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梦里诗书对刺杀纳粹德国海德里希事件的改编,电影《刺杀盖世太保》前段力图还原再现海德里希的人生轨迹,后段则再现整个刺杀事件的过程,但遗憾的是不管是前段还是后段,都没能给人带来一股震撼的力量,反而这种方式造成了电影前后难成一体的割裂。
在前有《类人猿行动》同一事件,珠玉在前的境况下,《刺杀盖世太保》比前者更多的是被行刺人海德里希的视角。
电影耗费了进半的时间去回溯他一步步从失意到得意,成为纳粹党卫队警察上将的过程,但颇为遗憾的是俨然快被拍成海德里希传的电影其实根本没有能真正走进这一人物,杰森·克拉克的演绎只是让人看到了一个鲁莽野蛮的屠夫,而并非真实历史上那个儒雅睿智却行事残酷的纳粹魔鬼。
这种偏差,不仅让人出戏,更破坏了电影寄望的深度。
当我们看完了一场难如人愿,简化版的《海德里希传》后,电影也终于将镜头一转切换到了两位英国兵的视角上,但这个时候留给这场刺杀行动的时间已然不可能同《类人猿行动》那般充沛,这就导致了刺杀行动事件被大幅简化,而这部电影的导演在叙事手法上明显又没有曾以执导《超市夜未眠》名声鹊起的导演西恩·埃利斯那般的紧凑,松散拖沓的观感,对比前者自觉是相去甚远的。
《刺杀盖世太保》最为令人尴尬的问题其实就是没有一个明确的核心,纵观全片,电影一面将着力放在了对类人猿行动中那些勇敢士兵不惧困难,敢于牺牲的浩然正气而另一面的前半段虽然也是旨在批判纳粹独裁、种族迫害的恶行,可难以真正走进海德里希这一人物的展露,实则没有去提升电影的格局,反而变成了一场无力的宣讲。
电影后段也在匆匆忙间人物显得都尤为脸谱化,贪多求全的野心最终换来的只是平庸。
不管是纳粹魔鬼的成长之路,还是为国牺牲的反抗者,其实两条线索都是可以大放异彩的反法西斯选题,但强行将二者拼凑为一形散神乱的《刺杀盖世太保》,只是一场心猿意马的行动。
更多精彩内容或交流欢迎关注梦里君的微信公众号
基于二战期间两名捷克士兵刺杀盖世太保首领海德里希的真实事件而拍的电影。
结构上比较独特,开场就是刺杀行动,然后就开始了倒叙,倒叙还分成两部分,先是讲述海德里希的发家史,然后回述执行刺杀任务的两名捷克士兵的境遇。
两种不同的叙事视角,最后统一融合到刺杀行动以及之后的纳粹追捕、报复情节中。
故事讲述还是挺流畅的,基调很严肃,最触目惊心的是清理犹太人和最后对村民的报复,说杀就杀,开枪的毫不犹豫,挨枪的也不哭啼求饶。
海德里希的孩子出生时他却在看屠杀犹太人的录影。
生与死,就这么不动声色的交替。
影片没有着力去渲染海德里希的罪恶,只是一场开会讨论欧洲各国犹太人数量的戏,但是最后奄奄一息之际还不忘把屠杀犹太人计划交给前来看望的希姆莱,这种执着,让人细思极恐。
没有浓墨重彩的表现反抗军、地下党的英勇,反而在两名捷克士兵与两名女接应人之间安排了一些生活戏,轻松了氛围,也是为后面的殒命做情感铺垫吧。
最让人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刺杀行动后,相关人员不安排马上撤离转移?
虽然他们是临时接到刺杀任务的,但也是做了不少准备啊,应该有周密的计划。
就算两名捷克士兵不好撤退,那掩护他们的两个家庭无关人员也可以赶紧离开啊,只有 一家人走了,另外一家却留下来等死。
也许当年就是这样的事实。
藏在教堂里,从晚上抵抗到第二天,最终两名捷克士兵自尽,换来的是海德里希的死亡以及纳粹的疯狂报复,相关地下党几乎全军覆没,一个村子不分男女老幼都被赶尽杀绝,包括后来纳粹继续疯狂屠杀犹太人。
这种牺牲,有多大意义?
影片没有直接点出,但是安排在执行刺杀行动前抵抗军们内部争议这场戏,以示疑问吧。
一群为了挽救自己种族覆灭的热血青年刺杀一个为了信仰想要消灭一个种族的“铁心”男人的故事。
大概不一定有多少人能真正看懂影片结尾处海因里希重伤弥留之际递给希姆莱那份“犹太人最终解决方案”时的心态。
二战已经结束快八十年了。
这当中给全人类带来的伤痛无需赘述。
今时今日,俄乌战争使世界突然处于三战爆发的边缘。
不论一千一万个理由,多方公婆各自说理。
人类这个物种大概永远都会在争斗与杀戮的往复中不断循环,直至彻底消亡,以至于越来越相信地球大概真的是高维度文明观察人类这种碳基生物发展的试验场。
正义是什么?
存在的意义又是什么?
对于那些热血“义士”来说。
正义就是挽救更多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就是消灭海因里希这个”大魔头”。
他们对此信仰弥坚。
愿意为了这份“真理”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对于海因里希来说。
他深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面对一战失利后近乎崩溃的德国心痛不已。
认定希特勒是拯救德意志民族的天选之人。
甚至,在他眼中,希特勒是神不是人。
于是临终前眼含热泪将报告递给希姆莱时那句:“为了元首。
”那份笃定而坚毅的眼神令人震惊之余心中久久难平。
因为他手中握的是如何杀死一千五百万犹太人的详细计划说明。
一个,为了一个种族能活下来而杀掉一个男人的一群人。
一个,为了一个种族能活的更好而杀掉另一个种族的一个人。
同样是为了生存,同样是为了信仰,同样愿意献出生命,他们,难道不是一种人么?
影片讲述了纳粹德国党卫队头子莱因哈特.海德里希的崛起,以及在布拉格被英国派遣的捷克籍突击队员刺杀的__历史故事__。
整部片子除了开头部分有新意有气度、结尾有短暂的精彩和震撼外,大部分时间不能让一个二战历史爱好者满意。
首先是选角问题,我就奇怪了,就算你们好莱坞不知道我大天朝谐星皇太后赵本山那“脑袋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的至理名言,你们也该翻出两张老照片来比比看吧(下图左侧为真人照片,右侧上方为“刺杀海德里希”版,右侧下方为“高堡奇人”版的海德里希)。
另外希姆莱的扮演者是英国演员Stephen Graham,此君演技一流,但以往所演角色多为英国市井小人物,比较有名的是偷拐抢骗(Snatch)里的黑帮小混混Tommy。
这次加撮卫生胡理个盖儿头来演大魔王希姆莱,还大量安排表现其窝窝囊囊、多愁善感的情节,真的让观众很出戏啊(下图左侧为真人照片,右侧上方为“刺杀海德里希”版,右侧下方为“高堡奇人”里的希姆莱)。
情节设置也有问题,历史上的莱因哈特.海德里希出身音乐世家,青少年时期家境优越,受过良好的教育,在小提琴和击剑运动上有很深的造诣。
被希姆莱召入党卫队后,负责情报、保安工作,他大力扩展特工队伍组建谍报网,用精心设计的索引卡片系统存储各种情报信息,是一个冷静高效的管理者。
同时绝对忠诚于希姆莱和希特勒,对纳粹党内外的敌人则冷酷无情,被希特勒誉为拥有“钢铁之心”。
而在电影中,却被塑造成一个易怒、暴力、靠老婆激励才能从挫折中走出来的冲动型热血壮汉,这种演义实在不能让人满意。
另外编排一出冲锋队(SA)头子罗姆西装革履地在餐桌边和希姆莱、海德里希边品红酒边聊的场景是谁的馊主意?
要知道罗姆是铁路警察家庭出身,退伍军人。
一脸横肉,小眼睛下边是恐怖的大伤疤——真正挂相的大老粗流氓无产者。
是他带着冲锋队的兄弟们在街头流了无数的血,把希特勒推上总理的宝座。
他也是纳粹——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里坚信“社会主义”的代表,在希特勒上台后开始叫嚣“二次革命”,要把包括大资本家、贵族、国防军在内的上层势力一扫而空。
给这样一个人物设计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让张飞抚琴、樊哙吟诗。
好的地方也有:布拉格街头刺杀一幕挺精彩;突击队员们在教堂被包围后,用布伦机枪横扫德国鬼子们也很过瘾。
但总体只能打4/10分,不能再高了。
本文节选自我的日记“纳粹有点儿多”
刺杀的姐妹篇。
和上一部相比,带入感和压迫感明显不足。
但本作的武器级别提升了2个档次,另外还增加了些许被删减的惊艳镜头。
本作交代了海德里希的发迹史、家庭和未来规划,但豆瓣分数还是说明了观众的欣赏水平。
巨人丘吉尔策划的类人猿行动,成功的除掉了党卫军二号人物和希特勒钦定的接班人,也推进了二战的提前结束,但人们付出的代价是不是也太大了?!
血肉横飞的年代,都是为信仰而战,侵略者称之为解救,而抵抗者的土地和生命也不容践踏。
生在和平年代的人,珍爱生命,活好每一天才是王道。
扮演希姆莱的演员真是绝了!
看这两张海报,相似之处不止一点,图一为【刺杀盖世太保】,图二为【类人猿行动】,故事的大方向都是刺杀哈德·海德里希(希特勒掌权德国时期的刽子手,“种族清洗”的缔造者,直接导致犹太人在二战时期被毁灭性的屠杀)但是描述角度不同,刺杀盖世太保用三段分段式倒叙,把海德里希发家、抵抗组织刺杀的准备实施经过,用同样的背景乐串联起来,有第一人称视角,也有第三人称视角,你可以看到刽子手的世界是怎样的,人物会比较丰满;而类人猿行动完全用第三人称视角,主要将抵抗组织的行动前后经过,铺陈其上,而海德里希只是一个符号或是标记,反映的是抵抗的命悬一线。
当然,历史故事的结局基本不会改变,悲剧的色彩也依旧在给人以启示,战争的残酷伤害的不仅仅是弱势的一方,经历过后,没有一个人能全身而退。
珍惜现在的和平,不是一个口号。
青年海德里希(杰森·克拉克饰)在舞会上对女子丽娜(裴淳华饰)一见钟情,并对丽娜的纳粹思想深表赞同。
二人婚后,海德里希通过丽娜的帮助成为纳粹党卫军的一员,开始大肆虐杀犹太人,种种暴行让他成为了“类人猿”行动的清除目标。
负责执行刺杀任务的扬·库比斯(杰克·奥康奈尔饰)和约瑟夫·加比希克(杰克·莱诺饰)孤身潜入布拉格,在捷克反抗组织的掩护下着手准备,扬还与少女安娜(米娅·华希科沃斯卡饰)产生了一段凄美的爱情,但残酷的现实却提醒着每一个人时不我待。
屠杀仍在继续,刺杀行动也终于开始… 海德里希和捷克伞兵两条线看过来,避免了脸谱化的说教。
我理解H大清洗,理解伞兵刺杀H,甚至理解最后的告密者,但依然不能理解战争。
看士兵齐齐举起右手是噩梦。
「海德里希的下一个屠杀目标是巴黎」,呼吸一窒。
偌大的厅,只有一个银发奶奶和我一起看。
离场时发现奶奶眼里有泪光,不知她想起了什么。
节奏硬伤 开枪和手榴弹两次暗杀方式回溯 形式特别却让介绍莱因哈德这整段垮掉 后面跳伞之后才开始渐入佳境。
好几段手持长镜非常紧凑 特别最后教堂的蒙太奇 代入感极强。
我们一直觉得电影总是好结局太没意思 然而像这电影最后悲惨收尾了你就会发现 看完后是真心难受。
最后表达我家米娅 美!
和平年代的超级英雄电影里,正义永远简单易得,战场也成了寄托浪漫幻想之地,让我们几乎忘记了现实世界的冷酷。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刺杀盖世太保》,讲述几个小人物慷慨赴死,对抗整个帝国机器的故事。
以卵击石的结局已经注定,那段大历史的结局也尽人皆知,可以说整部电影并没有大悬念,却处处揪心;没有好莱坞式的视听套路,只有平静的悲壮。
看完心里沉重,久久不能平复。
片尾没有彩蛋,但影院里的观众都坐到了最后。
喜欢这个题材的话,建议平行欣赏《希望与反抗》(Sophie Scholl: die letzten Tage)。
莱因哈德·海德里是个金发碧眼、身材高挑的美男子。
早年进入海军,但是由于生活作风问题被海军除名。
1931年他加入了党卫军,仅仅十年他就成为了党卫队副总指挥兼警察上将。
他是与生俱来的情报天才,拥有超强的理解和分析力,并且记忆力惊人。
可惜他很早就是一个极端的反犹主义者。
因为他,军队杀害了近百万名苏联犹太人,其中大部分是妇女、儿童和老人。
他首先提出了罪恶昭著的“最后解决方案”。
面对这个杀人魔王,丘吉尔亲自下令开始了刺杀行动。
两个捷克伞兵接受了任务,与布拉格的抵抗组织一起,开始了“类人猿行动”。
当海德里希乘坐的汽车行驶在一个弯道上的时候,一个伞兵立即扣动扳机,不料却哑火了。
另一个伞兵见状,急忙掏出特制的炸弹,向着汽车扔去。
炸弹爆炸了,海德里希受重伤,几天后,在医院死于胸膜炎。
原来那是一个含有剧毒的炸弹。
海德里希死后,德国盖世太保对捷克人进行了疯狂的报复,先后有上万人被捕,好几千人被杀。
由于两个被捕的伞兵叛变,盖世太保以此为线索展开追查。
三名伞兵先后牺牲。
四名伞兵自杀。
看这个电影的时候,总是觉得与其它电影不同,人物的思维很古怪,人的性格也显得过于神经质。
仔细想想也很正常。
我们观众都是生活在和平年代,早已惯于用和平时期的思维去看待世界。
可是在二战中的捷克,弱小的民族受到强大德国的欺凌。
人们每天都要面对死亡,面对屠杀,无时无刻不在担心着盖世太保的敲门声。
在战争的大环境中,人们对所有问题的思考,都是在恐怖状态下。
甚至恋爱也几乎成了末日的奢侈享乐。
执行任务的两个伞兵,他们的行动无论成功与否,最后逃脱的可能性都是微乎其微的,因此他们感受到的是对预期死亡的恐惧。
在我们看来,远说不上英勇无畏沉着冷静。
可是抵抗运动领导人却对他们说:“你们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人。
”只有在战争环境中生活的人,才会发出这样由衷的感慨。
我们再看看海德里希这样的人。
按理说,他的家庭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应该使他具有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养,可最终他成为了一个魔鬼。
“性本善”和“性本恶”的争论已经延续了几千年了。
依我看来,或许在人们的身上善与恶的种子是并存的,只是看环境这个土壤是怎样的。
在海德里希以及其他同类人眼中,评判标准只是他们的种族观念和对纳粹利益的维护上。
他所缺少的是起码的良知。
于是,一个产生了歌德贝多芬的国度也制造了希特勒海德里希这样的恶魔,一个哺育了文明的土壤也制造了罪恶。
德国人民不仅要对欧洲几千万人的生命、犹太民族几百万人的亡灵负责,也要对柏林德累斯顿的废墟、德国妇女遭受的蹂躏负责。
看完电影,最想说的是:“和平真好!
”Leinhad Headley—a tall, beautiful man with blonde hair,entered the navy in his early years, but he was delisted because of his style of life problem.In 1933,he joined the SS. For only ten years he became the deputy chief of the party and the police general. He is an innate intelligence genius , with a strong sense of understanding and analysis , and an astonishing memory .Unfortunately, he was an extreme anti-Semite.Because of him, the army killed nearly a million Soviet Jews, and most of them are women, children and the old.He was also the first people who came up with the sinful plan—“final solution".Facing the murderer, Churchill himself ordered the assassination. Two Czech paratroopers accepted the mission,and together with the Prague Resistance, began “Operation Apes”.A paratrooper pulled the trigger when Hydrich's car was on a bend.But unfortunately,the gum lost fire.Another paratrooper saw the situation and hurriedly pulled out a special bomb and then threw it at the car. The bomb exploded, Heidrich was seriously injured and died of pleuritis in the hospital a few days later. Later,it turned out that it was a bomb with very toxic contents.After Heydrich's death, Germany's Gestapo retaliated wildly against the Czechs, with tens of thousands arrested and thousands killed.As a result of the two arrested paratroopers’mutiny, the Gestapo took this as a clue to pursue the other paratroopers.Three paratroopers died one after another. Four paratroopers committed suicide.When I watched this movie, I always felt it different from other movies, the characters are very eccentric and the personality is too neurotic.It's normal to think about it. Our viewers live in peacetime and are used to thinking about the world in peacetime.But in the Czech Republic in World War II, the weak nation was bullied by powerful Germany. People faced death and slaughter every day, worrying about the Gestapo knocking at the door all the time.In the general environment of war, people think of all problems in a state of terror. Even love is almost an apocalyptic luxury.The two paratroopers on mission, successful or not, had little chance of escaping, so what they felt is a fear of expected death.For us, it is far from being brave, fearless or calm. But the leader of the resistance said to them, "you are the bravest men I have ever seen." Only those who live in a war environment can give such a heartfelt feeling.Let's look at people like Heidrich. His family environment and education should have given him a strong sense of humanity and morality, but in the end he became a devil.The debate about "nature is good" and "nature is evil" has been going on for thousands of years. In my opinion, the seeds of good and evil may coexist in people, just to see what the soil is like.For Mr Heidrich and others, the criteria were their race and their defence of Nazi interests. What he lacked was a basic conscience.Thus, a kingdom that produced Goethe Beethoven also created demons like Hitler Hydrich, a land that nurtured civilization and evil.The German people should not only be responsible for the lives of tens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Europe, 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Jews, but also the ruins of Dresden in Berlin, the ravages of German women.After watching the movie, what I want to say most is: "Peace is really good!"参考知乎回答:《刺杀盖世太保》
明明知道会遭到纳粹残忍的报复,却至一个村子的老百姓的安危于不顾,实施了暗杀计划,结果真的惨遭灭顶之灾,一个残酷,凄美的故事,人类的行为很难用理智与逻辑来解释,多数时候是突发奇想,跟着感觉走,纳粹的逻辑和抵抗组织的逻辑是一样的混乱,于是人间才有战争,双方都以基督之名,血肉横飞,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人类是否总结了经验教训,不要把自己置于死地,没有,两次世界大战相隔只有短短二十多年,如今世界上的战争仍然连绵不断,知道了儿童节的来历
我觉得蛮好看的,关于盖世太保,关于牺牲,关于选择,关于儿童节,关于二战
平铺直叙还换了次视角以至于有点没有重点,但无论如何屠杀平民的部分都太残忍。化完妆的Jason Clarke甚至更像希姆莱而不是海德里希。路人角色都要Mia Wasikowska来演是为了什么……教皇曾劝我不要看,然我还是看了,真是用心剪过因为几乎看不出来哪剪了(๑˙ー˙๑)
还行吧,这个题材拍过很多版本了
前半部分,后半部分,两个视角都很真实,但是有些过于客观和平淡,缺少情感,更像是纪录片风格
鄙人以为,对海德里希的私生活过多描述了,应该在他的“丰功伟绩”方面多些粉墨,才更能体现刺杀的意义和这些烈士慷慨牺牲的悲壮。
电影完全被割裂成两部分,且两部分都没说清没让人产生共情,两拨人的初衷也没讲清。如果是这种正反两派都用几乎一样的时常来展示的话,应该是塑造出双方极其相似又完全相反的点,比如说双方都是为了自己坚信的主义和深爱的人,从本质上说他们是同一类人,只是他们的主义是完全相反的
英国人这是坑捷克人啊
这个片子应该叫丑陋的英国人。
比较细节的描述了海因里希
参考[类人猿行动]。
反纳粹看的想吐
权利使人癫狂只至丧失人性,即便成为刽子手也在所不惜。
大家都在讲英文,开始完全分不清,要不是知道这个历史,以为都是英国人…英语太出戏啊
影片依据真实史实改编。纳粹德国的盖世太保头子海德里希就在光天化日之下被2-3个持枪青年刺杀于大街上。然而枪手后因叛徒出卖而全部牺牲。这就是真实的残酷,或者说是残酷的真实。如果他们能逃出生天,并在战后享受英雄的待遇和幸福的生活,那么该多美好!可惜所谓真实不一定有好莱坞式的大团圆结局。
Jack O'connell is too cool for this
场面不及类人猿行动 铺陈却又胜之一筹 我靠 这片也要删掉二十分钟
刺杀海德里希 第四版 此部唯独无捷克参与
最近特别喜欢裴淳华,很多时候可以从貌似无表情的脸上,体会到眼神里的情感。
很久没看好的电影了,这个算一个,上豆瓣来看看分数,发现我的趣味跟豆瓣上的评分相差越来越远了啊。
裴淳华的演技永远是在线的,题材也超赞,近期看过的最值得一看的片子,好久没有如此酣畅淋漓的感觉,过几天打算再炒一次冷饭。哇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