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莱坞翻拍成风,刚刚重拍了《蜘蛛侠》,《全面回忆》,上个周末又上映了《新特警判官》。
虽然1995年的原作并非史泰龙的扛鼎之作,故事情节颇为单薄,但是凭着不错的视觉特效,在动作科幻片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和施瓦辛格的《全面回忆》可算典型小众喜爱的cult类电影。
虽然错过了周五的首映,但是看在Flixster上将近90分的高分,我还是提起兴趣,一大早去看了看这部3D版的《新特警判官》。
没想到大呼上当,过了近20年,特效竟然还不如前作。
故事发生在核大战之后的北美,8亿人聚居在由波士顿蔓延到华盛顿的巨大都市里,而高墙外面则是广袤的辐射荒漠。
而城市的居民则住在超大型的高层公寓里,故事就发生在一幢200层高,居住着7万5千人的高楼“棕榈树”社区。
这里失业率高达90%,帮派横行,犯罪丛生,毒品泛滥。
一天,三个帮派分子被人从200楼扔了下来,血肉模糊,惨不忍睹。
特警判官Dredd和他的新拍档具有通灵能力的女判官Anderson查明这三人在被扔下来之前服用了一种叫做“Slo-Mo”的新毒品,可以让人感觉时间变慢了一百倍。
显然,凶手是想让他们慢慢地感受坠落的恐惧。
在Dredd两人逮捕了一名嫌犯之后,情况急转直下。
黑帮头子Ma-Ma把整个高楼全部关闭,并广为告知,除非谁能把两名判官干掉,否则没人能再见天日。
而Dredd和他的拍档则不得不在外无救兵,内无接应的情况下应对总也消灭不完的敌人。
是做困兽之斗,还是逆袭求生,他们二人不得不做出艰难的选择。
说实话,如果这是一个新鲜的故事,那么也不算太差,可惜这不是。
且不说老早以前的《虎胆龙威I》(Die-Hard)讲的就是在封闭空间的摩天楼内和一帮罪犯周旋的故事,近在今年春天上映的印尼动作片《突击死亡塔》(The Raid – Redemption)其情节和本片如出一辙:一个特警小队被派入一幢被黑帮控制的居民楼内缉拿嫌犯。
起初似乎进展顺利,但是在被一个小童偶然撞破,并拉响警报之后,黑帮头子开始利用楼内的机关及楼外的狙击手一层层肃清特警。
特警在打击之下,几乎伤亡殆尽,只剩下一名新人,利用所能找到的所有工具和武器,开始一层层往上攻击。
片中不仅有警匪双方的强大火力对战,更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惨烈拳脚争斗。
正反两方使用的都是印尼特有的功夫Silat,在这种Close-Quarter Combat中表现不俗。
男主角伊科•乌艾斯 Iko Uwais在这部片中非常抢眼,不但形象帅气,功夫非凡,而且感情戏也演得像那么回事,估计可以超越泰国的托尼•贾,成为新一代功夫小生。
而这部片子也被某些影评人誉为十年来最好的功夫片。
而《新特警判官》却看不出新在哪里。
不但情节了无新意,而且原作中的可取之处,例如未来的颇具后现代气息的都市场景,就变成了在一堆平房之内矗立的像烟囱似的高楼。
而原片中渲染的社会的贫富差距所引起的社会骚乱,在本片中完全没有反映。
甚至史泰龙大叔的对新兵蛋子的还算颇有深意的训话“如果你们一旦选择了执法,就是选择了孤独”都被弃如敝帚。
唯一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各种3D场景下的慢镜头爆头爆脸的特写,恨不得把血浆喷到观众脸上,强烈建议在观影之前不要吃饭。
谈完了影片的艺术价值,下面咱们谈谈社会价值。
所谓特警判官,就是警察,起诉人,法官,陪审团合而为一,如果判死刑的话,还得顺便执行。
这套东西中国观众一定不陌生,不就是“一套班子,几块牌子”的加强版吗?
这个在某些社会看来“司空见惯浑闲事”的现象,在西方也就是在好莱坞能够搬上电影银幕,还得打着科幻的外衣,不容易呀。
据说第一部《特警判官》是想请施瓦辛格来演的,后来怕他的德国血统引来关于纳粹的不好的联想,所以请了史泰龙大叔,反正他是意大利后裔,要联想的话最多也就是黑手党私下执行家法,没什么可抗议的。
如果是在中国,呵呵,那就不是科幻片了,辽宁盘锦不是刚刚发生一起因征地补偿引发的枪案么?
一村民为征地补偿与当地“执法人员”发生争执,后又与当场的民警发生冲突,民警开枪导致村民一死一伤。
盘锦市政法委、市检察院组成的调查组发布调查结论,称开枪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所以说,在别处只能是科幻,在这里就能成为现实。
中国,真是创造奇迹的地方。
期望值不要太大,否则你一定会失望。
我不知道这部电影该定性为科幻片,还是动作片,或者是科幻动作片。
总而言之,这与我以前看到的《特种部队1》,无法同日而语。
《1》是我认为我看过最好看的科幻动作片,而《2》日前正在热映,我还没有去看。
另外,另一部《钢铁侠》系列,我也非常推崇,《3》也快要上映。
至于《变形金刚》、《X战警》等系列,我都非常推崇。
就连我不怎么喜欢的《超级战舰》、《美国队长》、《绿灯侠》、《雷神》等,我都觉得比这部电影好,甚至说中国人拍的《机器侠》都非常棒。
说起科幻动作片,当然属于好莱坞,在视觉上确实很享受,但是不排除许多的“标题党”电影。
我觉得,我们对我们期待的人或事物最终失望了,是心理作祟。
首先,联想的诱惑。
我们看到某种新鲜的名字和特别的提示后,脑海会产生联想,从而希望果真实现之后能和自己的联想的结果相似甚至相同。
比如我们听别人提起一个美女,她有两条修长的腿,我们就会联想到她是如何的苗条和精致,可是见到她之后,她仅仅只有两条修长的腿,其它惨不忍睹。
这就是说,人总有一种预先设定的心理,并把自己所希望的赋予更加美好的愿望,如果这个愿望受阻,我们就会很失望。
其次,语言的陷阱。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不怎么确定的东西,但是它却贯穿我们于我们的生活。
比如,我曾看过一部电影,叫做《逆世界》,影片以“颠倒想象”的语言设下了一个陷阱,吸引观众去看。
可事实上,这他妈的叫什么颠倒想象,讲了一个极其庸俗的爱情故事,就是设置了一个别样的环境。
可见《逆世界》并非讲的就是逆世界——而是一个顺乎常理的秩序世界。
就像我昨天看的电影《下流女孩》,其实影片的女孩一点也不下流,而且很善良,很温柔。
在这部电影中。
“下流“一词就是一个巨大的陷阱。
还有一部电影叫做《A片特工队》,希望是色情片的观众“断片”,就不一一列举。
第三,适应一种惯例。
最近,我在看一部书《电影诗学》,里面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核心问题就是惯例。
由于这部书讲的很深奥,涉及到了许多文学流派,也参合着非常多的术语和陌生词汇,不是一个电影专业人士,看这部书确实很头疼。
就拿电影来说,出现“标题党”现象,令观众失望,本质上来说合乎常理。
因为电影也想达到极致,可又达不到,所以只有依赖于名字和宣传,通过语言文字来诱导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所谓惯例,在我看来就是寻找契合点,一种相似甚至相同的元素,或者说老套情节。
不管是看好莱坞,还是其它国家和地方的电影,非常多的电影情节都一样,甚至一摸一样。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惊恐电影,如《恐怖蜡像馆》、《隔山有眼》等一些列类似的片子,电影一开头就是一伙人驾着车旅行,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
尤其是女人,越害怕,好奇心越强烈,越是把自己置入一个恐怖的环境和危险地带。
电影《寂静岭》也是这样的,这符合人类的一种心理和行为上的惯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都有一种“铤而走险”的趋向,不过有人放大,有人缩小。
最后,生活的需要。
生活本身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差别,让人惊喜,让人痛苦。
这是事实,也是需要。
如果一个人一直生活在幻想中,那么他将不会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因为他的幻想世界无法支配他的真实世界。
但是一个人如果踏踏实实地生活,不对未来抱一幻想,抱残守缺,安于现状地生活着,也不好,会感觉到很累,而且没有活力。
总而言之,遇到“标题党”现象,我会很失望,但绝不会绝望。
因为,我相信世界上总有一些人和事物会给自己希望,“标题党”并非充斥着生活的全部,只要自己拥有一双神奇的善于发现的眼睛。
好看就是好看,管他是翻拍还是原著,管他情节丰富还是空洞,管他设计合理不合理,管他人物呆板不呆板,管他男主帅不帅,女主媚不媚,boss强不强,宋兵甲乙丙丁傻不傻。
血浆满天飞,漂亮!
子弹穿透,漂亮!
脑袋碎裂,漂亮!
高空坠落,漂亮!
看cult片,不要拿文艺片、惊悚片、这个片那个片的标准来衡量,番茄酱够不够多,主人公耍帅够不够,火药用的多不多,就OK啦看的很过瘾。
最过瘾的一个镜头,女主拿着宋兵甲的,抵在下巴上开枪,脑袋都崩变形了不满意的镜头,女主脱困居然是拜神枪救主,然后boss触地的时候,没有来个骨骼变形的透视镜头,直接一滩血过去了。
主人公的枪很帅!!!
,--^--,,-,---^--,| ||||||||| `' | O`+---^--|`\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XXXXXX /`| // XXXXXX / `\ // XXXXXX /\______( / XXXXXX // XXXXXX /(________(`--'
《新特警判官》,该电影为2012年美国枪战电影。
影片借用了史泰龙版的《特警判官》的设定和人物扮相,不过故事丝毫没有联系。
影片发生在一男一女两个判官被围困在黑帮占据的200层楼的“贫民窟“大厦里。
所以这个设定更加接近印尼电影《突袭》的设定。
不同的是《突袭》靠的是拳打脚踢,这部电影靠的是枪战。
另外,女主角是可以阅读人性的变种人,这里似乎又借鉴了《X战警》。
片中,黑帮用三台加特林机枪追杀特警判官的场景是亮点,整部电影就是一股脑打到底的片,爽一爽就好,剧情就不用纠结了。
片子简单、直白、暴力、血腥、HIGH,就是一部B级片,还是很值得喜好此类型片的朋友一看的。
无论是故事,还是类型,其实和2011年的《突袭》非常相似,都是特警在一个封闭的大楼里消灭黑帮,只不过本片重在枪战,《突袭》重在格斗。
最后说说片子的分级,美国R级、香港III级、英国18、韩国18,而在没有分级制的中国,仅仅删减5分钟,就变成了老少皆宜的G/PG级,任何年龄的观众都可以进影院观看,国内的剪刀手和审查机构真是让人不服不行啊。
删减5分钟后,B级片喜好者还有必要进影城观看吗?
当初看到新特警判官时里面的画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精彩的街头枪战和那教科书式的审判简直是太有型了。
只是那时音响坏了,看了一个多小时的静音。
现在戴上耳机回味,不得不说这部影片真不错。
故事发生的背景很简单,几个场景,几句话就概括出来了。
环境恶化,社会动荡,犯罪频发,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中展开。
先用一个小案子简单地带入人物Derdd,接着以长官的要求直接让女主人公登场,十分的干净利落。
而且直接交代了整个故事的大Boss——mama,目的性很强。
没有推测和意想不到,直奔主题——审判mama。
接着就是楼层内的战斗。
准确分析并得出标准方案,在审判前先做出应有的预告,该审判时就审判,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比起同类型老兵带新兵的故事,新兵要么矫情要么不敢要么单纯喜欢杀人,相比之下《新》就很简单——审判。
枪械方面和目前的制式装备相比并没有多么高科技,最多就加了语音操作和DNA识别,使战斗更有实感。
再下来就是毒品。
《新》的故事因毒品而生,众多惊艳的视觉效果也因毒品而出现。
吸一口毒品然后扔下楼这种方式看似平淡,实则残忍无比。
看着自己以慢动作摔下200层楼已经很恐怖了,更恐怖的是摔下楼后瞬间的死亡过程和死亡感觉也是以百分之一的速度体验的,其残忍程度堪比凌迟和炮烙。
不少慢动作镜头也是借吸入毒品后的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表现的,画面很惊艳,效果很科学。
最后是声音。
快节奏的电音让我想起了《创战纪》,和《新》一样都增加了战斗时的激昂感和爽快感。
尤其是mama扫射楼层时Dredd烟雾中的背影配上霸气侧漏的音乐,简直不能再有型。
加之Dredd的声音本来就很有磁性,看到那全是胡渣的下巴就可以脑补出头盔下的大叔脸。
整部电影中声音很明晰,不同的声音不会混音严重。
这部电影我给出的评价就是不错,非常干净,条理清晰。
可以很简单的看出,导演就是想把这个故事拍出来,没有过多的内涵。
有的导演或者剧作者为了刻意增加作品的深度,特意增加宏大的背景和复杂的人物关系,到头来反倒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而干净的故事却能被从中挖掘出有意思的东西。
说实在,我并不能理解这部影片如此低的评分,当我们看到电影时看的不只是电影,还有导演和作者的特点和内心,而这部电影的导演风格就是简单。
我不禁想起了一个经典的例子,曹文轩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时都说自己当初就没有想那么多情感,只是想写出来而已。
至于反例嘛……看看某比特人的《爵迹》就好,不过多赘述了。
我很想直接打个四星拉评分的,但冷静了一会还是算了。
我的原则是评价的时候不能让个人喜好凌驾于影片本身质量之上。
史泰龙那版是坨屎。
仓促了事、什么都没展开的剧情设定,惨不忍睹的剧情BUG,毫无铺垫就开始川剧变脸秀奶子的女反派,淡薄而苍白的人物形象,狗屁不通的吻戏,最终让整部影片成了史泰龙的又一部肌肉走秀大型MV。
简单来说,95版除了特效画面引人入胜以外,剧情烂到不想提。
而这一版的评分比95版还低,以至于我根本没对它抱有什么期望。
所以谁能想到它这么爽呢。
剧情可以有小BUG(开头女主明明呼叫了救护车却一直没有支援、女主完全可以一开始就用能力读出组织的线索、男主联系总部时应该直接说明大楼防护罩是反派控制的让支援强行进入、男主在杀掉第一个判官时就应该拿子弹了、反派死于话多等),但不能有大的逻辑漏洞,男女主跟反派智商都在线,血浆洒得恰到好处,镜头布置赏心悦目,配乐衔接天衣无缝。
除了收尾仓促一些以外,你还能找出什么毛病呢?
好像还真有。
硬说的话,我觉得这版机车没有95版那种重量感与漫画感。
但时代在变,设计也在变,现在这个设计更符合现代科技的模样。
这一版的投资有说三千五百万的,有说四千五的,我姑且算你五千万。
95版的投资估算有个七千万,换算到现在又是多少钱?
所以剧本才是所有作品的主心骨,剧本好就是好片,剧本烂,你有再大的投资都只是在一坨屎上做无用功。
吃蛋糕最重要的,是蛋糕胚。
你在外面涂了很棒的奶油,装饰了很棒的水果,但别人吃到中间发现最里面是一坨屎,你装饰得再好又能怎么样?
林超贤在谈论处女作《G4特工》的时候说过,他觉得自己在一部电影里把所有想法都塞进去了,反而什么都没拍好。
还不如去掉大多数,只要拍好一个想法就可以了。
这两版特警判官也很好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95版塞了一大堆看起来很宏大的剧情,结果一个半小时里什么都没讲清楚,拍成一坨屎。
这一版没有扯那些高大上的阴谋,纯粹就是一个杀出重围的故事,条理清晰,赏心悦目。
这才是真正被大众忽视、低估的,可圈可点的漫改电影。
15年11月底《特警判官》这部作品貌似是从漫画改编的,然后颇为有趣的是这部作品应该在八十年代时,由史泰龙完成过一次电影改编拍摄——话说也正因此,我长期会拿它与《机械战警》弄混,毕竟都是八十年代的牛逼作品,又兼有强悍的蒙面主角这一元素。
和前一版不同的是,老一版的,由世界明星史泰龙扮演的特警判官是会漏出脸来的,然后这一版,由“洛汗骑士”卡尔厄本演的,那就是从头到尾没有露出过一次脸了——不过这反倒显得正确一些,毕竟尊重原著,更何况,不露脸的主角反倒更有一些强悍冷酷的意味。
不过说句实在话,起码老版本应该还算是一部独立的作品,而目前这一部,我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一部发生在未来的《突袭》。
所谓《突袭》,是一部印度尼西亚的犯罪动作片,这一部作品可谓相当有名:重点不在于剧情、画面、镜头语言或者是于电影业有什么伟大贡献,它只是因为其高强度的动作设计,卖力的武行们,极其出色的空间调度让所有观影者都爽了一把大的。
《突袭》讲述了一帮新手警察跑去剿灭一伙武装黑帮,结果一进去就被血虐,被杀的只剩下一两个时,却突然爆发,联手匪帮反水仔,打爆黑帮枪手、打手,当场击杀匪首,拿下我方叛徒的故事。
而在这个简单的故事中,奉献给我们的经典动作场面却相当多,甚至于值得未来相当数量的动作片加以学习借鉴模仿抄袭:其中相当著名的一场,即在住宅楼的天井一侧,匪帮们居高临下,手持重武器对另一侧的警察扫射的场面——整个场面呈现的效果颇为激烈,这不仅仅是关于枪械与屠杀元素的加入,更是由于场面设计出色,枪击位置与掩体等现场情况的特殊,使警察在反击、撤退、躲避等问题上进退两难,乃至于在相当短的一场动作戏中亦构成了足够强烈的戏剧冲突...话说,我BB了这么多,如果你曾经看过《新特警判官》,那么只看文字,或者应该也有所察觉:是的,这部电影貌似完完整整地抄袭了“天井枪击”的这一动作桥段。
可能不同的地方,除开使用的转轮机炮而不必居高临下,那就只有判官们只需考虑逃跑,而不需考虑反击与撤退。
而抛开这个场面来看,全片的所有的动作设计也都像是在模仿,而唯一独立设计的,大概只剩下制药车间的枪战:不过,一不给场面全景,二又雷声大雨点小,三你还不如《代号47》,这岂非在开我玩笑?
其实不仅仅“天井射击”,《新特警判官》的整个故事也与《突袭》相似颇深:老手带新手进住宅楼抓人,前期有点被围捕的倾向,后期吊打全场。
当然,由于美式个人英雄主义,所以老手判官其实从头开始就打爆“着”全场。
不过,既然是美式英雄主义,强调着对于主角个体的描述,那么为毛这个蒙面壮汉的角色特征如此不鲜明?
我们甚至于只能知道他是个坚守正义与法律的暴力执法人员这一身份而已。
我相信关于角色表现的问题,必然是剧本上的缺失:其实缺失的地方还不止这一处。
好莱坞的编剧法则中明确提及的两点忌讳,为“你的主人公塑造的不对”与“不能让你的角色做蠢事”。
而本片的确全部犯了,前一点关于卡尔厄本的判官主角Dread已经提及,女主角的设定我没注意,毕竟因为美,但反派Ma-Ma,我也不清楚为毛明明是大Boss,整个角色的气质却显示被老大保养的小三,分明难以感觉到她对整个黑帮的控制力。
关于“做蠢事”的后一点,说句实在话,无论是犯罪分子,还是执法者,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不像是在完成一次暴力行动,而是仅仅在装逼或卖萌,比方说该上的时候不上,该开枪时候不开,明明角色在眼前,却仿佛是只大聋瞎等等。
其实忽略细节,这部作品的故事大背景我应该是相当喜爱的:未来、核辐射、环境崩溃、蜗居城市、巨型建筑、犯罪盛行、暴力执法者。
超能力...不过整部电影的剧情主线,却其实和这些设定没什么关系,永远都只有男主角与女主角在楼里爬来爬去,外面广阔的世界观丝毫没能呈现——话说,如果角色的爬楼,能把这一栋数百层、数公里高的巨型建筑的特征表现出来倒也罢,但可惜我仿佛只觉得这里还是《突袭》里的12层住宅公寓。
整部作品的所有问题,最终呈现的效果,貌似变成了一部Cult片:只不过Cult片理应有的恶趣味,貌似只是导演犯了无数错误的综合产物,而不是电影人自己的思想表达,这样要我对这一部Cult予以承认,我只能说抱歉了。
其实是个3.5分片,因为情节感觉比较俗套,人物性格特别单薄。
除此之外,动作,画面,音效,节奏,悬念都不错。
算是比较血腥的吧,不过即使血腥镜头也有精致处理的感觉,不会简单粗暴。
第一个乌龙是去之前看了网友恶搞制作的假预告片。
刚点开,就见下方评论说,别看预告片了,直接去影院吧,片儿太棒了你不会后悔的云云。
于是从善如流,也没发现恶搞的不对劲之处。
回来以后才看到最新的愤怒评论诅咒剪辑此假预告片愚弄观众的人木有小JJ...第二个乌龙是整片看下来,心中暗道凯拉奈特莉演技有不少进步。
结果直到去看演员表才发现女主角不是她。。。
两个演员长相真的是有点像的耶。。。
3D可能效果更好。
紧张感还是稍微欠缺,不然即使情节白痴也是会作为经典的动作大片而得到4分呀。
看这部影片之前,并没有看过预告,只是电影院放了这部片也就进去看了下,结果看完之后有种酣畅淋漓,意犹未尽的感觉。
回去以后去IMDB看了下影评,确实评价的中规中矩,下面我也简单分析下原因。
整个影片故事情节简单易懂,回归了好人完胜坏人的基本套路。
在最近几年各种的电影都是多元素的杂交中,让观众看到了一缕“小清新”,所以大家又有了一种温故而知新的感觉。
本片的场景没有使用虚拟科幻,而是使用了真实科幻的布局,让人的代入感比较强,不再是汽车满天飞,不再是LED不花钱随便布置的“科幻”,而是让人感觉就在不久的将来发生的,其实这也是一种对人类现状的反思,人类的贪婪与好斗,把世界搞垮掉也是不是不可能发生的,当然这一主题与电影主线没有太大联系,我就不做过多评价了。
在IMDB的评价里面,一般的能满足故事剧本能完整叙述一件事,导演拍摄过程能按部就班完全根据剧本拍完,没有大的漏洞,就可能拿到5分。
(就这一简单的条件,也不是很好达到的,因为电影高度发展的今天,自由度已经非常的大,如何能融入导演自身的特点,又能把一个引人入胜的电影呈现在观众面前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本片就以电影的手法叙述故事没有任何瑕疵,因而得5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如果评分再想拿高,就需要有影片的个性在里面。
本面的特点在于,对暴力美学刻画,鞭辟入里。
对于慢镜头的把握,应用的十分娴熟,剪切的把握也非常老道,使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不会因为特写镜头的插入而有违和之感。
基于这些的努力,使得观众从影片开始到结束都可以完美的沉浸在导演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可以完全享受影片带来的震撼和观影的乐趣。
所以这样的影片可以得分在7.5分至5分。
这不影片也算是最近几年动作电影的翘楚,并且也可以看出评委和观众可能也出去对这种回归套路电影的期待,所以最终得分是7.5。
对于IMDB如果想拿7,5分以上高分,就不那么容易了。
纵观所有的高分电影,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主旨是不能或缺的,或者反思人性,或者反思战争,但总需要一个让人能深入思考的问题包含其中。
关于这一点,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影片一定要纠结才能得高分;第二,高分电影还需要一个思想极为丰富的剧本,本文开篇也说了,这部影片故事非常简单,因而也就谈不上思想丰富了。
综上所述,本片是一部非常适合和朋友一起观看的欢乐电影,其实拿做贺岁片也可以,是一部爆米花电影;也是一部非常成功的商业电影,无需太多的思考和自省,带给观众的全是被动的体验和刺激。
对于一个不是那么多愁善感的普通青年,此片非常适合你。
本可以拍得更好的 爆米花的那种好
2012-351.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版《突袭》,判官们山寨X战警万磁王头盔…
标准的快餐电影,狗血的剧情,狗血的表演,看见最多的就是血腥,这种电影已经很难让我的肾上腺素提升了,时代在进步啊,快餐店也不是乱开的。
无聊至极的电影。
正是因为角色特脸谱化剧情特简单才显得酷, 比某些想玩点深度又弄巧成拙两边不搭的片子强多了.
乏善可陈。故事抄袭《突袭》,却远没有《突袭》好看。因为从头到尾戴着面具,男主角只好用仅露着的嘴表演。
在未来,不仅秩序乱了,需要以暴制暴,而且可以读心的变种人也出现了,虽然只有一名并且身在判官的一方,但不得不胡思乱想一番,这跟核战争有无关系?如此神奇的能力怎么没出现在敌方?而90分钟的时间里,变种人小姐还在极其努力地证明自己可以胜任判官。只能说,很滑稽!
相当不错,够血腥够刺激,还有超带感的靓女,看得热血沸腾
科幻美版《突袭》,这种没剧情枪枪到肉的电影,简直浪费了浪漫到极致的慢镜头。
像是连续剧中的某集
没有老版的有趣,可怜的男演员,摸爬滚打了那么久,却连个正面都没露过...
没有血浆,没有子弹,没有爆破怎么会有好电影?!这个片子正对我口味~~~
3.5
主角无敌的动作片看着就是畅快
这不是死亡塔的未来版本么~~
女主说不戴头盔是为了更好的心灵感应,其实是臭美想一直露脸吧?
觉得挺单调的
卖酷的头盔X装饰条,多影响视线哈
只有Olivia Thirlby可以一看。男主通篇不露脸,是跟导演有仇吗?
暴力但不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