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洪尚秀导演的电影,说实话,节奏挺舒服,镜头简单,就一个日本人去韩国找旧情人的故事?
我咋也没觉得找到了??
感觉就够纵情,够随心所欲,看了很多人的解释,故事是混乱的,感觉要多看2遍,把故事串联起来,那他想等的那个人还是没有等到,可是遇到了送上来的也是来者不拒,有啥爱情,有啥坚持还有就是,不要一边看电影,一边玩手机……
〈Hill Of Freedom〉译为《自由之丘》,它作为片中一家咖啡店的名字出现,“自由之丘”对于远道而来寻找从前爱人的男主角Mori来说更像一个驳岸,停下来是短暂的安心,走出去也有广阔天地。
如Mori描述手中所看的书一样,“时间不像我们的身体和桌子一样那么具体,大脑告诉我们时间是延续性的,人类其实不一定要这样诠释生命,但终究无法逃脱这种思维”,Mori的故事在导演的镜头里也这样被打乱了,按照延续性的时间来看,他便是在寻找旧时爱人Kwon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由之丘”咖啡店老板YoungSun,且拥有了短暂的情感连接,后找到爱人Kwon,共赴理想的生活。
但故事的结局却是从熟悉的民宿里醒来,发现身边是咖啡店老板YoungSun,一切不过一场空。
打乱时间的延续性后,我们可以自由地剪断、拼接这些Mori人生的片段,我们找不到开端,也无法定义结局,是圆满还是落空,不过只在人类此时此刻认知的一瞬间而已。
Mori一次一次错过旧时爱人Kwon的音讯,期待不断被消耗,Mori一次次又感受到和咖啡店老板YoungSun的情感关系中的承接,人的情绪在如此的生活中交替转换,未知的东西不再是迷人的,但好像也并没有因为被谁托起而感到满足,人好像只是卡在了这缝隙之中,无法到达任何,也并不知道这“缝隙”名为什么。
那拿走人生的“开端”和“结局”就好了,顺逆皆宜,或本就没什么顺逆。
洪尚秀一直是我喜欢的导演,因为他非常注重台词和演员表演。
这在亚洲电影人里非常少见,亚洲电影多年来一直在日本电影的形式主义的影响下去追求欧洲人发的小红花。
欧洲人说黑泽明那叫艺术,亚洲人就都来黑泽明,欧洲人说现在是北野武,大家就扭头去学北野武,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就学了一辈子的黑泽明,以为黑泽明就是靠摄影。
洪尚秀等一批韩国年轻电影人恰恰令我佩服的就是无论如何都走自己的路,坚持走下去。
把亚洲所谓电影艺术家捆在一起也没有人能有他们这种品质,坚持用写实的生活语言、细节表演和台词创造力。
而且,洪尚秀一直坚持去鞭挞儒家三国男人的虚伪和欲望,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因为儒家思想在中国目前还是捧上天的。
洪尚秀用很多恰如其分的台词坚持剖析和鞭挞儒家思想中男人对自己对女人的思考,揪出儒家男人那种自我为中心、师出有名、贬低女人又崇拜女人被欲望驱动又自我解释、虚伪至极的各种心态,非常准确、非常细致。
好,溢美之词至此姑且打住。
自《不是任何人的女儿熙媛》开始,洪尚秀有了疲态。
他开始用拍摄手法代替实质内容,这是江郎才尽的预兆。
随后在《我们的善熙》之中,凭借惯性,那种男人虚伪的刻画又回来了,但是并没有什么创新,只是过去的一种惯性,而没有了《北村的方向》那种极其强大的力度。
如今,洪尚秀有了很好的创新,即描写一个外国人在韩国,一个外国儒家到韩国的故事,我一看就拍手称快,这是好棒的创新,尤其为日本人的介入连连叫好。
日本是一个比韩国更久遵从儒家却更早进入现代的国家,日本和韩国还有历史问题。
种种的矛盾、牵连非常值得探讨也肯定会爆发各种火花。
可惜,洪尚秀虽有涉猎,比如“同旅店老板娘的对话”和“韩国大叔”的对话。
但却被故事更大的议题所牵绊,被导演讲故事的方式所掩盖。
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却用了拆开逻辑顺序的方式来描述。
而我看到“木卫二”的影评,证明这个叙述还让一些人看了以后完全找错了方向。
逻辑交错是个“大招”,除非你真的很需要用,就像诺兰的《记忆碎片》,否则真是画蛇添足,糟蹋了本来很好的故事。
洪的故事没有编好,这也可能是他运用“大招”的原因。
咖啡厅女老板的角色过于纸片化,没有旅馆老板娘那么立体,而这个角色才是故事的真正的主角。
也不符合洪一贯对女性角色的细致,成了一尊花瓶。
最后,男主角的表演真是令人惊奇,就日本电影来说,绝没有这么好的表演,可见全然是洪的功劳。
虽然只有60多分钟,但是看的过瘾。
洪尚秀的电影中好不容易才出现一个靠谱些的男主人公(还是个日本人),然而,他还是在城市的几个角落里晃来,晃去,一如洪氏其他男主。
他一开头就用手中的书交代了,这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果然也和洪传统题材不同,新颖的洪氏电影。
时间乱序后的叙事结构,如同被打乱的信纸,虽然开始有点奇怪,就像不断出现一些谜题,被提给观众,随着新一张信纸的被阅读,在片中不停地被解。
然而,影片最终,日本人是否真得携美而归?
还只是茶几上一梦?
片中没有答案,自己猜,怎么都可以,这时对,那时错,想想就觉得这种体验很有意思呢。
时间究竟是什么?
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
——圣·奥古斯丁 前天晚上,王老师为大家分享了一场精彩的沙龙。
讲了她对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一些感悟。
大家都很有触动,收获了很多。
沙龙上,当讨论男人在恋爱和结婚后,前后对待心爱人的巨大反差时,王老师讲到一个例子。
分享了她的校长是如何从不同角度看待这样的变化的。
校长说,大意是拿帮对方捶背按摩来讲,结婚前,他已经把一辈子要为你捶背的功课都做完了。
所以现在(结婚后),他变的没有再像之前那样贴心服务了。
这是一个非常奇妙的视角变化,一下子让你释然,变得不再埋怨了。
我记得台湾101人力资源公司的总经理杨基宽分享过一篇文章,谈到职场“黑色隧道”。
所谓黑色隧道指的是,你在职场上所有会让你感觉不舒服的现象。
由于你不可能在一天之内经验完毕所有这些职场现象,它们是陆续出现在你的职涯中来折磨你,因此我把它称做“黑色隧道”,因为裡面潮湿阴暗让人很不舒服。
这个隧道的长度大概有十年之长,它的计算方式是从踏入完全陌生的职场的第一天起,我们大概要花十年的时间才可几乎经历过这些职场百态,十年后这些职场现象祇不过是不断再重复而已。
同一件事情,一旦你承认有黑色隧道,态度就豁然开朗,因为你很清楚这是成长的唯一路径,假设你没有这样的态度,你就立刻启用离职的权利了。
一个上班族一辈子如果只做自己习惯胜任的事情,不去改写自己的地平线,一辈子同样一件事情做35年,结果可能是很悲催的。
在我们进入职场的前十年主要任务是去创造下半辈子永不为职场困扰的实力与成熟度。
所以35岁以前是卖方的认命阶段,凡事得从学习的角度来看事情,让自己在36岁时能成为买方阶段,买方才有格挑公司,挑老板,挑主管,挑薪水,挑窗户有多大。
这个十年就是让自己从价值低的矿石萃炼成一克拉钻石的黑色隧道。
一旦那些从历练的角度看事情而从黑色隧道顺利走出来的人,最后他会找到自己的真正价值,他会是爱因斯坦所说的那个人: 不要试著寻找成功,试著寻找自己的意义。
这个“黑色隧道”有一个奇特的观看时间的角度。
我们说要活在当下,可是什么是活在当下?
随便百度一下,都会有类似的句子:“未来的你,一定会感谢现在努力的你。
”“不要让未来的你,讨厌现在的自己。
”“人这一生中是否有一个节点,过了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时间对于我们,就像西西弗斯推着石头周而复始的上山,无穷无尽,无法摆脱,这就是命运,佛教的轮回。
人生原本喜少而忧多,人挣扎在命运的桎梏中无法脱身。
西西弗斯就是在讲述命运的无常与掌握命运这只手的力量,人面对它是渺小的,无力的,我们穷尽一生,偶尔有满足的欢愉。
生活中重要的事情,总是一再被拖延,比如自己的健康,比如陪伴家人孩子;另一方面,遇到新机会,新挑战,又往往被很多无形的“自我预言”所预判。
这些预言的形成或来自己于家人亲朋的善意忠告,或来自于古人云。
哪些重要的事情,哪些宝贵的成长机会。
那些被提前的和被拖延的。
我们这一代,其实都是默认了“预设方案”的人。
——我们都还没有见过海,就知道该在海滩上用手指写下姓名圈个爱心;还没有见过山,就知道要在登顶时高高跳起抓拍矫健身影;还没有尝试初恋,就知道它必定夭折只留下日记里语焉不详的怀念;还没有坚持初心,就知道现实嶙峋得一塌糊涂理想主义者必定粉身碎骨。
我们都太迷信别人的经验,靠阅读和辗转听说,透支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新鲜感,以后哪怕去了海边登上高山吻了初恋拥抱了理想,也只是一场按图索骥。
你拿着旅游攻略摸索到了那条小巷子,点点头说和别人的描述差异不大,然后比起V字合影留念,好了到过了,接下来就该返回故地继续寻常人生。
你其实从来都只是身临其境,没有试过从安全区越境。
但另一面,不断被提前人生步骤的我们,又特别擅长往后推延。
几乎所有的朋友,都爱设想“以后有了钱”的场景。
高蹈一点的,说要捐款做慈善,清新一点的,说要环游世界,家国情怀的说要扶助西部贫困县,精英主义的要送孩子出国接受最好教育。
对他们而言,人生是分成两截的——前半段为生计打拼为爱马仕毛毯卖命每天坐地铁去陆家嘴上班,后半段爱咋咋地高兴了也能顺手支持一把高喊口号的年轻人,至于具体要多少钱才能切换人生主旋律,他们不确定——“反正是很多很多,多到能够提供安全感,能够任性地支配人生”。
可是,既然对人生不是别无他想,为什么不能以20岁为起点,非要以40岁、50岁甚至80岁为端点才开始践行自我呢?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也相信这是真理,就像相信四十岁前拿健康换财富,四十岁后用财富换健康是成功的铁律。
但,看多了四十岁后积重难返的身体状况,我就开始困惑——四十岁怎么就能成为一个转折点,硬生生把人生拗到新的方向呢?
就像一个成天大嚼汉堡拿可乐当水喝的人,怎么能突然习惯吃素一样,一个从来都在为更高的经济效益奋斗的人,怎么就能突然拥有社会责任感呢?
要是前半生都在不择手段地原始积累,要怎么在四十岁时捡回初心重新划定道德底线呢?
再则,非要拥有足够财富,再来谈奉献谈梦想谈实现自我价值的话,这个“足够”是要多够呢?
要知道,安全感这玩意,比爱情还不可捉摸,高更流落荒岛双眼失明都觉得自己坐拥一切美妙,金正恩身为八零后权势排行榜第一名仍然在忧虑朝鲜人民所剩不多的好奇基因。
就算这个“足够”可以有确切衡量的指标,发财的也就那么几个人,那剩下的,全都任由灵魂逐渐干涸寸草不生吗?
人这一生中是否有一个节点,过了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每一段岁月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不应该被辜负。
而我能想到的人这一生能做的最愚蠢的事情,就是把全部人生的希望都孤注一掷到未来的某个节点上,而忽略了生活本身应有的乐趣。
哪怕你以后真正实现了那个执念中的目标,才会发现它远远没你想的那么美好。
年轻的时候和哥们在操场上打篮球喝可乐的快乐,是以后高尔夫会球所品里红酒替代不了的。
尤其男生,千万不要总想着等将来老子有钱了如何如何,且不说你以后很可能不会太有钱,而且相信我,就是有钱了也真的不能怎么样。
生命就在每天的生活里,一切执念都是虚妄,和身边的人愉快相处,认真安排好每一天的活动,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心境,就是生活的意义本身。
路内的小说《追随她的旅程》中,有一段话,也是关于时间:“那时候我觉得,《西游记》讲的是一个关于时间的故事,而不是路程。
……它用路途来迷惑读者,事实上它在谈论的是时间。
神是不会仅仅用路途来考验一个人的……你感到痛苦,感到在漫长的旅程中要和那么多无聊的妖怪打架,那是因为神在很远的地方。
一直到旅程的最终,他们还是在打来打去,这种痛苦和漫长丝毫没有因为终点的接近而减轻,那是因为,神并不承诺他何时出现。
即使你能计算出自己与神之间的距离,你仍然无法计算那个到达的时间,也许你和神只有毫厘之距,但这毫厘之间却要花掉一生的时间。
” 你一望即知某个人会如何行事,仍然避免不了要和他交接,明知道某件事会怎样结局,仍然避免不了将整个过程一一经历,即便其间充满各种意外,甚或惊喜,一个不能改变的事实是,从A点走到B点,需要使用的时间,一点都不能减少。
属于我们的时间,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我们需要用各种东西来充填时间,劳役、游戏、爱情,无休无止,周而复始,宛如西西弗斯滚石上山。
地铁或者公交令人痛苦和厌烦之处就在这里,它把这个过程提纯了,而且毫无掩饰,它的目的是如此赤裸裸:让时间过去,让我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我所感受到的最大的痛苦,就来自这种赤裸的、干燥的、火星表面一样静止的时间。
直到有一天,你突然领悟到。
这世界一直都有一个“最适宜你的位置”在等着你。
每一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一定有一个对于他最适宜的位置,只等他有一天来认领。
一个位置对于他是否最适宜,应该去问自己的生命和灵魂,看它们是否感到快乐。
这个位置既然仅仅对于他是最合宜的,别人就无法与他竞争,如果他不认领,这个位置就只是浪费掉了,而并不是被别人占据了。
我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则是因为我相信,上帝造人不会把两个人造得完全一样,每一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由此决定了能使其禀赋和价值得到最佳实现的那个位置也必然是独特的。
然而,一个人要找到这个对于他最合宜的位置,却又殊不容易。
环境的限制,命运的捉弄,都可能阻碍他走向这个位置。
即使客观上不存在重大困难,由于心智的糊涂和欲望的蒙蔽,他仍可能在远离这个位置的地方徘徊乃至折腾。
尤其在今天这个充满诱惑的时代,不少人奋力争夺名利场上的位置,甚至压根儿没想到世界上其实有一个仅仅属于他的位置,而那个位置始终空着。
一旦你发现了这个最适宜你的位置。
你突然就不再焦躁了。
时间的出口或许在这一刻打开了。
如韩松落所写的:“我目标明确,观点鲜明,甚至写作和读书,在那时,也不过是我用来与时间对抗的东西,非如此不可,要尽可能快地,在一段时间里,制造出两种人生,在一个世界里,生成另一个世界。
而现在,我已与时间和解,或者说,我有了其它的方法与时间共处,标志之一,是我看电影的速度和数量都在下降,不再为一部还没看到的电影朝思暮想,我知道来日方长,我迟早有一天会看到它,它在我和神的毫厘之距里,提供的帮助极为有限。
”我们都得只身上路,将这毫厘之距慢慢经过,不那么紧张——也不那么重视。
时间之炉旁边的感受相对论,得靠我们设法管理,我们最终都得成为一个悟解之道中的爱因斯坦。
今天下午看了《自由之丘 자유의 언덕 (2014)》。
在洪常秀作品中,时间是他一贯的母题。
现代的时间观在他的电影里像一把剪刀,将故事裁切成不同的结构,有时平行,有时颠倒,有时嵌套。
每次不同的时间分割方式成为观众对洪常秀电影的一种好奇与期待。
到了新作《自由之丘》,时间点看似已经被任意摆列。
洪常秀毫不避讳他对时间的兴趣——主人公Mori始终拿着的一本小书,那本书的名字直接就是叫《时间》。
传统的时间观认为,时间是由“过去”流向“现在”,由“现在”流向“未来”。
这种时间观显示,“现在”是时间的核心,“过去”是已经逝去的“现在”,“未来”是尚未来到的“现在”。
这种时间观需要我们必须用力把握“现在”。
Mori用最简单的英语解释说:“我们的大脑建构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然后,他又说“但是,我们不必按照这个固有模式来生活。
”这种“不必按照这个固有模式来生活”的观念,来自从康德到海德格尔以来的现代时间观。
时间不再仅依赖于外在经验,更存在于内在感知。
到了海德格尔那里,死亡的不可避免迫使我们对时间进行新的思考。
“未来”变成不可期待,走向“未来”即走向时间的终点;“现在”成为一种虚构,转瞬即逝;而“过去”是不断被唤起的回忆。
海德格尔认为,我们不断走向“未来”时,也不断走向了“过去”。
时间是一个全然可能性的王国。
对于洪常秀的电影而言,他也因对这种“时间观”的不断玩味而获得了越来越大的叙事自由。
特别推荐一本《生命的清单》的小书。
书中充满了想象力,让您脑洞大开:在来世,你会重新经历一遍你身前的生活。
不过这次,所有的事件要重新调整:过去生活中相同的经历和感受都会被放到一起。
你会花两个月时间开着车子在你的房前出来进去,会花七个月的时间享受“性”福。
你会沉沉睡上三十七年,双目紧闭。
你会用七个月的时间坐在马桶上胡乱地翻看杂志。
你会一次经历完所有的痛苦,那是整整二十七个小时的艰难时光。
骨折、撞车、皮肤割裂,婴儿降生。
可一旦你能熬过去,其余的重生就不会再受这种苦痛的煎熬。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余下的生活都是甜甜美美。
你要花六天时间修剪指甲。
十五个月的时间寻找丢失的物品。
十八个月的时间用来排队。
两年的时间用来打发无聊:望着汽车的玻璃窗外,坐在机场的接机厅里,或是网上在线等候。
一年时间用于阅读。
你的眼睛酸痛,皮肤瘙痒,终于接下来轮到该你去洗澡,一个持续两百天的马拉松长澡。
两个星期时间,用于想象自己死后的生活会是如何。
一分钟时间,意识自己的身体状况在下降。
七十七个小时,用来迷惑不解。
一个钟头时间,用来感觉自己忘掉了某人的名字。
三周时间,用于认识到自己错了。
两天时间用来撒谎。
六个星期时间,用来等候红色交通信号灯。
七个钟头时间,用来呕吐。
十五分钟时间,用来感受单纯的快乐。
三个月时间用来洗衣服。
十五个小时用来签名。
两天时间用于系鞋带。
六十七天时间用来感受心碎的滋味。
五个星期时间开车迷路。
三天时间用来计算该给酒店多少小费。
五十一天时间决定穿什么衣服。
九天时间来假装你也明白别人在谈论什么。
两个星期时间在用手点钞票。
十八天时间在电冰箱里面找东西。
三十四天用来企盼。
六个星期时间在看商业广告。
四周时间坐在那里考虑是不是有更该做的事情。
三年时间在吞咽食物。
五天时间在捣弄衣服的纽扣和拉链。
四分钟时间在考虑,如果现在经历的事件可以重新调整一下次序,生活将会是如何。
在来世的这个部分,你想象着一种与你的生前的尘世生活类似的状况。
这种想法让你感觉无比的幸福:那该是一种多么美好的生活啊!
在那里,所有生活事件都被拆分成更容易忍受的小块儿。
在那里,每个单独的情景都不是在没完没了地持续;在那里,人们可以不停地从一个事件跳到另一个事件,就像孩子们在灼热的沙土上跳房子,尽情地享受在格子间跳来跳去的愉悦。
微信公众号:onemoresay
【一杯清酒的滋味】——看《自由之丘》【01】很浅的暮色中,一家街角的酒吧,灯光早早亮起,气氛安谧。
女人随口问道:你看的是什么书?
男人淡然答:《时间》。
女人似乎真心感叹:真是一个好名字……这个春天,因为韩国导演洪尚秀执导的《自由之丘》(Hill of Freedom/2014),重新爱上了电影,还有看电影的那些夜晚。
从5年前倒数到10年之间,那些年是多么有时间啊!
简直是时间的主人翁,逃逸在时间之外,在个人世界的一角穿梭游弋,即关于电影的一系列随笔中所谓“纵情声色”的那段时光……无论是念想中还是现时里,都值得郑重感叹一下。
那时候网络上片源极少,尤其是我想看的那些电影一般都欠奉,总是趁午休时间去淘碟,有时收获甚丰,粗帆布或磨砂皮背包里装着厚厚一大摞影碟,从D5到D9,还有少许蓝光碟,就跟不要钱似的,而两手空空的时候极少。
现在,只是偶尔买张影碟,算是以飨怀念吧。
假如遇上一位心仪的导演,瞬间生发出誓要将其所有作品一网打尽般的决心,浑身有无限精力,像块海绵,在接受,在汲取,在饱含各种滋养的深夜或黎明,一响贪欢。
下班路上就想好了、或决定今晚要看什么电影。
这个过程是一道直行线,以渴望的程度排序,简单而直接。
今晚,是一个虚词,暗含了那些年几乎所有的夜晚,如同美国导演詹姆士•格雷(James Gray)片名所示:《我们拥有夜晚》(We Own The Night/2007),窗外的万家灯火渐渐熄灭,又一场好戏即将开场了。
在那些信誓旦旦的夜晚,大把的好时光趁着夜色和晚风,变成文字,变成潜流。
【02】念想一会儿过去的时光,回到这部电影。
一本叫《时间》的小说,一只叫“梦”的狗,与一些或生涩、或相对熟练地讲着非母语的男女,还有或浅或浓的酒醉构成了这部《自由之丘》, 或许影片讲述的主题是自由,但剧中人或局中人何曾拥有真正的自由呢?
若说片刻,总是有的,比如男主角Mori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角色们说来就来的酒局。
剧中两位演员的确做到了收放自如,那种镜头前的松弛感,嗖嗖嗖闪着簇簇小火星儿,真心赞,恐怕他们在平常各自小日子里的状态也不过如此吧,我不住猜测。
Mori用最浅显的英语说:我们的大脑建构了一个时间连续体的思维框架,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你以为这就是结论么?
错。
或许下文才是关键,他又说:但是,我们不必按照这个固有模式来生活。
这就算自由了吧。
经由男人一个梦来实现的倒错结构,于是,插叙和倒叙纷纷有了加盟的理由,并且悄悄地,抹平了现实和梦境的分野;经由女人无意间在楼梯散落的一沓信笺,失去的得以重来,重来的得以更好。
而丢失的那封信或许就是结尾那段梦寐中的重逢和团圆——混乱么?
有些,“不必按照固有模式生活”在此得到体现。
顺序既已打散,重组成了必然,非线性叙事使略显乏味的故事显现出机灵的光景。
不是盘根错节的茁壮,而只是机灵。
对于一些导演无比重视、甚至赖以谋生的情节剧(Melodrama)中的种种要素,在洪尚秀几乎所有影片里均退居其次的位置,不突兀、不强烈,喝喝酒、谈谈情,把高潮藏在波峰和波谷里,虽然起落无定,但呈现出不那么激越的光景,“天色渐暗时又亮了一下”,在轻轻淡淡中完成了叙述,仅仅是叙述而已。
【03】洪尚秀在访谈中说:我需要距离。
同样的,我的电影不是与现实生活平行的存在,我要做的是跟随离弦之箭射向现实生活,并在最后一刻阻止它。
明天是新的一天,新的一天或许有新的故事发生,即使仍遵循着旧时痕迹;类似的故事可以演绎许多,但都是无限相似的版本;他们不曾构成任何寓言的“格式”(或许导演也不这么想),他们只是小品文,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一切都是风轻云淡的,将故事片看似必要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降到最低,如钢琴或器乐的断章,只弹奏完曲谱上的旋律,其他一概付之阙如;宛如平淡日子里一杯清酒的滋味,清澈微苦,尤其适宜老友闲聊时推杯换盏,删去猛烈劝酒的喧哗,也不至于浓醉不消残酒,只是各自随意,止于微醺。
话说回来,洪氏出品并非是集大成者,或是电影的正途,也没有必须走顺、走通的理由,只是在恰好的时间遇到了,喜欢上那种打上洪氏烙印的风格,愿意在其中交付一些或深或浅的心事,如松烟入墨。
看完电影,我似乎得到一点启示,当然仅对个人而言。
关于电影的文字以后可以这么写:不必尽心竭力用太多篇幅转述、或把剧情“翻译”成具有个人色彩的文字,就抓住某个单纯的特性记录个人观感即可,情节无关紧要,细节无比关注,就沿着“通感”的路往前走。
其间有我的目光和视角,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我是这么区分的:偶然的感受和体验是一回事,怀揣愿望主动奔向是另一回事。
好吧,这就决定了日后的奔向。
【04】有观影者会在豆瓣电影条目后写长长的文字,有时是相对纯粹的观影笔记,从导演创作、中心思想、或者镜头构图等角度叙说这部由衷喜爱的电影;有时和电影无关,是相对芜杂的个人感慨,不自觉地延伸,不知不觉地掺进了许多自己的心事……同一位观影者与同一位导演,就这么通过自然而然的方式缔结起来,我时常觉得感动,为他们。
我也渴望成为他们那样认真的人,有他们和电影之间其淡如水的关系。
至于你我平常的日子不就是这样么,偶然有一点愉悦,也有自己才了解的辛酸滋味,但是有自己喜欢的影片相伴,寂寂长夜也不算什么了。
多好啊,有生之年,还有电影可爱。
想起何立伟在《远与近》中说:“我们只能在远处眺望幸福,在近处观察痛苦。
”像一种草本植物那样安静生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也挺好么。
想起陈陌的短句:书掉在地上,盹去又醒来,一时间以为自己俯在一片荷叶上,满满雨水托着,飘摇而自若。
噼啪响得痛快,雨这样好,夜的默片汹涌血色。
一本叫做《时间》的小说,真是一个好名字。
我忽然很想知道书中到底说了什么,不过我猜测很可能是导演的杜撰,非常实用,但无法找寻。
想起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Italo Calvino)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3月版/杨德友 译)中所言:时间流逝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感觉和思想稳定下来,成熟起来,摆脱一切急躁或者须臾的偶然变化。
【05】和朋友老C约好了,约在彼此都闲时一起看看洪氏生活片、或类似调调儿的电影。
尽管相约的同时知道这很可能是空话,但庸碌的日子里毕竟多了一点可以期待的美好。
经由一本虚拟的小说,让我想起许多过往的因子,类似的造句还有许多,而且查有实物,诸如曾经留下的白纸黑字的证词:一杯叫做炭烧的咖啡,一种叫做Time的烟,一只叫做Time Killer的手表,或者一坛叫做醉生梦死的酒……上帝在凝视微物之神,而统管微物的神灵只在细节中发光发热。
还没到最后,还有无数种可能。
在一片尽量放空的空间里,雨这样好,夜的默片背后衬着无限宽广的天空。
【2015-04-15】
《自由之丘》(Hill of Freedom/2014)导演:洪尚秀编剧:洪尚秀主演:加濑亮、文素丽、金义城、尹汝贞、纪柱峰类型:剧情制片国家/地区:韩国片长: 67分钟上映日期:2014-09-04
自由之丘这部电影我看了两遍, 一边是在初映时, 看完后还听了洪尚秀导演的GV, 那时觉得有时同样的洪尚秀的风格, 也有没有理清楚的时间关系, 另一遍是今天上现代电影理论课时看的。
加之上周洪尚秀刚刚凭此片获得野花的最佳剧情片导演奖,于是想要好好在理解一遍。
全片几乎都是英语,关于一个来韩国寻找旧爱的日本男人,其中遇见的人, 所表现的似是毫不虚假的生活实质。
第一次看这片的时候, 我说这是一部关于时间的电影, 后来想想好像不是, 时间只是道具罢了。
권接到信是从智利山回来的一周后, 모리在那一周里不断去她的住处找她留下memo。
那么或许这一周内发生的事是意外,若是这一周延长,是否又可以说, 它亦讲述了爱情的时机与保质期。
电影不断地交叉剪辑现在和以前, 每一张信就是这像个剧本,故事的展开一样, 然而它是“丢失了一页的信”。
关于권没有看到哪一页或许是观众的想象界要做的了。
在我看来, 或许是关于他记录与咖啡厅女主人的那一页,或许也因为如此, 到最后她找到他的住处, 他却显得有些生疏和意料外。
关于结局, 我丝毫没有疑惑地确定洪尚秀是说他们第二天会一起出发去日本那个, 关于咖啡厅女主人, 是出现在这一周内的一个或许有些喜欢,有些例外,甚至有些愧对的角色了吧。
放在生命的长度里来看, 这仅仅只是一个缩影而已。
这样的缩影在这部电影里出现很多, 如咖啡厅女主人的男朋友, 询问人情况的方式, 正是许多韩国人询问人基本情况的方式。
电影直接描述。
在这几天遇见的人里, 有因为爱人住在韩国的外国人,有房东和房东的侄子,有出走的年轻女生,这些人是生活中的真实,是电影中的写实主义。
关于影片的风格,暂且归为洪尚秀风格吧,摄影上频繁的zoom in , zoom out最直观地表现他想要引出或强调的东西。
以及重复, 同他以前的作品一样, 重复中略带有不同。
关于时间, 关于相遇, 关于爱情,关于现实,关于落到细处的生活和旅途。
自由之丘是部见仁见智的作品。
之前没有见过加濑亮,但看海报莫名感到有眼缘,一出场就知道这是我会喜欢的类型。
带着一本书安静地四处走,他礼貌柔软近乎懦弱,但有几分性感在神情,长相之中。
前半部分都随着镜头一起喜欢这个主角,他到异国寻找前女友,称呼她为最尊敬的人,作为观众的我在心里带入发生在自己身上类似的故事。
收到纸条后,在咖啡馆外模糊看见,他有些急切地坐到一个人身边,几乎立刻亲吻起来。
这镜头让我有些诧异,但觉得旧日恋人重逢激情一点就着也说得通。
镜头一转,在床上和他并肩躺着的女性面孔却并不是预期之中的那一位。
那一瞬间居然有些带入的错愕和愤怒,但转而发笑,这毕竟是洪尚秀电影里的男性主角。
他所拍的男人大多有他自己或至少是他熟悉的那一群人的特点。
嘴上说着自己是什么导演制作人,但才气不知道有多少,也没看见他们创作。
日日夜夜就是窝囊地喝酒,发牢骚,在某个首尔之外的地方教书混日子。
还有少部分隔着距离的男性长辈角色,比如这里的父亲,和江边旅馆中的诗人。
而女性呢,她们之间的友情温暖,对待路人亲人也是礼貌关心。
她们勤恳劳作,轻松生活,有时候有些情绪化,但那是对恼人男性忍无可忍的厌烦,比如其中的郑恩彩。
在爱情中,一些女性角色有真挚的心意,有利落的果断,犹豫也是真诚的。
而另一些女性角色,像是咖啡馆的英善,说爱的时候好像是真的,但说完过后好像她们也没太所谓,日子照过。
他的电影里,好多人说我爱你都脱口而出。
时常是女性先说出口,男性犹犹豫豫之后补上。
但说出口之后的女性,表达就此有些真诚有些无谓得落地,而男性看似有些被迫得无奈,但过后仍为这份感情连接左右摇摆困扰许久。
从早年的电影一直到现在,洪老头自始至终锋利地讽刺也自嘲着这些软弱的男性。
这份讽刺自嘲近似批判,但没有自我怜惜,倒展现出一种奇妙的幽默。
而无论是哪种女性,他抱着她们对于真诚和坚强内核的敬重。
这种刻画表现的他的态度在性别意识形态之外,更像是发自内心的对于女性的臣服。
在他这里,爱是存在的,但其存在是断续的。
爱也同时置身于懦弱,贪婪,犹疑和自我斗争之中。
现实事件的真假难分,人心的真假却一目了然。
结尾,看到徐永桦和他照面,双眼安静温柔地看着他,之后并肩离开去日本。
我又感到错愕但觉得这也说得通。
镜头再转,原来是梦一场。
我再一次发笑,又被他捉弄。
因为他拍了一个日本人的故事,我又忽然明白为什么我这么喜欢洪尚秀。
他很韩国。
拍的电影里,之前出现过的欧洲人于佩尔和简铂金都是主要故事的旁观者,几乎格格不入,而这个日本人的角色,站在和我类似的位置。
我们和故事里的东亚人物有很多共通之处,但稍稍多了些局外人的观察。
比起近几年,这部十年前的作品里,洪尚秀多了一些顽皮活力和戏剧性的设置,少了一些推拉镜头。
不变的是对男男女女的态度,尴尬的对白从韩语到英语也是一如即往的尴尬。
加濑亮还是比后来的几位演员更讨人喜欢一些,电影名字也很妙。
会去找《自由之丘》来看,完全是因为中了加濑亮的毒。
看完之后,我又中了洪尚秀的毒。
应该又是某个大脑莫名活跃的深夜,怀春的少女不顾第二天是工作日,单纯从欣赏美色的角度走进这部片子。
一开头就觉得很不一般,不是常见的黑底白幕配悠扬的旋律,而是少见的柠檬黄跳蓝字辅以灵动的钢琴声,活泼明亮极了,仿佛在深夜照进心里的一片阳光。
明亮的开端 整个电影讲了一个由加濑亮饰演的日本男子莫里来到韩国找女友权的故事。
莫里在来韩国的飞机上就开始给权写了第一封信,权病好后回到住所,循着这些信的内容线索最终找到了莫里。
《自由之丘》取名于一个咖啡馆,离莫里租住的民宿不远。
全片时长只有一小时六分钟,片中的主要人物除了莫里和权,还有民宿男老板相元,相元姑妈以及咖啡店女老板英善。
相元会带着莫里逛逛小镇,认识新朋友,两个中年男人从陌生到慢慢交心,他们有共同的关于爱情以及生活的困扰。
相元姑妈是个成熟智慧的妇人,跟莫里常常进行天马行空的对话。
英善跟莫里的联系占本片最多的份额。
莫里常常带着同一本书到“自由之丘”边看书边喝咖啡,之后还帮英善找到了狗狗,就这样慢慢熟络,会彼此分享,两颗孤独的灵魂撞击出爱情的火花。
这是有互相取暖意味的爱情,短暂而微妙。
莫里在韩国暂居的一切终止于跟心心念念的权的团聚。
加濑亮曾公开表示自己是洪尚秀的影迷,而这部两人首次合作的作品,也是有强烈的洪尚秀风格。
其间很多点,我们在《独自在海边的夜晚》、《之后》等影片中都能发现相似之处。
首先是剧情发展具有迷惑性,电影场景的变换没有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因为权到信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信零乱地散在了楼梯上。
剧情只能按着权毫无头绪的读信顺序开展。
而每一封信就是一个片段,最终才串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这让是部分观众表示“看不懂”。
其实,熟悉洪尚秀的朋友都会发现,他的电影里常常出现结构打乱组合的现象,充满了实验性意味。
其次是依旧日常琐碎的对话,如散文般的。
此片中低幼化的英文对话,也就是小学英语水平,一百个词汇量就能搞定的。
在观影过程中,给人一种的可爱的感觉,让人冉俊不禁。
当然,仍然有洪尚秀最爱的固定机位闷骚长镜头+尬推拉摇镜头。
《独自在夜晚的海边》剧照
《之后》剧照 当然,此片跟以往洪尚秀电影也有一些不同之处。
全片中还穿插着莫里的内心独白,一方面使得意识流的叙事更平顺,一方面也增强了情绪表达。
洪尚秀的电影大多落点在爱情上,此片的有爱情但不止于爱情,那种生活流的琐碎直白的感受更强烈。
人与人之间的或亲密或生疏,平淡无趣的生活日常,仿佛在反映生活本身的无力与悲剧性。
最让我动容的是电影最有一个镜头,莫里和权衣着朴素,合撑一把伞,留给观众渐远的背影。
画外音“Wehavetwochildren.Onedaughterandoneboy.Thefirstonedaughterisverystrongandbig......”
最后的背影
韩国导演洪常秀和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合作完《在异国》之后,似乎还没能尽兴,于是找来日本男演员加濑亮又拍摄了一部《自由之丘》,题材类似地讲述外国人在韩国遭遇的情事。
我想当今影坛上再找不到另外一个像洪常秀这样的导演,他如此钟情小品式的男女情事,永远与历史宏大叙事绝缘,竟然还能够在60分钟如此短小精悍的篇幅里搞出如此复杂的叙事结构与趣味盎然的情节,实在令人啧啧称赞。
《自由之丘》与《在异国》一样,也具有“元电影”叙事结构,全片都在描述男主角的韩国情人在阅读他写给她的信件,而故事情节就根据信件的内容展开。
然而,这些信件无意中被打乱了顺序,所以整部电影的情节偶尔出现颠三倒四的错乱感。
在加上洪常秀最喜欢随心所欲地嵌入梦境段落,因此,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跳脱时空而趣味盎然的实验意味。
这部作品的幽默感依然建立在外国人与韩国人的互动情节之上,教科书式的英文台词是免不了的,但这回的尴尬感大大减弱,文化冲突的表现较为节制,也许日本和韩国两者同属于东方文化所致。
不过,剧本里对语言的掩饰性有着深入的分析表现,这一点比《在异国》更为突出。
男主角是日本人,他用英语对周遭韩国人直接表达出他的想法和感觉,这种表现在日本人看来可能被视为粗鲁无礼,然而在韩国人看来则是无伤大雅,甚至是真诚贴心的性格。
所以,民宿老板娘夸赞说她喜欢日本人很有礼貌爱干净之类的说辞时,男主角并不认同,他觉得那只是日本人表现给外人看的而已,私底下并非如此。
由此可见,一个人用非母语来表达的时候,往往会变成另一个人,因为语言会影响人的思维和表达习惯。
除了日本男主角之外,剧中还有一个西方男人,他说得一口流利韩语,因为他娶了一位韩国妻子,并在当地落地生根。
他对感情的看法似乎与日本男主角截然不同也就不奇怪了。
不可忽视的是,假如对非母语的掌握能力尚未达到准确的程度,则会招致错误的情绪与内容表达,由此在交流过程中会产生出强烈的幽默效果。
民宿老板娘的侄子就是反面典型例子,他在民宿跟韩国女孩发生口角后,与男主角交谈并用英语粗口来责骂女孩,这明显就是对英语的误用。
这种东方人在英语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错位理解就是洪常秀拍摄非母语题材时制造幽默效果的杀手锏。
不过,这个没有结果的跨国恋故事依然是导演过往主题的重现:饮酒、调情、寂寞男女,充斥着不安全感与无道德观念的偷情。
情节在不断揭开男女主角道貌岸然的真面目后,男主角同时在自我嘲讽与反省中蹒跚前行。
与其说这是一篇无聊的旅行者日记,不如说是一份暧昧不清的情感剖析。
男主角当年错过这段跨国恋的原因有很多,但是相比起剧中那个韩语讲得很溜的外国人,他当时没留在韩国是否意味着对女方付出的感情不够深呢?
故事到最后也没有给出答案,反而用男主角从梦中醒来的场景推翻之前与韩国情人携手回日本的大团圆结局。
这个小巧精致而意味深长的跨国恋故事再次证明洪常秀是拍摄男女暧昧情感的高手。
男主的尬聊达到一定境界了。。
一年一到两部的清新小品,快赶上伍迪大爷了;洪尚秀气定神闲,什么喝酒泡妞太重复什么推拉生猛太粗暴,任由君说;在拿捏男女关系和结构定位上,越来越有侯麦感觉,他根本无意解释,让本就无因无果的生活面目压缩成纸片,随手抽一张就是日子,这就是自由。
stupid English
太任性了吧
尬戏充斥全片,就像韩国人日本人在韩国说英语一样的异国怪味,精巧的小品,明亮的色调怪可惜美梦的。好喜欢懒散的加濑亮啊。
我来到你的城市,走过你来时的路,莫名觉得这片子不错,无序的时间线,日本人韩国人说着英语,谈论着爱情,欲言又止,柳暗花明。
老实说,加濑亮英文说得完全不像个ABJ啊,还是有一股亚洲风情,不过在东北亚三国已然堪称翘楚了!
加濑亮是天生的演员,他所饰演的角色无论多么卑微、落魄与平庸,或他所置身的境地无论多么被动、弱势,他都能利用自身独特的个人气质对其进行斡旋与平衡。这源于加濑亮的身体中时刻内蕴着一股即将爆裂却始终处于濒临悬浮状态的强悍能量,它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处于潜在状态,却能时刻威慑着观众、人物与环境,甚至极大程度上改造着影像气质的总体构成,即一种蕴含着无端冲动的影像质感的生成。这一气质在阿巴斯的《如沐爱河》中得到了突出呈现。
打乱顺序 如梦似幻
2024-10-08。轻巧地搭了一个复杂的结构,对于我们的完型思维和排序思维来说,乱序的信纸似乎是需要整理好的。不过这倒是洪非常常见的操作,并且在实际观看中,信纸页码的乱序既不影响我们从何处开始看,也不影响我们从何处断开。小狗的名字“梦”和加濑亮的书《时间》都是启示(也是大多数洪片的启示),但启示存在感最明显的时刻也不过是一个通过信里面的话语和似梦非梦的唤醒镜头来实现的时间折跃,真是洪片特有的轻松感。真有可能电影产业殉了,我们也照样能看洪片,毕竟之前那三年他的作品也没停过啊。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总觉得还少了点什么,个人感觉在洪片里又没有那么突出。
看了二十分钟,依次看见客观全知叙述-画外音插叙-(他者)倒叙-倒叙之插入倒叙-倒叙内客观叙事-倒叙内画外音......因为片长不长,我拉到结尾,又意外...或者说始终有料到...看见加濑亮做了一个梦,omg!omg!omg!不愧是洪常秀TOUCH:)
小饭馆里,男主角和朋友说“我没有太现实,我觉得谁都不会太过于现实。”然而事实上,洪尚秀的故事大多都是文艺皮囊包裹下的现实啊,更确切地说,是男性真实欲望的投射。洪尚秀真的是结构大师,男男女女那点事儿,靠着重组叙事结构就能带来不同的味道和极多的思考。
可是不管怎么说,真的不好看。
《自由之丘》(자유의언덕)真的很夏天,是看上去非常舒服的那类影片洪尚秀的电影像诗一样,风格自成一派,没有繁冗的对话和炫丽的特效,乖且笨拙的运用古老的拍摄手法,影片中的变焦镜头透着淡淡的诗意,在定格画面里就算男女主人公彼此抽着烟不说话也是动人
片长虽短,但有结构设计的洪尚秀还是有意思的,尤其是在错置的时间线中产生的悬念和联想,都非常对胃口,人物也很有层次
还是欣赏不来洪尚秀,但每次都要看也是属于自虐么?生硬的推拉镜头和打乱节奏的叙事也没法喜欢,洪尚秀的片子还是要洪尚秀脑残粉才爱得起来吧~不过听日本人韩国人的英语无压力哈哈,也算是个不错的体验,加濑亮好可爱。p.s,和以往的片子一样,都不明白为毛19禁~
信纸被打乱并遗失了一页,暗示了影片的非线性叙事结构。再加上结尾若真若幻的收尾方法,整个小短片极其有玩味的余地。可惜全程用简单的英语交流,当我完全听得懂他们所说的内容后,尬聊的观感变得更为尴尬、更为枯燥。
洪导年龄大到连“动作戏”都省了么?
时间的连续性只是人类接受现实生活的一种错觉,看着一朵花就能忘记整个世界。日本鬼佬错乱时序版《在异国》,挺好玩
1.我们的第一个女孩又大又强壮2.看完这片后视频网校给我的推荐是《蹩脚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