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追幸福的人

追幸福的人,今夕何夕,幸福之路,Castle in the Air,Clap Your Hands

主演:南吉,梁戟,吴玉玲珑,伍禹坤,乔珂,党剑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2

《追幸福的人》剧照

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2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3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4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5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6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3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4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5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6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7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8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19追幸福的人 剧照 NO.20

《追幸福的人》剧情介绍

追幸福的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巧巧(南吉 饰)与身患脆骨病的女儿茯苓、儿子子苓及其丈夫,一家人命运辗转羁绊的故事。为照顾女儿,二十出头的巧巧不得不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告别,在经历了失业、居无定所、亲友接连意外离世等一系列人生波折之后,巧巧依然对前途渺茫的生活保有无比的热情,始终坚信在乌云密布的未来,终有一道属于他们自己的光。不仅如此,身边多年的同窗好友林树林的突然离世激发了她向死而生的生命动力,顺着那道希望之光,巧巧带领一家人再次踏上追寻幸福的未知旅程。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社交动物奇怪的搭档逆袭的青春初秋记得你开展在即联邦调查局:通缉要犯第五季康熙秘史第三种爱情石头、剪刀、布偷窥狂小姐弹丸论破希望的学园和绝望高中生乱世丽人行帅位海猿4大栅栏心头一颤钢铁侠:噬甲危机民俗怪闻录之出马仙爱的监禁小大夫大内密探灵灵狗厄运逃生纸镇虐童疑云商之痕玩命大师夏日之恋雪域天路书卷一梦

《追幸福的人》长篇影评

 1 ) 《追幸福的人》

从巧巧(南吉饰)作为北漂母亲照顾罕见病女儿茯苓(吴玉玲珑饰),到因生计被迫返乡、扛起家庭重担的抉择,影片的每一处细节都浸透着生活的粗粝感。

例如,巧巧在农田劳作、深夜照料女儿的场景,既是对底层女性生存状态的精准捕捉,也是对“真实”这一电影本质的回归。

导演祝捷的创作理念——平视而非俯视人物——让影片避免了悲情化或英雄化的叙事陷阱。

通过细腻的生活碎片(如母女间的童言对话、返乡后的家庭琐事),观众得以在平凡中触摸到生命的重量与温度。

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中的多重困境。

她不仅是母亲、妻子、儿媳,更是一个在生存夹缝中追寻自我价值的独立个体。

面对女儿茯苓的第八次手术、丈夫天冬(梁戟饰)的异地打工,巧巧被迫成为家庭的唯一支柱,这种“被迫全能”的状态,映射了无数底层女性的真实境遇。

影片并未将女性塑造为单纯的牺牲者。

巧巧的坚韧中夹杂着对理想生活的渴望:她尝试融入城市,甚至通过“考一百分就回北京”的承诺,试图为女儿编织希望。

这种复杂性打破了传统“苦情母亲”的刻板形象,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的主体性觉醒。

《追幸福的人》以巧巧一家的遭遇,隐晦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性矛盾。

女儿茯苓的罕见病治疗费用、城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打工家庭的分离困境,共同构成了影片的社会底色。

例如,巧巧被迫返乡后,既要应对农村传统观念对女性的束缚,又要直面医疗与教育资源的匮乏,这种双重压力成为无数流动人口的生存缩影。

影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它未将社会问题简化为控诉,而是通过人性的微光化解矛盾。

邻居的善意、丈夫的默默付出,乃至巧巧与女儿在课堂上的共同学习,都成为对抗绝望的力量。

这种温和却坚定的叙事,让影片在揭示现实的同时保留了希望的余温演员南吉为角色付出的极致努力——增肥20公斤后又极速瘦身——不仅是对角色外形的还原,更是对“身体作为苦难载体”的隐喻。

镜头下她疲惫的双眼、粗糙的双手,与吴玉玲珑饰演的茯苓纯真却脆弱的形象形成强烈对比,无声诉说着母爱的沉重与坚韧。

在“内卷”与“躺平”交织的当下,影片提供了另一种生存哲学:真正的勇气,不是对抗命运,而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前行。

这种精神,恰如巧巧在农田中逆光劳作的剪影,虽不耀眼,却自有穿透黑暗的力量。

 2 ) 苦难中生花,《追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很难得,在今天的影院的看到这样一部影片,一部很有人文关怀的片子。

在如今的社会,大家常常被城市商场的快速发展所裹挟,我们享受着时尚与娱乐,谈论着所谓深奥的命题,宏大的想法,趣味的八卦,却往往忽略了现实的本身。

前几天,我看了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里面讲到了这四十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在四十年来走完了西方国家四百年的路,但同时,西方国家四百年所经历的动荡也被压缩到这四十年里,压缩的时间被分配到不同的空间里,在沿海地区的城市商场里,人们谈论着环保教育,而远在内陆的人民,仍在打算着明天的生计。

而两者直接,并非毫无联系,就像主人公王巧巧一样,去过北京,差点过上深圳的生活,但也在陕南的乡下照顾孩子。

两者只存在着空间上的距离。

然而,这并不是一部像《何以为家》或者是《寄生虫》那样,让我们感到痛心或者无力的片子(个人感受)。

苦难当然不值得我们歌颂,但是却无法回避,面对生活的苦难,我们该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呢。

我又想到了余华老师的《活着》(个人特别喜欢余华),因为对于苦难选择的权利不在于我们,苦难往往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

大家常说,《活着》是一部悲惨的书,让人看的哭的难受。

但我不这样认为,看完《活着》,我认为这是一部充满着力量的书,一种对活着忍耐的力量。

福贵虽然一直在失去,失去福贵,失去家庭,失去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我们悲伤的源泉,失去美好的一切。

但是,这些失去并不是一下子积压在福贵身上的,福贵之所以能选择一直活着,是因为他在失去的过程,也在不断获得着,失去富贵,但妻子家人还在身边,被抓去当兵,最后又能回到家庭,女儿哑了,但找到一个好人嫁了,失去了所有的家人,但还有一头老黄牛,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福贵经历了爱情,回归,家庭,看到了女儿出嫁,抱到了孙子。

正是这些美好的东西,鼓励着他继续活着。

同样这部电影,也可以看到,苦难并非完全沉重的,边缘人的生活,也不是每日每夜的哭泣。

同情心是不值得的,我们看到王巧巧面对的生活,孩子的状态,巨大的落差,我们会感到悲惨,同情,但是在她与林树林的交谈,找到女孩,虚惊一场,收到吴老师的电话,在这些过程中,她逐渐接受了现在的生活,也感受到了这种生活中余存的温暖,我想,她也想福贵一样,哪怕曾经或者说是另一条路有多美好,但只有现下的幸福是我们能感受到的,在这种苦难中幸福的余温下,她收获了力量,收获了面对生活,收获了忍耐的力量。

关于这个片名我个人很是喜欢,《追幸福的人》,我们常说幸福是什么,幸福就好像是彼岸一样,可望却不可及。

我想,绝对的幸福是不存在的,就像天边的彩虹摸不到。

就好像我们追求所谓的上岸,我们好像永远都上不了岸。

所以幸福不是一种定义,不是说选择了深圳的美好生活就是幸福,幸福来源于感受,感受当下。

当王巧巧面对奶奶的送别,当她和家人在货车上奔向远方,从苦难土壤中生发的小花,常比从温室花园里盛开的花,似乎更为美丽。

当我们在追逐幸福的路上时,幸福或许就在我们身边。

(很惭愧,在片子的前半部分睡着了,下午➕文艺片开头➕吃了感冒药,解释一下,有些内容没看全,导致评论不完整,影评有太多想写的,写下的东西有点乱,见谅,希望能再次看到主创团队的作品)

 3 ) 《追幸福的人》:命运的褶皱与泥土里,一定会绽放出金莲花

当银幕上最后一个镜头,定格在巧巧手持烟花望向远方的那个瞬间,惘闻乐队的背景音乐响起,坐在影院的观众们满含热泪,为这部感人至深的电影起立鼓掌。

3月24日,这个早春的夜晚,我有幸现场参加了电影《追幸福的人》成都首映礼,这是一部讲述真实痛楚与温暖韧性的电影,仿佛是在都市的钢筋森林里种下了一株倔强的蒲公英——它告诉我们,幸福从来不是被命运馈赠的礼物,而是在破碎的生活里紧紧相拥的体温,要永远对未来充满希望。

裂缝中生长的家电影以近乎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描摹着女主角巧巧一家在命运漩涡中所经历的人生沉浮。

巧巧从小就没见过自己的父母,由奶奶抚养大;成人后,表姐带着她离开农村进了大城市里打工,住着最简陋的出租房、干着流水线的临时工,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她一直都很乐观,憧憬着有一天可以住上大房子,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美容院。

二十出头,她遇见了自己的丈夫,他们都是这个城市里最底层的打工人,只有不停地找零工辛苦赚钱,来维系着最简单的生活。

女儿茯苓降生(小女孩真名叫玲珑,是一位残疾儿童),让他们欣喜而又绝望,孩子先天骨骼脆弱,可能永远无法像正常人一样长高。

为了照顾女儿,巧巧放弃工作,不得不与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告别,回到丈夫的乡村老家,与丈夫两地分离,每日背着孩子走山路上学读书,先后经历了公婆、亲友接连意外离世,无数的艰辛与波折之后,她依然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与热情,始终坚信能够寻找到一道属于自己的光。

导演祝捷摒弃了廉价的悲情渲染,转而用大量生活流的细节堆砌真实:出租屋里永远晾不干的衣物、医院走廊磨破边的塑料椅、菜市场收摊后捡拾的菜叶......这些琐碎的日常如同散落的拼图,在观众眼前拼凑出中国数百万特殊家庭共同的生存图景。

从乡村老屋漏雨的屋檐,到城市地下室潮湿的霉斑,再到集装箱改装的临时居所,不断坍塌又重建的"家"形成强烈隐喻——原来四面墙围起来的不是庇护所,而是彼此紧握的手掌撑起的穹顶。

疼痛浇灌的绽放这次成都首映礼现场,祝捷导演和主演南吉、梁戟亲临,与观众一起分享了电影创作幕后的真人与真事。

南吉含泪讲述了原型人物巧巧的故事,在乡村生活的那段戏里,给女儿茯苓洗澡是自己主动申请去完成的,她一边给孩子洗澡,一边哭又一边笑;哭,是因为生活很难很苦、心疼孩子;笑,是因为孩子可爱、自己感到幸福。

这种在苦难中开出的诗意,恰是电影最动人的底色。

导演用大量特写镜头记录疾病带来的创痛:茯苓病发时扭曲的关节、忍受病痛加班不敢请假的表姐、深夜急诊室晃动的吊瓶......但当这些疼痛的切片与夜空的烟花画面交替闪现时,我们突然读懂了中国式亲情最深邃的密码——不是规避苦难,而是在伤口处培育花朵。

片中极具冲击力的蒙太奇片段令人难忘:公婆葬礼上纷飞的白幡与燃烧的火焰,与巧巧在纺织厂翻飞的布匹形成残酷对位;医院走廊里的寂静、急救车的鸣笛声,与大城市夜晚五彩斑斓的霓虹灯形成强烈反差。

这些时空的错位,撕开了生活温情面纱下的真相,却也让我们看见巧巧们如何在记忆的灰烬里保存火种。

正如电影中的她,选择走进充满淤泥的荷塘里找寻那朵金莲花,用死亡浇灌的生命反而愈发坚韧。

只要一直追,就会有幸福每个角色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人、都有一段真实的人生故事,每个好的演员都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去演绎,这是电影存在的真实意义。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追"的意象,在散场后化为某种集体震颤:建筑工地上追逐落日余晖的轮椅,暴雨中追逐公交车的塑料雨披,暗夜里追逐萤火虫的玻璃罐......这些奔跑的姿态本身,就是对抗绝望的宣言。

有观众在现场向导演提问,“整部电影看完了,心里面有一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同情主人公的遭遇,但看到他们那样子的生活又无可内何,为什么要给这部电影取名《追幸福的人》呢?

”祝捷导演回答说,“其实,关于幸福是很难定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都有自己想要的幸福,但都不是很轻易能够得到的;但只要我们一直去追,就会有幸福。

”幸福从来不是抵达某个终点,而是明知前路混沌,依然选择并肩行走的勇气。

就像埋葬在淤泥深处的那颗种子,盛夏时节定会绽放出绚丽的朵朵莲花,而千万个新的种子又会再次降生。

影片结尾,又是一年的春节,丈夫在高速上开着大货车,带着巧巧、孩子们去赶路送货,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过个年。

漫天的炮竹声声作响,巧巧站在货车上开心地笑着,手持烟花望向远方,一家人再次踏上追寻幸福的未知旅程。

或许这就是电影给予我们最温柔的启示:当命运企图将我们碾作尘埃时,唯有紧紧相拥,才能在彼此的呼吸中听见永恒的心跳。

只要一家人都在一起,日子即使再难,都会幸福地过着。

最后,也诚挚邀请大家去电影院里欣赏这部《追幸福的人》,真的是一部好电影,希望朋友们可以支持它的票房,更希望像这样纯粹有力量的好电影能够在当前充斥商业与浮躁的环境中好好活下去,开出更多的莲花,结出更多的种子。

 4 ) 小感触

以女性的视角诉说了一个这个时代下普通人的普通的前半生,其实大多数人的生活都没有那么多的一帆风顺,总是会在生活刚有点起色的时候冒出来,各种各样的事情,也总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裹挟着自己,让自己不能做想做的事情。

在这部电影里我感受到了生活是靠自己过得,要与自己的每一个决定和解,不论对错,相信当下的现状就是最好的状态。

鲁迅说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张巧巧是,我希望,我也是。

这部电影节奏虽然平淡,看完之后细细评味内核还是充满力量的,在这个人均焦虑的时代里,我们都需要向张巧巧学习,做一个追幸福的人。

 5 ) 《筛子上的光——写给每个在裂缝里找光的人》

巧巧的笑容总让我想起老家工棚里那盏坏了的白炽灯,钨丝断了半截,偏偏还能在停电的雨夜发出昏黄的光。

她抱着茯苓奔向出租屋时,镜头掠过脚手架上锈蚀的钉子,我突然想起工友老张在工地上摔断腿时,老板指着保险单上"既往病史除外"条款时的冷笑。

巧巧在药房前徘徊的背影,何尝不是每个被医保目录拒之门外的罕见病家庭的缩影?

导演把生活拍成了筛子,漏下去的是月光下蜷缩在地下室的打工者,漏下来的还有巧巧给儿子买廉价奶粉时颤抖的手。

当子苓在天桥上教妹妹数星星,我分明听见无数个子苓在城中村的夜市里叫卖烤红薯,他们数着星星,数着工钱,数着被切割成碎片的未来。

最扎心的不是破碎,而是破碎后的缝补。

巧巧用发卡别住开线的毛衣时,那根断线分明是所有底层母亲的脐带——连着孩子的药费,连着房东的催租,连着医院保安驱赶时扬起的尘土。

当镜头最后定格在母女相拥的剪影,我突然明白,那些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的人从未见过筛子上的光——它从不完整,却足够让跌落的人找到上升的气流。

 6 ) 拍拍手吧,去追幸福

先说评分:7.5/10自然而巧妙的设计盖过了现实的压抑,让这部作品在纪录片和电影之间找到了定位。

剧情中超乎常理的尖酸刻薄令人不适的同时,一撮头发、一碗面条、甚至是一根葱,都给予了许多感动。

苦难在节点积累,辛酸在细节体现,希望却总是忽明忽暗,她、他们、他们这些人、一次次的伸手去够,去抢,再攥在手里任凭它溜走,我们亦是如此。

主创担心,惘闻的音乐作为配乐,本身具有画面,可能会抢夺信息,但这次的合作无疑是成功的:情节与配乐的融合、主题与精神的契合,甚至连曲名都能够融入主题,令人欣喜。

《My Crime》,由曲而生的歌名,意外地给了作品新的思考:罪是否真应有所属,或者是否应该说“善恶有报”?

显然这不是这部作品所关注的。

罪早先刻进了骨子,罪责无时不刻进行着。

幸福难以捉摸,我们拍拍手,跺跺脚,希望着把他找回:即便它如能梦里出现的不曾见过的金莲传说一样缥缈,也依然应该相信它的存在。

当看到透红的脸颊,口红,耳坠,卷发,呢子大衣,呲花,我们将知道,他们,已经找到自己的金莲了。

 7 ) 后劲儿好大 绝不止记录片

无尽日常的尽头 烟花才格外灿烂无数个真实的镜头讲述了一家人的复杂内心人生本就无轨迹 所以才可以无数次打动人心巧巧很平凡 平凡的韧劲儿让她在生活中不断向阳生长 这也正是我们所需要的追寻幸福的力量 真的很感动 也深受鼓舞 如果说能有一个电影不再是艺术表现 而是变成了生活的镜子 那一定是这部呈现出的真实的,平淡却充满希望的一天又一天。

感谢主创团队背后的分享3.25 期待荧幕再次相见☀️

 8 ) 你追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了吗?

今天去影院看了南吉老师主演的《追幸福的人》,走出影院的那一刻,整个人被阳光包围,此刻即是幸福~这部电影如果你用心去看,可以品味到人间至味——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即便如此,主人公们并没有被生活压垮,而是坚强的向阳而生。

虽然现实中每个人的境遇不同,对幸福的定义不同,在偌大的世界里,寻找独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本就不易,那就像是一场修行,每个人都希冀到最后得到一个圆满,“离苦得乐”,不是吗?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观看电影时不必急着去评判,而是站在主人公的视角和立场,去体验,去感悟,经历你从未经历过的,愤懑压抑也好,恐惧不安也好,心有不甘也好,都试着去接受,让那个当下成为你人生的某个片段,也挺好。

电影片尾,巧巧一家重新出发,奔向追幸福的未知旅程,那一刻,他们是幸福的,生活的苦不是真的苦不堪言,不时地回味回味,哪怕有一丝丝的甜,都会让你觉得人生值得!

就像朴树歌词里唱的:向前走 就这么走就算你被给过什么向前走 就这么走就算你被夺走什么向前走 就这么走就算你会错过什么向前走,走进时间里向前走,走进所爱之人的心里……向前走,朝着幸福的光一直走下去

 9 ) 回不去的乡村

追幸福的人和苍山差不多同样是一个回不去乡村的故事框架,本来该是一个卖惨题材,硬生生改造提升成一个苦涩随性两参半的味道,给我个人观感是大大超出预期。

编剧很有功力,是很好的把握到了当下时代语境的,几个冷笑话的梗都不违和,即便有点恶搞意味也并不脱离生活真实。

镜头语言运用也是很有想法的。

吴校长免提电话通知巧巧给茯苓争取到福利就学机会时,是隔着锁闭的窗户的,很容易联想到社会救助很难抵达最底层的苦难。

巧巧步入结冰池塘是外化内心的冰冷绝望,只有体验过绝望滋味的人,才有权力对未来保持乐观。

后面就是巧巧直发改卷发大波浪随车去漂泊,这个过渡并不突兀。

天冬给茯苓电话视频辅导作业结束时,问巧巧晚上要不要视频,其实这里应该是可以隐含一种暗示的。

至少编剧是给到了想象空间的,算是妙笔。

最近在听许子东的中国现代文学评论的网课,提到一个观点,“乡村文明被现代道德瓦解,乡村伦理占据都市传媒”。

对照几部电影里的现实写照,也是很能反映当下某种时代精神的。

 10 ) 对话南吉:会一直准备着,等待那个属于自己的角色

恭喜南吉凭借《追幸福的人》获得第四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亚洲新生代展映单元特别推荐---“荣誉推介演员”!

本片是南吉继电影《再见,南屏晚钟》获69届柏林电影节泰迪熊奖后,再次入围国际性电影节,该片亦是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入围亚新单元的唯一一部华语影片。

采访:刘小黛编辑:小龙虾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Q&A刘小黛:首先谢谢南吉老师接受我们抛开书本的采访,想问一下,你是怎么结缘参与到这个影片(《追幸福的人》)中的?

南吉:之前我认识的一位副导演突然联系我,说她有个很有才华的同学,正在筹备长片处女作,找女主角时面试了很多人,一直没遇到合适的。

我这个副导演朋友说她觉得我很合适,问我能不能去见一下那位导演,我就去了,这位导演就是祝捷,这部处女长片就是《追幸福的人》。

回想起第一次和导演见面,聊得很简短,我们甚至都没聊到“巧巧”具体是一个怎样的角色,就告别了。

但没过一周,导演说希望我能看一下剧本,我仔细地看完剧本后,给他写了封长信,不过说实话,我当时觉得希望不大。

可后来我才知道,导演看了我那封长信,挺动容的,于是有了第二次见面,这次就是试戏了。

《追幸福的人》海报试戏那天,我做了充足的功课,我特意按照剧本的描述穿着打扮:厚底鞋、皮裤,还有挑染的一绺蓝色头发,以及大概的人物状态。

后来导演告诉我,他最终决定选我,是因为我有“一张有辨识度的脸”,这是他特别想这个人物具备的。

在我得知获得这个角色后,我向导演提了一个需求:如果我来演“巧巧”这个角色,我需要有至少两个月的时间,去体验生活。

刘小黛:体验生活大概经历了的多长时间?

南吉:一共是三个阶段,前后总共大概两个多月,我体验的场景有:深圳工厂、北京城中村,还有陕西农村,这些都是原型人物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

拍接近当下的、已经做了母亲的“巧巧”时,为贴近形象,我特意增重到145斤,后来拍十年前少女时期的“巧巧”时,又瘦了20多斤。

《追幸福的人》剧照刘小黛:你是怎么理解“巧巧”这个人物的?

南吉:在体验生活的时期,我曾尝试努力地接近“巧巧”,试图理解这个角色。

但我发现行不通,因为没处下手,好像所有的方法或者技巧,在“巧巧”和我之间都行不通。

后来我发现进入“巧巧”唯一的方式,就是疲惫,各种疲惫——当我在巧巧家体验生活时,每天我负责做饭、打扫卫生、照顾孩子、陪孩子上学。

后面正式开拍,每天拍完戏收工后我还是继续住在巧巧家,打扫做饭、照顾孩子,那段时间里,巨大的疲惫感,对我帮助很大。

在那种状态下,我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演技”或“塑造角色”这件事,我完全把自己“丢”在那个环境里,以至于摄像机拍下来的画面,就好像自然而然地发生一样。

不仅如此,导演还让我以巧巧的视角写日记,他对我说,你每天写一篇日记,以巧巧的内心状态和视角去进入每一天。

在把自己当作巧巧写日记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发现,我有愤怒,有怨气,甚至还有一些歇斯底里,这些情绪都不知不觉地在文字里产生出来。

刘小黛:感觉你是一个体验派的演员,随时调整自己情绪跟角色去融合。

那有没有一场你印象最深刻的戏?

或者是NG次数最多戏,可以分享一下吗?

南吉:祝捷导演对演员的要求很严格,这部电影基本每场戏我都拍了30条以上。

再加上整部影片的拍摄手法是移动长镜头,所以只要有一点点问题,都要重来,所以NG次数多的戏,我已经没有特别的印象了,但是,我每一遍都是100%的去演。

关于印象深的戏,还是挺多的,比如我靠着大树在蹭后背的那场戏,这原本是电影剧本里没有的。

当时我和导演一起讨论巧巧的生活状态,考虑到巧巧跟她的丈夫一直是两地分居的状态,所以她肯定会有一些基础的生理需求,我们当时就探讨要不要表现,如何表现。

导演觉得有点难,可能无法入手,但当时我想到我看过一本书,提到过人的最基础的需求是“抚触”,相比其他的需求可能来得更直接、更接近原始,于是我们就加了那么一场戏。

刘小黛:你对自己的在荧幕上的呈现有什么比较满意,或者是是否还有一点点遗憾的地方?

南吉:说实话,来到电影院看这部影片,对我来说需要一点勇气,因为拍完这部戏后,我陷得比较深,走不出来,我回到自己家感觉格格不入,因为我还觉得自己是巧巧,我心里觉得我的家在那个村里,孩子还等着我照顾,有天晚上我甚至开始翻看飞回去的机票,我就意识到我可能需要被干预一下了,于是我就去找心理医生聊了聊这个感觉,医生让我短期内尽量不去回忆,尽量不接触相关的人和事。

所以,对我最难的一件事是,我能不能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去观影?

我还会不会让影片再把我拖到过去的那段过往?

不过人的适应性真的很强,在极度的痛或者极度的爱之后,把那些情绪和回忆就彻底封死了,等你再去翻开的时候,变成了一种无爱无恨的状态,这也许是一种自我保护。

所以这次电影节首映,我特意又看了一遍,我发现我可以像一个普通观众一样,坐在那里去看这部电影。

如果谈到对表演的评价,既有觉得自己表现得不错的地方,同时也肯定是有遗憾的。

但我不会过多纠结,因为我知道,现在影片中呈现出来的表演状态,就是三年前的南吉努力到极限的状态了。

刘小黛:我看到你的简历,其实之前你演了挺多知名的连续剧的,比如我比较喜欢的像《庭外》,是什么契机让你去来演电影?

《庭外》定妆照南吉:这是我的第二部电影作品,第一部电影作品是《再见,南屏晚钟》。

我一直是一个相对低产的演员,一年基本上是一部戏。

至于拍电影的契机,可能因为当时拍完《再见,南屏晚钟》后,有一些艺术电影的机会,就关注到了我。

我觉得很多时候,在选择自己是否要走上大银幕的时候,可能更多的时候是大银幕在选择你,这是一个双向的奔赴。

所以我很感谢《再见,南屏晚钟》的相梓导演。

因为她,让我第一次触碰到了大银幕,让我知道自己到底可不可以在大银幕上有好的表现,也找到了自己将来关于表演上的重心和方向。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刘小黛:看到你还参与到张律导演的《白塔之光》,在跟这几位导演合作的时候,他们在调教演员方式上面有什么不同嘛?

《白塔之光》剧照南吉:很不一样,相梓导演是女性,她也特别懂女性。

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拍《再见,南屏晚钟》的一天,因为当时片场的工作人员忙着搬东西,声音很吵,我坐在现场的一张餐桌旁,等着准备拍一场大感情戏,在那样一个嘈杂的环境里,我当时非常无助,因为无法集中注意力。

这个时候,在另一间屋子的相梓导演,从监视器里注意到了我的不安,但她没有制止现场的吵闹,也没有走到我这个屋,她只是拿起手机,播放起了《南屏晚钟》那首歌,我听到的时候,感觉整个世界一下子就安静下来了,我们虽然没有直接见面,但是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理解和保护。

《再见南屏晚钟》剧照祝捷导演,拍戏的时候,我觉得他好“残酷”,我曾试图在每拍完一条去找他的眼神,想要得到他的肯定,但我发现他既不鼓励我也不表扬我,所以当时觉得他真的好严格。

但后来,我意识到他当时在刻意回避,不希望“惊动”我在巧巧里的状态,不想用哪怕一句“做得很好”、“辛苦了”来提醒我,我是演员南吉。

张律导演的风格可能又是另一种,他在片场非常幽默风趣,不给演员任何压力,他每次都是以玩笑的方式,让全现场都非常的轻松,而且他想要的东西他很精准,他非常清楚每一条想要呈现的状态。

所以现在回过头来看,三个导演完全是三种不同的工作风格。

刘小黛:作为30+的女性演员,你会有年龄危机吗?

南吉:我今年马上37岁了,在我看来,作为一个女演员,好像真正开始的年龄应该是35岁,这样的女性,她会有一些阅历,经历了一些事情,还会有一些感受,这些感受无论是间接或是直接获得的,我觉得在理解其角色和创作角色的时候,是非常有优势的。

所以在年龄上,我没有任何的焦虑,我很享受每一年自己的状态,甚至很感谢这种成长。

刘小黛:近些年对于一些院线电影会越来越少产出,但是相对于中低成本的艺术电影在不断的涌现,那么你在疫情期间都忙了什么?

南吉:我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基本上也是一个按照自己生活节奏生活的人,我总说自己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对于我来说,如果一天当中有阅读,能看部电影,那就是特别完美的一天。

所以不论外部环境怎么改变,我喜欢的还是那么几件简单的事物。

最近两年里,我在演员这个职业身份之外,开始试着做幕后的工作,组建了自己的团队,成立了大吉影业,希望可以尝试更多媒介,去体验开拓自己心中热爱的事情。

疫情让我的心理发生了一些变化,我觉得我开始相信真的有“命运”这件事,就欣然的接受了好多命运的安排,包括期间遇到了我现在的合伙人张建,他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制片人,我们之间也会有很多默契,有很多共鸣。

刘小黛:怎么看待这个行业越来越多女性参与到制作本身的现象?

南吉:好多人都说女性的时代要来了,我没有特意去关注过女权或者男权,但是我觉得女性有其特有的身份属性,我们可能没有男性那么多天生的那种优势,比如体能,精力等,但是女性那种韧劲,对工作的细腻度,这些也是男性无法超越的。

我永远希望女性无论多么强势,她都保持自己的女性身份。

我脆弱的时候也会大哭,开心的时候也会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

这种东西我觉得不论对演员,还是对女性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说回拍摄《追幸福的人》时,除了跟祝捷导演探讨,我更多会跟编剧张弛姐沟通,她是祝捷导演的妻子,也是一位母亲。

我记得在拍摄期间,有一天我发高烧,张弛姐懂中医,她坐在那给我刮痧,我当时虽然烧得迷迷糊糊,但特别感动,我也很恍惚,我感觉驰姐像我的妈妈,又像我的姐姐,也像一个医生,她身上的女性温柔,还有女性的能量,都在治愈着我。

刘小黛:目前你未来有什么计划?

比如最想挑战怎样的角色,大吉影业还会开发怎样的项目?

会关注女性主义类型吗?

南吉:关于演员的部分,我没有太细致的规划,我只能说从接收到的剧本和角色里面,尽可能的挑选不重复,并且适合我,且有些突破的角色。

事业上也是走一步看一步。

我是那种抱着最坏的打算,做最大的努力的那种人。

刘小黛:这次来海南国际电影节,你有没有看到一些其他的你比较喜欢的片子?

南吉:在我们聊天的前两天,我刚刚看了开幕影片《保你平安》,还是很感慨的,因为大家刚刚经历了三年疫情,大家很久没有坐在影院里看电影了,尤其是这种笑中带泪,既让人放松又不失感动的电影。

刘小黛:这次来海南电影节整体的感受是怎么样的?

南吉:我觉得真的很好,这次海南的选片人马可穆勒先生的选片的水准非常高。

刘小黛:有没有什么话再想对《追幸福的人》现在以及未来的观众说?

南吉:我觉得大家还是要坚守自己心中的热爱吧,这样的话,比较容易快乐,找到自己内心的那个声音,然后追着这个声音坚持的走下去。

《追幸福的人》短评

细节把控很棒,选取的代表性事件也很能直奔主题,即便没有最后对女儿的失控呐喊,那种无形中的无力感和困乏无奈也是种跃然于银幕上。可能本来也是纪录片先行,记录感更重了一些,而且两段时间线的穿插也有些不自然。

9分钟前
  • 方尼可
  • 还行

近乎纪录片式呈现了一家四口尤其是母女的辗转生活,没有通过诉苦的方式为罕见病患者这类少数人、少数家庭拉开一个了解他们的渠道;想起天才捕手计划,邀请患者家属书写的故事以至成书《孤独的病人》,少数人也值得被看见、被理解。期待导演的纪录片《玲珑》早日结尾、早日上映。

10分钟前
  • 健忘的猫头鹰
  • 还行

@万达cbd首映 只有现实世界才会缺少起承转合,悲剧叠加悲剧。导演说把纪录片拍成电影,是想让大家从惨淡的现实中逃离,至少带来一点希冀,但这两个小时太苦了,当悲剧被浓缩萃取,我们只盼着哪里能冒出一点点生命力,或许在菜地,在车顶。

12分钟前
  • CrazyAsh575
  • 力荐

建议直接看纪录片,一星给惘闻

17分钟前
  • Adnachiel
  • 很差

是真的没有想到,会是这样一部好作品!是的,是一部应该拿奖的作品!在一个气温15度湿冷且沮丧的雨天,取完票走进空空的8号厅。一个人坐在电影院最后一排的中间独享了整部电影…直到惘闻的音乐作品片尾曲…直到字幕全部结束…

20分钟前
  • 豆小包妈妈
  • 力荐

感謝廣大的農村

21分钟前
  • ᴅr. ᴠᴇɢᴠɪsɪʀ
  • 还行

我很难欣赏愚昧和苦难所带来的艺术性。

23分钟前
  • 反正都挺好的
  • 较差

3.5 为了惘闻看的,真不知道是该希望现实中多些“巧巧”好还是少些好

25分钟前
  • 在奏
  • 还行

众生皆苦,唯有自渡

29分钟前
  • pt
  • 力荐

诚意之作,我们都是追幸福的人。

30分钟前
  • 奇妙鸭鸭
  • 力荐

乡下女性的悲歌

33分钟前
  • 王磊
  • 力荐

一个没有歌颂苦难,没有落入俗套的故事。

34分钟前
  • 愁容其实很多鱼
  • 推荐

(7/10)3.23西安路演|苦难是人生的底色,容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乡,为抓住那虚无缥缈的希望而颠沛流离。我梦见河里有一朵金莲,看见的人都能获得幸福,所以我穿越树林终于抵达河边,那是我们失去的乐园…

39分钟前
  • 萧怀瑾
  • 还行

《追幸福的人》,繼承中國苦情電影傳統,導演映後提到貝拉·塔爾,但貝拉·塔爾更表現主義,而該電影是現實主義風格。危機四伏的生活,任何一刻都能擊垮主人公。

44分钟前
  • Jessie
  • 推荐

质感非常好的一部现实主义题材,温馨,冷峻,导演娓娓道来,演员表演真挚,直击内心,观影结束后久久缓不过来!

49分钟前
  • 阿尔怕
  • 力荐

国内现实主义题材,农村人去城里打拼,发生的一系列的故事,特别有感触,勾起了小时候的回忆。海南岛国际电影节映后听了主创团队的交流,原本是拍的纪录片,后来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成了电影。电影理想化故事的一些情节,实际上原型的故事比电影更凄惨。

54分钟前
  • 大华dahua04
  • 推荐

一星给惘闻。观察苦难对我来说毫无意义,因为我自苦难中来。

55分钟前
  • 是谁住在深海大
  • 较差

小众的纪录片风格起了一个俗套的励志片名字。这个片名想要表达的我是看得不清不楚。当然起一个更写实的名字也不会好到哪去,不成熟的剧本和慌乱的叙事,看得既无聊又难受。影片弥漫着一种雾蒙蒙的清苦,对于所有活着的人来说这是同一个世界,可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说,这个世界其实是不同的。

58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较差

#2024.208#百老汇#聚焦一个脆骨病患者的家庭,吴玉玲珑本色出演,祝捷导演跟拍她多年,将来还会纪录片。一些剧情的设置略显刻意但也足以可见导演的诚意以及对这个小家庭无声的关注。伪纪录片的形式,随处都是见不到光的生活巧巧却时刻坚信家人只要在一起总会有光明的未来,更是在结尾将之推向美好畅想的幻境之中,“货车小家”的镜头穿越,成功燃放的烟花,搭配着惘闻乐队冗长的后摇配乐,一直到字幕结束。

1小时前
  • Jayong
  • 推荐

有时候看不清脸,谁是谁。插叙。堂姐妹说的方言好像不一样?

1小时前
  • DevinR•Mo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