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这么好看呀。。。
从第一分钟,到最后一刻,对我,全程高能。。。
我预告片都没看过,前半小时以为是个喜剧片,但看到最后,非常非常伤感。。。
人是得有多坚强。。。
破碎的家庭,离家的父亲,变态暴躁的母亲,后来家暴+智商二货的老公,傻逼透顶的保镖。。。
就这样,连高中都没毕业,没受到什么良好教育的Tonya,还拿了全美花样滑冰大奖,杀进奥运会。。。
电影当然不会讲太多训练的事,但只要接触了解一些竞技体育,能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拿名次,曾经全美第一,世界第二,可见背后付出了超过我们想象的努力和拼搏。。。
如果故事戛然而止,那就是典型的美国梦,但最终却是最讽刺、最荒谬、最难以置信的方式变成了“美国噩梦”。。。
最搞笑或是让我感慨的是,这些都不是编的,都是真事。。。
拍得好,演得好,每个角色都挺神还原的。。。
反讽、自嘲、高级黑,全片随处可见,使用叙事技巧也丰富,导演相当有才华。。。
但最后五分钟,导演在克制中,给予了这个人物最大的悲悯心,我被深深打动。。。
推荐给每个觉得自己生活或多或少正在经历不如意的人。。。
这部电影导演手法的精彩,如同三块广告牌编剧的精彩,他打破了传统体育励志人物传记电影的俗套,甚至大胆打破第四面墙,直接对着镜头跟观众沟通,而让人不厌烦。。。
这部电影与三块广告牌,在过去一年,无疑是对我的创作启发最大的两部。。。
作为电影创作者,对人物与故事的在强大共情基础上的“悲悯”之心,可以让你超越一切窠臼,发挥最大的潜能,拿出优秀的作品。。。
再次鼓掌,为导演编剧,也为Tonya Harding...
4星,本片最大的优点是客观还原度比较高,本身主角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往往英雄与罪犯只差一步,善恶也只是一念之间。
主角所处的环境本身就非常复杂,出名之后就更加的复杂,人生的发展需要规划,需要经营,所以本片不只是一段故事,还有教育意义,作为传记片排成这样已经很难得了。
值得大家参考借鉴。
小Tonya尿在冰场上的时候,你可能开始期待她登上领奖台的样子,开始期待她与母亲和解的样子。
天生热爱,坚持,不择手段,隐瞒,爱与恨,自私,挣扎,妥协。
在技术能力层面,坦雅向所有人证实了:她可以。
Tonya那段crosscut慢镜头,太精致了。
再看1991巅峰的那场比赛,这种跌宕起伏实在太美了。
然而当丑闻发生时,谁还会在乎真相如何呢?
没有什么酒比现实更烈了,情感真是太复杂的东西。
说什么不公平,说什么这是集体暴力,你可以解释每一种行为,但当一切都混在一起的时候,到底还能不能像判断对错一样得标记每个角色。
我喜歡《I,Tonya》的劇本、剪輯跟表演,它非常幽默,包括暴力都用一種詼諧的節奏在呈現,但我也必須說這是一部看完之後令人好生沮喪的電影。
當Tonya問評審為什麼他們就是不喜歡她,「模範家庭」一詞刺痛的不僅是Tonya的心,我也有點受傷,我想到我的成長經歷,我想到我工作之後遇過的、面對的那麼多不是「模範家庭」的孩子,我真的覺得難過,而這一切你不知道要怪誰──Tonya也是,她其實不是不知道自己性格有問題,習慣也不好,這或許不能全歸咎於原生家庭的不健全,包括她在面對威脅信這提議一開始的態度,可我們十分清楚,一個拋家棄子的父親、一個自私冷漠的母親,對於後來的Tonya的形塑有著多麼決定性的作用。
所以我很難受,有些人從所謂的「原生家庭」的噩夢跟泥淖走出來了,可電影中的Tonya沒有,電影最後播著當年的比賽錄影,真‧Tonya Harding的每個跳躍每個旋轉逐漸跟電影裡的Tonya Harding在我腦中合二為一,那個成功完成三周半跳的20歲女孩,她意氣風發、神采飛揚的時刻,耀眼,卻也短暫得令人嘆惋。
Margot Robbie的表演很有感染力,粗中帶細,很多次令我哽咽。
Allison Janney也超讚的。
倒是一直到最後跑字幕我才恍然反應過來,前夫是Sebastian Stan演的,我的意思是,原來Sebastian Stan長這樣,之前沒印象看過他主演的片,他也不錯。
片目《我,花样女王》情绪指数 4!
(非常惨烈的故事,最近情绪状态低落的建议缓缓再看)| 观影结束后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水平| 分数越高积极情绪越高推荐人群#1 喜欢看喜剧和纪录片的人群#2 在逆境中成长渴望改变的人国别 美国温馨提示Again观看本片需一定心理承受力如果在你从小到大的环境中,你一直被告知自己没有天赋,没有才华,将来不会有成就,你会怎么办?
在这种极端的嘲讽下,你还会去努力奋斗吗?
还是干脆认命,放弃自己的一切追求,平淡地过完一生呢?
我想,可能很少有人能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选择坚持自己。
至少在我看来,如果我的一生一直都被他人否定,批判,和嘲讽,那么我努力的意义何在呢?
不过作为美国的前花滑运动员的Tonya Harding是个例外,而且是个非常特殊的例外。
纵观花样滑冰的历史,她可是全世界第二个勇于挑战并且完成阿克谢尔三周半跳的女运动员。
然而,在她辉煌历史的背后,隐藏的是童年的虐待,亲密关系中的家暴,以及世人的批判与唾弃。
当遭受过这一切的痛苦经历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着Tonya坚持不懈,每天日以继夜的在冰场练习,试图在1994年的冬奥会上创造历史呢?
在今天的文章中,让我们一起观影《我,花样女王》,走进这位饱受争议的前花滑女王的一生。
嘲讽和批判是最能够激励她的强大工具最初批判和嘲讽Tonya的人,是她的母亲。
本就出身贫困的Tonya在4岁时偏偏选择了滑冰这项非常烧钱的运动。
为了供她滑冰,父亲每日每夜地辛苦工作,而母亲为了保证Tonya的练习到位,每日都跑到冰场监督她的练习。
由此,Tonya在冰面上的一举一动都在母亲的严格监视下,她被告知不许与其他小朋友交流,不能在练习中途上厕所,动作要做出彩,否则母亲的大声嘲讽就会从观众席那边传来。
即使这样,Tonya在生活中还是会受到更严厉的批判,甚至是鞭打。
对于这种残暴的教育方式,母亲所作出解释只是“Tonya在生气的时候滑得更好。
如果不对她说‘你做不到’之类的话,她就不会做到。
我在冰场上只是为了激励她”。
母亲的教育方式虽然过于极端,但她确实足够了解Tonya。
从母亲的谩骂声中长大的Tonya确实有着坚韧不屈的品质,这也使得她长大后每当被评委,观众,以及媒体质疑时,她的反应一直都是坚强的反击,从不退缩。
Tonya虽然在花样滑冰这一运动上有极高的天赋,但是她的滑冰事业非常坎坷。
在大部分的认知中,花样滑冰更像是一种艺术,而人们所期待看到的表演应该是一个穿着优雅的女孩儿在古典音乐的衬托下,缓缓地冰面上翩翩起舞的样子。
然而,Tonya从来都不是这种人们所期待的形象。
她的表演服是自己一针一线缝出来的,虽然不难看,但实在是不能跟其他选手的高定表演服相提并论。
她挑选摇滚风格的歌曲作为表演的背景音乐,虽然带有足够的节奏感,但与花滑这种优雅的运动实在不符。
她会编排难度系数较高的表演动作,虽然能够完成得很好,但这并不受评委的待见,导致她的得分甚至低于在表演中摔倒和犯错的选手。
当再一次的受到打分的不公后,Tonya终于沉不住气,愤怒地冲到评委面前去对质。
她不明白,自己平日里从清晨5点钟就开始刻苦训练,在场上的表演也完成得不错,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不公平的待遇?
这打分的背后到底存在什么黑幕?
然而,评委只是冷冷的甩给她一句“我们打分还要参考造型因素,也许你没有你自己所想的那么优秀。
”这样的话语更是进一步地激怒了Tonya,她发誓,自己一定要在下一次的比赛中完成阿克谢尔三周半跳,只有这样,自己才能得到相应的得分。
阿克谢尔三周半跳是女子花滑中难度系数最高的动作,在Tonya之前,世界上仅有一人在比赛中完成过这个动作。
上场前,Tonya的心中无比焦虑,担心自己没有办法在比赛中完成这个动作。
足够了解她的母亲特意雇了一个人在观众席中大声嘲讽Tonya,这使得她再一次被激怒,怀揣坚毅的决心上场并且完美的完成了阿克谢尔三周半跳。
当她从空中成功落地的那一刻,全世界都震惊了,因为仅仅是在那短短的一刻,她创造了新的历史。
此后她的得分稳居第一,评委再也不能因为造型因素来刻意拉低她的分数,毕竟能够尝试阿克谢尔三周半跳就已经是一件极有勇气的事情了,更何况是完美的完成呢?
不健康的亲密关系拖住了她前进的脚步可惜,Tonya的滑冰事业并没有因为她曾经创下的历史而继续辉煌下去,而这一切都与她和前夫Jeff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
从小到大,Tonya一直是个缺爱的女孩儿。
唯一爱她的父亲在童年时期就离她远去,而母亲对她除了管教就是批评,毫无任何爱的表示。
除了教练,她从来没有感受过他人的温暖,没有同龄的朋友,没有自己的社交生活,整日整夜地在冰场辛苦练习,后来为了能够专心滑冰,她选择从高中辍学。
在她16岁时,这样单调无味的生活却因Jeff的出现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当Jeff开始关注她,赞美她时,她毫不犹豫地就坠入了爱河。
虽然最初的激情与新鲜感是十分的美好,但不久后,Jeff在两人的一次争吵中第一次殴打了Tonya,从此,他们的关系陷入了无止境的恶性循环。
从小缺爱的Tonya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她认为Jeff对她的家暴也是爱她的一种方式,毕竟在她小的时候,母亲也经常打她。
因此,每当Jeff在家暴后向她道歉,Tonya会欣然接受,两人又会和好如初。
Jeff一次次的家暴她,她却一次次的选择原谅,因为她的内心极其渴望被爱,渴望被关注。
Tonya最终离开了那个从来都看不起她的母亲,选择与Jeff同居,后来结婚。
然而,在Tonya完成阿克谢尔三周半跳之后,一举成名的她意外的受到的更多人的关注与崇拜,这一切让她的自尊心开始膨胀,越来越瞧不起自己身边这个一事无成的丈夫。
Jeff的自尊心也在此时受到了严重的打击,Tonya对他居高临下的态度让他意识到自己早已不是那个Tonya最需要的人。
渐渐地,他在这段感情中越来越没有存在的价值,于是便对Tonya的家暴开始变本加厉。
受到他人尊重后的Tonya懂得了反击,她不再选择原谅,而是报警,申请限制令,直至后来的离婚。
本以为离开Jeff后的Tonya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滑冰事业,不料她的个人形象不足以代表美国去参加世界奥运会,因为她没有一个完美的家庭。
无奈的Tonya只能选择再次回到Jeff的身边,不过这次的复合只是Tonya作为比赛晋级的工具,一旦自己入选代表美国参赛奥运的队伍,她会立马甩掉Jeff。
只可惜造化弄人,Jeff为了表示对Tonya的爱,打算为Tonya的竞争对手Nancy Kerrigan写一封恐吓信,使对方在比赛前夕有心理压力,不能在比赛时好好发挥。
可就是这样原本看似简单完美的计划彻底断送了Tonya的滑冰事业。
花滑史上的丑闻原本Jeff的计划只是给Nancy寄一封普通的恐吓信,不料执行任务的猪队友却自作主张的冲到了Nancy的训练场上打伤了Nancy的膝盖。
经过FBI的调查后,Tonya和Jeff被锁定为主要的怀疑对象,原本对此事不知情的Tonya被Jeff拉下了水,对外声称说她对整个袭击事件都知情。
随后,大众和媒体的目光相继转向了Tonya,没有人真正在意她是否清白。
就连多年不见的母亲都赶来打亲情牌,试图让她承认她的罪行。
这一切舆论困扰着Tonya,使得她没有办法专心准备比赛,最终在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上只拿到第八名的成绩。
赛后,在她的听证会上,她被判处3年缓刑,罚款16万美金,并且被开除了花滑协会,终生禁赛。
这无疑是给Tonya最重的一击,因为她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滑冰,为此她放弃了教育,放弃了学习其他的技能的机会。
她拼命地想要让大众接纳自己,重新塑造花样滑冰在人们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可到头来却被她曾经最亲密的人所陷害,成为了大众唾弃的对象。
“我以为成名会很有趣。
有那么一瞬间,我是被爱的。
然后,我变成了被恨的人,变成了大家的笑料。
就像我又被虐待了一次,只不过这一次是被你们所有人虐待。
”即使面对残酷的现实,她依旧坚持自我如果Tonya出生在一个富裕的中产家庭,如果她有一对非常恩爱的父母,或许她能够成为大众所期待的花滑选手形象。
可是这样的Tonya永远都不可能完成阿克谢尔三周半跳,永远都不可能书写历史。
正是因为Tonya是不被给予好的家庭条件,不被接纳,不被公平对待,她才会更努力地为了向世人证明自己的实力。
虽然她在最后背负着骂名,但她已经在所有逆境中做到最好了。
我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也有过类似的想法吧。
如果我们有一个很好的过去,是否能有一个更加顺利的未来呢?
可是,这样的想法往往只会让我们都太过于执着无法改变的过去,而忘记了自己还有书写未来的机会。
Tonya的过去虽然坎坷,但她的心一直向往着未来。
纵然这个世界非常的残酷,花滑界也存在着不少潜规则,可她已经竭尽所能地去坚持自己了。
每一刻“现在”都是“未来”的“过去”对Tonya来说不再试着证明自己不再追求别人的认可不再被愤怒控制人生也许就不会给任何人伤害自己的机会
文:摸鱼(煮观本主) 公众号:抛开书本
我是一个真实的人,我从不会因为出身贫穷或者因为自己是个粗人而感到抱歉。
谷爱凌、羽生结弦,伴随冬奥会如火如荼的是运动员们指数级爆发的流量。
从全球各个社交平台搜索榜单、文章到各类APP开屏广告,他们的名字几乎布满了主流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这时候我倒是想到一部电影,片中主角也像谷爱凌年少成名,也像羽生结弦天赋异禀,而这些却无法改变她艹蛋的一生。
这部电影就是《我,花样女王》。
我更喜欢它霸气外露的台湾译名《老娘叫谭雅》。
01「抱歉,很久没人问过我这些事了」 3岁开始滑冰,3岁半碾压同龄人,16岁杀入美国花滑锦标赛,被教练称为拥有“万中无一的天赋”。
谭雅人生的最高光出现在1991年,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举行的美国花样滑冰锦标赛上。
全美直播,万众瞩目。
谭雅依然穿着廉价的滑冰服,蓝得像一团幽幽磷火。
而她的同门、闺蜜、对手南希·科里根,身穿Vera Wang定制的蕾丝战衣。
但谭雅,不是来夺冠的,她是来创造历史的。
她游移、腾空、怒放,飞刃落地,脚不沾冰。
掌声欢呼如雷鸣四野,赛场光璨若天外寒川。
谭雅成为史上第一个完成花样滑冰最高难度动作——阿克塞尔三周半跳(Axel Jump)的女性。
这个“阿克谢尔三周半跳”的动作有多难?
它是花滑六种跳跃中唯一向前起跳的一种。
向前起跳、向后落地。
空中转体三周半,比其他种类的跳跃要多出半周。
由于动作难度系数极高,在女子单人滑冰历史上,完成过这一动作的选手,十个指头都可以数得过来。
剧组在摄制电影时,导演需要替身能做出当年哈丁的三周半动作,却找不出一个人能做到,最后只能借助特效,这也侧面说明了谭雅的竞技水准之高。
玛格特·罗比称,“在体育馆训练得再久,也赶不上谭雅·哈丁的水平。
”那年,她21岁,全美排名第1,世界排名第2。
很牛逼吧?
但是比她的成绩更出名的,却是那桩长期占据各大报刊头条的丑闻——买凶伤人。
1994年1月6日,利勒哈默尔冬奥会美国花样滑冰女子决赛前夕,在底特律进行赛前训练的上届冠军、“冰公主”南茜·克里根一身素裹,冷冽夺目,她和粉丝挥手,转身离开训练场。
有顷,一声惨叫从更衣室传来。
“为什么是我?!
”
如果棍棒击打膝盖的部位再低几厘米的话,那么南茜的膝盖就要报废,并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大赛之前突发此等丑事,舆论哗然。
FBI介入,案情很快明晰——与南茜存在明显竞争关系的谭雅存在重大嫌疑,是她的前夫杰夫·吉卢利雇凶袭击克里根,证据确凿。
最终审判结果是:她的前夫及参与袭击的两个帮凶获刑入狱,谭雅本人因包庇罪被判三年缓刑、公益劳动200小时、罚款16万美元,剥夺所有头衔(包括南希不在时赢得的锦标),终身禁止参加滑冰比赛。
当时,她还不满24岁。
其实在这桩丑闻发生之前,她早就是个被取笑的靶子了。
著名体育杂志《体育画报》是这样形容她的:一个贫瘠的无依无靠的孩子,闯入了一个全都是王子和公主的地盘。
她在冰场上表演阿拉贝斯克芭蕾舞姿后,回到家抹着机油修汽车。
也就是说,在高贵优雅的花滑世界里,她不入流。
或者用电影里队友的话来说,她很低级。
乡村气质浓厚的谭雅(左)与白雪公主般的南茜看看世界上那些知名的女性花滑运动员吧,全都是娇柔、优雅、甜美的,被精心呵护的公主。
但是谭雅呢?
她成长在一个单亲家庭,母亲是服务员,烟不离手,脏不离口,熬走五任丈夫后,她把毕生的梦想,全部寄托在了谭雅身上,而她唯一知道的教育方法就是骂,骂得越难听越好。
骂没用,那就打,打得越狠越好。
在母亲的“暴力”阴影下长大的谭雅,不可避免地,存在性格上的缺陷。
按照传统,每个花滑运动员都应该拥有一件皮草外套,她也有一件,只不过别人的精美华贵价值上千美刀,她的是由老爸打猎抓到的兔子毛自己缝成的。
按照传统,花滑惯用古典乐作为比赛音乐,别人用莫扎特、柴可夫斯基,她选了《侏罗纪公园》的主题曲。
当年的一位影评人说看谭雅的比赛,使他第一次意识到“阶级”的存在。
虽然谭雅的动作总是很有力、很标准、完成得很到位,但她是无论如何都拿不到第一的。
那些标志着她出身的粗俗口音、廉价服装、浮夸妆发、虎背熊腰,像是大山,将她阻隔在主流之外。
更糟糕的是,她还有一个糟糕透顶的老公——和她的母亲一样,动不动对她拳脚相加。
谭雅不是傻子,只是18岁的她无法抵抗男人递过来的一句“你真漂亮”,这或许是从父亲离家后,就再没有人说给她听的。
作为女儿和妻子的谭雅从未得到应有的爱,而当作为运动员的她成为镁光灯下的焦点时,她的自我意识终于觉醒,她第一次感受到,自己值得这样的爱。
滑冰已经从谋生手段变成了她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渠道,也是她获取爱的唯一方式。
只是这唯一的方式,也被妈妈、老公和一众狐朋狗友给彻底断送了。
电影讲述了谭雅从幼儿到中年的故事。
你会发现,谭雅的前半生,几乎被不停的抗争,不停的失败和不断的操蛋经历给塞得满满当当,电影通过伪纪录片和打破第四面墙的方式,展现出一个真实的、被嫌弃的“低俗”角色,撕扯出世态万千。
真实又荒谬,可悲又可笑。
虽然她走了一条典型的美国梦之路:从底层靠努力爬到顶端,但她却成不了大众心目中的英雄。
因为一旦爬上去了,你就要改头换面,成为大众喜爱的样子。
但她做不到,此乃死罪。
事业被毁、被耻笑、被嫌弃了半辈子的谭雅始终坚称自己从未参与谋划伤害南希。
但她也晓得,大众已经对真相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当这个真相的主角,是一个被嫌弃的“低俗”角色。
02我不是公主在欢天喜地的冬奥会期间看这部电影有点儿格格不入的意味,不过影片看似荒唐,实际现实国内外是怎样的环境,大家心照不宣。
如果谭雅驾驶时光机穿越到二十多年后的现在,你认为她能在这个充满了少女骑士、王子公主的名利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吗?
别的不说,至少现在,花样滑冰仍是一项非常烧钱的运动。
顶级选手和普通选手之间的差距还是跟那会儿一样悬殊。
前者不但拥有自己的专属冰场,更有甚者直接用真金白银买下好几座冰场。
几千美元的冰鞋一个赛季就要更换十几双,上万美金的演出服几乎每场比赛都会新做一件(昂贵的演出服很难水洗)。
他们出入奥委会官员的宴会,和社会名流谈笑风生。
就像谭雅说的那样,大概摔了都有好几个人扶她起来。
后者不仅要去公共的冰场训练,有的还常常需要在业余时间打点零工比如教小朋友之类的,来支撑不菲的装备费用。
许多选手不得不依靠家庭资助甚至募捐才能继续职业生涯。
《我,花样女王》这部电影,谈论了歧视,谈论了偏见,谈论了阶层,谈论了父母对子女的影响,谈论了亲密关系对人的摧毁。
谈论了爱与被爱。
而作为一个体育迷,比起上述这些,我对有关运动员的形象和宣传更感兴趣。
这又很难不聊到谷爱凌。
其实谭雅和她一样都极有天赋,年少成名,但到底是什么造成了两人的截然不同?
因为谷爱凌拥有一个家学渊源深厚的家庭。
她本人也继承了长辈的优秀,以SAT1580分(满分1600分)申请进入斯坦福大学。
同时,谷爱凌还在越野、田径、篮球、攀岩、蹦极、骑马、射箭等多个运动领域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除此以外,谷爱凌还先后被近30家知名品牌押注,其中不乏有蒂芙尼、路易威登、凯迪拉克、IWC 万国表等国际知名品牌。
而她也曾作为封面模特登上《VOGUE》、《ELLE》、《智族GQ》、《时尚芭莎》等多本知名时尚杂志。
其商业价值不容小觑。
目前谷爱凌的代言费已经飙升至 250 万美元(约合 1500 万人民币)左右令我有些担忧的是,媒体的大做文章,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的宣传似乎已经让谷爱凌这一形象的意义超过了她本人。
当然绝不否认谷爱凌自身的优秀,但被神化(或日后将被神化)后的谷爱凌作为一个符号,会给其它所谓“普通”的中国青年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究竟是激励,还是认清差距后的自卑和对平庸的妥协?
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很正常,也无可厚非。
但当给它被赋予了太多的附加色彩时,就变成了走钢丝,稍有不慎,便会从神坛跌落。
当下的舆论场中,谷爱凌已经逐渐被人推着朝爱国代言人进发了。
我在想,如果她今后在某一次比赛中失误了,她会重蹈刘翔的覆辙吗?
如果她退役后,选择在美国生活,她会被网民群嘲吗?
鉴于我的眼界、水平都有限,这个很有深度的话题也只好止此搁笔了。
最后,还是回到谭雅身上来吧。
被禁赛后的谭雅为了生计,转行当了一名拳击手。
从冰场到擂台,即使是运动员,她也毫无招架之力,经常被打得口吐鲜血,倒地不起。
此后数年,谭雅做过焊工、油漆工、伐木工,现在的哈丁做着普通的工作,重组了家庭,生了小孩,一切回到了原点。
只是,每周她都会趁着夜色去溜冰场滑一次冰,直到清场。
没人认出这位大妈曾是创造过历史的人,也无从得知她会否忆起1991年的那夜,游移、腾空、怒放,飞刃落地,脚不沾冰。
掌声欢呼如雷鸣四野,赛场光璨若天外寒川。
※参考:25岁花滑公主直播中被打爆膝盖,第二天凶手的老婆却拿了冠军…,InsDaily,搜狐谷爱凌的风口何时吹向影视圈?
,钛媒体APP 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书本影迷群
开始了我漫长的寒冬感冒季,周末发烧在家窝了两天休息。
在蔫蔫的病态中决定选部励志的电影来瞅瞅,《I, Tanya》,更喜欢《老娘叫谭雅》的中文翻译,而不是温情脉脉的《我,花样女王》这个意译。
人物传记一般都非常励志,可这是一部黑色喜剧,一个不一样另类女王——Tanya Harding,美国首位完成高难度冰上三周半跳跃的花样滑冰女王,却因为与丈夫合谋买凶攻击与自己竞争奥运会出赛名额的另一位美国选手而在24岁那年被判终身禁赛。
这是一位极具花滑天赋早年就辍学,靠母亲当餐厅女侍应的收入支撑,在公共滑冰场训练成才的花滑女王,情窦初开后与初恋情人的第一次约会都是带着老妈一起的,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她的丈夫。
是不是听上去很励志,很有人生赢家的意味?
错了,这部剧彻头彻尾地充斥着黑色,Tanya的母亲是位铁血虎妈,有过四段婚姻,酗酒成性,将所有的期许灌注在Tanya的花滑事业上,以虎妈的话来说“我打她会让她很生气,她生气了会滑得更好!
”Tanya的丈夫以拳头维系和述说着对她的爱,Tanya每次被家暴时从不会伤心,只是会以牙还牙,在Tanya的道德观里:我妈经常打我是因为爱我,所以老公打她也是爱她的表现。
而Tanya将她的人生最终演绎成了外人眼中荒诞的喜剧,一切只因为Tanya来自于被美国白人精英阶层戏称为红脖(Red Nack)的最底层白人阶层,而她从事的却是被视为上流社会的运动——花样滑冰。
女子花滑运动员应该是穿着定制的5000💲的漂亮服装,挽着一丝不苟的发髻,伴随着交响乐的旋律,在冰上舒展着优雅的天鹅颈。
Tanya却只能穿着自制的粗糙服装,顶着一头倔犟的头发,在重金属摇滚的伴奏下,在冰上充满力量地跳跃旋转。
裁判轻描淡写地对Tanya说“不过你不是我们想要树立的那种形象”,Tanya会不解地问大屏幕前的观众“我不是经常被打也没怎样,为什么南希被打一次,全美国都疯了?
”最喜欢电影的片段是最后一张剧照所表现的场景,约定俗成每位花滑运动员都要有一件皮草大衣,Tanya的父亲带着她一起在森林里猎了一堆野兔,剥皮为Tanya做了一件皮草大衣。
当小Tanya穿着这件皮草出现在训练馆时,周围是一片蔑视的议论,Tanya头也没回,对窃窃私语者竖起🖕️。
《I, Tanya》以残酷冷静的态度告诉世界:try and fail, try hard and fail again, try best and fail completely, because you have already lose at your starting point!小丑女加油!
希望你今年可以捧起小金人,否则很多人会赞助中指给奥斯卡评委们的。
好吧,生病还看这么黑的喜剧,不出所料,感冒加重,我终于可以说一口鼻音隆重的英语了!
《我,花样女王》任你天赋异禀,也不过是个非主流的笑话!
美国花滑选手坦雅·哈丁“神奇”的职业生涯!
全片充斥着对亲情、爱情、社会和花滑运动圈赤裸裸的鄙视。
和大多的人物传记片不同,这片子采用荒诞的手法和黑色幽默的形式叙事,频繁的剪辑和打破第四道墙的对话方式,让影片有着更强的带入感,8分。
ps:本片含大量粗口,估计能占台词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病态社会根本不存在实话” 只有赤裸裸的真相和被精心打扮的现实。
《I, Tonya》,是一部“市井”电影。
它承载着满满的负能量,揭露了不堪一击的现实。
影片从头至尾,从“现实”至录像,出现最多的莫过于“fuck”、“shit”、“son of bitch”这类的“市井”话语,《I, Tonya》,其绝对不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宣扬正能量、传递美国普世价值观的电影,反倒是一部挖苦、讽刺、抨击美国现实的“悲剧”,但也正因影片中“污浊”的氛围使得观影者感受到了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真真实实的美国中低层人民的生活味道。
影片中铺天盖地的脏话不由得联想起天壤之别的黑镜第三季中的《NOSEDIVE》,剧中前半段的影调、色彩与配乐及所展现出的和谐社会的模样,这个美丽新世界,让观影者觉得甚是别扭,直至女主角戳破了附着于人身上的虚幻的泡影,即“解放天性”、骂出惴惴不安却又如释重负的脏话时,观影者终于长舒一口气说“这他妈才是现实!
”这些真实的生活气息不由得让人身临其境,听着Tonya朗朗上口的恶语,淋着她母亲慈爱的口水,融入其中感受着现实的丰满与美好,与之共鸣。
由此,《I, Tonya》并不是一部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艺术片,却是一部无可非议的反映、讽刺现实社会的“纪录片”。
《I, Tonya》,是一部掀翻了“诺亚方舟”的电影。
它承载着满满的难以承受的生命之轻,揭露了虚伪的努力必有收获的美好假象。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与信息革命的浪潮下,美国梦出现在人们面前,许许多多的移民、难民、本土人民以自己的努力达成了自己的美国梦。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慢慢站起,发展的红利日渐消退,尽管进步的浪潮依旧涌动,但前行的力量归为上层精英,而中下层人民不得不被浪潮推动着、席卷着前进直至倾覆,Tonya便是可怜的牺牲品。
阶级的分化与固化,阶层上升的窗口渐渐缩小,豪言壮语变的聊以自慰,如此局面,不得不承认,长岛的孩子总是能够走在布鲁克林的孩子前面,就如同六环外的孩子需要斗天斗地斗命运才可能斗得过二环内的孩子。
如果说Nancy是“长岛”中的“天之骄子”,那么Tonya就是“布鲁克林”中的一个屡败屡战的“刺头儿”,阶级问题所带来的偏见与歧视,可怜可耻可悲。
《I, Tonya》给人以希望却让人绝望。
这皇冠真他妈有点重,我,花样女王,戴不动了。
一场美国梦碎的人物纪录片,话说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体育电影看了不少了,但是如此“塑造”主人公的纪录片真的是第一部。
在片中,热血,拼搏,激励,有爱,统统都没有。
取而代之的,是满屏的脏话,及恨不得打上马赛克的字幕。
女主塔妮娅出生在一个低层家庭,母亲有过多次婚姻,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却有着属于本阶层的市侩精明,对于女主的前夫,她一针见血的指出,“你可以和傻逼上床,但是没有必要嫁给他。
”果不其然,女主毁在以前夫为首的一群人手中。
当然,母亲奉行的是“虎妈”教育模式,从而能够培养出与优雅的花样滑冰格格不入的女儿来,也是不足为奇了。
塔妮娅天赋极高,也不能说是没有付出过努力,片中多次提到她每天都在坚持长时间的训练,但是最后为什么她没有成功呢?
除了前夫等一系列猪队友拖后腿的行为外,其实还是原生家庭影响巨大。
记得不止一次说过,在越发达的社会,阶层越是固化越难突破。
现代人常说的三观不合,究其根源,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巨大。
在不同阶层,看待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差别很多,很多时候,会产生“盲人摸象”的错觉,并不是他们目光短浅,而是所站立的角度不一样,从而会得出差异巨大的结论。
而片中女主塔妮娅,由于原生家庭的影响,纵然有天份,但是没有人去指导她去如何运用自己的天赋为自己加分,于是走上了和母亲类似的道路-做一个女服务员,而在深渊待得越久,越不容易脱身,最后被前夫等一系列猪队友所拖累,白白葬送了大好前程。
美国梦的反面。插曲爆炸好听。伪纪录片形式加上打破第四面墙的设计,足以让它成为我近几年看过的最别具一格的传记片。人生的残酷真相是,他们可以夺走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受到万众爱戴的你,下一秒就可能被万众憎恶以至万劫不复。尽管不以方法派演技取胜,但罗比还是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女演员。
尽管中间部分南希遭袭一段的铺设略显拖沓,但这个公开嘲讽竞技体育的黑色童话显然勇气可嘉,它撕开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这张面具,让观众看到那些励志啦传奇啦,不过是一小撮把握话语权的精英团体,用以自嗨的bullshit。可悲的是,曾经因为运动员的胜负或风波或喜或悲的我们,只是借他人发泄自己的情绪。
形式上还不错,然而本片玛格罗比和导演塑造的tonya的形象是失败的。罗比和导演都想突出她的无辜和无奈,矫枉过正把她拍成了一个柔弱傻白甜。罗比和导演洗白的用力过猛,竟然拿走了角色本身的主动性对自己遭遇应负的责任。遇人不淑和不幸的童年本是可以用来丰富她扭曲性格的因,却被直接拿来诠释她的无辜。失败的传记电影
补标
they want someone to love they want someone to hate
你滑得很好,但你没有一个健全的家庭,你形象不好😃这就是真相,你要的真相
get不到任何笑点和讽刺点,整个故事就很无聊,渣男,家暴,潜规则,so what?
3.5,美国梦做多了也有毒
把一段归罪于快餐消费时代的个人悲剧包装成一部高级的快餐消费电影,多有趣!在不崩前提下保持形式>事迹>表演>人物,以促成娱乐性>传记性>题材定位的效果。作为非典型但也非首创的新潮电影拓展和进步空间很广,不归冲奥片当爆米花看完全没问题(不比看漫威爽啊?)怕什么,老白男风传记又不会没人拍。
罗比全程小哈利附体,把Tanya演的太凶了,以至于有些镜头我都以为Tanya是瑟曦演的了
即便主角们演技都爆棚(奥斯卡提名当之无愧),但是可惜个人不是很喜欢这个故事本身,也不是很喜欢这种太碎片的剧情展现方式。看似客观的采访及还原方式,其实故事完全是按照创作者主观的视角展开。
看了四十分钟 觉得太无聊了 虽然Bonnie很好笑 但是故事本身很乏味 两星 不能再多
5.28。一种充满讨好意味的人物传记片,摄影机一会对准人,一会又对准了事件。当年那场事件的前因后果真的很重要么?我可能更关注的是谭雅作为一个无辜受害者与满心抱负的竞技者之间的相互折磨,这一点恰恰被几个憨子的装疯卖傻掩盖住了。在花滑的世界里,用摇滚替代古典,这完全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男性凝视”的审美颠覆,却又被刻板化的呈现方式寥寥带过。再加上对家暴问题的浪漫化处理,以及欢快的叙事节奏,这似乎只是一个一味讨好观众而不敢挑战观众的娱乐大众的食之无味的人物传记电影。
这片子真是大出所料,我以为运动传记片都会很无聊,结果它更偏向荒诞喜剧,冬兵家暴小丑女,斯蒂夫罗杰斯编剧,打破第四面墙。女主角,一个努力取悦上流社会的底层斗士,哪怕她呐喊过“suck my dick”,笑过之后仍对操蛋生活无能为力,悲喜交加。老版杰夫更像马特达蒙。很好看,年度十佳有它。
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释
用喜剧方法来拍传记片,有点意思。不过主要还是因为很衬这个人物吧。
某种意义上有点当代《羊脂球》,粗野有力,喜欢!
算是普遍无趣的传记片中有点意思的了,超级喜欢艾莉森·珍妮扮演的母亲,毒舌、冷漠、控制欲强,气场满分,酷到不行。
你说你要演够多少次女运动员的配偶才会罢手。
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