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连环凶杀案无情地敲打着整个社会,平民的心理、破案的压力、警察的矛盾、真相的正义、体制的裹挟,当这样一名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嫌疑人目光呆滞地被送上简陋的绞刑架,作为局外人的我们可能有焦虑、无奈、愤懑乃至绝望,而所有经手案件的人,在长久的未来,必将持续遭受良心的拷问。
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连环杀人案的真凶,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片中并没有给出精神病杀人的直接证据(除了妻小),而我们的结论也不过是另一种可能性大的推测而已,与警察抓捕大胡子男没有本质区别,大胡子男或许是无辜的,但也不能排除他作案的可能,这和是否警察栽赃他是两个层面。
问题在于没有确凿的真凶落网,警察、检察官和法官放弃了调查,而平民的易被煽动、摇摆不定、又暴力又软弱、又贪婪又愚昧的一面同样推波助澜。
关键在于,在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时人的选择、司法制度的选择,是牺牲个人换稳定,还是不计成本求真相,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主张无罪推定之司法原则的原因,同时,我们当然也不能忽视为此所付出的代价。
全片冷峻,唯有四处刺耳的笑声,让人忘记不得。
第一次是领导与民同乐,男主的上司们围着领导,是谄媚的笑,此时的男主,在欢笑的圈外,连谄媚的资格都没有。
第二次是男主和同事们围着疑犯哄堂大笑,是得意的笑,升官发财指日可待。
第三次是法庭上证人的胡言乱语,引发旁听席大笑,是荒唐的笑,大家都明白这样的证词是怎么回事。
第四次是审判前夜,男主说出真相,法官和他的朋友们的笑,如此荒诞,这个笑和后面男主上司说帮了他的情节结合起来看,才显得更加讽刺。
此后就是一个疑犯被匆匆处决的悲伤,一种“万山不许一溪奔”的悲伤。
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故事主要围绕一个青年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的案件而展开。
电影一开头,一位被残忍杀害的女人在工厂外被警察发现。
阴郁的镜头,奠定了影片的整体基调。
青年警官亚辛斯基收到消息后,来到警察局报到。
上级告诉他,将任命他为“吸血鬼”案件侦破小组的主要负责人。
这不仅是因为亚辛斯基是个很有干劲的小伙子,更因为最近一位被杀害的女性正是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上级希望他能够尽快破获案件。
亚辛斯基升了职,朋友来和他一起庆贺。
但他自己却并不开心,因为这个案子相当棘手。
凶手不仅杀人,还诛心。
他向警察寄来信件,声明他将杀死30个女性,献祭给红色的社会主义。
从凶手的作案动机来看,此事并不简单。
因此,亚辛斯基更加不能掉以轻心。
第二天一早,他就召开会议,讨论案件的各个细节。
在会议上,有人嬉笑,有人捣乱,但亚辛斯基还是展现出了理智精明的一面。
眼下,警方已经掌握了一些线索,比如凶手的鞋码是42号。
再比如,从信件中他得九分、警方零分的口吻推测,凶手很有可能是个球迷。
然而,对于案件大家仍旧是一头雾水。
为了尽快破案,亚辛斯基动用了超前的计算机技术。
通过与凶手的483项犯罪心理特征进行比对,查找到了2万个嫌疑犯。
这个庞大的基数让人抓狂。
就在此时,凶手再次出动,又一名女性的尸体在野外被发现。
上级十分火大,开始对亚辛斯基施压。
亚辛斯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他让警员们纷纷假扮成女人在夜间出动,希望以此吸引凶手。
果不其然,凶手出现了,警方在公园附近发现了尸体。
这一次,警方将嫌疑犯的范围缩小了。
当亚辛斯基把公园里的的人员名单,和计算机的嫌疑人名单比对之下,一个人的名字浮出水面:沃尔克·卡拉斯基。
这个男人不住在任何犯罪现场附近,但很熟悉地形。
他是名警卫,有三个孩子。
经邻居证实,他常常对老婆实施家暴。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在一位受害人加迪克死后,沃尔克就搬家了。
无数疑点引起了警方的怀疑,于是逮捕他也顺理成章。
刚抓获疑犯,上级和亚辛斯基两人就兴高采烈地向工人党第一书记报告,称他们终于破获了此案。
然而,实际上沃尔克在被捕后一言不发,没有提供任何线索。
警方能够找到的所谓证据,也都苍白无力。
妻子曾见到过沃尔克在夜晚烧鞋子。
警方也在沃尔克的家里找到了作案的“凶器”:一个包裹着皮革的钢棍儿。
但沃尔克却始终没有开口承认。
终于,亚辛斯基向沃尔克摊牌了。
他为了让沃尔克认罪,欺骗他说如果认罪,就不会被绞死。
沃尔克看破了亚辛斯基的诡计,于是佯装同意,然后把认罪声明吞进了嘴巴里。
好在,亚辛斯基及时将它拿了出来,并交给了上级。
然而,之后的一件事却让整部电影的剧情急转直下。
真正的凶手再次寄来信件,称自己生病了,不能完成他的计划——在波兰人民共和国成立庆典上杀死30个女人。
亚辛斯基再次一筹莫展。
他安排手下去调查最近刚出院的精神病人,这一查可不得了。
一位叫科涅奇内的男人,在警方调查过后,杀死了自己的家人,之后自焚身亡。
面对慌乱的同事,亚辛斯基假装十分镇定。
然而,回到家里,亚辛斯却基向妻子承认是自己抓错了人。
科涅奇内就是真凶“吸血鬼”。
之后,极为讽刺的一幕出现了。
当亚辛斯基询问上级,万一我们抓错了人怎么办的时候。
一心只想往上爬的上级和一心只想稳定民心的书记,开始露出可怖的嘴脸。
他们为了达到各自的目的,而纷纷用荣誉、别墅、彩色电视机等好处迫使亚辛斯基早日结案。
最终,沃尔克被判有罪,含冤而死。
纵观全片,《我是杀人犯》的好看不在于它是一部讲述犯罪故事的探案片。
而在于,它借助探案片的外壳,抽丝剥茧地揭露出官僚体制的黑暗之处。
影片前半段的悬疑感,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与《杀人回忆》《十二宫》类似的犯罪电影。
但随着亚辛斯基一步步探寻真相,他人性之中由善到恶的转变,使得影片愈发深刻。
在知道真凶后,亚辛斯基逐渐黑化,并开始为了结案而不择手段。
在法庭上,他因为一直找不到沃尔克作案证据而十分苦恼。
于是,便让沃尔克的妻子教唆孩子们作伪证。
可惜的是,当法官听到了那些糟糕的证据后,一度表示要驳回案子。
这可把亚辛斯基急坏了。
于是,他又心生一计,让自己的情妇去勾引法官,然后拍下两人在一起的照片,以此威胁法官改变想法。
可以说,影片中对男主角心理变化的细致描摹堪称一绝。
比如,亚辛斯基和儿子的两次掰手腕比赛。
开头时,亚辛斯基刚刚当上主管,因此他全力以赴,毫不相让。
这反而还引来妻子的嗔怪,就不能让一下小孩子嘛。
当知道自己抓错人的时候,亚辛斯基和儿子又掰了一次手腕,这一回儿子却很轻易地战胜了他。
此时,真相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这根稻草,压得亚辛斯基奄奄一息,绝望至极。
于是,他索性助纣为虐,一黑到底,将一个无辜之人送上了绞刑架。
在这个过程中,他泯灭了良知与人性,演绎了一出令人惊骇的“制造杀人犯”。
影片的结尾,当亚辛斯基站在谋杀案展览厅中,望向沃尔克的人面模型时。
一股强烈的讽刺感油然而生。
在这个影像中,一实一虚,相互呼应,更凸显出本片的主题。
到底谁是杀人犯?
又是谁制造了杀人犯?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当一个人说你是杀人犯时,你不会承认。
但是当一百个、一千个,甚至一万个人说你是杀人犯呢?
沃尔克后来在监狱中,也开始疑惑地反问自己。
“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我也搞不清了。
”在影片《我是杀人犯》中,真正让人害怕的并不是自焚的真凶。
而是在权力的威逼利诱之下,警察为了步步高升,书记为了政局稳定,法官为了自身利益,而“合谋”杀死了一个无辜之人。
1977年4月26日,沃尔克在警局楼内的车库中被实施绞刑。
1990年,波兰那个臭名昭著的系列谋杀案展览厅被拆除。
面对这一幕幕真实发生的血淋淋的事实,我们不能遗忘。
而对于本片所讲述的故事,我们也不应把它仅仅当作一起冤假错案来看,它关乎历史,更关乎人性。
同时,它也随时在提醒着我们,权力对人的腐蚀是多么的危险与可怕。
电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
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
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
谁是杀人犯?
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所谓的杀人犯,并非是吸血鬼,而是那帮把他推向死刑的警察。
这种为了结案而结案的警察,为了颜面而定罪的长官,为了赏金而撒谎的妻子,当然是杀人犯,一个都逃不掉。
人性,制度,以及群体的劣性导致最后的结果。
我是杀人犯,其实是警察的自我独白吧,或许有无数次可以回头的机会,但总是在要坦白的那一刻,给他人打断自己误解,然后自我逃避与欺骗,最后越推越深,剩下的就只能是心灵上的折磨了。
其实换做是你,你会怎么做呢?
真会去努力寻找真相吗?
其实还想问,真正的12个妇女杀人犯到底是谁?
是那个精神病患者吗?
其实或许也不是,但为什么抓了沃尔克以及患者自杀后,就不再出现杀人事件了呢?
这么多年来,一直有一件事情让崔向久(郑在泳 饰)久久无法释怀。
那是17年前,社会上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而崔向久则是负责此案的警探。
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15年诉讼有效期到来的那一天,当凶手彻底的逃脱了法律制裁的那一天,受害者的家属以死发出了对无能警察以及残暴凶手的控诉。
正当大家以为惨剧带来的阴影即将消散之时,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书的出版让所有的人都极为震惊,而书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凶杀案的始作俑者李斗锡(朴施厚 饰)。
可是,作为当年追捕凶手的警探,崔向久并不相信李斗锡就是当年的罪犯,一场激烈的猫鼠之争在两人之间展开。
文/梦里诗书《我是杀人犯》并非一部悬疑迭出的杀人犯自述,其所一展的是在面对连环杀人案的重压下,警察将一个无辜者炮制成替罪羊送上绞刑架的过程,由此在对旧有体制讥讽的同时,名利面前,那人性的泯灭,正义的崩塌,当手握权力的执法者成为了真正的杀人犯,耐人寻味。
电影以上世纪七十年代真实的波兰连环凶杀案为引,疯狂的连环杀手接连得手,警方却一筹莫展,波兰工党第一书记侄女的遇害,更令警察们倍感压力,这个烫手山芋就在此时丢给了我们的主人公年轻的亚努斯,面对这一任务,亚努斯虽然使用了很多方法,但却并没有进展,就在此时通过数据比对,亚努斯发现了拥有很多疑点的嫌疑人,虽然没有任何直接证据,可面对不堪重负的压力,亚努斯还是对其进行了抓捕,也就是在这次抓捕后,再没有女子遇害,亚努斯由此一跃成为了英雄。
那么这个嫌疑人真的就是凶手吗?
本人拒不认罪,也没有任何有力的证据,亚努斯自己也发现了很多的疑点,但这个时候,面对再无人遇害的事实,政府需要稳定民心,警察需要拿出结果,证据在这个时候就变得无足轻重了起来,而作为主办这起案件的男主,也是骑虎难下,铺天盖地的宣传已经令其成为了英雄,随着而来的更还有物质重奖和前途,如果此刻推倒重来,那么亚努斯不只是要重回重压,更会名誉扫地。
面对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选择,即便有着生命的砝码,人性也很难选择后者,而摇摆于中间的男主这个时候也已经没有了最初时的正义,权利和欲望使他迷失了自我,电影在这此也透过例如扳手腕没扳赢年轻的孩子,动手打了原本心爱的妻子,极为细腻的将男主的内心挣扎呼之欲出,毕竟一个曾心向正义的人如何能瞬间就堕落为恶魔呢?
但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却成为了背后的推手,没有人愿意再去探究真相,权利阶级和大众所要的只是要一个将“穷凶极恶”的杀人犯送上绞刑架的结果。
电影结尾处,时隔多年后当地为此案专门建立了展馆,而功成名就的男主同这位替罪羊头像的对视,成为了这部电影最为震撼也是最为点题的一笔,谁才是杀人犯?!
每个观众在此都会找到那细思极恐的答案。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村里接二连三的发生村民被野兽咬死的事故, 村长选出了勇者帮大家铲除野兽. 勇者带着帮手一起在山中苦苦寻觅, 非但没找到, 野兽伤人的事故却依然持续着. 过了一段时间, 疲惫不堪的勇者终于在一次事故现场的附近发现了一条野狗. 勇者寻思这野狗平时就在村口晃悠, 耷拉着尾巴, 村里人都说这是条疯狗, 平时并不靠近生怕它伤了人. 勇者十分高兴, 断定这疯狗就是罪魁祸首, 于是连忙捉回了村, 告诉大家不用再害怕了, 疯狗已被制服, 以后不会再有人受害了.大家纷纷感谢勇者, 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活动庆祝勇者平息了祸害, 送上各式各样的礼物, 村长还给勇者颁发了丰厚的奖励. 一时间, 勇者和他的帮手过上了优质的生活.村民们不再惶惶不可终日.疯狗一直被困在笼子里, 动惮不得.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村里没再发生野兽伤人的事故, 大家愈加相信是疯狗害了人, 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可就在这时, 帮手发现了一个猎人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山上, 伤口上有野兽的牙印, 和他一同倒在血泊中的是一匹中弹的狼. 勇者对帮手说不要声张, 并告诉他如果这个时候说出是狼伤了人, 除了要为这新的人命担责, 大家还会对你心存怨恨, 甚至收回之前的奖励. 帮手听后欲言又止, 却终究什么也没能说出来. 最后, 勇者看着村民们把疯狗处死.帮手离开了村子.勇者依然被大家爱戴着.疯狗到底有没有疯, 没人知道.
3星,虽说改编真实事件,但剧情都是编撰的,目的是为了批判前朝,所以漏洞百出。
一开始杀人犯扬言要杀30个人来跟某30年纪念对应,但抓了这个嫌疑人后他就突然收手了。
这个默契配合确实戏剧化的让人无语, 冤假错案真是说不清了。
中间还有个神经病举家自焚,但这神经病的脑子也跟某30年纪念对着干搭不上关系啊。
所以被冤枉的人活该倒霉吗?
只能说平时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还是很重要的。
看在本片反映了很多 腐败、黑暗、急功近利等问题,给个3星好评。
相比主流商业片,东欧电影如同域外奇人,完全是另外一个体系。
东欧的天才们善于以小见大,深挖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本片得到了第20届上海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导演的殊荣。
获奖评语这样说—— 导演巧妙的驾驭了故事、表演以及电影的方方面面,把我们带入一个在黑暗和人类戏剧中,既显而易见又充满吸引力的世界。
黑暗——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底色。
1977年,一座波兰小城,被一宗连环杀人案搅得人心惶惶。
命案现场,除了被害妇女的尸体和鲜血,竟然找不到任何线索。
凶手更向媒体扬言:要杀害30名妇女,以此献祭波兰共和国30年诞辰。
残忍、血腥、疯狂、禽兽。
直到又一位受害者尸体出现,这下就连首都华沙的高层都坐不住了。
因为死者并不是普通人,她可是华沙工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军官雅努什临危受命,负责重案组。
他让下属男扮女装当诱饵,在夜晚郊外来回晃悠。
结果——惨剧照发不误,距离他们只有100米的距离,这脸打的!
他还借用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对罪犯进行心理侧写。
结果——上司满怀期待的来视察工作,刚按下开关,电脑死机,又打脸!
那干脆拿出100万悬赏试试。
100万在70年代的波兰买车买房绰绰有余,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字。
结果——举报信如雪片,举报电话接到爆,却都是大忽悠。
三板斧用完,雅努什开始无计可施。
老百姓、媒体乃至上司,三股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这个时候,哪怕是捕风捉影,也好过无所作为的骂声。
很不幸,嫌疑人沃尔克进入了他的视线。
从怀疑到抓捕,要多快有多快。
剧情发展到这一步,番叔留意了一下进度条,影片还有三分之二。
前戏刚刚结束,正戏刚刚开始。
如果之前的拙劣调查会让你有捧腹大笑,那么之后的差人手段会让你不寒而栗。
沃尔克是凶手吗?
无论警方怎么努力,仍然找不到有力的证据。
越往后,雅努什越是心知肚明:抓、错、人、了!
影片的聚焦点由办案向制造伪证过度。
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舆论需要一个凶手,于是,凶手就出现了。
本片的背景音乐是一大槽点,听起来刺耳。
我却觉得这正是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的用意所在,因为越是尴尬的配乐,越能显得办案人员的荒诞可笑。
男主雅努什是一切风暴的中心。
片中,他不断地吸烟——办公室、小餐厅、家、乃至情人的闺房,吞云吐雾是他的招牌动作。
一个男人复杂的眼神,在烟雾中向我们迎面扑来。
草菅人命不是他的天性,此刻他挣扎于黑与白之间,却被巨大的力量裹挟,向黑暗一步步走去。
影片对这个力量浓墨重彩,比警察办案更加精彩。
嫌疑人落网,上司很高兴,带他去面见工党大佬。
大人物非常满意,升职加薪不是梦,还有重赏——一台电视机。
70年代,电视机可是绝对的奢侈品,放在波兰,同样如此,这是重赏。
还有,一栋大别墅。
他以前住的地方,挨着嘈杂的火车站,现在搬到新家,又安静又敞亮。
雅努什本人已经成了这宗大案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导演马切伊最厉害的是,他叙事并非咆哮忿怒状,而是和他揭示的对象有一个克制的距离,给观众回味的空间。
坏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好人变坏的环境。
最初,雅努什非常接近伟光正的形象。
有一场戏呼应巧妙:开始,他跟儿子掰手腕,寸步不让,儿子必输。
尾声时,跟儿子掰手腕,雅努什犹豫不决,儿子当然赢。
作为男人,他办案的过程就是底气逐渐丧失的过程。
一个无辜嫁祸的警察,有什么资格给儿子言传身教?
导演没有明说,台词没有交待,但雅努什彷徨的眼神,我们看得出来。
雅努什还只是一个点,他要串起众生相。
腹黑的不止他一个。
上司也知道嫌疑人是无辜的,证据是捏造的,却敢将错就错,一黑到底。
为了什么?
大人物的施压、舆论的咆哮、以及自己这顶乌纱帽。
办案的警察难道就不知道吗?
有些是揣明白装糊涂,有些是怕惹事,哪怕是有点良知的,也自忖无力抗衡背后的力量。
他们用软弱,点辍了一场弥天大谎。
法官呢?
呵呵。
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背叛司法精神,签死刑判决。
受害人沃尔克的妻子,同样成了帮凶。
她天真的以为,只要出庭作伪证,必会拿到那100万赏金。
她和丈夫这些年的感情,竟然寒碜到可用他丈夫的命来换钱。
就连小儿子和小女儿都被哄骗上庭作伪证,当他们长大成人,该如何面对童年的创伤?
在制造杀人犯的过程中,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了凶手。
片名叫《我是杀人犯》,其实细想一下,这里的“我”也可指“我们”。
沃尔克临死之前,跟雅努什有过一次见面。
他神色恍惚,眼神迷离,弱弱吐出一句话: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雅努什目光闪烁,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这一幕,是对受害人灵魂的致命打击。
人人都说他是凶手,以至于,连他自己都开始怀疑自己。
洗脑,果然拥有可怕的力量。
绞刑,就在警察局的车库进行。
一个无辜的好人,就这么一步一步被推上绞刑架。
那一刻,刽子手雅努什会想起什么?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导演马切伊当然知道,真实才会有万钧之力。
他就是要揭露那个时代特有的原罪。
一手遮天的权柄、明哲保身的警察、利欲熏心的权贵,保持沉默的乌合之众,以上,都是波兰历史上刻骨铭心的伤痕。
人性的黑我们尚能理解,但司法精神的一败涂地,则不可理喻。
司法,本该是罪恶的紧箍咒,一旦失灵,谁来保护人民?
超级英雄?
江湖侠客?
别逗了!
影片的最后一幕,最震撼。
当年的调查办公室,被改造成了展览馆,墙上贴着受害女人的黑白照片,凶手的脸模刚好就在旁边,供所有参观者狠狠唾弃。
多年后,破案大英雄雅努什受邀前来。
独步走到脸模前,他凝视着沃尔克,沃尔克也凝视着他。
无声的内疚与无声的呐喊,跨越时光的距离,在这一刻碰撞。
所幸,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但制造杀人犯的刽子手们,必将一生一世活在杀人回忆之中。
凶手只有一个吗?
凶手只是雅努什吗?
肯定不是,但更大的凶手,是这个一直下沉的世界。
m2187:善良正直的主角沦陷得有点莫名。感觉导演一开始想拍悬疑,甚至怀疑到他的搭档。后面边拍边改走zz,及个人道德沦陷路线,讽刺得不够狠!
试想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没有昭雪
被告自杀失败后死命的拽着男主,向男主说,我真的杀了那些妇女了吗,我也搞不清了。好绝望啊,他老婆还一直想要那一百万的奖金…
再复杂的连环杀人案,也复杂不过人心。好几处的段落可以说是安排的非常出彩,对于名利的追逐,对于内心的自责,偶尔闪烁的人性,面面俱到,令人深思。最后镜头定格在被无数人唾骂的“连环杀人犯”头像上,那分明是无辜的眼神。
沾了题材的光,可是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主线模糊不清,副线累赘不堪,不是仅靠反复摇摆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也不是猛加配角就能体现人间百态。既无史料价值,也无批判价值。
深度这种东西,难道不披个制度反思之皮,批个制度之殇,就聊不到深层次的人性么?人性的恶和善,欲与克就是法律与道德。法律在于划清底线,道德是为了提高上限。本质都是为了维护大部分人类可以已正常秩序的生活与发展。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任何制度都有社会的蛆虫存在。但是我们更应该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资本大厦虽不至将倾,那也是如日中天后的必将日暮西山,因为其自身的纠错机制囿于资本的窠臼之中,资本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愚弄着底层人民,甚至使用资本温床养出一个个低智巨婴。或者换言之,你在那片资本的土地上打出了完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炮制出杀妻的辛普森时您还会好么?或者说您不会这么想?
有点波兰版《杀人回忆》的味道,重点不是追凶的过程,也不是真凶是谁,而是用这个案件映射出政府的腐朽和国民的愚昧。真凶是谁大家并不关心,有人被绞死了泄了愤保了身就行。男主时正时恶,可怕的是身边的人让他不得不恶,更可怕的是就算他选择了正也改变不了结果,很多时候,不光警察,你我都是杀人犯
还行吧,讲真的国内应该很多这样的办案例子,有的迫于压力,有的迫于虚荣,有的迫于不敢承认办错案。导致真正的凶手逍遥法外,而无辜的人却背负罪名。
探讨社会体质和人性的角度而言是部佳片,但故事本身还是存在不少bug,特别是后半段无法自圆其说。
年代感十足,意识形态对断案影响甚大,里面几个笑话没一个听懂,不了解历史背景完全一头雾水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深井冰 好的生态是治愈那些需要治愈的深井冰 而不好的生态是 激活出更多的深井冰 连正常人也不放过
从寻求各种技术和帮助来破案到获得权力财富后不折手段的“制造杀人犯” 但剧情实在有些刻意比如正好停手的凶手和被抓后毫不辩解的嫌疑人
顺记,和谐条目,nhk纪录片,城中村改造,漂泊无归的一亿人,两星半
从前多少冤假错案枉死...死刑复核的重要性...办案要杜绝主观推断来下定论...各方利益所在,生命与良知的搏斗...东欧片扎实的学院气息...
节奏推进什么的都还好没想象中闷。为了凸显主角的堕落,别的同僚都好义愤填膺,冤假错案只有利诱没有威逼,这些都有点…挺不可思议的。另外那个长的比较帅的小警察一会特别正义一会跟着主角跑一会又正义回去了是什么情况……不太合理的地方让拷问灵魂之类的目标都没啥力度了。。。
那个年代波兰全民抽烟吗,哈哈哈
为了那点政治诉求啥都不要了 学学人家杀人肥忆!
越过人性的沼泽,谁真的可以不被弄脏?我们可以遗忘原谅,但必须要知道真相被移动过的铁床。
片名双重隐喻的意义,我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变成扼杀生命的杀人犯,男主角良心沉沦滑落入深渊的同时,人生轨迹却扶摇直上。这个沉重到如鲠在喉的故事,在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喜剧元素融入以及晃动不安的镜头下被部分消解分绝望和痛苦,在情绪上更接近于醉酒中的癫狂与忏悔。真实故事改编
除了摄影调度,全是渣啊,尤其是剧作,跟电脑写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