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也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老徐。
应该不是太早。
起码在《将爱情进行到底》的年代,我还豆丁一个,甚至不懂“爱”这个字到底怎么写。
所以纯粹是因为这部片是她第一部导演的片,才从骡子里拖出来。
电影海报也平淡得根本让人没感觉,没什么大红大紫,一点视觉冲击力都没有。
白色的底色,然后背着包的老徐和那个肥头大耳的爸爸。
跟浓墨重彩无关的电影,跟浓墨重彩无关的感情。
本来,我觉得,生活的色彩就是钝重的,让人看不出浓烈还是黯淡。
活下去,不是想象中那么轻松容易的,无论是怎样的人。
就算小鱼在片子里说她爸爸,你就和我们不是一类人,你老得意。
故事刚发生的时候小鱼还是个孩子,穿着土气的校服,站在窗台前的样子满好看。
然后老师告诉她,你母亲出事了。
于是她再次见过那个印象中模糊得几乎看不清的父亲。
他站在那里,问小鱼有她母亲还有没有更新的衣服。
她回答没有。
那一定是一句很心安的回答。
有个人在旁边帮她,跟她血脉相连,他是她爸爸。
他坐在死去的以前的妻面前,帮她擦脸,要给她换衣服。
他看着亡妻擦干自己湿了的眼睛。
不知道该怎么对女儿好,于是只能在厨房里做饭,奇迹一样的味道不错。
看着女儿吃饭的样子笑得一脸荡漾的光头男人,有个更简单的名字叫父亲。
然后他锒铛入狱。
似乎因为开的酒吧里有小姐。
他出来的时候,女儿已经有了男朋友,生活看似平淡而安稳。
他坐在茶楼里问小鱼自己是不是胖了,紧接着就傻傻地在女儿说了一句不认他之后,把自己的眼睛抹了又抹,留下还是抹不干的痕迹。
孩子结婚,他在一边劝告那男的不行。
她一意孤行,于是他告诉女儿,在那边不行的时候,还有老爸撑着。
你就回我这边来,我养你。
父亲对女儿,大抵就是这样的情感。
不善于表达,但是一张嘴,就是大道理,一套一套的。
他说那男的不行后来被现实证明了果然不行。
大了肚子的女儿从小男人那里回来,他面对自己的落魄,跑到阳台上哭。
想瞒住女儿却还是没瞒住。
于是跑去深夜里赌博,想让孩子以及自己的外孙女过上更轻松的日子。
结果反倒是他脑出血。
拖累了女儿和孩子。
小鱼终于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一边照顾父亲一边照顾女儿,两面都可以用坚定来面对时,父亲去世。
她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
看了之后,没哭也没笑。
这是个平淡的故事。
不张狂不恣意。
我也终于明白了那些词句不华丽的文章,之所以感染我是因为什么。
因为那深情,已经不需要刻意的华丽,它贯彻在每个字里,直达内心,不需要经过另一层转手。
这电影把每个镜头都灌注了感情,像充沛的花朵的汁液,让人潸然泪下的。
父亲给孩子们的爱都是这样。
他是那么粗鲁而无条件地希望自己的孩子幸福。
即使那幸福跟孩子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
他自然有着年轮赠送的智慧,可是他又尊重孩子的选择,不强硬,但是坚决。
然后在孩子们最困难的时候,陪在他们身旁。
所谓大爱无言,大音希声。
那份大爱,真的已经不需要言说。
联系在血脉中的,始终伴随着心脏跳动的爱。
带着一半相似的基因,反复提醒着坚定的真实。
长镜头用了很多次,反复追寻着老爸的身影。
最煽情的台词是,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
似乎只有两个字就可以表示所有的深情所有的爱。
如果说这爱还有什么理由的话,也就只剩下这个了:爸爸。
生活不是什么多棱镜、霓彩虹。
当小鱼在已经什么都不知道的老爸面前哭完,又继续端起那碗稀饭的时候,我终于被感动得淅沥哗啦。
虽然哭对于我而言,是不太可能的事。
其实这是个爱和成长的故事。
很简单。
很真实。
很让我喜欢。
《我和爸爸》。
最近看了很多亚洲主要是香港台湾方面的亲情剧,我在锵锵三人行上听到了徐静蕾拍过一部关于父女的电影《我和爸爸》,对于我来说,我本身有个女儿,因此对此片的观看欲望很强烈,由于工作的原因,一直没有时间去观摩,这个寒假有幸看到了这个片子,说实话,看完这个片子我对徐静蕾的认识加深了,她的确是个有思想,有能力的女子。
对于徐静蕾的认识源于我在少年时,看到的一部大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这是唯一一部在90年代大陆拍的最好的偶像剧,说起来,也就是学习日本的偶像剧模式,徐静蕾是其中的演员,当时觉得她很可爱,是个偶像派的模样,和今天的很多偶像女演员一样,其后就没有什么特别的关注。
按照惯性思维,我对于大陆的导演或者演员大多觉得城府不深,也就那样,不过,对于徐静蕾我觉得的确是有水平,要知道《我和爸爸》是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片子,她写出了父女之间的感情戏码。
片子很简单,就是一个女孩在失去了母亲后,不得不和之前离婚的爸爸一起生活的故事,父亲是个不太要好的男人,做事马马虎虎,自由自在,作为女儿对于父亲也没有什么好感,不过,这部剧的精华在于父亲究竟对于女儿是带有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其中有一句 我记忆深刻,父亲说,我最爱的就是你 闺女?
而女儿直接就问,那你爱我妈么?
这句话问的父亲有点愣,后来说那不一样?
要知道父亲是和母亲离婚了,在女儿很小的时候,所以爱这个字似乎已经不再用于他们两人之间了,而对于女儿的爱似乎是剪不断了,这或许就是亲情的血缘关系。
父亲对于女儿的爱似乎又是那么的暧昧,当女儿被前夫抛弃,打着肚子回家的时候,父亲对于儿女的态度就是完全接受,并且显示出一个传统男人的姿态,“没事,有父亲在,别担心,女儿”,这种态度我想绝不对出现在父子之间的关系中,一个男人通常都是对自己的心爱的女人也会说出同样的话,当然前者是亲情血缘关系,后者则是一种荷尔蒙所带动的甜言蜜语。
同样的话带有不同的韵味。
真是奇妙,,, 女儿对于父亲的态度,从毫无感觉到逐渐了解,接受、这个过程拿捏的恰当好处,不拖沓,不做作,特别是没有中国传统电视剧对于亲情剧的哭爹喊娘的那种令人厌恶的过分的哭戏。
徐静蕾处理的很好,该哭就哭,该笑就笑,没有那么多做作的哭戏,不像我们很多的综艺节目,电视剧,动不动就忆苦思甜,过分的哭,那种调调完全是一种绑架,就像鲁迅痛恨24孝那样的厌恶,不要总拿那种所谓的责任来绑架人,其实真的毫无好处。
父母对于孩子的付出本身也是一种义务,儿女对于父母的关心照顾同样也是一种义务,何必过于刻画这种固有的感情色彩呢?
父亲为了女儿和外孙女的生活,而走向了赌博的境地,电影处理的很好,并没有按照惯常的思路,赌博被抓,忏悔一生,而是因为连夜赌博劳累而造成瘫痪,这种套路可以说已经超出了国人的一般想象空间,同时,也让观众对这个父亲产生了同情之感。
结局是女儿再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女儿与父亲的关系或许总是说不完,也说不清。
我毕竟才刚做父亲,对于女儿将来的事情毕竟没有经历,有些生活情节或许还不能体会深刻,但有一点我感同身受,那就是电影中父亲对于女儿说的那句,父亲最爱最爱的就是你。
这句话的含义,我很明白,而且这里面有着与父子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含义,说不清,也说不明白。
我想时间的前推,会让我逐渐的体会深刻,现在我真的是说不明,也道不清呀。
向这部电影致敬,这部电影写的是北京的故事,毕竟徐静蕾是北京人,而演员、拍摄地都是在北京,有时候很羡慕北京等一线城市的观众,可以再影视作品中,看到自己城市生活场景的剧集(主要说的是现代都市剧),作为山东人很少能看到属于自己的团队,在自己的城市中,演绎自己的故事,即便是有也没有什么经典之作,山东的很多自己拍的作品思维过于简单,情节拖沓,剧情老套,没有新意,这就是受到单一文化、地区环境的影响所致。
女儿,爸爸,永远爱你。
呵护你、,,,,,,,,,
理想中的爸爸,就是王朔那样,叶大鹰就是在演王朔,与现实中的爸爸截然相反。
现实中爸爸是湖南人,电影中渣男老公也是湖南人,老徐这个北京大妞厌恶湖南人可见一斑。
亲爸让老徐练字是为了将来好找工作,叶大鹰说你不用工作我养你,你混一辈子就好。
亲爸充满功利,王朔给她自由让她做自己。
这是一部致敬王朔,痛贬亲爸徐子建的电影。
煽情绝不如平淡来得真切3岁我根本记不得你的样子,只听你一遍又一遍地重复你喂我吃饭的时候,端着碗追着我满大院跑6岁我躲在你怀里看你下棋,你专注到不知道嘴里叼着烟的灰烬掉下,又烫到了我的手心7岁我坐在你自行车的前杆上,仰头对着你的拉杂胡子,说等你老了,我也载你8岁你告诉我袁隆平是我们村的,我傻傻地深信不疑10岁,你检查我作业的每一页每一题,黑着脸,我害怕得站在一边不敢看你的眼睛15岁我拍着桌子跟你理论,没发现永远都是笑眯眯的你什么时候开始叹气16岁我开始嘲笑你讲的经典笑话,虽然它们曾经让我笑到喘不过气17岁我已经高到你的眼睛,发觉你在我心里早已不像小时候那么伟岸那么神奇18岁,不断的争吵使我们都筋疲力尽19岁我渐渐感觉到你的寂寞和孤立,当家里意见不和的时候,我试着站在你那里20岁我们已经很久没有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也早就习惯我的沉默你的无语21岁大一的下学期第一次听到你说想我,每跟你发一条短信我就红一次眼睛我开始回想你每次的欲说还休,每次的默默转身离去,每次茕茕孓立的背影……不是所有思绪都能理清也不是所有话语都需要说出口我知道你不会看到这篇满满都是关于你的日记所以我敢在这里大胆地对你说老爸 生日快乐 我爱你
父亲老渔充满智慧,处事从容不迫。
连死时都那么安详。
但是还是让女儿伤心了。
原因是女儿虽然怨过他,却是那么的想让他陪伴着自己。
世事艰难,命运无常,唯于智慧与爱值得品味智慧的父亲角色印象深刻的有三个,老渔算一个,还有《Meet Joe Black》里Hopkins扮演的,还有就是《名侦探柯南》(呵呵,不是电影了)里小兰的爸爸(那个怪老头)
终于看到了徐静蕾的《我和爸爸》。
一个倒序的结构。
总体感觉中规中矩,但是一些镜头调度没有契机,很随意,但是情绪还是出来了。
而且,我哭了。
影片结构很规范:开端:妈妈意外去世,小静跟随一直不在一起生活的爸爸生活。
爸爸是个吃喝玩乐不靠谱的人,经常带小静去自己经营的酒吧。
一次涉嫌在酒吧中容留妇女卖淫,被判入狱。
中段:小静独自生活,完成大学学业,也有了男朋友,父亲出狱,并且有了一个女朋友。
四个人吃饭的时候,小静告诉爸爸他要到湖南结婚,并且去上海工作。
父亲很伤感。
结尾:小静怀孕了,和丈夫过不到一块,回北京和父亲一起生活,孩子生下来,父亲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对小外孙女疼爱有加,小静看到了父亲的爱。
小静没有工作,家里也没剩下多少钱,父亲重操旧业去连夜赌牌,最后突发脑溢血丧失了记忆和基本行为能力,小静支撑起了这个家。
都是生活里的东西。
我比较不喜欢的是她的叙事方式,缺乏叙事逻辑,有种很跳跃的感觉,事件几乎都是片段似的,没有前因后果,比如:突然爸爸就去给她开家长会了,之前没有任何交待。
爸爸的性格有一个转变,一直是一个玩闹的人,在小静有了孩子后,慈爱的本性爆发出来,似乎比自己的女儿更疼爱小宝宝,可能是因为人上岁数的原因吧,越老就越脆弱。
最后出去打牌捞钱也是为了生活和孩子,最终付出了自己的健康,可能这就是爱吧,所有在小静身上没有付出的爱,在外孙女身上都补偿回来了。
父女俩打电话,一个谎称自己正找鞋,要出门谈事情,其实在开往火车站的车里;一个谎称自己已经上车,其实还在车站外的电话亭里。
最终还是没有见面,父亲怅然靠着车看着北京站。
这个段落让人感动落泪。
片头,小鱼身边的男子抱着一个孩子,和她一起往墓地走去。
旁白说着小鱼的妈妈让她一定生个孩子来陪她,那么这个孩子,便说明,已经有人陪她了。
于是,我开始感到,隐隐约约的幸福。
故事讲得是本来单亲的小鱼在母亲意外身亡后回到的父亲身边,没什么戏剧性的故事,没有大的冲突。
使我不禁想起了一句很老的歌词“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小鱼的父亲也许和许许多多望女成凤的父亲不一样,但又是一样的,他爱着自己的女儿,他把女儿当成手心里的宝,他的骄傲。
老多跟我说,如果他有我这么个女儿,肯定美坏了,才不着急把她嫁出去。
我当时觉得怎么可能,父母不都着急把我嫁出去吗。
可仔细想想,老爸从来没有说过。
他就是很乐意给我做饭吃,虽然弄得我不敢说什么好吃,他会天天做的。
他就是觉得我好,虽然他从来不说,但如果我问他,他肯定说我长得好看。
他就是觉得我聪明,觉得自己的孩子就是不用教也那么出色。
我谈恋爱受了委屈,妈妈可能都会觉得恋爱都这样,但老爸不会,虽然他也不说,但他不高兴,他觉得他的宝贝女儿凭什么受人家的气。
我在家宅着没关系,我好吃懒做也没关系,我是他的女儿,他就是这么宝贝我。
和电影里那个老鱼一个样。
尽管老鱼是那么不靠谱的一个人,但作为爸爸,都是一个样。
如果我不是仔细想,我可能都想不到这些,平时里习以为常的优越感,是一些隐隐约约的幸福。
《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导演处女作,也被认为是她的导演生涯中最棒的一部作品,后来她导演的《有一个地方只有我们知道》、《杜拉拉升职记》等都走向了商业化、爆米花化,而失去了她骨子里的倔强和纯真。
之前一直以为《我和爸爸》是徐静蕾的自传,毕竟是她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有一种作者电影或独立电影的风采,也是徐静蕾非常个人化的一部影片。
但是查过徐静蕾的履历后发现,这个故事似乎与她的成长经历关系不大,应该只是写了一部表现自己亲情观念的电影。
众所周知,徐静蕾情史丰富,公开的恋人就有四个,而且都是行业内非常知名、有地位的大佬。
但是48岁的徐静蕾如今却还未婚,而且表示没有想过结婚要孩子,宁可冻卵也不想要步入婚姻的殿堂。
她这样的婚姻观与父亲的严苛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曾经也表示过这部电影是写给爸爸的,但电影中的父亲形象却和她的亲生父亲大相径庭。
索福克勒斯曾经表示,戏剧要写“人应该有的样子”,徐静蕾在这部电影中塑造的父亲形象大概就是她理想中父亲的样子,以及她理想中和父亲的相处模式吧。
导演处女作一般都是最能表现导演风格和情绪的影片,带有导演的个人色彩最浓重,因为一般艺术家的第一部作品都是以自身的经历和情感为依托的,是最有表达欲的阶段。
因此从《我和爸爸》中,也能看出徐静蕾的电影观和情感观。
一、 诗化、生活流的影像风格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徐静蕾的情感是非常细腻的,因此在《我和爸爸》中用了“自传”的方式,加入了大量以“我”为视角的旁白,表达小鱼的人生经历以及与父亲的情感链接。
影片首尾呼应,形成一个环形结构,第一个镜头和最后一个镜头都是在墓地,但是影片开头并没有交代他们在给谁上坟,而是以画外音切入,交代小鱼是跟母亲一起长大的,母亲让她以后一定要结婚生孩子,她现在回想起来理解了母亲,可能母亲是怕小鱼孤单。
这个旁白非常简洁,交代了小鱼的前史,也为后来她一直拼命想要结婚做了铺垫,同时也留下了悬念,影片叫《我和爸爸》,但是画外音却先提到了妈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在后来的剧情中观众得知,小鱼的父母已经离婚了,并且小鱼的母亲也意外去世,她不得不跟从没有真正相处过的父亲在一起生活。
该片的镜头语言总是缓慢、平实和生活流的,很少有快速的剪接和镜头的切换,一般都是用固定镜头,或者缓慢的平摇、平移这样的镜头。
比如当小鱼的母亲去世,她坐着父亲的车,将头伸出窗外,看到母亲出事的地点,这时候镜头用非常缓慢的移动镜头,配合抒情的音乐,来表现小鱼此时迷茫、哀伤的情绪。
镜子也是电影中经常会用到的道具,一般镜子都会表现谎言,但是徐静蕾在影片中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是单纯为了拓展画外空间。
北京老房子都是比较狭小的,父亲给小鱼收拾东西时小鱼就站在一边,如果从小鱼的角度过肩拍摄父亲则会显得整个画面特别局促,摄影机也不好摆位置。
从小鱼的另一边拍摄镜子中忙碌的父亲,则会显得整个画面特别宽敞、舒适。
二、充满压迫性的镜头语汇徐静蕾也很喜欢用俯拍的机位拍摄人物,比如父亲走过街道的时候以及小鱼在学校给父亲打电话的时候,都是用一个俯拍的机位来进行的。
结合小鱼用旁白的方式讲述这个故事,可能徐静蕾想要表现的就是一个命运感,或者说是一种“既定事实”的感觉。
这是一件过去的事情,电影中的人物无论如何都不能改变现状,而徐静蕾只是将这件事情客观呈现在观众面前而已。
另外,徐静蕾也很喜欢用平视、压迫性的近景镜头来展现人物对话和矛盾冲突。
这样的镜头第一次出现,是在小鱼母亲死后,小鱼的小姨要让小鱼跟自己回家,而不跟混蛋的父亲生活在一起。
这时就是用近景、平拍的镜头来拍摄苏小明的,显得她特别严厉。
徐静蕾如此表现人物,可能也是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在她的镜头中,家人永远都是严肃、严厉以及与自己对立的。
小鱼长大后,第一次带着老公与父亲老于和他的情人一起吃饭,饭桌上父亲看不上小鱼的老公,还说了一些将来他们会离婚的话,这激怒了小鱼的老公,饭桌上四个人开始吵了起来。
徐静蕾的镜头也是采用了近景,没有正反打表现人物关系,只是平拍每一个说话的人,显得这几个人的关系非常紧张,而且也非常疏离。
这种压迫性是徐静蕾这部电影想要呈现出来的家庭关系,而到后来小鱼大着肚子回来,父亲开始变得慈善、和睦,替小鱼照顾孩子,这种压迫性的镜头就减少了。
镜头中父女俩常常同框出现,尤其是老于得了脑溢血之后,镜头也显得更加和谐了。
三、 徐静蕾的恋父情结其实从徐静蕾处过的这几位男友就能看出来,她有明显的恋父倾向,她的第一位男友王朔比她大了十几岁,不过后来她再找男朋友就都是同龄人了。
不过,王朔明显是对她影响很大的一位前男友。
《我和爸爸》里的老于是叶大鹰主演的,这个形象跟徐静蕾的亲生父亲相差很大,但是却很像王朔,就连性格也非常像。
王朔一直被称为是文学痞子,《我和爸爸》里的老于开酒吧、介绍卖淫的这种不靠谱形象也十分痞里痞气,但是又有一种责任心,文学造诣也很高。
他在和小鱼商议在小鱼母亲的墓碑上写什么的时候,竟然能够想出“回顾一生,什么都忘了”这样的金句,富有哲理色彩。
小鱼与老于的相处模式也非常像情侣,就连吵架都很像,她躺在床上,父亲就坐在旁边,按理说女儿十几岁了应该保持距离,但是两个人却毫不避讳。
女儿要嫁人,父亲没有理由地坚决反对,有一些像吃醋,但这是父亲面对女儿嫁人的正常反应。
后来老于为了给外孙女挣奶粉钱,去赌钱打牌,小鱼给他打了一天电话都没接,回来两个人便开始争吵,内容也像是老婆在跟老公吵架一样。
本来父女之间的关系就会存在微妙的状态,徐静蕾笔下的父女关系也很微妙,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徐静蕾对王朔的情愫,在拍摄《我和爸爸》的时候,两个人还处于恋爱期(两个人是2004年分手的,这部电影是2003年上映的)。
那么,徐静蕾将父亲的形象与王朔对冲,可能就是在表达她对王朔的情愫很可能是对父爱的转移。
结语《我和爸爸》是一部单纯叙述父子间情感的电影,两个人从陌生到熟悉,色调也从冷转为暖。
虽然二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但是却一直羁绊到父亲去世。
小鱼是很倔强的,这可能也是徐静蕾的真实性格。
小鱼为了躲避父亲和老公去了上海,并且放下狠话,说她和老公才是亲人,而不靠谱的父亲总是消失,根本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
影片是非常质朴的,完全是生活流的表达,冲突也并非充满戏剧性的,而是生活琐事引发的矛盾。
影片最终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导演处女作的奖项,后来又在华语电影传媒大奖上荣获最佳新编剧、最佳导演、最佳男配角等三项大奖,或许正是因为这种细腻情感的传达戳中了观众的痛处,成为了21世纪初被商业片洗涤的华语电影中的一股清流。
电影开端通过远镜头一边描写父亲,一边叙述我对父亲的印象,不漏声色地描写我和父亲的关系,面对从未照面的父亲,我总是满腹心事,一言不发。
随着父女有了沟通,父女关系有了缓和有了感情。
这都很好,但是父亲入狱,从未去看望父亲,也没有纠结去看望,这感情表现的不通畅。
父亲出狱,我要结婚,然后离异带着孩子回来,对爸爸的感情表现得很混乱。
我是爱爸爸的,又恨爸爸经常混世出事,又担心着。
总感觉后来没有表现出来。
从来不喜欢煽情的悲哀,即使要残酷,一定得是润物细无声,作温和状,老鱼实现了我对生活的完美态度的期望。
一个想得开,看得透,放得下的男人。
游走在情感和现实之间。
不用情。
不纵情。
很明白通达地活着,没有怨言和愤世,悠游自在,直到碰到小渔。
看到的这个一言不发的女孩,是他的一部分。
是他的骨肉,有着一样的倔强隐忍。
而且没有预兆地跟从。
这份天生的信任牵引出无边的温暖和感动。
于是所有的柔软和温情像沾了水的海绵,瞬间沉重。
玩世不恭的他,开始会妥协和忍让,而且毫无来由的委曲求全。
有的时候,看见他对小鱼的悻悻和退步,像对待恋人,不禁微笑。
我是如此信任这个男人的洞明和生存的能力。
一切都可以置之脑后。
一切都可以推倒从来。
小鱼跟了声色俱厉言之凿凿满腹经纶一无是处的小男人去了上海,他发火之后,不过是一句“结了也好,早结早离”;小鱼终于没能善终,挺着肚子回到北京,他只摸摸光头大笑,反而为能有孙女而老怀畅慰。
可是,在阳台上,为了曾经挥霍无数,到今天的无计可施,为了不能给小鱼一份像样的来自父亲的物质保障,这个男人在烟雾缭绕中泪下。
他的内疚和悲哀,图穷匕现。
生活的艰难和真实如此狰狞和真切。
那分绝望让我所有的信任土崩瓦解。
我在他依稀的泪光中泪流满面。
从来,对生活的妥协在我看来都比对生活的抗争更觉到力量。
因为,那一寸一毫的放弃都是千百个不舍和剜心挖骨的痛。
是彻头彻尾绝望后的觉醒和无奈的屈从。
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
而,这个男人,明明在让我看到其实妥协也能那么的潇洒的同时,生生毁掉了我的希望。
他的玩世不恭和波澜不惊,在爱的面前,分明,原来,居然,是这样的不堪一击和自欺欺人。
我们,是要爱的。
我们的爱,坚如蒲草。
在每个夹缝中执着生长,不动声色,蕴含巨大的力量,足以粉碎所有苦苦营造的坚强外壳。
凡俗的尘世,永不消灭的烟火,在已经没有温饱的后顾之忧时,我们在钢筋水泥中释放情感。
无论是在哪个光鲜或者肮脏,奢华或是艰难的犄角旮旯,这些生活的各具形态,都带着温情脉脉的残酷。
和物质无关。
在这个我陌生的北方城市,窗外光线渐渐淡下来的春日傍晚,我一反常态地平静和清醒。
不论生活如何无可揣测,我们,还是要爱的。
一个不温不火还琐碎的故事,但感动我了,因为这就是生活吧。
大学时候,在大学生活动中心看的,2元一场。
不管怎么说我敬佩徐静蕾.
其实故事很不错。。就是老徐扮学生,看起来那是一个多么老的中学生啊。年轻的时候就显老了。。。
镜头好乏还有些地方不知道为什么发虚了,不过其实真的还可以...
唉,至少你还有个混蛋爸爸。
老徐的處女作可比之後的好多了
陪老婆重看,觉得还挺好的。
“别以为苦出身就朴实长得拧巴就不花了,我跟你说这跟人品没关系,感情是一定要转移的,婚姻也一定会有危机,你要有思想准备。如果那天来了,你可千万别怪自己做错什么……再混蛋的爸爸也是爸爸。最没辙的时候,想着你还有个爸爸,会为你做任何事的。”
俄狄浦斯太浓了 到底是演员还是本子的问题啊
初二元旦,还是一个人在剧院看的……
叶大鹰 是红樱桃的导演吧 好像是叶挺的什么亲戚 还是叶剑英的 不记得了
我爸还专门借了碟回来和我一起看,呵呵
徐静蕾的水平很一般,现在看来就是吃得开有资源,大家都赏脸来,但电影本身和剧本及表演都很差强人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在高一时看的,那个时候用DVD机一句句暂停记下所有台词在作文纸背面,现在想来,还能看见自己当时的样子。
高赞评论里“读电影学院硕士没用,多搞几个文青男朋友才是正经。这话送给赵薇”可谓扎心。当年因为博客徐静蕾被奉为才女,这戏看来是得到京圈(尤其是大院儿圈)才子们的肯定。也听说张元的片场一到收工就有条顺盘亮大蜜来找他。片中主角关系更像是恋父情结叠加皮格马利翁,上来老妈一死,吃尽亲子和父权利好。顽主还是年轻的时候有反叛精神,老油子要有既得利益者的自省。翁婿饭桌对峙两边都恶心,女的还得在恶心里挑一个。三妹是老炮儿推崇的识大体飒果。“你女儿已经是一果儿啦”,这性意味的话当爹的感觉夸奖呢还是也不敢和其他男人翻脸?时代真的是变了。徐静蕾是最早在媒体上谈冻卵的女星,逐渐变成上层阶级女性的标配。鲁豫采访问她工作和感情放在一起危险吗,她说:这就是考验你的理性和教养的时候。可太优越了
做个不说教的父亲挺难,做个不把自己的焦虑和期待加诸于孩子的父亲挺难,做个接受孩子任何糟糕的状态而不倒塌的父亲挺难。这个父亲做到了大部分,却是常规的价值观里最不合格的“父亲”。
为了毕设剧本找灵感,看完有点恶心,不知道为什么女导演的作品,整个的老男人味儿。不懂为什么用写情侣的感觉来写父女关系,已经极力美化的父亲形象仍然感觉令人作呕,开头一小部分的女儿性格还是比较有意思的,到后面越来越失真。本来也想写父女和解的结局,但是看完这部就是感觉我虽然从小没管过你,不负责任吃喝嫖赌还蹲过大牢,但是只要我回头,我突然来关心你我还是你的好爸爸。思考短片结局不要最后和解的结局算了。尤其那句“你是我爸,这个家要有你在才像个家”暴食都没这么恶心,生理性想吐。
徐静蕾这个爸爸的形象是不是根据王朔找的~我还以为是她的自传,后来发现不是。不靠谱爸爸最后却是最靠谱的人,那个整天消失的人却是陪伴她走到最后的人。
一般般的亲情电影,部分细节挺好
哈哈,楠哥,葉大鷹和你長得真是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