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过年好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赵本山女儿说:你别老拿死来吓唬我!
当他女儿说这句话的时候情绪非常激动,很明显是害怕的,因为我也深有体会,我和我母亲吵架的时候她以前也会说到死这个字眼,我听到之后写的瞬间有说不出话的感觉,因为我无言以对,我害怕这个字眼,如果没了母亲,还有什么值得争取呢,我的一切都是母亲给的,所以,身为子女的我们应当更理智,能不和长辈争吵尽量避免!
这顿年夜饭,看似团圆,实则各有各的难处,每个角色都带着矛盾的身份出现。
赵本山饰演的父亲角色,想要闺女回来,又不想跟闺女去北京住。
闫妮饰演的闺女,一边是错乱的个人生活和生意场,一边又是必须温情起来的家庭。
女儿看着大大咧咧刚从美帝回来,却也带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诸多人物的诸多情感,在年夜饭上最终爆发,又以老年痴呆的姥爷走失为故事推动,最后酿成一个终极团聚,感人非常。
《过年好》说是喜剧,笑点却没有笑出来,确实有点生搬硬套。
但是里面许多场景,是真家常化。
看豆瓣上,负评很多,各个方面,包括演技。
但是,我觉得,有几个场景就好像生活中的,孩子总是对父母的许多决定心存不甘,在多年以后旧事重提;孩子的叛逆不懂事让父母束手无策,无奈的老人一杯接一杯的闷酒。
做菜,仿佛从上面看到了爷爷的影子;阿尔茨海默症,看到了老祖母的影子。
我觉得它很好,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的是生活的无奈,亲情的挣扎,岁月对人的摧残。
片子其实是有些惊喜的,并非是想象中的团圆剧,也非评论所说的那么不堪。
独居老人;北漂者同时,也是一开始遵从父辈,而后因为时代的变迁、个人意识的开化然后“下海”;因为中代,而被影响到的下一代,早孕、叛逆、留洋、甚至数典忘祖;其他还有土豪,同学等等。
导演欲要表达和展现的角色和信息载体颇多,但是主题仍然是这个时代。
视角则是这个时代与传统的碰撞,几代人的爱憎纠葛。
因为想要承载的东西太多的缘故吧,所以显现出情节的些许混乱。
叙事的细节也还是很有思路的,比如断电、分幕等等。
矛盾的解决方式,有老年痴呆的设置。
大潘儿的设置,胡同神人的日常生活等,也幽默的不低端。
断电后的反思,“光明来了”预示着悲到喜的反转。
看的时候,也确实很有感触,也能引起反思,所以电影还是可看的。
总之,5.0的评分,确实有点儿低了。
但是结尾的这个跳舞……实在是……不太适合这个片子因为一部喜剧及格与否,不是逗乐不逗乐的问题,而是是否“戏剧”性。
“一人,我饮酒醉,醉把佳人成双对”
刚看,觉得有些评论有点偏颇,可能也是每个人欣赏不一样吧。
反正我爸在那看得说挺好的,场面拍得也挺喜庆,春节档看很温暖,美工挺不错的...反正我大学生也没啥多大的见解,总体一句话,热热闹闹。
反正我也不知道高群书是谁,也不知道这个片子跟郭敬明啥关系,贺岁嘛,还好,内容是单调了点,不过导演拍的时候用了挺多心思,有些人物矛盾冲突的时候。
演员是挺多的,不过主要演员的演技什么的都在线,主要人物也突出了。
个人感觉不错,贺岁档很合适。
10分制的话7.5颗星吧剧透预警电影加入舞台剧节奏的尝试,梁超他们团队在搞,从闫妮嘴里客串了一句的开心麻花也在搞,然后高群书又开始搞但我还是原来的观点,从未成功过,或许我刻薄,恶棍天使就不提了,同时我也并不认为夏洛特烦恼多么好看两个字,折腾电影就是电影,你可以把舞台剧做成电影放,但那是“电影院内放舞台剧”本质上还是舞台剧我不是专业的影评人,但是我觉得电影的气质,在表演主体上,是无法过分外化的,电影可以荒诞可以解构,但是表演主体本身面对镜头是一种“呈现”,它必须符合镜头节奏本身,而舞台话剧不同,它的场子决定了它的表演必须是外化的,这是它们的本质不同,就像话剧和传统中国戏曲的表演模式本质不同一样电影主体表演可不可以疯魔可不可以外化,当然可以,但必须符合镜头节奏和叙事节奏本身,镜头为叙事服务,人物表演也为叙事服务,如果叙事本身是疯魔的荒诞的,那么表演当然要符合这一镜头节奏,远如周星驰喜剧,近如夸张的《厨子戏子痞子》和《滚蛋吧肿瘤君》都是这样的符合节奏的作品本山大叔的表演是大师级的,但问题在于,他很明白电影表演中戏剧化和生活化的平衡,所以这个阿兹海默症的东北老头形象十分立体,但在这样一个写实的背景之下,他和梁静演的那个疯癫的鸡贩子的冲突就显得莫名其妙,实际上更真实的菜市场拉价儿对话完全有可能比这种荒诞主义表达更有笑果,但是电影的叙事节奏上却采用了像舞台剧一样的人物形象对比模式,这就非常得让人难受要知道,本山大叔自己就是舞台表演出身,但他是用电影的演技在走,结果却最后还是被剪成了舞台剧,太折腾了同样出离的还有那个时不时出现的MC视频房顺口溜,对不起我实在无法将其称为音乐,我自认不是那种优越感爆棚的高冷文艺青年,但是这玩意仍然只是不入流的视频房顺口溜,我能理解开始两句重复多次的话是导演想用荒诞的模式制造节奏的同时强化主题,但是这节奏,还是是太折腾了同时这作品叙事也不完整,前后不对称,最后矛盾没交代完就开始跳广场舞,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种家庭矛盾通过叙事脉络和情感逻辑本身的推演,是无所谓交代不交代的,其实这也恰恰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即发生了什么事儿,一家人还是一家人,但即使是无所谓交代不交代,在叙事完整性上也不能不对称,把结尾撂在那也不收就直接跳广场舞这就太糊弄事儿了,就像吃了一颗药,到嗓子里没下去,拿一通水硬压下去的感觉,二次元的话,这叫,强行完结,是要吃刀片的不过大的叙事节奏和一些扯淡的东西之外,这个片子的细处还是十分有张力的传统现代家庭矛盾剧,细处的走心的表演就不受大框架约束了,反而非常的细腻感染力强其实讲的东西就是俩字儿,代沟。
最近讲代沟的片子很多,对于现代中国家庭,寻找合家都能看的电影的契合点,从代沟的矛盾做切入是很正常的事情,老炮儿、一切都好,再到这个过年好,其实讲的是一个事儿——我是你爸爸就连歪果仁也来凑这个热闹,拍了星战之我是你爸爸和熊猫人战争之我是你爸爸以及火影忍者之我是你爸爸,还扎堆上映相声管这叫伦理哏。。。。。。。。。。
横向看来把我是你爸爸讲得最自然真诚,代沟表达最切实也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就是火影忍者和这个过年好,因为它们都对人物性格和矛盾发展细节做足了功夫,博人最开始就是鲜明的现代社会小熊孩子,而孙女最开始也就是鲜明的东西方混合式新新人类姐妹淘。
他们夸张,但是会让人们觉得可以会心一笑因为他们的整体气质是对的,对PSP和电脑网络的迷恋也不像很多对现代社会根本落伍的导演视角表达得那么尴尬,同时也以相对温情的方式探讨了时代变迁中父辈无以适从的教育方式和责任的问题,孩子并不真的像老辈儿想得那么无理地熊,老头儿也不像孩子想得那么无理地犟,这种基于平实细致的生活观察的呈现,要比老炮和星战那种程式化的东西,靠谱很多,毕竟同时理解两三代人,这太难,所以热依扎的角色要比李易峰更立体,炎亚纶的花瓶也比吴亦凡更有亲和力,有人说孙女作妖得过分,其实就别说她是个中西医结合疗效好的姑娘,就算是我身边的一些二十来岁的新时代小妞儿,做派上像这样的其实也挺多的,可能豆瓣知乎上都是文艺妹子不是走这一挂的所以觉得不可思议吧。
和其他家庭剧一样,矛盾之中爱的牵扯是这部电影当然的最核心的主题,女儿对老爸的又爱又气,孙女对老妈的又爱又气,孙女对姥爷的又轻视又重视,这都非常的符合现代中国家庭的情感结构,最后二舅回来认亲把这种对比性冲突推向了高潮,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我说一个非常能触动我的小细节,就是热依扎把连奕名和闫妮拢到一块说了一堆感情,然后顿了一下,冒出一句,我上学的钱谁给啊,一般来说,这种台词就是来搞笑,或者说明这闺女不靠谱的,但是那中间的一顿,却彻底戳穿了我的泪点,这一顿当然不单因为前言不搭后语,同时还既体现了三个人关系的尴尬,也反映了夹在父母之间的女儿的境地和心态的尴尬,没有经历过的人可能很难理解那种本来就不成熟的心态中做包含的复杂,但是离异单亲的孩子应该最能明白那种“不知道该怎么想也不知道该怎么说,自己既是他们感情的轴心又同时和他们的事件毫无关系的难以自处”的感觉。
又或许是我想多了,那就当我想多了吧综合来说,大框架上的折腾看得我很糟心不假,但我觉得我还是可以给它打高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还是可以推荐纠结中有家庭这一环的朋友们去看一看的最后,热依扎挺好看的,张柏芝和野中萌好蓝合体的感觉
过年好这部电影很接地气,演绎了现在生活家庭过年的氛围,在这部电影中给我深刻印象的是独居老人老李,在电影中患有老年痴呆的老李过年独自去街上买年货,虽然忘记了回家的路也不忘去火车站接女儿,在他心里特别盼望女儿的回来,当看到独居老李在车站等待着女儿的回来这一幕很是感动,也反映出了现在社会中很多空巢老人的内心世界,老人们是需要人们的陪伴关心和照顾的,他们的最大的心愿就是想让自己的儿女过得好。
电影中还有一幕也让我印象很深刻,就是老李的外孙女,从美国回来,她反映了我们这一代人,在电影中她一直想着自己的喜欢的偶像,迷恋网络,不愿意和家人坐下来好好的聊聊天,让我们以后在家陪伴自己的家人时放下手机电脑,多点时间陪陪自己的家人。
这部电影很值得观看!
1,人情社會太讓人絕望了,沒有是非對錯,只有熟人關係。
高老闆作為微博小紅人(或公知?
)和該片中的一大群演員結下了深刻友誼,讓這群低智商演員再次突破界限表演了一群智力更低的角色。
2,這個片子又一次力證了“片子本身傻逼多麼牛逼的剪輯也救不了”定理。
節奏亂的比三十晚上的鞭炮還鬧騰。
3,如果以後中國電影走向分級化,強烈建議把台詞比例過密的電影單獨分一類別,以免我這樣的人看的腦瓜子疼。
4,趙本山這麼大歲數的人了,演一部少一部了,好不容易又演一回,高老闆你就這麼用人家啊?
能不能珍惜人家一下?
5,這朱莉要是我女兒,我早他媽大嘴巴抽死她了。
6,還有那個隔三差五就出一下的“過年好”隔幕蠢的就跟他媽逼一樣,楊紅雨老師您就這麼缺錢嗎?
7,想不起來我有多久沒有在一部影片中同時看到過這麼多的智障了,我覺得一部片子中所有人物的平均智商基本可以反映出導演的智商高低,以此來看高老闆的智商著實讓人感到憂愁。
8,我寫以上七條的時候看了三分之一,現在看了三分之二,請把以上七條中形容這部電影蠢的詞語集中起來再乘以三十六。
9,看到五分之四,我已經被蠢到陣亡……
因为9.9元,就去电影院看了《过年好》。
看片过程中,真让我犯尴尬症,几次想起身离开,真的看不下去了…… 但为尊重本山大叔,忍住看完了。
看完后,只记得“过年好”这三个字,因为这三个打字在电影中出现了差不多十次以上,说了快100多次(可能还计少了)……至于电影,可以说是把小品搬上电影的失败例子。
每一段段落就像一个个小品,故事不通畅,情绪经常被打断,本来以为有起伏,结果突然捏断。
每一段没有一个好的衔接,让人看不下去。
结尾的歌舞简直突兀。
总之一句话,这部电影就是一部“烂片”高群书导演,你不是说要抵制烂片吗,好,响应号召,抵制烂片,从高导演的《过年好》开始!
对想看这部片子的朋友说句最中肯的话 如果你有兴趣去东北的农村住一住 那你没必要花钱去看电影刚才看评论有人说觉得文章那段太神经病 为凑2小时瞎演 其实真的不是 他那段儿开头说的就是这个村子各态人的生活 我倒觉得那段很真实 因为村子里真的总有这么一号人确实很多地方太low了 直接可以删除掉 有开头没结尾 那段卖鸡本以为是给整体定了个调儿没想到单单纯只是为了搞笑开头一直在凸显日历到了也没弄明白 广告从头到尾哪哪都是不间断但还是感觉很真实 尤其本山大叔的眼睛 完了说完这句肯定会被嫌弃其实我是看到有朋友说这片子是道德绑架 过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看看老人我才码的字这和什么老年痴呆生不生病没关系 过年难道不应该回家看看父母吗 过年不应该回家团聚吗 父母难道不盼望孩子回家么 当然也许我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有很多人和父母关系冰到爆平时打个电话互相都烦但是回家过年四个字绝不是道德绑架 连过年回个家看看老人这样的事儿都成了道德绑架了那过年太不好了 取消掉好了 取消取消我们过圣诞<图片4>
6.5/10
千万别看,看完年都过得糟心。前半段像加长版春晚小品,后半段大吵大闹,离婚早孕喜当爹一块来,收不住了,硬扯个“寻找走失老人”高潮,大秀导演圈内人脉,就差没明着喊“看我认识多少牛人!”,假得让人恶心!铺下的矛盾危机一个都没解决,直接让你看群星跳广场舞,一副随便对付的姿态。3.1/10
很无聊
挺生活化
抖音上看文章的来一条三根首付过来的 这部片子被黑得太厉害了 其实还蛮好看的 张译的那段直接给我整破防了!
吵架那段不错
本山老师演得真好,热依扎也很灵
演技给跪了,自然。豆瓣的评分对不起这部电影
黑我Bigbang?
本山大叔永不老,的确反映了一些社会问题,没有喜气洋洋,展现当代独居老人的现状
五星给闫妮的翘臀,这部戏里身材太特么好了
总算又见到赵老师,两段吵架戏很过瘾,表现了不同年龄段间的代沟,妈妈几十年都对姥爷管得太严而不满,但又不由自主地对女儿一样的严管。可惜搞笑处没有特别搞笑,温情部分提升的高度也不够。
烂片定期看,刷新新底线。题外话,中国的春节对与两类人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有家庭观念的,根本不差你这一天。没有家庭观念的,会因你背受传统道德的压力。但是,对于两者之间人们的确是一个机会。一年当中总得有这么几天去琢磨一下自己的活法。电影中这点善意还是有的。
看的泪奔,稀里哗啦的,中年危机上有老下有小,真别作也别死要面子。
父女、母女吵架戏挺好的,生活段落也还行,国产最差剪辑top1,纯为朋友圈刷脸。
我也是真无聊了
对,我是来拉分的。片子比期望中好看许多。本以为是俗套大团圆类型的喜剧片。结果不但内容有点意思,连形式上都比较有新意。
一部两极分化的作品,非线性结构拼凑的温情片,如果不是硬靠贺岁档这个题材,这是不不错的国产家庭故事片,赵本山可能俗了点,但北方阶级人民的形象要数他塑造的最成功!
还行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