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钻石岛

កោះពេជ្រ,纸醉金迷钻石岛(港),Diamond Island

主演:Sobon Noun,Cheanik Nov,Madeza Chhem,Mean Korn,Samnang Nut,Sophyna Meng,Jany Min,Samnang Khim,Batham Oun

类型:电影地区:柬埔寨,法国,德国语言:高棉语年份:2016

《钻石岛》剧照

钻石岛 剧照 NO.1钻石岛 剧照 NO.2钻石岛 剧照 NO.3钻石岛 剧照 NO.4钻石岛 剧照 NO.5钻石岛 剧照 NO.6钻石岛 剧照 NO.13钻石岛 剧照 NO.14钻石岛 剧照 NO.15钻石岛 剧照 NO.16钻石岛 剧照 NO.17钻石岛 剧照 NO.18钻石岛 剧照 NO.19钻石岛 剧照 NO.20

《钻石岛》剧情介绍

钻石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夜总会、游乐场、霓虹灯五光十色,柬埔寨首都今夜星光灿烂。少年波拿离乡到金边新开发豪宅区“钻石岛”打工,挣血汗钱过活。意外重遇多年不见的哥哥,带他骑电单车穿梭大街小巷体验灯红酒绿。波拿告别工地好友和心仪女孩,走进目迷五色花花世界。周戴维(《金映岁月》,36 届)为柬埔寨电影打开一线窗口,写实风格描划社会底层少年成长,借蓝黄光影交错,映照纸醉金迷与坠落颓废的冷暖色温,捕捉年轻生命如何向往美好未来,却恐怕这个璀璨都市光辉到此。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共犯四方馆爱的季节浴血华沙地牢围攻2第22条婚规无惧之虎海边的生与死女人的故事狂妃千寻赌神之神过往城事黑豹异形战争海豹突击队第六季嘀!男友卡你的生命我的决定未来发生之前繁城之下万灵香烟与咖啡古墓奇缘勇敢者游戏2:再战巅峰花丸幼稚园小菊和狼两只老虎死无止境:阿根廷贵妇命案蝙蝠侠:漫长的万圣节(下)极品前任斯通的活死人之战

《钻石岛》长篇影评

 1 ) 说说主题

这个片子静静的却涉及了好多主题子辈和父辈、男性之间的矛盾:有人说过儿子就是父亲的敌人,从Christian对待母亲的去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

剧情很好的反映出了这一点。

Christian年纪再大一点肯定会和父亲动手了。

而他现在的年纪还无法理解父亲的一些行为,不过雄性之间的敌意是很明显的。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两个孩子都来自于不算完整美满的家庭。

不过这种不完整的组合在丹麦、北欧算是非常典型。

看到了北欧人似乎并没有给出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两个家庭的小孩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家庭不和带来的影响。

有点不同的是:Elias的妈妈由于对父亲常年在外不满、明显将这种不满也传递给了Elias——从孩子对母亲的惧怕可以看出来。

而Christian朗诵的那首诗也是Christian内心的伤口的写照。

虽然父亲夸赞儿子了儿子的眼神却是你不懂我。

和平和暴力的对比:虽然不是导演的重点,但是看到满脸尘土的非洲小孩们、饮水条件都困难,和丹麦海边的玻璃房和花园的田园生活的对比的时候,忍不住会想到,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一边是愚昧、血腥、暴力;一边是文明、发达、现代。

有意思的是,出去物质条件,非洲人的生活并没有让人觉得不快乐,一个足球就可以让那么多小孩高兴那么久。

而文明社会的镜头里安静到有点沉闷。

物质和硬件的改变并没有明显带来多少精神世界的丰富圆满。

还是有苦恼。

职业使命和道德:我是赞成Christian的父亲的行为的。

作为一名医生,就应该救死扶伤,不管对象是谁。

因为你不是审判机构不是法官,所以你不应该去管这些职责之外的事情。

最后尽完了自己的责任,大佬的腿治好了,医生的底线被大佬恶意的挑衅话语刺破了所以把他赶出去了——尽管知道会是什么后果,那都是大佬的报应了。

医生尽职尽责、也有自己坚固的道德判断。

冲动和理智、暴力和非暴力:医生被修车工打耳光了,作为一个有阅历的人,他知道以暴制暴的有限用途,所以他没有还击。

非洲资源丰富、常年战争和暴力冲突不断、一个政府下台了另外一个通过暴力上台了贫穷还是依旧的——因为没有谋略、所以经济和现代文明无法降临——医生和明显知道这些。

但是孩子们不懂。

所以他们一起去找修车工——告诉孩子们其实不是惧怕所以不还击。

我很欣赏他说的那句:“你这个傻瓜我被你打了我带着孩子们来你应该在孩子们面前给我道歉。

”只是这句话对方明显不懂、反而第二次打他。

这个理想化的声音在现实中显得单薄。

让我想到了甘地。

非暴力思想赶走了英国人可是今天的印度军队却在弄核武器了。

暴力、非暴力会不断纠缠下去吧。

 2 ) 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在滂沱大雨聲中看完榮獲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丹麥電影『更好的世界』,感覺隨電影一路出現的複雜情緒,那些抑鬱,憤慨,無奈,皆被雨水沖刷殆盡,僅留下雨後稍試平靜的片刻,與翻騰過後逐漸平和的心。

保持一顆平和的心,是這個公理正義難以伸張的浮躁時代裡,極重要的人格特質,不但能幫助我們思考面臨選擇之際該如何抉擇?

更能在關鍵時刻避免憾事發生。

然而,大部分的人在事到臨頭時,總難跨越橫在眼前的不公對待。

於是,以平和之心維持和平理性的世界,遂成為理想主義的口號。

因為我們是人,不同的是,好一點或壞一點的人,極好與極惡畢竟是少數,在符合人性前提之下,我們所看到的真實世界,其實並沒有那麼好。

『更好的世界』與同樣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告白』,不約而同將「校園霸凌」置入電影中。

兩者同樣出現 “以暴制暴”情節,而『更好的世界』更進一步將“以暴制暴”的方式延展至校園以外無所不在的社會霸凌中。

 重點不在於“以暴制暴”方式的對錯,而是造成非得如此,或是除此之外沒有更好選擇的原因。

我想,所有問題的答案依舊出現在“人”身上。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出現強欺弱,大欺小的情況,這與國家文明與否無關,而與人天生的劣根性有關。

因此,無論是文明先進的丹麥,或是野蠻落後的非洲難民營,隨處可見人與人之間恃強凌弱的粗暴對待。

電影中,生性平和的十歲男孩Elias,莫名其妙被班上大塊頭男生暴力相向,天天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唯一挺身而出的轉學生Christian遭到連座,個頭矮小但性格強悍的Christian不甘被欺負,他的邏輯是只有立刻狠狠還擊,才沒人敢再欺負他。

事實證明,Christian是對的。

我不主張暴力,但有些人的惡毫無緣由,不反擊,在他們看來就是“不敢”反擊,默默忍耐,不會結束暴力,只會讓他們食髓知味,更變本加厲。

小孩的世界如此,大人的世界亦然。

Elias在非洲難民營當醫生的父親,平和理智,修養極佳,儘管在非洲天天目睹種族間互相殘殺,他仍不主張以暴制暴,他認為暴力相向只會招來更嚴重的報復,與更多無辜人們的傷亡。

醫生理性的想法沒有錯,也是維持和平的長久之道。

然而,會挑起仇恨爭端的人,往往並非常人,說是瘋子也許更恰當,如果能和瘋子講理,早就天下和平,世界大同了。

有一次,醫生帶孩子們上街,小兒子和另一個小孩為搶鞦韆發生拉扯,他上前勸架,小孩父親出來,不分青紅皂白就賞了醫生一耳光。

醫生沒有還手,不是因為害怕,而是不想與粗暴之人一般見識,然而,這一巴掌卻不偏不倚在孩子們心中烙下陰影。

醫生為了教育孩子不使用暴力並非出於恐懼,再度登門面對小孩父親,沒想到小孩父親不但不認錯,暴怒之下,竟又連刷了他兩耳光,儘管醫生認為錯的是對方,卻完全無法讓十歲的孩子信服。

Christian不以為然道:『你說他錯,但那個人並不覺得是他錯。

』醫生啞口無言。

這是我們在生活中偶爾與人磨擦會遭遇的狀況。

有一次,我父親按了前面一台車喇叭,準備超車,沒想到超前之後,那台車突然加速開到我父親車前面,硬逼父親下車,凶神惡煞般的車主怒氣沖沖拿了大鎖下來,質問我父親沒事按他喇叭什麼意思?

還好我父親年紀漸長之後不再像年輕時那般氣盛,直說自己年紀大看不清楚,怕撞了他車,那人才做罷。

可見,“文明”在粗暴之人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這就是為什麼犯錯必須付出代價,不受到懲罰,原本就不可理喻的人只會更自以為是,一個慣性對人暴力相向的人,不受控制的舉止彷彿不定時炸彈,隨時可能炸傷觸怒他的人。

文明世界都充斥著粗暴之人,非洲原始野蠻的部落更是可想而知。

丹麥醫生不顧眾人反對,本著救人天職,治了殺害無數孕婦的壞蛋的腿,卻在那人一句泯滅人性殘害女性的話語中瞬間失控。

他終於明白:“惡性重大”這件事並沒有休止符,就像人的欲望宛如無底洞,不阻止,洞只會越來越深,人只會越來越壞,世界只會越來越糟。

更壞的事隨時在發生。

我們除了明哲保身之外,訴諸法律當然還是維持理性世界最好的途徑。

然而,法律畢竟有太多漏洞可鑽,我已經不相信『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了。

那些被法網漏掉的人,繼續以惡劣的方式傷害別人,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告白』與『更好的世界』這樣的電影,提醒我們在這不美好的世界我們需要的已不再是單純的相信明天會更好,而是面對明天也許不會更好的事實,更要因此學會保護自己,才能悍衛我們愛的人。

雖然“以暴制暴”解決不了不好世界的根本問題,但仍有助於受害者心理的平衡。

此外,電影同時點出“以暴制暴”可能製造出更大的傷害,甚至留下更多遺憾。

所以,該怎麼做?

始終沒有最好的答案,只有相對自己而言更好的答案。

更好的世界,是所有良善之人對世界的期許。

看電影時,我想到的題目是“沒有更好的人,怎會有更好的世界?

”現在我把它改成“有更好的人,才會有更好的世界”。

因為,我們雖然改變不了世界,但至少我們可以讓自己變成更好的人,當每個人都變得更好,無形中就會變成讓世界更好的一股推力。

而黑暗中的一線之光,往往就來自這些微不足道的力量。

原文發表於:http://blog.sina.com.cn/aiyung

 3 ) 一个可以让人憋了2个小时尿看完的电影

虽然好似平淡 但是一直有种东西吸引着我其实这次是看到第二次了虽然怕座位没有了就那么憋着可是 竟然一直憋到了最后……

 4 ) 立意可,稍做作

这类型的片子还不错,让我们能看到世界更远的地方,总会有让人诧异所在,比如非洲头目强行割开孕妇的肚皮来赌是男是女。

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好的,暴力是永远也解决不了问题的,但中间医生到修理厂那段觉得做作了,息事宁人就罢,非得自取其辱么。。。

我不能认同。

凡人不是上帝,打了你左脸就罢了,为何要伸着右脸等人打?

北欧拍摄所以异常深邃大气,剧情稍显拖沓了,说教意味也很重,不如焦土之城来得自然真实让人透不过气。

这片看得稍稍有些不安和烦躁。

 5 ) 名不副实

这是我看的第一场上海电影节展映电影,小孩冒失的叫声和某些人时不时的评论和预测使得观看的过程有点小小不足,但我的失望还是来自于影片本身,也许是奥斯卡和金球奖的双料最佳外语片头衔使我对此片的期望过高吧。

总的来说,演员的表演优于剧情,尤其是饰演Christine的小演员和饰演Elise母亲的女演员,前者表现出了超乎年龄的成熟感,深邃、坚定而怀有敌意的眼神令人印象深刻,后者成功的塑造了一位努力保护孩子的母亲,其中怒斥Christine害死Elise的那场戏表现出了强有力的爆发力,稍加冷静后望着Christine的眼神中又细腻的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

本片的摄影也不错,美丽大气的景色令人向往,人与景相融合的角度和色彩也相当用心,但有很多镜头不知用意何为,感觉很多余,比如Elise的父亲盯着蜘蛛网看若有所思,比如Christine自杀前镜头拉到了湖上,一度令我以为他是要跳湖而不是跳楼。

而对于导演,开始的几分钟镜头晃动的厉害暂且不说,我对她驾驭此类题材的能力有所怀疑。

导演好像过分追求一种大团圆的效果,将基调定格为希望与美好,于是在情节设计上便有几处比较突兀,比如Christine与欺负他的男孩冰释前嫌、Elise父母的重归于好、Christine被救下后扑向父亲的怀抱等。

片名是“更好的世界”,那么导演所认为的更好的世界究竟指的是什么,我并没有看到一个清晰的答案。

丹麦和非洲哪个是更好的世界吗?

完全没有可比性。

还是探讨如何面对内心的愤怒、仇恨以及体内的暴力因子吧。

Christine选择以暴制暴,却难免伤及无辜,差点铸成大错,Elise的父亲则是坚持原则,并不是一定要以德服人,化戾气为祥和,而是放开怨念,不与暴力之人一般见识,这多少有点精神胜利的味道。

看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宽恕的时候,等于释放了一个囚徒,然后你会发现,那个囚徒就是你自己”。

如果导演的用意是如此,那么“大人物”的所作所为与作为医生救死扶伤的矛盾极大的挑战了Elise父亲的原则和容忍度,最终使他爆发,这又该如何解释?

而对于Christine,经过爆炸事件,他眼中的世界就变美好了吗?

对于这个敏感、极端、凡事总往坏处想的孩子,下次再遇到有人欺负他或是一些让他愤愤不平的事情,他会一改暴力倾向选择不予理睬、若无其事的走开吗?

暴力分子和暴力事件不会因为你的忍让和沉默而消失,反而会变本加厉,让更多的人受害,如此还能相信这是正确的做法吗?

所谓更好的世界,个人认为,如果指的是通过提升小我而改善大环境,才能体现人的社会性和道德性,也更有说服力,否则就有自欺欺人、自我中心之嫌。

 6 ) 不存在的乌托邦

安东是一位往返于丹麦和非洲难民营之间的医生,两个国家的对比,通过对比映射出电影的主题什么是“更好的世界。

”在非洲,安东整天都面临着战争,死亡,贫困,一个又一个的伤者。

然而在影片的开头,导演却用大量色彩鲜艳的镜头来描述非洲广袤的土地,天真的孩子,淳朴的百姓。

善良和暴力都出现在同一个国度,不免让人唏嘘。

安东秉持着医生应有的职业操守,尽力救活每一个伤者。

当有一天他要面临暴徒的首领,一个被千夫所指的恶徒,他顶着民众的责难,医治他。

当他的腿伤逐渐恢复,他看见一个被自己凌虐而救治无效的女尸,毫无同情心的他说出了一系列污秽的言语。

医生面对这个极恶之徒,将他驱逐出医务站,任凭他被愤怒的民众殴打,也会暴徒的生命将会终结在这些民众的手里。

面对如此邪恶,没有人性的生命,那些理性而善良的人该怎么做?

当人性中的善和恶发生碰撞时,上帝手中的天平会倒向哪一方?

回到丹麦,安东要面临即将崩溃的婚姻以及在学校被欺凌的儿子埃利亚斯,一直行善的他,却无法终止发生在儿子身上的暴行。

一位刚丧母的男孩克里斯转到了埃利亚斯所在的学校,并且和埃利亚斯在一个班级。

因为母亲的去世,克里斯一直对自己的父亲怀恨在心,父子之间的关系很冷漠。

懦弱的埃利亚斯和孤僻冷静刚毅的克里斯成为了朋友,并且以暴力的方式回应了被别人欺凌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他目睹了埃利亚斯的父亲被欺负时,一个非正常的报复计划在他心里生根发芽了。

无论是在战乱的非洲还是在平静的校园,人与人之间的纷争,歧视,矛盾,都是以不同形式存在着的。

这个世界本身就是不美好的,走到哪儿都要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人性与道德之间的挣扎。

暴力的恶性循环是世界性的问题,以暴真能治暴吗?

以治暴为由的暴力是一种善良吗?

同情心的缺乏是暴力存在的原因之一。

天使与恶魔总是同时出现,更好的世界只是人们臆想出来的乌托邦。

 7 ) 何为更好的世界?

现实往往比电影残酷。

如果,我想,制作炸弹的男孩跳楼成功的话,也许会更震撼一些,也更残酷一些,就像同是丹麦电影的《狩猎》,最后的那一枪,让人不寒而栗。

不过,如果这样子,恐怕电影名字就不叫《更好的世界》了。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缺乏关爱的孩子,与其说孩子的问题,倒不如说是大人的问题,从伦敦回到丹麦的父子,开着奥迪,其父亲经常往返于丹麦和伦敦,住在奶奶家的男孩,固执任性,坚持自己选的房间,喜欢网络和游戏,和有钱的父亲缺乏沟通,其父也不知道该怎么教育孩子,更无法理解孩子的一举一动。

小孩从其父亲那里学会了撒谎,从一开始的学校冲突,到后面的拿刀威逼,以及最后的炸车,跳楼,这个父亲仿佛永远也搞不懂孩子为何是这个样子。

另一个孩子,那个瑞典孩子,在学校经常被同学欺负,带着牙套,父亲是一个驻外医生,虽然知道怎么教孩子弃恶向善、原谅宽容,却没法做一个好丈夫,长期的驻外工作,孩子的教育工作也只能放在一个不懂得宽容的妻子手上,而这个妻子,眼中永远只能看到事情的表面,比如丈夫的偷情,孩子的学校问题等等。

出现拿刀逼人事件之后,这个瑞典母亲,唯一不断重复的一个问题就是刀,方佛知道了刀的下落事情就圆满了,孩子出现自闭问题,解决的方法竟然是转校,而从来没有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和真实想法,怪不得她儿子说恨她,在其孩子被炸伤住院之后,制作炸药的孩子去探望时,我就知道这个母亲注定要对这个始作俑者歇斯底里,而后这个炸弹男孩也果不其然的一心想死,只是觉得自己把同伴害死了,我一直在想,如果这个炸弹男孩要真是跳楼了,不知道那个歇斯底里的母亲会做何感想,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凶手呢?

她也许是个好妻子,却不是个好母亲;而不称职的丈夫,却是个称职的父亲。

谁人不犯错?

关键是我们怎样学会如何原谅和宽恕。

我想,这才是更好的世界。

你说呢?

PS:顺便说一句,电影中丹麦孩子歧视瑞典男孩,并大吼“滚回瑞典去”,这是两国的历史文化问题,一向不和,有敌意。

 8 ) A better world.

已经有很久很久时间没有这么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了,眼泪是一直压抑着的,同时还有淡淡的柔光笼罩着。

也很久没有看完一部电影以后这么长时间不能缓过来了。

一张一弛好像是在心里慢慢的搅动着所有的情感 感觉好重 过了几分钟,水泥好像开始慢慢凝固了,心里好重不想看别人的影评,不想用理性的角度去分析它 不想有条理去分析它画面不断的切换到那篇丹麦的土地,游动的白云和三分之一的土地,Elias爸爸和妈妈是在是演的太好,爸爸在营地面对着“大佬”的无奈在脸上表现的丝丝入扣,大佬对他说这里的每个人都杀过人,男人,女人,小孩,他们一部奔跑的样子让我想到了《上帝之城》 医生对于每一个需要他帮助的人都是一样的,但是当大佬走过来猥亵一个Elias 爸爸没能救过来的人的时候 他终于爆发了但是就算是爆发也是多么的有原则他带着孩子们,去问那个打了他的人 为什么要打他,就像耶稣说的那样,当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要把右脸伸过去让他打。

对这样不必交流的人,Elias爸爸同样是隐忍 却不含恨 而在对立面,Christian却用另一套原则在为自己营造一个更好的世界,在任何学校都是一样,你先狠狠的打别人一顿,比人就不敢欺负他了。

他用极端的方式报复着恶,报复着他所仇恨的东西这和他尖锐英俊的长相非常契合 一种掐入皮肤的感觉 但是在Elias 爸爸把大佬拖出去以后,导火线也开始燃烧了,最后车子被Christian 的炸弹成碎片,双线的矛盾也在Elias被扎,Christain的叫喊声中拧成了一股紧紧的线一大片绵软的枯草跺,有一股温情开始蔓延,Elias爸爸看着床上出水的妈妈。

他们和好后,那股压抑的“悲悯”的力量终于从Elias 爸爸的纠结的挣扎中硬朗起来,压过了“以恶报恶”的气氛,最后释放了Christain 和爸爸之间的误会和仇恨。

画面太有质感了,Elias妈妈的爱护、恬淡、崩溃、谅解、温柔,特别是当她在医院里掐着Christain脖子,然后注视着这个柔弱的小孩的时候突然又软下来的那一瞬间,这个时候另一个护士正好走出来,拉开了她。

这一瞬间表现的太微妙了。

爸爸内心的那种矛盾也在不停的酝酿和梳理,那种变化也表现的太微妙了。

这是我看到的,记得的最好的治愈片!!

 9 ) 原谅,包容,和平与爱。

我发现在很多的电影中,有问题的孩子,有过多不一样想法的孩子,一定是出现在单亲家庭里的。

孩子对父亲说:我相信如果你不那么懦弱的话,妈妈会原谅你的。

不明白,为什么他要带着三个孩子去汽车修理工那,再被别人连扇几个巴掌。

其实他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方式去解决。

比如孩子说的报警。

但也许这部电影向我们传达的就是原谅,包容,和平与爱。

 10 ) 如何对待作恶者——更好的世界从哪里来

如何对待作恶者?

你甚至都不必听过迈克尔•桑德尔的公开课《Justice》,凭本能,你也无法一下子作答。

或者你说了你倾向的一种答案,但细究下去,你也能发现,它经不住推敲。

为了更好的道德,更好的伦理,这个问题无法拥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

以暴制暴,以恶制恶?

当你看到各种毫无道理的践踏他人或自己尊严、侮损他人或自己生命的行为时,胸腔里燃烧的怒火是本能反应,是人性自然。

如果是我,我也会觉得这种方式最直接,也许最致命。

当我有这种本能时,我不会考虑双方实力的对比,只会一心朝着那个个体或几个个体发出狼嚎一般的声音,不顾一切地进攻,哪怕同归于尽,哪怕只能折损对方一丝一毫。

这种时候并不少。

如电影里所展示的那个例子,学校里,因为你是单独的、不受欢迎的另类,同时还是没有还击能力的弱者时,作恶者会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与伤害你。

你的不反抗、不还击只会让这种作恶变本加厉。

在非洲村落,当地恶霸同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侮辱与伤害没有反抗能力的弱者,毫无道理,可他就是不停这样作恶。

而现实中,这样的事情见得也不会少。

比如暴力执法的某些群体,比如黑中介,比如恶房东,比如恶企业,比如恶ZF,比如纳粹。

不管是看到、听到,还是亲身经历到这种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气得浑身发抖。

文明世界的规则似乎在这些作恶者那里毫无作用,他们仅仅因为有能力作恶,便毫无道理、毫不节制地作恶,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只会变本加厉,决不会自我醒悟,然后收手,然后道歉,然后忏悔。

毫无可能。

这种时候,你也许会想,妈的,管它的,还击,让这该死的事儿赶紧结束吧!

出手的一刹那,我就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也会觉得十分解气。

他妈的,就该这样,揍死丫!

可是,常常不是这样。

事情如果总是真的能一下子结束,也许我们以暴制暴的时候会多一些,不会像现在那样,犹豫颇多,思虑颇多。

从后果上来说,种因会得果,如果你这么做了,必然会有相应的责任落到你头上,需要你承担。

你甚至可能会为此付出一生的时间和心力,仅仅为了那一刻的行为。

当然,这是功利主义的考虑角度,从后果来评估我们所需付出的人生成本,考量这样做是否划算。

那么,我们不从功利主义角度考虑,我们只说事情本身呢?

这样做,是否道德,是否符合伦理?

在这部电影里,那个医生更多的就是从事情本身,从他自身原则的角度来说服自己,并试图将这种观念灌输于两个孩子。

他反复说的是,那恶者是个白痴,如果我以同样的方式还击,我就变得像他一样白痴了。

这种原则也许让他看起来有些软弱,甚至变相纵容了作恶者,并间接导致了两个孩子极端的报复行为,于是使他自己的儿子被炸伤。

但其实他才是那个有强大内心与原则的人,他做选择、做人,所依凭的是一种更道德的原则,从事情本身的伦理角度考虑,而不是后果,也不是别人的态度。

他当然也有人性本能,也会愤怒,也会觉得憋闷,但他的原则更强大。

他因为自己的原则,将恶霸救治康复。

可当这位从来不懂尊重生命,习惯于毫无道理地欺凌弱者的恶者当着他的面藐视弱者的生命与尊严时,他一下子愤怒地爆发了,将恶霸抛给了长久以来愤怒却压抑的人群。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安慰他,也安慰自己,说:你做了你该做的了,剩下的,交给主吧。

那作恶者,也该有自己的果去承受。

除了这样说,还能如何说服他自己不再纠结,不会内疚呢?

可他看着人群中不再有反抗能力的恶霸,表情仍然很复杂。

他是否仍然无法完全说服自己,到底如何才更人性,更道德,更符合伦理?

他仍然是一个参与者啊,怎么能真的就把责任推给主,而自己心安理得了呢?

可是,他又做错了什么呢?

他什么都没做错啊!

当然,没有人会诘责于他,但他永远考量的是能不能过得了自己这一关。

在我看来,他的这种矛盾与纠结正显露了本片浓重的人性化底色,表现了导演的一种人文关怀。

还好,导演在表现这些矛盾的时候,手法仍然是克制平稳的,使本片显得更加客观、克制,不过分拔高或贬低,不强加个人色彩。

这点很难得。

相比之下,那个充满愤怒的小孩与医生是完全不同的反应者。

他甚至对自己的父亲充满愤怒,更不用说这个世界了。

那些招惹到他的人,只是一不小心就点燃了引线。

当然,他还未能经历一切,所以报复起来,不计后果,不负责任。

他不知道世间之事有太多偶然性,不知道一个小小的动作经过一连串不由他操作的事件发展后,也许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

他很愤怒,但还好不是一个作恶者,只是一个同样还没学会尊重生命的人。

所以,自己的好朋友被炸伤后,他第一次觉得害怕。

失去母亲时,他认为那是父亲造成的,所以对父亲充满仇恨。

当他以为自己失去朋友时,他开始明白自己也会成为造成“失去”的恶主,即使他主观上从来没想过要伤害自己的好朋友。

这让他害怕和厌恶自己,并打算去自杀。

又是这位医生,因为细心,很快就猜到了他会在哪里,并迅速救下了他。

最最关键的是,医生让他学会了原谅自己。

这以后,他终于开始学会尊重,开始试着与父亲和解,与世界和解。

整体说,这位医生是一位很值得尊敬的人。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在,伦理、道德、文明的东西才不会败给弱肉强食、拳头说话的丛林法则,世界才会继续发展下去,才有可能会好了一点点。

但即使我们真的拥有了一个更好一点的世界,他是否就能得到更多理解呢?

又是否,会有更多的人学会尊重生命,而更少的人不再毫无道理地作恶呢?

《钻石岛》短评

丹麦和非洲两条叙事线同时进行,一个小家一个大家。更好的世界来临前都必然要经历血的教训

9分钟前
  • Sipoooo
  • 推荐

两个破碎的家庭,两个崇尚暴力的男孩,非洲和丹麦两条叙事线,故事的核心就是两个孩子的复仇,内容没什么争议性,一切只与道德有关,旨在探讨人自身的价值观。整部影片很工整,一切都是那样的严谨规矩,重要的是影片彰显的人文关怀直击人心。无论人所处的世界如何,关键在于一颗悲悯之心。★★★★

1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基于这种命题的永恒性很难想象片子能讲出什么新意来.

15分钟前
  • 皮皮兔
  • 还行

唾面自干,白左电影。“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长此以往,布雷维克(Anders Behring Breivik)是第一个,但绝对不是最后一个。

16分钟前
  • 一二三四卌
  • 较差

孩子们的故事更像一个模型,而非洲则是真实的战场。用双线对比去暗示无处不在的暴力与仇恨。无论广度与深意都颇用心,斗争与仇恨无处不在,没有哪里是乐土。最精彩的显然是那个饰演克里斯蒂安的小孩,太帅了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导演的片子向来受奥斯卡青睐,从《婚礼之后》到《更好的世界》,感情线什么的常被坞内人当作是翻拍的易攻点,《更好的世界》被翻拍是迟早的事。但像《兄弟》那样,最后证明的只是好莱坞的粗枝大叶,即便导演自己出战好莱坞炮制的《往事如烟》,也无法与之前的丹麦语电影相比。

26分钟前
  • 大麻
  • 推荐

哎失足苦逼少年和这种宽恕or以暴制暴的命题都是老调反复谈了好么呵呵后 啊啊啊倒是好久木有见到Christian这么美丽的小正太啦嗷嗷嗷

31分钟前
  • Kaili Urchins
  • 还行

2011/04/04 @ bc, Oscar winner???

36分钟前
  • lock
  • 还行

有不错的故事,但是有不少不必要的部分,应该剪枝

38分钟前
  • junepig
  • 还行

满分演技 but剧情价值观 安东的懦弱不是智慧 是很现实的让孩子受伤 不要主动去伤害人 也不能被伤害了一声不吭 小孩炸车还疑问为什么小孩有这种行为 喵的你就没意识到是你的行为让孩子愤愤不平么 如果说安东是love peace 的人 在知道出这事的时候 也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问题 为克里斯蒂安说两句 可是他没有 画面进到他和他老婆因此感情复合发生了something 。如果他没有及时发现克里斯蒂安 那么因为他的事 克里斯蒂安就自杀死了

40分钟前
  • F.
  • 很差

好基友!好一辈子!一辈子都好!

41分钟前
  • 搞不醒豁
  • 还行

这个写剧情简介的朋友在梦游吗。。。

44分钟前
  • 汽车大师
  • 推荐

很文艺~暗黑正太很出彩~

47分钟前
  • baobao_zao
  • 力荐

宽容与罪恶

51分钟前
  • Bill
  • 推荐

很少从头到尾烦一部电影教育方法有病的医生,暴躁的小帅,懦弱的小丑,乱搞男女关系的爸妈,看不懂霸凌的老师,超雄的龙套

52分钟前
  • 叭叭叭女士
  • 较差

2个小时的电影并没有打动我,以暴制暴浓缩到现实生活里,用于教育现实的小朋友,体现在两次不还手的煽耳光,恕我不能赞同,小朋友没有那么大的格局,至少小朋友还介意这件事,就证明第一次耳光的隐忍,并没有得到小朋友的理解,以暴制暴不对,这样的教育也不对

53分钟前
  • 胖子
  • 较差

始终不是很明白为何他父亲被扇耳光但不还手,可能是要远离垃圾人。但在孩子的世界里,不会懂。

58分钟前
  • 雏菊。
  • 很差

所有的人都在伤害这个小男孩——克里斯蒂安。最后还要被安东这个“伪君子”教化,真不知道这导演咋想的。真应该在非洲让老黑把他给结果了。我要是导演,就让克里斯蒂安跳下去,让那帮人一辈子活在忏悔之中。唉!本来前面故事讲的挺好的,怎么这么结局呢?想表达什么呢?“伪君子”的胜利吗?四星改一星。

1小时前
  • 海纳百川
  • 很差

说是探讨了人性,可真没看出来

1小时前
  • isheepoo
  • 较差

俩孩子炸了一辆车的故事能叫做更好的世界?

1小时前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