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不是剧情片啊。
找了半天剧情没找到,看得云里雾里。
90分钟的片,看到30分钟的时候觉得前边的对剧情没有什么帮助,要是剧情片的话从30分钟后开始播应该不会有多大损失,还避免了拖沓。
看到60分钟,也是这个感觉。
看到80分钟,基本还是这感觉。
看了最后十分钟,顿悟了。
这是一部超出我预期的片。
蓝色的格调。
不是蓝的天不是蓝的海而是蓝色的城。
可能这就是法兰西吧。
喜欢那些画面,遍布的忧郁。
应该再好好看一遍,因为不懂法语,节奏也太舒缓,导致我看前面太走神了。
这是部佳作。
这他妈是艺术片啊。
(非得给评价。。。
不给不行吗)
一个是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渴望平静舒适生活的抢劫犯,一个是一生平淡无奇渴望冒险刺激生活的退休老教师,生活经历完全迥异的两个男人仿如世界的两级,却命运般的在生命的最后三天相遇了,两人都看到了自己一直向往的明天,却都在明天之前逝去。
相遇。
他走进他经营的许久没有顾客的旅店,他对唯一的客人滔滔不绝地讲着自己的家族史,他听的烦得要死;他想穿他那平淡又舒适生活所特有的拖鞋,他想用他的枪打飞被他想象成园丁的瓶子;他想知道不知名的诗歌的结尾,他想参加他们的抢劫……改变。
他说出了不愿别人知道的在马戏团做小丑的过去,他剪了新潮又心仪已久的酷酷的发型;他感受了一下做教师的感觉,他抱住了心爱的女人……然而这是最后一个夜晚。
清晨,道谢,告别。
他去银行,他去医院。
是否隐隐中感受到了命运的呢喃?
为何两人都在车里表情凝重?
他默默躺在手术台上,他往袋子里装着钱——直到那不断跳动的曲线突然在尖锐的铃声中变成冰冷的直线,他在枪口前无声的倒下。
结束吧!
在我还没来得及哭之前!
可是冥冥中的感应一般,两人又都睁开了双眼。
回忆的片段,幻想的片段,未来的片段,夹杂着舒缓的钢琴声与嘈杂的火车声,凝望中,他弹起了钢琴,他坐上了火车,结束。
怎能再抑制的住泪水?
谁能冷眼看着两人临死时的希望?
如果两人没有相遇,那么死亡也不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偏偏他有了钱就要开始平静的生活,他理了发既要开始崭新的旅程,偏偏两人的心都已经上路,身体却在这时永远倒下。
可是该怎么说呢,毕竟他穿过了拖鞋,知道了诗的结尾,他开过了真枪,抱过了心爱的女人,有没有哪怕一点点的满足?
可是心为何还是这么难过?
为什么?
为了他们长久以来孤独的灵魂?
为了他们仅存在了三天的友谊与信任?
为了两个男人败给命运的无奈?
果然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吧!
片中色调时而冷暗时而温暖,时而吉他口琴,时而又钢琴柔和,淡然的交谈,交谈,两人的生命从此交织。
随处可见得法国式温和的幽默与戏剧性的偶然,两个最平凡最底层的人物,仅有的三天的最简单的情节,最复杂最深远的感动。
《陌路人》
一个形象粗犷的连拖鞋都不会穿的银行劫匪,渴望过上一种安宁的生活,梦想家里有一个装满了书籍的书架和一架钢琴;一个文质彬彬的梦想成为西部英雄的法文退休教师,厌倦了过于有规律的教书生活,渴望刺激和冒险.两个人终于在一个小镇上相遇相识了,就象一对寻找了对方一生一世的情侣...的确是一生,因为3天后他们即将死去.两个人都是男人,当然,这不是一部同性恋题材的片子,这是一个法国的围城故事,只是这城墙不是婚姻,而是人生.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能选择一种人生,所以我们注定要遗憾.比如说,我很长时间来都在寻找这部被翻译成<陌路人>的DVD,却从来都没找到,所以我非常失望;同样也有另外一个很好看的片子后来终于被我找到了,看了N遍,每个故事情节我都能记住,然后,忽然觉得非常的难受,后悔不该找到那个片子了,因为已经没有了当初看它时的那种激动.呵呵,如果哪天忽然在哪里发现了这个片子,我到底买不买呢?Buy or not,this is a question.
虽说结局有点凄凉,可还是可算作温暖的电影。
两个男人的故事,一个老男人和一个更老的男人。
勒孔特的电影没有那么大开大阖,人物的情感也都是点点滴滴的流露,却始终能抓住人内心柔软的那部分。
运用镜头上也是以细腻见长,经常在人物细致的表情动作中转换。
为下一个镜头进行铺垫。
而在细腻的营造气氛时又有一种脱离现实的魔幻气质。
在最后的结尾处理时一点也不显得突兀。
而且他好像对情节设置上还有一点类型片的趣味,有时恐怖,有时惊悚,有时黑色……非常浪漫的故事。
即使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女主角,依旧浪漫。
绝对是给人无数启发和遐想的电影。
PS1:买面包时,前面的女孩真漂亮,为什么会有那个镜头呢??
像是强调了一下那个女孩……法国人的趣味吗?
即使在一本正经的讲故事,也会不由自主的被路过的漂亮女孩吸引?
好神奇!
PS2:附上那首路易·阿拉贡的诗《在新桥上我遇到……》在新桥上我遇到远处渺茫的歌声来自随意停泊的小船抑或撒玛利亚地铁站在新桥上我遇到一无所有的流浪汉可怜得令人绝望还有众人的避让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旧日的影像那双只为哭泣的泪眼那只只为咒骂的口腔在新桥上我遇到这丑陋拙劣的乞丐伸手乞讨是他唯一生路悲痛占据他全部思想在新桥上我遇到灰飞烟灭的消亡一如我的最初一如我的最真过往在新桥上我遇到似曾相识的少时年华这饱受惊恐的孩子是令我心悸的鬼魂惶惶在新桥上我遇到二十年的谎言国度在祈求怜悯的世界孩子不过是梦境天堂在新桥上我遇到孤独飘零的青年人凛冽寒风中的双唇念叨着半醉半醒的诗文在新桥上我遇到浅薄的街头卖艺人天真的脸庞和夸张的造型凝固在小船喧嚣的汽笛上在新桥上我遇到抵押灵魂的赌徒好似误入歧途的信鸽盘旋在圣母院的双塔之中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憔悴的身影始现于金色旭日初升消失在浪漫黄昏在新桥上我遇到还是那个贫困潦倒的我他在塞纳河上指点远处阳光的斑驳余辉在新桥上我遇到好似化妆舞会的一幕在繁华殆尽的日子中迎来了同志低沉的问候在新桥上我遇到自己的双倍无知和轻信这样的漫长岁月里在自身阴影里的徘徊退后在新桥上我遇到坐在销蚀的石阶上曾经哼唱的旋律曾经照亮的梦想在迷茫中我遇到你这行人空洞的眼神哦 我那千疮百孔的过往在新桥上诗的翻译是在网上找到的,感谢“鱼子酱”的翻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57f19ad0100ndav.htmlPS3:不知道莱奥·卡拉克斯的《新桥恋人》和这首诗有没有联系……电影就像是依照这诗改编的一样!
剧情比较简单,讲了两个男人,一个有着冒险梦的退休老师,一个流浪的抢劫犯,在一个小镇相遇,交谈中,发现他们是多么渴望彼此的生活,退休老师希望冒险,希望有一种刺激的生活方式,而抢劫犯却厌倦了这种居无定所毫无安全感的流浪生活。
在小镇中,他们相处了3天,3天后,退休老师要进行一个生死相关的手术,而抢劫犯也在策划着一场银行抢劫,电影的最后,退休老师死在了手术台上,而抢劫犯却因为同伙的出卖,死在了警察的枪下····影片的结尾很妙,在拍摄了两人即将断气的画面后,镜头一转,画面中,抢劫犯出狱后接过退休老师的门钥匙,终于过上了安静平稳的生活,而退休老师也终于踏上了他的流浪之旅,坐上了每天一趟的火车远离小镇,只是,这些美好的画面都是两个临终之人的想象·····
勒孔特在耳边说,这些年你一直没有对自己说实话,在这间充满回忆的房子里,你把童年的游戏塞进衣橱的角落,都落满了尘土,却还要弹奏起舒曼的音乐,轻缓地诉说着你的失败。
孤独的守夜人,外省的鳏夫,两个世纪前的女人在你青春的心里掀起过的躁动和激情,最终没有留下一点让你出走的痕迹。
不想用性格的悲剧来埋葬你,在更深的黑夜里,你也许没能让自己安然地入睡,从而错过了一场欢快活泼的梦。
从此你变成了一个和梦没有关系的老人,面包店老板娘的“还要别的吗”都会让你感到痛苦,因为,那是在逼迫,而你从来没有选择的能力。
象个羞耻的玩笑,卫生间里的Double物品,在为自己准备,而你却从没有跨过的可能。
一根滚烫的枪管,给你的生命带来了最后一点想象。
抢劫银行,打暴别人的脑袋,这些是否逾越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暂且不去评说,我们看到的是你的房间,你摞满书籍的书橱,还有可以闻见回忆发黄陈旧的气味,所以我们原谅你的这些想象,它们看上去不但没有把你带出这个外省的小镇,反而在更加紧迫地昭示着你腐败和无能。
还好,这只是你最后的3天,一切都富有戏剧的表现力。
在这样的三天里,幽默从你的身体里萌芽并开出了你意想不到的美丽花朵,热烈而蓬勃,一反以前平静和羞怯,带着那么一点决绝的,死而后快的决心。
“这就是我的生活!
只有我能带着枪走进酒吧,年轻的小伙子只能对我俯首听命……哦,对了,还有巴黎,再也没有穷酸难堪的11场电影的事儿了,因为我抢劫了那家40年来我一直存钱取钱的银行,我现在有了许多钱……”这就是你一直以来从未说出的?
好吧,童年的游戏终于堂皇地走到了房子的中间,被照得亮晃晃的。
自从你的妹妹嫁给那个笨蛋以后,那些游戏就一直被埋进了旮旯里,没有人去为它们正名。
不知道是不是你已经预见了死亡的来临,要在这样的时刻,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界于囚徒和足球明星之间的人。
发型代表了某种启示,还是某种为时已晚的悔恨?
不管怎么样吧,在你被白布覆盖全身的时候,我们愿你安息!
(你的:帕特利斯.勒孔特 致)
电影开始,前面的十来分钟,我总是分神。
一直到大盗进了房间,摆弄枪,我才有了点儿精神。
要有枪,要有子弹,要有美女,要有流血……这才是我要的电影。
我终于才安静下来,慢慢看进去,看完。
觉得上了两个当,一个在开头,被这种悬念吊起胃口,后来发现这根线索根本不重要。
一个在结尾,原本以为会在淡淡的,不激进的节奏中,将内在的情绪推到高出,我以为是不骄不躁,一根稻草加上去然后整个世界受不了的宣泄。
但可惜,它还是变成了我要的那种电影,子弹飞,血流,爆裂的音乐和节奏。
它用了俗套的方式,将整部片推向了高潮。
有人说精华在此,在此升华。
飞了持相反的意见,我想了良久,得出上面的看法。
如果从电影的完整性来看,最后用力过猛,不,是换了只手用力。
我这样说简直就是和自己较真。
一方面,我会觉得最后那样的结局的确不错——好看。
另一方面我心里又会想,虽然好看,但没有到达我要的那种效果。
我对好看的定义是肾上激素飙升。
而我想要的那种效果是两三天后想到结尾,还会茶饭不思。
我回来的路上一直想,如果让我改变最后激荡的部分,我应该怎么改。
想来想去要改的都是两个主角的死。
死人肯定是要死人的,大盗之死无铺垫来得生硬,若导演想说的是“意外不意外,惊喜不惊喜,这就是生活”,我不探讨,本来抢银行不是本片重点能随便就随便。
老头之死呢,本来已经很老了,死于手术也不算是个意外。
死亡必须吗?
本片的重点是什么?
观影后他们讨论了很久,重点是交换人生,过另一种与之不同的生活。
大盗想拖鞋和烟头,老头想枪炮与玫瑰。
咋一看还真是这么回事儿,里面有太多的证据支持,大盗厌倦了刀口舔血,这单也不想干了,老头一辈子教书匠,这老房子住了一辈子,想找个人打架都是自己教的87届学生。
他们塑造得有充足的理由和愿望,去过另一种想要的生活,尤其是那个老头表现得更明显一点儿。
从老头作好了要另一种生活的充分准备(跟老初恋告别,介绍情人给大盗,剪了个劳改头),同时,他要开手术了,不死则以,遗愿清单仍未完成。
大盗则不算太强烈。
除了换拖鞋,替上三分钟的文学课,抽了人家的烟斗,在小镇观光游玩,对于抢银行,他自称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儿——所以说,死亡很大程度,剧烈地阻止了老头的愿望,而非大盗的。
这个死亡安排得就不太称职。
此前有鸡汤的说法,“什么都不能阻止我追逐自由,死亡,疾病,灾害……”本片对灵魂的最后一击失败,估计就在于死亡对他们愿望之意义的失败。
死亡活生生阻止了他们的愿望。
这样看,真是烂俗的结尾啊。
于是我思索良久的,怀疑这片子的重点,我觉得根本不是所谓的交换,两人的差别实际上也很小。
片子重点反而是共同的东西,是全片弥漫了很久的:孤独。
对一个火车来的陌生男人,老头见面就热乎拉家常讲家族史(如同我,出门买包烟都想遇见爱情),怂恿要不要喝酒——潜台词太多,再不喝我这辈子的酒就浪费啦,我想把我的钱给你,我想陪你去抢劫。
一个六七十岁患上绝症的老头子,活在偌大的漂亮屋子里,慢慢长夜只有一屋子书,一个人只开一两盏灯,连阳台都不敢一个人晒,到死了自己一个人去住院,绝望地去告别这一生。
他真想过的另一种生活,不外乎是不孤独不冷清的日子罢了。
而这种日子,就算他成了四处漂泊的劫匪,也照旧形单影只,如同幻想中的一样,一个行李,一辆火车。
结局他抵达了想象中的美好,得偿所愿罢,因为那不过是孤独的另一件大衣。
另一个主角,大盗,他渴望安宁,不想再抢劫度日。
我想说的是,他想过那样的日子的困难,要比我们想象中小得多。
但他还是去干了,很有意思的是,他不相信新人,他宁愿相信一个同样病危的老队友,最终的死也佐证了他的怀疑(我认为是被告密所以遭伏击),杀手没有假期,杀手没有朋友,杀手没有爱情。
作为犯罪分子的孤独,如果他要换,换的正是那种可信任的,正常人的人生,正常人的生活,可以和朋友讨论诗歌、音乐,吃饭喝酒,一起晒阳台。
如果换来像老头子这样,独个儿的生活,显然不正常不健康。
如果从孤独的意义上看,两人相处的这段时间,已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通过几天的深入交流,灵魂撕开来给对方观看,两人一眼看穿对方的意图,明白对方的可怜。
练枪时一句对话直戳要害。
为什么射不中?
因为你没有同情。
还有大盗喜欢的冷门诗句,应面包姑娘的对付方式。
喧哗的人各有不同,而孤独的人总是相似的,出去买个药都能一眼发现彼此的寥落。
结局其实很早就完成了,在那饱含笑意的感谢。
谢谢你教我练枪。
谢谢你的拖鞋。
所以再看那场手术和抢劫,过于喧宾夺主。
如果让我改,我会改成海边曼切斯特改成或帕特森那样的,再不济,就消了枪声抢救声放慢,一边出演员字幕好了。
在我见到的新桥上传来这首久远的歌那里有一条没有停稳的小船或者一列地铁在我见到的新桥上没有狗没有乞丐没有标语牌绝望的人真可悲对绝望者同情的人群却又远离他们而去在我见到的新桥上坐在破损的石头上那里有我低声吟诵的结尾曲那里有带给我光明的梦想喜欢从头到尾缓缓流淌的音乐,享受火车与铁轨碰撞时的铿铿锵锵...清灰的画面让人安静,让人沉浸.电影的好,大家都说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感受,生活是一列缓缓前行的列车,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站将会停在哪里.然而陌生的,也便是熟悉的;熟悉的,常常仍然很陌生.
这部法国电影情节较为简单,是讲两个陌生男人的偶遇,互相羡慕对方,渴望身份互换,享有对方的生活方式。
我喜欢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安排,非常巧妙。
影片开头是陌生男人乘火车来到这个小镇,结尾却成了影片中的另一个主角——老头坐火车离开这个地方,真是有一种陌路同归的意味。
中文名翻得很好,就是隐喻了“陌路同归”这个含义。
本片的英文名“MAN ON THE TRAIN”其实就是“漂泊的男人”的意思。
这部片子虽然是个悲剧性的结尾,两人几乎同一时刻死去,但导演安排的结尾赋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身虽死,灵魂还在)杀手男子拿着老教师房子的钥匙,留在此地过上安逸的生活,而老教师则离开了此地,去冒险漂泊。
影片布局巧妙,感叹人生充满了无奈,两位主人公要在死后去实现他们的渴望,或许这也是一种不错的结局。
我要强调导演在本篇结尾处巧妙的设置,更让人感到这两个男人是陌路人,老教师在远处把自己房子的钥匙抛给了杀手,杀手和老教师两人处于面对面的位置,其中隔了一条马路,然后两人互相走了过去,擦身而过互不注视对方,两人等于互换了位置。
我觉得这处的设置暗示性,隐喻性极强,太妙了!
我喜欢那个饰演杀手的男演员,听说他是法国著名的摇滚歌手,可惜没注意名字,他很有沧桑感,男性魅力十足。
此片叙事真是简单,很纯粹,两个男人一台戏,一个小镇,只讲叙了三天发生的故事,却让他们彻底改变了人生!
什么都得趁热乎。
看的时候虽然有人捣乱,但还算投入认真,被里面的音乐啊,对话,表情啊,一波一波的主动被动的冲击着。
小心温柔的xx,所以说要趁热乎,忘了词了。
退休老师在教孩子诗歌的时候,提到小心温柔的力量,悍匪说,为什么?
我这么的向往温柔,你却如此对它菲薄?
退休教师说他生错了年代,否则会像祖先一样撼动江湖,丰功伟绩。
悍匪晕晕沉沉,无比隐忍着听他唠叨想去房里歇着睡上一觉。
那古老的华丽泛着旧时光的建筑,那些斑驳的印记着岁月流逝的墙体,退休教师也愿意讲述它们的辉煌,却对作为一个平淡安享的继承者有些不甘。
“你听吧,你多听听,我多说说,我只能说说,你听着也不是坏事。
”退休教师理想浪漫爆棚,坚持于一些得不到的美好,等待漫长也是一项事业,只是事业完成,另一个事业就需要被建造起来,勇于实现。
悍匪累了,悍匪的火车累了,悍匪的阿司匹林累了,悍匪的皮衣累了,悍匪的夜色,陌生的城市,少言寡语,都累得像深夜只需一张温床却无处可去,悍匪的厄运累了,但是对于自己的厄运结束,开启他人的事业之事,也许顺其自然就是好运了吧?
旁边的人问我:这片啊,你看懂了吗?
我说,多简单啊,我这么笨也能看明白啊。
其实这片是很简单,一句话概括:两个人彼此向往对方的身份和生活环境相遇了,在同一屋檐下生活了一阵子,在快要死去的时候活了下来,而后彼此交换了身份,开始各自的生活。
从海报上看,一个从暖色走向冷色,一个相反,两人相遇后相离,穿越的是人物,背景没变。
多直白啊!
但就像这么简单的故事我偏要写多一点,这么简单的故事也要表达得长久一点。
为什呢?
我写是为了完成任务,也是在思考,得出一些结论。
电影是为了表达一个整体,通过一些细节,一点点的占据你的思考。
从结局看,在没有经历死亡之前,无论他们人到晚年疲于生活还是习惯于感叹现状,都没有改变生活。
缺少契机,缺少无谓,缺少勇气。
虽然死亡之事让两人转变有些俗气,但还有什么比如此更合适呢?
从前的你死了,给你一次新生,还要如此吗?
看来全世界的人种中,都会有认命这种习惯啊哈哈!
是老头告的密吧?😁😁😁
Patrice Leconte一向着意的同性情谊,两颗灵魂碰出深蓝滤镜下的通透。结尾则差强人意。
21/1/11:有一种模仿梅尔维尔的肃命感和画风,但其实讲的是老男人不切实际的情怀。
诗人和江洋大盗 一文一武反而无比契合 上年纪的男人找个知音还挺不容易。
202409:2x,没太看明白,但还挺好看。
我们用一生渴望另一种生活,可想得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以及台词这么基真的好么。
戏剧冲突太弱了
吉他声弦撩拨的是火车旅途的漂泊无依,钢琴音键槌响的是家中的优雅安定。蓝色笼罩的忧郁色调和昏黄灯光下的偶尔轻谐交替成趣,识破彼此孤独的陌路男子短暂际遇,向往过对方生活,按下心中的希冀和火苗,又踏向各自的旅程。人生是不可抗力,是殊途同归。
不错的编剧,极佳的演员
这两个男人真的不是Gay吗???
7.5分。西部风配上古典风,两个老男人身份认同危机逐渐被彼此放大,最后互换身份,哲思而又不失幽默。
第一遍看没看懂,边上吵闹的人太多,先打三星
很好的概念,可惜完成度不行,莫名的剪辑。
交换人生
有些话说得确实好
一个是银行抢劫犯,另一个是教师,他们偶然相遇却成为了朋友,慢慢地他们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对方!这部影片在需要时探讨了角色使我们能更了解他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你会觉得你看到了两个&#39;真正&#39;的人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如果你最喜爱的电影就像是&#39;速度与激情&#39;你可能不会喜欢,这是一部真正的欧洲电影,有时慢,大部分时间非常安静,但如果你能欣赏这样的你会喜欢这部电影!
Nous y passerons, comme des siecles et des colombes. /Prends garde a la douceur des choses, parce qu&#39;on tend a s&#39;y habituer.
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两个老头的不同的人生
看着有点无聊,节奏太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