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曼德
Armand
导演:哈夫丹·乌尔曼·滕德尔
主演:雷娜特·赖因斯夫,艾伦·多丽特·彼得森,恩德勒·海勒斯弗特,奥伊斯坦·罗格,扬妮·赫尔特伯格,卢克·尼科莱森,蒂娅·朗布雷茨·沃伦,维拉·维尔约维奇-约
类型:电影地区:挪威语言:挪威语年份:2024
简介:这是一个阴郁的下午,空荡的校园内,阿曼德的妈妈和乔恩的妈妈陷入了一场绝望的争斗,所有的手段都已用尽,很快,疯狂、欲望和痴迷交织在一起。真相到底在哪里,我们无从知晓。观众开始意识到,剧情的重点已经从这两个孩子之间的事情,开始滑向成年人的世界。导演大量运用演员的面部特写镜头 营造了紧张的叙事感,而以《世界上最糟糕的人..详细 >
【挪威】让人很容易想起《教师休息室》《弥撒》那类电影,在近身教学空间唱“一出大戏”;但给出的信息量会小很多,也只有中心矛盾比较明确。角色的经历以及这起事件的走向在近两个小时里,有很多种方向和可能;让人会感到阴森,也同样会因为对事件真相带来的持续对峙感到一头雾水。
家长群聊的先锋实验艺术。
很难评 一开始以为类似怪物这种从不同视角看校园霸凌事件的 后来发现根本不是如此…阿曼德的母亲 也就是女主 其实是整个事件中反应最正常的一位 但影片又偏偏通过很多不知所云的镜头去暗示她的心理状态非正常 而校方和jon母亲的反应都很非正常 如果最后要抛的包袱是这个母亲就是有家族限定的暴力倾向 并且利用孩子来嫁祸弟弟的妻子 其实在情节上的衔接又很不自然…女主的表现当然不差 但总觉得像“家长群起蹂躏女主”这种显然被安排为高光戏份的内容 出现得很突兀很不必要很炫技 整体上很割裂的片子 似乎想要艺术想要创新的手法都不是用来为好好讲故事服务的
前半部分挺好的,后面感觉导演也讲不明白了于是用抽象的表现手法糊过去了,一群人跳现代舞那段,在荧幕上看这样的话剧常用“现代”表达手法更荒谬了,旁边可以小窗配女主狂笑reaction。
到后面挺吓人的
导演去导实验影像去导现代舞去导话剧吧,别拍电影。
1.5。国内国外新导演都喜欢塞一些自以为高级但实则让人头疼的表达,他们似乎更在乎如何摆pose和凹造型,这部有些主配角的病理反应是重复且无效的。
形式化过重了。
金摄影机?这个女主要是换成男的不就傻逼了
#SIFF202402# 上影4排相对大屏坐得太浅了,所以从心理上全程仰视,结果看完反而感谢今天这种“无我”的巧合。片子前1/3各种视听细节超刻意的,进到1/2甚至感觉讨厌,但随着越来越难受、越来越多头绪,我顿悟:电影可以不舒适,电影有权力强迫观众忍受,只有这样挺过一个极窄的眉头,接着才能真正到达另一番心境当中——因为她在用正确对抗错误。她的个人感受被戏剧般的演绎放大,强烈但完全正确!她的“演员”身份没道理被“普通人”有色看待,实际上制造偏见的普通人才是邪典群体。我真的好喜欢后半段所有冲突桥段,巴不得再drama一点,以至于理解结尾只是美好的希冀,是理性的幻觉。
不好看。但当我以为它要飞到抓不住了它又回来了。每个人内心的战争都像一场大风暴。
因为是看完纯真年代接着看的这部,一个特别明显的感觉就是本片的“现代感”,电影的叙事在几十年间真的变化好大好大。所以尽管它表达形式的创新有点过犹不及,但是并不能说整个尝试就很差,中间有一场女主跟清洁工的现代舞真的很惊艳,那一场配乐也好听。尽管可能实现的不好,但是女性/家庭如何在一个小社会里面被凝视、剥削、审判和蹂躏,这又是多么恐怖和压抑,“(社会)关系恐怖片”这个感觉还是有很好的传达了。
陈乐洋妈妈这周末出来撕逼了
“什么是谎言什么是真实”的永恒话题~坠落之后对欧洲电影的接受度提高~最后那段群舞像是每个人都在践踏女主 每个人又都暧昧不清 最后又来撕烂她
26thSIFF第十五場,6.23UME新天地。尤其是走廊、旋轉樓梯和人物側臉特寫的鏡頭特別伯格曼,很多場景設計是特別濃墨重彩的,個人還蠻喜歡的。
导演用讽刺的方式揭露有缺陷的教育体系和社会舆论,在这个谣言变成事实、名誉瞬间被摧毁、没有任何常识的时代里,大家只相信自己认知的同时伴随着知人知面不知心。那段群舞就是舆论风向变化的体现,从一边倒的支持安慰到全民网暴。说实话,这么一个小孩霸凌的故事,其实不太适合本片的叙事和展现方法,但导演还是尽量挑战了一下,用细腻又厚重的音效体现人物情绪,用各种空间变化,人物的近与远的摄影来设置罗生门效果,比较有趣的是在一部围绕女主的职业,家庭角色,以及母职受到质疑又很难洗清的故事里,用一位满身是瑕疵的男性角色的善意和正义感来反转结尾,是有趣的尝试。结尾雨戏很棒,舆论效应的变化,从宁可淋雨也不愿意和你站在同一个屋檐下,到全部倒戈支持,让另一人独自坐在雨中,这就是当今政治正确的逼迫压力。女主的表演carry整场。
上海电影节。三星半,好抽象的一部电影,单场戏拎出来比整场戏好看,整体成熟度可能还是差一些吧。
#SIFF26
2024.5.21戛纳
还需要适应,抽象地表演很难不走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