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对这部电影的中文片名并不满意。
明明英文译名是《My Country, My Parents》,不明白为何在中文语境下要将母亲隐去。
有趣的是,整部片子从头到尾表现最出彩的反而是两位母亲,分别是导演章子怡以及献唱片尾曲的王菲。
甚至说这两位女性的参与直接拔高了整部电影的层次也不为过。
章子怡首执导筒,交出的作品就已经足够优秀。
哭麻了,后劲非常大。
在其它单元故事中,相比父亲,母亲的角色要么从始至终处于缺失状态,要么是非常脸谱化且工具人的存在。
而《诗》别具一格的切入点,为全片注入了一抹独属于女性的温柔细腻。
更为突出的是,章子怡在片中饰演的母亲坚毅独立、乐观积极,是我能想到的女性力量最好的诠释方式之一。
我当然也想过自导自演戏份自然吃重,短片时间不够难免限制发挥。
但《诗》里黄轩塑造的研究员父亲一角依旧生动立体有魅力,并没有出现上述问题。
几个细节片段又将夫妻二人相濡以沫的相处模式在不经意间展现出来,真实平淡而又美好。
同样,当四个故事都不约而同谈到“传承”时,《诗》也是唯一一个由女儿完成这一过程的。
父亲和母亲造出的火箭,点燃了女儿心中的孔明灯,载着宇航员的梦想,飞向了浩瀚的宇宙。
不得不提的是,《诗》的画面和构图也很美。
荒野上的昏暗光影,太阳升起前的破晓黎明,雨夜中无助的手电筒,房间里缓缓展开的孔明灯。
平原上哥哥捂住妹妹耳朵的呐喊让人深深触动,这是国产电影中少见的对于死亡的探讨。
最后,附上非常打动我的《诗》原文:/我的孩子 如果可以我想告诉你世间的一切奥秘告诉你 山川大河 日升月落光荣和梦想 挫折与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 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 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 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吴京单元的布景和打斗太假了,强行煽情最为致命,好像是时间很赶,很仓促的感觉。
沈腾单元的两个主要的小演员用力过猛,真的很尬,后段也是强行煽情,不像是麻花一贯的风格啊。
章子怡初为导演拍的非常细腻,不像是一个新人导演,尤其那句“爸爸和以前的爸爸都死了”直接给我整破防了。
徐峥单元个人感觉最好,跟徐峥以往拍的风格感觉很不同,很轻松,没有前两个单元压抑,也没有最后一个那么尬煽。
四个导演单元排名:徐>章>沈>吴。
仅供参考,个人见解。
《我和我的父辈》最初看到这部电影名字时,第一印象以为仅仅是指父亲。
看完后有种果然如此的感觉,如果不是第二小节的故事,这部电影真的该叫做,我和我的父亲。
不抠什么布景服饰之类的细节,只单单看整体氛围效果。
第一个故事中,展现了那个时代以人命为代价的惨烈,即便最后的背后突袭因为冲锋部分做了慢镜头及多角度展示,似乎显得冲锋队伍是在送死,可这一情节本身并没有无中生有。
那个时代与之同样惨烈甚至更为惨烈的事情都发生过。
父亲在河边等待,那匹马独自跑回来了,带着一身的血迹。
好像从这里开始,本该是高峰高潮的节点,突然开始大篇幅展现主角父子,比如儿子在马上被射中,比如后面突袭冲锋时父亲被枪打中还能再上马,单挑敌军首领并一击将其刺落在地,甚至这位的死相都用了慢镜头……儿子被射中在马上,打散了前面四人被包围被射击到另外三人中枪翻滚下马时带来的悲壮,后面突袭冲锋里过多的个人秀慢镜头和多角度展示,再度打散了前面突袭冲锋时那些被一个个打中身体或马匹 而翻滚掉落的悲壮。
即便不用刻意突出展现,父亲利用儿子通讯员的身份做诱饵,加之前一幕两人谈心时父亲说的那句“希望你死在我后面”(大概是这句的意思,虽然知道这句可能有反转,但当时还是会被触动到,不管是战争的残酷谁先谁后还是父亲对儿子的爱意),情绪铺垫已经足够,后面悲壮激荡的战斗节奏与群像,会更能突出产生反差 加深对父子的印象,毕竟观者一开始代入的就是主角父子的视角。
所谓过犹不及,私以为这里正是。
第二个故事,看到是章 导演时一惊,虽然电影已经出了很多年,但作为并不怎么追新影的我来说,对演员做导演没怎么抱期待。
没想到的是,这个故事却是四个里唯一让我流泪的。
在那个暴雨天,大家都往家里跑,屋子里严重积水漏雨,可在母亲回来后,儿子问爸爸呢,然后要出门找爸爸。
暴雨昏暗的屋子里,儿子站在积水里一声声质问,母亲忍着悲伤还要忙着收东西接雨水清积水(话说外面大雨屋里小雨外面还流进水,用盆能清的完?
大概这里的母亲太过悲伤失了理智?
),床上还有个听话拿着手电筒一边给母亲照明一边害怕大哭的女儿,视觉冲击直接拉满啊。
儿子说爸爸和之前的爸爸都没有了,然后是回忆,一下子就顾着感动了。
这里是少有的呈现同事或邻居(不知道是不是邻居)相互关怀的镜头,还是主角为主的付出方。
直到后面那首诗,再度拔高,一句句诗语中,描绘出父母对孩子的期许与爱意,对航天事业的恢宏想象,对星空宇宙的浪漫征服。
因为太好奇这首诗的原作者,翻了很久的百度和豆瓣,并没有找到相关信息,不知道是不是编剧原创。
(修改时,从这里到下一段也就是第三个故事的不小心被删掉了,唉)大概由于章 作为导演,又是主角,导致这一单元剧情母亲成了第一主角,然后是孩子,再然后才是父亲。
同样有工作的父母,可母亲在工作之余还要做饭做家务。
至于其他群像表现的更少,作为家里唯一大人在外工作,大雨天时家里两个孩子却没有一个邻居来看下(或许雨太大都忙着自家),就连父亲葬礼上,上司及同事们的关怀就是,答应母亲瞒着孩子,让男同事少回家。
第三个故事,轻松有趣。
可还想说,不是人人都能伟大。
或许人人可以伟大,除非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
当然平凡中也有伟大,但与这部分的情节距离过远了。
毕竟现实中,有多少能像这里的父亲一样,有这能力和魄力,有这条件和背景。
第四个故事也一样,轻松有趣,腾式的搞笑画风。
虽然看开头就差不多能猜到结局,未来儿子造出的他,可这个故事看的真的开心。
至于时间闭环、时间悖论什么么,父与子还是子与父,又作为主旋律电影,这部分故事的主线主题本身就难圆。
最后两个故事轻松有趣,只是也同样是以父亲为主来展现的,母亲则负责配合——因为爱而有所苛责、但终会体谅并支持。
母亲的角色似乎只剩下配合而已。
最后也是最想说的,电影名字。
或许有人会说父辈包括父母亲,既然如此为什么不是我和我的父母,我和我的父母辈,我和我的长辈,这种?
父母父母,单独拎出一个父字,有多少人会联想到含义是父母而多过父亲?
既然父单指父亲,那父辈怎么就含义扩到父母了?
这难道不是只把母亲作为主角父亲的配偶甚至一个附属吗?
主角是父亲,母亲只是一个附带而已?
古代封建时期,尚有父族和母族之分,到现在提倡男女平等的时期,怎么母亲反而成了父亲的附属?
不由想到,曾经的“先生”一词并不分男女,而只是一个尊称,到了现在,先生成了男士专有称呼。
不是女权主义,只是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尊称专用于男士、配偶中女子附属身份……猜测提出这些观点的是男人。
若没有章导演的第二个故事,估计还得再开一部新影,我和我的母亲(听着好像是不太好展现这部影片中的 从抗战建国到改革创新到现代未来等等的各个时期的主旋律基调?
)如果不是主旋律,大概会给三星。
但即便有不足,仍希望这样的主旋律电影多一些(如果不是四个故事而是专注于一个故事细磨就更好了)。
或许有一天,这类的主旋律影片能更好的呈现历史情感,让国内观者毫无芥蒂地沉浸感动共鸣,能作为影片中的表率被所有国人自豪道一声,国内出品!
1.壮烈,但是没脑子,背着枪不用,拿刀往上冲,“消耗敌人炮弹”?
2.一直把旗子举着,虽然代表一种信念,但是旗子也不能杀人,真有用?
3.一如既往的“以少胜多”,就喜欢玩这种玩意。
还喜欢玩【用敌人的嘴来夸赞主角】,这种把戏假得很,哎呀,“敌方骑兵太快了”,再快有子弹快?
敌人有炮有机关枪,我们拿着刀,骑🐎冲上去,这也能行。
,
海报1……演员们
海报2……主演们
片尾最后的电影标题
片尾字幕1
片尾字幕2
片尾字幕3就个人观影体验来说,我和我的家乡>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父辈这三部都很感人,在影院看,哭的一塌糊涂“父辈”这部,一共有四个故事,都是“父与子”的故事,亲情的力量,真的会让人哭,父亲母亲,都是有力量的人,都是有力量的称谓,有力量的责任战争的残酷、宇宙的梦想、先知的探索、科幻的畅想。
把《诗》篇中的小诗引用在此爸爸妈妈说:我的孩子如果可以我愿意告诉你世间一切奥秘山川大河日升月落光荣与梦想挫折和悲伤告诉你燃料是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东西火箭是为了梦想抛弃自己的东西生命是用来燃烧的东西死亡是验证生命的东西宇宙是让死亡渺小的东西渺小的尘埃是宇宙的开始平凡的渺小是伟大的开始而你我的孩子是让平凡的我们想创造新世界的开始
我和我的祖国 (2019)7.62019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陈凯歌 张一白 管虎 薛晓路 徐峥 宁浩 文牧野 / 黄渤 张译喜欢葛优那段和黄渤那段,徐峥那段小演员很惊喜,韩昊霖上线
我和我的家乡 (2020)7.02020 / 中国大陆 / 剧情 喜剧 / 宁浩 徐峥 陈思诚 闫非 彭大魔 邓超 俞白眉 / 葛优 黄渤几段都好看!
有被章子怡惊艳到。
《乘风》篇,场面调度镜头呈现都很好,但这有一部分来自于骑兵这一身份本身。
这一群体即使和平年代拍个纪录片,都同样震撼。
在故事打磨上不够细腻,强情感冲击、民族认同感与爱国主义情怀下家国取舍的确会让人动容(但会有种强行上价值逼你哭的感觉),所以感动真的感动了,但从影片角度来说还是不可《诗》是真的有被惊艳到,从“我和我的父辈”这个很容易就爹味十足的话题里看到女性的视角。
哥哥捂住妹妹的耳朵,男孩倔强的眼睛,大雨滂沱的崩溃。
将奉献与牺牲用诗话的语言表达,通篇没有喊口号母亲只用一句“我也可能会死。
”将生与死的残忍告知给天真的孩童,将现实与诗都柔和不失刚烈的给了那个男孩。
将生与死,奉献与牺牲诗化表达,是朴实与浪漫的碰撞。
最后的画面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母亲》。
《鸭先知》我好喜欢这个part。
画面规整到让我想起布达佩斯大饭店,色调也很好看,俏皮的感觉又很法式,毫不客气的说可以完全作为沪式复古风格的模版。
叙事风格其实可以更朴实,但比起上一部《囧妈》,这一部的戏剧性更加合理,小复古小华丽。
旧上海的复古风情和现代上海的碰撞,将创新延伸到了未来。
最后,开心麻花还是更适合做小品。
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种抖机灵的包袱放在舞台小品上绝对很好,立意和故事还是更适合小品。
好笑是真的好笑,但细节经不起推敲,价值也是强行上去,仿生人都好像有了情感但还是不防水…
带奶奶来看电影,正在电影院,实在忍不了,特地下豆瓣边看边发影评,《乘风》演员演的很好,拍的很好,色调镜头都能接受,但是剧情真的太拉了,没有铺垫代入不了,剧情转换很突然,老套,故事线简单,如果不是带着奶奶我可以直接离场了。
好了剧情吐槽结束,申明一点,我对演员演技和拍摄没有槽点。
看完第二个了,航天剧情我不予评价,致敬科研人员,就是为什么最后是妹妹当上航天员,但前面却给很多笔墨写哥哥的成长,以及章子怡的演技技巧好多,感觉不够自然,可能是这个角色应该这么表达,个人感受要杠你对。
好的我看完第三部了《鸭先知》,不出意外这应该是我最有代入感的故事了,可能是离我比较近吧,但我更觉得是电影元素用的好,这个故事剧情演员拍摄都可以,搞笑也有意义第四部《少年行》也看完了,很有创意,笑点比鸭先知多,但剧情我觉得鸭先知会更好一点,好看排第二,在我的好感度里不相上下总体想给三星半,给不了,那就三星吧国庆当天我先看了长津湖,体验感确实比这部好,鉴于我奶奶不太喜欢战争片所以没有二刷,真实路人大家可以选择性借鉴。
连续三年,《我和我的……》系列已经成为了国庆档保留节目。
今年《我和我的父辈》在继承前作风格的基础上,和前两部相比也有了两点变化:第一是四位导演均为演员出身,自导自演,其中吴京、徐峥此前已经有过导演作品,章子怡、沈腾则是首次执导筒;第二是影片的章节数进一步缩减为4个,片长依然是两个半小时,这意味着每个章节的时间更长,故事也更丰满了。
四个章节,四位导演,不同口味的观众必然会有各自的偏好。
我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前两个故事,即吴京执导的《乘风》和章子怡执导的《诗》。
整体来看,影片依然按历史时间正序排列四个章节,从抗日战争到近未来,横贯近百年的时间。
影片风格也由沉重起步(抗日题材打头阵),逐渐变为轻松活泼(开心麻花压轴),让观众在假日里不会感到过于压抑。
吴京自导自演,吴磊、张天爱等人出演的《乘风》是影片第一个章节,讲的是冀中地区抗日武装的故事,这也是吴京第N次出演军人角色了。
质量自然没的说,热血爆棚,含京量十足,尤其是骑兵团绕后冲击日寇阵地的大场面,马匹撞人的力量感,收割人头的爽快感,准确表现了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
父子情是《乘风》的主线,不过与以往的中国式父子不同,这一次做出牺牲的并不是父亲,但恰恰是父亲一角在两难选择中做出的取舍,更加令观众动容。
对于影迷来说,《乘风》中也出现了不少令人惊喜的小彩蛋,如骑兵冲锋复刻了吴京在《战狼2》的举旗名场面,演员江水与吴磊的最后牺牲复刻了《亮剑》的骑兵连名场面。
而更隐晦的一个彩蛋,可能只有熟悉吴京早期作品“单挑必死”、“兵刃长度必吃亏”的影迷才能get到。
即《杀破狼》《夺帅》等影片中,吴京与甄子丹、洪金宝的精彩对决最终都输在了兵刃过短上。
这一次吴京趁着自导自演的机会,终于过了一把“兵刃占便宜”的瘾,他饰演的战士在决斗前机智地换了一把比刀更长的刺刀步枪,成功将日寇刺落马下。
章子怡自导自演的《诗》一如片名所指,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个章节讲的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研制长征一号火箭,发射首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曾经有一个段子广为流传,就是“我国首颗原子弹是前辈们用算盘算出来的”,这个段子虽然夸张,但也生动地说明了当时科研条件的艰苦。
(实际上我国首颗原子弹是用计算机+算盘来完成的,不全是用算盘)《诗》里面也有类似的情节,就是说我国火箭的助推火药是用人工雕出来的,而且一些危险的测试无法用相机捕捉,工作人员就直接在现场用眼看。
试验现场危险频发,不少科研人员就这样献出了生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的雕刻火药并非过去才有的现象。
据悉,火药雕刻师的工作是雕刻固体燃料,工作性质极其危险,被称为是“炸药堆里的工作”。
作为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难题,这一工作暂时无法用机器代替。
目前国内仅有200多人从事这一职业,每一次火箭升空,都离不开这些人背后默默地付出。
平心而论,《诗》的前半部分就是一个很常见的苦情戏,黄轩则再次饰演了一名被牺牲的好人。
但是当片尾“诗”的全文终于呈现给观众的时候,优美的文字与今昔对比的画面交相辉映,营造出了一种极度浪漫的意境,让影片的整体质量立即上升了一个层次。
影片前两个章节讲牺牲,讲物资匮乏的时代,后两个章节时间则来到了改开后,并由两位喜剧人自导自演,氛围轻松了不少。
徐峥的《鸭先知》聚焦改开初期,地点选在了改革开放的前沿上海,讲述了国内首支电视广告片诞生的故事,是典型的徐氏喜剧。
影片除了有一个张艺谋客串的大彩蛋,还有各种童年回忆级经典广告的混剪。
有意思的是,虽然现在广告被看做是一种很烦人的东西,但是在一些网友眼里,回顾经典广告已经成为了一种情怀和乐趣,甚至能产生一种近距离接触历史的穿越感,《鸭先知》给观众带来的感觉也是如此。
沈腾的《少年行》将时间定位在当下和近未来的2050年,讲述了一个涉及时空穿越和父子亲情的软科幻喜剧,最大看点自然是沈腾与马丽的再度合作。
虽然同为喜剧,但徐峥和沈腾明显采取了两种不同风格。
徐峥的《鸭先知》将包袱设置在营造尴尬上,如父子俩在公交车厢尬演广告的情节,用时下的流行词形容就是“社交牛B症”(带火该词的网红“马牛B”有几个名场面就发生在公交车厢)。
而路人纷纷躲到车厢另一侧的反应,也复刻了《疯狂的石头》里道哥一行在地铁上诈骗被众人识破的情景。
沈腾及开心麻花团队在《少年行》抖包袱的手段主要是运用肢体语言,如沈腾降落时的用脸着地,马丽、沈腾等人在小区健身器材上的“花式健身”等等。
总的来说,两种戏剧表现形式各有千秋。
不过徐峥作为导演经验更为丰富的电影人,在节奏把控和整体完成度上明显更胜一筹。
沈腾的《少年行》则略有堆砌元素之嫌,立意放在父子亲情上,也与开篇的《乘风》有些撞车。
当然,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观众也会有自己的口味。
短片集的优势,就在于每个观众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补充:发现很多人抬杠“二战时期骑兵冲锋的威力”这句话。
贴一张美国人拍的阿富汗战争美国骑兵,《12勇士》的海报。
21世纪都有骑兵,抗日战争怎么就不能有了?
中日战场本来就没多少坦克,骑兵的作用依然很大。
山地丛林,没有平整路面的地区,骑兵的机动性比坦克强。
防失联,关注豆瓣/知乎/公众号:大海里的针
“是你那娃?
”“叫个啥?
”“乘风”🤮🤮,终于还是给我逼吐了,观感严重不适。
我想,地球范围内应该再没有比中国电影更离奇、曲折、扯淡的电影了吧。
地球范围内应该也再没有比中国电影人更无耻、庸俗、不堪的电影人了吧。
小学三年级命题作文《我的父亲》征集大赛之赛前官方宣传片《我和我的父辈》?
呸,还不如一支广告!
张艺谋可是拍过电影的呢,还不是被忽悠了。
我们暂且将此片归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带有强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色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类型片。
带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评价体系下的6.5评分,也独特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电影审美。
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以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将继续充斥着此类烂片。
对不起,槽点太多了,我喷不下去了。
🤮🤮单说王菲的《如愿》,十分好评,此片唯一亮点。
最后一季,父辈这个主题,说实话其实就是没有主题,只要在任何主题中加入亲子冲突就可以了。
所以这篇作文其实很好做,但亲子这个内容因为太传统,又很难做。
1、乘风 吴京 6.5抗战父子兵,中正的题材。
最后骑兵冲锋拍得稍微有点假吧,别的没啥大毛病。
2、诗 章子怡 6唯一一个母亲视角,在豆瓣得到各种吹捧。
但我觉得故事拍得太苦了,苦到连剧中的章子怡都觉得自己苦,我觉得这是不合适的,有种受迫之感。
而且和祖国篇“相遇”相比显得过于直白,但不至于不及格,我后悔给相遇打6分了。
唯一一个优点是让所有父亲不回家掩盖孩子父亲死亡这段。
3、鸭先知 徐峥 6.5徐峥又拿回了祖国里的那个改开视角,整个情节调度还是很接地气很流畅的。
但是因为没有过多的亲子冲突,父辈的感觉不太明显,改开主题喧宾夺主。
如果要说那代敢打敢拼的人都是我们的父辈(其实是很鸡贼的解读),却又显得在鼓励投机,主题上会有点拧巴。
4、少年行 沈腾 5小品语言在这种短剧中也可以接受吧,但是这一段其实完全舍弃了父辈这个主题,而是加入类似忘年交的思路,大体上实在模仿终结者2,特别是最后那个微笑。
最后那一幕主旋律也太明显,整体感觉不佳。
总的来说,能感受到用短剧来拍亲子关系其实是比较难的,因为这不是一个情节,而是一种感受,这也大概是这季故事数量缩水,时长增加的原因。
和前两季大约20-30分钟一个故事不同,这次每个故事都在40分钟左右。
前两篇用悲剧来凑其实是一个捷径,悲剧比较容易调动观众的情绪去感受其中的亲子关系,但是进入当代之后已经用不了悲剧了,时代主题就会压过亲子关系,后两部中的亲子关系就显得单薄,徐峥还尽力去制造亲子冲突,沈腾则甚至是另起炉灶了。
只能说,这个作文其实没那么好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