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被偷,原本稳定的生活就增添了诸多不便。
跟姐姐借的钱还没还,喜欢的女人去了镇上,一个人在小岛当邮差也并没有多受人尊敬。
火箭升空,社会进步,但是他们的生活并没有好转,衰败的学校建筑,昔日热闹辉煌不再,孤寂笼罩,尘埃遍布。
信件和报纸不再被人需要,邮差正在被时代抛弃,村子里的老人也会越来越少,年轻人都去镇上了。
面包酗酒大叔抱着潮湿木头回去烧,他的时间大部分是不清醒的沉溺。
个人的得失只有自己关心,时代的进步有更多人津津乐道。
它让我想起外公的村子,过年参加外公老友的葬礼吃席,他的朋友邻居越来越少,以前经常串门聊会天,现在都没有什么熟人在附近了。
村子和村子里的人都老了,学校也长满杂草不再被需要,只有老人还在这过着不变的生活。
他们被遗忘,在角落里自生自灭。
社会的进步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他们按照以往的习惯孤独终老,在广播和电视的陪伴下度过一个个孤寂寒冷的夜晚。
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照顾着自己,安排所有事,自给自足,没有物欲,和树一样固定在这里慢慢衰老。
开阔壮美的俄罗斯北部小岛自然风光,营造了隔绝的村庄生活,生活节奏的缓慢,村人与外界的联系基本是靠邮差男主的送报和信,而当船的马达被偷、暗恋的寡妇携儿搬迁,他的生活也随之出现了巨大的落差与变化,如幻觉中黑猫及拖鞋的消失,都令其不安而决定离开。
片尾村旁的火箭升空带来的无动于衷,结尾引用莎士比亚《暴风雨》 ——“这音乐是从什么地方来?
天上,还是地上?
”,也许村庄以后的改变会更加现代化与先进,但是从人物内心的安宁及相互关系的稳定却是无助的。
我们选择离开,但又往何处归去。
远处的树梢在阳光下晒出金色,细看是树叶逐渐变红,染上色彩,夏天快要过去,秋天到来了。
水虫在水面上游动着,就像船只航行在湖中,向丛林与沼泽深入驶去。
后来就没有邮差了,人们不再写信,际与际的信息不需要纸张来传达,物品也有了新的流通渠道,首先消失的是那一代还在使用书信的老人,邮差的工作就消失了,当邮差消息,那一段时间就只剩下回忆了。
但还需要邮差,才最深的森林里,在遥远的沙漠中,在最不可及之处,迷雾氤氲重重的地方,依然是人的行走开辟道路,才能到达。
那个巨人解体了,它庞大的身躯似乎骤然消失在大地上,但是它触摸过的土壤,走过的道路,抚摸过的云朵与呼吸过的空气都依然留在这世界上,笼罩在巨人阴影之下的人们突然重见了白天,他们要如何习惯这刺眼的阳光?
在最初,一提到俄国,我的脑海中想起的是一个车站。
铁道积雪皑皑,远处的针叶林蔓延在山坡与天际中,轨道延生的地方模糊不清,站台上沉默的行人,以及一个眺望远方,在等候列车的女人。
她带着一顶毛毡帽子,穿着有皮草围脖的深色大衣,一条黑色的裙子,雪白雾气从她的口鼻中吐出,我能够看到她的面庞,也能看到她的背影,她在等待列车的汽笛声,在等待一个风雪夜归人。
像是川端康成书里的雪国,她又或者叫安娜·卡列尼娜。
《秋菊打官词》一样,漫长平凡。
无聊的活着,没多大意思。
影片最后,人们贫苦,单调乏味的生活与电视机中火箭的成功发射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顺便间接讽刺了前苏联只玩军事,不顾百姓生活的观念。
老邮差,游艇马达被偷,然后去找当军官的战友,看到那巨大无比的毫无意义的军备竞赛产物火钳屁股后面装着N个发动机,敢怒不敢言。
一个军事上那么浪费的装着N多个发动机,他这个老邮差寻找个民用船发动机都困难重重,真是极大讽刺军事帝国只顾枪炮,不顾人的死活。
其实,作者对前苏联是比较愤怒的。
老邮差站在童年时期的三层木屋学校回忆儿时唱歌,玩耍,嬉闹的场景这是唯一打动我的地方,也是第三颗星存在的意义。
日复一日的庸常,作家有书和笔,音乐家有乐器,普通人如何对抗,普通人有酒和足够忍耐的内心。
故事围绕中年邮差的寡淡人生,俄罗斯北部小岛,康查洛夫斯基的电影还是头一次看,在本片中,他启用了大量素人演员,这样的选择带来了无与伦比的质感,导演塑造出了人到中年的寡淡和孤味。
片中多次出现一个固定镜头,邮差的主观视角,单身的邮差醒来,坐在床边,看鞋子,看单调的地板,一如他枯燥人生,日复一日。
邮差是如此的普通,他在作为一个正常人的同时,葆有着一颗童心,他关心独居的酒鬼,就如同关心他自己,他关心寡妇艾瑞娜,对她有企图心,但当寡妇和孩子搬走之后,他对小岛似乎也失去了留恋。
理解到这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导演为本片起名邮差的白夜的用意,这样的生活,即使白天,也好像黑夜一样漫长和寂寥。
真的是应了那句名言,好山好水好无聊。
结合时代背景,苏联解体,俄罗斯也经历了村庄的迅速缩减和萧条,这样的村庄,这样的人群在这个星球上大量存在。
他们逐渐被遗忘,被淹没,但是他们曾经来过这个世界。
开头苍蝇的嗡嗡吵闹,结束火箭发射的悄悄无声,不太整洁的屋子,印花的床单被套,绿色的门框墙面,想想也是热爱生活的人;被偷的发动机,戒酒两年也没为失了谋生工具的苦闷而破戒,转而为无依老人带土豆,为暗恋对象买贵的药,总有好心熠熠发光,秋天的湖上,与村里人的和解,老人小孩和邮差,都是邮差的白夜写照。
尝试让人物演现实中的自己,已经不算是多大的创新了。
伊朗天才女导演萨米娜18岁时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苹果》,就大胆地启用了现实中一对智障姐妹,来探讨伊朗家庭教育之现状。
所不同的是,《苹果》虽然让现实人物进入影像,在虚构中保留真实,但整个故事却是经过戏剧化的设计,看起来,它与一部普通的剧情片无甚差异。
《邮差的白夜》反映了这一创作方式的新倾向——影像质感向纪录片的靠近。
反过来,《邮差的白夜》同样可以看成是纪录片向剧情片靠近的一种尝试,只要在纪录片的创作中加入虚构,以及有痕迹的戏剧变化。
由此可见,纪录片与剧情片这两者原本十分分明的影像介质,正在慢慢地相互交融。
摆荡在两者之间的是一片巨大的空间(虚实-影像),庆幸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在这块领域探索,而最令人瞩目,同时也是取得最大成绩的是伊朗电影,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在此,我想谈了是“真人秀”节目对电影创作的影响,或者也可以说,电影正自觉不自觉地吸收“真人秀”的精华。
从这一视角再去回看《邮差的白夜》,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在某种程度上,这部电影同样可以看成是一出“真人秀”的表演。
只是观看空间不再是家居,而是电影院;只是电影的设计痕迹显得更重。
“真人秀”只是美其名曰,我已经不止一次听闻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些“真人秀”节目并不是看到的那么“真实”。
拿相亲节目来说,嘉宾们登台都有前期剧本,而不是临场发挥。
既然连感情这回事都可以拿来作假,也无怪乎像野外探险、亲子互动之类的节目被观众指责“做作”。
电视放布了更大的假象,但即便如此,大部分的观众仍然愿意受骗。
一如电影的机制,在虚构中感动观众。
《邮差的白夜》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制作一部电影的时候,“真人秀”节目有何可取之处。
首先,是摆放在各户人家里的摄影机,往往被置于墙角,以俯视的角度“窥视”着人物。
这也是为何《邮差的白夜》在某些时刻把我们跳到了《爸爸去哪儿》,实则这一镜头已经成为后者的象征标志。
其次,是无规则的构图。
无论是将人物居于一偶,还是让人物在远景中所称一个小点,都在瓦解规则构图的美学成分,从而获致真实的粗糙质感。
再次,是那远离学院的剪辑。
不遵循时间与空间的同一法则,前一个镜头还在艰难的起床,后一个镜头已经飞奔在路上;前一个镜头里的人物远处大全景,后一个仅是特写。
这一让人琢磨不透的蒙太奇规则从一开始就进入影像,直到结尾。
导演并不想带我们进入Image之中,如果可以仅把观众隔绝于Video,他也许会对自己的处理感到喜悦。
不逝的白夜,多么苍凉 看见“邮差”两个字,我们已大致明白剧情了。
俄罗斯的极地风光,一个邮差的日常,他与几个老邻里的琐碎、与一对母子暗生的情愫,有一天,为了孩子能够上学,女人离开了。
有些事物终将离去,有些事物却从未来临。
一部让人由漫不经心开始,渐入佳境,不得不从头再看的电影。
它让我想到木心的《从前慢》,想到凯文·科斯特纳主演的另一部电影《邮差》The Postman (1997),你几乎不能相信,“邮差”的诞生——一个伟大“美国梦”的诞生,源于一个流浪汉的灵光一闪,而在《邮差的白夜》中,“邮差”式微了,除了时间,没有什么是永恒的。
一个特定的群落,一座孤岛,必然有着特定的属性。
电影为那些终将没落和消亡的事物唱响挽歌,美而哀伤——既然无力挽留,让风景停驻心间吧,像那不逝的白夜,无奈、苍凉…… 生活充满色彩,你却不能深入,它的本质是灰暗,就像一只蓝眼灰猫。
你的灵魂会为那些一闪而逝的类似灵感的东西疼痛,也许,只有麻木能带来内心的平静。
女人的情欲属于女人,你窥视,却不能分享;孩子是新生的时光,如此鲜活,飞驰而去是它的使命。
忍耐中,时间会隐藏、淡化、湮灭生命的热情。
美好的不可企及,是时代遗弃下的宿命。
美好自有它的去处——那些别处,那些够不到的距离。
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升空之际,恰是背道而驰的一切陨落之时。
“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
让乐声不再。
”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7fa25b010305h6.html
“如果村子没了,还需要邮递员吗”“村子不会一瞬间消失的。
”人们永远需要邮递员的。
邮递员不仅仅是送信……“当所有的人都不再写信,你可以在网上投递面包吗?
”火箭的新科技与村落里人们的原始生活方式形成鲜明对比,更让火箭不断升空富有深刻的隐喻。
邮差也是连接城市与村落两个世界的桥梁,相当于提供了一种俯瞰众生的视角。
整片平静而忧郁的气氛——那个说灵魂中总是感到疼痛的人,又与“有时躺在床上就突然感到痛苦”却日复一日过着平淡而满怀善意和爱的邮差形成鲜明对比。
平日如此热心肠的邮差,稍一怀疑水手朋友偷了发动机,就被群起而攻之,被打倒在地的他望着天空的眼神,深邃而让人心疼……我一度以为酒鬼在自家门前自言自语那段话就是结尾了,而真正的结尾是:“这音乐源自何方?
是空气还是大地?
让乐声不再。
” ——威廉·莎士比亚《暴风雨》
静美的俄罗斯极地风光,面相质朴的素人演员,沉静灰暗是整体基调。
坐船行驶,船不动,景动,这里最能感受到时间静谧的流动,如邮差的白夜生活,一个人的房间光线昏暗,起床凝视塑料拖鞋许久,然后由早餐开始一天的生活,仅有俄罗斯蓝猫相伴,日复一日。
男孩和妈妈是他生活里灵动的亮色,虽然这是个只会拿出烤焦的面包招待他的女人。
他带男孩寻水怪,男孩原先不信,最后哭起来了,这里,最是小孩子,后来还无所顾忌学大人抽烟。
与邮差的独自生活对应的是村民独立于外界,火箭在背后发射,与他们无关,关心的只有养老金是否发放。
明明什么也不缺,但依然焦虑。
邮差是外界与这个村庄连接的纽带,发动机被盗,他的存在便失去了价值。
村里的人们看似可以没有邮差这条纽带,但如片所说,邮差这个职业是不会就此消失的,因为,人们总不能在网上投递面包吧。
人与人的联络不可被其他代替。
影片中我最喜欢的是:两年前你把酒戒了,今天看到伏特加你想了想,还是选择了冰淇淋。
缺组织性,一种没有方向的失焦感让片子很没重心。火箭试图挽回但失败了。
康查洛夫斯基电影美学
光有空壳的诗意,整个电影的叙事垮了。
I dont like
来自胖猫的凝视。抽烟会导致阳痿。怀念逝去的年代。每天起床,看着床边的鞋子,日子一天天过去。
比想象中的浪漫,但那浪漫只属于银幕外的我们。村庄很美,但人们却并不开心,每个人每家人都有各自的忧虑甚至愤怒,却因为“被时间抛下”而找不到解决的方式,在日复一日的隔离中,到达天荒地老。极昼的日子想来很痛苦吧,有种望不到尽头的绝望。这样的魔幻现实哪儿都有,却都在被忽视,被遗忘。
形散而神聚。看似讲邮差的孤独,实则是把这种心态平移到国家和历史当中。破败的学校里回荡的仍旧是苏联的爱国歌曲,幽灵一样可观不可即的黑猫,完全脱离乡村背景而存在的火箭,还有不知道从哪儿出现的背景音效,所有这些带来人与人、人与人群、社会与国家、现状与历史的隔离。少见的使命感。
6/10。邮差带着男孩游荡到林地包围、静水微澜的湖口寻找女巫,弄哭男孩;邮差跟醉鬼疯子去话篓子们的酒桌寻找小偷,被按倒在地起身拍拍衣服黯自离开;村庄作为苏联时代的遗产,夜间闯舍的小猫爬入小舟就有重建大国的政治意味,用普通甚至无聊的情景捕捉闲适诗意的细节状态,表达出历史变迁中人的命运。 @2017-07-14 09:46:22
静谧村庄里展开的平淡叙事,美丽的湖泊上村民们日复一日过着单调而平静的生活,一如水面上的水黾、草穗上的蚂蚁。木屋在破败,村民在离去,一水之隔的小村庄正在逐渐消失。长镜头与抒情的配乐交织出极度诗意的语言,悲伤的情绪贯彻始终。结尾不经意间升空的火箭则有一种超现实的魔幻感。人类何去何从?
声音处理得非常了得,非常克制,运用得极其微妙。摄影太美,对人物和环境的捕捉异常细腻贴合,每个镜头都有人物的情绪表达,银幕观影真是太享受,整体很舒服。当然故事在留恋伤感之余,更有种安静平稳的力量,生活看似反复但每天都会掀起不同波澜,邮差对白夜永远充满期待并观察着,银幕加分。
越显得随意就越刻意
风景很美
逝去的终将逝去,纵有再多的缅怀,平静终将被打破。
氛围片。对于摄影太讨巧的电影有点儿提不上心了。逝去的时代,隔离的生活,原生态的淡漠。
如诗如画。
与醉鬼寡妇越南往事的大妈偷猎的老头相比,我更想多了解一下邮差他自己的故事。升空的火箭和幻想中的灰猫,平静的湖面上一艘不知开往何处的船,船上坐着这些人,荒诞而伤感。
不知道打几分,因为没有看完。主是要男主角太丑了,还无趣,加上白描式的琐碎叙事,几乎没有指望的生活,没有看下去的欲望,毕竟还有那么多好电影学没有看。俄罗斯电影一般都很沉重,不能连续看,不然很压抑,是那种闷在心里,不知未来在哪里的抑郁。英国人为荣誉而死,美国人为自由而死,法国人为爱情而死,俄罗斯人 - 我会死。片名用“白夜”这个词,大约就是指即使是白天,也如黑夜一般没有尽头,看不到希望吧!
7/10
补mark
8.24中国电影资料馆江南分馆风景真的很好看,很多镜头都很自然,很生动,很美,但是除了这些其他的就见仁见智了。首先我还是认为剧情太平淡了,但都使用俗人的情况下,剧本也没有更出色,反而依托着俗人演员一起,想展现出生活的一层不变的感觉。主角每天起来同样地盯着拖鞋,每天由于划破平静的湖面而泛起的涟漪,每天和村民的交流,揩油,每天的睡眠,这些类纪录片的情节形成了这部电影。同时还依托了男主与村民们的关系,对女主的暗恋,以及对自己类似存在主义(猫)的思考等,是一种在平淡的生活当中仍然暗含着不平凡的,神圣的本真的感觉,最终一行人在船上,背景是火箭发射的场景,正式呼应了全篇自然与人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