尬,导致两个角色不出彩。
尤其林家栋的角色,最后居然这么直接开车进来就把绑匪撞死了,英雄救美这也太突兀了,完全没有用武之处。
可惜了!
相对出彩的是颜卓灵和胡歌的角色。
颜卓灵将妹妹的惊恐害怕无助无奈以及因为憎恨而一瞬即逝的冷漠都准确的表达出来了。
胡歌的绑匪对他来说,则是完全新的尝试,将绑匪的变态执着矛盾也都立体化的展示出来了。
主演们都很给力,但无奈最后成片还是不太理想。
其实,片子真的想表达很多,包括对二胎教育的心理探讨,家庭的冷漠和背叛等。
只能说可惜了。
我也是一个姐姐,我也有一个妹妹。
看到这个姐姐嫉妒妹妹的时候也想到了小时候的自己。
对于爸妈把注意力全都放在她的身上,我也嫉妒过,伤心过,但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非常感谢爸妈给我带来一个世界上除了他们以外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人,让我有所牵挂和思念。
那个时候我十一岁,正是无忧无虑的年纪,也不知道妈妈要给家里添小成员了,每天就知道吃了玩,玩完偶尔再做做寒假作业。
当时对于我即将成为一个姐姐还没有多大的概念,也不知道一个妹妹会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一直以为我就是爱的中心。
过年的时候有一天,在奶奶家吃完午饭,突然爸爸叫了车,叫了外公,把我送到小姑家,他们就去医院了。
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妈妈是给我生小妹妹去了。
晚上快要睡觉的时候,爸爸回来了,说生了个女儿。
当时我还不知道为什么爸爸看起来有点不开心呢?
后来长大了我才明白,原来爸爸和妈妈都是想要一个儿子。
不过还好,爸爸妈妈也没有重男轻女的思想,一切都按部就班的进行着,给她喂奶、逗她笑、陪她玩…我记得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没有什么太大的感觉,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为姐姐的责任感。
只是记得她特别能吃,老妈的奶水不够,她就吃奶粉,别的小孩都只喝一瓶就够了,她要喝一瓶半。
那个时候爷爷还感慨:哎呀,要养不起这个小家伙了。
后来慢慢的,我们都长大了,是她,才教会了我原来世界上最无私的爱就是家人之间的爱,也教会了我怎么样去爱别人。
现在时差会怀念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整天等我放学回家会给我唱儿歌、表演舞蹈,会吵着闹着让姐姐抱抱亲亲,那个时候不懂事,总觉得她好烦,我还有一大堆作业要完成。
现在她长大了,慢慢的开始有了自己的朋友圈,不会总是围绕在我身边,有什么小秘密不会再跟我讲,现在反而是我依赖她,不太想让她出门去找她的朋友去玩,只想让她在家里陪我。
但是每次当我大学从外地放寒暑假回家的时候,她永远是站在路口等我的那个人,也是唯一一个让我心心念念给她买好吃的的人。
现在我们都长大了,但我越来越觉得她是我的小公主,看到她受委屈,不行;看到她没考好,我比她还难过;甚至有时候想到她将来会有男朋友,我都会无比的嫉妒,是谁有那么好的运气,能够赢得她的芳心,如果那个人敢对她一丁点不好,我想我会跟他拼了。
现在身边的人都说我俩长的越来越像,连说话的语调和语气都很像,但我一直都觉得她长得比我好看,不过听到别人这么说还是很开心的,毕竟小家伙现在越来越不重视我了,整天总想着找同学玩,我很吃醋啊。
👿岁月悠长,很感谢爸爸妈妈给我一个这么可爱的妹妹,让我也有了一个贴心小棉袄,让我能够有所念想。
偷偷告诉我她的小秘密
前几天加班,她说么么哒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都亮了
我俩最近的合照我也要好好努力,努力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她。
💝
这部电影我觉得很有必要二刷,一刷看剧情,二刷捋清事件脉络。
故事的主线是这样的袁雎爸爸让袁雎杀了阿樱,但是袁雎没有,而是把阿樱藏起来了,准备复仇。
本来下棋的主谋是袁雎爸爸,袁雎为了复仇没有杀阿樱,操控阿樱一起复仇。
阿樱的家是有爱的,阿樱被爱策反了,要杀死袁雎。
胡歌发疯了,最后,被正面人物警察撞死了。
这样一说,是不是秒懂了。
影片刚开始是一个小女孩被绑架,面对着一个没有露脸的绑匪。
然后,便进入了故事,洛杉矶的绑匪案告破,解救了一个小女孩阿樱。
阿樱的家人听了这个消息,非常高兴。
他们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爸爸激动的浇郁金香(郁金香这个意象多次出现)。
袁雎(胡歌饰演)是高智商犯罪,复仇部分的大boss
妹妹回来之后,开始了影片的主体悬疑部分。
妹妹得到了家人的关心,姐姐对她很愧疚,带她去了心理诊所。
妈妈给阿樱穿她喜欢的衣服。
阿樱受到袁雎的刺激拒绝姐姐的治疗,姐姐带她看了照片,一张8岁的生日照让阿樱感受到了爱。
爸爸表示很愧疚,阿樱抓住了爸爸的袖子。
袁雎的背影开始出现,他跟踪了姐姐,跟踪了男仆老蔡,进入了小女孩的家,吃了药(治疗抗狂躁症和精神病的)之后,小女孩将被子蒙住脸,(注意她是厌恶了袁雎的)剪了短发开始了在袁雎控制下复仇。
为什么会出现背影而不露正脸,因为这是在暗示他是犯罪部分的大boss,警察在明,而他在暗,负责误导警察的。
阿樱杀了男仆和女仆,因为男仆拿了大伯的钱给绑匪通风报信,在威胁中确认主谋是吃软饭且心狠手辣,贪心的大伯,是大伯选的绑匪也就是袁雎的爸爸。
(阿樱在这里把袁雎吃的精神药给做了手脚)大伯为了斩草除根,请杀手在商场中杀了阿樱,(袁雎用手机让阿樱和妈妈换掉衣服,让妈妈先走),于是,妈妈中了药。
阿樱没事。
警察(林家栋饰演)追逐杀手,杀手被大伯击毙。
阿樱在病房中看到妈妈,伤心哭了起来,妈妈是爱她的。
大伯坠楼,警察在顶楼发现了药物从而推断出错误的结论。
袁雎终于开始漏正脸了。
开始了袁雎的故事。
小时候,亲眼看到妈妈死了(应该是吸毒过量死的),这里和袁雎做仰卧起做的恶狠眼神交叉剪辑,看出对他伤害很大。
爸爸因为受到弟弟的气,很是不爽,让袁雎去杀阿樱,做成之后给他钱,还说拿这给他妈妈建一个好墓碑。
他是爸爸的私生子,把他们扔到一边,不闻不问。
长大后,他对爸爸没有丝毫情感。
他恨那些亲人。
真像开始展开。
绑架是袁雎亲爹设计的,袁雎找人绑架妹妹。
设计让美国警察打死三个毒鬼,把妹妹伪装成一直被绑架的样子,送回香港。
他毫不犹豫的把爸爸推下了楼。
为什么要杀了二叔(阿樱爸爸)呢?
因为阿樱爸爸瞧不起他们,不认他们。
所以,袁雎杀了阿樱爸爸和情人。
在此之前,阿樱爸爸为了家庭和情人撇清关系了。
警察再一次根据事发情况推断错误。
阿樱得到了财产,姐姐这是也怀疑了妹妹。
警察去了趟洛杉矶发现了一个bug就是打匿名电话的会英语,而男仆不会。
于是知道有第四个绑匪。
袁雎开始了最后的复仇,杀死阿樱姐姐。
阿樱因为回到家中渐渐的感受到家的温暖,这时剧情开始意料中的反转,阿樱要刺死袁雎,袁雎大发雷霆,因为他一直把阿樱当做亲人来对待,袁雎一刀割了阿樱的喉。
疯狂的要杀掉姐姐。
最后,被警察开车撞死。
郁金香(爱)vs苍蝇 (恨)阿樱经常接触到两个意象,郁金香和苍蝇。
郁金香代表着爱,是温暖的,房子外面一直有郁金香,妈妈带着她种郁金香,爸爸给郁金香浇水。
姐姐再给莹莹做心理辅导用的拼图,也是郁金香,莹莹的拼图没有土壤,可见,她是没有根的。
妹妹回来后半夜起来看郁金香,可见她在这个家是有归属的。
妈妈生病之后郁金香凋谢了。
小时候,姐姐嫉妒妹妹得到爱而拔掉郁金香,阿樱被绑架很自责,长大后,她将郁金香放了回去,阿樱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苍蝇是从地窖里猛的飞出来的,它和郁金香是相对的。
我觉得苍蝇指的是袁雎的恨,他是被抛弃的,他因为得不到爱而愤怒。
所以,当他遇到了疑似被遗弃的阿樱,很兴奋,觉得遇到了同一类人,把她当成自己的亲人。
这种占有是恨意使然。
即便都死了,他的恨依然要缠在阿樱的眼睛上。
胡歌和颜卓灵的演技我喜欢胡歌的表演,胡歌能演演反派很高兴,我也为他敢于挑战的精神而高兴。
胡歌演绎此角色主要靠的是眼神狠绝,还有变态的微笑,苏苏的声音,缓慢的喘气声。
看到屏幕上出现胡歌狠绝的眼睛,我很激动。
胡歌的练白类似于话剧腔,我的理解是胡歌饰演的袁雎是个孩子,所以他还是很冲动的,台词要有力量。
像《沉默的羔羊》里汉尼拔那用细微的细节来表演变态,我觉得放在袁雎身上是不合适的。
当然,胡歌演这部剧也就十天而已,如果给他点时间,相信他会表演的更加完美。
颜卓灵是本片的女一号,她是中心人物。
在袁雎面前,她很惧怕,软弱,但又很依耐他。
刚回到家,她是迷茫的,对这个家是有误解的,所以,她有怨恨,但在爱的面前,她眼神又很温暖。
这个角色是极其复杂的,恨和爱在她身上交织,每次在纠结的时候,会有一个女生哼唱的BGM,有点恐怖。
在阿樱坐在轮盘上旋转的时候,那个BGM明显是破碎的,所以,这时候的阿樱已经有了良知,不想伤害亲人。
最终,爱战胜了恨,姐姐活了下来。
我的愚见我觉得此篇的主要冲突是阿樱和袁雎,阿樱的家庭是充满爱的,但是影片在爱的渲染上不够到位,不够动人。
高潮部分是正面人物和袁雎的较量,但是袁雎死得太突然了,戛然而止,一下子就没了。
正面人物展现的篇幅也不够多,在这里,我觉得可以大幅度渲染姐姐对妹妹的爱,而不是仅仅是袁雎去杀人。
在剪辑上,有点过碎。
总之,故事还是挺新颖的,中国此类片还是挺少的。
不是故意圈钱的电影,比那些烂俗的片子好多了吧。
血脉偾张
影片中,导演用了大量的暗喻,比如黄色郁金香贯穿始终这里即有父亲说的花是需要浇灌才能鲜活,同时暗喻了家庭亲情也是需要付出真情和关怀。
这里黄色郁金香的花语是没有希望的爱。
再比如阿樱的名字个人认为也是有喻意的,樱花的花语有一种是命运的法则是循环,在这里阿樱的父亲和大伯与阿樱姐妹俩何其相似(电影中伯父、父亲发生冲突和姐姐对幻觉中的阿樱实际的患者情绪大爆发的镜头是交替出现的。
)如果当年没发生绑架案姐妹俩的关系会再重复成大伯和父亲吗?
其次当阿樱回到家庭毎当她穿着和神秘人相似的衣服时他俩的命运又合尝不是一种循环?这样的暗喻在这部电影里还有很多,比如苍蝇、比如纹在脖子上的蔷薇、比如斧子再比如阿樱和神秘男时不时相似的穿着所以这是需要带着脑子看的电影。
放下粉丝滤镜、放下黑子心态好好欣赏一部在悬疑的情节下又有人文的情怀的电影。
中国电影的健康发展需要好编剧、好导演、好演员和好的观众,不需要的是为了黑而黑的黑子和为了捧自己偶像踩其他演员的粉丝。
演员颜卓灵、宋佳、林家栋、胡歌包括演父母的陈官泰、顾美华都表演很到位。
很符合人物的设定。
颜卓灵的表演可圈可点,把小姑娘带着目的回归家庭时的即陌生又打量,对姐姐的怨恨,对母亲的眷恋,对神秘男恐惧又依恋、即恨又爱的情感表达的很好。
而在这个电影里胡歌的眼神、台词都太有戏了,阴狠决绝时如地狱恶魔,温柔时又具鬼魅般的诱惑。
对母亲像眷恋眼神让人心痛,对父亲和叔叔展开报复时眼神里的不屑、轻蔑和嘲弄配合上台词把被家族和父亲抛弃不幸男人演活了,看完你会既同情又害怕这个被生活经历压迫到有燥郁症的高智商罪犯。
这部片最大的缺陷就是剧情的薄弱,打着悬疑的旗号,却实则十分老套和狗血,才演二十分钟我就猜到了所有剧情,阿樱在杀掉老管家和老何时那种狠绝和果断我就知道,这个生活在黑暗十二年的小姑凉再也回不去了,他恨所有人,恨得要命,恨得锥心刺骨,可她最后在要下手杀姐姐的时候还是心软了,或许真的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比起姐姐,她更恨身后这个把她拉进地狱,逼她舍弃一切,一起沉沦犯罪的男人,所以她把刀转向了身后的男人。
而胡歌演得角色同样也是一个悲剧色彩,一无所有所以只想要毁掉一切,而阿樱虽然是他拉下地狱的却同样是他唯一的救赎,维二承认的亲人,所以他绝不允许背叛,在杀掉啊樱的时候才那样决绝,与其说是杀掉了啊樱,不如说是再次杀掉了自己,杀掉了自己仅剩的一丝丝光亮,所以就算最后不是警察撞死了他,最后他也注定逃不过一死的。
而姐姐其实也不是什么好的,她在小时候嫉妒啊樱,其实长大后啊樱回来她依旧是痛苦挣扎的,但其实也是她们原声家庭的原因,爸爸在外面忙于工作,忙着养情人,妈妈偏心妹妹也就造成了姐姐的痛苦。
所以这就是一部大家一起下地狱的电影,额呵呵,胡歌的演技还是棒棒哒,虽然出场不多,但还是把一个变态精神病人+反社会人格表现得很痛快。
先放结论:一部不错的片子,有80年代香港B级片的feel,在故事架构、角色设定、拍摄技巧和音效烘托上都有浓浓的老港片风情,一张张熟悉的tvb脸更是频频勾人回忆。
事实证明,虽然香港的电影工业如今衰落了,但毕竟人家是身经百战见得多了,一套流水线工序打磨得无比圆滑,照着操作手册来拍,合格之作。
但在承袭传统风格的基础上,不可避免会带来一些老港片惯有的瑕疵。
即使如此,它仍是这两年来华语市场少见的一部家庭伦理佳片,包在悬疑和暴力这通俗易懂的糖衣之下。
家庭,尤其是成员众多的大家庭,所有的和睦全靠大家的倾力合作。
一旦有人用力过猛或者用力不够,情感的天平便会倾斜,从而造成一系列蝴蝶效应般无可挽回的悲剧。
偏偏电影中的袁家,倾斜的天平太多了,母亲对孩子的偏爱,姐妹间小小的妒嫉,父亲对兄长的苛责,兄长自暴自弃下搞出来的私生子……人人的情感天平都斜了一点,最终造成了大雪崩般家破人亡的惨剧,而且,在这场雪崩之中,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在《那年夏天》里,袁先生对哥哥的苛责是一切悲剧的导火索。
在弟弟巨大的光环之下成长起来的长兄,面对本该依附自己的幼弟,充满了敬畏和不甘,却又无能为力,在半是自暴自弃半是报复心理的作祟下,和来路不明的女子乱搞,生出了个私生子。
事业有成的袁先生一心扑在工作上,对家庭不闻不问,长期跟身边的女秘书搞破鞋,在女儿被绑架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报警,在女儿被误报死亡后的第一反应是搬家,对家庭成员的精神需求和内部的分崩离析毫无察觉。
面对丈夫的冷漠,袁太太把满腔热情都扑在了两个女儿身上,可惜的是,她对乖巧、伶俐、聪慧的小女儿偏爱异常,对大女儿却不太上心。
父母的冷漠大女儿全看在眼里,对大人她不敢发作,但面对小她许多的妹妹,她毫不留情,仗着体力上的优势任意施以欺凌,最终导致了妹妹被绑架,鲜血淋漓的花朵也终于从仇恨的土壤里开了出来。
快乐不能一起分享,痛苦无法一起分担,大家庭里的每个成员只能自己面对心灵和身体上的伤口血痂,像困兽一样低吼踱步。
这些小情绪、小细节,应该是最能打动中国观众的地方,许多观众应该对其有天然的共鸣:这不就是最最常见的中国家庭的相处之道吗?
每个人都在以自以为正确的方法与家人相处,却不知是在用最快的利剑把对方刺得遍体鳞伤。
没人在意对方的感受,只想让彼此活成自己心目中幻想的样子。
这就像袁太太在影片中对大姐所说的一样:“我只是想你有个姐姐的样子,你却连这个都做不到!
”但她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姐姐,也是一个女儿呢?
袁先生在苛责哥哥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兄弟,也是一个跟他地位平等的独立人呢?
哥哥在急于甩脱自己私生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包袱,也是一个需要父爱母爱的孩子呢?
姐姐在欺负妹妹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对方不仅是个争宠的敌人,也是一个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亲人呢?
一大家子人互相猜忌,互相憎恨,但碍于血缘,不得不在同一屋檐下面和心不和地过日子。
这恰恰是最残忍的地方。
如果是陌生人,我们大可以一走了之。
但家人,是一辈子都丢不掉、甩不开的羁绊。
这些猜忌和恨意不会消失,只会随着岁月流逝不断累积,最终成了恶性肿瘤,无药可医,一家人都为它而丧命。
每个人天然以为家人能百分百理解自己,信任自己,殊不知,如果缺乏细致的沟通和关怀,家人也能反目成仇。
最可怕的是,这些仇恨往往比陌生人来得更铭心刻骨,加上他对我们的了解,明枪暗箭无处可躲,招招直入命门。
香港不愧是走在中国最前沿的城市,对这些后现代家庭感情伦理细微处的变化,嗅觉特别灵敏。
前两年大火的一本小说《无声告白》,描述冷漠和偏爱造成的家庭悲剧,作者也是一位美籍香港移民,和这部影片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妙。
反观内地,许多家庭的矛盾还掩饰在旧道德旧伦理的外衣之下,纵使察觉到了,也不敢明目张胆地说出来。
影片敏锐地捕捉了些微妙的情绪,虽然没能深挖下去,导致许多角色不够饱满,可仍是瑕不掩瑜。
但我更愿意相信这是市场受众的限制,毕竟,要相信家人是潜伏在自己身边最狠的野兽,对许多人来说还是太难接受了。
这部影片是值得去电影院买票一看的,不仅是因为胡歌老师触电大荧幕的噱头。
剧本能够自圆其说,对人性的挖掘可圈可点,剪辑流畅音效到位,演员表演在线,整体没有逻辑上的硬伤。
至于为什么评分这么低我就有点看不懂了,有点莫名其妙。
(欢迎关注辉兔的爱与生活公众号)电影《那年夏天你去了哪里》听起来有点文艺情感范儿,实则是实实在在的犯罪悬疑题材。
故事让我想起了日剧《失落十三年》,翻拍自BBC悬疑剧《为奴十三年》,讲述一个被囚禁13年的女孩逃回家后,与父母和妹妹发生的一系列事情。
这部电影刚好是妹妹被绑架12年后回到了家中,一系列的报复和杀戮就此展开。
平心而论剧本没有豆瓣评分那么糟糕,只因为胡歌饰演了黑衣人大boss,导致电影口碑两极分化严重。
饰演妹妹的香港演员颜卓灵表演出色,特意查了一下,看过她和郑中基演的《大乐师,为爱配乐》,和宋佳演的《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和张家辉演的《大追捕》,她还曾获得过金像奖和金马奖最佳影后的提名,这已经非常不简单了,如果有好剧本未来可期。
颜卓灵和宋佳在这部电影里分别饰演妹妹袁宁樱和姐姐袁宁静,袁母宠爱妹妹,令姐姐从小心生妒忌。
十二年前,袁家移民洛杉矶做生意,因袁宁静赌气一时疏忽,导致妹妹被绑架。
袁父当时选择报警,警方布下天罗地网,结果绑匪先一步告知已经撕票,随后警方追查两年无果,袁家离开了洛杉矶。
当时家里知情者除了袁父袁母、袁宁静外,还有袁父哥哥袁亦聪与管家老蔡。
如果警方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内鬼就是袁亦聪和老蔡幸福二选一。
没算到袁亦聪是主谋,老蔡是联络人,袁亦聪的私生子黑衣人是帮凶。
十二年后,洛杉矶警方剿灭一个儿童绑架犯罪团伙,在地下室发现了袁宁樱。
此时她少了一个肾,长期营养不良导致肝功能衰竭,还失去了生育能力。
一般常理来说,绑匪都撕票了,不会养袁宁樱那么多年。
后面也证实这群绑架犯就是背锅侠,一切都在黑衣人计划之中。
他要利用袁宁樱回到袁家谋财害命,完成复仇。
两个月后,袁宁樱开始实施报复行动,先杀了通风报信的老蔡。
袁亦聪担心旧事败露,决定先下手为强雇佣杀手斩草除根,可惜有黑衣人掌控一切,袁宁樱跟袁母换装躲过一劫,袁母则中毒昏迷不醒。
袁宁樱向父亲提议变卖公司回老家养老,并把所有利益归她分配,没有得到理想的答复,所以他要领盒饭了。
黑衣人把袁父和潜规则的女下属一同杀死在汽车里,伪装成情感纠纷导致车祸的样子,还点了一把火焚烧尸体毁灭证据。
黑衣人要夺走袁家的财产,仅剩袁宁静是唯一阻碍。
关键时刻,袁宁樱的布局有了效果,这个反杀的设计非常棒,太符合被害者的心理了。
她恨姐姐恨父亲没错,但更恨囚禁她威胁她的黑衣人,单凭给黑衣人注射慢性毒药这点,人性在线逻辑在线。
林家栋饰演的警察主要就干两件事,一是还原当年绑架案和洛杉矶剿匪案的真相,二是最后负责搞定黑衣人。
袁宁樱死在了黑衣人的刀下,对她来说死是一种解脱,毕竟有命案在身,这样的结局可以接受。
一点都不惊悚,但是可看性还是有的,最后结束的有点草率,其实可以更丰富些。表演上颜卓灵和胡歌给人印象很深,小宋佳也美。
胡歌搂着你,轻抚着你的头发:好了好了好了好了,想睡就睡吧,记着这个导演,下次看见他名字就别进电影院了
那家的SB跑这秀智商下限来了
本来以为一星 结果女主王俊凯很可爱
电影是很一般 但是搞不懂为啥都在说胡歌 胡歌有多少戏份?难道你们走进电影院看电影都是为了刻意观察一个配角的演技吗?难道不是为了看电影本身?
这种毫无立足点的幼儿园故事是怎么有脸拍成电影的,追追杀杀的戏码几十年前的欧美片也玩得不要再玩了,宋佳重复着"你不是人..你不是人"的诡异气氛加上不绝于耳的飙血音效,还以为胡歌是什么变异物种会再站起来和林家栋干一架(幸好没有...(顾美华的配音是水冰月诶
剧作一般,为宋佳和颜卓灵看,惊喜发现林家栋演技已然超过每年接戏30部的古天乐
悬疑度十足,真相逐层揭开。
其实真的还可以,作为国产悬疑片拍成这样,而且明显性有更深的意义,关于家庭和人性
剧本都是臆想,所有人物都像是脸谱化的神经病,尤其是胡歌的角色和怪女孩:导演也稚嫩,剪的零七八碎,表演更是车祸现场。
编剧在为了引起观众同情而拼命削减小女孩身体素质,营养不良甚至连内脏器官都不完整的情况下,还给小女孩拼命堆攻击,让小女孩开大弄得健康成年人要死要活的?摄影、设定、剧情发展都是超级套路模式。
为了等着跨年倒数,去电影院打发时间。镜头语言还不错,只是片子本身平平无奇。爸爸妈妈大伯阿樱和邓sir都是港派演技,不评价。只有小宋佳的表演在我看来是最立体的,并且还有大长腿(˶‾᷄⁻̫‾᷅˵)但是在浓浓的港风中强行插入满口儿化音,依然是别扭的。胡歌能写写小传吗?
片子短了些,自始至终也不喜欢那个姐姐~~~因为内心的丑陋暴露了我自己的丑陋~~~~~~~~····
演員真不錯~剪輯音效支撐,劇情還行,特效不怎麼ok。有些點好容易出戲。p.s.本來以為是文藝青春片來著……
不知为什么会看这部电影!但是标记过就有道理的!
胡歌那血喷的让我想起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里的描写:“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夸他和女主演技在线的人,收下我的膝盖!不服他俩只服你……
动作指导黄伟亮
颜卓灵眼神戏不错,胡歌眼神中的狠厉阴鸷演的很好台词功底很赞。黑子真活跃,胡歌客串总共镜头才多少,竟然一堆黑子都在黑。你直接说你看着胡歌就讨厌,胡歌演的就必须负分得了。有必要遮遮掩掩的么。你个黑子冲一个镜头才10来分钟的客串演员使劲黑不要太明显哦。黑胡歌也要扯上霍建华真是躺着也中枪
作为悬疑片真的不够悬疑,但作为家庭伦理片,妹妹回家后,家里每个人的反应,折射出家庭成员各自的性格,让人感受到多年来的家庭氛围,是非常准确的。其实小花和老胡都没有太多惊喜。对了,我是小花粉,不是老胡粉。
还不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