攫夺者
Die Stropers,来了一个男孩之后(台),一个男孩来了之后,收割者,The Harvesters
导演:艾蒂安·卡洛斯
主演:Danny Keogh,Benré Labuschagne,亚历克斯·范·迪克,Juliana Venter,布伦特·韦尔默朗,莫尔纳·维瑟,埃里卡·韦塞尔斯
类型:电影地区:南非,法国,希腊,波兰语言:南非语,英语年份:2018
简介:南非自由州是南非白人这一少数群体的据点。在这个保守的乡村地区,力量和男性特权依然是当地人尊崇的两个词汇。Janno是个孤僻、内向的小男孩。他的母亲则是位虔诚的基督教徒。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两个男孩由此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利、遗产和双亲之爱的较量。详细 >
看不懂
最后那把火。
可能算是近期出现的“我家来了个陌生人”系列最压抑最冰冷的一部,剧作非常巧妙地塑造了两个性格、性向、价值观迥异对立的少年形象,间接反映了南非底层普通白人家庭的生存现状,一个站在文明对立面的陌生人的到来,打破了这个原本看似和谐的清教徒家庭的平衡,残忍地撕开了宗教/社会/家庭等关系的本真面目,荒芜苍冽的大自然所孕育的孤独感扑面而来,压抑和不详的配乐更是加剧了这种气氛,以致结果看得不寒而栗。(70)
好看的人生劇展
虽说是两个小男孩的故事,却有着很强的宗教和政治隐喻,不然这个年龄怎么会有一场天使与撒旦之间的密室对话?像是叔本华和尼采在隔空对打。从没见过同性恋的身份和行为在一部电影里被这样“利用”,保守的原住民为了守住现有的一切而压抑天性,作为闯入者的移民为了生存却可以改变天性,他们看起来完全不同本质上却又是一样,不然烈火中的呼喊为何那般声泪俱下?
#suddenlygay# 还没有搞清楚这个故事里强调的“南非白人”身份代表着什么,影片已经不断引入属于不同人物的不同甚至重叠身份,年轻的人们公开或隐秘地受制于不同的身份,到头来发现自己仍然属于更大的受限群体。按照我们的语境来套用,这里的人们都是“被收割者”。
开始,你决定施舍一些爱给你的兄弟,但有一天发现别人对自己的爱一点点被夺走时,欲望开始吞噬,而知道真相以后的一把火烧掉了欲望、生活的一切、烧掉了约束....也烧掉了他的自由。
酷儿遗珠,小作文细聊
生活的压力所迫使他们,最终选择同性恋
NZIFF02 故事的格局很小,情感却是浓烈,像被大火烧过的那样热烈又悲凉。3.5
没怎么看进去。。 2.5
最后彼得还是取代了诺亚
“一天,母亲将流浪街头的孤儿Pieter带回了家,并要求Janno像弟弟一样接纳他。”------------也可以算是引狼入室~
虔诚信徒的收养可算作救赎 认为孤独是一种病 假性血缘的脉络亦可连接纵火和游泳都是发泄 层层苦闷堆叠 一次远行换得性情大变 一次别离徘徊宇宙边缘 都像是在田野里被拖行的感伤动物 迷惘又无助但当身世的伤疤被揭开 久居者和外来者注定不能共存在上帝的庙宇里寻求庇护纵使孤独是罪 也要有一人踽踽独行
终于看到一部好电影,让我认真琢磨自己为什么喜欢。其实不是关于同性的电影,导演只是用它做了一个切口,一个在今天的南非农场生活中脆弱的但并不是最脆弱的环节,来展开逻辑的铺展。整部电影充满宗教感,轮回与涅槃,人只能靠信仰为生,因此与天然相近,大量的环境描写来衬托它,虽然这样的镜头的确有点无聊。小男孩邪典表演出色,但最尖锐的角色是祖父,看起来失忆且易怒,其实他关于遗产的执念是一个很少人提及的真问题,因为那里白人的数量正在减少,在文明的转换过程中这是很大的危机。
一个由宗教信仰所支配着的家庭,儿子与母亲收留的男孩有着同样的性向往,却演绎着不同选择下生活带来的同样摧残。男孩们角力着家庭、争夺着农场、取悦着母亲的心,殊不知两人早已掉入环境畸形的泥淖。谁也不是赢家,谁也做不了真的成功“收割者”。
把南非的后种族问题影射在两个孩子身上启发探讨,只是这个命题太大了,野心很足,但是核心价值却很模糊。
2018金马影展在台湾看的 因为里面涉及的宗教那方面没太看懂 但是拍的很美 男孩非常有个性
结局太可怕了
7/10。前半段波澜不惊,揭秘都是养子后变成了一出争夺权利和爱的大戏。特别的是两个男孩都是gay,所有戏剧化情节都掩埋在冰川之下,直到最后一把火融了。宗教讽刺十分强烈,城乡间的驯化,开关灯瞬间恐怖片。(设定在二十年前我都相信)