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片就是围绕那一纸证书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虽然那纸证书代表了婚姻,然而婚姻真是因为在乎那张纸吗?
更多的是那张纸背后的故事。
二这个月,倪周的矛盾终于以对外宣布结婚而结束,二十年爱情长跑的结局就是那代表圆满的一张纸。
不过就我看来,有没有纸对他们两的生活无多大影响,在乎这张纸的更多的是他们之外的人。
事情到此并没完,只要他们还在这江湖,不管他们有没有纸,故事都会发生。
江湖并不是娱乐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三同事甲,电话中:X姐,离了就离了呗,离了后自由多了。
你看你,累了叫秘书按摩按摩,挺舒服的。
我啊,和我老婆离婚协议都签了,就差去办手续了。
是啊是啊,就是对小孩影响太大了,要不我早离了。
同事乙,工作闲聊中:吵架很正常啊,夫妻两总会磕磕碰碰的,不闹点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和我老公不也经常闹闹吗。
甲啊,就是那脾气,有时候就为了那口气。
其实过一阵子就好了。
啊,闹到要离婚?
那不好,对小孩不好。
同事丙,喝酒发牢骚中:唉,不容易啊。
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共同语言啊。
你看,给她买了新手机也不要。
要她去挑?
她都不肯跟我一起去逛街。
昨天回去晚了点又做了厅长。
不说了不说了,喝酒喝酒。
同学丁,与甲丙等喝酒吹牛牢骚打趣后:XX啊,凡事不要太认真了,讲原则是好事,但不要老讲原则。
日子不会一直顺利,这就是生活。
四生活中很多东西说穿了就是一张纸,大家在乎的就是那张纸的象征意义。
究其原因却是那张纸背后的故事。
片中李小萌说:拜托了,大家都不容易,给个面子行不行。
这,就是生活。
1、小安阿姨去顾大夫家吃饭“好靓的鱼啊!
”(鱼看起来很可口哦)2、女芭蕾舞病人发病跳上桌子跳舞,小安告诉顾明她的真实病因,大意是(团里人跟我说,她的病是因为一个男孩。
这个男孩和她从小一起长大,后来一起学过芭蕾舞,同在一个舞剧团。
从同学到同事,从搭档到恋人,一切都是那么自然。
后来这个男孩要去美国念书,两个人约定一年之后在纽约相见,男孩要走的那一天,女孩去机场送行,她就站在窗边看着那架飞机带着自己的梦想起飞,消失在云里...但是五分钟之后,这架飞机从空中跌落下来,无一人生还...我刚才放的那段音乐,是舞剧团的人给的,是他们两个在一起时跳过的一支舞)3、因为顾明因为老婆在其病人老王面前提起结婚证使得老王的病情反复的事与老婆大吵一场后夜不归宿,第二天醒在小安的卧室。
顾:我昨天晚上干什么了?。。。
唉,我喝得太多了,我真的没干什么?
安:你昨晚喝多了之后呢,好像一个孩子,好小好小的孩子。
PS:大概就这三处吧,片中还有冯晓刚的身影哦(做假证的),大导演的友情客串很具有喜剧效果,另外,还发现了江珊
喜欢黄建新导演已久矣。
早期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90年代末的《背靠背,脸对脸》、《站直啰,别趴下》等,周三的夜晚怀着轻松的心情走进中国电影资料馆百子湾店重温这部2000年世纪之交的国产剧情片,影厅来的人不多,却都看得津津有味,不由得更欣赏黄导了,你们说,这么好的导演,就是什么都能拍!
电影《谁说我不在乎》讲述了一个两口子为一张结婚证走到离婚的地步的故事。
顾小文的爸爸顾明是一名精神医学的专家,每天上班面对病人有耐心也有压力,妈妈谢雨婷更年期提前来到,听外人说没有结婚证证明不了是婚姻关系就是非法同居,加之丈夫身边围绕的女学生小安来家中做客更激起了疑虑,小文妈拖家带口找结婚证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影片的结尾,妈妈告诉小文和她爸离婚的事,小文大哭“谁说我不在乎”并跑到电台哭诉,为了“惩治”不听话的父母,小文离开家去打工,爸妈焦急找到她,三人也再不提分开的事情。
走出电影院复盘,不由感到导演真的很擅长从每个人物的视角出发去理解人物,每个人都包容到了,堪称一人主述、双重环境、三维视角,多种寓意。
下面就开始一点点夸: 先说形式。
是我孤陋寡闻,第一次看到黄导的片中插入漫画的形式,“他在谈及这部影片的时候更是提到了“文化电影”和“观众效应”这两个概念,当年这部作品上映时以着暑期强档娱乐片的身份'一票难求'”(引自幕味儿),多在回忆中插入漫画,如需要闪回当时确实发生的和想象的场景时,用漫画好在增添趣味吸引了观众并制造一种若即若离的效应,毕竟是在闪回中的进行,若要说我不适的地方,我看黄导的影片多半是正经严肃的思索(以他的一贯表达来说),这样的漫画让我有些跳戏,哈哈。
开场六分钟后才到,错过了片头,但让小文做第一人称来叙述事件一点没都感到违和,后来回看片头才知道这是小文写到日记本里的故事,“我的梦想,是当一名作家。
xx曾说过,作家就要写你身边熟悉的人你熟悉的生活...”然而导演并没有只頋让她自说自话,整个事件中三个人面对同一件事的不同反应及性格侧面都照顾到了。
比如精神病专家的顾明在医院面对病人的烦扰,在工作时他平静处理好这些,在下班后他也想去游戏厅自己待着发泄一些心中的压迫和喘不上气。
小文身边也有个陪她去造假证,给她们全家做了一桌美味的古灵精怪的同学(名字我忘了,在夸张展示这小孩好厨艺时,我对旁边的甜妞儿说,找到了这样会做饭的男人就嫁了吧)。
这么说来,可不就剩下年刚40,知识分子又心里窝火的谢雨婷没出处了嘛。
印象深刻的一处是,顾明从同事(王志文饰演)那得到两片“神药”琢磨让老婆晚上开心一下,谢雨婷疑神疑鬼地洗完澡从厨房垃圾桶翻出了药片包装,非但不领顾明的情还叫嚣着不要假装的被骗了,别说当事人了,我当时都头一蒙这女的真傻啊不是自个儿把身边的人往外推嘛.....包括开头顾明上交工资数钱的细节(少了五十),都能想到谈恋爱的时候是多么羞答答绝口不提一个字的钱,婚姻存续了这么多年孩子都不止打酱油了琐碎的日常就是这样,多么真实的生活。
在对待同事兼学生小安上顾明的举止也是正常这个年纪男人的表现,有对她工作和才华和分析人事的欣赏(以俯看的怜爱和跨年龄性别的吸引)以及“想来点刺激又本能惧内”和一种“原状人性的家庭自我矫正平衡系统”(《一声叹息》:年轻的时候有贼心没贼胆儿,年纪大了贼心贼胆儿都有了,贼没了)影片表现顾明和小安的关系比较隐晦,到最后也没说明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不过小文去找小安“谈判”,站在医院走廊单手扶墙的挑衅姿势两个小时没说一句话也令人忍俊不禁,想到谢雨婷问小文,我要是和你爸离婚你愿意吗,小文说那有什么的,现在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就得有新时代的做派你们这很正常(大概是这个意思),一瞬我也被小文的新时代晃神了,直到小文为父母和好做了许多努力还没成痛哭流涕时,我也才后知后觉她的脆弱。
但是,我们也总是闭口不谈,却轻易在瞬间打开心扉。
与甜。
从内容来说,我也就知道黄导处处流露的zz隐喻,我觉得没有对错吧也可能过度解读,但是通看他的片子这种一以贯之的打上导演个人烙印的基调怎是能撤就撤的。
黄导高就高在,按现在的来说,就是玩故事才是高级的,什么故事都写不好在那翻来覆去的少来这套。
,而放到二十年前那个讲好故事都是基本操作的年代,黄导做到的是比讲故事更高级的“玩味”。
为什么设定顾明的工作环境是精神病院啊,还有“拿弹弓砸你们家玻璃的”,多次给镜头的发疯的一身白衣翩跹起舞的女孩究竟是受过什么刺激?
这些都给了我们提示却没有完全掀开,包裹了生态炉火纯青。
小文给做造假证的二百块钱,造假者(冯小刚饰演)说不做,小文不屑?
地将钱甩到他面前“不就是钱嘛”,当时我想到诶这小孩都是从哪里将这一套“大人的东西”学得头头是道的?
真是吊诡得很呐,时代。
最后,小文跑到西安打工,我特喜欢在城墙上,谢雨婷和顾明跑来站在小文面前,镜头从平移过来一晃,又对着小文反方向移过来一晃,我形容不好反正挺梦幻。
小文要合上日记本了,在末尾一句:“一切都回到了原来的样子。
一切真的和原来一样吗?
”看来,生活的日记还长的很,乱得很,累得很哪 出来影院,我和甜在去吃饭的路上,在车里听到路边一男持着略重的方言叮咛:回去好好创作哦 声音都随风飘到车里,我们都噗嗤笑了感慨对呀。
(本来要发送了看到我的题目忍不住补充两句,片子讲的是婚姻中的夫妻因为一件两人看法分歧的事,片子主核在这儿啊我怎么给忽视了,其实就是女人在爱中别太作,男人也要心怀大度两人都互相尊重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想想,包括后来谢雨婷因为一句话没说顺导致顾明的病人又犯病,顾明气不过让她滚,咳,早知.....多大点儿事啊)
看这个片子,感觉非常好,看到了民主的家庭氛围。
整个影片以结婚证为线索,真的是结婚证没了的问题吗?
当然不是,是女主人公对家庭产生了不信任感,我没有看到女主人公下岗的一幕,影片介绍上写了,也许是女主人公脆弱的时候,她深深的自卑出现了,她对自己的家庭产生了不信任,她感到了危机。
而结婚证只不过是一个有象征意义的物品罢了,找到了结婚证,还会有其他的东西出现。
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两个人一同回忆过去的幸福生活一样,重新努力找到那互相体贴,互相关心的夫妻的感觉,让妻子感受到她的家庭是稳定的,那么她就不会感到婚姻的危机,就不再在乎那个结婚证了。
生活中往往会有类似的事情,表面上看是这个,可实际上却是另外的原因,为表面的原因花费再多的功夫也没用,因为原因还存在,还是要找到真正的原因,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也许这就叫做钻牛角尖,可是当事人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所以才有了心理医生,帮助你解答为什么。
结婚证在一场婚姻里算什么呢?
婚姻里有太多的学问,现在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失败案例或者不自信自己能把握住婚姻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
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
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
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
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妈妈这样除了这种执念,或许还能中年女人的更年期有关。
那时的她们身体激素变化情绪会更不受控。
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对这场婚姻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一张结婚证来保障。
但在观众看来好像是因为她对结婚证的疯魔执着反而导致婚姻破裂了。
家都快散了,结婚证已经不重要了。
偏偏这时候结婚证又出现了,它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合照后。
可惜出现的时机不对,早点出现或许这场风波就散了。
现在丈夫的心已经在外边了,妻子也心灰意冷,结婚证只能用来离婚了。
所以孩子找到了也要藏起来。
原本婚姻散了就算了,孩子这个时候用自己威胁他们不准离婚。
这算是中国离婚的老套路了,多少人劝不离都是你想想孩子,可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有意思吗?
反正最后他们说不离了,日子怎么过也是他们的事。
女作家叶广芩的短篇小说《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原句出自京剧《平原作战》中的一节“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他打你神兵天降难提防。
鱼在水鸟在林自由来往,哪里有人民哪里就有赵勇刚!
”(《我爱我家》贾圆圆也曾说过这句台词,也是十分爆笑了。
)90年代末至世纪初这一时期,导演黄建新创作的一系列作品《站直喽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埋伏》、《说出你的秘密》和《谁说我不在乎》均以城市为背景,保持着一贯的冷幽默风格的同时,如实展现改革开放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叶广岑的小说被搬上银幕的有两部(《红灯》、《谁说》),黄建新本着“是否跟我心灵想通”的改编原则,构建着自己“独特的电影世界”。
电影由一张“丢失”的结婚证引起的家庭风波,折射出大多数中国式婚姻的典型现状,故事夸张恶搞,但不乏照镜子般的真实剧情,看后哑然失笑。
看吕丽萍、冯巩、王志文、江珊、牛振华、傅彪、王劲松、冯小刚的大阵容表演,很是舒心。
李小萌小时候是真萌啊。
机缘巧合,晚上和女朋友一起看了这部老电影。
因为“猴皮筋”这一片段,一开始我们以为这该是一部轻松的国产喜剧片,可看到最后才发现在喜剧的内核中居然是一个反映深度现实的小品,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有一种感伤,也有一种庆幸。
此处,我不想谈论那个天真的想要父母的熊孩子的各种骚操作,我只想说说我对其中呈现出的两个爱情特征的解析。
首先,爱情必须要仪式感吗?
没有结婚证,就没有法律保护,内心就无法安定下来,一念之差,连正常的生活都无法维持。
这种逻辑很奇怪,因为人类的情感要比法律早得多,伏羲发明的婚配习俗,也远比一张结婚证要久远。
2个人相爱了,那就是相爱了,不需要任何他物的认可,不管这个他物是某种制度(法律),某种证明(结婚证),某个人(包括双方单位的领导、居委会、街坊四邻、同事和子女)。
其次,爱情是灵魂层面的志同道合。
本片其实有一条非常隐晦的线索,即这对夫妻真的是相爱的吗?
他们真的合适吗?
冯巩和吕丽萍是下乡时认识的,属于双方都是青春年少,并且可以看出他们的思维方式很不同,一个是精神病专家,妥妥的理科生。
一个是家庭主妇,喜爱文艺,典型的文科生思维。
冯巩总是保持一颗童心,而吕丽萍则显得意外成熟。
两个人有着巨大的差异,妻子也并不能理解丈夫的事业。
可以看出,电影中并无吕丽萍对其作为一个造福社会的最好的精神科医生的丈夫的任何赞扬。
他们一开始就是不合适的,就是灵魂不契合的,之所以能在一起,完全是因为下乡的时候,强行把青年圈定在一个小范围内,狭隘的生活掩盖了双方的不同,让他们误以为彼此是同类人。
其实冯巩和那个医生才是合适的,彼此同样的专业,女生理解并崇拜男生,同时也欣赏男生的童心和幽默。
人类史从来就不是一部美好的历史,我们父辈的爱情其实是被时代裹挟的产物,大部分人其实都没有找到自己契合的真爱,而是找了一个搭伙过日子的人。
我觉得,这种时代局限性,才是这部电影最深层的主题。
所幸,这样的悲剧现在不会有了,我们都解放了个性,都将彼此性格、秉性、志向的同一作为追求爱情的第一要素,我们永远只会等不到,追不上,不会再将就了。
以前的结婚率高,但是真爱少,现在的结婚率低,但能长时间在一起的,都是真爱。
这是一部生活气息浓厚的影片,主演两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多说,重点说李小萌。
那时候还带着点婴儿肥的李小萌仔片中演的是一个思维活跃的普通女孩。
说她思维活跃是因为片中大量出现了她的思想活动所转化的旁白镜头,看起来是充满朝气,天马行空的样子。
说她普通是觉得其实生活中这样的女孩子还是蛮多的。
片中演员的表演都很不错,给人留下印象最深刻的部分莫过于关于“猴皮筋”的段子。
托主演冯巩是精神科专家的福,见到了很多在精神病院里的镜头,每一位惊人病人的表演都很出彩,同时影片也间歇的给我们讲了一些她们的故事。
其实在生活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可能你的故事很美,但还是没人在乎,她们更多关注的只是你能带给他们什么,就当病人出事的时候,主演还是首先想到自己的论文而不是病人的病情一样。
这种隐藏在剧情里的小现实,让人仿佛有一种生活的感觉。
黄建新最擅长此类的片子,我也很喜欢他的这些“生活化”的作品。
整部电影下来,一切都围绕着一张纸展开,起初只是一件小事,最后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天大的事。
生活里也是这样,人言可畏,人的惯性思维也很可怕,这些东西所带来的影响,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
最后女孩以离家出走的形式去打工历练换取父母的回心转意,最后在西安钟楼门口的镜头让我想到了“西安事变”,那个对话很像张学良对蒋介石说过的。
影片最后一句话是,我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但真的回去了么?
这大概也是创作者的思考,我们究竟追求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呢,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隐藏在表面之下的东西,我们有时候想挣扎,可我们却无能为力,只能接受它们,然后用自己的行为和认知去调整自己的底线,别人的底线,最后过出了自己一点也不想过的生活。
青春期女孩拯救中年危机的父母婚姻的故事。
妈妈对婚姻不满,引发了她找不到结婚证的焦虑,以及强迫症一般的寻找。
这种强迫就是抗议。
但是一旦涉及证件,就涉及国家机关,然后又牵涉了人民公社、知青下乡的历史。
和《求求你表扬我》一样,历史的幽灵又飘了过来,无法摆脱(同样,精神病院就是存放这些幽灵的地方)。
这样婚姻似乎是历史的寓言:曾经能作证他们婚姻的权威已经消失;曾经的爸爸把妈妈当作全国粮票一样金贵,但粮票已经不在了;动画片里一张结婚证从乡下飘到城市的高楼,一切都变了。
无论从官方的认可,还是私下的感情,这段婚姻都是名不存实也亡。
因此在故事本身上看是中年危机,但作为寓言是历史剧变之后的断裂感。
曾经能维持婚姻和感情的土壤已经不在了,这段婚姻不是当下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唯一的证据和纽带,就是女儿。
她是故事的主人公、是旁白、是对着镜头诉说(被采访mockumentary)的对象、也是拥有上帝视角的摄影机。
她属于当下,属于现在。
她用一己之力,弥合了历史的断裂,用强力把他们重新粘在一起,给他们维持婚姻的理由。
虽说影片是从一个作为女儿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眼中的家庭生活,如果没有剧中插叙的精神病院的段落,倒还真是让人感受到诸多的无趣。
结尾的这一段所谓的“复合”倒是让人勉为其难。
或许因为我们已是婚姻中的人吧。
但也引发了自己关于婚姻的一些思考。
夫妻双方,人到中年,越发平淡。
其实人的心态也就开始了变化,其实是很微妙的。
生活可以有波澜,但却万不能放大。
影片中,是由于一张结婚证引起的离婚吗?
其实不然,这只是一个引子。
没有这个,必然也有其它事件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
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为了证实一些事情,从而追根到底,关系细枝末节。
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经不起推敲和折腾。
因为生活中的任何事情其实都是相互联系,一个复杂的系统。
只要认真就输了。
如果换一个词,或许就是“作”。
所以平静期的生活就应该有平静的心态。
婚姻和感情,出现了裂痕其实就再也弥补不上了。
这条裂痕总会在某天再次裂开,那时也就更深了。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王劲松(气壳)110秒的段子实在让人拍案叫绝。结尾李小萌跑去了西安,黄建新真是有幽默感,李小萌用离家出走逼冯巩吕丽萍复合:“你们还离吗?”“不离了。”而在64年前,在同一个地方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光着屁股的蒋介石:“你还内战吗?”“不战了。”于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最好笑梗是片尾演员表:弹弓手-气壳,比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这一名梗还可乐哈哈。
小孩子的世界很天真,但他们也会很懂事。王志文贡献经典表情包。
离了个苍天大谱了。开始以为是王者被反转全毁了。爸妈两人观念都不同了,强扭的瓜不甜啊妹妹。
6/10。爱情是最不需要社会凭证去确认的个人意志,《红色娘子军》中起舞的女病人,唯有坚定的红色信念让其平静,清醒过来的老王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凭证后又复发了,谢雨婷因为缺失了毛主席像一眼识破假结婚证,人们唯有获得毛主席式的权威肯定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顾明在这段关系中看似受气,实际有最不可推卸的责任,敷衍着并拿精神病来看待妻子狂热的询问,把妻子推向了偏执的深渊。设置了多处消费历史、消费文化的桥段,譬如《列宁在十月》定义了小文的写作概念 、老王念京剧广告词、夫妻关于粮票的共同记忆、领结婚证背媳妇的卡通插入、做饭讨好父母后《杀手莱昂》的时装走秀、女助手的一段山东话,零敲碎打的符号折射出新时代价值多元和道德失范,结尾夫妻恢复了一起跳广场舞的生活,但两人麻木而不知所措的表情,说明家庭的回归仍带有不安全感。
竟然还看过这个
这是中学全校组织去看的电影,当初真不识货啊。又看了一遍,感觉这真的是部相当有内容的好电影,现在看也很IN,细节很给力,结局又文艺又大气。再看杜拉拉和我知女人心这类货色,只能说中国电影进步到哪去了?
抽个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黄建新这部电影不怎么样,明显感觉内容塞的太满太杂,不像他90年代的那些作品,简单有力还有内涵,在进入21世纪之后,黄建新真的迷失了。·剧情本身设定在精神病院里,本来挺粉刺的,可惜导演没深挖,流于表面了,而结婚证这条线也是莫名其妙,过于生硬了,本来是讲中年危机的,后来不知道怎么就变成无理取闹了,故事变的匪夷所思,这股气儿散了。·那时候的吕丽萍真好看,有成熟的韵味,可惜最后让孙海英给拐偏了,冯巩演的也还好,至少比他后来的相声说的好。·王志文和江珊出现在电影里,让我们想起来的还是《过把瘾》,并且精神病院里出现的王志文,太让人联想出《我爱我家》里的耶稣上帝了。·傅彪,牛振华多好的演员,说没就没了,真可惜。·王劲松在本片奉献了经典的“拿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们家玻璃”的演出,鼓掌👏!
1.黄建新第11部。无聊的家庭闹剧。
然后我掏出个弹弓……
俗套多 精彩的点也挺多 总体上觉得“尺度”还挺宽的 呵呵
2021年8月3日,看了十五分钟,拿今天的审美眼光是看不下去的,好像就结婚证到底代表什么意义这个命题,过时了,这部片离国产电影经典还差很远,经典是不管过多久翻出来重温还依然有味儿。
说实话,我看的时候真是不喜欢。很多地方感觉特别做作,编剧编的做作,这种片子在电影院放吧,没票房,只能是在电视上卖版权放放,仅供消遣!不过这种结合动画的片子国内倒是少见。看在这份上,2.5星。
一直很喜欢吕丽萍的表演,不夸张,不做作,不拖沓。冯巩还是玩玩喜剧吧,这样的东西只能凑合一下。罗湘晋好美,把那种惹人爱怜的感觉表达了。从导演角度看,不太喜欢黄建新在片子里的尝试,有点小花哨不太合适这样的现实基调,题材还是不错的,很贴近生活……
锐气尽失,幽默不在。家长里短,无趣难欢。《论结婚证的重要性》《论办事机构的呆板与规章制度的不近人情》
当年看完这个,我爹妈突然说他们的结婚证好像也没了……找了半天最后去补办了一个,还抱怨说照片也太像二婚了……
结婚证的丢失是中年婚姻关系脆弱的表象,也是维系。但内核总是没展开,这样显得剧力较弱。还好表演都不错,广东话出现得虽然惊喜,但很突兀,像散文诗,却与剧情衔接不上。
春晚包饺子小品扩写成的蠢电影。吕丽萍在92年《编辑部的故事》里还是个傲娇的都市丽人呢,怎么过了不到十年就憔悴成这样了,而且居然还要为冯巩争风吃醋?看得我气不打一处来!
疯子说,我想脱光她们的上衣。其他的医生说他还是个疯子,可是这位医生说,他要脱女孩子的衣服,这不是正常思维了吗?医生接问那个病人:“然后呢?”然后脱她们的鞋子和袜子。再然后呢?脱她们的裤子。再然后呢?病人不好意思的说:“脱她们的裤衩。“再然后呢?抽出皮筋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