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题材新颖,轻松的电影,以前的世界没有谎言,直到有一天,马克说了世界上第一个谎言,他因此得到了很多好处,金钱,工作,世人的膜拜,(但面对自己的梦中情人他却不忍对他说一次谎言,说明爱情里容不得谎言)但是一个谎言需要用无数的谎言来圆谎。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没有谎言,虽然如果这个世界没有谎言,那么社会秩序可能会是一片祥和,但是现实中有时候“直话直说”“口无遮拦”也无非是一种语言的暴力。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说出我们心中所想,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变得更好一些。
一个和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完全一样的世界,除了他们没有谎言这个概念。
每个人都在说真话:员工会告诉他讨厌这个单位而不想上班;广告会告诉你可乐不过就是棕色的糖水;朋友会当面告诉你你的小号长得很难看。
没有谎言、谄媚、欺骗,他们直言不讳,他们天生如此。
直到一个工作不体面、长相难看而且面临失业的loser,为了他的母亲能够平静的离开人世,他撒了一个关于天堂的谎言。
于是他成为了一个知道另外一个世界的“上帝”,他用谎言打造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组成了西方文明的核心部分。
一直以来,上帝一直是最终极的存在,是人的理性合法性的最终来源和最后根据。
但当资本主义进入现代主义社会,经过笛卡尔、康德和黑格尔从“我思故我在”“理性的立法”到“绝对理念”把理性从人的个体的主体理性到整个世界的彻底理性。
使得上帝的主导地位被理性的权威所代替,上帝逐渐隐退。
这在《谎言的诞生》这部片子里表现的尤为明显:这部片子与其叫做谎言的诞生还不如叫做上帝的诞生。
在开始的时候这个世界里面没有谎言,每个人都会直接说出自己的心中所想。
对于未来将会发生的事情也是按照以往的经验或者有科学依据的符合正常逻辑推导的结果来进行可行性预测。
比如,如果想要生一个漂亮的孩子,那么就一定要根据遗传学的原理,父母都必须具备优良且好看的基因。
Anna一直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想要生一个漂亮宝宝,于是她开始的时候并不看好Mark,因为她知道如果她俩结合一定不会生出漂亮的小孩。
正如Mark的同事Brad在Mark走的时候所说:我讨厌你,因为我觉得你对我是一个威胁,有些时候你让我我看不懂,而我讨厌所有我看不懂的东西。
Brad、Mark和Anna的三人关系是个很好的隐喻,在现代主义的后期,在人类理性整体中的一部分——工具理性不断膨胀的作用下。
人们便不再相信经验真理和逻辑真理之外的东西。
上帝在理性主义者的眼中是个完完全全的Loser,宗教信仰里面的永恒关爱和终极存在以及宗教里面所宣扬的全知全能人格化的上帝是没有存在的依据的。
正如片子一开始就提到Mark又矮又肥又难看又穷,年近五十却一事无成这样的人确实没有什么能有其他作为的可能。
银行系统的一次出错给Mark带来了转机,他撒了一个谎但是却意外地被相信。
于是这个真实的没有谎言的世界因为一个谎言的出现开始变得荒谬起来。
人们毫无条件地相信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事情,因为这是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所有事情一旦说出口就是事实和真理。
在现代社会的末期,人们在科学理性的指引下走上了物质至上的道路,在物质和科技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物质的极度富足也带来了精神上的空虚。
在二战后的资本主义后工业社会里,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商业化步伐加快,越来越频繁的国际合作使民族和国家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在这个时候很多人开始意识到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从六十年代来人们遇到的似乎不再是这种以自我毁灭告终的“神圣的疯狂”,而是另外一种形式,美国人称之为“耗尽”(burn-out),连续的工作,体力消耗得干干净净,人完全垮了。
这在现代是具有同样的消极意义的经验。
但这已不再是焦虑。
在焦虑里你仍然有一个自我,仍然感到孤独,你想缩回到自我里保持自我的完整,也就是说你知道你该做什么。
而在后现代主义的“耗尽”里,或者用吸毒者的语言,“幻游游戏”中,你体验的是一个变了形的外部世界,你并没有自己的存在,也就是说,你是一个已经非中心化了的主体。
”[ 弗·杰姆逊著/唐小兵译,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弗·杰姆逊教授讲演录[M],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178,1-10]它不同于现代主义主要表现人的焦躁和异化,它的特征是平面的、无深度的、无历史感、零散化主要表现脱离主体的人的物化,这就是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中所提到的“当代文化的现实状态”,这就是后现代。
后现代的出现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性解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和超越。
它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个体差异,消解了人现代主义里面重视人的神圣主体,在后现代主义里人是非中心化的主体。
后现代消解了启蒙运动中关于“永恒真理”和“人类解放”的元叙事。
利奥塔称“我将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
福柯在“上帝死了”的基础上宣布“人死了”。
有些激进的基要主义者甚至提出,我们应该毫无保留得回到上帝的怀抱之中。
在Mark最失意的时候,他生命中最后一个亲人——他的母亲也走在死亡的边缘。
他在母亲即将辞世的时候告诉她:“死不是永久的消亡,你会去到你最喜欢的地方,所有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都会在那里。
你会重新变得年轻,你可以条约奔跑,还可以尽情起舞。
没有痛苦只有无尽永久的爱和欢乐”这显然是个谎言,但所有人都相信了他的说法,因为这个说法能让人们感觉到幸福。
对于未来世界的假设成就了Mark,使他拥有了以前不具有的一切。
但是他并不快乐,因为他发现人们迷信于他所说的谎话。
他让全世界的人感到了幸福,但自己却并不快乐,因为现在在他身边的人没有人想听真话。
一年之后当anna把给请帖给mark的时候,market变成了耶稣受难前的形象,这似乎变成了一种耶稣受难将要获得重生的隐喻。
上帝需要复活但不是回归到传统意义上的上帝形象,而是对理性的重新反思。
“我把神学定义为我们时之为神圣东西的理性反思,亦即对那些以己之故而视之为终极关怀的东西的理性反思”[ 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2,3-5]“要恢复上帝信仰,而又要保留对自由、经验和理性的现代性承诺,这在今天只有根据后现代世界观才是可能的,而后现代世界观同时克服了关于自然和经验的现代实体性假设以及关于神力的传统有神论假设”[大卫·雷·格里芬著/孙慕天译,后现代宗教,[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104,4-7]在Anna的婚礼上,Mark改变自己的形象回到了原来的自己并告诉她自己之前所说的一切都是不存在的,只是为了让母亲走得安心。
虽然金钱和名利不能改变遗传基因,但是拥有好看外表的小孩却不一定能够得到幸福。
只有父母彼此相爱,并且一起疼爱自己的孩子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未来。
上帝不能给你的生活带来实体的物质上的改变,但是却能从内部去影响人看待事物的态度。
太多人抱怨这世界充满谎言,没有谎言的世界是不是会更加美好呢?
从这部影片的角度来说答案是否定的。
你的下属在下向你汇报工作的时候会直接说出对你的不满;每个看到街头流浪汉的时候都会对他说你是一个无能的失败者;当你被解雇的时候没有人回来安慰你取而代之的却是冷嘲热讽;当你和美女约会时她会直接表明不会和你上床甚至亲吻并明确的告知你这次约会的迫不得已。
没有谎言的世界并不美好,看来守恒的定律用到哪里都合适,要不怎么和谐...故事就是在这样一个世界中开始,当人们把mark逼入绝境的时候,那个没有词汇可以形容的事情发生了,哦,在我们的世界里那东西就叫做谎言。
故事的独一无二性使影片的可看性增加不少,毕竟我们都想知道mark的自圆其说可以坚持到什么时候,世界会被mark变成什么模样。
可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样故事影片的主人公可以蒙混过关,可是编剧同志就不好办了,影片的确实通过mark在这群冷血没有矜持的人们的嘲讽中获得很大的娱乐性,可是难道人不会撒谎就一位着这些正确的事情就必须说出补课么?
人们就失去了善良的本性?
没有矜持,冷血无情?
好吧,都是为了娱乐,可是剧情从此进入悖论之中。
我一直在观察影片中会不会出现包含宗教意义的情节,还好,没有出现这个期待中的bug。
最后结婚的地点不是教堂,mark取而代之成为人们心中的上帝,这段还是不错的,用谢耳朵的话就是satirize,isnt it?
...还有很多不解得地方,比如难道mark就不会调情么?在全世界都相信他之后,为什么和美女独处的时候还要用在火灾中就出一个孩子和一只熊的故事呢?...并没有笑点呀..演员们呢...说实话我是冲着tina fey 来看这电影的,没想到人家只是个跑堂的,挖苦几句之后就没有了踪迹。
两外mark身边的来年更为朋友存在的意义很是不大,既没有自习的刻画却又总是出现在屏幕上,Jonah Hill只是也就奔着Ricky Gervais的名头老的吧。
说回到来看两主角Jennifer Garner和Ricky Gervais,怎么也看不出来mark身上的灵气..还有Garner..这会彻底傻大姐了..荒诞确实是一种艺术,我相信这个剧本更适合舞台剧,发挥的空间可以更大...谎言的诞生可以说是荒诞,可是又要立志又要讲道理就大可不必了,来个彻底癫狂不是更好么。
鬼镇的男主角,不知道为啥这位奔五大叔总被人打上超重同志的烙印——虽然貌似他并没有出演过这样的角色。
看来睫毛太长也容易让人产生错误印象。
换作从前,我会觉得这部电影很轻松,暗暗的嘲讽这荒唐的世界。
现在看来觉得可悲。
就像avatar中的强拆,这个么有谎言的世界中的第一个谎言,却是隐藏的杯具。
不过通过该电影,明白了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大部分男人还是喜欢胸大无脑的女人…… 总之我是没看出来女主角有啥好的,尽管电影用了40s来讲述男主角认为的女主角有的优点,还是牵强呢~ 然后全场男主角可以胜出的原因不是因为他足够优秀,而是他的对手太糟糕了。
这是对手戏中最不精彩的情况了……整部电影透露出的复古气息倒是令人很想深呼吸那樟脑丸的香味──当然,对某些人可能是臭味。
不得不承认我是被这部片子的名字所吸引才去看的,事实证明这的确是部值得观看的影片。
首先,他有着独特且发人深思的主题,我们暂且不谈这是否是编剧喝着啤酒时的突发奇想还是什么,很多人说这部片子编剧虎头蛇尾,写进了一个驳论中,我承认当影片看到四分之三时我也在思索同样的问题,编剧是否挖的太浅?
故事阐述,人物塑造是否太粗糙?
可是一个镜头让我发现我错了,我们完全想错了!
这不是一个关于谎言的哲学命题,这只是一部关于尊重,关于爱的电影!
试想一下,什么是谎言?
你会不会想到丑恶的,低俗的,不可忍耐的东西?
再睁开眼看看这部电影呢?
你看到了尊重朋友,给予朋友希望的马克让自己的邻居重拾生命的勇气,看到了马克的母亲离开时的安详,同样我门看到了女主角为了爱而打破世俗伦理选择马克时的微笑。
这不是部关于谎言的电影,他只是告诉我们尊重和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给他们希望,而不是嫌弃他们的外表,憎恶他们的窘迫,那不是诚实,而是冷血,现实。
然而为什么我们又会对这部电影的命题如此误解呢?
我想可能是这个社会充斥了太多伤人的,阴险的,自私的“谎言”从而使我们对这个词变得敏感,对广告,历史,政治的不加渲染,平淡无奇变的向往,从另一面说,这是错误的,广告需要创意但不需要虚假,历史需要上色但不需篡改,政治可以渲染但杜绝欺骗。
什么让我们渴望退步到平淡无奇甚至冷血现实的社会呢?
这是个值得思考的社会问题,哲学问题,而答案就让我门自己揣测吧。
设定非常新颖,人们生活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里,觉得你丑就直接说觉得你丑。
但其实很多话是没有说出来的必要,也不代表撒谎,影片中好多话都是为了说而说。
男主角大脑被激发之后可以撒谎,这对他来说好像是机器猫的口袋一样,简直可以为所欲为了,但是影片总归不能那么演,演的非常保守,就骗了点小钱,让人觉得有这么好的能力不好好用下真的可惜。
波澜不惊的一部小成本电影,没有特效,没有大牌,纯粹是看一乐呵。
故事开始的时候,大家不知谎言为何物,所说的一切都是真实想法(譬如:你的孩子真丑),或真实经历(譬如:我刚拉了好大一坨便便)。
广告是对产品的真实描述,电影是对考证历史事件的严谨宣读。
无家可归的人坦白自己的愤怒,敬老院的名字是“给没有希望的老年人设的悲哀的地方”。
生活里没有安慰,没有恭维,当然也没有欺骗,不论多小后来有人开始说谎,因为,嗯,人性需要。
真话说起来容易,没有约束,但是听起来很难。
而且有时候,说起来也很不容易在谎言刚被突然“发明”之际,世界似乎一下子美好很多。
人们脸上的悲愤和不快在各个谎言之下散去。
且谎言不但利人,更是利己——包括骗钱骗色的直接利己,和让别人开心产生自我满足的更为间接的利己影响最大的“故事”,是关于“天上有个人”(指上帝)。
那一段非常好笑,作为信徒也没有觉得被冒犯,并看出很多神学理论现实存在的问题,虽然电影或许只是为了好笑而已结局当然非常好猜。
我很喜欢“一切还是在于你”的说法。
如果我们不用问答那些问题,生活该有多简单多轻松。
但事实就是,天上那个人,并不能替你过你的人生。
我们是人而不是人偶,“那个人”创造的过程里,我们都是被创造的产物,也都是创造者总体是很有原创感的故事,要较真挑刺很容易,但是人家是娱乐片。
并且是不错的娱乐片,推荐
《谎言的诞生》是一部电影。
我下载用了很长时间,资源很少,估计看过的人不多。
这个电影中的世界是杜撰的——不存在谎言。
每句话都是真的,只存在描述事实的语言。
每个人每句话都是真的,所以但凡说出口的语言都是终极判断,毫无掩饰。
语言只用来描述真实。
没有谎言,就没有怀疑;没有欺骗,就没有戒心。
真实所以信任。
这个电影的名字吸引了我。
我非常好奇,导演会怎样设置这个没有谎言的世界。
人们都说真话,到底会怎样?
因为我会自我想象。
想想吧,每句话都是真的。
你一睁眼,就告诉身边人你的梦境。
那梦境也许很黑暗猥琐。
你开始交谈,交谈变得很慢,你要思索真实是什么。
你爱他吗?
你爱她吗?
你想着谁?
谁会想你?
你去上班,看见老板、同事,其中有些你喜欢,有些你讨厌。
这些情绪都被真实表露。
你有可能被提问,只要是提问你就说真话。
想象你心底的那个秘密。
我们都像小龙人:我有许多小秘密,小秘密,小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然而没有谎言的世界,是什么就说什么。
你回家,看见父母,告知父母你的一切。
也许你没有好好上班,也许你没有好好上课,也许你去了酒吧,也许你玩419,也许你乱搞同性恋,也许,也许,存在无数不为人知的也许。
这些也许全部变成透明。
因为你不会撒谎,只要被问到,你就会说出真实。
只讲真话,美好还是可怕?
电影中的世界如其所是,真实到有些无聊。
然而有个人,有个失败者,有个人生里到处都是杯具的小人物,突然掌握了说谎的技能。
没错,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说谎是一种技能。
因为你说的每句话别人都会相信,所以你是什么,就凭你的自我定义。
你可以骗过所有人,所以你可以为所欲为。
问题:如果可以为所欲为,你最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两个被提到此问题的角色不约而同提到了性。
而且是和素不相识的漂亮妞之间。
让我想想……如果可以为所欲为,我最想做什么?
当然我不能告诉你?
太阴暗太猥琐太下流,会被河蟹的……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我和你想到一块去了…… 电影很难发展下去了,有一个人全知全能,所有的人都以为那是真实。
如你所知,后来,主角凭借撒谎获得金钱,地位,豪宅,一切。
除了爱。
因为真实,女主角无法骗自己爱上他,她不会“骗”这种动作。
主角是个矮胖子,没有挺拔的鼻子。
因为真实,所有的计划都直指人心的欲望。
女主角择偶的标准是遗传基因的最好配置,生出优秀的下一代。
这是近于动物性的真实。
然而,即使在我们这个充满谎言的世界,一见钟情不是每天都在发生吗?
如果你长得像西门庆而且有个驴大行货,不是很有优势么?
如果你是武大郎,不是注定杯具吗?
不是我低俗,《金瓶梅》就这么说的。
爱这件事,动物性占比例很大。
后来啊,我们的主角很节制,没有贪欲大爆发。
他也告诉了女主角真相。
然而不能被理解。
人们不理解谎言是什么。
杯具在于,电影匆匆结尾,让主角相爱,并生出又矮又胖的下一代。
是真的爱。
最后的伏笔是,这个爱情的结晶继承了他老爸说谎的品质,他成为这世上第二个会说谎的人。
这个基因会扩散得很快。
除了少数高等动物,动物的世界没有谎言。
蚂蚁,角马,食蚁兽,树懒,猎豹,海獭,它们都没有谎言。
灵长类有谎言。
参见《猴,猩猩的故事》。
谎言是进化的产物。
有一个基因,或者几个基因,恰巧变异。
这基因的拥有者开始说谎。
我们假定他是我们祖先猴群中的一只。
香蕉树在东边,他骗过其它公猴子,说香蕉树在西边。
然后他再告诉母猴子们真相。
这只说谎的猴子能吃饱,并顺便获得优先交配权。
自然选择没有道德观念,它会选择这只说谎的猴子胜出。
于是,说谎的基因开始扩散。
最后,所有不会说谎的猴子都被达尔文发现的自然之手淘汰出局。
我们的祖先胜出了,于是就有了说谎的我们。
于是有了政客,有了作家,有了导演,有了统计学。
看到此处,你应该莞尔一笑:以上所言,皆为杜撰,围观则可,相信即是被骗。
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诞生了谎言。
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谁敢诞生真话?
真话或许有,但是淹没在谎言的密不透风的海洋里,很难搜寻。
宇宙如此空旷,没有光。
我们彼此欺骗,并最终骗过自己。
我摇啊摇,我多快乐!
有那么一个世界,那里没有谎言,也没有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人们只会根据自己的想法真实的表达,虽然很多话听着非常不入耳。
剧作家马克,是一个又矮又胖,有着一个塌鼻梁大鼻头的家伙,事业生活都非常不如意。
工作上没人欣赏他,老板炒了他,同事欺凌他,连他的下属都不屑与之为伍。
生活上,约了心仪已久的女人约会,却被告知未来没有机会。
就在其山穷水尽的时候,他脑中一闪念,撒了他人生中也是那个世界中第一个谎言。
但是效果却出奇的好,因为从来没有人撒过谎,因此他的谎言并不被认为是谎言。
因此他开始尝试用谎言来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
就在其事业腾飞的时候,他的母亲就要濒临死亡,看着母亲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死后无依无靠的恐惧,他开始向病床上的母亲描绘死后可以进入美好的天堂,里面有自己所爱之人。。。
至此所有人都希望他描绘天堂更多的景象。
他不得不用一个又一个的谎言来掩盖之前的那个。
这里让我们不禁想到是不是当年创造类似谎言的耶稣也面临着相同的情景。
马克从此不再为金钱犯愁,但是他的女友不但因为基因不匹配而不肯嫁给他,而且还要嫁给他事业上的竞争对手。
马克虽然一度消沉,最终他还是决定前往教堂抢回自己的幸福。
该片定义为浪漫喜剧爱情片,但是当马克在自己母亲病床前描述天堂的美丽时,竟然如此的煽情,而忘记了喜剧的元素。
当然影片中的喜剧点也很多,有如:教堂里双手拿着匹萨饼盒子的马克像而不是耶稣像,消沉的马克满头长发也像极了描述中的耶稣。
不过,片子里的隐形广告不少,Coke、Pepsi,都有不少镜头,最可笑的是“天堂的秘密”竟然是写在两个Pizza Hut的盒子上。
其实现实中我也都知道这个没有谎言存在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同时我们需要善意的谎言,因为那样可以慰藉受伤、弱小的心灵;单纯的真实告白有时候只会带来伤害。
一个不可能存在的理想世界告诉我们谎言存在的必要性,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玩的真不如玩的假,玩的假不如来点真的,于是乎,真真假假都来点,生活才会圆满。
话说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里,男主混的狼狈不堪,不被喜欢的女人看好,还没了编剧的工作又被房主赶,反正那儿哪的都那么不顺溜。
落魄的男主去银行去取仅有的三百块,可是银行系统刚好在维护,银行职员告诉他需要取多少用的钱,可以先给他,等系统恢复了再补上。
男主需要八百块交房租,好嘛,这个需要用的八百块和实际账户上有的三百块,那是不一样的意思,可是银行职员给了他八百块,因为在一个没有谎言的世界里,银行系统上出现的三百块余额是银行错了,人们是不会说谎的。
男主拿着八百块出了银行,就开启了一路开挂的谎言实验,这一试不要紧开辟了各个领域的先河,反正这个故事就是有点儿寓言的意思。
其实,想想也不是没啥道理,毕竟在人们的心目中都想过上心口一致的生活,活着也是从头到尾都要好上加好。
可现实是在一个贤能们统治的社会里,每个人从小到大都要面对严苛的教育和要求,就算是长大了考进好的大学,找到很好的工作,或者是去车库开创自己的事业,最后,都有可能会不尽如人意。
因为一不小心未成年期接触了一些露骨色情内容而踏上探索性价值观,或者和坏小孩混迹帮派造成走向反叛社会之路,成年期的安逸享受和消费抵抗不了很多诱惑扭曲了人生观等等。
反正,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是铁律……可是就是这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依然会让人们动不动就要求别人说真话比真主还真的那种,考试也是要一百分和充电百分之百一样一样百,就算是说谎也是真的为你好的真心,就是这么真实的现实,其实虚假程度人们心里都有数,但是就想假装可以蒙混过关混过去。
这个时候这部电影倒是以很温柔的喜剧模式给出了一个男主娶到心意的女神,生下了和男主一样的小胖子顺便继承了会说谎,这个结尾的丰富程度也就餐桌上那么丰富了……
没表达好
我怎么感觉烂尾了。。不过想法很好。
to be God
塌鼻子小胖子挺可爱的- -有趣的电影!
标题党。
没有谎言的世界也挺可怕的。不过对爱的人他还是说实话了。
刚看他主持金球奖还凑合 看他演戏怎么那么恶心呢????!!!可惜了自己的好本子
无聊透顶的烂片
客串明星很多,身为唯一说谎的人所背负的责任和享受的特权是一样的。
Huh?
创意非常好,但是影片后半部开始衰弱,故事越来越飞
有个不错的创意,但是故事和表演都很生硬。。。不说谎话也不等于说话很二。。。还不如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论宗教之起源
精彩
题材很好,但可以写的更有逻辑和内涵
其实很喜欢这电影 但是。。3个星吧
电影开始就是妙不可言的设想,让人对lie出现后的情况无比期待。之后的结果缺如小学生的杂文一样索然乏味。
本来是很好的题材,但是没等深挖就结束了,我想也是编剧填不上坑了,漏洞太多也补不上,就是闹着玩的一部,客串真不少。
宗教的起源
编剧其实是想说,所有的spirit类型的东西都是lying,全都无法求证,也没人见过。lying是严酷生活的缓冲品,你可以不信“神”,但是你没法子离开对spirit的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