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阿迈德
Le Jeune Ahmed,少年阿默(港),少年阿罕默德(台),Young Ahmed,艾哈迈德
导演:让-皮埃尔·达内,吕克·达内
主演:伊迪尔·本·阿迪,Olivier Bonnaud,Myriem Akheddiou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阿拉伯语年份:2019
简介:阿迈德是一个生活在比利时的移民少年。像许多摸索个人价值的青春期孩子一样,阿迈德对父母和学校定下的规则有疑问。曾经是心中偶像的表哥叛逆地离开了比利时。青春期敏感孤独的少年之心需要叛逆的做派来武装。他于是也模仿起表哥,并和社区补习班年轻的数学女老师发生了冲突……详细 >
#欧盟影展# 视听语言很舒服,但是剧情没办法共情……
最喜欢海报上一幕
中间那是穿插了点儿宗教极端主义版的怦然心动??小男孩一心害老师,然后摔了一跤就幡然醒悟痛改前非了?这样讲故事不是耍流氓吗,浪费80分钟
最清醒的时刻,可能离死亡也很近。
80多分钟数次泪目,为选角如此完美,为那只舔手掌的奶牛,为那副眼镜、那根狗尾巴草和田野上的吻,为爬楼和那一摔。13岁的少年与整个世界的对抗,想起罗塞塔。导演的掌控力在方方面面,比罗塞塔更加精准了。何时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其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将诱因等同于青春期叛逆和恋爱受挫,也是……最后终究要和解,而且理由太没说服力。整体很平庸。
C / 第一部达内,比预期好不少……感觉有点过于执着对头部的刻画,而本片主角的头部(包括面部)却又几乎始终拒绝着观众,以至于特写所能营造的空间始终太现实且完整。镜头反而没办法构造一个穿梭于不同器官的任意空间,削弱了那些关键性身体时刻的力量(比如奔跑、快走等)。阿迈德最后走向老师家时他所做的并非执拗地继续极端宗教指引下的任务,而更接近于一次纯粹的“掷骰子”式选择,因而他需要的是圣女贞德一般在行动时掷地有声的脚步,而不是坠落后的画外余音。
句句牢固的信念,到最后还是让人本身的欲望冲破了壁垒,徘徊在生死间,恐惧让阿迈德变回了一个孩子。
弑师的匕首也是求救的工具,福音的经书也是圣战的源起。如果女孩不信穆斯林,就对她没了感觉。如果错过了祈祷的时刻,祷告就失去了意义。如何用语言判断信仰的渎神与纯洁,如何用眼镜分辨世界的模糊与清晰。哥哥是值得崇敬的战士,伊玛目是必须信奉的神使,自己是接近安拉的少年,还是跌入邪恶的魔鬼。
SIFF。手持+特写+前排大银幕,实在费劲儿。体力不支,中间又睡着了。睡之前小男孩还是无脑暴力,结果被自己的“启蒙者”送去劳改。睡醒之后他也不暴力了,也有小姑娘喜欢了,也知道心疼妈妈了。拒绝和小姑娘谈恋爱时,心里想的是,年轻的阿迈德,好惨。小姑娘恋爱观可以的!最后从房顶掉下来的时候,我突然反应过来,这片的名字意思是,年轻的阿迈德,要死……局部展示了极端宗教是如何引战的?不能求同存异,自己先把墙竖起来了。要不是电影节,估计这辈子我都不会看这片。
在坚守达内式手持镜头的同时,通过偶尔调整景别、降低颤动幅度的方式,创造了非常细腻的表意效果:每当我们以为阿迈德要在更广阔的世界中与他人交流时,他在下一秒便再次陷入了特写牢笼之中。
四星半吧,再一次,被达内兄弟死死按在椅子上,动弹不得,《单车少年》之后最干练最完整的一部,很多时刻是熟悉的(巨大的心理张力),很多时刻又觉得不同于以往(外部困局→精神挣扎),我不知道这部算不算自我重复,我就知道最后十分钟的情节设计世界上多数作者写不出来。
达内式的对世界情态和个体本身复杂的呈现,从来都不是通过摄影机对暧昧世界忠实的捕捉得到的,而是借由一种凝聚在精妙剧本中的人间观察和极度操纵的场面调度实现的。但当这个镜头指向一个达内兄弟系统之外的他者时,《年轻的阿迈德》却空前的避重就轻,原教旨主义者强硬设定以及最后达内时刻“反转”,都像是对一个不可知不理解对象想当然达内式人道主义硬坳,还剩下什么呢?达内再一次模仿达内拍了一部进戛纳主竞赛的新片?
新移民、家庭、青春、网络、穆斯林。文明面对“野蛮”的无力,遮蔽的历史因素或是作者隐藏的态度。其实我觉得男孩最后刺出去还不失为一条忠于信仰的蠢汉,求救就变成了懦弱蠢汉,连“愚勇”也没了,不仅一点好感不剩,还等于彻底否定了这个“人”。但是电影留下的是一个巨大的问号,或者反问号——我们怎么办,他们怎么办?
简单不代表低下,看似的表面不一定要比故作深沉的剖析管用
20220421重看 | 校字幕,好像变好看了一点呢。
达内兄弟还是手提摄影加聚焦人物命运的风格,呈现出受极端思想蛊惑的小穆斯林从犯罪到入狱再到犯罪未遂的人生轨迹,直面社会问题,引人思考。坚持阿拉伯语是宗教语言的伊玛目和交了个犹太男友以流行歌曲传授阿拉伯语的女老师是移民社区中的两个极端,小阿迈德的虔诚令人欣赏,走上犯罪道路的心理铺垫则还嫌不足。反过来想,那个“你没走就是同意,不行动只是因为没胆子”的农场小女孩撩汉的轻车熟路,也未必不是法国世俗主义的一种社会病,影片好就好在呈现出了多种解读的可能,最大地呈现了实际生活中的矛盾。
最后那一下你也不清楚他是真的改变了还只是权宜……看起来那孩子需要的是一个“父亲”。
2.5 既然采取现实主义策略,又为何如此避重就轻?游移于景观之间,几未触及在背后支撑着诸多景观的任何结构。即便肉体或是终结之一,但这样的终结如何“继然可能”终究未被呈现。我只能说如此的现实主义批判早已为其自身所消解。我为何不去看新闻纪录呢?@2019欧盟影展
浮于表面,缺乏深度,结尾为了“和解”而“和解”,让层层构建的故事犹如倒地的阿迈德——轰然倒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